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

【生卒】:761—818

【介绍】:

    唐代散文家、诗人。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侨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排行三。四岁能作诗,十五为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名声日大。建中元年(780)辟淮南黜陟使从事,试秘书省校书郎。复辟江淮水陆运使杜佑及盐铁使包佶幕从事,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贞元二年(786)辟江西观察使判官。七年(791)征为太常博士。改左(一作右)补阙。十年(794)迁起居舍人,兼知制诰。转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约十五年(799)进中书舍人。十八年(802)进礼部侍郎。三知贡举,擢李宗闵牛僧孺、贾等,号称得人。历户部、兵部、吏部侍郎等。元和四年(809)迁太常卿。五年(810)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设张举措,必本于宽大。八年(813)罢为礼部尚书,出为东都留守。复拜太常卿,改刑部尚书。十一年(816)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十三年(818)卒,谥文。世称权文公。性直亮宽恕,好读书。交游广泛,工文能诗。为贞元、元和间重要作者。论文主张尊经、复古,“文之用”在“经纪事物,章明统类”而非单纯“明道”,反对“词或侈靡,理或底伏”(《比部郎中崔君元翰集序》),为文应“尚气尚理,有简有通”(《醉说》),善用常为雅,用故为新,繁简相宜,文质彬彬。是较早提倡文体改革者之一。其文有策问、表状、书、赞、论、赋等,碑志、序、记等成就较高。《论江淮水灾上疏》、《上陈阙政》等揭露弊政,反映民瘼,较多现实内容。《两汉辨亡论》、《酷吏传议》等立意新颖,托古以讽今。《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戴公墓志铭》等,记叙官吏文士事迹,史料价值甚高。史称“其文雅正而弘博”。皇甫湜称:“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廊庑廪,户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规胜概,令人竦观。”(《谕业》)诗古近体兼备,尤工古调乐府。多应制酬赠、送别登临之作,大多缺乏深刻现实内容。明许学夷谓其五古“杂用律体者少,中有四五篇,气格绝类盛唐”,七古“语虽绮艳而格亦不卑”,五律“声气实胜”(《诗源辩体》卷二二)。《严子陵钓台下作》、《与沈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等为传世名篇,《玉台体十二首》“昨夜裙带解”一首尤佳。《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童蒙集》十卷、《(权德舆)集》五十卷、《制集》五十卷,有散佚。传世有《权载之文集》五十卷等。事迹见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杨嗣复《丞相礼部尚书文公权德舆文集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参蒋寅《权德舆年谱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