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韩性传》


元史
原文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 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①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②不极其津涯③,究其根柢④,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⑤。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
    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⑧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裨益者多。
(节选自《元史·韩性传》)
[注释]①扈:随从,侍从。②靡:没有。③津涯:边际。④根柢:比喻事物的根基。⑤阃(kǔn)域:范围,境界。⑥饘(zhān)粥:指稀饭。⑦韬晦:深藏不露,隐藏踪迹。这里指不问世事。⑧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

译文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他的祖先家住安阳,宋朝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韩琦,是韩性的八世祖。高祖左司郎中韩膺胄,随从宋朝皇帝南渡,在越地安家。韩性天资机警聪敏,七岁开始读书,就能一目十行,每天记诵上万字。韩性九岁通晓《小戴礼》,作文论要旨,提笔当即成文,文笔苍劲,寓意古奥,老成饱学的儒士,都赞叹惊异。等到成年后,韩性博览群书,从经书史籍到诸子百家,无不探流溯源,穷尽底蕴,而对于儒家说,他崇尚性理之说,在这方面境界特别深。他所做的文章,渊博畅达俊逸壮美,变化莫测,自成一家之言。四方学者,在韩性门下从师学习,门外的鞋,多到了无处可放(的地步)。
    韩性出行没有车马仆从,所经之处,背东西的人放下担子休息,行人让道。街巷老翁役夫,乃至幼儿仆役,都称呼他“韩先生、韩先生”。御史台曾经推荐韩性为学官,他推辞说:“我侥幸地有祖先留下的旧屋可以遮蔽风雨,几亩薄田可以糊口做饭,能够读书砥砺德行,无愧于古人已经满足了,做官食禄并不是我情愿的。”接受推荐却不赴任。晚年愈加隐藏踪迹,然而未尝忘情于世事,地方奉公守法的官员对于政事有未能通晓之处时,就前往韩性家咨询,韩性从容开导,受益的人很多。

《元史·韩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