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二八

郊祀御札
【宋会要】
干德元年八月一日,内出御札曰:「王者诞膺骏命,光启鸿图,罔不升中于泰坛,昭祀于上帝,着诸令典,是谓彝章。朕自抚中区,行周四载,稼穑既闻于丰稔,邦家屡集于休祺。岂凉德之升闻,感兹多祜;盖上穹之降鉴,锡我小康。得不祗率前文,躬行大礼!式展奉先之志,虔申报本之诚本:原作「木」,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八改。。用荅天庥,且符人欲。朕以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有事于南郊。宜令所司,各扬其职,务从省约,无至烦劳。诸道州府不得以进奉为名,辄有率敛,庶遵俭德,以奉严禋。中外臣僚,当体予意。」先是,有司言:「《通礼》以冬至日祀圜丘,今岁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国家初行郊祀,近晦日,乞改用十六日。」乃从之而下(诏是)[是诏]。后亲郊御札唯裁制变革则备载。
二日,诏曰:「中原多故,百有余载,礼乐仪制,不绝如线。方今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礼神报本礼:原作「神」,据《群书考索》前集卷二五改。,资乎备物。执事者所宜讲求遗逸,遵行典故,无或废坠,以副我寅恭之意。」于是宰臣范质等相与讨寻故事。时官籍散落,旧吏皆物故吏:原作「史」,据《长编》卷四改。,惟得后唐天成中《南郊卤簿字图》,考以今文,颇为疏略,其相违戾者亦多。质等参定新本,曰《南郊行礼图》,质自为序,乙未上之。凡坛壝、牲器、玉帛、醴馔、斋戒之制,与祠官定仪以闻。
六日,太常礼院言:「皇帝亲祀南郊,诸司应奉,预申严办:

卤簿仪仗,兵部。鼓吹、乐悬、登歌,太常寺。六军仪仗、左右金吾仗,六军诸卫、左右金吾卫。芳亭、凤辇、香蹬、腰舆、伞扇,殿中省。
立金鸡击鼓,将作监、大常寺。祭器、朝服、祭服、诸法司物,少府监。皇帝通天冠、绛纱袍、衮冕服、镇圭、拂翟、殿上扇,宣徽院。明德门外太庙、南郊斋宫百官幕次,郊坛棘(成)[城],青板城籸盆,开封府。舁宝令史、赞者牙版位版,门下省。百官班次,前资致仕官、诸方客使、进奉僧道耆寿番客陪位,御史台、四方馆、鸿卢寺。崇元殿、明德楼、太庙御幄、大次郊坛彩楼、席褥、蜡烛,仪鸾司。皇帝位版、行事位版,太常礼院。南郊坛众星位版并刻漏时辰,司天台。开启宫门,皇城司、武德司。仗马,宫苑司。修撰仪注、移牒诸司、详定仪仗法物,殿庭并太庙、南郊坛赞引行事,礼仪使司、太常礼院。南郊坛、太庙、城门外并沿路軷祭供备,逐处礼料粢盛。光禄寺、太常寺、太仆寺、太府寺、将作监、少府监、司农寺、司天台、宗正寺、卫尉寺、秘书省。」从之。
十一月二日,太常礼院言:「唐韦绥为太常卿知礼仪事,又杜鸿渐、杨绾并以太常卿为礼仪使,其职一也。准仪注,以礼仪使赞导,而《开元礼》合用太常卿,今请并置,分左右前引。」从之。
二十日,命皇弟开封尹匡义(克)[充]南郊御营使,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为仪仗都总管,殿前都虞候杨义副之。自后亲郊增置行宫使四人,青城内至郊坛巡检及押仪仗、新旧城里权都巡检使、权都同巡检使各二人,管勾大内。
十三日,帝宿斋于崇元殿。翌日,服通天冠、绛纱袍,执镇

圭,乘玉辂,由明德门,群臣夹侍,卤簿前导,赴太庙。五鼓,朝飨礼毕。质明,乘辂赴郊,斋于帷宫。十六日甲子,服冕服,执圭,合祭天地于圜丘,奉宣祖配宣:原作「禧」,据《长编》卷四改。。以皇弟开封尹匡义为亚献,兴元尹光美为终献。旧制,皇帝升坛以褥藉地,象天之黄道,帝曰:「朕洁诚事天,不必用此。」命彻之。自是亲郊宿斋、朝飨率如仪,唯变革则录。
四年七月甲子朔,诏冬至郊祀。既平岭南,行报谢礼。
十一月二十六日戊午,亲飨太庙,始用绣衣卤簿。
二十七日己未,合祭圜丘,肆赦。
四月三日,合祭天地于圜丘。还御五凤楼,肆赦。
大平兴国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太平兴国:原无,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八补。,诏曰:「并汾平殄,吴越来朝,万国封疆,尽禀正朔。又飞蝗尽瘗,霖雨频沾,稼穑咸登,黎元大庆。朕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亲行大礼,躬诣圆坛,虔伸告谢之诚,用表吉蠲之恳。」
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诏权停封禅,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有事于南郊。毕,肆赦。
淳化三年九月二日淳化三年: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补。,诏将以十一月二十日有事于南郊。前祀十日,皇子许王薨,有司言薨在未受誓戒之前,准礼天地社稷之祀不废。帝疑礼有未便,命宰臣于中书集公卿详议。吏部尚书宋琪等议曰:「伏见先王制礼,本于人情,垂为世范,匪天降而地出,必适变以从宜,允 大中,是为要道。国家以冬至之日皇帝有事于圜丘,适值亲

王薨谢,献议者据礼文,云天地社稷之祭不废。窃以许王薨谢,去郊礼纔十余日,诏辍十一日已后五日常朝。且至尊成服,百寮皆当入慰皆当: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补。,又以今月十二、十三日,百僚并赴尚书省受誓戒并赴: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补。。按令式,受誓戒之后不得吊丧问疾、决断刑狱。皇帝既辍朝而未成服,则全爽礼文;百僚既受誓戒而入奉慰,则又违令式。所谓国家之仪尽失,吉凶之制相干。况在圣明,所宜慎重。且许王地处亲贤,望隆盘石,于朝廷为世子,于昆仲为大宗大:原作「太」,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改。。薨谢已来,臣庶泣孍,伏想圣情追念,其可量也!当悲悼惨伤之日,行昭升严配之仪,臣等实虑上帝之不歆,下民之斯惑矣。今陛下浚发精意,亲祀昊穹,制书既已宣行,大礼不可中辍,当更祭日,庶 通规。臣等按祭天之数之:原作「地」,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改。,岁有四焉,载于礼经,非有差降。伏请移日就来年正月二日上辛行禋祀之礼,则许王之丧纪已终,郊庙之吉仪获展,以家以国,情礼兼申。」诏从琪议从:原作「后」,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改。,改用来年正月二日上辛行郊祀之礼,其冬飨太庙差公卿摄事。汉武以正月上辛祀甘泉圜丘,取斋戒自新之义。
至道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诏曰:「昨降明诏,将奉郊丘,取来岁之仲春,伸大报于上帝。载稽方策,旁求故实。二月初吉,盖是中和之辰;献岁上辛,合伸祈谷之典。宜从改作,庶 通规。朕今用来年正月十日有事于南郊。」先是,帝语近臣:「凡郊飨必在合祭之日,不当违经制。」故改用

正月上辛。
二年正月己酉,亲飨太庙。辛亥,合祭天地于圆丘,肆赦。
真宗咸平元年八月二日,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上新画南郊图。先是,至道二年,太宗令内侍裴愈、石承庆于朝元殿集画工绘此图,命白总其事。至是方毕,凡为三幅,外幅列仪卫,中幅辂车及导驾官,人物皆长寸余。又画圜坛、祭器、乐架及青城警场,悉皆详备。命藏于秘府,赐白银、彩一百匹两,愈、承庆各钱三万,翰林画待诏高元吉赐绯,余工迨掌事缗钱有差。王延德为行宫使,为《南郊录》。
景德二年七月十日,诏:「向来每因郊祀,于京畿近州配率供亿。念兹氓庶,良可矜优,宜令三司未得循例施行,别俟进止。」
十一月十三日,亲郊前七日,百官习仪于郊坛。是日大雪,诏改用次日习仪。礼成,还御干元门,召从官,赐酒,三行而罢。帝自斋即进蔬茹,至是始饮酒焉。
大中祥符六年八月一日,诏以来春亲诣亳州太清宫行朝谒之礼,先于京城东别置坛,回日恭谢天地。
七年二月十六日,有事于东郊。
九年五月一日,诏以来年正月一日诣玉清昭应宫,与天下臣庶恭上玉皇大天帝圣号册,十日有事于南郊,行恭谢之礼。
三日,礼仪院言:「诸司每行郊禋文字,皆指名郊天,恐非寅恭之意。欲自今凡于郊礼止称南郊,凡言合祭亦不得指名『地』字。」从之。
仁宗天圣二年八月十二日,太常礼院言:「南郊合行荐

告之礼,望降所用日。」诏将来玉清昭应宫、景灵宫、太庙同日行礼。
十六日,桥道顿递使王臻言:「自太庙赴郊坛日,望取旧路向西,经景灵宫前过,令御街直南,由朱雀门青城。」奏可。自景灵宫成,真宗飨庙毕赴青城,改路由庙南(低)[抵]丽景门街西,合御街南出,盖不欲乘辂过景灵宫门。至是,臻请始复景德旧制,仍令至日差官奏告景灵宫。
九月二十二日,太常礼院言:「将来南郊,只自行礼前三日禁止京城里外丧葬哭泣,候礼毕次日依旧例。」
十一月丁酉,祭圆丘,御正阳门赦天下,天安殿上尊号。
五年七月二十八日,诏:「将来南郊除奉天地、宗庙自依典礼外,其余供应乘舆服御等物(各)[合]行雅饰者饰:原批以为当作「饬」,其语云:「饬,见下熙宁二年八月诏书。」,令三司相度减省,务从简约。」
二十九日,礼仪使刘筠言:「伏详天圣二年南郊制度,皇帝自天安殿一日之内数次展礼,万乘之陟降为劳,百执之骏奔不暇。欲乞将来南郊礼毕,别定日诣玉清昭应宫、景灵宫行恭谢之礼。」诏送太常礼院,礼官言:「皇帝郊前宿斋行礼,实为烦并。参详前三日致斋于天安殿,其赴太庙日,先诣景灵宫行荐飨之礼如太庙之仪,赴太庙致斋。俟南郊礼毕,别择日诣玉清昭应宫行恭谢之礼。」从之。
景佑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合祭天地于圜丘,三圣并侑。降坛如御小次,须三献礼毕复版位,望燎还次,鼓吹振作。先是,帝以祖宗功德之大,重配侑之典,命礼官详定

其事。有司着仪,以太祖定配,太宗迭配。今岁亲郊,请以三圣侑。至是,坛上设太祖、太宗、真宗三位配祭。又亲(揆)[撰]歌(乐曲)[曲乐]章,(乐)以申严奉。故事郊庙亲祀,上设更衣幄殿,未有小次。至是,礼官引《周礼》之文,请设小次于版位少东,每献毕降坛就小次,俟三献行礼毕,复就版位。诏如所议。
八月十六日,御大庆殿门观新南郊仪仗法物,宰臣、两制以上预焉。
十一月十八日亲郊,以迎江军节度使允让为郊庙亚献,安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允弼为终献。事毕肆赦。
庆历元年十一月十五日,诏免诸蕃太庙陪位,其宣德门、景灵宫门外及南郊坛立班如故。
二十日,亲郊诏:「郊坛黄道褥改用绯绢。奠(弊)[币]登献毕,朕更不就小次,并卷去帘障,以表恭事天地之意。」
二十二日,帝斋于大庆殿。翌日,诣景灵宫行荐飨礼毕,次赴奉慈庙行躬谒之礼。
二十四日,斋于郊宫。夜四鼓,合祭天地于圜丘。始至坛下,诏太常大乐六变,无擅减节,不御小次,彻黄道褥,以尽恭肃之心。旧制,郊礼黄道褥铺至一级,其第一级接以绯褥,至神位。至是,尽令彻去。
治平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合祭天地于南郊,以太祖配。故事,皇帝将就版位,祠官回班向皇帝,须就位乃复;侍

臣跪(讲)[读]册,至御名则兴。至是,诏以尊奉祠,勿回班及兴。时吕公着摄太仆卿参乘,为上言仁宗亲祠,彻黄道以登,虚小次不入,上皆循用之。
熙宁元年二月九日,翰林学士承旨王珪言:「准诏令两制以上至台谏官,与太常礼院同详定今年冬至当与未当亲行郊礼,谨上议曰:按《王制》:『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传谓『不敢以卑废尊也』。是则居丧而可得见天地也可得:原倒,据王珪《华阳集》卷四五《服除躬行郊庙议》乙。。《春秋》僖公三十三年《传》:『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于主,烝尝禘于庙。』杜预以谓亲主既特祀于寝,则宗庙四时常祀,自当如旧。是则居丧而可得见宗庙也。周公称商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子张疑之,以问仲尼。仲尼荅云:『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古:原作「故」,据王珪《华阳集》卷四五《服除躬行郊庙议》改。。』高宗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闇三年者,杜预又谓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既葬而服除,谅阴以居心丧,不与士庶同礼也。然则服除之后,郊庙之祭可勿举乎 南齐以前,人君嗣位,或仍前郊之年,或别自为郊,下有司议。而王俭乃援晋、宋以来皆改元即郊,而不用前郊之年。自汉文以来,皆即位而谒庙。至唐德宗以后宗:原无,据王珪《华阳集》卷四五《服除躬行郊庙议》补。,亦踰年而行郊。况本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太后之丧,既易月而服除,明年遂飨太庙而合祀天地于圜丘。请冬至行郊庙之礼,其服冕、车辂、仪物、音乐,缘神事者皆不可废。」诏用景德故事,惟郊庙及景灵宫礼神用乐,卤簿鼓吹及楼

前宫架、诸军音乐皆备而不作,警场止鸣金钲、鼓角,仍罢诸军呈阅骑队。故事,斋宿必御楼警严严:原作「言」,据《宋史》卷九九《礼志》二改。,幸后苑观花,作水戏,至是悉罢之。有司言:「故事,当谒谢于祖宗神御殿,献享月吉礼,以礼官摄。」诏遣辅臣,仍罢诣佛寺。是后国有故,皆遣辅臣。
七月四日,内出御札曰:「有天下者,莫重上神之报;为人子者,莫严宗庙之承。率躬三岁之祠,常候一阳之运。缅慕先圣,光施冲人,载循禋类之期,适在谅阴之际,大惧不能备饰仪物,奉将粢盛。于是刺六经之文,傅博士之议,皆以谓丧有以权而顺变,祭无以卑而废尊。矧稽参西汉之彝,沿用景德之制。顾予凉菲予:原作「子」,据王珪《华阳集》卷一一《熙宁元年南郊御札》改。,赖帝况临,遂卜天正之辰,往修郊见之礼。方且进祈茂祉,以大芘黎元;昭格至精,以终图熙事。庶几能飨,其敢惮勤!朕以今岁十一月十八日有事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厥职。诸道州府不得以进奉为名,辄行科率辄:原作「辍」,据王珪《华阳集》卷一一《熙宁元年南郊御札》改。,其百司除事神之物并宜仍旧外,余应干供奉所须,务令纯约,以称朕不忘孝思之义。」
八月,诏:「将来南郊,除祗奉天地、宗庙依典礼外,其余供应乘舆、服御等事件,务从简约。应不须雅饬之物,不得妄有申举,枉有劳费。」
十一月十七日,上斋于郊宫,罢临观阙、幸苑囿。
十八日昧爽,合祭天地于圜丘。帝至壝门,却御盖登坛,〔彻〕黄道褥,不御小次,命侍祠官勿回班,以罄寅恭报本之意。
四年,杨杰为礼官,识诸司

所职祠事,为《郊祀总要》一卷。
七年七月二日,内出御札曰:「王者飨帝圜丘,以虔报本之谊;尊宗亲庙,以将反始之诚。人道至隆,国章兹重。维五圣之故事,谨三岁之亲祠。朕以不德,获承先宪,以时称秩,其敢怠荒!宜卜天正,往修郊类。庶繇精意之享,以祚蒸民之生。且诏先期,用孚群听。朕以今年十月己未有事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厥职,相予祀事,罔或不恭。」
十年七月三日,内出御札曰:「燔柴而祭泰坛,执币以事上帝,陟配祖烈,灵承天明。永惟五圣之谋,率用三年之礼。顾朕菲德,缵时丕图。亟蒙宗庙之休,裒对神祇之佑。累迪熙典,讫登至平。是用卜天之正,考日之至,致精以严大报,飨福而庇黎元。戒以前期,告于有众。朕以今年十一月甲戌有事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 职,协成祀事,称朕志焉。」
十一日,提点南郊事务向宗儒言:「准式,后苑造回鸾花草牡丹一万朵,銮枝七百五十朵,请如宴式更造新样,依式赐外,御营喝探军别无应奉,教骏只系牧马及 擎,乞罢给。」从之。仍(照)[诏]殿前、马步军都副指挥使已下等第益数,四厢都指挥使、横行使副、两省供奉官殿头旧无例者,并特赠给。
元丰元年二月八日元丰元年二月八日:原作「二年八月」。按《长编》卷二八八记此事于元丰元年二月癸丑,是月丙午朔,癸丑正为八日,据以补改。,诏:「自今亲祀,奠而不酹。内壝之外众星位,周环每二步别植笋椿一,绷青绳三重,以为限域。」先是,提点南郊事务向宗儒言:「车驾诣太庙行礼毕,焚册于斋

殿门外,禁卫于此坐甲,地步狭隘,而郊坛内壝之外众星设位旧无限域,乞自今于南神门外少东焚册,以笋椿绷绳为壝外之限。」又言:「冕服器用多参以今礼,唯匏爵独循古制,恐未为称。又酹酒于盘,嫌于祼献,恐非大神不祼之意「神」下原有「大」字,据《长编》卷二八八删。。乞下礼官详议。」至是,礼院奏,以为焚册于南神门外,坛壝绷绳以限星域及匏爵奠而不酹,当如宗儒议,至欲饰匏爵即非古。按先儒义说,但曰破匏为爵而不云有饰,且取其自然,以象天地之性。故有是诏。
六年七月四日,内出御札曰:「王者炀烟泰坛,以致承天之义;祼鬯清庙,以严达孝之诚。永惟五圣之谟,必躬三岁之祀。肆惟菲德,获绍丕图,赖帝(博)[溥]临,丰年屡应,群生和而草木茂,三光全而寒暑平。宜卜天正,恭修郊类,以对笃周之祜,以展放唐之文。特戒先期,用孚大号。朕以今年十一月丙午有事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厥职,相予祀事,罔或不恭。」
哲宗元佑七年七月七日,内出御札曰:「万物皆本于天,顾何以报;五经莫重于祭,所贵者诚。惟本朝郊禘之文,有列圣典章之旧。朕勤遵太母之训,祗守丕基之成,八年于兹,万宇以治。深惟菲德之及此,实由上帝之佑民,宜修亲飨之恭,以尽钦承之义。奠玉以致纯洁,升烟以达高明。嘉与臣工,共图厘事。朕以今年十一月十四日

有事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厥职,相予禋祀,罔或不恭。」
九月十八日,诏:「今岁圜丘,宜依熙宁十年故事,设皇地祇位以申始见之礼。候亲祠北郊,依元丰六年五月八日指挥。」时辅臣建言,帝初郊,特设皇地祇位以合祭。帝至坛外壝,命彻盖;及内壝,诏百官不回班;自小次历午阶升坛,不设茵褥。稽首跪奠礼毕,御史言:「皇帝亲祀南郊,自誓戒之后,阴时不常,十二日微雪,十三日郊坛点馔,亦有大风。至夜星月烂然,行事之时气和风静,宣赦之日天色澄明,其夜阴风,次日大雪。乃知天地神祇感应歆飨,以彰盛德。乞宣付史馆。」从之。是时宰臣至侍从官皆进诗称贺。
绍圣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诏罢合祭。
元符元年七月三日,制曰:「朕缵承圣绪,绍述先猷,以微渺之身,托士民之上。惟德弗类,荷帝降衷,锡之元符,以申景命,天休滋至,殆弗克堪。黎民时雍,西戎即叙,协气来应,丰年屡臻。永惟方夏之底宁,寔自穹昊之眷佑。若稽大报之义,盖讲宗祈之文。炀高烟于紫坛,荐爵鬯于清庙,庶几祖考之格,且获明灵之歆。嘉与臣工,共图厘事。亶孚有众,申戒前期。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日有事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乃职。」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五日,内出御札:「敕内外文武臣僚等:祭莫重于天,圣人极郊丘之报;德莫加于孝,王

者严宗庙之仪。朕以渺躬,获嗣丕祚,茕然衔恤,逮兹踰年。钦惟三岁之郊,每候一阳之应。稽诸礼典,不以卑而废尊;越予冲人,亦惟事而师古。矧德弗类,赖帝降康,诸夏乂安,远人 附,四时不忒,百谷用成。若稽先王之猷,祗遹列圣之训,顺迎谷旦,躬飨圜坛,以致灵承之心,以祈右序之贶。用孚大号,诞告前期。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有事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厥职,相予禋祀,罔或不恭。」
八月五日,诏将来南郊,权行合祭之礼。
二十六日,诏罢合祭。《政和会要》误于崇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始载罢合祭,今改正。
十一月四日,诏:「将来南郊行礼,入壝门、就版位,百官皆不得回班,读册至御名勿兴,坛陛彻去黄道茵褥,入壝门不张盖,并如故事。」
十八日,帝将(来)亲郊,初自景灵宫赴太庙即雪作,圣情忧轸,形之词色。乃命太官屏常膳,御素食以致祷,是夕寻霁。及宿斋青城,星月烂然。帝升坛行事,凡三登三降,有司请御小次,终不许,秉圭立于版位,以至礼毕。
崇宁三年七月六日,诏曰:「朕钦若昊天,丕厘景命,稽七圣之彝训,谨三岁之亲祠。粤自缵图,敢忘继志!尝率循于典礼,已祗见于郊丘。寔赖顾歆,益臻绥靖。故七政靡忒,三农屡丰,四夷咸宾,九功惟叙。爰念高穹之眷,聿当大报之时。礼于泰坛,敬称秩于元祀;侑以烈祖,严陟配之上仪。申戒前期,诞(为)[孚]众听。朕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南

郊。咨尔有司,各扬乃职,相予祀事,罔或不恭。」
十一月二十六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前三日,帝发神宗徽号(于)[玉]宝册于大庆殿,至郊礼毕,悉如元丰三年之仪。
大观四年七月五日,内出御札曰:「朕恭典神天,嗣膺历服,永惟七圣之成宪,必尊三岁之亲祠。爰自缵承,敢忘祗率!尝缉于旷礼,再称秩于明禋。荷帝况临,跻世(齐)康乂,四序咸若,三农屡丰,边陲敉宁,民俗和豫。宜顺新阳之(侯)[候],肆陈大报之仪。祼玉以致乎孝思,燔柴以达乎精意。配侑烈祖,对越上灵。庶飨德于昊穹,用均厘于寰宇。其孚涣号,以戒先期。朕以今年冬至日祀天于圜丘。咨尔攸司,各扬厥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以皇弟燕王俣为亚献,越王戚为终献。礼成,上御端诚殿,宰臣以下称贺。遣中使赐御制诗一首,许辅臣和进。
十一月十五日,宰臣何执中言:「臣备位近司,猥缘使事,陪侍亲祀。伏见陛〔下〕专精其德,(齐)[斋]庄其容,靡不尽礼。又如升坛、入壝不回班,不张盖,不设黄褥,读祝至御名勿兴之类,皆已先事颁旨,遵为典常。其事天事神之礼,凡可以致崇奉之意者,亦皆讲于平时,训敕无所不尽。宿于端诚,遣黄经臣传旨,谕臣以『前此风霾,器币、礼料每事务在精洁』。臣奉诏令,遣官属亲临按视,再加洁涤。翌日升坛奠献,俯降跪兴皆过于恭,退立坛下,不御小次,略无怠容。用是神灵歆格,干清坤夷,盛德之事,足以示训。乞宣付史馆,以传无穷。」又言:「臣等伏见涉冬以来,

盛事,窃自欣幸,不敢但已。伏望宣付史馆,传示无穷。」诏并从之。 率多阴晦,风霾雪霰继作。逮冬祀前期十日而戒,天乃晴霁。车驾殿宿之旦,阴云四合,抵晚微雨垂作,中夜风师尽驱纤翳。黎明銮舆顺动,杲日东升,至朝谒原庙,祼献太室,祗见圜丘,熙事备成,天景晏温,日星明润,中外士庶欢呼鼓舞。盖由皇帝陛下有大舜慕亲之孝,尽文王事帝之心,齐明诚一,克举元祀。又比年以来,修益政事,求合于天,建皇极之道,下宽大之书,善继善述,无偏无党,民情和于下,天意得于上,岁以有年,雨旸时若,熙熙庶俗,若登春台。斯足以昭圣人之能事,验天神之飨德矣。臣等备位近司,亲
政和三年七月五日,内出御札曰:「朕惟乃圣乃神,克禋克祀。举三岁之大典,不数不疏;得四海之欢心,以妥以侑。肆予菲德,遵国旧章。升烟紫坛,伸昭事上帝之义;祼鬯清庙,严衎我烈祖之诚。宜卜景长,往修郊类。俾缉熙于纯嘏,用敷锡于庶民。诞告前期,式孚群听。朕以今年冬至日祀天于圜坛。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祀事,罔有不恭。」
九月七日,管干龙图天章等阁言:「旧制,大礼圜坛设瑞物十,今来受命玉玺、篆字玉印已留禁中,更不排设。」诏以天正尧瑞石及天下太平瑞木代。
九月二十一日,诏曰:「若昔先王,父天母地,严恭祀事,躬行而岁(偏)[ ]。朕嗣承丕祚,率循旧章,三岁一郊,大赉天下,祗载郊庙,荷天之休,罔有

不格。率时昭考,既革合祭之非;牵狃故常,尚稽夏至之礼。大报天地,弗及方丘,夙夜以思,靡遑宁处。夫祭不欲数,数则烦;不欲疏,疏则怠。废而不举,其可乎 惟明与察,不敢不虔。自今每遇冬大礼后祭地于方泽,其仪物、仗卫、应奉事,悉从减省,从祭臣僚与随驾卫士量行支赐。简而易行,无偏而不举之失,以称朕意。可令礼制局裁定以闻。」
十月二十一日,诏:「冬祀大礼,以道士百人执威仪前引,分列两序,立于坛下乐架左右,以玉虚殿道官以下及习学法事道士充。仍执御前降付道录院掌管威仪,今后准此。」
十一月五日,帝躬上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徽号宝册于太庙。越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皇弟燕王俣为亚献,越王戚为终献。
九日,太师蔡京等言:「天神降格,实为大庆,乞宣付史馆,播告天下。仍乞许臣等称庆。」内出手诏曰:「朕德不类,获承至尊。永惟天地、宗庙之重,夙夜惕厉,罔或弗祗。乃以冬日之至,钦修肆祀,爰命有司,规法三代,肇造礼器,体兹大道,改用元圭,祗戒精专,以期昭感。自宫徂郊,顾瞻空际,天神降格,辇辂仗卫现于道左,云剥日出,见之显然。裒时之对,来止来临,非特影响形声之应,顾朕何德以堪之!天人之际,夫岂远哉,面稽天若,其敢不钦!惟尔百辟卿士,务胁乃心,交修罔怠,用荅扬我休应。可依所奏,止东上合门拜表。」御制《天真降临示现记》曰:「朕嗣承祖宗基业,永惟万

事之统,有典有则,流光垂祚,贻厥后裔,丕承祗载,罔敢坠失。率时昭考,追法先王,休功盛烈,布在天下。粤自初载,于志无所不继,于事无所不述,正身以齐家,治内以及外。序亲疏以睦族,正名分以审官。迪之以学校而人伦以明,导之以师儒而士类率服。宾兴其贤能,野无遗材;敦尚以行实,人不幸进。鳏寡有养,道无穷丐;疾病有医,民鲜横夭。收山海之利,商买阜通;施漏泽之惠,送死无憾。以富备礼,以和作乐,皆祗修先烈,以克用乂。绍述之 ,彰明较着。盖黜邪见僻学之士,斥罔上惑众之言,放妨功害贤之奸,故诐行不作,谗言不兴,正论以定,天道以明。是以上当天心,荷天之休,宗庙之灵,告成厥功,元圭自至。顾惟寡昧,岂敢自居 推而上之,自我神考,肇造法度,克成康功,涓选休辰归美,复命加上徽称,以伸孝思罔极、因心则友之义。爰以冬日之至,燎禋泰坛,裒对太室,祗率祀事。陈鼎罍爵豆新作三代之器,改执内赤外黑十有三山之圭,奠匏玉之爵,奏大晟之乐,以交神明,接三灵之欢。仲冬之月,淑气温煦,百骏职奔,从事以礼,前期戒具,罔有不虔。自宫徂郊,出自庙门,南至玉津,朕祗栗精专,无思无为。顾瞻东方,忽见宫殿台观,重楼复阁,半隐半现。顾执绥蔡攸曰:『此是何处 』攸对以『郊外无楼阁,惟有斋宫』。朕顾青城在南尚远,攸时面西,朕令回视。攸奏曰:『楼去地十余丈,半隐空际。』朕顾云中人

物涌出,持旌节,持宝盖,持幢幡,持羽扇,持大枝花,展转寖众。所持竿皆高数丈,人长丈余。中有若凤辇状,侍卫周密,可千余人。须臾,日光空透,人物全体俱现,行者、趋者、侧者、正者、相顾者、回首者,或若持简道流,或若垂髻童子,或衣朝服,或冠道士大冠,或黄或青,或紫或红,或淡黄杏黄,或绯绿浅碧,或若绣,或若绘画。又有一辂,青色,不类马,状若龙虎,前后拥约数千人。云气渐开,衣纹眉目历历可辨。幢幡飞动宛转,人亦轻扬飘举,自东稍南回旋,却由东南渐远渐隐,移刻始不见。朕问攸及侍臣刘友端、张佑,所见悉同。又谕卫士、行门亲从等,悉皆瞻睹嗟叹,或登御街短垣升高以望,俯伏以拜。朕考载籍所记,高宗之梦傅说,武王之梦与龄,其精诚相感于寤寐恍惚之间,陟降在帝左右而已,未有示现若此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知幽明之故,通神明之德,以赞天地之变化,韭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先是辛卯六月一日,夜梦至一宫殿,有幢幡羽盖旌节,跪受帝训,兴隆道教,与今所见大 相类。夙夜震栗,不敢遑宁。今上帝降格,来止来临,顾何德以堪之!夫天人相与之际,其势若高远不可及,惟德能动,惟诚能格。朕敢不面稽天若,励精寅畏,以荅扬顾諟光显之训,为宗庙万民之庆!政和癸巳冬至日,谨记。」
六年七月六日,内出御札曰:「朕祗膺骏命,嗣守丕图,诞

昭报本之诚,式广奉先之孝。肆遵成宪,专诏亲祀,大阐弥文,寖兴坠典。万邦作乂,囹圄空虚,休祥纷至,荐获平成之治,允资高厚之功。(求)[永]念圜坛,敢怠忘于元祀;眷言方泽,宜修讲于盛容。昭格二仪,陟配烈祖,庶告成于熙事,庸溥被于鸿休。申戒先期,具孚群听。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坛,来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泽。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敢不恭。」
十一月八日,朝献景灵宫。九日,朝享太庙。翌日己亥,祀昊天上帝于圜坛。皇弟燕王俣为亚献,越王戚为终献。
十六〔日〕,诏南郊礼毕,以二十五日诣景灵东宫,二十六日诣西宫,次阳德观、醴泉观,仍 诣凝祥池、中太一宫、佑神观、上清储祥宫行礼。礼毕,宣臣僚对御作乐,赐酒五行。
宣和元年七月三日,内出御札曰:「朕席累圣之宏基,抚重熙之昌运。干健坤顺,夙昭眷佑之休;时和岁丰,兹实籹宁之 。布政 阴阳之序,率民同道德之归。遐方慕化而来庭,逋寇畏威而 塞。霄宸降嘏宸:原作「晨」,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每从御便之游便:原作「辨」,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日观迎厘,荐阅升中之请。若时报本本:原作「木」,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无越亲祠。其乘二至之详,载秩一纯之荐。祓紫陔而事上帝,肃方泽以对柔示柔示:右引作「桑林」。。假于太宫,前谨祼将之奉;侑我烈祖,并严陟配之常。用仰达于精诚,庶函蒙于丕贶。诞敷大号大:原作「文」,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九改。,明戒先期。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坛,来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泽。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十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以南郊礼毕,诣景灵东、西宫行恭谢之礼。
四年七月一日,内出御札曰:「朕寅奉燕谋,丕厘景命。刺六经而立制,诞辑弥文;洽百礼以事神,用伸美报。荷〔二〕仪之眷佑,格四海之乂宁。风雨若时,日星轨道,和气协颁常之度,珍祥示修德之符。嘉谷屡丰,远戎即叙。茂集太平之应,敢忘毖祀之诚!是宜祗见上帝于紫垓,躬礼柔示于方泽。奠苍璧、黄琮,而牲币各放其色;(无)[抚]《云门》、《咸池》,而锺律以谐其声。前飨太宫,升侑烈祖,率循彝宪,克广孝心。蕲祉福之函蒙,均迩遐而敷锡。肆颁涣号,明戒先期。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坛,来年夏日至祀地于方泽。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二十一日,太宰王黼言:「仰惟陛下以将圣睿智,抚御丕图,前烈寖明,士风于变,休孚旁锡,瑞应并臻,屡丰之祥,薄海内外。丙寅以日至将大报圜丘,有司先甲惟寅,盛容具举。丁卯宿斋大庆,冬景晏温。戊辰朝献天兴殿,阴云解剥,阳景来临。薄午至庙,止辇却盖,步入斋宫。己巳享于太庙,祼鬯神考,泪落沾裳,祭爵册告,涕泗交坠,侍祠之臣皆恻楚感动。庚午躬祀,蠲吉选休,百礼俱洽,亚献既升,不御小次。已事而退,密雪四委,御楼肆侑,已告盈尺,越两昼来,同云忽霁,白日朝鲜。惟圣德动天,昭格如响,实万世无疆之休。乞宣付秘书省,许拜表称贺。」从

之。
七年七月四日,内出御札曰:「朕膺二仪之眷命,茂辑纯禧;奉三岁之亲祠,式昭美报。永惟普率,咸底乂宁,七政顺而四时和,九谷登而百嘉遂。燕云沃壤,悉还舆地之图;齐魏奥区,尽复良农之业。宜因南北之至,躬 圜方之坛。以灵承上帝之休,以裒对柔祇之贶。假太宫而前飨,尊烈祖以配神。冀多福之函蒙,俾群生而均被。肆颁大号,明戒先期。朕以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圜坛,来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泽。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皇帝陛下迄用岁祥,躬修大报,吉蠲斋祓,夙夜惟寅。谒 殊庭,休气充塞,鬷假于庙,祖考燕宁。暨祼献神宗 二十四日,太宰白时中言:「伏(佑)[鹢]室,涕泗交颐,左右之臣靡不感动。既乃御于郊次,云阴四集,夜漏初下,天宇开除,爰升紫坛,珠璧明润。矧方冬凝凛之候,协景气晏温之符,亿兆欢呼,叹所未尽。盖陛下道膺亲享,(考)[孝]通神明,精意感格,庆祚无疆。乞宣付秘书省。」手诏荅曰:「朕躬 阳郊,三岁大报,荷天降佑,景气晏温。先期祗献清庙,既祼之际,追念罔极,霜露所感,人子常情,何足书于太史 所请不允。」
高宗建炎二年七月七日,内出御札曰:「天子必有尊,斯极两仪之奉;圣人能飨帝,故膺多福之崇。朕以眇躬,嗣承鸿业,念险阻艰难之未济,常严恭寅畏而靡宁。乃应

乎天,维新其命,兆民欣载而无离德,大将数起而少凶年。遣使交邻,庶底干戈之载戢;出师荡寇,已臻枹鼓之稀鸣。顾庙社之复安,实神祇之并贶。惟世祖建武之二载,始立郊位之规;而肃宗干元之初年,尝行禋祀之典。虽属羽檄交驰之际,岂忘天地祗事之诚!在古有稽,于今敢怠 是用遵累朝之成宪,举三岁之亲祠,谒 紫坛,升侑烈祖,裒万灵而咸秩,洽百礼以精禋。列陈嘉笾,聿隆大报之谊;遵迎善气,均锡函生之休。明戒先期,诞孚群听。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郊祀天地。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八月二十八日,诏令东京所属官司般取起发祭器、大乐、朝祭服、仪仗、法物赴扬州行在,应副郊祀大礼。
十月二十二日,翰林学士叶梦得言:「窃见祖宗以来,天下承平,中外乂安,三岁一郊,大抵皆以年谷顺成、兵革不用为辞而主报。今者夷狄内侮,盗贼尚多,二圣在远,四方未宁,与祖宗之时不同,则当专以寅畏惕厉、陈情恳祷为辞而主所祈。昨降御札,循用旧制,未尝明着此意,臣以为未称。恭惟陛下钦崇天道,夙夜畏威,深悯多虞,冀以郭清四海者盖非止于此。臣近因申明昊天上帝、皇地祇册文,得旨别撰,已为祈辞。今来合降赦书,谓宜更行推广,历叙天下艰危之状,深自贬损,明示四方,无有远近,皆知陛下为民请命,以徼福于上下神示之意。」从之。
十一月二

十二日〔日〕南至,皇帝祀昊天上帝圜坛,以太祖皇帝配。先是,有司筑坛于扬州南门内江都县之东南。是日,驾自常(殿朝)[朝殿],用细仗二千人诣圜坛行礼如仪。礼毕,还行宫。
十三年正月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国朝礼制,圜坛在国之东南,坛之侧建青城斋宫,以备车驾出郊宿斋。今欲令临安府于行宫东南城外,先次踏逐可以修建圜坛并青城斋宫去处。」从之。先是,臣寮奏请大礼复用南郊冬祀坛陛之仪,寻下有司讨论,至是上之。
六月九日,内降御札:「敕内外文武官寮等:朕嗣膺历服,越在东南,念初载于维扬,尝肇禋于泰畤。深惟累圣之成宪,必尊三岁之亲祠,肆涓路寝之筵,久旷圜坛之礼。今日上穹垂佑,边境休兵,寇盗弭宁,民俗康阜,日致慈宁之孝,岁收高廪之丰。格此多祥,敢忘大报!见祖祢于诸室,合丘泽之一祠。嘉与臣工,共图熙事。朕以今年冬至日有事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八月三日,宰执进呈有司检举大礼,依旧例合用珠子、坐褥事。上曰:「事天以诚为主,如器用陶匏之类,贵其质也。若惟事华丽,恐非事天之本意。」
二十三日,礼部、太常寺言:「在京,大礼前一日差官軷祭利涉门。」从之。其后更名曰嘉会门,每遇南郊,率用此例。
二十八日,礼部、太堂寺言南郊礼例,合权罢本季内朝献。从之。
九月四

日,礼部、太常寺言:「大中祥符五年恭谢玉皇,应群官并应奉人如有服制,不得升殿预祀事。今来郊祀大礼,乞依礼例施行。」从之。
十月十六日,诏:「郊祀大礼,应行事、执事官等,务在严肃,如有懈怠不恭,令(合)合门取旨,送御史台。」自是每遇亲郊,并降此诏。
二十八日,宰执进呈兵部状,为行宫南门低,欲于宫门外设次,皇帝乘平辇出门升辂。上曰:「郊祀合乘玉辇,若乘辇出门恐非礼,可令有司措置,当乘辂出。」
十一月八日亲郊,以安德军节度、知大宗正事士文为亚献,扬州观察使、同知大宗事士太为终献。
九日,礼部、太常言:「伏见郊祀大礼,皇帝前期斋于正殿,圣心虔诚,令尚食进素膳。及朝献景灵宫,朝飨太庙,车驾至逐处棂星门外,并却伞扇。既入门,即降辇步至斋殿。并太庙行礼酌献,诣徽宗室,感咽涕泣,还版位泪犹未止。有司请还小次,弗许,端立版位,直至礼毕。迨赴青城,更不乘辇,步出庙门,径升玉辇。逐件事迹,望宣付史馆,以彰圣孝。」从之。其后亲郊行礼,凡有圣孝事迹与夫有司奏请祥瑞,类皆宣付史馆。
十日,礼部、太常寺言:「在京遇大礼毕,车驾诣宫观行恭谢烧香之礼,缘行在宫观并未曾修建,欲依绍兴十年明堂礼例,差侍从二员行礼。」从之。

十六年六月一日,内降御札:「敕内外文武臣僚等:朕缵承基绪既二十年,荷神灵眷佑之休,奉祖考典章之旧。敢忘大报,躬三岁之亲祠;备举上仪,迎一阳之协气。告虔清庙,祗祓紫坛。念显相允赖于群工,而助祭率资于四海,肆颁孚号,明戒前期。朕以今年十一月十日谒 于南郊。惟尔有官,各扬乃职,相予祀事,毋或不恭。」
十一月甲戌,朝献景灵宫。乙亥,享太庙。丙子,合祀天地于南郊,以普安郡王瑗为亚献,恩平郡王璩为终献。礼成,大赦天下。
十九年六月十一日,敕内外文武臣寮等:「朕荷上天之隆眷,绍列圣之宏规,盖尝未明求衣,夜分乃寐,图所以柔理区夏,上当天心者,二纪于兹矣。比年以来,日当亏而云密护,岁或饥而麦有秋,囹圄屡空,边境宁谧。顾朕菲德,获以鸿休,乃卜阳至之辰,祗修郊类之礼,以荅在天之贶,以伸报本之诚。大号是孚,先期以戒。以今年十一月十四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祀事,罔或不钦。故兹札示,想宜知悉。」
十二日庚寅,朝献景灵宫。十三日辛卯,飨太庙。十四日壬辰冬至,合祭天地于圜丘,以普安郡王瑗为亚献,恩平郡王璩为终献。
皇帝饬精意于郊禋,严孝思于宗庙,大报成礼,天人交欢。旧仪,乘舆直至斋殿, 二十三日,礼部、太常寺言:「恭

兹者朝献、朝飨,皇帝纔至棂星门,降辇步行,趋斋殿惟谨。礼设小次,用备 息,以须终、亚献行礼。兹者太庙、圜坛酌祼毕,奏请归小次,皇帝端衮嶷立,益加严恪,仍宣押乐太常卿徐其音奏,勿令损节。朝飨之夕,至徽宗室,皇情感恻,泣下沾襟,内侍屡进巾帕。由是侍祠百执莫不耸动。当大庆殿宿斋之初,阴霭弥空,垂欲下雨,及皇帝清晓驾出阊阖,层阴解驳,晨曦赫然。逮于太庙、圜坛行事之际,不唯皓月流空,星宿明润,乃至迥野无风,万籁收息,天气晏温,乐声和畅。及御端门肆赦,有彩云见于端门及直于鸡(竽)[竿]之上。都城士庶,观者如堵,万口一词,赞叹欢喜。间有耆老,或记戊申南郊之年,甫期晴霁,气令如春,八十始有今日,莫不举手加额,咸庆中兴之盛。伏望敷奏,宣付史馆,以垂无穷。」又太史局令胡平言:「今月十二日,圣驾诣景灵宫行礼。于十一(月)[日]夜,阴云浓厚,欲将雨降。至未明前皇帝登辇出内,天气开晴,见帝座及三台星体明耀,是为祥应。十三日卯时后,阴雾四垂,至辰时后车驾至青城,阴雾收敛,太阳光盛。又登坛行事,略无风色,烛焰不动。至礼毕,天气澄肃,星月明莹。逮回銮肆赦,有红青红黄彩云在上。皆为祥应之象,乞宣付史馆。」并从之。上因是亲制《喜霁诗》,其序曰:「己巳郊祭,前夕欲雨,方次宗庙,云忽开晴,皆上相弼亮之劳,因成四韵。青城祗谒事郊丘,辅相贤劳共 留。初讶密云

低覆冒,遽看霁景上飞浮。气回俎豆群工泰,喜入貔貅万马秋。赫赫天心允昭格,协恭同德赖嘉猷。」时宰执、侍从而下皆和以进。
十二月十四日、十五日,以郊祀毕,上诣景灵宫行恭谢之礼。其后并行此礼。
二十二年六月一日,内降御札:「敕内外文武臣僚:朕承天地之成命,绍祖宗之燕谋,每举亲祀,以伸告报,益臻隆施,茂底丕平。绥靖四方,悦豫形于箫勺;顺成百谷,芬芳备于粢盛。其修三岁之禋,以应一阳之气。上仪将讲,夙戒是孚。朕以今年十一月十八日有事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厥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十一月十八日亲郊,以普安郡王瑗为亚献,知大宗正事士太为终献。
二十八年六月一日,内出御札:「 内外文武臣僚等:朕宅天休命,纂国丕图,永惟燕翼之谋,尤重钦柴之祭。自绍开于景运,累谒 于熙坛。祗荷博临,益恢隆施。五兵不试,既茂迪于民康;百谷用成,亦屡书于岁有。宜候迎阳之旦,载躬类帝之禋。合锵玉之和声,备洁粢之令荐。庶申吉报,仰达精诚。资肸饬于上仪,觊函蒙于多祉。特敷大号,明戒先期。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有事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厥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十月二十六日,太常寺言:「大礼所用酒斋、礼料、什物、幕次等,并系临安府应副排办,乞专委知府提领。」从之。
十一

月二十三日亲郊,以普安郡王瑗为亚献,恩平郡王璩为终献。
淳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南郊礼毕,百僚诣端诚殿称贺,宰执内阁奉贺。上曰:「方登坛时雨点下,及奠币玉便晴,此皆上天垂佑。」王淮等奏:「陛下圣德格天,欲雨而晴,乃所以显上帝临飨之意,实邦国大庆。」
【宋会要】

孝宗隆兴二年正月一日天头原批:「郊祀。接前。」,诏曰:「朕恭览国史,太祖皇帝干德元年郊祀诏书有云:『务从省约,无至劳烦。』仰见事天之诚,爱民之仁,所以创无疆之业,垂万世之统者在是。朕祗膺慈训,嗣守丕祚,今岁冬至日当郊见上帝,以伸景命,用遵皇祖之典,崇俭德而戒劳民。可令有司除事神仪物、诸军赏给依旧制外,其乘舆、服御及中外之费,并从省约,限一月条(其)[具]以闻。」
六月六日,内出御札曰:「朕受太上之燕诒,宅域中之广大,将迎景至,初 圜丘。念报本反始,匪尚乎虚文;而交神塞明,在颛乎诚意。稽皇祖之诏令,敕攸司而讨论。凡粢盛祭典则不改故常,若卤簿赐式则俱从省约。行潦潢污之可荐,斯举邦彝;驻驹鸾路之勿修,敢劳民力 庶函蒙于蘩祉,以大庇于黎元。丰年无患于虫蝗,斥候不惊于烽火,遂成熙事,用荅鸿休。大号是鳷,先期逌戒。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谒 于南郊。咨尔有司,各扬厥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十二日,诏两浙转运副使朱夏卿充郊祀大礼提点一行事务官,依已降旨,务从省约,更不差置属官。自后遇郊并同。
九月五日,洪适言:「今岁郊祀,依典故用(惊)[警]场鼓吹外,所有礼毕驾回导引振作,合用军乐,端门肆赦用宫架雅乐。」从之。时以不作燕乐,适谓军乐、雅

乐非燕乐比,故有是命。
十月六日,诏:「以礼部、太常寺言,郊祀行礼并前期献飨宫庙,读册官读至御名勿兴,坛殿彻黄道裀褥,入坛殿不张盖,百官不回班,御燎从物、伞扇不入坛殿,行礼前卫士不起居呼万岁,礼毕御端诚殿受贺,登丽正门肆赦,并如绍兴礼令施行。」自后遇郊并同。
十一日,诏:「郊祀行事、执事官等,务在严肃,如有懈怠不恭,令合门取旨,送御史台。」
二十二日,工部言:「郊祀毕回銮,依礼例赐花,令导驾官并用常服,合自端诚殿称贺毕簪花导驾,至丽正门权去花。俟肆赦立班讫,自祥曦殿簪花,从驾至德寿宫上寿,仍簪花从驾还内。」从之。
干道元年正月一日亲郊,以王子邓王 为亚献,庆王恺为终献。
同日,执政同班奏事于后幄,上宣谕:「宿斋日大雪,及飨景灵宫、太庙、圆丘,幸得晴霁礼成。」钱端礼等奏曰礼:原无,据《宋史》卷三八五《钱端礼传》及下文补。:「斯实陛下诚意格天。昨日学士院欲添入赦书,蒙批旨不许。」上曰:「朕正不欲自言。」端礼等奏曰:「陛下圣德谦冲,非臣等浅局所量,容退具奏,乞宣付史馆。」上曰:「可!」
郊祀大礼,皇帝宿斋之日,通夕大雪。圣心忧勤,昭格上下,翼日天宇开霁,云物清明。正月朔旦,有事圆丘,星纬粲然,和气充塞,上帝溥临,允彰德应。寻准学士院咨报,欲于赦文内具载其实,即具奏闻,蒙宸翰批不许宣告。仰惟陛下谦冲退托,休祥嘉应,不以自居,小心翼翼,根于 是日,宰臣陈康伯等奏:「臣等恭

诚明。至于躬执圭币,自初献燔燎不还小次,拱立惟谨,皆人君之至德也。臣等叨陪近列,获观盛事,铺张宏休,扬厉显绩,乃其职分。欲望特许宣付史馆,以垂示万世。」从之。
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以郊祀毕,上诣景灵宫行恭谢之礼。翼日,将诣太一宫恭谢烧香,值雨,令宰执分诣。自后并行此礼。
三年六月五日,内降御札曰:「朕祗绍庆图,躬承睿训。谓天地父母,礼莫大于亲郊;而尊祖敬宗,谊尤严于陟配。载卜一纯之荐,荐修三岁之祠。涓选休成,庶几宴享。赖穹昊之敷佑,格寰宇之敉宁。五谷皆熟为大有年,丕显丰登之佑;两国之民若一家子,益惇信睦之规。眷惟并况之多,敢后思文之报!爰鳷涣号,申饬先期。朕以今年十一月二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九月六日,礼部、太常寺言:「今年郊祀前一日朔祭,乞依礼例权停。」从之。
十九日,太常少卿王瀹等言:「郊祀大礼并前一日朝(显)[献]景灵宫,前一日朝飨太庙,合用祭器,乞依每岁同祀委本寺官监视,于祠前一日严加洗涤,监察御史亲行检察。其果实等,前期令临安府精择新好入库,各以祠前一日令光禄丞同太官令、监市令司等以香水净涤烘焙。是日圆坛神位七百七十一所,其监视收彻礼料等官,乞免赴端诚殿称贺立班。」并从之。
十月一日,诏:「郊祀祭器、果实,并用香水涤濯,令都大提举主管李绰、林

肇躬亲监视,务要严洁。」
二日亲郊,以皇子庆王恺为亚献,恭王惇为终献。
六年六月九日,内出御札曰:「朕钦奉诒谋,嗣膺令绪。蒙天地之况,顾敢怠于灵承;席祖宗之休,尤不忘于抑畏。思报本反始之道,属持盈守成之时。惟三岁之亲祠,候一阳之应气, 庙室以祗见,即郊丘而克禋,义取合祛,礼严陟配。念兹熙事,当敕攸司。要当一纯二精,务尽吉蠲之飨;盖为 黎百姓,匪专服御之华。冀悉至怀,先期申戒。朕以今年十一月六日谒 于南郊。咨尔百官,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七月一日,诏车驾升玉辂诣青城,余金辂等后从,诸色人毋得喧杂。令都大提点并干办排连法驾卤簿仪仗官王琪等专一差人编栏,无色号人毋得放入。」
十一月六日亲郊,以皇子庆王恺为亚献,恭王惇为终献。
九(月)[日],臣僚言:「郊祀前阴雨连日,自皇帝致斋、酌献景灵宫,天宇澄霁,霏烟瑞雾环绕殿楹。回銮太庙又雨,已而复霁。明日车驾如青城,亦晴,道旁观瞻甚盛。未几云烟霏微,冻雨还作,将祭之夜,驾幸大次更(依)[衣],数星烨然,现于云表。及登坛乐作,四郊云阴尚盛,独岁星中天,云光烛路,礼成不雨。行禮之次,差官巡仗,至城門雨大 ,獨泰壇無有。祥异卓然,实圣上夤恭祗畏,格于上下,天意昭荅。乞宣付史馆,以彰圣德。」从之。
九年三月四日,宰执进呈郊祀除事神仪物、诸军赏给外,余并从省约。上

曰:「可戒谕有司,前虽有例戒约,多是文具,今郊须要从实省约。可逐一(具条)[条具]闻奏。」礼部、太常寺条具如前郊。
六月八日,内降御札曰:「朕绍中兴之鸿烈,受太上之燕谋。谓三岁一郊,涓选休成而并况;故九州岛四海,函蒙祉福以常期。方敬率于旧章,将复称于元祀。矧荷两仪之佑,丕承烈圣之休。农扈屡丰,戎轩载戢,崇礼乐而四达,嘉(夙)[风]俗之再淳。玉 每奉于亲闱,美化遂形于海宇。兵足食足而百姓足,声和形和而万物和。祗候新阳,虔修大报。肆预颁于一札,庸诞告于百工。朕以今年十一月九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十月一日,太常寺言:「郊祀并前二日朝献景灵宫,前一日朝飨太庙,皇太子亚献。参酌典故,乞前祀十日质明,诣太庙斋坊受誓戒。参照《开宝通礼》及干道逐次礼例,其日早二刻开丽正门,以右丞相一员掌誓,依礼例立班。及将来宿斋,欲依太平兴国中典故,第一日就本(宫)[官]厅。」并从之。
六日,合门、太常寺言,参定皇太子立班称贺仪制。诏依所定施行,仍令太常寺参照,于仪注内修定关报。其仪:大庆殿奏请皇帝致斋日,宣赞舍人引皇太子结佩入诣大庆殿立班。车驾自太庙诣青城,入还内,皇太子马于驾前方围子内导驾。端诚殿受贺,皇太子于殿下立班,舍人通文武百僚皇太子已下起居称贺。其丽正门肆赦,皇太子、三公、三少、宰

臣、亲王、文武百僚等楼前立班,候赦书宣讫,纳三省班首僚横行立定,引皇太子出班致词。
十一月四日,诏郊祀礼毕,端诚殿称贺,令太史局跪奏祥瑞。
九日亲郊,以皇太子为亚献,皇兄永阳郡王居广为终献。
十一日,宰臣曾怀等奏:「郊祀礼成,普天同庆,兼以瑞雪应时,未明而霁,以至青城宿斋,圜丘蒇事,天气澄爽。此皆圣德昭著,故高穹降格,灵贶如此。」上曰:「如卿等所言,然君臣之间,正当修饬以荅天贶可也。」
淳熙三年九月二十三日,门下后省言:「将来郊祀大礼,奏请守视八宝、导驾应奉行礼,合遣外符宝郎二员,依已降指挥,前期申朝廷(羞)[差]官权摄。」从之。
十一月九日,文武百僚赴大庆殿奏请皇帝诣斋殿。十日,皇帝诣景灵宫朝献。礼毕,诣太庙宿斋。十一日,朝飨于太庙。礼毕,诣青城斋宿。十二日,亲郊于圜坛,以皇太〔子〕惇为亚献,永阳郡王居广为终献。先是,内出御札曰:「天地有覆载生成之德,非精禋无以伸报本之诚;祖宗有光明盛大之功,非陟配无以展奉先之孝。粤若累朝之定制,具严三岁之亲祠。既疏数之适中,亦情文之备举。自予纂绍,弥极寅恭,四行郊庙之仪,久荷神天之况。亲庭万寿,方开七十载之祥;农 屡丰,几有再三登之象。外则边陲之绥靖,内焉民俗之阜康。顾诚感之甚昭,曷宗祈之敢怠!乃卜阳来之旦,载殚躬见之勤。庶永祚于家邦,且祝厘于夷夏。诞孚

听,明戒先期。朕以今年十一月十三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十一月二十二日,先是内降御札曰:「朕纂图丕庆,抚世洪宁。天神地祇,通辑明灵之顾;祖功宗德,嘉承懿铄之垂。维成命之钦,莫重于亲祠;维思文之报,莫崇于陟配。举秩一纯之祀,顺稽三岁之仪。于显合宫,既荐修于大飨;爰熙紫寺,宜载蒇于宗祈。矧农扈之寖登,暨边陲之咸肃。庭闱尊奉,并衍于寿祺;民物协和,驯臻于休应。敢忘昭事,展精禋!涓成阳复之初,拜况帝临之际,庶交孚于上下,以申右于家邦。祗戒先期,诞鳷明旨。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十一月二十二日冬日至,祀昊天上帝。车驾诣圆坛行礼讫,还青城,文武百僚赴端诚殿称贺,宰执内合奏事。上曰:「方登坛时雨点下,及奠币玉便晴,此皆上天垂佑。」王淮等奏:「陛下圣德格天,欲雨而晴,用所以显上帝临飨之意,实邦国大庆。」
二十七日,宰臣内阁奏事,赐坐。上曰:「前日郊祀行礼时,宫中檐溜已滴,闻北阙左右雨尤甚,只圆坛无雨。」王淮等奏:「陛下至诚感格,正登坛时,云气垂垂,分明合雨在半空,天地百神休飨明甚,臣等不胜鼓舞。」
光宗绍熙元年十月十二日,户部言:「诸郡合发大礼钱物,已降指挥,就委各州通判照旧例窠名如数起发。窃虑内有替移事故及徇情不为尽

实 刷,有妨给遣。乞如有替移事故,即交割付后官,遵依施行。若日后有阙正官去处,令权官主管,候正官到日交割。」从之。
二年三月十三日,诏:「今岁郊祀大礼,令有司除事神仪物、诸军赏给依旧制外,其乘舆、服御及中外支费,并从省约。」以右正言孙逢吉言:「臣尝于陛下初郊之岁,乞遵用寿皇隆兴诏书,除事神仪物、诸军赏给外,凡乘舆、服御及中外支费悉从省约。陛下开纳,且谕臣曰:『圜坛不尚华饰,亦事天简素之意。』又曰:『中外支赐,合从(咸)[减]省。』有以见陛下毖祀之严,用物之节。然而俟命旬日,未闻施行。夫至恭无文,大礼必简,远则艺祖已行于建国之初,近则寿皇又行于初郊之岁。乞断自渊衷,一循隆兴之制。」故有是命。
四月二十六日,门下后省言:「郊祀大礼,合以八宝陈于宫架之侧。」礼院以八宝不系奉神之物,系乘舆仪卫,请依干道省约之制,更不排办。从之。
六月七日,内降御札曰:「内外文武臣僚等:朕躬荷诒谋,仰膺眷命。自缵承于统绪,每寅畏于夙宵。秩礼而怀百神,尤重亲郊之议;饬躬以奉上帝,必严初见之仪。属家邦福庆之方臻,暨谷穑丰穰之荐告。备万物而报本,亶及其时;为兆民而祈禠,匪专于己。肆求盛典,祗 圜丘。遵行三岁之常,涓用一阳之吉。天地合祛而临飨,祖宗升侑以绥成。庶殚斋肃之心,益迓休嘉之况。念惟元祀,当戒先期。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谒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十月三日,诏:「郊祀大礼,应行事、执事官等,务在严肃,如有懈怠不恭,令合门取旨,送御史台。」
二十一日,诏:「宰执拜郊支赐,照逐郊体例减半外,更依绍熙元年十月二十一日已降旨挥,三分减去一分。」
二十八日,诏令都大提举主管黄迈、甘昺躬亲监视涤濯祭器、果实,并要严洁。
十一月二十七日,亲郊于圜坛,为值雨,望祭殿行礼。风雨大至,上震惧,始感疾。《存心录》作「绍兴元年十一月壬申」。
宁宗庆元三年三月十三日,诏:「今岁郊祀大礼,令有司除事神仪物、诸军赏给依旧制外,其乘舆、服御及中外支费,并从省约。仍疾速从寔条具闻奏。」嘉泰三年、嘉定五年并降此诏。
八月二十六日,三省言:「郊祀典礼,事体至重,窃虑所属官司应奉生疏,有乖仪制。」诏令礼部严行约束应奉官司,遇有行礼,须管预先阅习惯熟,务要整肃。稍有违戾,重作施行。
十月六日,礼部、太常寺言:「郊祀大礼,依礼例俟端诚殿称贺毕,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大辇还内。导驾官并朝服导驾外,其余合簪花,应奉官等并合簪花。至丽正门,合立班官并常服,俟肆赦立班毕,自后殿并簪花,从驾至寿康宫上寿。次诣慈福宫、寿慈宫朝贺毕,簪花,从驾还内。」从之。
二十二日,礼部、太常寺言:「郊祀大礼毕,皇帝率文武百僚诣寿康宫上寿、饮福、称贺,系冬至日,乞依礼例用黄麾角仗,令兵部差办,

于寿康宫殿内外排设。次诣慈福宫、寿慈宫,如宫中之礼。」从之。
十一月三日,诏:「马军行司官兵连日排立,可依绍熙二年郊祀大礼体例,使臣各特支钱三贯文, 用兵各支二贯文,令户部支给。」嘉泰三年、嘉定五年亦如之。
四日,诏:「(令)[今]岁郊祀大礼天寒,应从驾诸班直、亲从亲事官并诸军指挥军兵将校等,并特依绍熙二年郊礼增三分给赐柴炭,愿依例折钱者听。令临安府疾速施行。」嘉泰三年、嘉定五年亦如之。
十一月五日,先是内降御札曰:「朕遵谋燕翼,绪庆鸿基。天神地祇,日荷博临之况;祖功宗德,世垂启佑之光。紫坛之熙,莫大于精禋;清庙之祼,仍严于陟配。(祓)[爰]举卜郊之重,顺逆步景之长。稽汶上之图,昔首堂筵之飨;奉云阳之玉,今躬鸾辂之陈。宫闱茂衍于寿祺,寰宇函蒙于福泽。祥占瑞政,霄躔 以润明;瑞纪金穰,边琐安而宁谧。恪涓孝奏,昭益休嘉。汉百官侍祠,翔言共承于黼绣;周四海来祭,骏奔宜谨于豆笾。益迓祉于三灵,永绵芳于万叶。辑循旧典,亶播先期。朕以今年十一月五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六日,宰执同班奏事,京镗奏:「郊祀庆成,陛下中宵升坛,天宇澄肃,星象粲然。及御楼宣赦,霜日流辉,万姓观瞻,无不欢悦。此皆陛下飨帝之诚,有此感应。」上曰:「是夜登坛风作。」镗奏曰:「是夜二鼓后微有数点雨,得此雨遂晴。」上曰:「郊礼之成,皆卿等辅赞之力。」镗等又奏曰:

「此是圣德格天,熙事备成。」皆再拜贺。
嘉泰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左司谏兼侍讲宇文绍节奏绍:原作「诏」,据《宋史》卷三九八《宇文绍节传》改。:「伏见近者四郊阙雨,上轸宸虑,遣官祷祈。甫颁明旨,旋已感应,连日浃洽,农事宽忧。凡我都人,莫不叹咏,以为陛下圣德无我,上格天心。盖前乎讲行大典,亲阅武事,临幸学宫,荐享原庙,天日熙晴,人情和豫,诚所谓曰雨而雨、曰旸而旸者,岂非政事云为,号令赏罚,俯合人心,上当天心而致然欤!夫以高高在上,藐然若不相及,而视人心以为从违,其应如响,岂不甚可畏哉!愿陛下念为君之匪易,思终始之难一,谨之又谨,天下幸甚。今岁郊祀大礼,仅在数月间,已降指挥务从省约,正恐有司视为具文,检举逐郊之例,不以加意。欲望申饬攸司,凡百所须,措置预办,严戢搔扰,明支物价,务革旧弊。庶几人心翕然,以副上天之意。」从之。
十一月十一日,先是内降御札曰:「朕以眇躬,仰承大统,自总万务,于今十年。重屋圆丘,已迭举瘗燔之礼;閟宫太室,凡三修祼献之仪。荷天地之畀休,赖祖宗之垂佑。阴阳顺序,四时调玉烛之和;田畴屡丰,百谷应金穰之瑞。重闱奉册以称庆,边障寝戈而肃清。将因三岁之常,式谨一纯之报。益殚精意,匪事虚文。大号是颁,行期攸戒。朕以今年十一日十一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祀」及下句「毋」,原无,据文例补。,毋或不恭。」
嘉定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先是内降御札曰:「朕奄宅庶邦,于今七

闰。念宗社缵承之重,若涉深渊;虽宫庭蠖濩之微,如对上帝。矧当禋祀,尤极严恭。向更中外之多虞,益显高明之垂佑。销旱蝗之孽,寖格丰年;洗戈甲之腥,溢为龢气。既汔小康之 ,盍从大报之仪。况尝洊飨于堂筵,兹用恪修于郊类。方将推筴而迎日至,奉瑄而见云阳。为百姓以祈,敢云专乡;来诸侯之助,其罔弗钦。爰戒先期,亶孚 听。朕以今年十一月二十日谒 于南郊。咨尔攸司,各扬乃职,相予肆祀,毋或不恭。」
太祖开宝元年七月十七日天头原批:「郊祀事务一。太祖开宝元年起。」,诏河中府宝鼎县徙汾阴后土庙于旧庙稍南。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十三日,诏重修后土庙,命河中府岁时致祭。下太常礼院定其仪,礼院请依先代帝王用中祠礼。
真宗景德三年三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判太常寺李宗谔上言:「神州地祇坛壝迫隘,不合礼文,中有坑堑及车马之迹,请于黑帝斋宫北别选坛位,依令式封标,诸坛外壝禁耕恳樵牧。」遂命内侍同礼直官度地,徙坛于方丘之西。
四年正月十七日,以朝拜诸陵,遣工部尚书王化基乘驿诣后土庙致祭,用大祀礼。其祭服、祭器并自京赍送。
大中祥符元年九月五日,以将东封,议同日遣官致祭汾阴后土。详定所上言:「按西汉祭天于甘泉泰畤,祭地于汾阴后土,后汉始定南北郊。然则今之汾阴后土,本汉祀地之所也。将来既禅社首,祀皇地祇,则后土不当同日更祭。又按唐

开元十二年、二十年祀后土于汾阴脽上,十三年封禅不别祀。欲望车驾将行,遣官告祭,封禅日即罢祭。」从之。乃命给事中冯起致祭。及礼成,又遣右谏议大夫薛映祭谢。
十一月三十日,诏:「凡祭天地、宗庙、社稷、岳渎者,并祭后土,着在令式。」
二年正月十三日,诏少府监制后土庙衣冠,遣使奉上。仍令礼官详定制度,礼院上言:「礼令不载后土衣冠之制,今请用皇后礼衣修制。」从之。
三年六月六日,河中府言:「进士薛南及僧道父老千二百九十人状,欲请车驾躬祠后土。」诏不允,仍不许父老赴阙。七月十八日,南等再诣府陈请,知府、屯田员外郎杨举正,护国镇国等军〔节〕度、河中尹、宁王元墦继有陈述,诏不允。二十四日,文武百僚诣东上合门上表陈请,诏荅不允。自是继三上表抗请。
八月一日,内出御札曰:「王者膺箓受图,保邦纂极,必竭诚于明察,期浸福于苍黔。朕以寡昧之姿,绍庞鸿之业。丕承先训,在宥中区;钦事上灵,协和庶绩。常励守成之戒,聿丁下武之期。向者宝命自天,真符锡祚,荷鉴观之垂佑,罄溥率以蒙休。福应沓臻,神祇欣合。扬祖宗之盛烈,荅苍昊之眷怀。稽增封广禅之文,追昭姓考瑞之事。勒成展痴,继志垂鸿。交欢三神,均恩万寓。以台菲德,建兹上仪,匪敢遑宁,益思惕励。不谓蒲阪遗耋,冀部守臣,稽合舆情,述宣旧典。且以汾河之曲,素严后土之祠,远贡封函,继陈勤

请。载惟旷绝,难议允俞。复又拱着之伦,扣阍屡至,以为运格熙盛,俗治阜康,野有多稌之谣,边靡嬴粮之役。奉祠脽壤,昭报坤元,非得而辞,所宜利往。奏疏三上, 情益坚。恭念席庙社之庆灵,被穹壤之况施。陟封乔岫,已展于告虔;祗谷柔祇,理当于亲祭。爰举岁巡之典,式申母事之诚。冀集祺祥,永孚黎献。朕取来年春有事于汾阴后土。咨尔掌礼之士,暨于有位之臣,当扬乃职。礼神珪币,致飨牺牲,并务吉蠲,庶伸钦奉。其乘舆服御,供帐 司,勿致劳烦,悉从节减。应有费用,皆以官物致办,不得差扰,辍借科率。诸司须索,非 命州县不得供给。所经道路,无役丁夫,广有修葺,仍不用香台、青绳栏干等物。诸路长吏无擅离本任赴行在,仍不得以修贡助祭为名,辄有率敛。两京、诸州起居章表,附驿以闻。」又诏宰臣等曰:「朕前岁以灵真告期,秘文垂贶,乃升岱岳,以展明诚,冀受百祥,以阜九域,而汾阴后土,盛典阙焉。虽奉祀北郊,降禅社首降:原作「阴」,据《宋大诏令集》卷一一七改。,瞻言脽壤,久属朕怀。况元鼎新祠,开元蒇事,肸蠁所荅,方册具存。若尊卑之礼或偏,则明察之报渐废。前史所谓郊天而不祀地,失对偶之义也。朕恐兹礼未周,贻讥后代。昨东鲁升中,除奉神之外,庶事省约,途中次舍,务在从俭,往复千里,绝不扰民。今蒲津父老,屡扣阙庭,斯亦人事所启,深符宿意。当议洁蠲,用荅景贶。」先是,召王旦等(曰谓)[谓曰]:「朕览史书,见汾阴祠后

土事,亦古礼也。」因 陈彭年等检讨历代祀汾阴及废后土祠事,帝曰:「朕以河中父老再有陈请,复以封禅纔毕,议者得不以地远劳费为言耶!」旦等曰:「陛下为民祈福,不惮栉沐,圣心既定,固已达于神明。」帝曰:「但冀民获丰穰,于朕躬固无所惮。」故事故事:似当作「先是」。,有司上言:「臣等当上表陈请。」至是既允,复下诏,是日分遣常参官告天地、庙社、岳镇、海渎。
四日,命翰林学士晁迥、杨亿、龙图阁学士杜镐、直学士陈彭年、知制诰王曾,与太常礼院详定仪注。仍命曾与入内高品朱允中同制造玉册,内殿承制李廷训勾当神位祭器。是日,陈尧叟等辞于长春殿。赐宴及鞍马、对衣、金腰带、束带。令至河中府,先诣后土祠祭告。
五日,诏:汾阴路禁弋猎禁弋:原作「戈」,据《长编》卷七四改补。,不得侵占民田,如东封之制。增递铺卒至八千四百五十人。
六日,以度支判官曹国权通判河中府,前知河中府杨举正判府事,秘书丞张篆、杨埙签书节度观察判官事,秘书丞焦敏知宝鼎县。
十日,三司言:「辇送汾阴物,望令李士衡、林特举京朝官二人,分水陆路催督。」诏止令三门白波发运使、河阴都监领其事。
十一日,诏:「宝鼎县诸色人有罪,并送本府区遣。杂户、妇人不得至临晋、宝鼎县。赐汾阴给役将士缗钱。」自是累赐水陆运挽舟、急脚递铺卒、牛羊司栈圈军士缗钱、茶酒、时服、绵袍有差。
十二日,详定所言:「车驾出京前,皇帝亲告太庙,如东封之礼。太祖、太宗,并告以配神

作主之意。告庙前一日,命中书门下摄太尉柴告南郊,牲币如祀礼。至汾阴,复命告后土庙,如岱宗告至之礼。又自西京以西诸州贡物,望并令赴河中府,朝觐日列于坛下。」并从之。
十七日,命王旦撰《后土地祇册文》,赵安仁撰太祖、太宗配座册文,并兼书。详定所言:「告太庙、祀后土,并用法驾;车驾往还及离祀所行宫、经西京,并用鸾驾。」从之。
三年八月十七日,详定所言:「车驾出京告天地,自来皇地祇只于南(望郊)[郊望]告。今缘汾阴专祀后土地祇,望别命官于北郊祭告。」从之。
十八日,详定所〔言〕:「请献后土地祇乐以《博安之曲》为名。又故事,告天地、皇地祇止于南郊望告,今缘亲祀,出京前命官柴告。南郊日,望别命摄太尉于北郊本坛致告。又法驾卤簿三引,内宝鼎令、河中尹,令太仆寺别造车上题牓。」并从之。
十九日,遣入内都知秦翰赍诏书、茶药诣汾阴劳陈尧叟以下,仍加宴设。九月,再命副都知张继能赍诏劳问、宴赐有差。
二十三日,诏:「如闻汾阴路勾当官除州县供顿外,别取索准备物,宜禁止。」王钦若言:「昨东封毕,收到三脊茅,除进纳外犹有二十五束。今汾阴祀事,可以(克)[充]用。」遣内侍赍置上清宫严洁处,旋命先送汾阴。陈尧叟言:「陕州硖石县湫隘,不足以驻銮驾,兼卫兵无停止之处,其行宫望特遣使臣检视。」诏以近硖石宽平之地建行宫,如迎銮、翔銮之制。
二十六日,陈尧叟等言:「相度洪流涧,

移稠桑道路自高原经过,初上处斗峻,寻命工开修。今自灵宝县由虢州路至函谷关,却合汉武帝庙前,道路宽平,已行修治。」从之。先是,往河中有二路,一由陕州浮梁历白径岭,一由三亭渡黄河。司天保章正贾周言二路岩险湍迅,不如出潼关,过渭、洛二水趋蒲津,地颇平坦。虽兴工,不过十数里。事下尧叟等,请如周议。而渭河当同州新市镇,多滩碛,自此稍南而西,纡行十数里,小狭处可为梁。又洛河上亦为浮梁,直抵河中。复以稠桑旧路缘崖而行,南有峭壁,霖泞多摧圮,乃请徙路自灵宝县南入虢州路,至函谷关口,复合汉武庙前旧路庙:原无,据《长编》卷七四补。,甚平坦。
三十日,河中府遣虞乡县令氐昭度部送父老、僧道、进士薛南等奉迎车驾,对于崇政殿。帝亲劳问之,赐以缗钱,即令辞还。近制,假日合门无辞见之例,以其众远来,特引对而遣之。
九月三日,诏:「西京路行宫宜令仪鸾司止用油幕为屋,以备宿卫,不须覆以芦竹。」
五日,详定所言:「河中府河东县伏羲、神农、汉文帝庙,河西县舜庙,龙门县禹庙,宝鼎县汤庙,临晋县周武王庙,望于祀汾阴前七日,用中祠礼料致祭。开封府中牟县列子庙,陕州灵宝县老君庙,中岳真君庙,望于车驾经过日,以香币酒果致祭。郑州灵显王庙、周嵩陵,河南府偃师县魏文帝庙,河南府周公庙,新安县后唐庄宗庙,陕州湖城县轩辕庙,阌乡县女娲陵、中岳、启母少姨庙、济渎、洛水、

太行山,并望以中祠礼料致祭。西海、北海旧于河中府孟州望祭,亦同此例,仍请特诏遣官。其余十里内神祠,非功德显赫者,止令本州岛府设祭。一品、二品坟,至西京日,遣官以香币脯醢祭告。」诏可。
六日,陈尧叟等言:「河东转运使陈若拙请以缗钱、刍粟十万,由晋、绛赴河中,以助大礼。缘比奉诏旨,不得扰民,其缗帛可以轻赍,望令辇送,其刍粟令绛州以秋税就输宝鼎县。」从之。
十日,详定所言:「禅祭社首坛用三脊茅缩酒藉神,后土坛望以三脊茅缩酒,香茅为藉。」从之。
十一日,详定所言:「东封前七日,祭前代封禅帝王。今检讨汉武帝、宣帝、元帝,后汉光武、唐明皇,并尝祀汾阴,望前七日祀于脽下。」从之。
十二日,详定所言:「祀后土奠献、饮福登歌宫架乐章,望令学士修撰。」从之。
十七日,诏有司自车驾离京至汾阴祀前无举乐,所过州县不得以乐人迎。
十八日,详定所上祀汾阴告庙望拜及朝谒诸陵还宫恭谢太庙仪注。又言:「先以祀事毕,难于祠宇之旁更行肆觐之礼,欲望回至河中府朝会肆赦。今准制置使奏,宝鼎县行宫前可以建坛受朝,望令依泰山朝觐坛制度兴建。」从之。
十九日,命王旦撰《祀汾阴坛颂》,王钦若撰《朝觐坛颂》,陈尧叟撰《亲谒后土庙颂》。初,帝以御笔写「后土庙颂」字示宰相,命陈尧叟撰此颂。王旦曰:「《东封泰山铭》是御制御书,此铭非臣下可为。」帝曰:「朕更不属文,尧叟未有文字,不必

如此。」既而王钦若又上表请令尧叟撰《朝觐坛颂》,遂诏尧叟为亲谒颂,而帝自制配飨铭焉。
二十八日,详定所言:「宝鼎县行宫去脽上约九里,其祠前皇帝致斋三日,望止就行宫,至时赴脽上。其行事官前一日宿祀所,更不随驾。」诏从之。
二十九日,详定所上宝鼎县朝觐肆赦仪注,诏可。
十月四日,详定所言:「祀汾阴毕亲谒后土本庙登歌《靖安》三曲乐章,请令学士院别撰。」从之。
五日,赐宝鼎县行宫名曰「奉祇」,前殿曰「穆清」,后亭曰「严庆」、「严信」,行宫前亭曰「望云」,渭河桥曰「省方」,洛河桥曰「迎跸」。
十九日,晁迥上祀汾阴亲谒后土庙乐章十首,诏付所司。
二十三日,丁谓赴汾阴路计度粮草。
十一月十日,诏:「奉祀官及职掌有期已上服未阕,大功已下未卒哭,不得预祀。汾阴回,在路振作音乐,在偃师近陵一程权止,离巩县日依旧。」
十二日,详定所言:「祀汾阴前,皇帝亲告太庙,遣官告后庙、元德皇太后庙。前一日祭社稷,其腊日飨祭望权停。告祭日,请用常祀之礼,献官祭服,御史监祭。」从之。
十二月六日,详定所言:「参详御史台所奏,告庙日 臣有服制合立班陪位与否者。准《职制律》,庙飨有缌麻已上丧遣充掌事者笞五十,陪从者笞三十。又准唐《郊祀录》,缌麻已上丧不预宗庙之祭,以明吉事凶人不干也。又贞元初,吏部奏请,既葬公除之后,得许权改吉服,以(后)[从]宗庙之祭。此一时之事,非旧典也。今请依礼律

不陪庙庭,不预祀事。(文)[又]准其礼,祭天地之神不禁缌麻已上丧者,示不敢以卑废尊也。今准诏,期周已上服未满,余服未卒哭,不得预祭。其立班陪位,典礼无文禁止,其祀汾阴日,望立班如仪。」从之。
十日,帝斋于朝元殿。翼日,备鸾驾至太庙,服衮冕朝拜天书,配奠大室,行告礼。
十二日,以宁王元墦为河中府华州管内桥道顿递使,资政殿大学士向敏中权东京留守,龙图阁待制孙奭权判留司御史台待制:原作「待诏」,据《长编》卷七四改。,查道权判留司尚书都省,三馆丁谓为行在三司使,林特副之,盐铁判官陈靖、度支判官孔宗闵为判官,度支副使卢琰、户部副使鲍中相同勾当留司三司事。
二十二日,命内侍二人、殿直五人管勾汾阴坛牲牢、祭器,并须礼毕天明始许收彻。仍命内侍右班副都知窦神(实)[宝]、左藏库使张景宗都大提点。
二十四日,以签书枢密事马知节为行宫都总管,客省使曹利用、入内都都知秦翰、入内都知邓永迁、东八作使安守忠、带御器械綦政敏并为行宫使,(恪)[洛]苑副使赵守伦为都监。
二十五日,奉祀官习仪于锡庆院。
二十六日,诏以汾阴展礼有期,大官进蔬食。宰相百官三上表请御常膳,上曰:「昔太祖、太宗每遇郊礼,皆屏荤茹。朕三祀圜丘并遵行,而外庭不知耳。昨朕东封,自戒涂即蔬食,今以群情恳悫,俟至京师即御肉味。」帝因作《奉天庇民述》以示王旦等奉:原作「奏」,据《长编》卷七四改。。又诏禁扈从诸色人燔 道路草木。


十九日,侍御史知杂事赵湘言:「亲事汾阴,请依《周礼》置土训,纂录所经州县山川、古迹、风俗,继日(间)[闻]奏。」从之。
三十日详定所言:「车驾往还至西京,并上东五凤门勘箭,丽景门勘契,其金耀门不勘。」从之。
四年正月,诏:「应汾阴行事官及执掌人敢有懈怠者,勿以赦原。」
八日,详定所言:「后土庙开石匮瘗坎,望令于祀前七日内择日穿土。」从之。
九日,赐太常寺、少府监升坛职掌衣服有差。
十日,诏:「应汾应陪位人,并先车驾一日进发。」
十一日,帝亲习祀后土仪于崇德殿祀:原作「视」,据《长编》卷七五改。。初,有司详定止习坛上仪,帝崇重大祀,乃并庙庭及封石匮仪 肄习焉。
十七日,命枢直学士周起、合门祗候郭盛、入内内侍殿头阎文庆编排驾前贡奉,直集贤院钱易直:原作「真」,据《宋史》卷三一七《钱易传》改。、直史馆陈越、秘阁校理刘筠、集贤校理宋绶修所过图经绶:原作「缓」,据《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改。。
十九日,命入内都都知秦翰提举行在御厨、翰林仪鸾司,其细务悉得裁决,不须申覆。
二十一日,诏沿路程顿窄隘处,从官量减呵导。仍赐百官休假二日办装。
袍,御大辇,备銮驾仪仗出京师。向敏中等辞于顺天门内。至琼林苑,召敏中、杜镐、张秉、〔孙〕奭及王孙已下,赐酒三行。京城父老辞于苑中,帝慰谕之。遂改常服,乘小辇即路。从官窄衣。留司文武百官辞于苑门之西。沿路止音乐,禁扈从 二十三日,仪卫使已下具黄麾仗、道门威仪、教坊乐,奉天书出干元门,升玉辂,扶侍使翊从,前后部鼓吹振作而行。少顷,帝服

以网罟鸷禽自随。沿路父老见于行宫,赐酒食茶帛,所过赐军士缗钱。自是所至皆然。
二十四日,命王旦、晁迥、工部侍郎冯起分告诸陵,又命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待制王(晓)[曙]同详定邀车驾词状。
二十七日,帝以道出巩洛,密迩陵寝,方奉祀事,故陈望拜之礼。
二十八日,至西京。自白马寺西幄次更衣,备銮驾入大内。诏常参官自新安县先发,至陕州迎驾。回日如之。
三十日,发西京。中路慈涧顿,大官始进素膳。
二日,诏禁诸色人以进奉为名,私染御服缯帛及制乘舆服用之物,饰以龙凤。诏行在总管司诏:原无,据《长编》卷七五补。,凡亡命卒及贫民小窃者,不须收捕,再犯者准法。
二日,命薛映造辇水小车十乘,付行在三司行在:原作「至」,据《长编》卷七五改补。。时山路泉深,负汲者劳,帝悯之,俾运载以代其役。
四日,驻跸陕州,赐扈驾诸班直、诸军缗钱。枢密院言:「沿路 官贡酒食者,望自给谏、刺史已上取旨,余悉准直优赐缣帛。」从之。
五日,诏:「执球仗使臣百余人,如闻鞍马之弱,长路匪易,令日定二十人引驾,至州府即如旧。」仍诏沿路病马悉付同州沙苑监养疗,令 牧司用殿最之法以赏罚之。
十日,王旦摄太尉,誓百官于尚书省,誓宗室于行在中书。李宗谔先至汾阴,誓百官于宝鼎县。是日,以冯起为考制度使,赵湘副之。
十一日,命王旦先赴汾阴,告至于后土。
二三日,发永安镇。帝于中路顿更御大辇,备鸾驾,至宝鼎县奉祗宫。陈尧叟等奏脽上 臣下马处:

京官已上讫大卿监,至脽下路口;龙图阁待制已上,至(胙)[脽]上;诸司使已下,依比品例。」从之。
十四日,帝斋于穆清殿,诏赴脽上,留行宫都监赵守伦在宫,仍权命赵承煦管勾行宫事。以龙卫、神卫兵各百人给马知节,自奉祗宫至后土庙巡警。
十五日,命从祀官、诸司职掌濯浴,遣入内都知邓永迁诣祠上衣服、供具。先是,制置使洁其室,仍遣中使 之。
十六日,百官习仪于坛庙。是夜一鼓二筹,扶侍使奉天书升玉辂,先赴脽上。二鼓,帝乘金辂,法驾继进。自县至脽坛,夹道设燎火,其光如昼。盘道诘屈,周以黄麾仗。初,路出庙南,上以未修谒,不欲乘舆辇过其前,令凿路由庙后。至是,从新路至坛次。翼日,帝服衮冕登坛,礼后土地祇,奉天书于左次左:原作「右」,据《长编》卷七五、《文献通考》卷七六、《宋史 礼志》七改。,以太祖、太宗配侑。亲封玉册,正座于玉匮,配座于金匮,摄太尉奉之以降,置玉匮于殿庭石匮,将作监领徒封固。帝还次,少顷,改服通天冠、绛纱袍纱:原无,据《长编》卷七五、《文献通考》卷七六、《宋史 礼志》七补。,乘辇谒后土庙,设登歌奠献,遣官分奠庙内诸神。又至庭中,视所封石匮。实时还奉祗宫,钧容乐、太常鼓吹始振作。是日,诏改上奉只宫号曰「太宁宫」,设后土圣母塑像,选道士焚修。本朝崇奉,一如旧制。赐经度制置使陈尧叟已下袭衣、金带、器币有差。
十八日,御朝觐坛,受朝贺,肆赦。有司设宫架、仗卫,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郡长吏、蕃夷酋长、四方进奉使(举)[与]僧道、〔耆〕老等皆在列。宴 臣于穆清殿,父老于宫门,赐

时服、茶帛。帝制《汾阴二圣配飨铭》、《河渎显圣灵源公》、《西海广润王赞》示辅臣,又作七言诗赐向敏中。诏以脽坛奉祀官并(如)[于]《二圣配飨铭》碑阴刻名,五使及天书仪卫使已下、法驾内导驾官并于《汾阴颂》碑阴刻名,后土庙行事官并于《亲谒庙颂》碑阴刻名,扈从文武升朝官及内殿崇班、诸班都虞候已上、进奉蕃客并于《朝觐颂》碑阴刻名,谒西岳庙扈从官刻名庙中。
二十日,次河中府,赐西京、河中府、陕郑二州缗钱,为宴犒肴酒之费。仍赐所过州府长吏袭衣、器币有差。
二十三日,命周起权河中府,王(晓)[曙]编排贡举,刘锴详定词状。
三月一日,次陕州。诏离州日百官放沿路起居,令先赴西京。
六日,次西京。自谷水备鸾驾,给从臣假二日。
四月一日,车驾至自汾阴,御干元门,观甲马归营。赐中书、枢密院休假二日,百官三日,扈从诸班直、诸军及所经戍兵铺卒、诸司官健缗钱有差。道病死者,悉给其家。帝作《西祀还京歌》赐近臣,继和。
五日,诏:「汾阴后土坛,令官吏守奉,勿令人至其上。」
十六日,诏:「脽土后土庙,宜令本殿周设栏楯,民庶祈赛,止拜于庭中止:原作「上」,据《长编》卷七五改。,官吏非祠祭亦勿升殿。」以庙主簿张立简为庙令,赐公服、银带、银绢等。以河中府进士薛南为试将作监主簿,以首诣阙请祀汾阴故也。
十九日,命内供奉官郝昭信、赵履信增葺太宁宫庙,并依修会真宫例。仍令周起一月一至检校。
五年七月十四日,庆成

军言:「太宁宫庙成,知河中府周起请自今每年祭醮,令河中府预备礼料。其后土殿、司命天尊殿,请如诏,官吏民庶有祈赛者,无得升殿。」从之。
六年四月六日,庆成军言:「太宁宫请自清明至四月八日天庆节,三元各五日,并听士庶焚香。」从之,仍戒无得以酒肴入宫。
七年四月十七日,诏:「太宁宫庙每岁祀祭,委庆成知军行礼。」
仁宗景佑元年十月六日,太常礼院言:「祀昊天,享太庙,并中书摄事。夏至祭皇地祇于方坛,止以郎官行礼。天地礼同,望差两制已上臣僚摄事。」礼官议曰;「祠令,诸大祠、中祠有行事须摄者,昊天上帝、太庙二祀,太尉则中书门下摄,司徒、司空以尚书省五品摄。余大祀,太尉以尚书省四品、诸司三品摄,阙则兼五品。宜从令文定制。」诏自今夏至祭皇地祇,遣大两省以上官摄事。其后神州地祇亦遣两制以上官摄事。
二年,诏有司孟冬祭神州地祇,遣内臣降香。春秋朝陵、诸祠祈解亦然。
皇佑二年八月三日,诏以亲享明堂,罢立冬祭神州地祇。初,太常礼院以黑帝及神州地祇皆当合祭于明堂,请罢立冬之祭。帝以四时迎气不可辍,故止罢祠神州地祇。
三年九月十七日,诏太常寺:地祇坛旧制狭小,宜如唐《郊祀录》增广之。
嘉佑八年十月二十八日,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言:「昨以大行皇帝谥号奏告天地、宗庙、社稷、皇地祇,止于员丘望告。伏以王者父天母

地,祇寓于南郊,失尊卑之叙,欲乞遣宰臣诣北郊行事。」诏太常礼院详定,既而请自今非次奏告,差官专诣行礼。从之。
神宗元丰元年二月六日,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古者祀天于地上之圜丘,在国之南;祭地于泽中之方丘,在国之北。其牲币、器用用:原作「色」,据《长编》卷三○四改。、歌诗、奏乐,亦皆不同,凡以顺阴阳、因高下而事之以其类也。汉元始间,以礼乐既各有合,而礼又有夫妇共牢之文,于是合祭天地,以隆一体之谊。后汉之光武至魏之黄初,与夫东晋元帝及唐武后以来,皆因仍之,殆非所谓求神以类之意。本朝亲祀上帝,即设皇地祇位,虽尽恭事之诚,而稽之典礼则有未合。」诏详定更改礼文以闻。礼官又言:「夏至日祭地方丘,乃典礼之正。郊祀之岁不及亲祀地(祈)[祇],即盛礼容,具乐舞,遣冢宰(设)[摄]事,于礼为宜。」所有亲祀南郊及罢皇地祇并从祀位,五月二日五月二日:按《长编》三○四所记,此处所述应是元丰三年事。,诏太常礼院速详定以闻。至六年五月九日,尚书礼部言:「太常寺修定郊祀之岁夏日至,皇帝亲祭皇地祇于北郊方丘及上公摄事仪,尽如南郊。其上公摄事,唯改乐舞名及不备官及不:原倒,据《长编》卷三三五乙。,其俎豆、乐架、圭币之数,史官奉祝册祝:原作「竹」,据《长编》卷三三五改。,尽如亲祀。」自元丰元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命陈襄、王存、李清臣、张璪、黄履、陆佃、何洵直、杨完等讨论。而襄等初议,或以当郊之岁,冬、夏至日分祭南、北郊,各一日而祀 ;或于圜丘之旁于:原作「为」,据《宋史》卷一○○《礼志》三改。,别营方丘而望祭;或以夏至盛暑,天子不可亲祭,改用十月;

或欲亲郊圜丘之岁,夏至日遣上公摄事于方丘。议既不一,上独诏定夏至日亲祀北郊并上〔公〕摄事之礼为宜,下礼官议定。至是,礼部上其仪,乃诏定焉。是年郊天,始罢祭皇地祇并从祀位。
二年八月十七日,诏夏至日祭皇地祇,太尉用中书门下摄。以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详:原作「祥」,据《长编》卷二九九改。:「昊天上帝、太庙则中书大臣及宗室亲王使相摄事,皇地祇则以两制、大两省行礼,在轻重先后之序,有所未安。请皇地祇之祭,太尉用中书门下摄,所贵郊庙之礼,各得其称。」故有是诏。
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诏:「祭皇地祇祝版与牲币、馔物,并瘗于鸰,更不设燔,其燎坛合除去。」
七月二十五日,诏改北郊圜坛为方丘。
八月十四日,诏:「皇地祇之祭,瘗牲之左髀以报阴,庶合礼意。」
四年十月十六日,诏:「祭地祇以五行之神从,以五人神配,仍用血祭。」凡四事,皆从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请。
元丰六年五月八日,礼部状:「太常寺修定郊祀之岁夏至皇帝亲祭皇地祇于北郊方丘及上公摄事仪。」诏依。亲祀北郊仪尽如南郊,其上公摄事唯改乐舞名及不备官,其俎豆、乐悬、圭币之数,史官奉册,尽如亲祠。

元佑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元佑七年:原作「十年」,据《长编》卷四七八、《文献通考》卷七一改补。又天头原批:「接前。」,帝初郊,特设皇地祇位于圜丘合祭,以辅臣建言故也。
绍圣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诏曰:「朕惟先王之祀天地,其时物器数各以其象类求之。故以阳求天,祀于冬至之日;以阴求地,祭于泽中之丘。载于典经,其义明甚,而合祭之论,特起于腐儒之臆说,历世袭行,未之有改。先皇帝以天纵之大智,缉熙王度,是正百官,礼以交神明,遂定北郊亲祀之仪,将举千载已坠之典,虽甚盛德无以复加。乃者有司不原本旨,尚或因陋。肆予冲人,嗣有令绪,仰惟先志,其敢忽忘!宜罢合祭。今间因大礼之岁,以夏至之日躬祭地祇于北郊,应缘祀事仪物及坛壝、道路、帷宫等,宜令有司参酌,详具以闻。」
六月二十七日,权尚书礼部侍郎黄裳等言:「谨按大礼前(三)[二]日,车驾朝献景灵宫,前一日飨太庙。元丰所定北郊亲祀仪,称如遇车驾赴景灵宫、太庙,即依大礼仪注施行。其宣德门肆赦,亦有已定仪注,并系朝廷临时指挥。臣等参酌,如不赴景灵宫、太庙,即亲祀前二日斋于大庆殿两宿,然后诣北郊。」诏景灵宫、太庙于三年南郊大祀已有告享之礼,今北郊系间行,更不躬诣景灵宫、太庙,前期两日止斋宿大庆殿,并礼成肆赦,并如南郊仪注。又言:「南郊青城至坛所五百一十八步,自瑞圣园至皇地祇坛之东坛五百五十六步,相去不

远。其地祇坛系国初建,神灵顾飨已久。元丰间,有司请地祇、神州并为方坛,坛之外为坎,诏止改圜坛为方。今来亲祀,请下有司,比类南郊增饰制度,除治四面稍令低下,以应泽中之制。」诏令礼部再详,具合用典礼深阔高广丈尺及层级制度,工部计度增饰事件以闻。又言:「皇佑中,以初行亲飨明堂,其乐章并鼓吹局前后部所用歌,并词臣撰进。今北郊亲祀,亦乞诏学士院撰进。」从之。
五月二十五日,礼部言:「太常寺新定到亲祀北郊仪注,乞颁付有司施行。」从之。
元符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帝幸瑞圣园观新成北郊斋宫。故事,郊宫悉设以幕帟,其费不赀。上命缮营,不日而成。时章惇曰章:原作「张」,据《长编》卷四九四改。:「斋宫金碧相照,非所以事天地也。」上曰:「三岁一郊,次舍之费缣帛三千余万,工又倍之。易以屋宇,一劳永逸,所省多矣。且斋明以事天地而为浮侈,朕岂不知 斋宫近在城外,耳目所接,何尝有此!」至是临幸,引惇 视,上曰:「有金碧之饰乎 」惇惶恐谢。
二年六月二十七日,诏曰:「致明察者,莫重于郊丘之祀;极僾肃者,莫严于祖考之荐。乃者奉若猷训,宪章古昔,罢合祭之渎,修特禋之礼,将以夏日之至,祗 皇祇之灵。比览有司之陈,欲寝前期之告。朕惟朝献于原庙,祼将于太室,讵容旷岁之久,不及躬祀之奉!岂独异事天之礼,抑未称飨亲之诚。怵惕永怀,靡遑宁处。其钦承于先烈,用悉讲于多仪。匪敢惮勤,庶几

尽志。将来亲祀北郊,前二日躬诣景灵宫朝献、太庙朝飨,并依南郊仪制。其绍圣三年六月二十七日朝旨更不躬诣景灵宫、太庙一节,更不施行。」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八月五日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原无,据《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补。,诏三省将来南郊见天地之始始:原无,据《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补。,权合祭天地于圜丘。
十日,诏三省后次大礼亲祀北郊。
二十六日,诏罢合祭。
崇宁二年六月八日,试给事中、详定编修大礼 令邓洵仁等言:「昨修建南北郊斋宿宫殿,南郊曰『帷宫』,事体如一而名称不同,(令)[今]欲并称『斋宫』。」又言:「北郊行礼在仲夏,卫士坐甲殿庭,自可听旨给冰,或设幕遮映。其在外仗下人马,遇日色盛热,欲令就近更休,俟夜凉及车驾经由,即预依行方之道置瓮贮水供给人兵等,请着为令。」并从之。
六月十五日,编大礼 令所言:「将来北郊,若依南郊例,百官并宿青城,窃恐盛夏幕次逼窄。今有废草场地与青城及方丘相近,请宰执、亲王、使相、执政、侍从官、六曹尚书侍郎,并设次青城内,余就草场设次。」从之。是日,又言:「崇宁二年五月十五日,诏诸司应奉人服绣单衣等,令后苑作依数改造。其不可造缬之物,代以草画。乞依已得诏旨。」从之。
十月二日,诏差保静军节度观察留后、直睿思殿杨戬提举修盖夏斋宫。戬画图以进,诏依。
十一月十五日,诏:「夏祭前一日宿方泽斋宫内殿致斋,更不宿大庆殿。太庙、景灵宫冬祀已亲祀,更不行礼。去乘大辇,归就斋宫解严放仗,回易常服乘辇,更不

登楼。禁卫支五分衣甲。」
十二月九日,御札:「朕绍承圣绪,祗述先猷,翕受无疆之休,茂膺有秩之佑。家给人足,荐登康年,岳贡川珍,殆无虚月。获履平成之运,实资覆载之功。瞻彼圜坛,已屡称于禋祀;眷兹方泽,未专诏于亲郊。是用稽周室之旧章,遵神考之贻宪,顺迎夏日之至,往即国都之阴。因卑以求,歌诗必类。礼用黄琮之器,乐奏函锺之宫。昭格柔祇,显配烈祖。天明地察,初备讲于弥文;河润山容,俾悉从于望秩。庶裒诸福之物,敷佑烝民之生。播告先期,式孚 听。朕以来年夏至祭地于方泽。咨尔攸司,各扬厥职,相予肆祀,罔或不恭。」
四年三月十三日,诏斋宫至方坛,往回并乘大辇。
十八日,太常寺言:「行礼前十日,太宰誓导驾、行事、陪祀官、执事人于(庙)[朝]堂,少宰誓亲王、宗室于太庙。今夏祭不诣太庙,别无行礼执事(室宗)[宗室],如有亚献并陪祀宗室,欲乞并赴朝堂受誓戒。」从之。
五月八日,太常寺言:「天元而地黄,除琮玉、牲币已用黄外,欲乞夏祭方泽,宫室、墙围、器皿并用黄色。」从之。是日,诏:「夏祭斋宫添置四角楼,着为定式。今后大礼,诸班直队马不得入斋宫、皇城门,止于城外;六尚局不许于厚德殿内钉设幕次,拘占挟廊;喝探人兵止于厚德殿门外,不许入殿。」
六月一日,御制《夏祭礼成神应记》曰:「国之大莫重于祭,祭之大莫重于天地。天之高,地之厚,非高明博厚盖不足以知之。古之圣

人知幽明之故,体天地之撰,求诸天地,必以象类。求天以阳,凡丽于阳者属之天;求地以阴,凡毗于阴者属之地。阴阳异道,故南北异方,冬夏异时,圜方异位,高卑异数。其器其币,其乐舞,其牲牢,名既不同,礼亦异制。冬日之至祀天以国南之丘,日、月、星、辰皆从;夏日之至祭地于郊北之泽,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皆从。各以其类,虽圣人兴不能易也。逮德下衰,礼废乐坏,无复大全,因时苟简,名存实废。合天地于圜丘,黩神害义,违礼失正。历世之王,狃习故常,因陋就寡,曾莫之革。昔我神考,天纵大德,稽参三代,是洽百礼,乃下明诏,厘而正之,修坠典于千载之后,万世允赖,未遑以行。哲宗嗣兴,继体居正,绍述先烈,命官庀徒,作宫待祀于国之北,有志弗遂,中外太息。惟德不类,嗣无疆大历服,夙夜惟励,罔敢怠忽。于志靡不继,于事靡不述,兴弊起废,黜邪辟正,惟古是若,惟大猷是经。乃诏攸司,举而行之。为坛泽中,其制已成,得地之数;广三十有六丈,取坤之成。法阴之盛,(色)[用]以荐黄玉之琮于求神之初;因地之利,用以奉两圭之邸于礼神之后。旗常并建,一维新金玉之文;辂鼎有作,皆稽古尚象之器。以五月十有一日乙酉,斋明盛服,自宫徂郊,董风自南,途不遇雨,而都城之内滂沱几尺。越明日昧爽,升辇就次,阴云四兴,天地变色,骏奔执事,震迭大惧。朕祗戒精专,内尽其志。 臣暑服以纱,朕不敢

慢,被衮冕如冬服。秉圭陟坛,轻飙涤烦,凉不瘅暑,奉俎荐牲,人不跛倚,洞洞属属,若在其上。告成厘事,密云不雨,而坛壝之外不远百步,帷幄车马零蒙沾霈。裒时之对,震于神休,而羽卫多士、奉辇武夫与陪祝之官,顾瞻中天,阴云开剥,电光穿透,有形有象,若人若鬼,持矛执戟,鸟喙兽面,列于空际。见者骇愕,人马辟易。传曰:『地上之圜丘,若乐六变则天神降;泽中之方丘,若乐八变则地示出。』朕祗虔祀事,冬则衣冠见于道左,夏则鬼神驻于云表,天神降,地示出,盖非虚语。既事回銮,万骑翼从,纤尘不兴;下舆还宫,雨遂周溥。天地博临,来格来享,顾朕何德以堪之!永惟盛德休烈,自我神考肇正礼典,哲宗继述,克相在天,赉我思成,罔敢自居,归美以报。陵阙在望,不远伊迩,弗获躬行,亲制表文,命使以告,用伸孝思罔极、因心则友之意。于兴讹造讪之人与挟奸幸祸之恶,腼颜骇汗,缄口结舌,莫敢出气,小人于是乎消,邪正于是乎分。夫能制俗者不流于俗,善用众者不牵于众。夏际之礼,行于先王而见沮于后世,载在方册而不见信于流俗,盖千有余岁。朕奋于百世之下,断而行之,迄用有成。凡厥万事,其视于兹,因笔以诏天下后世。政和甲午六月朔日记。」
七年二月四日,诏以王子嘉王楷为夏祭都大提举行宫使。
三月二十五日,诏夏至百官朝祭服用纱。
五月十四日,皇帝祭地于方泽,以

皇弟越王戚为亚献,普安( )[郡]王仲忽为终献。
宣和二年五月十八日,皇帝亲祭地于方泽。
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皇帝亲祭于方泽。程瑀又言:「每遇祀昊天上帝,依仪用礼神真玉、牲牢、礼料,差三献官行礼。所有祭皇地祇,今欲并依祀昊天上帝礼例,所贵祀祭一体。」从之。
闰四月二十日,礼部、太常寺言:「夏至日祭皇地祇,国朝礼设神位于坛上北方,南向。昨政和四年,因夏祭方泽,礼制局议定设皇地祇神位于坛上南方,北向。缘今来夏至日系于北面望日行礼,即难以北向设位。欲自今后夏至日祭皇地祇,设位依旧例。」从之。
国朝每岁四郊迎气及土王日祀五方上帝,以五人帝配,五官、三辰、七宿从祀。又于正月上辛祀感生帝。
太祖皇帝干德元年闰十二月二十八日天头原批:「郊礼事务二。太祖皇帝干德元年起。」,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聂崇义上言:「皇家以火德上承正统火:原作「大」,据《长编》卷一一三改。,应五行之王气,纂三元之命历,恭寻旧制,存于祀典。伏请奉赤帝为感生帝,每岁正月别尊而祭之。」事下尚书省集议,请如崇义之奏。有司酌隋制,感生帝为坛于南郊,高七尺,广四文,奉宣祖升配。牲用骍犊二,玉用四圭有邸,币如方色,常以正月上辛奉祀。
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太常礼院言:「准旧礼,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以顺祖配,五方帝从祀。又准敕,聂崇义奏请别祀赤帝为感生帝,以符火德,日用上辛,配以宣祖。然则一日之中,两祀赤帝。按《祭法》云:『祭

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恭。』数尚不可,况同日乎 且祀为感帝,尊而奉之;列于从祀,降而卑之。以此酌详,愈知矛楯。请于上辛日昊天从祀之内不设赤帝一座,所贵显特尊于感帝,符不数之礼文。」从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十月五日,诏祀土德于黄帝坛,珪、币、牢具如大祠制,俾祠官领之。
淳化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淳化: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补。,南郊礼仪使上言「上言」至「坛旧」,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补。:「来年上辛祈谷,与祀感生帝皆同日。窃况祈谷坛旧不设赤帝位,今缘亲行祀礼,其祈谷坛备设赤帝位,乞权罢感生之祀乞权: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补。。」从之。
至道元年十月十五日,太常礼院言:「来年正月十日上辛有事于南郊,准画日九日立春祀青帝,缘青帝从祀郊丘,望权停祭。」从之。
真宗景德四年十二月十六日真宗景德: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补。,都官员外郎、同判太常礼院孙奭言;「立冬祀黑帝,按礼文以高阳氏配,(元)[玄]冥辰星、三辰、七宿从祀。今则配帝以下皆不设席。按《通礼》席以莞,且人帝以下无取扫地之义,望依礼设席。又所设樽惟散樽二,一以盛勺,一以盛酒,复不加幂。按礼文,黑帝、配帝各六樽、二罍。樽实五齐,献神酌之神: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四七补。;罍实三酒,饮福酌之。从祀樽亦各别从:原无,据《太常因革礼》卷四七补。,皆加勺幂者用御风尘,祀天神,以疏布为之,取其质也。今礼不用五齐、三酒,皆以法酒代之法酒:原倒,据《太常因革礼》卷四七乙。,献神饮福,于礼当有差降。既不加幂,恐不吉蠲。望自今祠祭,量设牺象樽以献神,山罍以饮福,庶人神不扰,尊卑有序。」诏太常寺与崇文院检讨详定以闻详:原作「许」,据文意、文例改。。判太常寺李宗谔上言李:原作「奈」据《长编》卷六七改。:「按《郊祀录》,天、地、日、月、五方帝、九官并席以槁秸,余以莞。唐制,天、

地、日、月、社、稷、五方加褥。又天、地以下樽,有太樽有太樽:原无,据《长编》卷六七补。、着樽、牺樽、象樽、壶樽、山罍之制,凡樽皆加勺幂皆:原无,据《长编》卷六七补。。望并依奭奏,令光禄寺、太府寺、少府监自今依礼陈设。」从之。
仁宗皇佑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太常礼院言:「今年立冬祀黑帝及祭神州地祇,缘近明堂大飨,皇帝各行亲献,今来皆合辍罢。又缘祀黑帝是一时迎气之祭,如从而辍罢,比之常岁却阙一祭。」诏依例祀黑帝,罢神州地祇祭。
嘉佑元年十一月九日,集贤校理丁讽言:「按《春秋文耀勾》,五帝之名曰灵威仰、赤熛怒、含枢纽、白招拒、 光纪。今每岁奉祠,而祀文位板皆书其名,(今)[令]有司呼斥,非所以恭神之意。」于是下太常礼院议而去之。
元符二年十月二十日,太常少卿曾旼言:「祀黑帝配以帝颛顼,字与神宗庙讳同,其祝文皆不回避。乞称帝高阳氏。」从之。
徽宗大观四年四月二十八日,议礼局言:「国家崇奉赤帝为感生帝,以始祖僖祖配侑,与迎气之礼不同,尊异之也,而乃祀于立夏迎气之坛,甚不称所以尊异之意。谨按《礼记 郊特牲》云:『兆于南郊,就阳位也。』《祭法》云:『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先儒指为周制感生帝之坛,以为王者之兴必感五帝之精以生,因其所感别祭尊之。自曹魏、后齐、后周与隋,皆别坛而祭。虽其制不同,而各崇奉所感生之帝,正合先儒之论。请于南郊别立感生帝坛,依赤帝高广之制,庶称国家尊异之礼。」从之。
高宗绍兴元年,礼部、

太常寺讨论讨论:原倒,据《文献通考》卷七八乙。:孟春上辛日祀感生帝,以僖祖配,于天庆观设位望祭,币依方色,权不用玉,正、配二位每位 、爵、笾、豆各一,实以酒、脯、鹿臡,以献官一员行礼。
三年四月十五日,司封员外郎郑士彦言:「立春、立夏、季夏之土王、立秋、立冬,祀五方帝于四郊,亦祀之大者。望诏礼官讲求典礼,举而行之。」从之。时太常寺讨论,不用牲牢,止设一笾一豆,差献官一员,依奏告礼例行事。其后比拟旧制,用礼料视感生帝。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二八 郊祀事务三

郊祀事务三
【宋会要】

画日,来年正月三日上辛祈谷于昊天上帝,至十日始立春。缅寻历代,虽或相遵,博考礼经,实非旧典。谨按《礼记 月令》:『正月,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注云:『为上辛祈谷,郊祀昊天上帝。』又《春秋传》曰:『启蛰而郊,郊而后耕。』盖春气初至,农事方兴,郊祀昊天以祈嘉谷,故当在建寅之月,迎春之后矣。自晋泰始二年,始用上辛,不择立春之先后。齐永明元年,立春前郊,议者欲迁日,王俭启云:『宋景平元年、元嘉六年,并立春前郊。』遂不迁日。其后吴操之又云应在立春后。然则左氏所记『启蛰而郊』,乃三代彝章,百王不易;王俭所启郊在春前,乃后世变礼,经籍无闻。载详《月令》正月元日祈谷,则明在正月之辛;左氏『启蛰而郊,郊而后耕』,则明在立春之后。参较其议,焕然无疑。来年正月十日立春,三日上辛祈谷,斯则袭王俭之末议,违左氏之明文,理有未安,事当复古。况陛下式严祀典,以迓神休,岂可舍周、孔之格言,用齐、晋之曲说 伏望宪章三古,取则六经,常以正月立春之后上辛行祈谷之祀。诞告礼官,着为甲令。」诏太常礼院详定以闻。礼院言:「按《月令》云『正月元日祈谷于上帝』,《左传》云『启蛰而郊』,杜预云:『启蛰,夏正建寅之月,祀天南郊。』又按梁何佟之议云:『今之郊祭,是报昔岁之 真宗景德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崇文院检讨、龙图阁待制陈彭年言:「伏

功而祈今年之福,故取岁首上辛,不拘立春之先后也。周人冬至于郊丘,大报天也,夏正又郊以祈农事,故有启蛰之说。自晋太初二年并圜丘、方泽同于二郊,是以一郊之中,有祈有报。不待启蛰而用上辛,始于此也。』又云:『齐永明元年立春前郊,王俭启云,宋景平元年、元嘉六年立春前郊,则近代明例。』梁吴操之又云:『郊应在立春之后。』本院今详礼传,正文既言建寅之月启蛰而郊,则合在正月立春之后,所用上辛不拘立春先后,则后代相承。今据礼传明文,请依彭年所奏,当于立春之后正月辛日祈谷当:原作「常」,据《太常因革礼》卷三三改。,祀昊天上帝,颁下所司,永为定式。」从之。
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太常礼院言:「准诏与崇文院检讨同详定诸祠祭事。据画日今年四月五日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十三日立夏祀赤帝于南郊。按《月令》:『立夏之日,天子迎夏于南郊。』注云:『迎夏为祀赤帝于南郊。』又云:『是月也,大雩。』注云:『《春秋传》曰龙见而雩。谓建巳之月,阳气盛而常旱,万物待雨而长,故祭天以祈雨。』龙星,谓角、亢也,立夏后昏见于东方。又按《春秋左氏传》云:『启蛰而郊,龙见而雩。』注云:『雩谓建巳之月,苍龙七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也。』又按《唐书》云:『夏孟之月龙星见,雩五方上帝于雩坛。』又按《五礼精义》云:『四月大雩帝圜丘,传云龙见而雩。东方角、亢等七宿昏见南方之时,此即孟夏纯阳之月,万物待雨而长,故必祀天。』《序例》云:『自周已来,岁星差度,今之龙见或在

五月,以祈甘雨,于时已晚,但四月上旬卜日。』载详立夏之后,苍龙昏见,万物将蕃,阳气方盛,故雩祀上帝以求甘雨,即与启蛰而郊,其义无殊。后来唯用改朔,不待得节,祭于立夏之前,违兹旧礼之意。所云龙见或在五月,于时已晚,但用四月上旬卜日,苟或龙见于仲夏之时,雩祀于季春之节,相去辽阔,于理未周。欲请今后雩祀,并于立夏后卜日。如立夏在三月,则待改朔后卜日。庶节气协于纯阳,典礼符于旧史。又按《月令》云:『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是月也,霜始降,上丁用乐正入学习吹。』郑玄注云:『为将飨帝也。』『是月也,大飨帝。』《正义》云:『四月大雩以祈谷,九月飨以报功。』此则季秋之月,农事既终,大飨明堂,报兹嘉谷。苟或犹未得节,尚当建酉,因而卜日,有属先时,欲望自今并过寒露然后卜日。或寒露在八月末,则待至九月乃卜,仍在上丁之后,庶符《月令》之文。自余诸祠祭,皆 礼令,无所改易。」诏从之。
天禧元年十二月一日,礼仪院言:「来年正月十七日辛亥祈谷,用立春后辛日,前二日奏告太祖一室。伏缘其月十五日朝拜太清昭应宫在致斋日内,望改用正月上辛,不以立春先后(立春)为准,即于朝拜无碍。」从之。
隆兴二年十二月八日,诏:「郊祀大礼,可遵至道典故,改用献岁上辛。令学士院降诏。」诏曰:「朕比以军兴,未遑郊

见,欲涓建巳之月涓:原作「消」,据《中兴礼书》卷一改。,以戒先庚之期。幸消弭于外虞幸:原作「辛」,据《中兴礼书》卷一改。,惧稽迟于大报。敬惟元日,正得上辛,合《鲁经》启蛰之文,法周室用骍之礼。神厘可逆,犹汉帝拜于甘泉;祖武是绳,盖太宗行于至道。式从改卜,虔举彝章。朕今以来年正月一日有事于南郊。」初以近晦改卜郊日,礼官讨论用来年孟夏,应文武百僚、将校、文学、进士恩例,并依前郊赦,内外诸军赏给,于今年冬至日先给,已令学士院降诏。至是,臣僚言边隅未安,恐或亲巡劳帅,乞于近期行礼,故有是命。
太祖干德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天头原批:「郊祀事务四。」,宿斋于崇元殿。十四日,赴太庙。五鼓,朝飨。质明,赴南郊,斋于帷宫。十六日,合祭天地于圜丘。自是亲郊宿斋、朝飨率如仪。
开宝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九年四月三日,并亲郊。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六年十一月十七日、雍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淳化四年正月月二日、至道二年正月月十日,并亲郊。
(直)[真]宗咸平二年十一月七日、五年十一月十一日、景德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并亲祀南郊。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十六日,以朝谒太清宫,于京城东郊置坛,恭谢天地。
天禧元年正月十一日,南郊。
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奉天书于天安殿,斋于殿内。翌日,奉〔天书〕赴景灵(官)[宫],荐献于天兴殿。礼毕,斋于太庙。十八日,行朝飨之礼,扶侍使等奉天书先赴青城,帝斋于郊宫。十九日,奉

天书升坛,合祭天地。
仁宗天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景佑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宝元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庆历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并亲祀南郊。
皇佑二年,诏以大庆殿为明堂。九月辛亥,有事于明堂。
五年十一月十四日,亲郊。
英宗治平二年十二月十六日,祀南郊。
神宗熙宁元年十一月十八日,合祭天地于圆丘。
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己未、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并亲祀圆丘。
元丰六年十一月五日丙午冬至,祀圆丘。
哲宗元佑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元符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并冬至祀圆丘。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崇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大观四年十一月三日、政和三年十一月六日、六年十一月十日、宣和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并冬至祀圆丘。夏至祭方泽四:政和七年、宣和二年、五年、八年。先诏而未及祭。
干德元年八月十八日干德元年:原无,据《长编》卷四补。,礼仪使陶谷言:「享庙、郊天,两日行礼,从祀官前七日皆合于尚书省受誓戒。自来一日之内受两处誓戒,有亏虔洁。今用十一月十六日行郊礼,望依礼文于八日先受从飨太庙誓戒,九日别受郊天誓戒,其日请放朝参。」从之。
十月十五日,又言:「准礼例,皇帝崇元殿致斋日至郊祀日,京城内及坊市禁断凶秽,不得

闻哭泣之声,礼毕仍旧。」诏依。
十一月十三日,帝宿斋于崇元殿。翌日,赴太庙。五 ,朝飨礼毕,质明赴南郊,斋于帷官。十六日,合祭天地于圆丘。
六年九月十四日,南郊礼仪使言:「旧制,皇帝致斋于崇元殿。伏见干元殿乃正寝受朝之所,宜为斋庭。」诏宿斋干元殿。
开宝四年十一月,冬至亲郊,宿斋文明殿。
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中书门下言:「皇帝四月四日有事于南郊,请前二日致斋于天福殿。」诏依。
四月二日,(辛)[幸]西京亲郊,斋于文明殿。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冬至亲郊,复斋干元殿。
四年八月十三日,诏重修后土庙,命河中府岁时致祭。下太常礼院定其仪,礼院请依先代帝王用中祠礼,行事官以本州岛长官为初献,上佐官已下为亚献、三献。诸献官各散斋二日于正寝,致斋一日于庙所。散斋理事如旧,唯不吊丧问疾,不判刑杀文书,不行刑罚,不预秽恶。致斋惟祀事得行,其余悉断。其祭官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诸祭官至斋之日,各习仪于斋所。
九年十一月十一日,礼仪使扈蒙言:「郊祀受誓戒,文武百僚于尚书省,亚献、三献于中书。其诸王如赴尚书省,缘在宫城内,虑恐不及。又亚献、三献及诸王随皇帝宿斋,未审斋于何处。」诏韩王元休以下三人及皇侄孙惟吉随亚献于中书受誓戒,仍于本官厅内宿斋。
神宗熙宁元年十一月,上斋于郊宫,罢临观阙,不幸苑

囿。故事,车驾至青城少休,即召从臣幸后苑,阅水嬉,复登端门观太常警严。至是,上精意奉祠,悉罢游观,遂减彻门阙亭苑,省草木禽兽千七百余事。至十年,又罢去寝殿从至宝华门花砖砌道,着为定制。
元丰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谨按唐《开元礼》并本朝《开宝通用礼》,皇帝致斋前一日,尚舍奉御设御座于正殿西序及室内,俱东(西)[向]。礼仪注:堂东西墙谓之序墙:原作「坛」。按《大戴礼 王言》:「曾子惧,退负序而立。」清人也广森注云:「序,东西墙也。」据改。。至日皇帝出自西房,即御座东向。又唐《郊礼录》:『凡致斋必东向者,变听政之位也。』盖取《论语》『斋必变食,居必迁坐』,殊为舛误。伏请南郊致斋,皇帝自内寝居大庆殿御幄易服,有司奏中严外办毕办:原作「辩」,据《长编》卷三○五改。,即大庆殿御座南向,百官北面再拜奏请讫,皇帝就斋所,更不设东房、西房及御榻东向位。明堂致斋文德殿依此。」从之。
四年十月六日,又言:「《周礼》太宰之职,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祀大神祇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又大司寇,禋祀五帝禋:原作「烟」,据《周礼注疏》卷三四改。,则戒之日 誓百官日:原作「曰」,据《周礼注疏》卷三四改。,戒于百族。盖王者奉天地、祖宗之神,必具百官以扬其职,百官废职则服大刑,非先事聚众以警之,使失礼而入刑,则亦罔人而已。太宰治官,所以佐王事神祇祖考,独掌誓戒者,欲人之听于一也。大司寇刑官,戒之日 誓者,失礼乃入刑故也。国朝沿唐制,以太尉掌誓戒。太尉三公官,所谓坐而论道者,非掌誓之任,未合礼意。伏请亲祠,命吏部尚书一员掌誓戒,刑部尚书一员 之。」诏从之。内掌誓戒以左仆射。
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尚书礼部言:「旧礼,大祀前七日平明,太尉誓百官

于尚书省。近制,亲祀南郊、明堂、太(尉)[庙],掌誓戒用左仆射,阙即以右仆射,以刑部〔尚〕书 之。今有司摄事,大祀即初献官掌誓戒,前期七日南(飨)[向]读誓文,无 誓之官。又吏部、刑部官于岁时常祭皆不联事,实为阙误。臣窃惟祭祀之有誓戒,所以要之以刑,重失礼也。古者掌誓戒有专官,欲人之听于一也。周以大宰掌百官之誓戒,谓其为天官之长,且佐王治;而以大司寇 誓百官誓:原无,据《周礼注疏》卷三四补。,戒于百族,盖言失礼则入刑也。唐以太尉掌誓戒,亦缘任隆公辅、地居冢司故也。《周礼》三公无官,必兼冢宰然后可以佐王治。《书》曰:『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故以大宰掌百官之誓戒。今以宰相、亲王、执政官、宗室使相郡王节度使以上为初献,即掌戒得其职矣。盖与周冢宰、唐之太尉同意。自余初献,止是礼部尚书以下,既不为摄太尉而亦掌誓戒,误矣。又按《周礼》,小宰『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联事』,谓一官不能独举则六官共有事于此,故曰官联。今尚书省六曹,乃周六官之任,诸祠祭以礼部为献官,户部、兵部、工部为奉俎官,而吏部、刑部无事于其间,非所谓官联也。伏请自今大祠,宰相、亲王、执政官、宗室使相郡王节度使以上为初献行事,依旧掌誓戒,余以吏部尚书或侍郎掌之。盖吏部,天官之任也。仍用刑部尚书 誓,阙即以侍郎,并不致斋,不与行事。其掌誓之西别为一班,亦南向。受誓戒者,献官礼官以西

为上,奉俎官以东为上,分献官立于献官之后,并北向。监祭使执事位自如故事。亲祠即依元丰四年十月六日诏,用左、右仆射掌誓,刑部尚书 誓。」从之。
十一月二日,将亲郊,斋于大庆殿。三日,斋于太庙。四日,斋于南郊之青城。五日冬至,祀天于圆丘。
政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诏夏祭前一日宿方泽斋宫内殿致斋,更不宿大庆殿。
四年五月十二日,皇帝亲祭地于方泽。前期,皇帝散斋七日于别殿,致斋七日于内殿,一日于斋宫。
,旷古所未闻也。因尝下诏以其日名天应、宁贶节,且禁刑杀,止屠宰,所以承神祇之休无所不至。窃谓凡遇亲祠,虽行事等官受誓戒,及有司不奏刑杀文书,然其余百司庶府及四方郡县,盖未尝有禁也。切缘亲祠之日,各随冬、夏之日至,与天应、宁贶节每日不同。伏望凡遇冬祀、夏祭亲祠之日,俾天下并止刑杀、屠宰一日,着之于令。」诏今后冬祀、夏祭亲祠日,禁止刑杀、屠宰一日。 宣和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太府卿卢法原言:「顷者冬祭而天神降,夏祭而地祇出,圜丘、方泽,雪应变异,万目咸
高宗绍兴十三年三月八日,权礼部侍郎王赏等言:「国朝礼例,每遇冬祀大礼,依仪皇帝宿斋三日,内一日于大庆殿,一日于太庙,一日于青城。今唯复依绍兴十年明堂大礼例,并于前殿宿斋。」诏依祖宗礼例,即不得创造斋殿。又言:「已得旨,郊祀斋宫更不

修盖,止令计置幕殿。检会在京青城宫殿大内门曰泰禋,东偏门曰承和,西偏门曰迎禧,正东门曰祥曦,正西门曰景曜,后门曰拱极,大殿门曰端诚,大殿曰端诚,便殿曰熙成。将来如车驾前一日赴青城宿斋,令仪鸾司同临安府豫先体仿青城制度绞缚。其行事、执事、陪祠官宿斋幕次,亦乞排办。」诏令随宜绞缚,不得侈大。
二十一日,太常寺言:「大礼依仪,前三日皇帝诣大庆殿宿斋。前(三)[二]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诣景灵宫圣祖天尊大帝行礼,差侍从官分诣元天大圣后并诸殿神御前行礼毕,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诣太庙宿斋。前一日,皇帝诣太庙诸室前行礼毕,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诣青城宿斋。冬至日,皇帝诣圜坛行礼。礼毕,择日恭谢景灵宫,遍诣诸殿行礼。」从之。
十一月九日,礼部、太常寺言:「伏见郊祀大礼,皇帝前期斋于正殿,圣心虔诚,令尚食进素膳,望宣付史馆。」从之。
【宋会要】
孝宗干道三年,月行近心大星,宰执次日奏对,上忧惧天戒,形于玉色。因言:「近时祭祀全不严肃,何以感格天地 可令礼官条具,措置约束。」
闰七月七日,宰执以礼官定郊庙祠祭事进呈,上曰:「访闻致斋处多饮酒喧笑者,可令监察御史,须俟祠祭一切了毕,方许退。」
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太常少卿林栗言:「朝献行礼前一日,欲令宰

执并赴尚书省宿斋。或值雨分诣,则行事官皆已斋戒,于礼为宜。」从之。
九年二月一日,太常寺言:「郊祀并前二日朝献景灵(官)[宫],前一日朝飨太庙,皇太子亚献。参酌典故,乞前祀十日质明,诣太庙斋坊受誓戒。誓文参照《开宝通礼》及干道逐次礼例。其日早二刻开丽正门,以俟右丞相一员掌誓,依礼例立班。及将来宿斋,欲依太平兴国中典故,第一日就本官厅。」并从之。
光宗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熙:原作「兴」,据《宋史》卷三六《光宗纪》改。,应行事、执事、陪祠官赴大庆殿奏请皇帝诣斋殿。二十五日,皇帝诣景灵宫朝献礼毕,赴太庙斋宿。二十六日,朝飨于太庙。礼毕,诣青城斋宿。二十七日,亲郊于圜坛。
国朝亲祭祀,举大礼,沿唐制置五使,以宰臣为大礼使,太常卿为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知开封府为桥道顿递使。是后太常卿、中丞、兵部尚书或阙,乃以学士及他尚书、丞郎为之,其职掌用礼部、御史台、兵部吏如故。仪卫、名物,卤簿使掌之;仪仗使无专掌,但以中宪督察诸司。如叙使司,则桥道顿递使最下。国初京尹有亲王为之者,即升次大礼使,或以大礼、顿递并为一使。真宗东封西祀,皆以辅臣为五使。仁宗籍田、恭谢、大享明堂、夆飨大飨明堂夆飨大飨明堂:按「大飨」二字为旁批添入,疑为「太庙」之误。盖前已有「大享明堂」之文,此处为重复,且「袷飨」为合祭远近祖宗,多于太庙举行。,并循用故事。大中祥符七年,上玉皇圣号,时宰臣向敏中次当礼仪赞导,以年耆不任罄折,改命参知政事丁谓,以敏中领仪仗。后互

差仪仗、卤簿使。至和初,用贾黯议,始改正焉。唐自元和以前,史籍不载。长庆后有礼仪使,太常卿为之;大礼使,御史中丞为之。哀帝时,中丞为仪仗使而不载大礼使。梁以河南尹为大礼使,余二使如旧。又有仪仗、法物二使,以武将为之。后唐以宰相为大礼使,兵部尚书为(大)礼仪使,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侍郎为卤簿使,开封尹为顿递使。周唯以礼仪使归太常,余如之。唐有礼仪判官,五代有大礼副使、判官、修装法物使,国朝皆不置,顿递使增桥道之名,而命内臣与诸司同修饬法物云。
太祖建隆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头原批:「郊祀事务五。」,以亲郊命宰臣范质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为礼仪使承:原作「丞」,据《宋史》卷二六九《陶谷传》改。,吏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御史中丞刘温叟为仪仗使,皇弟开封尹为桥道顿递使按此使未记姓名,应是下条所述之(赵)匡义。。
干德六年八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赵普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为礼仪使,翰林学士王着为卤簿使,枢密直学士赵逢为仪仗使,皇弟开封尹匡义为桥道顿递使。
开宝四年七月十二日,以亲郊命宰臣赵普为大礼使,参知政事薛居正为礼仪使,吕余庆为卤簿使,太子宾客、权判御史台边光范为仪仗使,皇弟开封尹匡义为桥道顿递使。
九年正月二十六日,以西京亲郊,命皇弟晋王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李昉为礼仪使,知制诰扈蒙为仪仗使,李穆为卤簿使,彰德军节度使、知河南府焦继勋为桥道顿递使。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八月一日,以亲郊命皇弟齐王廷美为大礼、桥道顿递使,翰林学士李昉为礼仪使,扈蒙为仪仗使,知制诰李穆为卤簿使。
六年亲郊,五使阙。
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罢封禅,亲郊,命宰臣宋琪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扈蒙为礼仪使,翰林学士宋白为卤簿使,贾黄中为仪仗使,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辛仲甫为桥道顿递使。仍令铸五使印。先是,郊禋大礼皆权借诸司印记行移文字,至是始各铸印焉。
雍熙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以籍田命宰臣李昉为大礼使,开封尹陈王元僖为桥道顿递使,翰林学士宋白为礼仪使,贾黄中为卤簿使,御史中丞张宏为仪仗使。
淳化三年九月一日亲郊,命宰臣李昉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为礼仪使,尚书户部郎王沔为卤簿使,御史中丞王化基为仪仗使化:原无,据《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补。,开封尹许王元僖为桥道顿递使。
至道元年八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吕端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为礼仪使,给事中贾黄中为卤簿使,御史中丞李昌龄为仪仗使,开封尹寿王德昌为桥道顿递使。
真宗咸平二年七月十六日,以亲郊命宰臣张齐贤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为礼仪使,礼部尚书温仲舒为卤簿使,御史中丞魏庠为仪仗使,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魏羽为桥道顿递使。
五年七月二日,以亲郊

命宰臣吕蒙正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为礼仪使,翰林侍读学士夏侯峤为卤簿使,御史中丞温仲舒为仪仗使,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寇准为桥道顿递使。
景德二年七月十四日,以亲郊命审臣毕士安为大礼使,翰林学士赵安仁为礼仪使,资政殿学士王钦若为卤簿使,御史中丞吕文仲为仪仗使,户部侍郎、权知开封府张雍为桥道顿递使。
三年八月三日,以宰臣王旦为大礼使,知枢密院事王钦若为礼仪使,参知政事冯拯为仪仗使,赵安仁为卤簿使,知枢密院事陈尧叟为桥道顿递使。又以旦为天书仪卫使侍:原作「持」,据《宋史》卷二八三《丁谓传》改。,钦若、安仁副之,三司使丁谓为扶侍使据《长编》卷七四所载,此下当为大中祥符三年事,以文字相连,不便补入,附识于此。,供备库使蓝继宗为扶侍都监,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为夹侍,发陕西、河东兵五千人赴汾阴给役,置急脚递铺,出厩马增驿传。
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三日大中祥符:原无,据《长编》卷七九补。,以恭谢太庙,命宰臣王旦为大礼使,向敏中为礼仪使,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钦若为仪仗使,陈尧叟为卤簿使,枢密使马知节为桥道顿递使。故事,每大礼以宰相领大礼使,而礼仪等使皆署申状。东封岁,上特命中书、枢密院领五使,汾阴亦如之。至是,旦言:「顷岁臣叨备相位,钦若以下皆知枢密院、参知政事。今敏中洎钦若、尧叟悉同平章事,询于事体,颇似非宜。」帝曰:「第依近制可也。」
六年十月九日,以朝谒太清宫恭谢天地,命宰臣王旦为奉祀大礼使,向敏中为礼

仪使,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钦若为仪仗使,陈尧叟为卤簿使,参知政事丁谓为桥道顿递使。先是,帝谓宰臣曰:「朕自封岱山,祀汾阴,再朝陵寝,亲奉高真以来,已尝恭谢天地。今既谒太清,欲别筑坛,展告谢之礼。如专言太清,即不见恭谢之意。」遂命以奉祀经度制置使为名,又以旦为天书仪卫使,钦若为同仪卫使,谓为仪卫副使,兵部侍郎赵安仁为天书扶侍使侍:原作「持」,据《长编》卷八一改。。
九年五月三日,以恭上宝册、朝飨太庙、南郊恭谢,命宰臣王旦为恭上宝册南郊恭谢大礼使,向敏中为仪仗使,枢密使王钦若为礼仪使,枢密副使张旻为卤簿使,曹利用为桥道顿递使。又以旦为天书仪卫使,钦若为同仪卫使,兵部尚书、参政事丁谓为仪卫副使,尚书右丞赵安仁为扶侍使。又以谓为修奉宝册使、恭上宝册参详仪制使,户部侍郎林特为修奉宝册副使,翰林学士陈彭年为参详仪制副使。七月,命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任中正勾当南郊桥道司事。九月,彭年参知政事,为天书仪卫副使、参详仪制修奉宝册使,秘书监、知礼仪院杨亿为参详仪制副使。
天禧三年七月十四日,以亲郊命宰臣向敏中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晁迥为礼仪使,枢密直学士王(晓)[曙]为卤簿使,翰林学士钱惟演为仪仗使,给事中、权知开封府马元方为桥道顿递使。仍命敏中兼天书仪卫使,宰臣寇准同仪卫使,参

知政事丁谓为仪卫副使,李迪为扶侍使。自大中祥符后,特命辅臣领五使之职,至是复旧制。故事,三岁一亲郊,不郊辄代以他礼,庆赏(兴)[与]郊同,而五使皆辅臣,不以官之高下。天圣二年,翰林学士领仪仗,御史中丞领卤簿,始用官次。
仁宗天圣二年七月十四日,以亲郊命宰臣王钦若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利瓦伊为礼仪使,翰林学士晏殊为仪仗使,权御史中丞薛奎为卤簿使,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王臻为桥道顿递使。故事,御史中丞为仪仗使,兵部尚书为卤簿使,是后中丞、兵部尚书或阙,乃以学士及它尚书、丞郎为之。今有中丞而换使额,非旧制也。祥符中,向敏中次当礼仪赞导,以年耆不任罄折,乃改命王钦若与丁谓,以敏中领仪仗,遂互差仪仗、卤簿使,其胥吏互换,颇为非便。自后沿误而不复改。
五年七月十三日,以亲郊命宰臣王曾为大礼使,翰林学学士承旨刘筠为礼仪使,翰林学士宋绶为仪仗使,龙图阁学士冯元为卤簿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陈尧咨为桥道顿递使。八月,尧咨知天雄军,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陈尧佐代。
八年七月十二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夷简为大礼使,资政殿学士晏殊为礼仪使,翰林学士盛度为仪仗使,御史中丞王随为卤簿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徐奭为桥道顿递使。九月,奭卒,以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寇瑊代。
景佑二

年七月九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夷简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为礼仪使,翰林侍读学士冯元为卤簿使,御史中丞杜衍为仪仗使,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王博文为桥道顿递使。
宝元元年七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张士逊为大礼使,资政殿大学士宋绶为礼仪使宋:原作「朱」,据《长编》卷一二二改。,御史中丞晏殊为仪仗使仪:原无,据前后文例补。,翰林学士丁度为卤簿使,权知开封府胥偃为桥道顿递使。
庆历元年七月八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夷简为大礼使,资政殿学士李若谷为礼仪使,权御史中丞柳植为仪仗使,翰林学士承旨丁度为卤簿使,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贾昌朝为桥道顿递使。十一月,植病,以翰林学士王尧臣代。
四年七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章得象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丁度为礼仪使,翰林学士宋祁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王拱辰为仪仗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吴育为桥道顿递使。
七年七月六日,以亲郊命宰臣陈执中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杨察为礼仪使,彭乘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鱼周询为仪仗使,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明镐为桥道顿递使。
五年七月六日,以亲郊命宰臣庞籍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王拱辰为礼仪使,翰林学士赵概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孙抃为仪仗使,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杨察为桥道顿递使。闰七月,籍知郓州,以宰臣陈执中代。
嘉佑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以恭

谢天地,命宰臣文彦博为大礼使,刘沆为礼仪使,富弼为卤簿使,枢密使王德用为仪仗使,狄青为桥道顿递使。八月,青知陈州,以参知政事王尧臣代。
英宗治平二年七月六日,以亲郊命宰臣韩琦为大礼使,翰林学士王珪为礼仪使,范镇为仪仗使,权御史中丞贾黯为卤簿使,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府韩绛为桥道顿递使。是月,易黯为仪仗使,镇为卤簿使。故事,南郊以御史中丞领仪仗,天圣二年误用中丞薛奎领卤簿,而又以翰林学士晏殊为仪仗使,至是用黯言而改之。八月,绛权三司使,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沈遘代。黯知陈州,以翰林学士冯京代。
神宗熙宁元年七月十八日,以亲郊命宰臣曾公亮为大礼使,翰林学士承旨王珪为礼仪使,翰林学士司马光为卤簿使光:原作「元」,据《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改。,权御史中丞滕甫为仪仗使,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吕公着为桥道顿递使。
七年七月十一日,以亲郊命宰臣韩绛为大礼使,翰林学士元绛为礼仪使,翰林侍读学士陈绎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邓绾为仪仗使,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韩缜为桥道顿递使。八月,元绛权三司使,以右谏议大夫宋敏求代。
十年七月五日,以亲郊命宰臣吴充为大礼使,枢密直学士陈襄为礼仪使,翰林学士许将为卤簿使,权御史中丞邓润甫为仪仗使,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孙固为桥道顿递使。
元丰六年七月十三日,

以亲郊命宰臣王珪为大礼使,尚书礼部侍郎李常为礼仪使,御史中丞黄履为仪仗使,兵部侍郎许将为卤簿使,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王存为桥道顿递使。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六日,以明堂复命辅臣为礼仪等使。故事,南郊以宰臣为大礼使,于有司并行札子,余四使止差从臣,并行关牒。至是,复以辅臣为礼仪等四使,诏应下有司文字并用札子。
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以亲郊命宰臣吕大防为大礼使,礼部尚书胡宗愈为礼仪使,兵部尚书苏轼为卤簿使,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韩宗道为桥道顿递使。
元符元年七月七日,以亲郊命宰臣章惇为大礼使,权礼部尚书蹇序辰为礼仪使,御史中丞安惇为仪仗使,兵部侍郎黄裳为卤簿使,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路昌衡为桥道顿递使。
十七日,诏:「自今大礼,自礼仪使以下并命执政官。」乃命知枢密院事曾布为礼仪使,中书侍郎许将为仪仗使,尚书左丞蔡卞为卤簿使,尚书右丞黄履为桥道顿递使。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九日,以亲郊命宰臣韩忠彦为大礼使,曾布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蒋之奇为仪仗使蒋:原作「将」,据《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改。,门下侍郎李清臣为卤簿使,中书侍郎许将为桥道顿递使。十月八日,清臣知大名府,以将代,命尚书右丞陆佃为桥道顿递使。
崇宁三年七月十四日,以亲郊命宰臣蔡京为大礼使,知枢密院事蔡卞为礼仪使,门下侍郎许将为仪仗使,中书侍郎

赵挺之为卤簿使挺:原作「廷」,据《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改。,尚书右丞吴居厚为桥道顿递使。八月十二日,将知河南府,以挺之代,命居厚为卤簿使。
大观四年七月十日,以冬祀圜坛,命宰臣何执中为大礼使,张商英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为卤簿使,尚书左丞刘正夫为仪仗使,同知枢密院事侯蒙为桥道顿递使。十月十四日,居中为太一宫使,以门下侍郎吴居厚代。
政和三年七月六日,以冬祀圜坛,命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大礼使,少傅、太宰何执中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为仪仗使,门下侍郎余深为卤簿使,中书侍郎刘正夫为桥道顿递使。
十二月八日,以明年夏祭方泽,命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大礼使,少师、太宰何执中为礼仪使,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为仪仗使,门下侍郎余深为卤簿使,中书侍郎刘正夫为桥道顿递使。
六年七月六日,以今年冬祀圜坛,明年夏祭方泽,命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大礼使,少保、太宰郑居中为礼仪使,少宰刘正夫为仪仗使,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为卤簿使,门下侍郎余深为桥道顿递使。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夫授开府仪同三司,充安化军节度使致仕,命中书侍郎侯蒙代为夏祭方泽仪仗使。故事,南北郊、宗祀大礼前期半年,各降御札及命五使。至是冬、夏祭同一御札,五使亦同日命之。
宣和元年七月九日,以太师、鲁国公蔡京为冬祀夏祭大礼使,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余深

为礼仪使,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王黼为仪仗使,少保、知枢密院事邓洵武为卤簿使,门下侍郎白时中为桥道顿递使。
四年七月三日,诏今年冬日至祀天于圆坛,来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泽,以少师、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为冬祀夏祭大礼使,少师、威武军节度使、领枢密院事郑居中为礼仪使,门下侍郎白时中为仪仗使,中书侍郎张邦昌为卤簿使,尚书左丞王安中为桥道顿递使。
七年七月四日,诏今年冬日至礼祀天于圆坛,来年夏日至祭地于方泽,以特进、太宰、兼门下侍郎白时中为大礼使,起复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李邦彦为礼仪使,太保、领枢密院事蔡攸为仪仗使,中书侍郎张邦昌为卤簿使,尚书左丞赵野为桥道顿递使。
高宗绍兴四年七月一日,礼部、太常寺言:「检会庆历七年礼院言:『郊祀国之重事,百司联职,仅取济集,若居丧被起之官悉不与事,则或有妨阙。但不以惨粗之容接于祭次,则亦可行。今后大祭祀,应有父母丧被起者,依旧不得入宗庙外,其郊坛所听权吉服行职事,唯不得入壝门,庶协礼意,亦不废官守。』诏可。今来大礼使差宰臣,如系被起官,欲依故事自领大礼使职事,唯不得入殿门。其行礼日,乞别差以次官通摄大礼使行礼。除奏请致斋自合立班外,其受誓戒立班及致斋,虽不合趁赴,又缘受誓戒、致斋、祀事,正隶大礼使所总,所有受誓戒

日,本官自合入省,及前三日亦合宿省治事。」从之。先是,起复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胜非奏:「自去年四月丁母忧,至八月奉制书起复。窃见九月明堂大礼,宰执例差五使,臣见在服制,窃虑不合陪祠。」寻下礼部、大常寺讨论,故有是议。
神宗熙宁十年三月二十二日此条上原有眉批云:「此条原粘在本卷第七十四前半页『政和三年』前。」,中书门下言:「检校每遇大礼,从中书先差官二员通管提点一行事务,依式施行。仍许抽人吏等五人。」诏人吏并减半,候降御札即差。
光宗绍(兴)[熙]二年十月二十八日此条上原有眉批云:「此条原粘在本卷第七十六前半页『光宗绍熙二年十一月』前。」,诏令都大提举主管黄迈、甘昺躬亲监视涤濯祭器、果实,并要严洁。
孝宗干道三年十月一日此条上原有眉批云:「此条原粘在本卷第七十五页之后半『五年』条上。」,诏:「郊祀祭器、果实,并用香水涤濯,令都大提举主管李绰、林肇躬亲监视,务要严洁。」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二八 郊祀事务六

郊祀事务六

玉津圜:南郊家事库在玉津园后,景德四年置,掌南郊家事,以本园官兼领。
真宗大中祥六年九月,诏朝服法物每祗应礼毕服:原作「物」,据本书食货五二之一六改。,有损缺者,实时申报修饰。
仁宗天圣七年十二月十七日,诏:「每遇大礼,诸军及行事官从人等官:原作「定」,据本书食货五二之一六改。,于朝服法物、内衣物、新衣库支借出法物借:原作「供」,据本书食货五二之一六改。、仪注衣服等,自今后礼毕日,诸军诸司职掌并太常乐部并限五日,余限十日送纳。如违限及损坏官物者,令本库检察。」
八年八月,诏:「朝服法物、内衣物、新衣库,自今大礼,除诸司职掌系应奉祀事及仪仗内祗应人合请仪注衣服合:原作「令」,据本书食货五二之一六改。,其群臣从人、诸色人等,并不得支借衣服。如有违犯,合门、御史台觉察以闻。」
嘉佑八年,诏玉津园南郊库,差监官、专知官知官:原作「管」,据本书食货五二之一七改补。、手分、库子,专一管勾专:原无,据本书食货五二之一七补。。
神宗熙宁五年,诏玉津园南郊库,差本园使臣兼管勾,系将作监提辖。
朝服法物库附太常寺,定德楼家事库附卫尉寺,南郊什物库附太常寺外,余无此门。
礼 宋会要辑稿 礼二九 历代大行丧礼上 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