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国

蒙元时期的西北宗藩国,十三世纪中叶为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即已攻占波斯东部呼罗珊诸城。公元1231年窝阔台又遣大将搠里蛮西征,攻灭花剌子模算端(意为国王,今译为苏丹) 札阑丁,征服并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区。公元1252年旭烈兀奉大汗蒙哥之命再次统兵西征。公元1256年攻灭木剌夷国(位于今伊朗马赞德兰省)。公元1258年攻陷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灭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公元1259年进军叙利亚。次年春,旭烈兀闻知蒙哥死讯,于是留部分兵力继续征进,而自率余军返回波斯。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期间,旭烈兀拥护忽必烈,忽必烈遂将阿姆河以西地区划归旭烈兀统治,于是形成了伊利汗国(旭烈兀及其后继者自称伊利汗。伊利,突厥语,意为“从属”)。其领土,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都城始为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后曾迁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孙丹尼牙(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十四世纪中叶以后,伊利汗国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而趋于瓦解。十四世纪末,兀洼思汗建立的札剌亦儿朝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伊利汗国的统治遂告结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