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关

明清内地征税机构。明宣德四年(1429)始设于运河沿岸各重镇。凡往来商船,依其大小宽广不同,分别纳钞完税,故名。南北两京间,初设漷县、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等处。后罢设无常。万历间仍有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九江七处。临清与杭州两关,兼榷商税。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陆续设于水陆交通要冲或商品集散地。初分户关和工关两类,每关下辖征税口岸、巡查口岸各若干个。各关监督或在各部司员中掣签遴选,或由皇帝签派,或由督抚、织造、盐政官兼任。*关差掌一关税收、提解、查核、奏销事,直接对中央负责,任期为一年。兼任关差不受此限。工关以征收竹木税为主,解工部佐营缮兴作。户关则对通过一切货物均予征税,解户部以资国用。通计户、工关年征额税、赢余银约四百三十五万二千余两。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设立海关,为相区别,称原有户工钞关为“旧关”或“常关”,称海关为“新关”或“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