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

西魏、北周至隋唐兵制。西魏大统年间,宇文泰所建。府兵设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每开府各领一军。士兵各从将军之姓。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表明府兵属皇帝禁军,不隶柱国。同时,府兵免其课役,其家属编入军籍,不属州、县。隋初军府改名为骠骑府,有时亦置与骠骑府并行的车骑府。开皇十年(590),隋文帝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大业三年(607),改骠骑府为鹰扬府。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贞观十年(636)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果毅都尉。府兵由军府州的均田农民充任,征发原则是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服役期限为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府兵本身免除课役,但军资、衣装、轻武器和上番赴役途中的粮食均须自备。府兵平时务农,农闲练兵。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遇有战争,由朝廷命将统率出征;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使将帅不得专兵。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三(一说六百三十四)个,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占三分之一以上,用意在“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每府兵额由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编制单位有团、旅、队、火。每团二百人至三百人。唐高宗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使府兵征点制失去赖以实施的条件,加之战争频繁,兵役繁重,导致人民避役,士兵逃亡。至玄宗时番上卫士缺员,征防更难调发。天宝八载(749),鉴于军府无兵可交,遂正式废止府兵制。此后,折冲府仅存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