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簌簌

撲簌簌   pū sù sù
注音 ㄆㄨ ㄙㄨˋ ㄙㄨˋ  拼音 pū sù sù
1. 狀聲詞。形容風聲,或不停的擅抖、滾動的聲音。
   ▶ 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起幾個骨碌碌的轟雷,更一陣撲簌簌的怪風。」
   ▶ 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三折》:「滴溜溜擁身飛過,赤力力鎮動花梢,撲簌簌驚起棲鴉,悄蹙蹙的潛蹤躡足。」或作「撲魯魯」、「撲碌碌」、「撲速速」、「普碌碌」、「普速速」。
2. 形容物體輕輕的、不斷的落下來。大多用來形容流淚急而多的樣子。
   ▶ 《董西廂.卷六》:「這對眼兒,淚珠兒滴了萬顆;止約不定,恰纔淹了,撲簌簌的又還偷落,勝秋雨點兒多。」
   ▶ 《紅樓夢.第一一一回》:「扶了鶯兒走到靈前,一面奠酒,那眼淚早撲簌簌流下來了。」亦作「噗嚕嚕」、「噗碌碌」。
参见:扑簌簌
扫描版:「撲簌簌」在《汉语大词典》第8849页 第6卷 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