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断篇》:“《论语》一书,孔子之门人亲受圣言,虽

公元1104年 本年
《论语断篇》:“论语一书,孔子之门人亲受圣言,虽经秦事,简编断缺,然而文章条理,可疑者少。

由汉以来,师承不绝。比诸传记,最有依据,可以考六经之同异,证诸子之是非,学者所当尽心。夫趋名者于朝,趋利者于市,观义理者于其会,论语者,义理之会也。凡学者之于孔氏,有如问仁,有如问孝,问政、问君子者众矣。所问非有更端,而所对每不一。盖圣人之于教人,善尽其材,视其学术之弊,性习之偏,息黥补劓之功深矣。古之言者,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学者倘不于领会,恐于义理,终不近也。近世学士大夫知好此书者已众,然宿学者尽心,故多自得,晚学者因人,故多不尽心。不尽其心,故使章分句解,晓析诂训,不能心通性达,终无所得。荀卿曰:‘善学者通伦类。’盖闻一而知一,此晚学者之病也;闻一以知二,故可以谓之善学。由此以进,智可以至于闻一知十。由此以进,智可以至于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圣人之事也。由学者之门第至圣人之奥室,其途虽甚长,然亦不过事事反求诸己,忠信笃实,不敢自欺,所行不敢后其所闻,所言不敢过其所行,每鞭其后,积自得之功也。夫不仕无义也。子使漆彤开仕,对: ‘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说。漆彤开在圣人之门,闻义虽甚高,至于反身以自诚,则未能笃信其心。未能笃信,则事至而不能无惑。以不能无惑之心适事,而欲应变曲当,不可得也。此漆彤开所以不愿仕也。先王礼制,兴道之人皆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而宰予欲于朞祥之中食稻衣锦,引天下至薄之行,自以为安。渐渍孝弟之说不为不久,岂其无所忌惮,吐不仁之言至于如此?盖若宰予者,其先受之质薄,自其自诚内观,实见三年为哀已忘,而勉强为之者,将欲加厚其质而不可得,故不敢少自隐匿,方求孔子之至言,以洗雪其邪心,以穷受薄之地,不暇恤人之议已也。岂其不仁者欲见于一时之言,而近仁者将载于终身之行?古之学者所自得于内而不恤其外,凡如此也。此所以有讲有学,有朋友切磨以相发明,非为文章可传后世,辩论可屈众人而发也,其所闻于师与自得于心者如此。方其学于师也,不敢听以耳而听之以心,于其反诸身也,不敢求诸外而求之内。古乐与诸君讲学,以求养心寡过之术。士勇之不作久矣,同与诸君勉之。”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