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重要方法之一。各种要求从人类心理层面剖析文艺作品的批评方法的统称。其批评方法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诗人创作中不自觉的心理作用的“迷狂说”或“灵感说”。17世纪德国的冯特强调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活动各部分的统一联系,后韦特墨、考夫卡等创“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的联系更加密切,韦特墨弟子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1904—)《艺术与视知觉》等著作,是这一派学说运用于文艺方面的代表作。瑞士的皮亚杰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及“发生认识论”,不满传统上单一的“刺激-反应”的心理分析模式,提出“同化-顺应”双向互逆的学说,揭示了心理活动的复杂结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性欲升华说,其弟子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更直接触及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深层心理,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批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