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底沟遗址

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因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车站东南庙底村而得名。1956年和1957年进行大规模发掘,内涵包括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仰韶层发现房屋二、墓一,窖穴若干以及大量陶、石、骨器等遗物。房屋结构与半坡仰韶半地穴式相似,但屋内柱下有石柱础。陶器手制,有的口沿经慢轮加工,质地坚硬,多细泥红陶,其次为夹砂粗红陶,泥质灰陶和细泥黑陶很少。主要器形有釜、灶、甑、瓶、盂、罐、碗、杯、盘、盆、器座、器盖、纺轮、弹丸、陶刀、鸟头塑等。多素面磨光,彩绘次之,也有篦纹、划纹、弦纹、布纹、席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石器以打制为主,其次为磨制,一般用燧石、砂石、板岩、石英岩、辉绿岩、玄武岩、片麻岩等制作。常见器物有斧、凿、锛、铲、刀、纺轮、硾、磨盘、盘状器、石珠、石环、石坠等。骨角制品有针、锥、凿、笄、镞等。灰坑中有家畜骨骼,猪最多,狗次之。龙山文化层一般称作“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一种仰韶到龙山的过渡型文化。主要发现有圆形带门道的竖穴房子一座,地面铺草泥土和白灰面,根据残存的柱洞,可以复原成尖锥顶房屋。房屋附近有比较整齐的灰坑,壁上有使用木耒痕迹。陶器主要是灰陶和少量细泥红陶,彩陶极少。石器打制减少,骨器增多,蚌器出现。庙底沟仰韶层约当公元前4000年左右,龙山层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