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沬若

郭沬若   guō mèi ruò

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初抵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重大政治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综合研究甲骨文,《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探索青铜器铭文和纹饰,对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旅日期间,积极支持中国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革命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政府所发动的内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为史学界所重视。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四届常务委员,二、三、五届副主席。对发展新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郭沫若全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