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观周乐,乐工为奏十五国风及《大雅

公元-544年 月份不详
吴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观周乐,乐工为奏十五国风及《大雅》《小雅》《颂》季札评乐论政。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是流传至今的孔子诗论之前最完整的文艺批评文献,涉及文学批评的多个方面,在当时及后世均有很大的影响。其一,由此年“观诗”可知周代对“诗乐”作过系统的整理工作,为诗歌批评奠定了基础;其二,可知当时诗、乐、舞是一体的,相互为用;其三,季札指出不同地域诗歌的优缺点,反映当时对乐调与诗歌风格多样化的欣赏;其四,季札借诗论政,是对以诗“观志”批评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后来吕氏春秋·适音》云:“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俗定而音乐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也矣。”礼记·乐记》云:“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审音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两者都提到“治世”之音、“乱世”之音的特点及其与政治之关系。这都显然受到季札之说的影响;其五,季札赞美《邺》《鄘》《卫》风“忧而不困”,《王风》“思而不惧”,《豳风》“乐而不淫”,又用“直而不倨,曲而不屈”等相反相成的范畴赞美《颂》,显然是《尧典》中“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等观念以及《唐风·蟋蟀》“好乐无荒”和赵孟所谓“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等思想的发展,表现出对中和之美的强烈向往,为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先驱。以上几方面都表明,当时对于诗歌品评鉴赏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诗的专门化与职业化,意味着艺术已经从早期简单原始的群众性参与的艺术转变成为专门化职业化的观赏性艺术。春秋诗歌由“作诗”(创作)的阶段,全面进入“用诗”的阶段。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