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建筑

天然或人工夯筑土台,周围贴壁立木柱,使其成为周围建筑之后墙壁,并在台上建宫、殿、亭、阁。原始社会晚期发明填土分层夯筑室内居住面,为高台最潜在的萌芽,即所谓“室高足以辟润湿”(《墨子·辞过》),夏帝桀作“琼宫瑶台”(《竹书纪年》),商殷纣王建筑鹿台,高千尺(《史记·殷本纪》),西周文王作灵台(《诗经·大雅·灵台》),是夏商周三代筑台的文字记载。春秋战国宫室建筑普遍采用这种型制,并以高台数量多少、大小、高低作为拥有者权威的标志。另有防潮、防水浸袭的作用。春秋时一改以往单在台顶建造建筑的做法,贴于高台四壁亦筑建筑,典型之作是春秋马晋都城(平望故城)。战国之际更为兴盛,如《淮南子》所载:“高台层榭,接屋连阁。”秦咸阳、汉长安的宫殿和礼制建筑,均以简单的单体木构建筑与高台相结合而成为庞大的建筑整体。东汉时为楼取代,逐渐消失。惟高台作为建筑之台基而保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