颁《大诰》于天下。

公元1385年 十月
《大诰》于天下。

明通鉴卷八:“初,上既定《律令》,有司遵守,而犯法者日多。上曰:‘本欲除贪,奈何朝杀而夕犯?’乃令采辑官民过犯,条为《大诰》。其目有十:曰《揽纳户》,曰《安保过付》,曰《诡寄田粮》,曰《民人经该不解物》,曰《洒派抛荒田土》,曰《倚法为奸》,曰《空引偷军》,曰《鲸刺在逃》,曰《官吏长解卖囚》,曰《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罪至抄札》。书成,颁之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狱囚有能读《大诰》者,罪减等。一时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皆赐钞币遣还。未几,复为《续编》《三编》。”《明史•刑法志二》:“及十八年《大诰》成,序之曰:‘诸司敢不急公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罪之。’凡三《诰》所列凌迟、袅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以下万数。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科所由设也。其《三编》稍宽容,然所记进士监生罪名,自一犯至四犯者,犹三百六十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