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太宰    tài zǎi
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
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国语辞典

注音 ㄊㄞˋ ㄗㄞˇ  拼音 tài zǎi
職官名:
(1) 周制,統理百官之長。秦、漢不置。晉改太師為太宰。南北朝時,廢置不一。隋後無此官,至宋徽宗時改尚書左僕射為太宰,不久即廢。明、清則通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2) 掌管飲食的官吏。
   ▶ 《大戴禮記.保傅》:「青史氏之記曰:『……太宰持升而御戶右。』」
   ▶ 北周.盧辯.注:「太宰,膳夫也。」
   ▶ 《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又諸廟寢園食官令長丞,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
   ▶ 唐.顏師古.注:「太宰即是具食之官。」
扫描版:「太宰」在《汉语大词典》第3214页 第2卷 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