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原诗》


纳兰性德
原文
    世道江河,动成积习,风雅之道,而有高髻广额之忧①。十年前之诗人,皆唐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宋;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唐。万户同声,千车一辙。其始亦因一二聪明才智之士深恶积习,欲辟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而一时附和之家吠声四起善煮为新丰之鸡犬不善煮为鲍老②之衣冠。向之意见孤出、排众独出者,又成积习矣。盖俗学无基,迎风欲仆,随踵而立。故其于诗也,如矮子观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宁不悲哉?
    有客问诗于予者,曰:“学唐优乎,学宋优乎?”
    予曰:“子无问唐也、宋也,亦问子之诗安在耳!《书》曰‘诗言志’;虞挚曰‘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也,未闻有临摹仿效之习也。古诗称陶、谢,而陶自有陶之诗,谢自有谢之诗。唐诗称李、杜,而李自有李之诗,杜自有杜之诗。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扶月之气,而后有李诗。
    “近时龙眠③钱饮光以能诗称。有人誉其诗为剑南,饮光怒。复誉之为香山,饮光愈怒。人知其意不慊,竟誉之为浣花,饮光更大怒,曰:“我自为钱饮光之诗耳,何浣花为?此虽狂言,然不可谓不知诗之理也。”
客曰:“然则诗可无师承乎?”
    曰:“何可无也?杜老不云乎‘’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凡《骚》《雅》以来,皆汝师也’。今之为唐为宋者,皆伪体也。能别裁之,而勿为所误,则师承得矣。”作诗原。
(注)①高髻广额:喻指诗歌创作仿效、附和而无新机。②鲍老:宋代戏剧滑稽角色名。③龙眠:山名,在安徽桐城西北。

译文
    如今社会风气江河日下,日渐而成习惯,诗歌创作出现了一味仿效附和而无新机的不良风气。十年前的诗人都宗唐,一定会讥笑宗宋派;近些年来的诗人都宗宋,一定会讥笑宗唐派。众口一词,千篇一排。出现这种情况,最开始是因为有一两个聪明机智的人,他们深深地厌恶积蓄已久的不良风气,想要开辟出新的诗歌创作方向,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坚持下去,排斥众人的现点,独树一帜,但是当时附和的人毫无主见,随口附和,附和得恰到好处的人,就像新丰的鸡犬那样(能认识回家的路),附和得偏颇的就像宋代的鲍老那样穿着衣冠而不合身,显得那么滑稽可笑。以前那些人一意孤行,排斥他人的现点,又形成了另一种积重难返的习惯。世俗的学问本无根基,只不过是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变化,跟着别人的脚后跟,亦步亦趋。所以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就像矮子看戏,根本看不到,只是跟着他人的喜怒哀乐而悲伤欢喜,却不知道戏文本来有他的真面目,难道不悲哀吗?
    有人向我询问作诗之道,说:“诗歌创作,是学习唐人好呢,还是学习宋人好呢?”
    我说:“你不要问我学唐人还是学宋人,我倒要问问你的诗歌在哪里?《尚书》里说诗歌可以抒发志向;虞挚说“古人做诗,请歌是由情感而产生的,但受礼节的约束”。这是诗歌的本源,没听说有临摹仿效的习惯。古诗推崇陶渊明和谢灵运,但是陶渊明自有陶渊明的风格,谢灵运自有谢灵运的风格。唐诗推崇李白和杜甫,但是李白自有李白的风格,杜甫自有杜甫的风格。一个人写诗,一定要有爱好到神奇之地探险,开辟山林走出道路的精神,这样才能创造出谢灵运一样的诗歌来。一定要有逍遥地躺在北窗之下,不肯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的气度,才能创造出陶渊明一样的诗歌来。一定要有即使在颠沛流离中,但每一餐饭都记挂着君王的忠贞,这样才能创造出杜甫一样的诗歌来。一定要有在江湖中放浪形骸,有骑着鲸鱼追赶月亮的气度,这样才能创造出李白一样的诗歌来。
    近段时间龙眠钱饮光因为擅长作诗而被人称道,有人把他的诗歌称为陆放翁的诗歌,钱饮光很生气。有人又把他的诗歌称为白居易的诗歌,钱饮光更加生气。别人知道他对这些评价不满意,就把他称为是杜甫,钱饮光越发生气,说:“我的诗就是我的诗歌,为什么要说像杜甫呢?”这虽然是狂言,但不能说他不知道作诗的真谛。
    有人说:“既然如此,那么诗歌可以没有老师传承吗?”
    我说:“怎么可以没有呢?杜甫不是说了吗‘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凡是自离骚、诗经以来的作者,都是你的老师。如今宗唐宗宋的人,都是有别于正体的。能够裁剪淘汰,但是不要被耽误,那么就能得到老师的传承了。”
为此,我写了这篇文章来探讨诗歌的本源。

纳兰性德《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