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宗教。“耆那”(Jaina)是该教创始人筏驮摩那的称号,原意为“胜利者”。汉译佛典中称“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宿作因论”等。公元前6—前5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自称是最古的宗教。传说有二十四祖。奉《十二支》为经典。反对*吠陀权威和祭祀;主张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无所得;实行苦行主义。肯定物质世界和无数灵魂的存在。认为信徒可以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而达到灵魂的解脱。在同外教的辩论中发展了印度的逻辑理论,提出了作为逻辑判断形式的“或然论”,即以主观的方式证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而在另一条件下不存在,因而有和无可以统一。公元1世纪时分裂为“天衣(裸体)派”和“白衣派”。4—13世纪曾在印度广泛流行。13世纪起衰落。17世纪后出现改革运动,主张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该教古老教义。其教徒虽少,但在印度社会中仍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