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湖北农民大起义。乾隆末年土地高度集中,流入两省边界地区当佃户和佣工的农民,在官僚、地主、商人的残酷压榨下,群起反抗。白莲教支派混元教的传布,起了组织作用。嘉庆元年(1796年)春湖北枝江、襄阳首先发难,不久四川达州、东乡、太平、巴州、通江纷起响应。次年襄阳起义军突破重围,由豫经陕入川,在川东与四川起义军会师,按地区编为襄阳黄号、襄阳白号、襄阳蓝号、达州青号、东乡白号、太平黄号、巴州白号、通江蓝号八大支,军中设掌柜、元帅、先锋、总兵、千总等职。旋分路出击,在川东取得大胜。四年末在苍溪激战,毙清军副将以下二十四名,打败清军主力。五年初抢渡嘉陵江,在高院场再败清军,杀清总兵朱射斗。不久,抢渡潼河(潼江),控制川西大部地区,威胁成都。清政府惊惶失措,迫令四川总督魁伦自尽。各路起义军流动作战,使清军疲于奔命。后清政府组织地主武装,坚壁清野。起义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又采用分路流动战术,致力量分散,被陆续击败。这次起义,先后参加的农民有数十万,坚持斗争达九年之久,遍及四川、湖北、陕西、甘肃、河南五省地区,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