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

官名。别称总制、制台、督军、制军。明代置。始见于宣德时以巡抚总督税粮,初止施于工程钱谷等项,继有总督军务,总兵以下皆听节制。明正统六年(1441),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成化后,两广、川、贵及陕西三边与山西宣、大置,以部院兼衔出镇。正德时,武宗征宁王,自称总督军务镇国公,臣下俱不敢称,遂改为总制。嘉靖中复旧称。并添设蓟辽、漕运诸总督。清初沿明制,顺治元年(1644)始置,辖一省或二三省,初分合无定,然例提督军务,总理粮饷,察举官吏,综理军政事务,职权日重。并可节制巡抚,或代行巡抚事,为地方最高长官。每逢乡试充监临官,武科任主试官。康熙三十一年(1692)定总督加衔制,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或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正二品官。雍正后,总督辖区始成定制,例设两江(辖江苏、安徽、江西)、陕甘(辖陕西、甘肃)、闽浙(辖福建、浙江)、湖广(辖湖南、湖北)、四川、两广(辖广东、广西)、云贵(辖云南、贵州)、直隶总督。光绪末增置东三省(辖奉天、吉林、黑龙江)总督。又设河道总督掌治河渠,俗称河督;置漕运总督监理漕务,俗称漕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