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血未乾

口血未乾   
古人歃血为盟,结盟者以牲血涂口以示诚信。因谓定盟未久为“口血未乾”。《左传·襄公九年》:“ 子孔 、 子蟜 曰:‘与大国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周书·文帝纪上》:“君復与故将军同受密旨,屡结盟约,期於毕力,共匡时难。……口血未乾,匕首已发。”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嫁娶之盟,姆所亲许,天日临其上,鬼神鉴其旁,口血未乾,想或不负。”

国语辞典

注音 ㄎㄡˇ ㄒㄩㄝˋ ㄨㄟˋ ㄍㄢ  拼音 kǒu xuè wèi gān
相似詞: 言猶在耳
相反詞: 一言為定
語出《左傳.襄公九年》:「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比喻立誓不久就背棄盟約。
   ▶ 《國語.吳語二》:「以盟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
   ▶ 《宋史.卷三八三.辛次膺傳》:「宣和海上之約、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乾,兵隨其後。今日之事當識其詐。」
参见:口血未干
扫描版:「口血未乾」在《汉语大词典》第3410页 第3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