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以孔子为创始者的重要学派。因与春秋时代从巫、史、祝、卜分化出来的“师儒”有渊源关系,故称。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列为六家之一,《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学派“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汉书·艺文志》)。主张“仁政”和“德治”,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对鬼神持存疑态度。战国时期分裂为八派,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以孟氏(孟子)、孙氏(荀子)两派影响最大。战国至汉初,儒家在各学派中并无特殊地位,司马谈谓:“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演变出不同形态,汉代有以董仲舒、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魏晋有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儒道结合的玄学,唐代有以韩愈为代表的“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老的程朱陆王理学。还有贯穿于汉代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今文、古文经学。“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日渐丧失其统治思想的地位。从先秦到清代,儒学的主流是唯心主义,但也出现了从荀子到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唯物主义者。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影响巨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