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   nán chuán fó jiào

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傣族等居住地区佛教的通称。由印度向南传入而得名。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陀等比丘被派往锡兰(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约公元前1世纪,在今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以巴利文形式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410—432年,古印度巴利文佛教学者佛音到今斯里兰卡,将用僧伽罗文注释的三藏,改写为巴利文,且详加疏解,共十九部。11—14世纪,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属巴利语经典系统。19世纪,上座部佛教又分裂出若干教派。崇尚一佛主义,即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树等。僧侣与在家信徒严格区分,教团由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组成。严守戒律,注重禅定,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在形式上仍保持着原始佛教的教义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