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

税收之一种。历朝政府在边关或内地所设关卡向往来商贩征收的通过税。春秋战国时,已有征收关税的记载,《荀子·富国篇》:“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汉初一度废除,武帝时复征,对过关行人随身携带的钱币和货物按一定比例收税,如经数道关口,则每关都要纳税,税率大约依次递减。唐无关税,《唐六典》卷六:“凡关呵而不征。”后行商三十税一,至宋演变为过税。明初所征行商过税甚轻,宣德四年(1429),始设钞关,来往商舟皆须纳税,其后关税屡增。清初整顿钞关,公布关税条例,并竖立木榜于关口,使商民可依例纳税。初有分属工部、户部的工关、户关,后又设海关。顺治初,年征银约一百万两,后屡增,至乾隆六十年(1795)约征银六百四十六万两。鸦片战争后,关税专指海关税,内地通过税则称“常关税”,参见“钞关”、“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