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视教育,立太学三舍法。

公元1071年 十月
宋朝重视教育,立太学三舍法。

续资治通鉴卷六八:“戊辰。立太学三舍法。初,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应荫者为之。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孙及庶人之俊异者为之。试论经策义,如进士法。及帝即位,垂意儒学。自京师至郡县,既皆有学。岁时月各有试,程其艺能,以差次升舍,其最优者为上舍,免发解,及礼部试而特赐之第,遂专以此取士。又累增太学内舍生,至九百人。至是侍御使邓绾,言国家治平百余年,虽有国子监,仅容释奠斋庖,而生员无所容。至于太学,未尝营建。止假锡庆院廊庑数十间,生员才三百人。请以锡庆院为太学,仍修武王庙为右学。上以拟三王四代胶庠序学东西左右之制,乃诏尽以锡庆院及朝集院西庑,建讲书堂,斋舍直庐略具。自主判官外,增置直讲为十员。率二员共讲一经,令中书遴选,或主判官奏举。厘生员为三等。始入太学为外舍,初不限员,后定额七百人。外舍升内舍,员二百,内舍升上舍,员一百。各执一经,从所讲官受学。月考试其业,优等以次升。上舍免发解及礼部试,召试赐第。其正录学谕,以上舍生为之。经各二员,学行卓异者,主判直讲,复荐于中书奏除官。”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