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极泰来

    否,读如痞(pǐ)又作“否极终泰”、“否去泰来”。天地相交,因而安泰。天与地不相交,叫做否。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应该收敛自己的才华,以避免小人陷害;不可追求荣誉富贵,以避免小人嫉妒。闭塞到了极点,则转向通泰。人们将这些观点概括为否极泰来或否极终泰。原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后常以此形容情况从坏变好。

【出典】:

    《易·泰》:“天地交,泰。”《易·否》:“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

【例句】:

    《吴越春秋·句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 唐·韦庄《湘中作》:“否去泰来终可待。”


并列 否、泰,《易经》中的两个卦名;否卦表示闭塞,不通顺;泰卦表示畅达,顺利。极,终极,尽头。恶运到了尽头,好运就要到来。语本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必泰生,泰来犹否极。”《红楼梦》13回:“~,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否,不读作fǒu。△多用于表示人物命运转折方面。 →转祸为福。 ↔泰极而否。也作“否极泰回”、“否极泰至”、“否去泰来”、“否往泰来”、“否终则泰”、“否终斯泰”、“否极生泰”、“否终而泰”、“否终复泰”、“否极阳回”、“泰来否往”。


解释 否、泰:《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万物相通谓之 “泰”;不交、闭塞谓之“否”。后常以“否泰”指世事的盛 衰,命运的顺逆。比喻厄运终结而好运到来。

出处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 则泰。”

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越国被打败,屈辱求和。越王勾践五 年(公元前492年),勾践和大臣文种、范蠡按照协议到吴国去做 奴仆,大臣们都到浙江边上去送行。文种、范蠡劝慰勾践说: “古人云:‘处境如果不困厄,那么志向就不会远大;形体如果不 忧愁,那么考虑就不会深远。’圣明的帝王、贤能的君主都会遭遇 到灾难,蒙受到耻辱,他们身体被拘禁名望却很崇高,身体受屈 辱声誉却很荣耀,他们处在卑下的地位而不消沉,处在危险的时 刻却能安然处之。”又说到:“五帝尽管德行深厚,但还是遭受了 洪水泛滥的忧患。周文王遭受欺凌和屈辱,身遭囚禁痛哭流涕, 推演《易》而创六十四卦,时间过了一定的期限,厄运到极点就 转向了通达。诸侯都来救援文王,他的命运出现吉祥的征兆,最 终起兵讨伐仇人而夺得天 下。现在大王虽然处在危 难困厄之中,但谁能知道 它就一定不是通达得志的 征兆呢?”

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 胆,发奋努力,终于一举 战胜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勾践得以称霸诸侯。

近义 苦尽甘来

反义 乐极生悲

例句

在人的一生中,否极泰来 的事时有发生。


【词语否极泰来】  成语:否极泰来   汉语大词典:否极泰来
【检索否极泰来】 全文检索: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