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

大鼓    dà gǔ
曲艺的一个类别。清代形成于北方,一般认为由鼓词衍变而成。一人自击鼓板演唱,另有三弦等乐器伴奏。近代流行各地的大鼓不下二三十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等。通常还把弦子书一类归在大鼓中。各种大鼓的书(曲)目、唱腔等不尽相同。

国语辞典

注音 ㄉㄚˋ ㄍㄨˇ  拼音 dà gǔ
1. 一種曲藝。以韻文演唱故事,其間夾有說白,常有三弦、板鼓及響板伴奏。流行很廣,遍及全國。常與地區方言、曲調相結合,而有不同的名稱。
   ▶ 如:「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
2. 樂器名:
(1) 中式大鼓,木製鼓框,中部略寬,成桶型。兩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徑約一百公分,兩面皆可擊打。演奏時,懸在木製的三腳架上,用於戲曲、歌舞或獨奏。
(2) 西式大鼓,構造和小鼓一樣,體積較大,無響弦裝置,直徑約四十公分。鼓槌以氈毛、毛片、布或皮革包紮而成。演奏時,掛在胸前,或放於鼓架上。原只用於軍樂中,後來才用於管弦樂上。
扫描版:「大鼓」在《汉语大词典》第3124页 第2卷 1380
扫描版:「大鼓」在《现代汉语词典》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