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Lǚ

吕姓来源有三个。一是出自姜姓。炎帝后裔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 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今河南南阳西)。春秋初吕国被蔡国所灭, 子孙以原国名为姓。二是出自魏姓,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魏犨之子———魏 锜之后。因魏封地在吕,因此被称为吕,其后代就以吕为姓。三是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原复姓叱吕氏改为汉字单 姓吕氏。

吕姓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春秋时吕国被灭后,其子孙散于 今湖北蕲春,山东阳谷,河南南阳,安徽寿县、凤台等地。秦时,吕姓 向陕西、甘肃一带迁徙。汉时,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南部、甘 肃、安徽等地均有吕姓居住。其中山东东平、安徽淮南一带吕姓发展成 为吕姓历史上的东平郡和淮南郡两大望 族。其后人又有迁往江西、福建、广东 等地的。康熙年间,始有吕姓移民海外 者,初有部分移居台湾,后又有徙至新 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今日吕姓以山东、河南两省居多。

吕姓历史人物有吕不韦,战国时秦丞相,门下宾客三千,在吕不韦 的主持下,他们编著了《吕氏春秋》。吕雉,汉高祖皇后,人称吕后。 刘邦死后代理朝政达16年之久。吕布,东汉末年名将,民间流传的“三 英战吕布”的故事家喻户晓。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曾三任 宰相,知人善用。吕叔湘,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

吕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十二位。


【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至周穆王时吕侯入为司寇,后为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7,12,15,60)。一说,吕为周穆王时所封之国(故城在今河南南阳西30里董吕村),姜姓,宣王改为甫,后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姓。②春秋时晋有吕氏,分自魏姓(21)。一说,晋大夫魏武子吕錡之子吕相之后有吕氏,见《姓考》(17,60)。春秋时晋有吕邑(故城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或晋之吕氏系以邑为氏者。③春秋时宋有吕氏,出自姜姓之吕(21)。按:春秋时宋有吕邑(故城在今江苏铜山东北,即汉时吕县),当食此邑者之后,以邑为氏,未必非出自姜姓之吕。④略阳吕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人。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见《晋书·后凉载记》(39,70)。⑤北魏时比丘氏、副吕氏、叱吕氏(21)、俟吕陵(邻)氏(60,70,242)、叱吕引氏(242)均改为吕氏。⑥清满洲人姓(23,259)。⑦黎(106)、仫佬(112)、彝(130)、回(177)、台湾土著(65)、土(195)、蒙古(255、344)、土家(387)、满(344)、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东、东平、东莱、阳翟、濮阳、略阳(12,17,60,7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7%,为中国人口最多五十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2省吕姓约占全国汉族吕姓人口31%。【人】 吕不韦,战国时阳翟人,为秦庄襄王之相,封文信侯(61)。【它】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吕姓曾被迫改用宫川、宫本等日本姓,这些姓仍含有吕字以表怀念。1945年,台湾光复,立即恢复其原姓吕(65)。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 之淄博、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山西之大同,江 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 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鲜、瑶、土家、 黎、仫佬、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 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 “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 言伯夷佐禹有功,封於吕,今蔡州新蔡即其地也,历夏 商不坠,至周穆王,吕侯入为司寇;或言宣王时改吕为 甫。然吕、甫声相近,未必改也,故又有甫氏出焉。吕 望相武王,吕姜为卫庄公妃,其时吕国犹存故也。吕望 封齐之后,本国微弱,为宋所并,故宋有吕封人乐惧、吕 封人华豹。”此以国为氏,系出姜姓。古吕国在今河南 南阳市西南。②或以邑为氏。郑樵又注“晋有吕氏,出 於魏氏,未知其以字以邑。”《姓氏词典》称:“吕,春秋晋 邑,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春秋时晋国吕锜、吕相,本魏 氏所分,以食邑为氏。”③郑樵又注:“后魏有比邱氏,改 为吕氏”。又云:“吕氏有五:姜姓之后以国为氏;又晋 有吕氏,出於魏氏;又有叱邱氏、副吕氏、叱吕氏,并改 为吕。”(按:《姓氏考略》引《通志·氏族略》则作:“后魏 叱吕氏、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查中华书局标点 本《魏书·官氏志》仅得“叱吕”氏,余若“比邱”、“叱邱”、 “副吕”皆未载。)望出河东、东平。

秦代有吕不韦,阳翟人,秦相;汉代有吕雉,高祖 妻;宋代有吕端;明代有吕坤;清代有吕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