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

①古 “九州” 之一。《尚书·禹贡》: “荆、河惟豫州。” 《周礼·职方》、《尔雅·释地》: “河南曰豫州。” 荆即荆山 (今湖北南漳县西)。河指黄河。

②西汉武帝置,为 “十三刺史部” 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所在谯县 (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移治安城县 (今河南正阳县东北南汝河西南岸)。西晋移治陈县 (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以后迁徙无常,辖境缩小而且变化无定。十六国前赵移治许昌县 (今河南许昌市东)。前秦改豫州为东豫州,另置豫州治洛阳县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魏改为洛州,而改南朝宋司州为豫州,治所在悬瓠城 (今河南汝南县)。北周改为舒州。隋初复改为豫州,大业初改为蔡州。而另置豫州治洛阳县 (今河南洛阳市),三年 (607) 改为河南郡。唐初复置豫州,治所在汝阳县 (今河南汝南县)。宝应初改为蔡州。

③东晋咸和四年 (329) 侨置,初治芜湖 (今安徽芜湖市东),后移治历阳 (今安徽和县)、寿春 (今安徽寿县)、姑孰 (今安徽当涂县) 等地。有淮南、庐江、历阳等郡及梁、谯、颍川等侨郡,大致为江淮之间地。南齐永元二年 (500) 地入北魏,改名扬州。南朝梁普通七年 (526) 复为豫州。太清元年 (547)地入东魏,又改为扬州。陈太建五年 (573) 收复,仍名豫州。北周复改扬州。

④十六国后燕建兴七年 (392) 置,治所在滑台 (今河南滑县东南八里城关镇)。《资治通鉴》:晋太元十七年 (392),燕主慕容垂 “以章武王宙为兖、豫二州刺史,镇滑台”。北魏天兴二年 (399)废。

⑤十六国夏置,治李闰 (今陕西大荔县东北)。《晋书·地理志》: 夏国 “豫州牧镇李闰”。即此。

⑥北魏泰常八年 (423) 改司州置,治所在虎牢 (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太平真君八年(447) 移治大栅城 (今荥阳市)。皇兴初改为北豫州。

⑦北魏皇兴中改司州置,治所在汝南郡 (即今河南汝南县)。北周大象二年 (580) 改为舒州。隋开皇初复为豫州。大业初改为臻州。唐武德初改汝南郡复置豫州,天宝初又为汝南郡。乾元初复为豫州。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东地区。宝应元年 (762) 改为蔡州。

⑧辽置,属上京道。治所在今内蒙古扎鲁特旗西北。《辽史·地理志》 上京道头下军州: 豫州 “横帐陈王牧地。南至上京三百里”。金废。


(1)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荆、河惟豫州。”《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河南曰豫州。”“”即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河”指黄河。(2)西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约今淮河以北,南北汝河流域以东的豫东、皖北与江苏丰、沛两县地。东汉治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三国魏移治安城县(今河南正阳县东北、南汝河西南岸)。西晋移治陈县(今河南淮阳县)。东晋、南朝治所屡有迁徙,辖境伸缩无常,最大时有今苏、皖长江以西,望江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十六国前赵移治许昌县(今河南许昌市东);前秦改豫州为东豫州,另置豫州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北魏初改豫州为洛州,另改司州为豫州,治上蔡县(今河南汝南县)。北周改名舒州。后又改为溱州。隋初复为豫州,大业初又改名蔡州,另置豫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三年(607年)改为河南郡。唐初复置豫州,治汝阳县(今河南汝南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汝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豫州。宝应初又改为蔡州。(3)东晋咸和四年(329年)侨置,治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东)。咸康四年(338年)后迁徙无常,先后曾治邾城(今湖北黄冈市西北)、芜湖、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采石)、历阳(今安徽和县)、马头(今安徽怀远县南淮河南岸)、谯(今安徽亳州市)、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等地。义熙十二年(416年)后常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地入北魏,改名扬州;梁普通七年(526年)复为豫州,太清元年(547年)改南豫州。三年地入东魏,又改扬州;陈太建五年(573年)收复,仍为豫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又改扬州。(4)北魏泰常末改司州置,治成皋(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太和十九年(495年)废。(5)南朝梁天监五年(506年)置,治合肥(今安徽合肥市)。普通七年(526年)改名南豫州;梁末复置豫州,移治怀宁(今安徽潜山县),大宝元年(550年)改名晋州,另置豫州于南昌(今江西南昌市),太平二年(557年)改为江州。(6)辽于皇族陈王牧地置。为上京道头下军州,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西北海哈尔河支流敖都木附近。金废。


【检索豫州】 古籍全文检索:豫州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