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拔山扛鼎

【成语】:拔山扛鼎
【拼音】:bá shān gāng dǐng
【简拼】:bskd
【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示例】: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力大过人。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语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英文】:to pull up mountains and raise tripods--herculean or great in strength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山扛鼎 典故或故事

    形容项羽力气大。比喻英雄义士遭到失败的可悲下场。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因叔父项梁在家乡杀了人,为躲避灾祸,随叔父来到吴中(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当时,项羽20多岁,身高八尺多,长得体强力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后来,项羽起兵反秦,又同刘邦争霸天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军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气概盖世……”并认为天时对他不利,也无可奈何。此典又作“力可扛鼎”、“扛鼎雄”、“扛鼎士”、“举鼎拔山”、“拔山举鼎”。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295、296、333页:“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例句】:

    晋·陆机《百年歌》:“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 宋·苏轼《安期生》:“难堪据床洗,宁挹扛鼎雄。” 宋·刘克庄《摸鱼儿》:“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 宋·吴迈远《长别离》:“楚有扛鼎士,出门不得归。” 元·金仁杰《萧何月夜追韩信》:“恁时节喑呜叱咤难开口,便举鼎拔山怎脱身。” 元·无名氏《暗渡陈仓》头折:“拔山举鼎兴王业,赳赳威风谁敢敌。” 清·李渔《秦淮健儿传》:“尝叹曰:‘世人皆不足敌,但恨生千载后,不得与拔山扛鼎之雄一较胜负耳!’”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1回:“一个人被鸦片束缚住了,任你是拔山举扛的英雄,铜浇铁铸的罗汉,只要烟瘾一发,顿时骨软筋酥,连一些气力都没有。”

拔山扛鼎 成语接龙

【顺接】:鼎湖龙去 鼎贵高门 鼎分三足 鼎成仙驭 鼎足而居 鼎湖仙去 鼎湖飞龙 鼎食之家 
【顺接】:一语九鼎 潜图问鼎 染指于鼎 瓦棺篆鼎 焚香列鼎 函牛之鼎 鸣钟食鼎 三牲五鼎 
【逆接】:一毛不拔 确乎不拔 神采英拔 不能自拔 鲜能自拔 坚韧不拔 弩张剑拔 根连株拔 
【逆接】:拔刀相助 拔地而起 拔旗易帜 拔舌地狱 拔萃出类 拔地参天 拔十失五 拔火罐子 


 查看:「拔山扛鼎」的典故、拔山扛鼎成语故事
 查看:「拔山扛鼎」在《汉语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