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335至卷358之4

  白膏 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疮,以布拭之,傅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
  天雄 乌头 莽草 羊(艹蹢)(艹躅)各三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宿,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着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内所渍药炊令沸,下着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令勿近目。

  度瘴发汗青散 治伤寒赤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风 白朮各一两 川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一两六铢 麻黄二两半
  右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疼发热,此为内实,当服快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内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崔文行解散 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
  桔梗 细辛各四两 白朮八两 乌头一斤
  右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 治伤寒赤色恶寒。
  附子 白朮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右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出漐漐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青散 治春伤寒,头痛发热。
  麻黄五两 苦参 厚朴 石膏各二十铢 大黄 细辛各二两 乌头五枚
  右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多,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诏书发汗自薇散 治伤寒三日不解者。
  白薇十二铢 杏仁 贝母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八铢
  右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华佗赤散 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
  丹砂十一铢 雄黄二十四铢 蜀椒 蜀漆 干姜 细辛 黄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参 沙参 桔梗 女萎 乌头各一十八铢 吴茱萸三十铢 麻黄 代赭各二两半
  右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赤散 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
  干姜 防风 沙参 细辛 白朮 人参 蜀椒 茯苓 麻黄 黄芩 代赭 桔梗 吴茱萸各一两 附子二两
  右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水解散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
  桂心 甘草 大黄各二两 麻黄四两
  右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黄连、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疱疮疼痛,及解肌出汗。

  六物解肌汤 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
  葛根四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 麻黄 牡蛎 生姜各二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

  解肌汤 治伤寒温病。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快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

  解肌升麻汤 治时气三四日不解。
  升麻 芍药 石膏 麻黄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贝齿贝齿:原作「具齿」,据《千金》卷九改。三枚,一作贝母十八铢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

  葛根龙胆汤 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
  葛根八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升麻 石膏 萎蕤各一两 甘草 桂心 芍药 黄芩 麻黄 生姜各三两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内余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栀子仁 黄连 黄蘗 大黄各半两 豉一升 葱白七茎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内后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

  七物黄连汤 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 甘草一两六铢 芍药 葛根各一两 小麦三合
  右各(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气,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差。其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人。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一升,稍稍服。

  三匕汤 治伤寒中风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胁痛,四肢逆,干呕,水浆不下,腹中宿食不消,重下血,日数十行。
  茯苓如鸡子大 黄芩 人参各三两 芒硝 干地黄各一升 大黄 麻黄 寒水石各半斤 (艹舌)蒌根四两
  右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

  五香麻黄汤 治伤寒忽发肿 或着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着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着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
  麝香半两 熏陆香 鸡舌香各一两 沉香 青木香 麻黄 独活 防风 秦艽 葳蕤 甘草各三两 白薇 枳实各二两
  右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
  又方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
  石膏八两 桂枝 黄芩 甘草各二两 升麻 葛根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栀子二七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依方服。

  雪煎 治伤寒。
  大黄一斤十二两,金色者 杏仁三斗四升 麻黄十斤
  右三味(口父)咀,以雪水五斛三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内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复内釜中,捣杏仁内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合,研一丸入汤中,适寒温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复服一丸。密盛药,勿令泄气。

  神丹丸 治伤寒赤濇,恶寒发热体疼者。
  人参 茯苓 半夏各五两 朱砂一两 附子 乌头各四两
  右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复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罔枣大一枚名赤圆,主寒气厥逆。

  麦奴丸 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则愈。麦奴圆一曰黑奴丸,二曰冰解丸。
  麻黄二两 麦奴 釜底墨 灶突墨 梁上尘 黄芩 大黄 芒硝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圆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之。服药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药,日移五尺许不汗,复服如前法。不过再三服佳。小麦黑葧名麦奴。

  水导散 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
  甘遂十两 白芷二两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硝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

  生地黄汤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
  生地黄三斤 大黄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两寸 芒硝二合
  右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

  大柴胡葳蕤知母汤 治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屎,讝语。
  柴胡半斤 葳蕤 知母 大黄 甘草各二两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三两 生姜切五两 半夏半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即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
  又方 治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
  柴胡 栀子仁 芍药 知母各四两 黄芩 大青 杏仁去皮尖,各三两 石膏八两 香豉一升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

  快豉丸 消伤寒留饮,宿食不消。
  豆豉一升 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杏仁六十枚 芒硝 甘遂各三两
  右九味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

  四物甘草汤[四物甘草汤:据《千金》卷九发汗吐下后作「麻黄杏人石膏甘草汤」。] 治伤寒发汗出而喘,无大热。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石膏半斤 杏仁五十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令减二升,内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

  大青汤 治伤寒热病十日已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皆治之。
  大青四两 甘草 阿胶各二两 豆豉一升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内阿胶令烊,顿服一升,日三服。欲尽复作,常使有余。渴者当饮,但除热,止吐下,无毒。

  苦参汤 治热病五六日已上。
  苦参三两 黄芩二两 生地黄八两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适寒温服一升,日再。

  凝雪汤 治时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聚胸中,烦乱欲死。
  芫花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薄胸上,不过三薄,热即除,当温暖四肢护厥逆也。

  (艹舌)蒌汤 治伤寒中风五六日已上,但胸中烦干呕。
  (艹舌)蒌 黄芩 甘草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柴胡半斤 生姜四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芦根饮子 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
  生芦根 青竹茹各一升 粳米三合 生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二只,取五升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半,随便饮。不瘥,重作取瘥。
  又方 治伤寒后呕哕。
  通草三两 生芦根一升 橘皮一两 粳米三合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随便稍饮。不瘥更作,取瘥止。随便饮。不瘥,重作取瘥。
  又方 治伤寒后虚羸少气呕吐。
  石膏 麦门冬 半夏各一升 竹叶一把 人参一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一升,米熟汤成,饮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姜五两。

  猪胆汤 治伤寒五六日斑出。
  猪胆 苦酒各三合 鸡子一枚
  右三味合煎三沸,强者尽服之。羸者须煎六七沸,分为二服,汗出即愈。

  鼻衄方 治伤寒鼻衄,肺间有余热故也。热因血自上,不止用此。
  牡蛎二两半 石膏一两六铢
  右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者。

  咽痛方 治伤寒热病,喉中痛闭塞不通。
  生乌扇一斤,切 猪脂一斤
  右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大,薄绵裹之,内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
  升麻 芍药 羚羊角各三两 通草四两 射干二两 生芦根切,一升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煎方 治热病口中苦,下气除热,喉中鸣。
  石膏半升 蜜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内蜜复煎,取如饧,含如枣核。尽复合之,大良。
  又方 治伤寒热病后,口干喜唾咽痛。
  大枣二十枚 乌梅十枚
  右二味和捣,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验。
  又方 治伤寒后下利脓血。
  阿胶一两 黄蘗二两 黄连四两 栀子十四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阿胶更煎令消,分为三服。《甲乙方》无黄蘗,有黄芩。
  又方 治赤白下脓,小儿得之,三日皆死,此有(上匿下虫)虫在下部。
  麝香 矾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黄各等分
  右六味治合取桑条如箭簳,长三寸,以绵缠头二寸,唾濡绵展。药着绵上,内谷道中,半日复易之,日再,神效。

  止汗方
  杜仲 牡蛎各等分
  右二味,治下筛,临夜卧,以水服五钱匕。
  又方
  牡蛎 雷丸 麻黄根各三两 米粉二升 干姜 甘草各一两
  右六味,治下筛,随汗处粉之。

  麦门冬汤 治劳复气欲绝,起死人。
  麦门冬一两 甘草二两 京枣二十枚,擘 竹叶切,一升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内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绵滴汤内口中用之,有效。

  神效沃雪汤 治伤寒阴阳二证未辨,时行疫疠,恶气相传,服之如汤沃雪。此药功力,不可具述。
  苍朮坚者泡刮去皮 干姜炮 甘草炙,各六两 厚朴去皮姜汁制 防风嫩者 白芍药去皮 葛根各四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二锺,煎至一锺,去滓,热服之,不拘时服。少顷,取生姜葱作羹或粥投之,避风坐卧,身体微润即愈。如疫气正相传染,清晨进一服为佳。常服每用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服。

  桔梗枳壳汤 治结胸心下痛欲死者。
  桔梗炒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服。或不用生姜亦可。痰多加半夏、生姜,有热加黄芩。

  茵陈蒿大黄汤 治伤寒发黄,面目悉黄,小便赤,宜服。
  茵陈蒿 山栀仁 柴胡 黄蘗蜜炙,各半两 龙胆草五钱 黄芩去黑心升麻各一两 大黄炒,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早晚食后温服。

  茅根汤 治伤寒发黄,遍身如金色者。
  茅根洗銼 山栀子仁 茵陈蒿 地骨皮 甘草炙,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豆豉三七粒,同煎至一盏,去滓,早晚食远温服。

  茵陈五苓散 治伤寒温湿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黑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遍身发黄。余尝用茵陈五苓散治之,甚效。
  生料五苓散一两 茵陈半两 车前子一钱 木通 柴胡各一钱半
  酒后得证,加干葛二钱,作(口父)咀,并前药和匀,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碗,灯草五十茎,同煎八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

  雄黄丸 治伤寒狐惑,微烦默默欲卧,毒气上攻,咽干声嗄,下蚀湿慝,或便脓血。
  雄黄研 当归炒,各七钱半 槟榔半两 芦荟 麝香各研,二钱半
  右捣研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前温粥饮下,日三服。

  诃黎勒丸 治伤寒后脓血痢,下部疼痛。
  诃黎勒炮去核 人参各一两 白茯苓去皮 当归焙 木香 白芷各七钱半 牡丹皮半两
  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饮下,日再服。

  黄连丸 治伤寒热病后,热毒下痢脓血。
  黄连炒,七钱半 乌梅肉炒,二两
  右为细末,炼蜜入少蜡,和捣五六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诃黎勒饮 治伤寒后气不和,自利无度。
  诃黎勒去核 草豆蔻去皮,各四枚,并二生二煨
  右(口父)咀,每服二钱匕,浆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温服。

  燥肠丸 治伤寒汗下后,大小便自利,腹中痛者。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一两 龙骨 吴茱萸 诃黎勒去核 米壳各半两
  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痢止勿服

  杜仲酒 治伤寒后体虚,元脏挟风冷,腰膝疼痛,行履不得。
  杜仲去粗皮,炙二两 独活半两 仙灵脾七钱半 牛膝 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右细銼,用生绢袋盛,以酒五升浸,密封头,经七日后开,每日取三二合温服,日三服。未瘥,再浸服。

  二沥汤 治伤寒失音不语。
  竹沥 荆沥 梨汁各二合
  右搅令匀,以绵滤过,分温四服,空心日晚各一服。

  人参汤 治伤寒后,虚羸少力,呕哕气逆。
  人参半两 白茯苓去皮,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黄芪各一两 半夏汤洗七次炒 陈皮去白 白朮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牡蛎散 治伤寒后虚损,心多怔悸,夜梦泄精。
  牡蛎烧为粉 桂心 白芍药 鹿茸酥炙 龙骨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温服。

  羚羊角丸 治伤寒夜梦,泄精不禁,身体枯燥,瘦瘠骨立者。
  羚羊角屑 犀角屑 石龙芮 韭子炒 龙骨 朱砂细研水飞 鹿茸酒浸炙 泽泻各一两半 桂心 木香各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

  葳蕤汤 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讝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失便利,如此病者宜服。
  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青木香各一两 石膏三两
  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石卜)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小品方》云:葳蕤汤治冬温,春月中风伤寒,则发头脑疼痛,咽喉干,舌强肉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茯神散 治伤寒后虚羸,心气乏,力弱,惊悸多忘。
  茯神 黄芪 菖蒲各一两 远志去心七钱半 人参 白芍药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龙齿丸 治伤寒后伏热在心,心虚惊悸。
  龙齿 人参 茯神 生地黄各一两 远志 铁粉细研,各半两 黄连去须 马牙硝细研 防风各七钱半 麝香研,五分 麦门冬一两半,焙
  右为细末,都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竹叶金银汤下,不拘时服。

  柴胡汤 治伤寒后夹劳,五心烦热,背膊疼痛,手足无力,不能饮食。
  柴胡 赤茯苓 黄芪 鳖甲去裙襕酢浸炙,各一两 秦艽 地骨皮 黄芩 枳壳去穰麸炒 葛根各半两 甘草炙 人参各七钱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鳖甲散 治伤寒后,虚羸盗汗不止,四肢无力,向晚憎寒。
  鳖甲酢炙去裙襕 附子炮裂去皮脐 甘草炙 肉苁蓉酒浸去皮炙干 人参 黄芪 熟地黄 桃仁去皮尖并双仁麸炒 枳壳去穰麸炒 杜仲炙 五味子各七钱半 牡蛎煅,一两 柴胡 牛膝各七钱半 苍朮炒,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不拘时温服。
  又方 治伤寒后虚羸,日夜汗出不止,心烦口干,咽喉不利。
  黄雌鸡一只,去肠肚净,治如常法 麻黄根 牡蛎烧,各二两 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
  右先将鸡、麻黄根,以水七大盏,煮取汁三大盏,去鸡、麻黄根,后下肉苁蓉、牡蛎,煎取一盏半,去滓,分为三服,空心午前夜后临卧时服。

  补肺散 治伤寒汗下后,喘咳不止,恐传肺痿。
  人参一两 五味 (艹款)冬花各半两 蛤蚧一对 桑白皮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五钱,沸汤一盏调服。

  韭根散 治伤寒后,阴阳易,头重,百节解痛,翕翕气劣,着床不能起动,甚者手足拳,卵肿疼痛。
  韭根 (上匿下虫)蒌根各二两 青竹茹 干姜炮,各半两
  右细銼和匀,分作八服,每服用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入鼠粪末一字,搅令匀,不拘时服。《圣济方》捣筛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一名蘴本汤。

  六君子汤 治伤寒汗下之后,将见平复,宜服此调理助脾进食辟邪气,大妙。
  人参 白朮 黄芪 茯苓 山药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养脾汤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茯苓 干姜炮,各一两 白朮二两 丁香 人参 甘草各半两
  右如法事治一处捣罗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日进三服,不拘时候。

  补脾汤 治伤寒汗后,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
  人参 干姜 白朮 陈皮去白 青橘皮去白 甘草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数沸,热服,入盐点亦得。

  健脾散 治伤寒后脾胃虚弱,不欲饮食,纵食不能消化。
  诃黎勒皮 白朮 麦糵炒微黄 人参各一两 神曲炒 甘草炙 枳壳麸炒 大腹皮各半两 干姜七钱半,炮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热病方 治热病五六日,壮热狂语欲走。
  鸡子二枚,取清 芒硝细研 寒水石细研,各半两
  右,先以新汲水一小盏,调芒硝等末,次下鸡子清,搅令匀,不拘时候,分为二服。

  羚羊角散 治热病发汗后,热毒未尽,因有所惊,发热癫狂。
  羚羊角屑 犀角屑 茯神 黄芩 甘草炙 防风各半两 龙齿 人参 铁粉各一两 地骨皮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铁粉丸 治热病心神恍惚,悲喜不常,发狂欲走。
  铁粉 牛黄并细研 远志去心 丹参 茯神 升麻各半两 金箔三七片,细研 麝香细研 白僵蚕炒 白附子炮,各二分 马牙硝细研,三分
  右为细末,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不拘时薄荷汤下。

  生地黄煎 治热病心胸烦热,口干皮肉黄,宜服。
  生地黄汁 生(艹舌)蒌汁 生麦门冬根汁各五合 蜜二合 酥一两 生藕汁三合
  右一处相和,于锅中熬令稍稠,每服不拘时,抄半匙服。

  刺蓟饮子 治热病头痛壮热,鼻衄及吐血,心中紧硬,遍身疼痛,四肢烦闷,宜服。
  刺E 生地黄 生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鸡苏 生姜 赤茯苓各半两 青竹茹一分
  右(口父)咀,水三大盏,煎一盏半,去滓,不拘时,分温三服。

  龙胆煎 治热病口疮发渴,疼痛不可忍,宜涂。
  龙胆草 黄连 升麻 槐白皮 大青各一两 蔷薇根 竹叶各二两
  右细銼,都以水五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入蜜三合,慢火煎成膏,涂于疮上,有涎吐之。

  青葙子丸 治热病毒攻于眼,内生翳膜,宜服。
  青葙子 防风 枳壳麸炒,各一两 枸杞子 生地黄 石决明 泽泻各一两半 茺蔚子 细辛 黄连各三分 麦门冬二两半,去心焙 车前子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粥清饮下,不拘时服。

  解毒犀角丸 治热病毒气外攻,皮肤斑出,狂乱躁热,宜服。
  犀角屑 黄芩 麦门冬去心焙 马牙硝 大青各一两 栀子仁 牛黄细研 赤茯苓 天竺黄细研 甘草生用 川黄连各半两 麝香细研,一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竹叶煎汤调下。

  白藓皮散 治热病毒气不散,遍身生热毒疮。
  白藓皮 升麻 犀角屑 栀子仁 赤芍药 黄芩 大黄炒 甘草炙 杏仁汤浸去皮尖炒 元参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蓝叶散 治热病热毒盛,疱疮出头黑者,为难治。
  蓝叶 元参 大香 瞿麦各一两 犀角屑 升麻各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茵陈散 治热病黄疸,目黄如金,小便如血,心烦躁闷,口苦头痛,宜服。
  茵陈 栀子各三分 木通 (艹舌)蒌根 柴胡 秦艽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麦门冬一两半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竹叶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承气丸 治热病若十余日不大便者,宜服。
  大黄炒 芒硝各二两 枳实麸炒 火麻仁研 (木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各一两
  右为细末,和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以温水下,未利再服。

  木通散 治热病小便不通,或淋沥疼痛。
  木通 琥珀别研,各一两 赤芍药 枳实麸炒 茅根 甘草炙,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大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石苇散 治热病小便不通。
  石苇去毛 瞿麦各一两 木通 甘草炙 子芩各半两 葵子三合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人参养胃汤 【《入门》】  治伤寒阴证,及外伤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痛身疼。
  陈皮 厚朴 半夏制,各一钱二分半 茯苓 藿香各一钱 人参 草果 甘草炙,各五分 苍朮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服,令微汗,濈濈然自然解散。若有余热,以参苏饮款款调之。

  藿香正气散 【《医鉴》】  治伤寒阴证,头痛身疼,如不分表里证,以此导引经络,不致变动。
  藿香一钱半 紫苏叶一钱 白芷 大腹皮 白茯苓 厚朴 白朮 陈皮 半夏制 桔梗 甘草炙,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不换金正气散 【《入门》】  治伤寒阴证,头痛身疼,或寒热往来。
  苍朮二钱 厚朴 陈皮 藿香叶 半夏泡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正阳散 【《本草》】  治阴证伤寒。
  麻黄一钱半 陈皮 大黄生 干姜 肉桂 芍药 附子炮 半夏制 甘草炙,各七分 吴茱萸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取汗。

  麻黄杏仁饮 【《入门》,下同】  治伤寒,太阳经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
  防风七分 麻黄 桔梗 前胡 黄芩 陈皮 半夏制,各一钱 杏仁 细辛各八分 甘草四分
  右銼,作一贴,入生姜三片,水煎服。

  香苏饮 治四时伤寒头痛身疼,发热恶寒,及伤风、伤湿、伤寒,时气瘟疫。
  香附 苏叶各二钱 苍朮一钱半 陈皮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一茎,水煎服。

  芎芷香苏饮 【《得效》】  治伤寒伤风表证,头项强,百节痛,阴阳未分皆宜。
  香附子 紫苏叶各二钱 苍朮一钱 陈皮 川芎 白芷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十神汤 【《入门》】  治两感风寒,头痛寒热无汗。
  香附 紫苏叶 升麻 赤芍药 麻黄 陈皮 川芎 干姜 白芷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二茎,水煎服。

  人参败毒散 【《医鉴》】  治伤寒时气,发热头痛,项强,肢体烦疼,及伤风咳嗽,鼻塞声重。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枳壳 桔梗 川芎 赤茯苓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薄荷少许,水煎服。本方加天麻、地骨皮等分,名人参羌活散;加荆芥穗、防风等分,名荆防败毒散。

  香葛汤 【《得效》】  治伤寒不问阴阳两感,头痛寒热。
  苍朮 紫苏叶 白芍药 香附 升麻 干葛 陈皮各一钱 川芎 白芷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二茎,豉七粒,水煎服。

  葱白散 【《局方》】  治四时伤寒伤风,头痛体热烦渴。
  麻黄二钱 苍朮 白朮 川芎各一钱半 石膏 干葛 甘草各七分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二茎,水煎服。

  参苏饮 【《易简》】  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及内因七情痰盛,胸满潮热。
  人参 紫苏叶 前胡 半夏制 干葛 赤茯苓各一钱 陈皮 桔梗 枳壳 甘草各七分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神朮散 治伤寒伤风,头痛体疼,恶寒无汗。
  苍朮二钱 荆芥 槁本 干葛 甘草炙 麻黄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二茎,水煎服,验。

  消风百解散 【《入门》】  治感伤风寒,头痛身疼,鼻塞声重。
  荆芥 苍朮 白芷 陈皮 麻黄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二茎,水煎服。

  双解散河间 治伤寒表里不解。
  滑石三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七分 防风 川芎 当归 赤芍药 大黄 麻黄 薄荷 连翘 芒硝 荆芥 白朮 栀子各五分 甘草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二片,葱白三茎豉半,合同煎服。此方乃益元散与防风通圣散合剂也。益元散通里,通圣散发表,两得其宜也。

  三一承气汤 【《得效》】  治伤寒杂病入里之深,大小便不通者。
  甘草三钱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各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煎至半,去渣入芒硝,再一沸温服。

  六一顺气汤 【《入门》】  治伤寒热邪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讝语发狂,潮热自汗,胸腹满痛等证,以代大小调胃三一承气、大柴胡、大陷胸等汤之神方也。
  大黄二钱 枳实 厚朴 芒硝 柴胡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至半,去滓,入铁锈水二匙,调服。

  陶氏黄龙汤节庵 治热邪传里,胃中燥粪结实,心下硬痛,纯下清水。
  大黄二钱 芒硝一钱半 枳实 厚朴各一钱 人参 当归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正阳散 【《得效》】  治伤寒阴毒证。
  附子炮,一两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钱半 皂角一挺 麝香一钱
  右为末,每二钱,水一杯,煎至五分,去渣热服。一方用白汤调下。

  破阴丹 【《入门》,下同】  治阴毒脉伏,及阳脱无脉,厥冷不省。
  硫黄五两 硝石 太乙元精石各二两 干姜 附子 桂心各五钱
  为末,用铁铫先铺元精,次铺硝石各一半,中间铺硫黄末,又铺硝石、元精余末,盖上,以小盏合着地上,候冷取出,入余药同为末,糊丸梧子大,艾汤下三十丸,汗出为度。

  复阳丹 治阴毒面青,肢冷脉沉。
  荜澄茄 木香 吴茱萸 全蝎 附子炮 硫黄各五钱 干姜一钱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姜汤下三十丸,复以热酒投之,取汗。

  还阳散 【《本事》,下同】  治阴毒面青肢冷,心躁腹痛。
  硫黄
  为末,每二钱新汲水调下良久,或寒一起,热一起,再服汗出而差。

  退阴散 治伤寒阴毒。
  川乌 干姜等分
  右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再为细末,每一钱,盐一捻,水少许,同煎温服。

  三黄石膏汤 【《医鉴》】  治阳毒发斑,身黄眼赤,狂叫欲走,讝语,六脉洪大。
  麻黄一钱 石膏三钱 黄芩 黄连 黄蘗 山栀仁各一钱半 香豉半合
  右銼,作一贴,入姜二片,细茶一撮,水煎服。

  三黄巨胜汤 【《入门》,下同】  治阳毒发狂极甚,姑以劫之。
  即前三黄石膏汤,去麻责、豆豉,加芒硝、大黄。入姜一片,枣二枚,水煎,临熟加泥浆清水二匙服

  霹雳散 治阴盛格阳证。
  附子一枚,炮过,以冷灰焙半时许,取出,切半个
  细銼入蜡茶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渣,入熟蜜半匙,放冷服之。须臾躁止,得卧,汗出差。

  回阳返本汤 治阴盛格阳证。
  附子炮 干姜炮 人参 陈皮 麦门冬 五味子 甘草炙 蜡茶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以清泥浆二盏同煎,去滓,入蜜五匙,调和放冷服之,取汗为效。面赤者,入葱白七茎黄连少许,同煎服。

  阳毒升麻汤 【《活人》,下同】  治伤寒阳毒,面赤狂言,或见鬼,脉浮大数。
  黄芩二钱 甘草十分 升麻 射干 人参 犀角各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出汗则解。

  阳毒栀子汤 治阳毒。
  石膏二钱 升麻 黄芩 杏仁 柴胡各一钱 栀子 赤芍药 知母 大青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豉百粒,同煎服。

  葛根汤海藏 治阳毒。
  葛根二钱 黄芩 大黄酢炒 栀子 (石卜)硝 甘草各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芍药甘草汤 【丹溪】  治汗后恶寒。
  桂枝二钱 甘草炙,一钱半 芍药 白朮 附子炮,各一钱
  右銼作二贴,水煎服。

  陶氏益元汤 【《入门》】  治伤寒戴阳证。
  甘草炙二钱 附子炮 干姜炮 人参各一钱 五味子二十粒 麦门冬 黄连 知母各七分 熟艾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生姜五片,枣二枚,葱白三茎,水煎,临熟入童尿三匙,去滓放冷,服之。

  陶氏升阳散火汤 治撮空证。此因肝热乘肺,元气虚弱,不能主持以致讝语神昏,叉手胃心,或撮空摸床
  人参 当归 芍药 柴胡 黄芩 白朮 麦门冬 陈皮 茯神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入熟金同煎服。

  甘李根汤 【《入门》】  治动气误发汗,气上冲,正在心端。
  李根皮五钱 桂枝一钱半 当归 芍药 茯苓 黄芩各一钱 半夏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三白饮 【《医鉴》】  治伤寒热病,热极狂走。
  鸡子清一个 白蜜一大匙 芒硝三钱
  右合作一处,凉水调下。

  活龙散 【《入门》】  治阳毒发狂。
  活地龙大者四五条,净洗研取汁
  入姜汁薄荷汁及蜜各一匙,新汲水调和,徐徐灌尽,渐次凉快。若热炽则加片脑尤妙,名曰地龙水。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五十六

伤寒门

    方

  大羌活汤 【东垣】  解利两感伤寒,或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强等证。
  羌活 防风 独活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朮 白朮各七分 细辛 甘草各五分 生地黄 知母 川芎各二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未解,再服三四贴。此方治阴阳已分,阳证多者宜服。

  陶氏冲和汤 【《入门》】  治两感伤寒,阴阳未分者,以此探之。
  羌活 苍朮 防风 川芎 生地黄 黄芩 柴胡 干葛 白芷 石膏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黑豆三七粒,同煎服。一名冲和灵宝饮。

  葛根解肌汤 【《回春》】  治阳明经病,目疼鼻干,不得卧,宜解肌。
  葛根 柴胡 黄芩 芍药 羌活 石膏 升麻 白芷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一名柴葛解肌汤。

  九味羌活汤节庵 不问四时,但有头痛骨节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宜用此以代麻黄为稳当。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误服则其变不可胜言。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乃解表神方。
  羌活 防风各一钱半 苍朮 川芎 白芷 黄芩 生地黄各二钱二分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生姜三片,大枣二枚,葱白二茎,水煎服。一名羌活冲和汤。

  四顺理中汤 【《类聚》】  治腹痛自利。
  即理中汤倍甘草一倍是也。一名四顺汤。

  四顺理中丸五十六
  即理中汤倍甘草一倍为末,蜜和作丸弹子大也。一名四顺丸。

  治中汤 【《三因》】  治太阴腹痛。
  即理中汤加陈皮、青皮等分也。

  三黄熟艾汤 【《活人》,下同】  治伤寒大热利不止。
  黄芩 黄连 黄蘗 熟艾各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薤白汤 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
  豆豉半合,绵裹 薤白一握 栀子七枚
  右銼,水二升半,先煎栀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入豉煎至一升二合,分二服。

  附子散 【《得效》】  治伤寒阴毒。
  附子炮,二钱半 桂心 当归 白朮各二钱 半夏制 干姜炮,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白朮散 【丹溪】  治伤寒阴毒,四肢逆冷,心胸烦躁。
  川乌炮 桔梗 白朮 附子炮 细辛各五钱 干姜炮,二钱半
  右为末,每二钱水煎服。

  回阳救急汤 【《医鉴》】  治伤寒阴证,及阴毒四肢厥冷,脉沉细,唇青面黑。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陈皮 半夏 干姜炮 肉桂 附子炮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七片,水煎服。

  阳旦汤 【《入门》,下同】  治伤寒阳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此为内热外寒。
  桂枝 芍药各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阴旦汤 治伤寒阴证,身大热,反欲近衣,此为内寒外热。
  桂枝二钱 黄芩 干姜各一钱半 芍药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枣二枚,水煎服。

  五积散 治感伤风寒,头痛身疼,四肢逆冷,胸腹作痛,呕吐泄泻,或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并皆主之。
  苍朮二钱 麻黄 陈皮各一钱 厚朴 桔梗 枳壳 当归 干姜 白芍药 白茯苓各八分 白芷 川芎 半夏 桂心各七分 甘草六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海藏除白芷、肉桂,余药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桂芷,名曰熟料五积散。不炒者,名曰生料五积散。

  辛黄三白汤 治阴证伤寒在表经者。
  人参 白朮炒 白芍药各二钱 白茯苓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麻黄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黄连解毒汤 【《活人》】  治伤寒大热,烦躁不得眠,或瘥后饮酒复剧者,及一切热毒。
  黄连 黄芩 黄蘗 栀子各一钱二分半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柴苓汤 【丹溪】  治伤寒热病,发热泄泻。
  柴胡一钱六分 泽泻一钱三分 白朮 猪苓 赤茯苓各七分半 半夏七分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六分 桂心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温服。

  柴胡连翘汤 【《医鉴》】  治伤寒发热,讝语呻吟,睡卧不得。
  柴胡 黄芩 枳壳 赤芍药 桔梗 (艹舌)蒌仁 栀子仁 连翘 黄连 黄蘗 甘草各八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知母麻黄汤 【《入门》,下同】  治坏伤寒,以伤寒瘥后经久,精神不守,言语错谬,或潮热颊赤寒热如疟,皆由汗下不尽,毒留心胞间所致也。
  知母三钱 麻黄 赤芍药 黄芩 桂心 甘草炙,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微汗即愈。一本以桂枝代桂心。

  参胡芍药汤 治伤寒十四日外,余热未除,或渴或烦,不能安卧,不思饮食,大便不快,小便黄赤此为外证。
  生地黄一钱半 人参 柴胡 芍药 黄芩 知母 麦门冬各一钱 枳壳八分 甘草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夺命汤 【丹溪】  治伤寒坏证,昏沉垂死,或阴阳二证不明,过经不解;及或因误服药,困重垂死,一切危急之证。
  人参一两
  右銼,作一服,水二升,于银石器内煎至一升,去滓,以新水沉冷,一服而尽,汗自鼻梁上出,涓涓如水,是药之效也。一名独参汤。

  鳖甲散 【《入门》,下同】  治坏证诸药不效。
  鳖甲二钱 犀角 前胡 黄芩 生地各一钱 枳壳八分 乌梅二个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陶氏柴胡百合汤 治百合病及劳复等证。
  鳖甲酢炙,二钱 柴胡 百合 知母 生地黄 陈皮 人参 黄芩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麦门冬汤海藏 治劳复气欲绝,能起死回生。
  麦门冬二钱 甘草炙,三钱 粳米一合
  右,水二盏,先煎粳米令熟,去米入二药,及枣二枚,青竹叶十五片,煎至一盏,温服。加人参尤妙。

  鼠屎豉汤 【《活人》】  治同上。
  栀子七个 雄鼠屎七枚 枳壳一枚,炒
  右,以水一盏半,入葱白二寸,香豉三十粒,同煎至一盏,分二服。勿令病人知。

  栀豉枳黄汤 【《入门》】  治食复发热。
  栀子仁 枳壳 柴胡各一钱 香豉五钱 大黄三钱
  右剉,水煎服。胀腹加厚朴,伤肉加山楂,伤面饭加神曲。

  七味葱白散 【《活人》】  治劳复食复。
  葱白连根三茎 干葛 麦门冬 熟地各三钱 香豉半合 生姜切,一合
  右銼,以甘烂水四升,煎至三分之一,去滓,分二服。

  益气养神汤 【《回春》】  治劳复宜养气血。
  人参 当归 白芍药酒炒 麦门冬 知母 栀子仁炒,各一钱 白茯神 前胡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生 甘草各二分
  右銼,作一贴,入枣二枚,水煎服。

  豭鼠粪汤海藏 治男子阴易病。
  韭白根一把 豭鼠粪十四个
  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温服,取微汗。未汗再服。豭鼠,雄鼠也,粪两头尖者是。

  青竹茹汤 【《入门》】  治劳复及阴阳易病。
  (艹舌)蒌根五钱 青竹茹二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一名(艹舌)竹汤。治法服法同。

  竹皮汤 【《纲目》】  治阴阳易及劳复病。
  青竹刮取皮,一升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一名竹茹汤。

  干姜汤 【《得效》】  治阴阳易病,速当汗之,满四日不可疗
  干姜三钱
  右剉,水煎服。得汗出,手足伸即愈。

  竹皮逍遥散 【《入门》,下同】  治劳复及易病。
  青竹皮卵缩腹痛倍之 生地黄 人参 知母 黄连 滑石 韭白 柴胡 犀角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煎,临服入烧裩裆末一钱半调服,微汗之。未汗再服

  人参逍遥散 治女劳复虚弱者。
  人参 当归各二钱 柴胡一钱半 白朮 白芍药 白茯苓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桂枝红花汤 治热入血室及血结胸。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一钱半 红花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四片,枣二枚,水煎服,汗出而解。

  五味子汤 【《活人》】  治伤寒喘促,脉伏而厥。
  五味三钱 人参 麦门冬 杏仁 陈皮各二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服。一名加味生脉散。

  陶氏导赤各半汤 【《入门》】  治差后昏沉。
  黄芩 黄连 栀子 知母 麦门冬 茯神 犀角 人参 滑石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一片,枣二枚,灯心一握,煎,入生芋汁三匙服。一名泻心导赤散。

  黄连犀角汤 【《回春》】  治狐惑。
  黄连 犀角 乌梅 木香 桃仁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空心。

  桃仁汤 【《得效》,下同】  治同上。
  桃仁 槐子碎 艾叶各二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空心服。

  雄黄锐散 治下部(上匿下虫)疮。
  雄黄 青葙子 苦参 黄连各二钱 桃仁一钱
  右为末,以生艾汁和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

  酸枣仁汤 【《活人》,下同】  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
  枣仁炒,二钱 麦门冬 知母各一钱半 茯苓 川芎各一钱 干姜 甘草炙,各一分半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乌梅汤 治伤寒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柴胡二钱 栀子炒 黄芩 甘草炙,各一钱 乌梅肉二个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豉五十粒,同煎服。

  辰砂五苓散 【丹溪】  治伤寒发热,狂言讝语,及差后热不退虚烦等证。
  泽泻 赤茯苓 猪苓 白朮各二钱半 肉桂 辰砂各五分
  右细末,每二钱,沸汤煎服。

  辰砂益元散 【《入门》,下同】  治伤寒热不退,狂言讝语。
  滑石六两 甘草 辰砂各一两
  右细末,每二钱,井水调下,日二三。

  温经益元汤 治发汗过多,卫虚亡阳,以致头眩身栗,筋惕肉瞤。
  熟地黄 人参 白朮 黄芪蜜炒 白芍药 当归 生地黄 白茯苓 陈皮 甘草各一钱 桂皮 附子炮,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糯米一撮,水煎服。

  陶氏再造散 治阳虚不得汗,名曰亡阳证。
  人参 黄芪 桂皮 附子炮 细辛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炙,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煨姜一片,枣二枚,煎至半,入炒芍药一钱,再煎一二沸温服。

  附子理中汤 【《三因》】  治中寒口噤身强直。
  附子炮 人参 白朮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一方加吴茱萸、肉桂、当归、陈皮、厚朴各等分,煎服。亦名附子理中汤。

  朮附汤 【《得效》,下同】  治伤寒。
  白朮三钱 甘草炙,一钱半 附子炮,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十片,煎,水调苏合丸三丸服之。

  回阳汤 治中寒。
  益智 青皮各二钱 川乌生 附子生,各一钱 干姜炮,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七片,枣二枚,水煎服。

  防风冲和汤 治春夏秋感冒风寒,头痛身热,自汗恶寒,脉浮缓。
  羌活 防风各一钱半 白朮 川芎 生地黄 白芷 黄芩各一钱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剂,入姜三片,葱三茎,水煎服。一名加减冲和汤。

  冲和散 治四时感冒风寒。
  苍朮四钱 荆芥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沃雪汤 【《类聚》】  解利四时伤寒,温和表里,通顺阴阳。
  苍朮三钱 厚朴一钱半 川芎 当归 防风 白芍药 陈皮 葛根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升麻葛根汤 【《局方》】  治温病及时令感冒。
  葛根二钱 白芍药 升麻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葱二茎,煎服。

  加味益气汤 【《回春》】  治劳力感寒证。
  人参 黄芪 防风 柴胡各一钱 白朮 陈皮 当归各七分 羌活一钱半 甘草五分 升麻 黄蘗酒炒,各二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热甚加酒炒黄芩三分。

  陶氏补中益气汤 【《入门》】  治内伤气血,外感风寒,头痛身热,恶寒自汗,沉困无力。
  人参 生地黄 黄芪 当归 川芎 柴胡 陈皮 羌活 白朮 防风各七分 细辛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葱白二茎,水煎服。如元气不足,加升麻三分。

  十味和解散 【丹溪】  治外感内伤,头痛身热。
  白朮四钱 桔梗二钱 当归 陈皮 枳壳 防风 白芍药 厚朴 人参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三茎,水煎服。

  加减白虎汤 【《医鉴》】  治沉寒痼冷,脐腹冷痛,大便自利,足胫寒而逆。
  附子炮,二钱 干姜炮 肉桂 草豆蔻煨 半夏 人参 白朮 甘草炙,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葱白五茎,水煎服。仍灸气海、三里穴。

  灵砂 【《局方》,下同】  治诸虚痼冷,厥逆如神。
  水银四两 硫黄一两
  右,同入铁铫内,炒成砂子,有烟焰起,以酢洒之,研细入水,火鼎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炭三十斤煅,经宿取出细研,糯米糊和丸麻子大,每五七丸以至十五丸,空心以人参大枣汤下。忌食猪羊血浆豆粉冷滑之物。

  金液丹 治久寒痼冷,及吐利日久,身冷脉微。
  硫黄十两
  右研细飞过,盛磁盒内,以赤石脂抿缝,外以盐泥固济,先掘地坑埋小罐子,盛水令满,安盒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候足,加顶火一斤煅,取出放冷,研为细末,每药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去水,捣和丸梧子大,每三十丸多至百丸,温米饮下,空心服。

  至圣来复丹 【《活人》】  治痼冷心腹冷痛,脏腑虚滑,及霍乱吐泻,脉微欲绝。又治荣卫不交泰,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塞痰厥,一切危急之证,但有胃气,无不获安。此药配合二气,均调阴阳,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功效殊胜。
  硫黄 硝石各一两
  右为细末 入铫内,以微火慢炒,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再研极细,名曰二气砂。乃入水飞五灵脂、陈皮、青皮末各二两,次入太阴元精石末一两和匀,酢糊和丸豌豆大,空心米饮下三十丸或五十丸。此铁瓮城八角杜先生方也。一名正一丹。

  加味理中汤 【《回春》】  治痼冷积寒。
  附子炮 人参 白朮 干姜炒 肉桂 陈皮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二片,枣二枚,水煎服。

  代灸涂脐膏海藏 治痼冷脐腹痛。
  附子 马蔺子 蛇床子 吴茱萸 肉桂 木香
  右为细末,用白面一匙,姜汁调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其力可代灸百壮。

  冲寒散 【《入门》】  治痼冷腹痛泄泻,饮食减少。
  香附子 陈皮 草果各一钱半 缩砂 白姜 肉豆蔻各七分 藿香 白茯苓 吴茱萸 木通各三分
  右为末,每二钱,温酒或姜汤调下;或銼,作一贴,水煎服。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下同】  凡元气太虚者,虽有寒邪亦不可攻,必单培根本,正复邪将自散;或真寒假热等证,皆宜用此。
  人参少则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若泄泻便滑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畏酸吞酸者去之 杜仲 山药炒,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饮 凡命门真阴亏损,虽有寒邪,不可攻者,宜此。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炙甘草一钱 山药 枸杞各二钱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 茯苓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凡命门阳衰,或阴盛格阳感邪,不可攻者,宜此。
  熟地用如前 山药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 山茱萸一钱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福饮 凡五脏气血俱虚者,宜此为主。
  人参 熟地俱随宜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朮炒,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一阴煎 凡肾水真阴不足而虚火为邪者,宜此。
  熟地三五钱 甘草一钱 生地 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牛膝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加减一阴煎 凡水亏火盛,烦热动血者,宜此。
  生地 芍药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二阴煎 凡心经有热,狂笑烦热失血者,宜此。
  生地 麦冬各二三钱 枣仁二钱 元参 茯苓 木通各一钱半 黄连或用一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二锺,灯草二十根,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

  三阴煎 凡三阴不足,及风疟多汗,而正气不复,寒热不止者,宜此。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芍药酒炒 枣仁各二钱 人参随宜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大营煎 此大补元煎之次也,酌宜用之。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炙甘草 桂各一二钱 牛膝一钱半 枸杞 杜仲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小营煎 凡血少阴虚而无火者,宜此。
  熟地二三钱 当归 芍药酒炒 山药炒 枸杞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补阴益气煎 凡邪陷阴中,阴虚不能作汗,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者,宜此。
  人参一二三钱 当归 山药酒炒,各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不必用 柴胡一二钱,无外邪者不必用
  水二锺,加生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 凡阴虚受寒,咳呕喘促,吞酸痞满等证,宜此。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熟地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大和中饮 凡邪结胃脘,气逆食滞者,宜此。
  陈皮一二钱 枳实一钱 砂仁五分 山楂 麦芽各二钱 厚朴 泽泻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小和中饮 凡胸膈胀满,呕恶气滞者,宜此。
  陈皮 茯苓 厚朴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山楂 扁豆炒,各二钱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小分清饮 凡小水不利,湿滞肿胀泄泻者,宜此。
  茯苓 泽泻 猪苓各二三钱 薏仁二钱 枳壳 厚朴各一钱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百顺丸 凡三焦热秘,邪不解者,宜此。
  川大黄锦纹者,一斤 牙皂角炒微黄,一两六钱
  右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菉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

  一柴胡饮 凡六经初感,内外俱有热者,宜此。
  柴胡二三钱 芍药二钱 甘草八分 黄芩 生地 陈皮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温服。

  二柴胡饮 凡邪感三阳及三阳并病,寒胜者,宜此主之。三阴初感者,亦可用
  陈皮 厚朴各一钱半 半夏二钱 甘草八分 细辛一钱 柴胡一钱半或二三钱
  水一锺半,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温服。

  三柴胡饮 凡肝脾阴虚血少,而偶感风寒者,宜此。
  柴胡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 当归二钱,溏泄易以熟地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水一锺半,生姜三五片,煎七八分温服。

  四柴胡饮 凡脾肺气血,或劳倦感寒发热者,宜此。
  人参酌用 炙甘草一钱 当归二三钱,泄泻者勿用 柴胡随宜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温服。

  五柴胡饮 凡脾肾血气不足,而感外邪发热者,宜此。
  柴胡一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芍药钱半,炒 当归 白朮各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陈皮酌用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热服。

  正柴胡饮 凡血气本无亏损而感冒寒邪者,宜此。
  柴胡一二三钱 芍药二钱 陈皮一钱半 防风 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五片
  水一锺半,煎七八分,热服。

  麻桂饮 凡伤寒初感,邪盛气实者,勿论诸经四季,先宜此。
  官桂一二钱 当归三四钱 炙甘草一钱 麻黄二三钱 陈皮随宜
  水一锺半,加生姜五七片,或十片,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时服。

  大温中饮 凡中气虚寒,感邪发热,无汗表不能解者,速用此
  熟地三五七钱 冬白朮三五钱 炙甘草一钱 当归三五钱,泄泻者代以山药 人参二三钱,甚则一两 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肉桂一二钱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盖,取微汗。

  柴陈煎 凡感冒风寒发热,而兼咳嗽呕恶者,宜此。
  柴胡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甘草一钱 半夏 茯苓各二钱
  水一锺半,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柴芩煎 凡表邪未解,内外俱热,泄泻不止者,宜此。
  柴胡二三钱 枳壳一钱五分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水二锺,煎八分,温服。

  柴胡白虎煎 凡温病热极,表里不解者,宜此。
  柴胡 黄芩 麦冬各二钱 细甘草七分 石膏三钱
  水一锺半,加竹叶二十片,煎服。

  归葛饮 凡阳明温暑,大热大渴,津枯不能作汗者,宜此。
  当归三五钱 干葛二三钱
  水二锺,煎一锺,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抽薪饮 凡邪热畜之甚者,宜此。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炒 黄蘗各一二钱 枳壳 泽泻各一钱半 细甘草三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

  徙薪饮 凡热邪内畜,将甚未甚者,宜此。
  陈皮八分 黄芩二钱 麦冬 芍药 黄蘗 茯苓 牡丹皮各一钱半
  水一锺半 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分清饮 凡积热闭结,小水不通,热泻等证,宜此。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猪苓或倍之 枳壳 栀子或倍之 车前子各一钱
  水一锺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玉女煎 凡阴虚水亏,阳明火盛,烦渴内热者,宜此。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 麦冬二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玉泉散 一名一六甘露散。治阳明实热烦躁斑黄等证。
  石膏六两,生用 粉甘草一两
  右为极细末,每服一二三钱,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

  四味回阳饮 凡阳脱气虚者宜此。
  人参一二两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六味回阳饮 凡阴阳大虚元气将脱者,非此不可。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当归三钱,如泄泻者代以冬朮 熟地五钱或一两 炙甘草一钱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钱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理阴煎 凡真阴不足,或因劳倦感寒,阴虚假热,寒邪不解者,速宜用此。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

  养中煎 凡中气虚寒为呕为泻者,宜此。
  人参一二三钱 白扁豆炒,二三钱 山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温胃饮 凡中寒呕吐吞酸者宜此。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二钱,炒 陈皮或不用 炙甘草各一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三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君子煎 凡脾胃气分虚弱,而微寒当温者,宜此。
  人参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白芷 茯苓各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胃关煎 凡脾肾虚寒,泻利不止者,宜此。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山药炒 扁豆炒,各二钱 焦干姜 白朮炒,各二三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暖肝煎 凡肝肾阴寒,小腹疼痛者,宜此。
  当归二三钱 枸杞三钱 沉香一钱,木香亦可 肉桂一二钱 茯苓 小茴香 乌药各二钱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罨结胸法 凡病伤寒结胸,其有中气虚弱,不堪攻击内消者,须以此法外罨之,则滞行邪散,其效如神。
  葱白头 生姜 生萝卜此味倍之,如无以子代之
  右用葱姜各数两,萝卜倍之,共捣一处,炒热用手巾或白布,包作大饼,罨胸前胀痛处。此药须分二包冷则轮换罨之。无不即时开通,汗出而愈。但不宜太热,恐炮烙难受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五十七

伤寒门

    单方

  伤寒有数种,庸人卒不能分别者,今取一药兼疗之。凡初觉头痛身热脉洪,一二日便以葱白一虎口,豉一升,绵裹,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取汗。更作,加葛根三两。再不汗,加麻黄三两。【《肘后方》,下同】
  又法:用葱汤煮米粥,入盐豉,食之取汗。
  又法:用豉一升,小男溺三升,煎一升,分服取汗。

  伤寒不止,不解已三四日,胸中闷恶者:用豉一升,盐一合,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服取吐,此秘法也。【《梅师方》】

  伤寒后,毒气攻手足,及身体虚肿:用豉五合微炒,以酒一升半,同煎五七沸,任性饮之。【《简要济众》】

  伤寒暴痢:豉一升,薤白一握,水三升,煮薤熟,纳豉更煮,色黑去豉,分为二服。 【《药性论》】

  伤寒劳复:鼠屎二十枚,豉五合,水二升,煮一升,顿服。 【《外台》】

  伤寒黄病:发髲烧研,水服一寸匕,日三。 【《类要》,下同】

  天行劳复:合头垢枣核大一枚,良。
  伤寒初愈,预防劳复:头垢烧研,水丸梧子大,饮服一丸。 【《外台》】

  阴阳易病,卵肿或缩入腹,绞痛欲死:取妇人阴毛烧灰饮服,仍以洗阴水饮之。 【《总录》】

  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以干艾叶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顿服取汗。 【《肘后方》】

  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用艾叶如鸡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为二服。【《类要》】

  伤寒发狂,惊怖恍惚:用番红花二分,水一盏,浸一夕服之。天方国人所传。 【《集要》】

  劳复食复欲死:并以芦根煮浓汁饮。 【《肘后方》】

  伤寒时气温病,初得头痛壮热脉盛者:用生蘘荷根叶,合捣绞汁,服三四升。

  伤寒黄疸表热者:名麻黄醇酒汤。麻黄一把去节绵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煎。

  偶感风寒:芝麻炒焦,乘热擂酒饮之,暖卧取微汗出,良。

  伤寒发黄: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搅服尽。 【《外台》】

  男子阴易:黍米二两,煮薄粥和酒饮,发汗即愈。 【《总录》】
  又法:用丹黍米三两,煮薄粥和饮,令发汗即愈。 【《类要》】

  伤寒初起:取热汤饮之,候吐则止。 【《本草》】
  初感风寒头痛憎寒者:用水七碗,烧锅令赤,投水于内,取起再烧,再投,如此七次,名沸汤。乘热饮一碗,衣被覆头取汗,神效。【《蕴要》】

  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温服取吐,吐后避风,良。【《梅师方》】

  伤寒(上匿下虫)疮生下部者:乌梅肉三两,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三十丸。【《圣惠》】

  伤寒热病后,口干咽痛喜唾: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入蜜丸,含一杏仁大,咽汁甚效。【《千金》】

  伤寒温疫,已发未发:用梨木皮、大甘草各一两,黄秫谷一合为末,锅底煤一钱,每服三钱,白汤下,日二服取愈。【《简易方》】

  阴毒腹痛:油松木七块,炒焦,冲酒二锺,热服。 【《集方》】

  伤寒舌出过寸者:梅花片脑半分为末渗之,随手即愈。 【《夷坚方》】

  伤寒讝语:蚯蚓屎凉水调服。 【《简便方》】

  劳复食复欲死者:水调胡粉少许服。 【《肘后方》】

  伤寒阳毒,狂言妄语乱走,毒气在脏也: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为末,磨刀水调服一钱。小儿五分。【《心鉴》】

  头痛鼻塞:铁粉二两,龙脑半分,研匀,每新汲水,服一钱。 【《圣惠》】

  伤寒发汗,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取真丹一两,水一斗,煮一升,顿服,覆被取汗。忌生血物。《肘后》用真丹末酒调,遍身涂,向火坐,得汗愈。【《外台》】

  伤寒咳逆,服药无效:雄黄二钱,酒一盏,煎七分,乘热嗅其气即止。 【《活人》】

  伤寒狐惑,虫蚀下部,痛痒不止:雄黄半两,烧于瓶中,熏其下部。 【《圣惠》】

  伤寒发狂,逾垣上屋:寒水石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汤冷服。名鹊石散。 【《本事方》】

  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壅起,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大,蜜水磨下。【《集验方》】

  男女阴毒: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日干,每用一丸,炭火煅红烧研,以滚酒调服饮,葱酢汤投之,得汗愈。【《必用方》】

  伤寒衄血:滑石末,饭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微嚼破,新水咽下立止。汤晦叔云:鼻衄乃当汗不汗所致,其血紫黑时,不以多少,不可止之。且服温和药调其营卫,待血鲜时,急服此药止之也。【《本事方》】

  伤寒无汗: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酢调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汗出,乃愈。【《蕴要》】

  百合病发己,汗下复发者:百合七个擘破,泉水浸一宿,代赭一两,滑石三两,泉水二锺,煎一锺,入百合汁再煎一锺,温服。【《蕴要》】

  伤寒尿濇,小腹胀满:石燕为末,葱白汤调半钱,胀通为度。 【《圣惠》】

  伤寒发狂:元明粉二钱,朱砂一钱末之,冷水服。 【《蕴要》】

  阴证伤寒,极冷厥逆,烦躁腹痛,无脉危甚者:舶上硫黄为末,艾汤服三钱,就得睡汗出而愈。【《本事方》】

  阴阳二毒:黑龙丹。用舶上硫黄一两,柳木槌研二三日,巴豆一两,和壳记个数,用三升铛子一口,将硫黄铺底,安豆于上,以酽米酢半斤浇之,盏子紧合定,酢纸固缝,频以酢润之,文武火熬,候作声定可一半为度,急将铛子离火,即便入臼中捣细,再以酢两茶匙洗铛中药入臼,旋下蒸饼,捣丸鸡头子大。若是阴毒,用椒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煎六分,熟吞下一丸;阳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葱白一茎,水一盏,煎同前吞下。不得嚼破。经五六日方可服之。若未传入或未及日数,不可服。有孕妇人吐泻,亦不可服。【《博济方》】

  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 【《类要》】

  阴毒:鸡血冲热酒饮。 【《风俗通》】

  伤寒时疫,不问阴阳老幼妊妇,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不省人事,七日以后,皆可服之,百不失一。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人参一两,水二锺,紧火煎一锺,以井水浸冷服之,少顷,鼻梁有汗出,脉复立瘥。【《百一》】

  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微弱,此阴极发躁也。无忧散:用人参半两,水一锺,煎七分,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立苏。【《三因方》】

  夹阴伤寒:先因欲事,复感寒邪,阳衰阴盛,六脉沉伏,小腹绞痛,四肢逆冷,呕吐清水,不假此药,无以回阳。人参、干姜炮各一两,生附子一枚,破作八片,水四升半,煎一升顿服,汗出身温即愈。【《蕴要》】

  伤寒腹胀,阴阳不和也:枯梗、半夏、陈皮各三钱,姜五片,水二锺,煎一锺服。名桔梗半夏汤。【《活人》】

  伤寒劳复身热,大小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入蜜半两拌和,炒令微焦为末,用猪胆汁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用生姜二片,乌梅一个,童子小便三合,浸半日,去滓,食后,暖小便令温吞之,卧时再服,甚效。【《本草》】

  伤寒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酢三升,煮取一升三合饮之,取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酢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秘要》】

  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 【《蕴要》】

  风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即愈。名香汗散。【《摘要》】

  时行一切伤寒,不问阴阳轻重,老少男女孕妇,皆可服之,名圣僧散。用白芷一两,生甘草半两,姜三片,葱白三寸,枣一枚,豉五十粒,水二碗,煎服取汗。不汗再服。病至十余日,未得汗者,皆可服之。此药可卜人之好恶也。如煎得黑色,或误打翻即难愈。如煎得黄色,无不愈者。煎时要至诚。忌妇人鸡犬见。【《家宝方》】

  风寒流涕:香白芷一两,荆介穗一钱为末,腊茶点服二钱。 【《百一》】

  阳毒下血,热气入胃,痛不可忍:郁金五大个,牛黄皂荚子大一粒为散,每服用酢浆水一盏,同煎三沸,温服。【《秘宝方》】

  伤寒下痢:蕙草汤。用蕙草、当归各二两,黄连四两,水六升,煮四升,日三服。 【《范汪方》】

  伤寒狐惑脱肛者:蕙草、黄连各四两,(口父)咀,以白酸浆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小品方》】

  四时伤寒不正之气:用水香薷为末,热酒调服一二钱,取汗。 【《易简方》】

  感寒上气:苏叶三两,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再服。 【《肘后方》,下同】

  伤寒气喘不止:用赤苏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饮之。

  劳复食复欲死者:苏叶煮汁二升饮之。亦可入生姜、豆豉同煮饮。

  伤寒劳复:葵子二升,粱米一升,煮粥食,取汗立安。 【《圣惠方》,下同】

  伤寒初愈交合,阴阳易病,拘急手足蜷,小腹急热,头不能举,名阴阳易,当汗之,满四日难治。蓝一把,雄鼠屎三七枚,水煎服取汗。

  伤寒赤斑:青黛二钱,水研服。 【《活人书》】

  劳复因交后卵肿,或缩入腹痛:蓼子一把,水按汁饮一升。 【《肘后方》】

  伤寒咽痛,毒攻作肿:以(艹闾)茹爪甲大纳口嚼汁咽之,当微觉为佳。【《备急方》】

  阴毒心腹痛,厥逆恶候:川乌头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切晒纸裹收之。遇有患者取为末一钱,入盐八分,水一盏,煎八分眼,压下阴毒如猪血相似,再进一服。名玉女散。【《本事方》】

  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二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名回阳散。【《济生方》】

  阴毒伤寒,烦躁迷闷,急者:用半两附子一个,生,破作四片,生姜一大块作三片,糯米一撮,以水一升煎六合,温服暖卧,或汗出或不出,候心定则以水解散之类。解之不得与冷水。如渴更煎滓服,屡用多效。【《续传信方》】

  风寒客于头中,清涕项筋急硬,胸中寒痰,呕吐清水:用大附子或大川乌头二枚,去皮蒸过,川芎藭、生姜各一两,焙研,以茶汤调服一钱;或銼片,每用五钱,水煎服。隔三四日一服。或加防风一两。【《十便良方》】

  阴毒伤寒:生草鸟头为末,以葱头蘸纳谷道中。名提盆散。 【海藏】

  急伤寒病:半夏四钱,生姜七片,酒一盏,煎服。 【《百病方》】

  伤寒干啘:半夏熟洗研末,生姜汤服一钱匕。 【《梅师方》】

  伤寒咽闭肿痛:用生射干、猪脂各四两,合煎令焦,去滓,每噙枣许取瘥。 【《伤寒论》】

  结胸心腹硬痛:用牵牛头末一钱,白糖化汤调下。 【《郑氏家传》】

  伤寒烦渴欲饮:(艹舌)蒌根三两,水五升,煮一升,分二服。先以淡竹沥一斗,水二升,煮好银二两半,冷饮汁,然后服此。【《外台》】

  百合病渴:(艹舌)蒌根、牡蛎熬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永类钤方》】

  伤寒头痛二三日发热者:葛根五两,香豉一升,以童子小便八升,煎取二升,分三服,食葱粥取汗。【《梅师方》】

  伤寒喘急:防己、人参等分为末,桑白皮汤服二钱,不拘老小。

  伤寒变(上匿下虫),四肢烦疼,不食多睡:羊桃十斤,捣熟,浸热汤三斗,日正午时,入坐一炊久,不过三次愈。【《千金方》】

  伤寒毒攻手足肿痛:羊桃煮汁,入少盐渍之。 【《肘后方》】

  夹惊伤寒:紫背浮萍一钱,犀角屑半钱,钩藤钩三七个为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连进三服,出汗为度。【《总录》】

  伤寒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 【《活人书》】

  伤寒劳复因交接者,腹痛卵肿:用葱白捣烂,苦酒一盏,和服之。 【《千金》】

  妊娠伤寒,赤斑变为黑斑,尿血者:以葱白一把,水三升,煮熟服汁,食葱令尽取汗。【《类要》】

  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 【《简便方》】

  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少调贴脐上。 【《生生编》】

  伤寒后妇人得病虽瘥,未满百日,不可与男合,为病拘急,手足拳,腹痛欲死,丈夫名阴易,妇人名阳易,速宜汗之即愈。满四日不可治也。用干姜四两为末,每用半两,白汤调服,覆衣被出汗后,手足伸即愈。【《类要方》】

  伤寒脱阳,小便不通:用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傅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百合腹满作痛者:用百合炒为末,每饮服方寸匕,日二。

  阴毒伤寒:百合煮浓汗,服一斤良。 【《食忌方》】

  伤寒痞满,阴病下早成痞,按之虚软而不痛:槟榔、枳实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黄连煎汤下。【《宣明方》】

  房劳阴毒:胡椒七粒,葱心二寸半,麝香一分捣烂,以黄蜡溶和,做成条子,插入阴内,少顷,汗出即愈。【《集效方》】

  发散寒邪:胡椒、丁香各七粒碾碎,以葱白捣膏,和涂两手心,合掌握定,夹于大腿内侧,温覆取汗则愈。【《总要》】

  伤寒咳逆,日夜不止,寒气攻胃也:胡椒三十粒,打碎,麝香半钱,酒一锺,煎半锺,热服。【《圣惠》】

  冬月感寒: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之,取汗。 【《千金》】

  阴毒伤寒四肢逆冷,用吴茱萸一升,酒拌湿,绢袋二个包蒸极热,更互熨足心,候气透,痛亦即止,累有效。【《圣惠》】

  伤寒咳逆呃噫,日夜不定者:用荜澄茄、高良姜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沸,入酢少许服之。【《图经》】

  伤寒口干:生藕汁、生地黄汁、童子小便各半盏煎,温服之。 【《伤寒论》】

  孕妇伤寒,太热烦渴,恐伤胎气:用嫩卷荷叶焙半两,蚌粉二钱半为末,每服三钱。
  又方:新汲水入蜜调服,并涂腹上。名罩胎散。 【郑氏方】

  伤寒遗毒,手足肿痛欲断:黄蘗五斤,水三斤,煮渍之。 【《肘后方》,下同】

  伤寒六七日,热极狂言,见鬼欲走:取桐皮削去黑劈断,四寸一束,以酒五合,水一升,煮半升,以滓顿服。当吐下青黄汁数升,即瘥。

  伤寒初得,不问阴阳:以皂角一梃,肥者烧赤为末,以水五合和,顿服之,阴病极效。【《千金方》】

  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闭,但出气稍暖者:急取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此太师陈北山方也。【《直指方》】

  伤寒舌出:巴豆一粒,去油取霜,以纸捻卷内入鼻中,舌即收上。 【《普济方》】

  伤寒后卒胸膈闭痛:枳实麸炒为末,米饮服二钱,日二。 【《济生方》】

  伤寒呃噫:枳壳半两,木香一钱为末,每白汤服一钱,未知再服。 【《本事方》】

  阴毒腹痛:鸡粪、乌豆、地肤子各一把,乱发一团,同炒烟起,倾入好酒一碗浸之,去滓,热服,即止。【《生生编》】

  伤寒发狂,烦躁热极:吞生鸡子一枚,效。 【《食鉴》】

  伤寒烦渴,心神躁热:用秦艽一两,牛乳一大盏,煎六分,分作二服。 【《圣惠》】

  伤寒之后,余热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气伏暑,仓卒并治,不论长幼:柴胡四两,甘草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琖,煎服。【《本事方》】

  热毒攻手足,赤肿焮热,疼痛欲脱:煮马屎与羊屎汁渍之,日三度。 【《千金》,下同】
  又方:浓煮虎杖根,适寒温以渍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稻穰灰汁渍之。
  又方:取好酒煮苦参以渍之。
  又方: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又方:取常思草 【一名苍耳】 绞取汁以渍之。

  伤寒后汗不止: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白朮叶作饮饮之。
  又方:白朮方寸匕以饮服之。

  伤寒卒得汗不止:以温酒服牛羊脂愈;或服牛羊屎亦止。

  伤寒盗汗及汗无时: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以止为度。
  又方: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过三剂即止。
  又方:死人席缘烧灰煮汁洗身,瘥。

  大病后不足虚劳:取七岁已下五岁已上黄牛新生子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体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不绝为佳。

  病后或因洗手足,或梳头,或食劳等复:取洗手足汁饮一合,取头中垢如枣核大,吞一枚。

  病新瘥,遇美饮食,食过多食复者:取所食余烧灰为末,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

  重病新瘥,早起劳复,及饮食多,致发欲死:烧鳖甲末,饮服方寸匕。

  伤寒后食劳复: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欲令病人不复:烧头垢如梧桐子大,吞服之。

  交接劳复,阴卵肿缩,腹中绞痛欲死:取所交妇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人不复: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带一尺烧,以酒若米饮汁服之。

  百合病变,腹中满痛: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黄色,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

  伤寒咳逆急救方:香附子、橘核各半两,细銼,用酒半盏,先将药在石银器内炒,渐渐滴酒,炒药焦黄色,研细末,每二钱水一小盏煎至八分,细细旋呷服。【《活人》,下同】
  又方:单用香附子末。
  又方:大蒜头二个煨动爆,研入白姜末,得丸为度,研和如梧桐子大,捣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丸,病退再服一十五丸。

  男女阴毒伤寒外接法:名回生神膏。牡蛎煅粉、干姜炮各一钱为细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得汗出愈。卵与乳男女之根蒂,坎离之分也。阴证大小便不便,及诸杂证阴候大小便不通者,并宜此外治法。数日不通为急,非急者勿用。

  水渍法:治阳毒大热发狂,不能制伏。用青布五六尺,迭折,新水浸之,搭病人胸上,须臾蒸热,又浸水中,又搭,日数十易为佳。【《得效》】
  又法:菉豆煮汤一锅,稍温,用青布数重,蘸汤搭于胸膈,冷则再蘸汤搭之,日数十易,被盖覆得汗而愈。盖菉豆青布性凉,能退热故也。【丹溪】

  伤寒发汗吐下后,体虚,元脏积冷,气刺腰痛,转动艰难:原蚕蛾半斤,糯米半升,同炒令米色焦,然后擂罗为末,每用半两,以米酢调如稀糊,入铫子内煎,搅令稠,乘热摊于蜡纸上,贴痛处,以帛缠缚,冷即易之。【《良方》】

  熨脐法:阴毒危急,体冷无脉,气息欲绝,或不省人事。大葱白一把,切去叶,捣饼二三寸许,连作四五饼,先将麝香、硫黄各一字,填脐内,放葱饼于脐上,以熨斗火熨之;如饼烂,再换新饼又熨之,以葱气入腹为效。手足温有汗即瘥。便服四逆汤以温其内。如熨后手足指尚冷,甲下肉黑者死。【《活人》】

  伤寒阳证结胸,死无可药者:蚯蚓十五条,活者擂烂,蜜半盏、冷水半碗灌服。若无蜜,砂糖亦妙。【《良方》】
  又法:酽酢拌麸皮炒熨,纳布袋中,蒸热熨之,尤速效。 【海藏】

  中寒身冷,脉微面青黑:葱白连根切、小麦麸各三升,盐二升,以水和匀,分二包,炮令极热,绢包之,互熨脐上。冷则用水拌湿,更炒熨之。【《医鉴》】

  阴阳易:以人手足指爪甲二十片,烧灰为末,米饮调下效。 【《入门》,下同】

  赤衣散:治阴阳易最效。取室女月经布近阴处,烧存性为末,米饮调下。

  火刧法:治发狂。炭火一盆,置病人之前,将酢一碗,急沃火内,使烟气冲入鼻内,须臾自定;又将凉水噀面亦可。

  大病差后,多虚汗:龙骨、牡蛎、麻黄根等分为末以粉身。 【《良方》】

  麻黄疗伤寒,解肌发汗为第一。去节取五钱水煎服之。 【《本草》,下同】

  伤寒热病,汗后脉洪大,头痛口燥大渴:取石膏碎一两,水煎服之。

  伤寒阴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

  柴胡疗伤寒第一,解肌除烦热。銼作一两,水煎服之。

  伤寒劳复:竹沥水煎,数数饮之,取汗。

  伤寒热病劳复:栀子十枚碎,水煎服,微汗。

  伤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荚末以纸捻烧烟,入鼻有嚏可治,无则不治,肺气上绝也。可治者,随用皂荚、半夏、生白矾共一钱半为末,姜汁调服,探吐痰去即苏。【《回春》】

  伤寒热盛:取生梨食之。

  伤寒热病烦渴:菉豆煮作粥,常服之。

  伤寒头痛:取荆芥穗一两,浓煎服之。 【《本草》,下同】

  风寒:用忍冬藤浓煎汤,温服取汗。

  伤寒阴阳毒:取薄荷叶煮汁温服取汗,良。

  伤寒发热发狂:温水渍干人屎,取汁饮之。

    针灸

  《素问》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病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身先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问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鹰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灵枢经》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刺寒厥者,二阴一阳。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肺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肉清取荣,骨清取井、经也。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月,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濇倚而热,烦悗,干唇口嗌,取之皮 【皮:原作「脉」,据《灵枢》热病改。】,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腧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瘲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除,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闲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
  《甲乙经》曰: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头痛身热,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主之。
  头痛目眩,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本神主之。
  热病汗不出,上星主之;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风池。
  热病汗不出而苦呕烦心,承光主之。
  头项恶风,汗不出,凄厥恶寒,呕吐,目系急痛引頞,头重项痛,玉枕主之。
  头痛身热,引两颔急,脑空主之。
  热病汗不出,天柱及风池、商阳、关冲、掖门主之。
  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
  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神道主之。
  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瘈瘲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瘈瘲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并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凄凄振寒,数欠伸,膈腧主之。
  热病汗不出,上胶及孔最主之。
  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腧主之。
  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
  热病头痛,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厘主之。
  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厘主之。
  热病胸中淡淡,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满,瘈瘲,心痛,气满不得息,巨阙主之。
  身寒热,阴都主之。
  热病像疟,振栗鼓颔,腹胀睥睨,喉中鸣,少商主之。
  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饮,肘挛肢满,喉中焦干渴,鱼际主之。
  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咳引尻溺出,虚也。膈中虚,食饮呕,身热汗不出,数唾血下,肩背寒热,脱色,目泣出,皆虚也。刺鱼际补之。
  温病身热五日已上,汗不出,刺太渊,留针一时取之。若未满五日,禁不可刺也。
  热病先手臂瘈瘲,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二寸坚,胁满悸,列缺主之。
  两胁下痛,呕泄上下出,胸满短气,不得汗,补手太阴以出之。
  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中冲主之。
  热病发热,烦满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胁痛,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舌中烂,掌中热,饮呕,劳宫主之。
  热病烦心而汗不止,肘挛腋肿,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黄,小便如血欲呕,胸中热,苦不乐,太息,喉痹嗌干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太陵主之。
  热病烦心善呕,胸中淡淡善动而热,间使主之。
  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心淡淡然,善惊,身热烦心,口干手清,逆气呕血,时瘈善摇头,颜青,汗出不过肩,伤寒温病,曲泽主之。
  鼻鼽衄,热病汗不出,(月遗)目,目痛瞑,头痛,龋齿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阳溪主之。
  热病肠澼,臑肘臂痛,虚则气鬲满,肩不举,温留主之。
  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
  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
  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热病汗不出,胸痛不可息,颔肿,寒热,耳鸣聋无所闻,阳谷主之。
  泄风汗出,腰项急,不可以左右顾及俯仰,肩弛时废,目痛,痂疥生疣,瘈瘲,头眩目痛,阳谷主之。
  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隐白。腹满善呕烦闷,此皆主之。
  热病先头重额痛,烦闷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胸满两颔痛甚,善泄,饥不欲食,善噫,热中足清,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若呕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
  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
  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复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氵羡),心痛如锥针,刺太溪主之。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
  热病刺然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
  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冲阳主之。胃脘痛,时寒热,皆主之。
  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讝语,解溪主之。
  厥头痛,面浮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丰隆主之。
  阳厥凄凄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呕,三里主之。
  胁痛咳逆,不得息,窍阴主之。及爪甲与肉交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复取。
  手足清,烦热,汗不出,手肢转筋,头痛如锥刺之状,热不可以动,动益烦心,喉痹舌卷干,臂内廉痛,不可及头,耳聋鸣,窍阴皆主之。
  膝外廉痛,热病汗不出,目外眦赤痛,头眩两颔痛,寒逆泣出,耳鸣聋,多汗目痒,胸中痛不可反侧,痛无常处,侠溪主之。
  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临泣主之。
  身懈寒,少气,热甚,恶人,心惕惕然,取飞扬及绝骨跗下临泣,立已。淫泺胫酸,热病汗不出,皆主之。
  下部寒,热病汗不出,体重逆气头眩,飞扬主之。
  热病侠脊痛,委中主之。
  身热狂走,讝语见鬼,瘈瘲,身柱主之。
  妄言怒,恶火善骂詈,巨阙主之。
  热病汗不出,鼽衄,眩,时仆,面浮肿,足胫寒不得卧,振寒,恶人与木音,喉痹,龋齿恶风,鼻不利,多善惊,厉兑主之。
  四厥手足闷者,使人久持之。厥热胫痛,腹胀皮痛善伸数欠,恶人与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喘满,寒栗,龂口噤僻,不嗜食,内庭主之。
  狂歌妄言,怒恶人与火,骂詈,三里主之。
  《千金方》曰:灸伤寒法,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濇濇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窗。又灸两颞颥,又灸两风池,又灸肝腧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鱼际、阳谷,主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
  经渠、阳池、合谷、支沟、前谷、内庭、后溪、腕骨、阳谷、厉兑、冲阳、解溪,主热病汗不出。
  孔最,主臂厥热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
  列缺、曲池,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瘈瘲,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
  中冲、劳宫、大陵、间使、关冲、少冲、阳溪、天髎,主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
  劳宫,主热病三日已往不得汗,怵惕。
  三间,主气热身热,喘。
  曲泽,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
  曲池,主伤寒余热不尽。
  掖门、中渚、通里,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
  温留,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
  上脘、曲差、上星、陶道、天柱、上髎、悬厘、风池、命门、膀胱俞,主烦满汗不出。
  飞扬,主下部寒热汗不出,体重。
  悬颅,主热病头痛身热。
  少泽,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
  玉枕、大杼、肝俞、心俞、膈俞、陶道,主汗不出,凄厥,恶寒。
  大椎,主伤寒热盛烦呕。
  悬厘、鸠尾,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
  膈俞、中府,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支满。
  神道、关元,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
  曲泉,主身热头痛,汗不出。
  鱼际,主头痛,不甚汗出。
  肾俞,主头身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
  尺泽,主气隔,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身痛。
  委中,主热病侠脊痛。
  大都,主热病汗出,且厥足清。
  大白,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
  支正、少海,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痛而强,振寒寒热。
  后溪,主身热恶寒。
  光明,主腹足清,寒热汗不出。
  复留,主寒热无所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
  凡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荣;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面清,皆取侠溪。
  凡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痛。
  《活人书》曰:仲景云,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愈。谓服桂枝汤后,其证尚自汗发热恶寒,脉尚寸浮尺弱而反烦,为邪痹在阳维经,故可先针风池、风府。此二穴阳维之为,非太阳经也。太阳经穴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名曰天柱。不针此者,桂枝已主太阳病故也。
  期门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处是也。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但下针令病人吸五吸,停针良久,徐徐出针,此是平泻法也。凡针期门,必泻勿补。肥人可二寸,瘦人寸半深。

  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二寸名丹田,三寸名关元。关元穴是小肠募,足少阴任脉之会,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然不及针。气海穴,或作脐下一寸。
  《本事方》曰:伤寒阴毒危极,药饵无功,速灸脐中三百壮,又灸气海、关元各二三百壮,以手足温暖为效。
  《活法机要》曰:伤寒大热不止,取曲池泻,绝骨补,陷谷出血,八关大刺血指间出。
  云岐子曰:伤寒头痛,太阳证,刺完骨、京骨;阳明证,刺合谷、冲阳;少阳证,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
  伤寒热退后再发热,取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得效方》曰:伤寒初得一二日,头痛寒热,宜灸巨阙、上脘、中脘各五十壮。
  《医学纲目》曰:伤寒头痛,刺合谷、攒竹。
  伤寒汗不出,刺合谷针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针。此穴发汗大妙。复溜泻,又商丘、腕骨、阳谷、侠溪、厉兑、劳宫、风池、鱼际、经渠、内庭,又十二经荣穴皆可刺。
  伤寒汗多不止,取内庭、合谷、复溜俱泻。
  伤寒结胸,先使人心蔽骨下正痛处,左畔揉之,以毫针刺左畔支沟穴,次刺左间使穴,名曰双关;次刺左行间穴,左边结胸立效。右亦依上法刺之,慢慢呼吸停针,立愈。
  伤寒胸痛,取期门、大陵。
  伤寒胁痛,取支沟、阳陵泉。
  伤寒手足厥冷,取大都针一分。
  遍身发热如火,狂言妄语,气虚者补手三里,气实者泻足三里。
  伤寒胸热不已,大杼五分泻之。又风门五分,留七呼;中府,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刺入三分;缺盆三分。
  伤寒胃热不已,中脘泻之;又上廉三分,下廉八分,三里、气冲。
  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肩颙、委中,腰俞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
  伤寒大热不退,曲池泻,绝骨补。
  伤寒热退后再发热,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完骨、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合谷、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阳池、丘墟、风府、风池。此刺头痛之法也。
  伤寒发热,不识尊卑,曲池、绝骨、百劳、涌泉。
  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太冲、太渊、太陵;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少阴肾、手厥阴心包,刺太溪、太陵;如脉沉细而痛,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太白、神门、三阴交。此刺腹痛之法也。
  伤寒六脉俱无,复溜补之,大回六脉。合谷、中极、支沟一寸半,此穴和脉绝。复溜,顺骨而下。巨阙,三寸三分。气冲,灸七壮。
  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脉俱浮,合谷五分,候遍身汗出即出针。此穴发汗大妙。复溜泻大烦热不止,昼夜无度,用八关大刺。热无度不可止,宜陷谷出血。
  《万病回春》曰:伤寒阴证已极,玉茎缩入,速令人捉定,急将艾丸菉豆大,放在--口上,灸三壮,其茎即出。阴证腹痛,灸足小指外侧上纹尖,灸三壮。男左女右。

    导引

  《保生秘要》曰:伤风导引法,平身坐定,双手擦掌,抚肾囊,两肘靠膝,以身势向前,先躬而后仰,如此用力,起五九之数,约汗透身轻爽而自愈。慎风邪。
  运功:定艮背起念,运上风门穴,多着工夫,盖风由此入也。渐运入内,又散出外,上泥丸,降心头推开,或吐而愈,不吐亦愈。
  伤风发汗导引法:心头推开至脐,大效。
  运功:握固两手指如拳,脚指亦要拳握固,闭目调息而卧,自然汗出周身,风邪从汗散矣。
  冒风鼻塞导引法:先清肺经,以两手指擦鼻两旁,令其内外俱热,如虚火升两眼,看两脚底,验。
  伤寒伤风,先饮热茶或热汤,项要直,舌卷托之上腭,两手作拳状,两足指亦缩紧,自然汗发而愈。
  附艮背法:初学之士,静坐片时,将万念扫除,凝神定志于水火之中,背之腔子里,平心元虚处,初从口念太乙救苦,而渐归于心,归于背,存无守有,念兹在兹,有复冥于无,神自虚而灵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五十八

伤寒门

    医案

  《儒门事亲》曰:戴人之仆,尝与邻人同病伤寒,俱至六七日,下之不通。邻人已死。仆发热极,投于井中,捞出,以新汲水贮盆,使坐其中。适戴人游他方,家人偶记戴人治法曰:伤寒三下不通,不可再攻,便当涌之。试服瓜蒂散,良久吐胶涎三碗许,与宿食相杂在地,状如一帚,顿快。乃知世医杀人多矣。戴人之女僮,亦尝吐。一吏伤寒,吐讫,使服太白散、甘露散以调之。

  戴人之棠溪也,雪中冒寒入浴,重感风寒,遂病不起,但使煎通圣散单服之,一二日不食,惟渴饮水,亦不多饮,时时使人捶其股,按其腹。凡三四日不食,日饮水一二十度。至六日有讝语妄见,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汗出而愈。戴人常谓人曰:伤寒勿妄用药,惟饮水最为妙药。但不可使之伤,常令揉散乃大佳耳。至六七日见有下证,方可下之,岂有变异哉!奈何医者,禁人饮水,至有渴死者。病人若不渴,强与水饮,亦不肯饮耳。戴人初病时,鼻塞声重,头痛,小便如灰淋汁,及服调胃承气一两半,觉欲呕状,探而吐之,汗出漐漐然,须臾下五六行,大汗一日乃瘳。当日饮冰水时,水下则痰出,约一二碗。痰即是病也,痰去则病去也。戴人时年六十一。

  焦百善偶感风寒,壮热头痛,其巷人点蜜茶一碗使啜;焦因热服之讫,偶感戴人语曰:凡苦味皆能涌。今头痛是病在上,试以箸探之,吐毕,其痛立解。

  常仲明常于炎暑时,风快处披露肌肤以求爽,为风所贼,三日鼻窒,虽坐于暖处,少通,终不大解,戴人使服通圣散,入生姜、葱根、豆豉同煎三两服,大发汗,鼻立通矣。

  阳夏贺义夫病伤寒,当三日以里,医者下之而成结胸,求戴人治之。戴人曰:本风温证也,不可下,又下之太早,故发黄结胸。此已有瘀血在胸中,欲再下之,恐已虚,惟一涌可愈,但出血勿惊。以茶调瓜蒂散吐之,吐血数升而衄且噎逆,乃以巾卷小针,而使枕其刃,不数日平复。

  《本事方》曰:一乡人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医者用巴豆下之,顷得溏利,宛然如旧。余曰:此阳明结热在里,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积,不能荡涤邪热蕴毒。亟进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常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为丸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乌梅、麻仁。是以理中、陷胸、抵当皆大如弹子,煮化而服,与汤散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乌梅治湿(上匿下虫),皆用小丸以达下部。其他逐邪毒,破坚癖,导瘀血,润燥粪之类,皆凭汤剂,未闻用巴豆小丸药以下邪气也。既下而病不除,不免重以大黄、芒硝下之,安能无损也哉?

  一丘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余曰:此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余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翼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几不逊矣。余忍之,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出汗矣。信知此事诚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损亏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哉!

  范云伤寒,恐不得预武帝九锡之庆,召徐文伯诊视,以实恳之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只恐二年后不复起耳。云曰:朝闻道,夕死犹可,况二年乎?文伯以火烧地,布桃叶设席,置云于其上,顷刻汗解,扑以温粉,翼日果愈。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不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效乎?每见病家不奈,病未三日,昼夜促汗,医者随情顺意,鲜不败事,余故书此为戒。

  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余讯问之,医者治大黄、(石卜)硝等欲下之。余曰:子姑少待,余为视之。脉浮缓,居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余曰:表证如此,大便不通数日,腹且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之?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则邪乘虚而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余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以小柴胡,漐漐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一士人家,病二人皆旬日矣。一则身热无汗,大便不通,小便如濇,神昏而睡,诊其脉长大而实,余用承气下之而愈。一则阳明自汗,大便不通,小便利,津液少,口干燥,其脉亦大而虚,作蜜煎,三易之,下燥粪,得溏利而解。其家曰:皆阳明不通,何以治之异?余曰:二证虽相似,然自汗小便利者,不可荡涤五脏,为无津液也。然则伤寒大证相似,两证稍有不同,宜仔细斟酌。正如格局看命,虽年月日时皆同,而贵贱穷通不相侔者,于一时之中有浅深,故知不可不谨。

  有人患伤寒,目痛鼻干,不得卧,大便不通,尺寸脉俱大,已数日。一夕汗出,余谓速以大柴胡汤下之。医骇曰:阳明自汗,津液已涸,法当用蜜煎,何苦须用下药?余谓曰:子虽知蜜煎为稳,当还用大柴胡汤,此仲景不传之妙,公安能知之?余力争,竟投大柴胡汤二贴愈。仲景论:阳明之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是自汗,若又下之,岂不表里俱虚?又如论少阴云:少阴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更下之,岂不阴气愈甚?举此二端,则其可疑者不可胜数。此仲景之书,世人罕能读也。余谓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之说。凡称急者有三变,谓才觉汗,未至津液干燥,便速下之则为精捷,免致用蜜煎也。若胸中识得了了,自无可疑。若未能了,误用之,反不若蜜煎之为稳也。

  有一人得太阳证,因发汗,汗不止,恶风,小便濇,足挛而不伸,余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余曰:在仲景方中有两证大同小异,一则小便难,一则小便数,用药稍差,即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证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第十六证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以桂枝汤攻表者误也。得之便数,咽中干,烦躁吐逆。一则漏风小便难,一则自汗小便数。或恶风或恶寒,病各不同也。余用第七证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甘草芍药汤,足便得伸。

  有人病伤寒下利,身热,神昏多困,讝语不得眠,或者见下利,便以讝语为阴虚证。余曰:此亦小承气证。众骇曰:下利而服小承气,仲景之法乎?余曰:此仲景之法也。仲景云:下利而讝语者,有燥粪也,属小承气汤而得解。余常读《素问》云: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多从少,视其事也。帝曰:何谓反治?岐伯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王冰注云:大热内结,注泻不止,热宜寒疗,结伏须除,以寒下之结散利止,则通因通用也。正合于此,又何疑焉?

  有人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视喘急,更数医矣,见之皆走。此诚恶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法,但云脉弦者生,濇者死。已经吐下,难以下药,谩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脉弦者,庶可治也。与小承气汤,一服而大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或问曰:下之而脉弦者生,此何意也?余曰:《金匮玉函》云: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讝语者,承气汤主之。予尝观钱仲阳《小儿直诀》云:手寻衣领及捻物者,肝热也。此证在《玉函》列于阳明部。盖阳明者胃也,肝有热邪,淫于胃经,故以承气泻之。且得弦脉,则肝平而胃不受克,此所谓有生之理。读仲景论而能博通诸医书,以发明其隐奥者,吾未之见也。

  有人初病呕吐,俄为医者下之,已七八日而内外发热。余诊之曰: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曰:既吐复下,且重虚矣,白虎可用乎?余曰:仲景云,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热者白虎加人参汤,正相当也。盖始吐者,热在胃脘,而脉至今虚大,三投汤而愈。仲景既云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又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又云: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有人病伤寒,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以小柴胡与之不除。余曰:脉洪大而实,热结在里,小柴胡安能去之?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三服而病除。盖大黄荡涤蕴热,伤寒中要药。王叔和云:若不用大黄,恐不名柴胡汤。须洒洗生用有力。

  一人病身体痛,面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大小便如常。余诊之,脉大而虚,鼻塞而烦。余曰:非湿热宿谷相搏,此乃头中寒湿,非瓜蒂散不可行也。仲景云: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攻鼻,故塞,纳药鼻中则愈。仲景无药方,此方见《外台》删繁证云,治天行热病,盖通贯脏腑寒湿,沉于骨髓之间,或为黄疸,宜瓜蒂散,即此方也。

  一舟梢病伤寒发黄,鼻酸痛,身与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数,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陈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今眼睛鼻頞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下大黄,则必腹胀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乃愈。

  有人患伤寒五六日,头汗自出,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冷,心下痞闷,大便秘结。或者见四肢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予诊其脉,沉而紧。予曰:此证诚可疑,然大便结,非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而紧,为少阴证,多是自利,未有秘结者。此证半在里半在表,投以小柴胡汤得愈。仲景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云云,至得屎而解,正此之谓也。有人难曰: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不得有汗,何也?今头汗出者,故知非少阴。何以头汗出,便知非少阴证?余曰:此一段正是仲景议论处。谓四肢冷,脉沉紧腹满,全似少阴;然大便硬,头汗出,不得为少阴。盖头者三阳同聚,若三阴剂颈而还,有头汗出,自是阳虚,故曰汗出为阳微,是阴不得有汗也。若少阴头有汗,则死矣。故仲景平脉法云:心者火也,名少阴。则无头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相与上下,惟以意逆志者,斯可得之。

  有人病伤寒,脉浮而长,喘而胸满,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卧。余曰:太阳阳明合病。仲景云:中有三证,下利葛根汤,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也。治以麻黄汤得解。

  有武臣为寇执,置舟中艎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寒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余诊之曰:太阳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漐漐汗出,至晚身凉,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

  有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讝语,时因下后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烦,非寒非痛,终夜不得卧,但心中无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未知是何证。余诊之曰:此懊憹怫郁二证俱作也。胃中有燥屎者,服承气汤,下燥屎二十枚,得利而解。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微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又云: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卧者,有燥屎也,承气汤主之。《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此夜所以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坚者必讝语,此所以有时发讝语也。非烦非躁,非寒非痛,所以心中懊憹也。声如叹息而发一声,所谓外气怫郁也。燥屎得除,大便通利,胃中安和,故其病悉去也。

  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余诊之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其劳,庶几得愈。授以补脾汤,佐以小柴胡汤解之。或者难曰:虚则补其母,今补其子何也?余曰:子不知虚劳之异乎?《难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此虚当补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劳甚者,补脾气以益之,脾王则感之于心矣。此劳则当补子,人所未闻也。盖母生我者也,子继我而助我者也,方治其虚则补其生我者,与《锦囊》所谓本骸得气遗体受荫同义。方治其劳则补其助我者,与苟子言未有子富而父贫同义。此治虚与劳所以异也。

  《东垣十书》曰:冯内翰侄栎年十六,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汤下之,已煮熟矣。偶东垣从外来,冯告之故。东垣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彼以脉数为热,今脉七至,是极热也。殊不知至真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岐伯对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脉皆然。此阴盛格阳于外,非热也。取姜附来,吾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治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顿服八两,汗渐出而愈。

  西台掾葛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以白虎汤主之。面黑如墨,本证遂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东垣初不知也,及诊之曰:此立夏以前,误服白虎。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脏腑,不善用之则伤气。本病曲隐于经络之间,或投以大热之药,求以去阴邪,他证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可用温药升阳行经。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东垣曰:病隐经络间,阳道不行而本证见矣。又何难哉!果如其言而愈。

  《丹溪心法》曰:一男子素嗜酒,因暴风寒衣薄,遂觉倦怠,不思饮食,半日,至睡后大发,遍身疼痛如被杖,微恶寒,天明诊之,六脉浮大,按之豁然,左手为甚。余作极虚受风寒治之,人参为君,黄芪、白朮、归身为臣,苍朮、甘草、木通、干葛为佐,使大剂与之。至五贴后,通身汗如雨,凡三易被,得睡,觉来诸证悉除。

  卢兄年四十九岁,自来大便下血,脉来沉迟濇,面黄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间因劳倦发热,自服参苏饮二贴,热退。早起小劳,遇寒,两手背与面紫黑,昏仆少时却醒,身大热,妄语,口干身痛,至不可眠,脉之,三部不调,微带数,重取虚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参二钱半,带节麻黄、黄芪各一钱,白朮二钱,当归五分,与三五贴得睡,醒来大汗如雨即安。两日后再发,胁痛咳嗽,若睡时嗽不作而妄语,且微恶寒,诊其脉,似前而左略带紧。余曰:此体虚再感寒也,再以前药加半夏、茯苓,至十余贴,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不思饮食,用补中益气去凉药,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贴而安。

  杭州叶君章,腊月因斋素中饥而冒寒作劳,遂患发热头痛。医与小柴胡汤,遂自汗,神昏耳聋,目不见物。余诊其脉,大如指,似有力,热不退,与人参、黄芪、白朮、熟附、炙甘草作大剂与之,一日而汗少,二日而热减半,耳微有闻,目能视物。初用药至四贴,前药中加苍朮,与两服,再得汗而热除;本日遂去苍朮、附子,又与前药作小剂,服三日而安。

  吕仲修年六十六岁,正月间因忍饥冒寒作劳,头痛恶寒发热,骨节皆疼,无汗,至次日妄语,热愈甚,而妄语时作时止,热亦不为十分。自服参苏饮两贴,汗不出;又再进一服,以衣覆取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日,余诊其脉,两手皆洪数而右为甚,此因饥而冒寒,加之作劳,阳明经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急以大剂补之,以回其虚,俟胃气充实,自能出汗而解。遂以参、芪、白朮、归身、陈皮、炙甘草,每贴加熟附子一片,一昼夜服五贴;至第三日口稍干,言语有次,诸证虽解而热未退,遂去附子加白芍。又两日思食,却作肉羹间与之;又三日精神全。二日许,自汗出而热退,诊其脉不数,洪脉却尚有些,洪脉作大脉论,年高而误汗,此后必有虚证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言我欲大便,自病来不曾更衣,今谷道逼痛坐努责状如不堪,医者必欲投大黄、巴豆等剂。余谓大便非实秘,为是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与前补药,以肉粥及苁蓉与之。一日半煎浓,葱椒汤浸下体,方下大便软块者五六枚。诊其脉,仍旧大未敛,此因气血未得回复,又与前药两贴。经两日小便不通,少腹下妨闷,颇为所苦,但仰卧则点滴而出。余曰:补药服之未尽。于前药内倍加参、芪大剂,服两日,小便方利而安。

  陶明节年十九岁,不惮劳勚,不息农作。忽一日,因劳倦,大发热而渴,恣饮冷泉水数碗,次日热退,目不识人,言语谬误,自言肚痛,不能转侧,饮食不进,身战掉不自持。又二日,求余诊之,两手脉濇而大,而右为甚,遂于气海灸三十壮,用白朮、黄芪各二钱,熟附一片,陈皮五分,与十贴不效,又增发热微渴,余证仍在,却可进二匙稀粥。余曰:此气欲利而血未应也。于前药内,去附子加当归以和血,因有热加人参一钱半,服三十贴而安。

  一人五月内患讝语,大发热,肢体不能举,喜冷饮,诊其脉,洪大而数,用黄芪、茯苓浓煎如膏,却用冷水调与之。三四服后,病者昏睡如死状,但颜色不改,气息如常,至次早方醒,诸证悉退而安。
   【卢兄汗后再发热妄言,吕仲修汗后热不退亦妄言,陶明节热退后不识人,言语谬妄,皆用参、芪、归、朮等补剂而愈。信哉!讝语属虚者十居八九。】

  《卫生宝鉴》曰:省掾曹德裕男妇,二月初病伤寒,八九日请余治之,脉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昏昏嗜卧,口舌干燥。乃曰:前医留白虎加人参汤可服否?余曰:白虎虽云治口燥舌干,若只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证不可服白虎汤者有三:伤寒证立夏以前,立秋以后,不可妄用,一也;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况病人阴证悉具,其时春气尚寒,三也。仲景云: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五两,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五大盏,煎至三盏,去滓,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则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之以理中汤,数服而愈。

  真定府赵吉夫年三十三,至元五月间,因劳役饮食失节,伤损脾胃,时发烦躁而渴,又食冷物过度,遂病身体困倦,头痛,四肢逆冷,呕吐而心下痞。医人不察,见其四肢逆冷,呕吐而心下痞,乃用桂枝末三钱匕,热酒调下,仍以绵衣覆之,作阴毒伤寒治之。须臾,汗大出,汗后,即加口干舌燥,眼白时红,项强硬,肢体不柔和,小便淋赤,大便秘濇,循衣摸床,如发狂状。问之则言语错乱,视其舌则赤而欲裂,朝轻暮剧,凡七八日。家人辈悉谓危殆,不望生全。余诊其脉七八至,知其热证明矣。遂用大承气汤苦辛大寒之剂一两作一服,服之利下三行,折其盛势。翌日,以黄连解毒汤大苦寒之剂二两,徐徐服之以去其热。三日后,病十分中减五六,更与白虎加人参汤,约半斤服之,泻热补气,前证皆退。戒以慎起居,节饮食,月余渐得平复。

  友人刘巨源年六十五岁,至正夏月,因劳役饮食失节,又伤冷饮,得疾,医者往往以为四时证治之,不愈。逮十日,请余治之。曰:右手三部脉,沉细而微,太阴证也。左手三部脉,微浮而弦,阳虚在表也。大抵阴多而阳少。今所苦身体沉重,四肢逆冷,自利清谷,引衣自复,气难布息,懒言语,此脾受寒湿,中气不足故也。仲景言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温之。《内经》有用热远热之戒。口干,但嗽水不欲咽,早晨身凉而肌生粟,午后烦躁不欲去衣,昏昏睡而面赤,隐隐红斑见于皮肤,此表实里虚故也。内虚则外证随时而变。详内外之证,乃饮食劳倦,寒伤于脾胃,非四时之证明矣。治病必察其本。今适当大暑之时,而得内寒之病,以标本论之,时为标也,病为本也。用寒药则顺时而违本,用热药则从本而逆时。此乃寒热俱伤,必当从乎中治。中治者,温之是也。遂以钱氏白朮散加升麻,就本方加葛根、甘草以解其斑,少加白朮、茯苓以除湿而利小便,人参、藿香、木香和脾胃进饮食。(口父)咀一两,煎服,再服斑退而利止,身温而神清。次服异功散、治中汤辛温之剂一二服,五日得平,止药。

  静江府提刑李君长子,年十九岁,四月病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与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别易一医,又作阳证,议论参差,不敢服药。李君邀余往,视坐间有数人。余不欲直言其证,但细为分解,令自忖度之。凡阳证者,身大热而手足不厥,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语,其脉浮大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蜷卧,恶闻人声,或自引衣盖覆,不烦渴,不饮食,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微迟者,阴证也。今诊其脉数得六七至,其母云夜来叫呼不绝,全不睡,又喜饮冰水,余闻其言,知阳证悉具,且三日不见大便,宜急下之。余遂以酒煨大黄六钱,甘草炙二钱,芒硝五钱,煎服。至夕下数行燥粪二十余块,是夜汗大出,明日又往视之,身凉脉静矣。

  《医学纲目》曰:一僧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茵陈汤,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陈、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

  窦大郎患伤寒,经十余日,口燥舌干而渴,心中疼,自利清水,众医皆相守,但调理耳,汗下皆所不敢。窦氏亲故相谓曰:伤寒邪气,害人性命甚速,安可以不决之疾,投不明之医乎?召孙至,曰:即日不可下。明日正当下,投小承气汤,遂大便通得睡,明日平复。众皆曰:此证缘何下之而愈?孙曰:不深于书,徒知有书耳,不知书之奥也。口燥舌干而渴,岂非少阴证乎?少阴证固不可下,岂不知少阴一证,自利清水,心下痛者,下之而愈。仲景之书,明有是说也。众皆钦服。

  太乙宫道士周德真患伤寒,发汗出多,惊悸目眩,身战掉欲倒地。众医有欲发汗者,有作风治者,有用冷药解者,病皆不除。召孙至,曰:太阳经病,得汗早欲解。不解者,因太阳经欲解,复作汗,肾气不足汗不来,所以心悸目眩身转。遂作真武汤服之,三服微汗自出,遂解。盖真武汤,附子、白朮和其肾气,肾气得行,故汗得来也。若但责太阳者,惟能干涸血液尔。仲景云:尺脉不足,乃荣气不足,不可汗。以此知肾气怯则难得汗也明矣。许学士云:乡里有一姓高者,子年三十,初得病,身微汗,脉弱恶风,医以麻黄药与之,汗遂不止,发热,心多惊悸,夜不得眠,讝语不识人,筋惕肉瞤,振振动摇。医又进镇心药。予曰:强汗之过也。仲景云:脉微汗出,恶风,不可服青龙汤,服之则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惟真武汤可救。进此三服,佐以清心竹叶汤,数日遂愈。

  侯国华病伤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饮,诊之沉弦欲绝,厥阴脉也。服温药数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药,觉阳微回脉生,因渴,私饮水一杯,脉复退,又见头不举,目不开。问之,则犯阳易,若只与烧裩散,则寒而不济矣。遂更用吴茱萸汤一大服,调烧裩散,连进二服,出大汗,两昼夜而愈。

  李良佐子病太阳证,尺寸脉俱浮数,按之无力。余见其内阴虚,与神朮加干姜汤,愈。后再病,余视之,见神不舒,垂头不欲语,疑其有房过。问之:犯房过乎?必头重目眩。曰:唯。与大建中三四服,外阳内收,脉反沉小,始见阴候。又与已寒加芍药茴香等丸五六服,三日内,约服丸六七百丸,脉复生。又用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

  《医宗必读》曰:社友韩茂远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与大承气汤。病家惶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者,惟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彼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绝之证耶?

  休宁吴文哉伤寒烦躁,面赤,昏乱闷绝,时索冷水,其弟日休乞余决死期。手扬足掷,难以候脉,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诊,洪大无伦,按之如丝。余曰:浮大沉小,阴证似阳也。与附子理中汤,当有生理。日休骇曰:医者十辈至,不日柴胡承气,则曰竹叶石膏,今反用热剂,乌乎敢?余曰:温剂犹生,凉剂立毙矣。日休卜之吉,遂用理中汤加人参四钱,附子二钱,煎成,入井冰冷与饮。甫及一时,狂躁定矣。再剂而神爽,服参至五斤而安。文哉遗以书曰:弟为俗子所误,既登鬼录矣,而兄翁拯全之,大奇亦大幸也。方弟躁热之时,医以三黄汤入牛黄服之,转加闷绝,举室哀号,惟是治终具,候目瞑而已。不意兄翁毅然以为可活,参附一投,阴霾见睍。荆妻稚子,含泪欢呼。一日即苏,经年乃复。呜呼!父母生之,兄翁再生之,昊天罔极,莫可云喻!敢志巅末,乞附案帙。俾天下万世,知药不可以浪投,命不可以轻弃,何莫非大仁人回春之泽哉?

  同社王月怀伤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憹目胀,诸药不效。有以山药、茯苓与之,虑其泻脱也。余诊之,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小承气倍大黄服之。果得结粪数枚,利遂止,懊憹遂安。

  娄水张尔和伤寒,第二日头痛发热,正在太阳。余曰:方今正月天令犹寒,必服麻黄两日愈矣。若服冲和汤,不惟不得汗,即使得汗,必致传经。遂以麻黄汤热饮之,更以滚水入浴桶,置床下熏之,得汗如雨,密覆半日易被,神已爽矣。至晚索粥,家人不与。余曰:邪已解矣,必不传里,食粥何妨?至明日果愈。不以麻黄汗之,传变深重,非半月不安也。

  光禄卿吴元水头痛腹胀,身重不能转侧,口内不和,语言讝妄,有云表里俱有邪,宜以大柴胡下之。余曰:此三阳合病也,误下之,决不可救。乃以白虎汤连进两服,诸证渐减。更加天花粉、麦门冬二剂而安。

  县学师杨龙友如夫人发热头疼,六日后忽见红疹,众皆以为发斑,用升麻犀角等汤,凡五日不效。余视之曰:此疹也,非斑也。斑为阳明火毒,疹为太阴风热。一表一里,如天与渊。乃用防风二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薄荷、桔梗、蝉壳各一钱,四剂霍然矣。

  儒者吴君明伤寒六日,讝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余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之甚力。以讝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余曰:汗多神昏,故发讝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变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内戚顾淡之劳神之后,烦躁大热,头痛,时作时止。医者禁其饮食,与之解表。见四日热不退,欲与攻里。余诊之曰:脉不浮紧,安得表耶?又不沉实,安得里耶?惟心部大而濇,此劳心而虚烦,乃类伤寒,非真伤寒也。若禁饮食,即饿绝矣。便以粥与之,兼服归脾汤,五日而安。

  《寓意草》曰: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外。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余至。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余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入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医者云: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甚么担承。余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毙,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余以调胃承气汤,约重五钱,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其医见厥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人,可得言也。凡伤寒病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渐至发厥者,不问知其为热也。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蜷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诸书类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寃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盖犯房劳而病,感者其势不过比常较重,如发热则热之极,恶寒则寒之极,头痛则痛之极。所以然者,以阴虚阳往乘之,非阴盛无阳之比。况病者始能勿药,阴邪必轻,旬日渐发,尤非暴证,安得以阴厥之例为治耶?且仲景明言: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后复发热三日,与厥相应,则病旦暮愈。又云: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明明以热之日数,定厥之痊期也。又云: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厥愈而热过久者,必便脓血发痈。厥应下而反汗之,必口伤烂赤。先厥后热,利必自止。见厥复利,利止反汗出咽痛者,其喉为痹。厥而能食,恐为除中,厥止思食,邪退欲愈。凡此之类,无非热深发厥之旨,原未论及于阴厥也。至于阳分之病而妄汗妄吐妄下,以致势极。如汗多亡阳,吐利烦躁,四肢逆冷者,皆因用药差误所致,非以四逆、真武等汤挽之,则阳不能回,亦原不为阴证立方也。盖伤寒才一发热发渴,定然阴分先亏,以其误治阳分,比阴分更亏,不得已从权用辛热,先救其阳。与纯阴无阳,阴盛隔阳之证,相去天渊。后人不窥制方之意,见有成法,转相效尤。不知治阴证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当治,必看其人血肉秃盛,阴分可受阳药者,方可回阳。若面黧舌黑,身如枯柴一团,邪火内燔者,则阴已先尽,何阳可回耶?故见厥除热,存津液元气于什一,已失之晚,况敢助阳韧阴乎?《证治方》云:若证未辨阴阳,且与四顺丸试之。《直指方》云:未辨疑似,且与理中丸试之。亦可见从前未透此关,纵有深心,无可奈何耳。因与子辈详辨,并以告后之业医者。

  金鉴春月病温,误治二旬,酿成极重死证。壮热不退,讝语无伦,皮肤枯濇,胸膛板结,舌卷唇焦,身蜷足冷,二便略通,半渴不渴,面上一团黑滞。从前诸医所用之药,大率不过汗下和温之法,绝无一效,求救于余。余曰:此证与两感伤寒无异。但两感证日传二经,三日传经已尽即死,不死者又三日再传一周,定死矣。此春温证不传经,故虽邪气留连不退,亦必多延几日,待元气竭绝乃死。观其阴证阳证,两下混在一区,治阳则碍阴,治阴则碍阳,于两感证之病情符合。仲景原谓死证,不立治法。然曰: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又谓:活法在人,神而明之。未尝教人执定勿药也。吾有一法,即以仲景表里二方为治,虽未经试验,吾天机勃勃自动,若有生变化行鬼神之意,必可效也。于是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解其在表阴阳之邪,果然皮间透汗而热全清。再以附子泻心汤,两解其在里阴阳之邪,果然胸前柔活,人事明了,诸证俱退。次日即思粥,以后竟不需药。只此二剂,而起一生于九死,快哉!

  徐国祯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展转不快,更求人井。一医汹汹,急以承气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何认为下证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参、附子、干姜服之,逾垣上屋矣。余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回阳之任,况敢以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所谓补中有发,并可以散邪退热,一举两得,至稳至当之法也。吾在此久坐,如有差误,吾任其咎。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戞齿有声,以重绵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着。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钱仲昭患时气外感,三五日发热头疼,服表汗药,疼止热不清,口干唇裂。因而下之,遍身红斑,神昏讝语,食饮不入,大便复秘,小便热赤,脉见紧小而急。谓曰:此证全因误治阳明胃经,表里不清,邪热在内,如火燎原,津液尽干,以故神昏讝妄,若斑转紫黑,即刻死矣。目今本是难救,但其面色不枯,声音尚朗,乃平日保养肾水有余。如旱苗之侧,有下泉未竭。故神虽昏乱,而小水仍通,乃阴气未绝之征,尚可治之。不用表里,单单只一和法,取七方中小方,而气味甘寒者用之。惟如神白虎汤一方,足以疗此。盖中州元气已离,大剂急剂复剂俱不敢用,而虚热内炽,必甘寒气味方可和之耳。但方虽宜小,而服药则宜频,如饥人本欲得食,不得不渐渐与之,必一昼夜频进五七剂,为浸灌之法,庶几邪热以渐而解,元气以渐而生也。若小其剂,复旷其日,纵用药得当,亦无及矣。如法治之,更一昼夜而热退神清,脉和食进,其斑自化。

  张令施乃弟伤寒坏证,两腰偻废,卧床彻夜痛叫,百治不效,求诊于余。其脉亦平顺无患,其痛则比前大减。余曰:病非死证,但恐成废人矣。此证之可以转移处,全在痛如刀刺,尚有邪正互争之象。若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今痛大减,实有可虑,宜速治之。病者曰:此身既废,命安从活?不如速死。余蹙额欲为救全,而无治法。谛思良久,谓:热邪深入两腰,血脉久闭,不能复出,止有攻散一法,而邪入既久,正气全虚,攻之必不应。乃以桃仁承气汤,多加肉桂、附子二大剂与服,服后即能强起。再仿前意为丸,服至旬余全安。此非昔人之已试,乃一时之权宜也,然有自来矣。仲景于结胸证有附子泻心汤一法,原是附子与大黄同用,但在上之证气多,故以此法泻心。然则在下之证血多,独不可仿其意而合桃仁、肉桂以散腰间之血结乎?后江古生乃弟伤寒,两腰偻废痛楚,不劳思索,径用此法二剂而愈。

  黄曙修与乃翁起潜春月同时病温,乃翁年老而势轻,曙修年富而势重。势重者,以冬不藏精,体虚不任病耳。余见其头重着枕,身重着席,不能转侧,气止一丝,不能言语,畏闻声响,于表汗药中,用人参七分。伊表侄施济卿恐其家妇女得知,不与进药,暗赠人参入药,服后汗出势减。次日再于和解药中,赠人参一钱与服,服后即大便一次。曙修颇觉轻爽,然疑药下之早也,遣人致问。余告以此证表已解矣,里已和矣,今后缓调,即日向安,不必再虑。往诊见老翁病尚未愈,头面甚红,谓曰:望八老翁,下元虚惫,阳浮于上,与在表之邪相合,所谓戴阳之证也。阳已戴于头面,不知者,更行表散,则孤阳飞越,而危殆立至矣。此证从古至今,只有陶节庵立法甚妙,以人参、附子等药,收拾阳气归于下元,而加葱白透表以散外邪,如法用之即愈,万不宜迟。渠家父子俱病,无人敢主,且骇为偏僻之说,旋即更医,投以表药,顷刻阳气升腾,肌肤粟起,又顷刻寒颤咬牙,浑身冻裂而逝。翁虽海滨一氓,留心管晏富国之术,而賷志以没也,良足悼矣。其医于曙修调理,仍行克伐,致元气日削,谢绝医药,静养六十余日,方起于床。愈后,凡遇戚友家,见余用药,率多诋訾,设知当日解表和中,俱用人参,肯舍命从我乎?是其所以得全者,藉于济卿之权巧矣。

  陆平叔文学平素体虚气怯,面色痿黄,药宜温补,不宜寒凉,固其常也。秋月偶患三疟,孟冬复受外寒,虽逗寒热一班,而未至大寒大热。医者以为疟后虚邪,不知其为新受实邪也。投以参朮补剂,转致奄奄一息,迁延两旬。间有从外感起见者,用人参白虎汤,略无寸效,昏昏嘿嘿,漫无主持。昆弟子姓,仓皇治木。召昌诊视,以决行期之早暮,非求治疗也。昌见其脉未大坏,腹未大满,小水尚利,但筋脉牵掣不停,因谓:此病九分可治,只恐手足痿废。仲景有云: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今病已廿三日之久,血枯筋燥,从可识矣。吾今用法治则兼治,当于仲景法外另施手眼。以仲景虽有大柴胡汤以解表里之法,而无治痿之法。变用防风通圣散成方,减白朮,以方中防风、荆芥、薄荷、麻黄、桔梗为表药,大黄、芒硝、黄芩、连翘、栀子、石膏、滑石为里药。原于大柴胡之制相仿,但内有当归、川芎、芍药,正可领诸药深入血分,而通经脉。减白朮者,以前既贻误,不可再误耳。当晚连服二剂,第一剂殊觉相安,第二剂大便始通,少顷睡去,体间津津有汗。次早再诊,筋脉不为牵掣,但阳明胃脉,洪大反加,随用大剂白虎汤,石膏、知母每各两许;次加柴胡、花粉、芩、蘗、连翘、栀子一派苦寒,连进十余剂,神识始得渐清,粥饮始得渐加。经半月,始起坐于床,经一月,始散步于地,人见其康复之难,咸忧其虚,抑且略一过啖,即尔腹痛便泄,俨似虚证。昌全不反顾,但于行滞药中,加用柴胡、桂枝升散,余邪不使下溜而变痢以取惫,然后改用葳蕤、二冬略和胃气,间用人参不过五分。前后用法,一一不违矩矱,乃克起九死于一生也。

  《景岳全书》曰:余在燕都,当治一王生患阴虚伤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热便结,大渴喜冷,而脉则无力,神则昏沉。群医谓阳证阴脉,必死无疑。余察其形气未脱,遂以甘温壮水等药大剂进之以救其本,仍间用凉水以滋其标。盖水为天一之精,凉能解热,甘可助阴,非若苦寒伤气者之比。故于津液干燥,阴虚便结,而热渴火盛之证,亦所不忌。由是水药并进,前后凡用人参、熟地辈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数两,冷水亦一二斗。然后诸证渐退,饮食渐进,神气俱复矣。但察其舌黑,则分毫不减。余甚疑之,莫得其解。再后数日,忽舌上脱一黑壳,而内则新肉灿然,始知其肤腠焦枯,死而复活。使非大为滋补,安望再生?若此一证,待举其甚者纪之。此外凡舌黑用补,而得以保全者,盖不可枚举矣。所以凡诊伤寒者,当以舌色辨表里,以舌色辨寒热,皆不可不知也?若以舌色辨虚实,则不能无误。盖实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虚亦能黑,以水亏而枯也。若以舌黄舌黑,悉认为实热,则阴虚之证,万无一生矣。

  宏治辛酉金台姜梦辉患伤寒,亦得此舌,手足厥冷,呃逆不止,众医犹作火治,几致危殆。院判吴仁斋用附子理中汤而愈。夫医之为道,有是病必用是药。附子疗寒,其效可数。奈何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宁视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药得宜,效应不异,不可便谓为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余尝治一衰翁,年逾七旬,陡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调理,至十日之外,正气将复,忽尔作战,自旦至辰,不能得汗,寒栗危甚,告急于余。余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下咽,少顷即大汗如浴,时将及午而浸汗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复以告余。余令以前药复煎与之。告者曰:先服此药,已大汗不堪,今又服此,尚堪再汗乎?余笑谓曰:此中有神,非尔所知也。急令再进,遂汗收神复,不旬日而起矣。呜呼!发汗用此而收汗复用此,无怪乎人之疑之也。而不知汗出与汗之收者,皆元气为之枢机耳。故余纪此,欲人知阖辟之权,不在乎能放能收,而在乎所以主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