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1456—1524)卒。

公元1524年 三月
王鏊(1456—1524)卒。

王鏊在明代以举业擅名。邵宝《大明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致仕赠太傅谥文恪王公墓志铭》:“嘉靖三年三月十一日,少傅王公卒于吴城里第,于是公致仕归十五年矣。……公卒时,距其生景泰七年八月十七日,寿六十九。”“文徵明《太傅王文恪公传》:“公名鏊,字济之,世称守溪先生,吴洞庭山人也。”“甲午遂以第一人荐。明年试礼部,复第一。廷试以第一甲第三人及第。”授编修,历侍讲谕德、少詹,兼侍讲学士,擢吏部侍郎入阁参预机务。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于是公闲居十有六年,年七十有五矣。嘉靖三年甲申三月十一日,以疾卒于家,讣闻,上为辍视朝一日,追赠太傅,谥文恪。”“好学专精,不为事夺,少工举子文,既连捷魁选,文名一日传天下,程文四出,士争传录以为式。公叹曰:‘是足为吾学耶?’及官翰林,遂肆力群经,下逮子史百家之言,莫不贯总。”王守仁《太傅王文恪公传》:“无锡尚书国贤,与公婿徐学士子容,皆文名冠一时。其称公之文,规模昌黎以及秦汉,纯而不流于弱,奇而不涉于怪,雄伟俊杰,体裁截然,振起一代之衰。得法于孟子,论辩多古人未发。诗萧散清逸,有王岑风格。书法清劲自成,得晋唐笔意。天下皆以为知言。阳明子曰:王公所深造,世或未之能尽也。然而言之亦难矣。著其性善之说,以微见其概,使后世之求公者以是观之。”明史本传:“鏊博学有识鉴,文章尔雅,议论明畅。晚著《性善论》一篇,王守仁见之曰:‘王公深造,世未能尽也。’少善制举义,后数典乡试,程文魁一代。取士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弘、正间,文体为一变。”《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王鏊《史余》一卷、姑苏志六十卷、《震泽编》八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集》三十六卷、《春秋词命》三卷,《震泽集》提要曰:“鏊以制义名一代。虽乡塾童稚,才能诵读八比,即无不知有王守溪者。然其古文亦湛深经术,典雅遒洁,有唐、宋遗风。盖有明盛时,虽为时文者亦必研索六籍,泛览百氏,以培其根祗,而穷其波澜。鏊困顿名场,老乃得遇。其泽于古者已深,故时文工而古文亦工也。史称鏊上言欲仿前代制科,如博学鸿词之类,以收异才。六年一举。尤异者,授以清要之职。有官者加秩。数年之后,士类濯磨,必以通经学古为高,脱去謏闻之陋。时不能用。又称鏊取士尚经术,险诡者一切屏去。弘、正间文体为之一变,则鏊之所学可知矣。集中《尊号议》《昭穆对》,大旨与张璁、桂萼相合,故霍韬为其集序,极为推挹,至比于孔门之游、夏,未免朋党之私。然其谓鏊早学于苏,晚学于韩,折衷于程、朱,则固公论也。其《河源考》一篇,能不信笃什所言,似为有见。而杂引佛典道书以驳昆仑之说,则考证殊为疏舛。此由明代幅员至嘉峪关而止,轺车不到之地,徒执故籍以推测之,其影响揣摩,固亦不足怪矣。”《明诗纪事》丙签卷十录王鏊诗十二首,陈田按语云:“文恪以文章名一世,集中七言律绝,格调风致,竟尔不凡。”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