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200至卷206之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

前阴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注 人年六十,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肾气大衰,而阴事痿矣。九窍为水注之气,精水竭而精气衰,则九窍为之不利也。精竭于下,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矣。】

     阴阳别论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注 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资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阳病则中焦之汁竭,无以奉心神而化赤,则血虚矣。水谷之精,脾不能转输于五脏,则肾无所藏而精虚矣。男子无精,有不得为隐曲之事,在女子无血则月事不得以时下矣。此病本于二阳而发于心脾也。精血两虚,则热盛而生风,风热交炽,则津液愈消竭矣。火热烁金,而传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盖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注 三阳者,太阳之为病也。太阳之气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之病矣。太阳主开,病则开阖不得,邪气从之,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筋伤则为痿,气伤则为厥也。此皆太阳筋脉之为病也。太阳之气主表,而经脉发原于下,是以始病寒热之在上在表,而渐为痈肿、痿厥、颓疝之在内在下也。太阳之经气生于膀胱。膀胱者,主藏津液,气化则出。太阳之气病热于表,传入于里,则水津枯索而泽竭矣。颓疝小腹控卵肿痛,所谓膀胱疝也。盖始病标而及本,始病气而及经与筋也。】

     诊要经终论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厥阴经之所败也。
   【注 厥阴木火之气欲绝,故中热嗌干也。肝所生病者,遗溺,肝气下泄也。心烦者,包络之气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甚则舌卷囊缩而终矣。此厥阴之所败,经气之所终也。】

     热论

  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注 厥阴木火主气,故烦满。脉循阴器,故囊缩。伤寒之邪,为毒最厉,故曰大气。十二日邪气渐衰,则正气渐复矣。】
  其病两感于寒,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见少阳之耳聋,厥阴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谷气绝也。不知人者,神气伤也。此脏腑皆病,荣卫不行,故经气终而死也。】

     风论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注 风邪干肾,则水气上升,故面痝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肾主藏精,少阴与阳明会于宗筋,风伤肾气,故隐曲不利。水气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五脏生成篇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注 四肢汗出当风,则风湿内乘于脾,而为积气。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湿与阴土同气相感,故留聚而为积也。脾气不能灌溉于四旁,则逆于中而为厥气矣。名曰厥疝者,气逆而痛也。】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注 尺以候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肾脏有积而肾脉坚大也。上坚者,坚大在上而不沉也。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阴也。肾脏寒水主气,亦同气相感也。】

     脉要精微论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注 诸急为寒。心为阳脏而畏寒,故脉急。心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脉见于脏而形见于腑也。】

     平人气象论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注 寸为阳,沉为阴。寸口脉沉而弱,此正气虚而阳邪直入于里阴。阴阳相乘,故主寒热。阳邪入里,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
  脉急曰疝瘕,少腹痛。
  【注 诸急为寒,故主疝瘕在内。】

     大奇论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注 大则为虚,急则为寒,沉为在下在里,故皆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气上搏于心,故心脉搏而滑急也。肺脉浮而反沉搏,是肺气逆聚于内而为肺疝矣。瘕,假也,假物而成形。疝字从山,艮止高起之象。故病三阳之气者为瘕,三阴之气者为疝。】

     脉解篇

  厥阴所谓(疒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为(疒颓)疝少腹肿也。
   【注 厥阴木火主气,故主于三月、四月之交。三月阳盛之时,而厥阴主气,故为阳中之阴。邪为阴气也,厥阴之气在内而未得尽出,故为(疒颓)疝腹肿也。】
  所谓(疒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疒颓)癃疝也。
   【注 阴亦盛者,厥阴之气亦盛于外而脉胀不通,故(疒颓)癃肤胀也。(疒颓)癃疝者,阴器肿而不得小便也。】

     痿论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注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肝气伤矣。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意淫于外则欲火内动,入房太甚则宗筋纵弛,阴痿白淫,乃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筋痿者,又生于所愿不遂而伤肝,兼之使内,入房之太甚也。】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注 阳明,为水谷血气之海。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为脏腑之海。宗筋者,前阴者。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诸筋皆属于节,主束骨而利机关。宗筋为诸筋之会,阳明所生之血气为之润养,故诸痿独取于阳明。】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
   【注 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渗灌于溪谷之间,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则伤冲任,血泻不复而须不生。】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注 少阴、太阴、阳明、冲、任、督脉,总会于宗筋,循腹上行,而复会于气街。气街者,腹气之街,在冲脉于脐左右动脉间,乃阳明之所主,故阳明为之主也。】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注 阳明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则成痿躄矣。故诸痿独取阳明。】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
   【注 阳明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弛,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则成痿躄矣。故诸痿独取阳明。】

     厥论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注 宗筋根起于胞中,内连于肾脏。阴阳二气,生于胃腑,输于太阴,藏于肾脏。太阴、阳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阴、阳明,与下焦之少阴、太阳,中下相合,而会合于前阴之间。】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 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下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是以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筋之会。筋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其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胻,厥阴木火主气,荣俞厥逆,故胻内肿热也。】

     玉机真脏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注 邪聚下焦,故少腹冤热而痛,溲出淫浊也。蛊,言阴邪居下而坏事之极。】

     骨空论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注 七疝者,其病各异,其名不同。瘕者,假血液而时下汁沫;聚者,气逆滞而为聚积也。冲脉之血气,散于脉外之气分,故病则逆气里急。】
  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注 其脉从少腹直上贯心,故冲心而痛。绕于前后二阴之篡间,故不得前后而为冲痛之疝。】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滑则病狐疝风。少阴滑则病肺风疝。太阴滑则病脾风疝。阳明滑则病心风疝。太阳滑则病肾风疝。少阳滑则病肝风疝。
   【注 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气病之谓。疝气盛而生热,则为疝痛。所谓风者,热所生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
   【注 丑未之岁,太阳在泉,寒淫于下,则膀胱与肾受之。膀胱居于少腹,故少腹痛。肾主阴器,故控引睾丸。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络心,故引腰脊。肾脉络心,故上冲心痛。心主血而寒气逼之,故血见嗌痛颔肿,乃小肠经病。小肠者,心之腑也,亦水邪上侮火脏火腑而然。】
  阳明司天,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肿。
   【注 (疒颓)疝少腹肿,皆肝经之病。】
  太阳之复,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
   【注 此亦厥阴之病也。】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疒颓)疝,胷中不便,嗌塞而欬。
   【注 金气寒肃,故清发于中,金胜则木气受亏,故为胁痛(疒颓)疝。】
  太阴在泉,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
   【注 主胜则寒气逆满者,水淫而上乘于土也。四之客气,乃厥阴风木,食饮不下。甚则为疝者,湿气上逆而病及厥阴之经也。】

     五常政大论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
   【注 胸中不利,水气上逆也。阴痿者,肾气衰于下也。夫阳气生于肾阴,而运用于肤表。肾气大衰,故阴器不起不用。】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滑甚为(疒贵)疝。
   【注 大主肝气盛。阴缩(疒贵)疝,肝气逆于下也。】
  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
  脾脉微大为疝气,滑甚为(疒贵)癃,濇甚为肠(疒贵),微濇为内(疒贵),多下脓血。
   【注 脾为阴湿之土,湿热则为疝(疒贵)。虚而有寒则为肠(疒贵)。脾脏多血少气,故下脓血。】
  肾脉滑甚为癃(疒贵),大甚为阴痿。
   【注 肾有热则为睾丸肿。(疒贵)痿者,阴器痿而不举也。】

     经脉篇

  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为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是主肝所生病者,狐疝。
   【注 腰痛不可以俯仰,盖厥阴从少阳中气之化,厥阴之化气病也。(疒贵)疝少腹肿,皆厥阴之本气病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注 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肝者筋之合,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器者,脉气之会于宗筋也。筋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卵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经筋篇

  手少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注 手少阴其病在气而为经筋之病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纵不收。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能伸。盖少阴本阴而标阳,故有寒热阴阳之证,少阴之从本从标也。少阴主气,故为季冬之痹。】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气 原缺,据《灵枢》经筋补。。
   【注 阴器乃宗筋之会而主筋,故连络于三阴三阳之筋也。其病为阴器不用。伤于内则阴痿不用,伤于寒则阴器缩入,伤于热则阴挺不收。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故有寒热之分。夫金气之下,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厥阴之木气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阴之气也。】

     五味论篇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注 阴者前阴。积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盖足厥阴肝经,主宗筋而外合于通体之筋。】

     五音五味篇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注 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而不复上荣于唇口,故须不生。此因割去前阴,而伤其先天之精气也。】
  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注 天宦者,谓之天阉。不生前阴,即有而小缩,不挺不长,不能生子,此先天所生之不足也。其冲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刺节真邪篇

  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注 茎垂者,乃宗筋之会。肾者,胃之机关,主受藏津液。夫肾脏所藏之津液,从宗脉而上濡于空窍。故曰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本神篇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 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动中则伤肝脏所藏之魂,魂伤则狂忘不精。盖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志伤则不能处事精详矣。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脏气伤则腑志亦不正,而无决断矣。肝主筋而脉络阴器,阴缩筋挛胁骨不举,情志伤而及于形也。】

     本脏篇

  耳后陷者肾下,肾下则为狐疝。
   【注 狐疝者,偏有大小,时上时下,如狐之出入无时,此肾脏之疝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阴肿湿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阴吹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食忌

  鱼无肠胆者不可食。食之,三年阴不起,女子绝生。

     疝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阴蚀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中藏经 【汉 华佗】

     卵缩

  脾中寒足热,则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病其舌强语濇,转卵缩,牵阴股中引痛。

     验病生死

  凡病舌卷卵缩者死。
  掌肿无纹,脐肿出,囊茎俱肿者,死。

     疝脉

  左手寸口阳绝,则无小肠也。六日死。病则脐脾小腹中有疝瘕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阴(疒颓)

  (疒颓)有四种:有肠(疒颓)、卵胀、气(疒颓)、水(疒颓)。肠(疒颓)、卵胀,难瘥。气(疒颓)、水(疒颓),针灸易治。

     妬精疮

  有人自少至长,阴下常有干癣者,宜依癣方主之。有五劳七伤而得阴下痒湿,搔之黄汁出者,宜用补丸散主之,仍须敷药治之。亦有患妒精疮者,以妒精方治之。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并似疳疮。作臼齐食之大痛,疳即不痛也。
  跌阳脉滑而数,法当下重。少阴脉滑而数,妇人阴中生疮。

    活人书 【宋 朱肱】

     囊缩

  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此足厥阴肝经受病也。
  脉浮缓,必囊不缩,外证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尺寸脉俱沉短者,必是囊缩,毒气入脏,宜承气汤下之。
  大抵伤寒病,脏腑传变,阳经先受病,故次第传入阴经。以阳主生,故太阳水传足阳明土,土传足少阳木,为微邪也。阴主杀,故木传足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至六七日,当传厥阴肝木,必移气克于脾土,脾再受贼邪,则五脏六腑皆困而危殆。营卫不通,耳聋囊缩,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气汤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热病则五脏危。又云:土败木贼则死。若第六七日传厥阴,脉得微缓、微浮为脾胃脉,故知脾气全,不再受客,邪无所容,否极泰来,营卫将复,水升火降,则寒热作而大汗解矣。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七疝

  巢氏云:疝者痛也,皆由荣卫虚弱,饮食寒温不调,致风冷邪气,乘虚入于腹中,遂成诸疝。发则小腹疼痛,痛或绕脐,或逆上抢心,引心背痛。甚则手足厥冷,自汗呕逆,或大小便秘难。大抵诸疝之脉当弦紧。盖弦者寒也,紧者痛也。疝有七证,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附疝、狼疝是也。何以言之?厥疝则心痛足冷,食已则吐;症疝腹中气乍满,气积如臂;寒疝因寒饮食,卒然胁下腹中痛;气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盘疝腹中痛引脐旁;附疝腹痛连脐下有积聚;狼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诸疝不愈,邪气留滞,乃成积聚。其为病也,或左或右,胁下有如覆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腹大如盘,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嗜卧,饮食不为肌肤,或腹满呕泄,或遇寒则痛。其脉厥而紧,浮而牢,皆积聚之脉也。但牢强急者生,虚弱急者不可治。

     阴(疒颓)

  夫阴(疒颓)之证有四种:一曰肠(疒颓),二曰气(疒颓),三曰卵胀,四曰水(疒颓)是也。《圣惠》云:肾气虚,风冷所侵,流入于肾,不能宣散而然也。《三因》云:阴(疒颓)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考之众论,俱为至当。多由不自卫生,房室过度,久蓄忧思恐怒之气,或坐卧冷湿处,或劳役无节,皆能致之。病则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多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大抵卵胀、肠(疒颓)皆不易治,气(疒颓)、水(疒颓)灸之易愈也。又有小儿有生以来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四(疒颓)治法,橘核丸用之屡验。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肾痈

  此毒年高者,因宿有疝气疾,及感冒寒湿气,辛勤;少壮为因房事所得。初起阴囊赤肿,身发寒热,攻水道、归来二穴,痛不可忍,用手按之,皮宽不急,可用败毒散加入当归须、川楝子发散。用手按之急胀似火之热,急用阴囊毒之药治之,更服黄矾丸。
  倘或开刀,须待其熟,以油头绳扎住肾子,以小刀开海底穴,其脓血即流尽矣。外贴金丝等膏。少劳戒色,并避汤火风气及诸毒物。

     阴囊毒 【即外肾痈】

  此证因肝经湿热不利,遂流毒于膀胱肾经,感冒寒暑邪气,偏盛于阴之经络,以致血气凝聚,寒湿不散,阴囊上肿而痛,或溃烂皮脱,肾子悬挂,宜用泻肝清热汤服之,外用铁箍散围之。
  此证腐坏,急用乌金散敷之。或溃烂,饮食少思,日晡发热,急服加味小柴胡汤。痛甚加黄连,小便不利加木通、车前子,口渴加天花粉、麦门冬、五味子。

     阴蚀疮

  阴蚀疮之生,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故时痛时痒,以渐成窍作疳,脓水涌流。若不早治,命亦难保。先用蛇床子、地骨皮、桑槐枝煎汤温洗,内服清热消疳解毒汤,外用掺药。先用金丝膏,后用紫金膏,拔出毒水,易能长肉。
  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阴汗臊臭,故茎根生疳疮。乃肝经所属之分野。
  内外蛀疳,身热,小便濇滞,宜服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黄连、车前子。

     左右便毒 【又名血疝】

  夫便毒者,生于小腹两腿合缝之间。或行路远涉辛苦,或上或下低闪肭气,或房事所伤,或男女大欲,不得直遂其志,故败精滞血,留聚中途;或梦寐之间而不泄,或妄想不能忘情息念,故结成毒。然肾者作强之官,伎巧所出,一有所感,精血凝滞,此证遂生。初起之时,寒热交作,两腿牵绊,肿起不能屈伸,乃证之渐也。急服龙胆汤。

     小肠流注

  此证受在心经伏热,结聚成毒也。当用败毒流气饮,再服清心流气饮治之,时服腊矾丸。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疒颓)疝

  (疒颓)疝,少腹控卵,肿急绞痛也。寒主拘缩,寒极而土化治之,故肿满。经言丈夫(疒颓)疝,谓阴器连少腹急痛。其妇人少腹肿,皆肝足厥阴脉之为病。经注曰:寒气聚而为疝也。又按《难经》言五脏皆有疝,但脉急也。注言脉急者,寒之象。然寒则脉当短小而迟,今言急者,非急数而洪也。由紧脉主痛,急为痛甚。病寒虽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脉紧急者,脉为心之所养也。凡六气而痛则心神不宁,而紧急不得舒缓,故脉亦从之而见。欲知何气为其痛,当适其紧急相兼之脉而可知。如紧急洪数,则为热痛之类。又经言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出白液,一名曰蛊。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热内结,销烁脂肉如虫之食,故名曰蛊也。然经之复言热为疝瘕,则亦不可止言为寒,当以脉证别之。

     小肠气

  《甲乙经》云:小肠病结于腰,上而不下,痛冲心肺邪所系,茴香楝实丸主之。

     阴疝

  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肿或痛,肾虚寒水涸,宜泻邪补脉为治,蒺藜汤主之。
     蛊疝

  脾风传肾,一名疝气,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蛊。《左传》云,以丧志名为蛊病,乃真精不守也。大建中汤主之。

     心疝

  心脉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传于腑,故小腹有形,心气逆不顺则痛不已,当兼心气治。不止,为有寒邪所中。木香散主之。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茎中痛

  茎中痛者,先宜清剂、寒剂夺之,后以淡剂、甘剂分之。

     疝本肝经宜通勿塞论

  疝有七,前人论者甚多,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论,余皆不取。非余好异也,但要穷其源耳。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疒颓)疝,是谓七疝。俗工不识,因立谬名。或曰膀胱,或曰肾冷,或曰小肠气,小儿曰偏气,立名既谬,并丧其实。何哉?盖医者既断为膀胱肾冷小肠气,又曰虚寒所致。其药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则杜仲、苁蓉;不附子、乌头,则干姜、官桂;不楝实、蘹香,则金铃、补骨脂。朝吐暮饵,曾无殊效。三二十年,牢不可去。间因微病,稍似开通。执此微芒,浸成大错。标既不除,本必归甚。处处相传,曾无觉者。岂知诸疝皆归肝经,其奈通流归之小肠脬囊。夫膀胱水腑,专司渗泄;小肠水道,专主通流;肾为少阴,总统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肠,渗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气化则水出茎端,此常道也。及其为疝,乃属足厥阴肝经。盖环阴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阴肝经也。夫肝肾皆属于下,与冲、任、督相附。然《灵枢经》言:足厥阴肝经病,则有遗溺、癃闭、狐疝。专主肾与膀胱、小肠三经,则不言疝,是受疝之处,乃肝之部分也。且《内经》言:男子宗筋为束骨之会。而肝专主筋。睾者,囊中之丸。虽主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则玉茎无由伸缩。在女子则为篡户,其内外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足厥阴与冲、任、督之所会也。《灵枢》言:足厥阴之经筋,聚于阴器。其病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故阳明与太阴、厥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灵枢》又言: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岂非厥阴为受病之处耶?《灵枢》又言:邪在小肠,连睾系,属于肾,贯肝络肺。心系气盛,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取太阴以平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此其初虽言邪在小肠,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阴以下之,乃知诸疝关于厥阴,可以无疑。以脉考之,《素问》云,厥阴滑为狐风疝,少阳滑为肺风疝,太阴滑为脾风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凡此六疝,虽见于他脉中,皆言风疝者,足厥阴肝经之气也。《灵枢》亦曰,心脉微滑为心疝,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肾脉滑甚为癃(疒贵)。凡此三脏脉之疝,亦以滑为疝也。《素问》又云,脉大急皆为疝。心脉滑,传为心疝。肺脉沉,传为肺疝。三阴急为疝,三阳急为瘕。王太仆云,太阳受寒,血凝为瘕;太阴受寒,气聚为疝。此言太阴受寒,传之肝经,可以温药逐之,而不可以温药补之。若补之者,是欲病去而强挽留之也。历考《素问》,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疒颓)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处,必传于厥阴部分,然后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岂非厥阴之部分耶?又言:脾风传胃名曰疝瘕,此谓非肝木不能为风气。名曰厥疝,盖脾土虚而不能制水,又为肝木所凌也。又言督脉为冲疝,盖厥阴与冲、任、督俱会于前阴也。岂不明哉?至如运气中又言,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睾。盖寒客于小肠、膀胱,则肝木缩而不得伸,此母传之子也。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丈夫(疒颓)疝,妇人少腹痛。此言肝气不得上行,为金所抑,鬼贼故也。又言,太阴在泉,土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此亦言寒客太阴湿土,土不胜水,水传之肝经也。又尝遍阅《铜人》俞穴,亦相表里。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经言寒疝。腹部中行,惟阴交一穴寒疝言,任脉之所发也;关元一穴言暴疝,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也;中极一穴言疝瘕,膀胱之募,亦足三阴任脉之会也;曲骨一穴言(疒贵)疝,任脉、足厥阴之会也。其腹部第二行,肓腧二穴言寒疝,冲脉足少阴之会也;四满二穴言疝瘕,冲、任脉、足少阴肾之会也。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疒贵)疝,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气冲二穴言(疒颓)疝,茎中痛两丸寒痛,亦足阳明脉气之所发也。其腹部第四行,府舍二穴言疝痛,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也;冲门二穴言阴疝,足太阴、厥阴之会也。其在侧胁者,五枢二穴言寒疝,阴邪上入少腹,带脉下三寸也。其在足六经者,足厥阴穴十名,言疝者七,谓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曲泉。足少阳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谓丘墟穴也。足太阴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谓阴陵泉也。足阳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谓阴市穴也。足少阴穴十名,言疝者五,谓然谷、太溪、照海、交信、筑宾也。足太阳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谓金门、合阳也。由是言之,惟厥阴言疝独多,为疝之主也。其他经穴,虽亦治疝,终非受疝之地,但与足厥阴相连耳。或在泉寒胜,木气挛缩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挫,结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其病差别如此。不知世间之方多热补,信俗方则《素问》、《灵枢》、《铜人》非也,信《素问》、《灵枢》、《铜人》则俗方非也。呜呼!余立于医四十余岁,识练日久,因经识病,然后不惑。且夫遣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躄,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曰瘕。若少年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肾、小肠之事,乃足厥阴肝经之职也。俗方止言脬、肾、小肠,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经乙木也,木属东方,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则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虚而补之。《难经》所谓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言泻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也。昔审言为蔡之参军也,因坐湿地,疝痛不可堪,诸药莫救。余急以导水丸、禹功散泻三十余行,肿立消,痛立减。又项关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于街衢,人莫能动,呼予救之。余引经证之邪气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故病阴丸痛也。余急泻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阴之二穴也。殄寇镇一夫病(疒皆)疟发渴,痛饮蜜浆,剧伤冰水。医者莫知泻去其湿,反杂进姜附,湿为躁热所壅,三焦闭溢,水道不行,--不兴,阴囊肿坠,大于升斗。余先以导水百余丸,少顷,以猪肾散投之。是夜,泻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又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诸药如水投石。余以导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经散三钱,空腹淡酒调下。五更,下脏腑壅积之物数行,痛肿皆去,不三日平复如故。《内经》曰,木郁则达之,谓吐之令条达也。肝积本当吐,然观其病之上下,以顺为贵。仲景所谓上宜吐,下宜泻也。

     七疝病形

  寒疝,久而无子,其状囊冷,结硬如石,--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或置雨雪,或坐卧砖石,或风冷处,使内过劳。宜以温剂下之。
  水疝,其状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囊肿而状如水晶,或囊痒而燥出黄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得于饮水醉后,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宜以逐水之剂下之。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状--肿胀,或溃或脓,或痛而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如精,随溲而下。得于房室劳伤,及邪术所使。宜以降心之剂下之。
  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大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劳动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剂下之。
  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号哭忿怒,则气郁之而胀,怒哭号罢,则气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针出气而愈者,然针有得失,宜以散气之药下之。或小儿亦有此疾,俗曰偏气,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阴痿精怯,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宾一穴主之。
  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亦与气疝大同小异,今人带钩钤是也。宜以逐气流经之药下之。
  (疒颓)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塘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女子--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濇之燥之补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坚之。王冰云:阳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因作(疒颓)疝也。已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后,可调则调,可补则补,各量病势,勿拘俗法。经所谓阴盛而腹胀不通者,(疒颓)癃疝也,故不可不下。

     便痈

  夫便痈者,乃男子之疝也。俗呼为便痈,言于不便处害一痈,故名便痈。便痈者,谬名也,《难》、《素》所不载。然足厥阴肝之经络是气血行流之道路,冲、任、督脉亦属肝经之旁络。《难经》曰:男子有七疝是也。便痈者,血疝也。治之以导水丸、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投之,同瘀血不散而治,大作剂料,峻泻一二十行。次以玉烛散和气血通经络之类则是。世只知多用大黄、牡蛎而已,间有不愈者,是不知和血通经之道也。

     下疳

  夫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掺之,日上三两度;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隐曲不利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释之者谓,男子则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则心受之而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为男女,各受立说。窃独谓不然。夫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之脉也。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虽然,脾胃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肠与心,本非合也。今大肠而及心,何哉?盖胃为受纳之府,大肠为传化之府。食入于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纳,大肠之能化也。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所运化而生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月矣。心脾当总言男女,不当分说,至隐曲、不月方可分说耳。若如释者之言,则男之精独资于脾而不资于心,女之血独资于心而不资于脾,有是理耶?盖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脏之相养而后成。可谓之男精资于脾,女血资于心乎?经本曰: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则隐曲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不来耳。

     论疝

  前阴分大寒大热,囊垂缩。阴阳别论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壅肿,及为痿厥腨(疒肙),其传为索泽,又传为(疒颓)疝。夫热在外寒在内则囊垂,此九夏之气也,寒在外热在内则卵缩,此三冬之气也。足太阳膀胱之脉逆,上迎手太阳、小肠之脉,下行至足厥阴肝之脉,不得伸,其任脉并厥阴之脉逆,则如巨川之水,致阳气下坠。是风寒湿热,下出囊中,致两睾肿大,谓之曰疝,大甚则为(疒颓)。足厥阴之脉,与太阳、膀胱寒水之脉,同至前阴之末。《伤寒论》云:足厥阴肝经为病,烦满囊缩,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以泻大热。《灵枢》经筋篇云:足厥阴肝,伤于寒则阴缩入。前说囊缩为大热,此说为大寒。又说:囊缩垂睾,下引(疒颓)疝脚气,为大寒风湿盛,下垂为寒。与上二说不同,何也?曰:以平康不病人论之,夏暑大热,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缩收上,与前三说又不同。何也?曰:伤寒家囊卵缩,大热在内,宜承气汤急下之。与经筋说阴缩入,大寒在外,亦是热在内与伤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人以证之。冬天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亦应之,故寒在外则皮急,皮急则囊缩。夏月阴气在内,阳气在外,人亦应之,故热在外则皮缓,皮缓则囊垂,此(疒颓)疝之象也。三说虽殊,皆一理也。

     论阴疮

  夫阴疮者,大概有三等:一者湿阴疮;二者妒精疮;三者阴蚀疮,又曰下疳疮。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汁出,如疥癣者是也。妒精者,由壮年精气盈满,久旷房室,阴上生疮,赤肿作害,妨闷痒痛者是也。阴蚀疮者,由肾脏虚邪,热结下焦,经络否濇,气血不行,或房劳洗浴不洁,以致生疮,隐忍不医,焮肿尤甚,由疮在里,措手无方,疼痛注闷,或小便如淋,阴丸肿痛是也。或经十数日,溃烂血脓,肌肉侵蚀,或血出不止,以成下疳。若身体壮热,烦渴恶寒,宜急治之,以大豆甘草汤渍之,渍毒之汤洗浴之,服五香连翘汤、漏芦汤等疏之,更以截疳抵圣散干掺之,四畔用摩风膏温润之,后以将护忌慎之。渴不止者,服竹叶黄芪汤。大便软者,宜服托里茯苓汤调治之。夫如是则无不差矣。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疝痛

  疝痛,湿热痰积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郁而作,即是痰饮食积并死血。
  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大不宜下。
  痛甚者,不宜参、朮。
  (疒颓)湿多成疝气,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后一韭叶聚毛间是穴。
  食积与死血成痛者,栀子、桃仁、山楂、枳子 【一作枳实】 吴茱萸,并炒以生姜汁,顺流水煎汤调服。一方加茴香、附子。
  亦有水气而肿痛者。
  又有挟虚者,当用参、朮为君,佐以疏导之药。其脉沉紧豁大者是。
  按之不定者,属虚,必用桂枝、山栀炒、乌头细切炒为末,姜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大能劫痛。
  按戴思恭云:疝本属厥阴肝之一经。余常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

     木肾

  木肾者,心火下降则肾水不患其不温,真阳下行则肾气不患其不和,既温且和,安有所谓木强者哉?夫惟嗜欲内戕,肾家虚惫,故阴阳不相交,水火不相济,而沉寒痼冷,凝滞其间,胀大作痛,顽痹结硬,势所必至矣。不可纯用燥热,当温散温利,以逐其邪。邪气内消,荣卫流转,如寒谷回春,盖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治法

  凡治七疝,多用热药而获效者,即《内经》从治之法耳。须用寒凉药监制之,不可纯用大热之剂,如乌头、附子之类,令人久服多服,必变剧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陈汤加枳实、橘核、栀子、山楂等药,煎入生姜汁,热辣饮之。
  恐有瘀血作痛者,本方加延胡索、桃仁泥。
  如有气作痛者,本方加木香、茴香、楝实等药。
  如六脉沉细,手足厥冷者,本方加附子、干姜、肉桂之类以佐之。
  如睾丸痛甚者,加荔枝核、乳香、没药为细末调入。本方煎药内,或另用顺流水调服亦可。
  如木肾肿大如升斗者,本方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子等药为末,顺流水调服,作丸子服亦可。

     囊痈

  《外科精要》云:痈疽入囊者死。囊属厥阴,今以死言之,将以为属少阴肾经邪?予亲见入囊者七八人,悉以湿热入肝经施治,而用补阴药佐之,虽脓溃皮脱,睾丸悬挂可畏者,皆不死。但不知下虚年老者如何耳?囊痈,湿热下注也。有作脓者,此浊气润下,将流入渗道,因--或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不药可也。惟在善于调摄耳。又有因腹肿,渐流入囊,肿甚而囊自裂开,睾丸悬挂,水出,以杉木炭末敷外,以紫苏叶包裹,仰卧养之。
  大抵此证属--亏,湿热下利所致,故滋阴降湿药不可缺。常治肿痛,小便秘滞者,用除湿为主,滋阴佐之。肿痛已退,便利已和者,除湿滋阴药相兼治之。欲其成脓,用托里为主,滋阴佐之;候脓成即针之,仍用托里滋阴。若湿毒已尽者,专用托里。如脓清或多或敛迟者,用大补之剂,或附子饼灸之。

     阴疮

  男子阴疮,又名耻疮。或痛在茎之窍,或痛在茎之标,皆手足太阳经不利,热毒下传,入于足厥阴经,故变紫黑色,作蚀疮,毁其茎而死。宜以子和泄水丸散导湿毒,无不愈者。若已成疮,先泄其根,次从标而治外。以葱白、黑豆汁渫洗拭干,以黄连、木香、密陀僧、干胭脂之类细末搽之。如内溃脓不出,以追脓散上之,又用子和泄水丸。如后窍脓少,可用黄连、木香、胭脂等贴之。

    格致余论 【元 朱震亨】

     疝气论

  疝气之有甚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五枢穴边者,皆足厥阴之经也。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有形如瓜,有声如蛙。自《素问》以下,历代名医,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故收引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有得寒而无疝者,又必有说以通之可也。予尝屡因门户雪上有霜,没脐之水,踢冰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无热在内也。因而思之,此证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则湿热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论,恐为未备。或曰:厥阴一经,其道远,其位卑,郁积湿热,何由而致?予曰:大劳则火起于心,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本经火积之既久,母能令子虚,湿气便盛。厥阴属木,系于肝,为将军之官。其性急速,火性且又暴,今既为寒所束,宜其痛之大暴也。愚见有用乌头、栀子等分作汤用之,其效亦敏捷。后因此方随证与形,加减用之,无有不应。然湿热又须分多少而施治。但湿者肿多,(疒颓)疝是也。又有挟虚而发者,当以参、朮为君,而以疏导药佐之。诊其脉,有甚沉紧而豁大无力者是也。其痛亦轻,惟觉重坠牵引耳。
  下部(疒颓)气不痛之方,细思非痛断房事与厚味不可。若徒恃用药,惟促其寿。若苍朮、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枳实、半夏皆要药。人视其药皆鄙贱之物,以启慢心,又不能断欲以爱护其根本,非徒无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且其药宜随时月寒湿,更按君臣佐使加减。大抵(疒颓)疝属湿者多。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疝

  至真要大论云: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白淫,甚则入心,善悲善忘。《甲乙经》曰:邪在小肠也。小肠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贯肝肺,其经虚不足,则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入则厥,其证上冲肝肺,客冷散于胸,结于脐,控引睾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其冲心胸,盖其经络所属所系也。

     胞痹

  痹论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濇于小便,上为清涕。夫膀胱者,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风寒湿邪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出,故胞满而水道不通。其证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濇于小便,以足太汤经其直行者,上交巅入络脑,下灌鼻窍则清涕也。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疝气论

  愚按子和论七疝病源至为详悉,但其处方一以攻下之法为主治,不能使人无疑耳。既曰多由房劳致虚而作,其可一例施之以攻下之法乎?大抵七疝为病,若非房劳所致,即是远行辛苦,涉水履冰,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或湿热乘虚,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古方一以为寒而纯用乌、附等热药为治,我丹溪先生独断为湿热,此发古人之所未发者也。夫热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驱逐本经之湿热,消导下焦之痰血,而以寒因热用之法,立方处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故未敢试而行之,以俟识者。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阴痿

  男子阴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经云:壮火食气。譬如人在暑热而倦怠痿弱,遇冬寒而坚强也。予尝亲见一二人肾经郁火而有此证,令服黄蘗、知母清火坚肾之药而效。故须审察,不可偏认作火衰也。
   【注 --,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遇湛露则森立,遇酷热则萎悴。若因肝经湿热而患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火、导湿热。若因肝经燥热而患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养肝血而自安。】

     阴虚疝

  若阴虚兼有疝气病者,补阴丸加苍朮盐水炒一两半,黄连姜汁炒、山栀炒各六钱,川芎一两,吴茱萸炒、青皮去穰各五钱。
   【注 疝证专主肝经者多。如运气或在泉寒胜,木气挛缩,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挫,结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其病差别如此。且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归之肾冷。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躄,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故隐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肾、小肠之事,乃足厥阴之证也。窃谓前证若因肝经湿热,当用炒山栀、茯苓、黄蘗、泽泻、川芎、当归、吴茱萸、黄连、山楂。若肝肾二经湿热,当用六味地黄丸料加柴胡、山栀。若肝脾二经阴虚湿热,宜补中益气加炒山栀、炒黑黄连、吴茱萸。盖疝名有七,形证所因不同,治法亦异。】

    奇效良方 【明 方贤】

     囊缩

  此厥阴经证,其筋脉循阴器,络舌本。厥阴经受病,其筋脉动急,故舌卷囊缩者难治。治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生姜汤治之。

     疝论

  《巢氏病源》论疝者痛也,其名曰厥、曰症、曰寒、曰盘、曰气、曰附、曰狼,此七者疝之名也。其厥逆心痛足寒,呕吐饮食不下,曰厥疝;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曰症疝;因寒饮食,即胁下腹中尽痛,曰寒疝;腹中乍满乍减而痛,曰气疝;腹中痛在脐旁,曰盘疝;腹中脐下有积聚,曰附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曰狼疝。其证发则可验。又有石疝、血疝、阴疝、妒疝、气疝,此五者有名而无形也。外有心疝、寒疝、饥疝、疝癖数者,其名不同,病则大同小异。世俗呼为小肠气、膀胱气、奔豚气、蟠肠气、横弦、竖弦、偏坠、木肾、肾余、阴肿与疝病,其名有别也。至于张子和论七疝,曰寒疝、水疝、筋疝、血疝、狐疝、气疝、(疒颓)疝之名,又与诸论不同。且如(疒颓)疝者,外肾坚肿也。痛者为阴肿,不痛者为木肾,一边坠下者为偏坠。疝诸论立名虽多且异。《灵枢经》云:邪在小肠,连睾系属肾,贯肝络肺系心。气盛,厥气上冲也。《内经》又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逆为气里急。然则任脉虽称病有七疝之名,而无七疝之状。而任脉者,是疝病之本源,各经是病疝之支流也。又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肝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少阴脉滑为心风疝,太阳脉滑为肾风疝,阳明脉滑为肺风疝。此风非外入之风,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也。此六疝者,应乎六经,在于五脏。何谓疝病皆属肝?病生于阴,起于下,阴者内之,太阴脾、厥阴肝、少阴肾,皆足之阴经也。下者地下寒气也,足常履地,盖天地之风寒,皆入于地,人之风湿皆从足起。或因经虚,聚于脬囊小腹,两阴相并,二气相搏,则为疼痛矣。或冷饮过情,水流归肾,或坐卧处湿,寒搏留阴,以寒攻阴则为疝痛。经曰:痛者,通也。疝气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温不宜凉。通谓泻其实,不泻其虚。寒谓补其虚,不补其实。实者邪气也,虚者正气也。若正气虚极,则先温而后泻。若邪气盛极,则先泻而后补。温者必兼于气,泻者必兼于寒。寒则入于经而导其邪,温则疏其气养其正也。大凡内外之气,交入于肾者为肾气,入于膀胱者为膀胱气,入于小肠者为小肠气。肾与膀胱为脏腑,其气相通,连为外肾,系于睾丸,此三经乃相连而病者也。其脉当以弦紧,弦则为寒,紧则为痛。从寒则痛,从湿则肿。始得不愈,邪气留滞,结成积聚而为疼痛,或胁左右如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腹大如蛊,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嗜卧,饮食不为肌肤,腹满呕吐。医者当临期审察,若因七情而得者,当调其气安五脏;外邪相干者,散湿祛寒为先。去邪之实,补肝之虚,无不愈矣。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囊缩

  舌卷囊缩,不特阴中之阴有之,阳明之热陷入厥阴亦有之。盖阳明主宗筋,宗筋为热风所吹,故弗荣而急引舌与卵,是以舌卷囊缩。当泻阳以救阴,宜大承气汤。
  厥阴舌卷囊缩,宜急下。如此等证,当速用利下之剂。苟或当下而不下,则热毒转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疗,岂可一以下药宜迟为说。

     小肠气

  气因寒聚为疝,血因寒聚为瘕,即是疝气,今谓之横弦、竖弦,绕脐走注,小腹(疒丂)痛,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或盐酒调异功散。
  不问何证,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钱或一钱。服药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阴缩,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盐乘热,用绢裹熨脐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初发或头疼身热,或憎寒壮热,并宜参苏饮加木香。气逆上攻心下,不觉痛而见心疼者,宜以生韭捣取自然汁,和五苓散为丸,茴香汤下,亦于心痹疼证中互言之。有肾气才动,心气亦发,上下俱疼者,宜异功散吞茱萸内消丸。或且专治下,下痛定则止痛定矣。

     (疒颓)疝

  一核偏坠或俱肿胀,或一核缩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还旧,是为(疒颓)气。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若未愈,荜澄茄散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宜木香丸半贴以通润之。却以螌蝥十个,去头足翅,銼碎同炒,去蝥出火毒,浓煎,灯心汤调,五苓散下五七十丸;或用灯心葱入水酒内煎,去灯心葱调五苓散。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呕逆,先用盐酒下养正丹,次用生料五积散加吴茱萸、茴香、桃仁、延胡索各炒入半钱。有因登高攧伤外核,以致肿疼,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五苓散和复元通气散服。
  有阴(疒颓)大如斗,诸药不能效者,宜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曾用之效。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运气为疝

  疝痛,属足厥阴肝经也。小腹,亦肝经也。故疝痛与小腹痛同一治法。所谓疝者,睾丸连小腹痛也。其痛有独在睾丸者,有独在小腹偏于一边者。有睾丸如升斗者,(疒颓)疝是也。又立卧出入往来者,狐疝是也。
  运气小腹痛有三:一曰肝病,小腹引胁痛是也。经云: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是风气助肝盛而然,治法当泻肝也。又云:岁金太过,民病两胁下痛,小腹痛。又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胁痛小腹痛。又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民病腹痛,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虚而然,治法当补肝泻金也。又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与小腹相引痛者,治法亦同也。
  二曰小肠,其病小腹引睾丸腰脊痛是也。经云:少阴之脉,心下热,善饥,脐下痛。又云: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小腹绞痛者,是热助小肠盛而然,治法当泻小肠也。又太阳在泉,寒淫所胜,与太阳之复,皆病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及太阴司天,大寒且至,病小腹痛者,是寒邪攻小肠虚而然,法当补小肠泻寒邪也。
  三曰膀胱,其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是也。经云:太阴在泉,病小腹痛肿,不得小便者,是湿邪攻膀胱虚而然。治法当补膀胱,泻湿土邪也。
  夫滑脉关已上见者为大热,盖阳与阳并也,故大热。滑脉尺部见为大寒,生(疒颓)疝。滑脉者,命门包络之名也,为丙丁火热并于下,盖丙丁不胜壬癸,故从寒水之化而生(疒颓)疝。
  运气(疒颓)疝有一,经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丈夫(疒颓)疝,妇人小腹痛。又云:阳明之胜,外发(疒颓)疝者,是燥邪攻肝,气虚而然。治法当补肝泻燥金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一

前阴门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疝

  醉饱劳役,房欲忿怒动火,火郁久则生湿,津液凝为痰浊,流入肝经,肝性急速又暴,为外寒所束,是以痛甚。有专言寒者,论其标耳。大要热者遇热则发,二便赤濇,小腹肛门俱热,外肾累垂,玉茎挺急。寒者遇寒则发,二便皆利,胁腹清冷,外肾紧缩。又有冷热不调者,外肾小腹,或冷或热,二便或闭或利。
  《局方》多以为小肠气、膀胱气、肾气者,亦自其标末而言,其实主于肝也。盖肝环阴器而上入小肠,又肝肾皆属于下,与冲、任、督相附。肾与膀胱为脏腑,其气相通,运为外肾,系于睾丸。此三经相连相会。然肝主筋,睾丸虽名外肾,非厥阴环而引之,则玉茎无由伸缩。在女子则为篡户。经云:邪在小肠,连睾系属于肾,贯肝络肺,心系气盛,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惟取厥阴以下之。及论三脏脉,皆以滑为疝。每云风疝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论三阳疝发寒热,言膀胱非受病之处,必传于肝而后为疝。又《明堂》穴法治疝,皆取厥阴部分,可见疝主肝经。
  小肠多气少血之经,忿怒忧思起于肝,而心气因之郁结。心与小肠为表里,膜外气聚无出,攻及膀胱。肾纳气,房劳过度,败精蓄为邪水,气滞入里。胞络真气,膀胱气胀,然皆肝所主也。所以病发,不特外肾小腹作痛,或攻刺腰胁,或游走胸背,或抢心痛,或绕脐痛,男子遗精,女人不月,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食少呕吐吞酸,久则遂成暴吐,甚则角弓反张,咬牙战汗,冷汗流不止者,难治。
  疝有睾丸痛者,有连小腹痛者。感冷触怒,则块物逆上囊根。心和气平,则块物自循营系,归入囊中。
  水疝,囊肿如水晶,或囊痒而流黄水,阴汗自出,小腹按之作水声,得于醉酒行房,遇外邪结于囊中。
  筋疝,--肿胀,或挺长不收,或痛痒至极,得于房劳。
  血疝,如黄瓜在小腹两旁,俗云便毒,得于春夏大燠,气劳于使内,血渗入脬囊,结气痈肿。
  气疝,上连肾俞,下及阴囊,得于号哭忿怒,气郁而胀,或劳役坐马,致核肿胀,偏有大小者难治。
  狐疝,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如狐之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亦与气疝大同。
  寒疝,囊冷结硬如石,--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得于寒湿,使内过劳,久而无子。此七疝之名,从经旨也,余皆谬妄不取。凡疝久则成积,盘附脐之上下左右,为瘕为症。
  肿痛硬如石者即(疒颓)疝,在妇人则为--突出。寒胜则痛,湿胜则肿,寒湿相搏,热毒又重,则肿硬如石。
  肠(疒颓),即小肠气,吊外肾偏坠肿痒。
  卵(疒颓),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成痈。二证出水不止者,死。
  气(疒颓),素有湿热,因怒激起相火,昏眩手搐如狂,面黑,睾丸能左右相过,气疝饮、萸连栀石丸。寒冷者五积散、蟠葱散、当归四逆汤、木香匀气散、青木香丸、茱萸内消丸、黑锡丹。
  水(疒颓),外肾肿大,如斗如升,不痛不痒,得于卑湿,五苓散加小茴、韭汁为丸,单竹茹汤。热者。三白散、橘核散。久者,橘核丸。
  木肾坚硬,顽痹不痛,乃心火不降,肾水不温,活肾丸、四制茱萸丸、四炒川楝丸。或单用雄楮树叶不结子者是,晒干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九,空心盐酒下。又有跌伤惊气与败血攻入者,当消瘀血。
  偏坠肿有大小,偏左多瘀血怒火,或肾气虚横;偏右多湿痰食积。是知(疒颓)疝证兼七疝,治宜详审。外治摩腰膏。
  疝虽湿热,然生于阴,起于下,四气每先伤足三阴部分,所以遇外感而发。
  风证,小肠阴筋走注,痛甚有汗,身痛,乌头桂枝汤。遗泄者,四君子汤加羌活、附子。
  寒证,心痛筋缩肢冷,食已则吐,古栀附汤、五积散加吴萸、小茴及食盐少许、四制茱萸丸、硫荔丸。
  暑证,小腹胀急溺濇,香茹饮加瞿麦、木通。
  湿证身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五苓散最妙。湿热入里,暴痛难当者,加减柴苓汤、加减八正散。湿盛者,导水丸、三白散,或复元通圣散加黑丑。虚者,十味苍蘗散。在表有寒热者,柴胡桂枝汤。
  七情疝,乍满乍减。湿热者,气疝饮、古萸连丸;寒冷者,蟠葱散、生料木香匀气散。
  通用五苓散。猪苓、泽泻分阴阳以和心与小肠,白朮利腰脐间湿及死血,茯苓利膀胱水。木得桂则枯,故用以伐肝木。风换桂枝,寒加紫苏、生姜、盐少许,暑加白芍,湿加白朮;小肠气加小茴,膀胱气加金铃子、橘核,肾气加槟榔、木通少许。
  凡疝痛走注无形,属气。痛有常处有形,乃湿痰食积,瘀血下聚而成。
  痰疝,海石、香附二味,姜汁调服。痰饮食积,守效丸。
  食积瘀血者,栀桃枳楂散、失笑散。食积挟热者,积疝丸。食积挟虚者,八味茴香丸。
  虚疝暴痒,四君子汤加川楝子、茴香、枳实、山楂、山栀。按之不痛者,加肉桂、姜汁。按之不定者,用桂枝、乌头、山栀为末,姜汁糊丸,姜汤下,大能劫痛。久者,三萸内消丸。凡虚疝不宜顶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必先泻其所蓄之热而后补之,是以诸方多借巴豆气者此也。虚甚,上为吐逆,下有遗精者,危。要知湿热为病,俱宜泻南方、补北方,不可妄用刚剂。
  久成症瘕,腹满气积如臂者,白葱散或理中汤加阿魏。腹痛有块盘脐旁者,聚香饮子、壶卢巴丸。腹痛有块附脐下者,金铃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甘汤。奔豚疝痛者,大七气汤加炒牵牛。
  通用二陈汤加姜汁。积加枳实、山楂,热加山栀,痛加橘核,瘀血加延胡索、桃仁、郁加木香、茴香、川楝子,痛甚加乳香、没药、荔枝核,肾大如斗加茴香、青皮、昆布、海藻为丸服;水疝加猪苓、泽泻以逐水;筋疝加黄连、白朮、茯苓以降火;血疝合四物汤以调血,不愈,清肝益荣汤,或清暑益气汤;气疝加柴胡、青皮、香附行气;狐疝加青皮、香附、苍朮逐气流经,更以蜘蛛十四枚,桂枝五钱为末,蜜丸米饮下;(疒颓)疝加白朮、苍朮、猪苓、泽泻煎调荔枝核散;寒疝加吴萸、姜、桂温散。
  常用辛平破血、消痰积之剂,橘核散,辛温散气温散之剂,五炒川楝丸、四炒川楝丸、金铃丸、四味茴香散、古延蝎散、辰砂一粒丹、神圣代针散选用。

     路岐

  肿痛者,内服单蜘蛛方,外用炒葱熨三五次,后以消毒消肿药加大黄、木鳖子、南星、草乌敷之,破者用生肌散。其证小儿患之,多因食积痰滞。

     阴疮

  阴疮由肾虚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汁出,状如疮癣。

     妬精

  妒精疮因久旷房室,思色动欲,以致败精流入茎内,初发如粟,赤肿溃烂作臼,痛痒妨闷。

     阴蚀

  阴蚀疮,因妇人子宫有败精滞浊,或月水未净,与之交合,房室后,又未洗浴;男子肾虚,邪秽滞气,遂令--连睾丸肿痛,小便如淋。

     杨梅

  经久溃烂,侵蚀肌肉,血出不止,以成下疳,疮久不愈,乃成杨梅疮,宜服仙遗粮汤预防之。
  身体烦热,壮热恶寒,宜急治之。阴血虚而有热者,小柴胡汤加参、朮、芎、归;肿痛发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湿热肿痛,破裂寒热者,小柴胡汤加胆草、黄连、青皮;热胜二便秘者,八正散;湿热甚则肿痛溺濇及茎缩纵作痛,或出白津者,龙胆泻肝汤。如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胆草、山栀;烦渴不止者,竹叶黄芪汤。肿溃后,气血虚而有火者,八物汤加柴胡、山栀;无火,大便软者,托里散、内托十宣散。大要此证肝经阴虚为本,肿痛寒热为标,宜常服肾气丸,若专治肝则悞矣。

     茎中痒

  茎中痒,出白津,多因脾土软弱,不能滋生金水,以致肝经血虚火燥,宜补中益气汤与清心莲子饮间服。盖脾胃为肝肾之源,心实主之。

     诸疮治法

  外治:湿阴疮,蘗蛤散、铜绿散;妒精疮,津调散、芦脑散;阴蚀疮,凤衣散;下疳疮,旱螺散;玉茎破裂肿痛者,鹅管散;烂臭成瘘者,截疳散,或用洗药,茎上生疮久不合口者,用经布烧灰,蜜调涂上,即愈;有阴毛间生虫作痒者,捣桃仁泥涂之。
  阴囊两旁生疮,湿痒甚者,牡矾丹;或连两腿上生风湿疮者,硫槟散。

     囊痈

  初起肿赤胀痛,小便濇滞,寒热作渴,当清肝火、分消湿热以泄之,宜黑龙汤吞滋肾丸。如或因入房,囊肿大如斗许,小腹胀闷,溺濇发热,口干痰壅,命在反掌,宜肾气丸料加车前子、牛膝,煎吞滋肾丸。渗利湿热后仍肿痛者,宜补阴托里,以速其脓而针之。若脓焮而便秘者,热毒壅滞也,宜托里消毒散。或又不减者,热毒未解也,宜清肝益荣汤。脓已成者,活命饮。
  脓溃皮脱,睾丸悬挂,或内见筋一条不消,阴囊悉腐,玉茎下面贴囊者,亦腐如半边笔管,只宜托里散加故纸、黄芪、五味子、菟丝子,或四物汤加参、朮吞肾气丸,兼服补中益气汤倍黄芪、归、朮大补气血脾胃。切忌寒冷攻伐,及淡渗损阴之药。外涂白蜡膏,囊茎旬日可复,虽曾去阴子亦无害。

     便毒

  俗云便毒,实血疝也。生腿胯小腹之间,乃厥阴肝经及冲、任、督三脉隧道,乃精气出入之路也。
  或入房忍精,或思色不遂,或当泄不泄,败精凝滞为瘀,肿痛在胯腹之间,先用五苓散利去败精,便秘加大黄,有寒热者小柴胡汤加山栀、泽泻;后用肾气丸以补精,兼逐瘀血。
  内有湿热,外被寒邪相拒,败瘀不得散,治宜清肝火、活瘀血、渗利肾经邪水。体实二便难者,两解汤、八正散。挟郁怒者,流气饮子,或复元通气散加花粉、白芷、青木香。肿痛甚者,活命饮。湿热壅滞者,龙胆泻肝汤。体薄大便易小便濇者,小柴胡汤加芎、归、知、蘗、泽泻,或神效(艹舌)蒌汤加柴胡、山栀。痛甚者活命饮去大黄。湿热因劳倦气滞者,补中益气汤。溃后俱宜托里散、八物汤加柴胡,或十全大补汤。久欲成漏者,蜡矾丸。单方用紫花地丁擂酒服,最妙。
  便毒左右两边俱发,或先有疳疮而发,或卒然起核疼痛而发,用药同前。古方初起宜国老膏入皂角炭少许主之。外用凤尾草煎汤洗净,以明松香为末,日三次,干掺自愈。愈后,仍戒房室行动。

    医学准绳六要 【明 张三锡】

     前阴诸病

  阴痿证。方书云:男子精盛而思室。《内经》曰:男子二八精气盛,阴阳溢泄。若夫斫丧太过,精液枯竭,则阳道痿弱不举。中年人虽举亦不得壮者,皆精力乏所致。昧者悉指为阳虚,妄投桂、附、锁阳、苁蓉,徒助邪火煎熬真阴,卒至毒发中风暴亡,莫之能悟。朱子曰:有子后,一点不宜亏泄,诚保命良方也。人惟知欲而不知重命,鞭马于危途,良可太息。倘无子而有此,须大补气血,滋阴助精,佐以鹿茸、鹿角胶、苁蓉、锁阳一二味,以兼补命门相火,鼓舞元阳。又须审气血虚实。肥人大补气,集灵膏;瘦人大滋阴,八味丸为主。
  瘦人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菟丝、五味、鹿角胶大效。
  阴痿责之精衰斫丧太过所致。经曰:足厥阴之经,伤于内则不起是也。仲景八味丸特妙。甚者加人参、鹿胶、鹿茸,或加苁蓉、锁阳、枸杞,是兼补右肾相火也。按前论虽有不可妄投桂、附等药煎熬真阴之戒,苟果属真阳亏损即当益火之源,而又何必规规于斯论哉!
  阴汗阴臭,俱属下焦湿热,酒面厚味过度而然,龙胆泻肝汤妙。虚者内服青蛾丸,外用炉甘石蛤粉扑,或密陀僧和蛇床子研末扑之。
  阴汗多者,二陈二朮加风药以胜之,防风、羌活、槁本之类。
  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阴纵,谓前阴受热挺长不收也。经曰:足厥阴之筋伤于寒缩入,伤于热则挺纵不收。
  阴痒,亦是肝家湿热,泻肝汤妙。瘦人燥痒属阴虚,坎离为主,外用蛇床子煎汤洗之。(上匿下虫)疮同治,要分虚实耳。
  --痛,足厥阴经气滞兼热,用甘草梢,盖欲缓其气耳。若病淋而痛,似难一概治,必用清肺气,而清浊自分。气虚六君,血虚四物,各加黄蘗、知母、滑石、石苇、琥珀。
  阴痛宜舒郁和血,四物加香附、红花。《千金方》有人阴冷渐渐入,阴囊肿满,昼夜疼闷不已,用上好川椒为末,帛包裹囊,如不觉热,烘热更妙,以知为度。内煎大蓟汤汁,服妙。阴冷,两丸如水出汗,两脚痿弱,宜补肝汤。
  病后动淫,卵痛,大伤气血而然,八珍加肉桂、附子。
  病后阴肿,连小腹及腿,属脾肾两虚。少食大便不实责之脾,补脾为先。小水短少责之肾,肾气丸主之,妙在桂、附。

    薛氏医案 【明 薛己】

     悬痈

  焮痛或发热者,清肝解毒。
  肿痛者,解毒为主。
  肿痛,小便赤濇者,肝经湿热也,宜分利清肝。
  不作脓或不溃者,气血虚也,宜补之。
  悬痈,谓生于玉茎之后,谷道之前,属足三阴亏损之证。轻则为漏,沥尽气血而亡,重则内溃而即陨。若初起湿热壅滞,未成脓而作痛,或小便濇滞,用龙胆泻肝汤,肿焮痛甚,仙方活命饮,并以制甘草佐之。如此虽患亦轻,虽溃亦浅。若不能成脓,或脓成不溃者,八珍散补之。若脓已成者,急针之。欲其生肌收敛,肾虚者六味地黄丸,血虚者四物加参、朮,气虚者四君加芎、归,脾虚者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者八珍汤并十全大补汤。若用寒凉消毒则悞矣。
  悬痈原系肝肾二经阴虚,惟一于补。初起不治,或脓成而又克伐,不死何待!常治初起肿痛,或小便赤濇,先以制甘草一二剂,及隔蒜灸,更饮龙胆泻肝汤。若发热肿痛者,以小柴胡加车前、黄蘗、芎、归。脓已成即针之。已溃用八珍汤加制甘草、柴胡梢,酒炒黄蘗、知母。小便濇而脉有力者,仍用龙胆泻肝汤加制甘草。小便濇而脉无力者,用清心莲子饮加制甘草。脓清不敛者,用大补剂,间以豆豉饼。或久而不敛者,亦用附子饼灸,并效。
  水谷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乃肛门前,阴囊后,生核子如橄榄样,或如梅李状,初不作痛,至旬日渐热。不早治,疮溃,脓血日出数碗,至有肠腐而大便从疮口出者,其苦不可言。近亦数月,远至一二年亦愈。须是作核未痛以前,以甘草膏治之,不过一二服,便自消。此病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始觉赤肿如桃李,即破。若破则难治。服此药虽不能急消,过二十余日必消尽矣。投两服,亦无害。
  大抵此证属阴虚,故不足之人多患之。寒凉之剂不可过用,恐伤胃气。惟制甘草一药,不损气血,不动脏腑,其功甚捷。

     便毒

  内蕴热毒,外挟寒邪者,解散之。
  劳役而患者,补之。
  不遂交感,或强固精气,致败精而结者,解之。
  湿热而致者,清肝导湿。
  便痈属厥阴肝经,内热外寒,或劳倦过度,或房欲不节,或欲心不遂,或强固其精,或肝经湿热而致。治法内热外寒者,双解散;劳倦过度者,补中益气汤;房欲不节者,六味丸料;欲心不遂者,先用五苓散加大黄,疏其精滞,后用地黄丸以补其肝肾,强固其精。或湿热壅滞者,宜龙胆泻肝汤,疏肝导滞。夫便痈,血疝也,属厥阴肝经之络脉,冲、任、督脉之隧道。妇人患此,多在两拗肿痛,或腹中结块,小便濇滞。苟治者得法,患者又能调摄,何难敛之有?若概用大黄等剂,以求其内消,或令脓从便下,损其气血,及不慎起居饮食者,皆为不治。
  大抵便痈者,血疝也。俗呼为便毒,言不便处患之故也。乃足厥阴肝经络,及冲、任、督脉,亦属肝之旁络也,是气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肿痛,此则热毒所致,宜先疏导其滞,更用托里之剂,此临证制宜也。

     囊痈

  肿痛未作脓者,疏肝导湿。
  肿硬发热者,清肝降火。
  脓成胀痛者,急针之,更饮清毒之剂。
  已溃者,滋阴托里。
  脓清不敛者,大补气血。
  囊痈,属肝肾二经阴虚湿热下注。若小便濇滞者,先分利以泄其毒,继补阴以令其自消。若湿热退而仍肿痛,宜补阴托里,以速其脓。脓焮而便秘者,热毒壅闭也。先用托里消毒散,后用针以泄之,脓去即解。若脓去而肿痛不减者,热毒未解也,用清肝养荣汤。口干而小便数者,肾经虚热也,六味丸。内热晡热者,肝经血虚也,四物加参、朮。体倦食少者,脾气虚热也,补中益气汤。脓水清稀者,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此证虽大溃而睾丸悬露,治得其法,旬日肉渐生而愈。若专攻其疮,--益虚,则肿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少壮者多成痼疾,老弱者多致不起。亦有患痔漏久而患及于囊者,当兼治其痔,切忌寒药,克伐亏损胃气。

     下疳

  肿痛或发热者,肝经湿热也,清肝除湿。
  肿痛发寒者,邪气传表也,发散之。
  肿痛小便赤濇者,肝经湿热壅滞也,疏肝导湿。
  下疳疮,属肝经湿热下注,或阴虚火燥。治法,肿痛发热者,血虚而有热也,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肿痛寒热者,肝经湿热也,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黄连。肿痛便濇者,湿热壅滞也,龙胆泻肝汤。肿痛腐溃者,气血虚而有火也,八物汤加山栀、柴胡。日晡热甚者,阴血虚而有热也,小柴胡汤加参、朮、芎、归。日晡倦怠者,阳气虚而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其经久不愈而发寒热者,肾水不能生肝木也,用六味丸。若筋缩纵,或为痒痛,或出白津,此筋疝也,用龙胆泻肝汤。气虚者,补中益气加炒山栀、炒龙胆。阴虚火燥者,用六味丸。茎中痒出白津,用补中益气汤与清心莲子饮间服。盖此证肝经阴虚为本,肿痛寒热等证为标,须用六味丸以生肝血。凡脾土虚不能生金水,而见一切肝证者,当佐以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以滋化源。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疝论

  愚按《内经》所谓任脉为病内结七疝,合言疝证之原也。所谓冲疝、狐疝、(疒颓)疝、厥疝、瘕疝、(疒贵)疝、(疒贵)癃疝,分言七疝之状也。巢氏不能详考《内经》原具七疝,乃强分厥、症、寒、气、盘、附、狼,自附于《内经》之七疝,不亦妄乎?宜张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谬名,似矣。及其立论,但辨阴器,与小肠、膀胱、肾了不相干,专属肝经受病,竟不知任脉为七疝之原,亦不知经文自有七疝散见于各论之中,又添寒、水、筋、血、气、狐、(疒颓)之七种,此其疵谬,与巢氏未有以异也。若言疝为筋病,皆挟肝邪则可。若言止在厥阴一经,不亦与《内经》相戾耶?且执病在下者引而竭之,不问虚实,概与攻下,其祸有不可胜言者,岂待下后始补而可回其生乎?学者但当以《内经》为正,不当惑于多岐。丹溪以为疝证皆始于湿热,盖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火郁之久,湿气便盛,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厥阴,肝性急速,为寒所束,宜其痛甚。此亦补前人未备之一端,不可守为揆度也。故夫治法,寒则多痛,热则多纵,湿则肿坠,虚者亦肿坠。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盖睪丸有两:左丸属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统纳左之血者,肝也;右丸属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气,统纳右之气者,肺也。是故诸寒收引,则血泣而归肝,下注于左丸;诸气膹郁,则湿聚而归肺,下注于右丸。且睪丸所络之筋,非尽由厥阴,而太阴、阳明之筋,亦入络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肿少;患右丸者,痛少肿多,此确然者耳。
  巢氏七疝证:厥疝者,厥逆心痛吐食。症疝者,气乍满心下痛,气积如臂。寒疝者,寒饮食胁,腹尽痛。气疝者,乍满乍减而痛。盘疝者,脐旁作痛。附疝者,脐下有积气。狼疝者,小腹与阴相引痛,大便难。
  小肠气,乃小肠之病。小腹引睾丸,必连腰脊而痛。小肠虚则风冷乘间而入,邪气既入则厥而上冲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
  膀胱气,乃小腹肿痛,不得小便是也。

     治法

  狐疝者,卧则入腹立则出腹是也。仲景治狐疝时上时下者,蜘蛛散。或用牡蛎六两,盐泥固济,炭三斤,煅至火尽,取二两,干姜一两,焙为细末。二味和匀,水调得所,涂痛处,小便不利即愈。
  (疒颓)疝者,阴囊肿大如升如斗,甚而如栲栳大者,三层茴香丸、荔核散、宣胞丸、地黄膏子丸。木肾不痛,南星、半夏、黄蘗、苍朮、枳实、山楂、白芷、神曲、滑石、茱萸、昆布,酒糊丸,空心盐汤下。雄楮叶不结子者,晒干为末,酒糊丸,盐汤下。又用马鞭草捣涂,效。
  厥疝者,脾受肝邪,气逆有积。肝邪甚者,当归四逆汤、川苦楝散、木香楝子散。
  瘕疝者,脾传肾,少腹热痛,出白,即巢氏之症疝,子和之筋疝也。丹溪所谓内郁湿热者,与此疝相似,乌头栀子汤,或加橘核、桃仁、吴茱萸。丹溪云:阳明受湿热,传入太阳,发热恶寒,小腹闭痛,栀子,桃仁,枳实、山楂等分同煎,加生姜汁。
  (疒贵)疝,乃足阳明筋病,内有脓血,即巢氏之附疝,子和之血疝也。宜用桃仁、延胡索、甘草、茯苓、白朮、枳实、山楂、橘核、荔枝核。
  (疒贵)癃疝者,内有脓血,小便不通,加味通心散,或五苓散加桃仁、山楂。
  气上冲心,二便不通,巢氏狼疝略似,宜用木香散。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疝病治法

  寒疝,宜以温剂下之,禹功散、加味五苓散下青木香丸,或五积、蟠葱之类。水疝宜禹功散、三花神佑丸、导水丸逐水之剂下之。筋疝,以降心火之剂下之,泻心汤主之。血疝,宜玉烛散和血之剂下之。气疝,宜散气药下之,荡疝丸或蟠葱散主之。狐疝,宜以逐气流经之剂下之。(疒贵)疝,宜去湿之剂下之,三花、神佑丸之类。元神虚弱受寒,作小肠疝气滚痛,以蟠葱散加故纸、小茴、川楝子、木香之类。体壮实,小肠气痛,或小便不通,以八正散加破故纸、小茴香、川楝子。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阴肿

  夫阴肿者,皆由膀胱蕴热,风湿相乘;或湿热流注;或疝气攻作;或暴风客热,及小儿啼叫,怒气结聚;或虫蚁吹毒所致。详其所因,施以方治。

     疝

  疝脉紧急洪数,则为热痛。经言: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烦冤而痛出白,名曰蛊。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热内结,销铄脂肉,如蛊之食,故名曰蛊。然经复言热为疝瘕,则不止为寒,当以脉证辨之。
  《辨疑录》云:每见男子小肠疝气,痛不可忍,阴囊肿大,或偏坠一边,发作之时,小肠扪之,声如青蛙,状如桃、李、木瓜,冲上则面黑,坠下则仆地。病者不胜痛苦,诸医治疗,莫测其机。有云:疝本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恐为未备之说。原夫疝气,肝经属本,心肾属标。疝者多湿热怒气伤肝,房劳过度,心肾包络郁结,小肠皮里膜外,气聚无出,以致如斯。或曰:以心肾为标,今以房劳过伤,是独言其肾也。譬如小儿偏坠无房劳,斯疾何由而作也?曰:小儿因禀父母湿热,气郁小肠而成偏坠,皆不作疼痛。至于中年房劳过度,戕其真气,包络气虚,肾邪冲上,往来疼痛,故发作无度。今世俗作寒气,或作郁结而治,每用香燥及用大黄、牵牛、巴霜利其大便,元气转伤而病愈甚。予考小肠多气少血之经,心气郁结则腑受邪,肝气一盛则子亦盛矣。故二气攻入小肠、膀胱而痛。病者但以手扪之可忍,殊不知皮膜渐宽,其气愈炽,服药不能避忌,年远根深,故难治救。每用五苓散内加行气之药,获效者多,利小便以出邪者鲜矣。按药性猪苓、泽泻分理阴阳以和心与小肠之气,白朮调脾,并利脐腰间湿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之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肠之气,金铃子、橘核去膀胱之气,槟榔下气,少加木通以为导引小肠之邪出也。屡用屡验。
  木肾是湿热顽痹,结硬如痰核之类,反不痛是也。治宜温散疏利以逐之。

    证治凖绳 【明 王肯堂】

     疝论

  或问疝病,古方有以为小肠气者,有以为膀胱气者,惟子和、丹溪专主肝经而言,其说不同,何以辨之?曰:小肠气,小肠之病;膀胱气,膀胱之病;疝气,肝经之病。三者自是不一。昔人以小肠、膀胱气为疝者,悞也。殊不知足厥阴之经,环阴器,抵少腹。人之病此者,其发睾丸胀痛,连及少腹,则疝气之系于肝经可知矣。小肠气,俗谓之横弦、竖弦,绕脐走注,少腹攻刺。而膀胱气则在毛际之上,小腹之分作痛,与疝气之有形如瓜,有声如蛙,或上于腹,或下于囊者不同也。但小肠、膀胱,因经络并于厥阴之经,所以受病连及于肝,则亦下控引睾丸为痛,然止是二经之病,不可以为疝也。
  赵以德曰:此条本为睾丸之证立名。然《内经》以疝者痛也,有腹中脏腑之痛,一以疝而名者,故通叙于此。其腹中五脏之疝,得以就此而考焉。有睾丸之痛,《内经》谓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然称任脉有七疝之名而无七疝之状。及按诸篇,以双字命其名曰(疒颓)疝者,以三阳为病,发寒热,痿厥,其传为(疒颓)疝;及阳明司天,阳明之胜肝是动病,足阳明筋病,皆为(疒贵)疝;谓厥疝者,面黄,脉之至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谓疝瘕以脾邪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谓冲疝者,以冲任督生病,上冲心痛,不得前后;谓卒疝者,邪客厥阴之络,则卒疝暴痛,与厥阴之别蠡沟,气逆亦睾丸卒痛;谓(疒贵)癃疝者,厥阴之阴盛而脉胀不通;谓狐疝者,肝所生病也。殆非及此双字之名者,由任脉行诸经之会,而有七疝者欤?此外独称一宇疝者,则有太阴在泉,主胜则寒气逆满,甚则为疝;有太阳在泉,少腹控睾上引心痛;有少腹痛不得大小便,名曰疝,得之寒;有足太阴经病,阴器纽痛,上引脐;有心疝脉急,小肠为之使,少腹当有形;有肾脉大急滑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阴急为疝。《灵枢》有谓心脉微滑为心疝。肝脉滑甚为(疒贵)疝。脾脉微大为疝气,腹中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滑甚为(疒贵)癃疝。肾脉滑甚为癃(疒贵)。诸脉之滑者,为阳气甚盛,微有热。夫如是者,名为七疝,中分邪气之寒热者也。《内经》又云:厥阴滑则病狐疝,少阴脉滑病肺风疝,太阴脉滑病脾风疝,阳明脉滑病心风疝,太阳脉滑病肾风疝,少阳脉滑病肝风疝。所言风者,非外入之风,由肝木阳脏自动之风也。故经云,脉滑曰风。然连以疝称者,盖肾肝同居下焦,而足厥阴佐任脉之生化,因肝肾之气并逆,所以任之阴气为疝,肝之阳气为风,所以风疝连称也。李东垣谓脉滑者,为丙丁火热并于下,不胜壬癸,从寒水之化,故生(疒颓)疝,亦用热治,《内经》亦不专主尺部而言也,岂不为外寒郁内热之故?乃曰热火从寒化,恐理未当。而经更有茎垂者,身中之机,阴阳之候,津液之道也。或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下流于睪,血道不通,日久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若此者,亦(疒贵)疝之一也。张仲景言疝皆由寒邪得之,亦同《内经》之云脉紧者,当温散之。或曰:《内经》言疝,似若各从诸经脉所生,今子何为尽属于任脉乎?曰:任脉是疝病之本源,各经是疝病之支流。何以言之?盖肾脏以四方分部者言,则属五行之寒水,以居在下位者言,则属地道之阴。阴形偶,故肾有两,其形两则地道之刚柔立焉。包居两形之间,出纳肾脏之精血,以行坤土之化生,成百骸万象,及夫生长壮老已之天癸,与作强伎巧之用,悉在于斯。然而坤土居尊,不自司其职,司其职者,乃冲、任二脉起于胞中者,行其化也。是故五脏六腑之经,皆受气于六脉,因以海名之。所以,二脉贵乎流通而恶闭塞。流通则天之阳气下降,与之从事,故施化之道行;闭塞则天之阳绝,故地之阴亦结,而百病作矣。故疝是二者所致也。任脉之病者,若刚柔自相胜负,与内外邪之感伤,皆得使其阴阳不和,阴偏胜则寒气冲击,阳偏胜则热气内入,阴反之外,悉致任脉为疝。纵其邪不自任脉而起,初由各经所受而得者,亦必与任脉相犯故也。所犯者何?或所胜之经脉相传,或受不以次所乘,或任脉过处与受邪之经相会,或六经受气之际,挟邪犯其海,则皆足以感动任脉,内含结固不化之阴,上击脏腑则为腹中之疝,下入厥阴会于阴器则为睪丸之疝。盖疝自立名,独为任脉所职,在地之阴,特然起击者而命之也。若诸经受邪,不与任脉相干,则不名为疝矣。不然,何《内经》举痛篇、《灵枢》百病始生篇专为发明经脉腹中诸痛者,乃无一字名其疝也?此可见任脉者,是疝病之本源。诸经所云疝者,是其支流余裔耳。若夫巢氏所叙七疝,曰厥、症、寒、气、盘、附、狼,及言诸疝之候,止以阴气积于内,为寒气所加,使荣卫不调,血气虚弱,故风冷入于腹内而成疝也。小儿(疒贵)者,阴核肿大,由啼哭躽气不止,动于阴气,结聚不散所致者也。观于五疝,皆是痛在心腹之疝,独举(疒贵)疝属小儿病。后人述其说,更举《内经》谓脾风传之于肾名曰蛊。疝瘕少腹烦冤而痛,一名曰蛊者,谓之蛊病。又立阴疝条,即(疒颓)疝也,将以足七疝之数。此言五条为心腹痛者之治疗,则曰:若因七情所伤者,当调气安其五脏;外邪所干者,当温散之。治之不当,内外之气,交入于肾者为肾气,入于膀胱者为膀胱气,入于小肠者为小肠气。肾与膀胱,一脏一腑,其气通于外肾,小肠系于睪丸,系会故也。又谓阴疝一名(疒颓)疝,其种有四,肠、气、卵、水也。至张戴人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谬名也。盖环阴器,上抵少腹,乃属足厥阴肝经之部分,是受疝之处也。或在泉寒胜,水气挛缩,郁于此经;或司天燥胜,木气抑郁于此经;或忿怒悲哀,忧抑顿挫,结于此经;或药淋外固,闭尾缩精,壅于此经。了不相干膀胱、肾、小肠之事,乃厥阴肝经之职也。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则肝木自甚也。由是于阴疝中,亦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气、狐、(疒颓)也。夫既曰用《内经》、《灵枢》、《明堂》之论,要穷疝病之源,而不及于任脉生病之源,何也?盖因力辨阴器与小肠、肾、膀胱了不相干,是属足厥阴部分受病之原,立说所以不及于任脉,然已三见于论中矣。其间引治疝之穴,多与任脉所会,一也。又称冲、任、督与厥阴会于曲骨,环阴器,二也。复言凡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嗌干,少腹有块,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谓之疝而谓之瘕,即任脉内结之病尤明,三也。凡戴人辨论之词强直,专主其一,则不复顾其二。在(疒颓)疝中有无六经外证之可辨,若果有膀胱、小肠之证者,又安得不从之?如《灵枢》谓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丸而痛之类,论治法亦然。因病在下,必先下之,更不问虚弱之人,于首尾不可下者下之,有不旋踵之祸,岂待下后始补而可回其生乎?然而戴人之书,其词直,其义明,读之使人豁然,以去胸中之茅塞,诚是诸医书之冠。及乎详究之,则少温润反复之意。且夫阴阳变化,生病于无穷,治法亦无穷,非一人所能究。学者当因其已明,益其未至,然后得为善用其书者。丹溪先生尝论睾丸连小腹急痛者,或有形,或无形,或有声,或无声,人皆以为经络得寒,收引不行而作痛。不知此病始于湿热,郁遏至久,又感外寒湿热,被郁而作痛也。其初致湿热之故,盖大劳则火起于心,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火郁之久,湿气便盛,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厥阴。肝属木,性急速,火性又暴烈,为寒所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此论亦就厥阴受病处,发明戴人之未至者也,诚有功于后学。盖(疒颓)疝不离此三者之邪,热则纵,寒则痛,湿则肿,须分三者多少而治之。两丸俱病,固然也。设有偏于一者,予又不能无其说焉。肾有两,分左右,其左肾属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统纳左之血者,肝木之职也;其右属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气,统纳右之气者,肺金之职也。是故诸寒收引则血泣,所以寒血从而归肝,下注于左丸;诸气膹郁则湿聚,所以湿气从而归肺,下注于右丸。且夫睾丸所络之筋,非尽由厥阴,而太阴、阳明之筋亦入络也。往往见人偏患于左丸者则痛多肿少,偏于右丸者则痛少肿多,此便可验也。

     悬痈

  悬痈生于篡间,谓前阴之后,后阴之前,屏翳处也,即会阴穴,属任脉别络,挟督脉、冲脉之会。痈生其间,人起立则若悬然,故名悬痈。

     便毒

  《鬼遗》云:腿(月坒)两旁处,起为便毒。胯下两臀尖下,谷道前,水道后,成悬痈,皆是虚极。若近谷道左右,亦名痔痈。宜急补脾脏,及发处贴药,即用发穴散;破后用抽脓膏;脓尽用合疮口散。慎勿过冬,即成冷漏,难治。
  便毒生于小腹下两腿合缝之间。初发寒热交作,腿间肿起,疼痛是也。夫肾为作强之官,所藏者精与智,男女大欲,不能直遂其志,故败精搏血,留聚经隧,乃结为便毒矣。盖合缝之间,精气所出之道路也。或触景而动心,或梦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阴阳,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与血滞而成肿结也。初起切不可用寒凉之药,恐气血愈滞,不得宣通,反成大患;惟当开郁散气,清利热毒,使精血宣畅,则自然愈矣。
  前论为思想无穷,所愿不遂者设,而意犹未完。果如此论,当僧尼孀妇,宫人旷夫,多有此患。然予目击商贾中野合不洁,淫妓便构此疾,或疳疮,或杨梅者,亦由欲火淫炽,一旦交合不洁,为淫火冲动,肤腠开通,是以受毒初发之时,慎不宜以败毒之药泻之。何也?毒邪非虚不入,若复虚胃气,则毒邪下陷,治之非弥年累月不愈也。捷法只宜发汗,其次利小便,肤腠所感之邪易散也。--腿缝,皆肝经络,肝肾主下焦,又肝主小便,使毒邪从小便中出,所治皆顺也。故治之不旬日,便可奏功。若曾已发汗,利小便,体厚邪固而不得宣通者,乃以破毒活血调气之剂攻之,俟毒气宣通,随以补剂托之,亦不失先后着也。

     阴疮

  阴器属足厥阴肝经、任脉之会。《素问》云:厥阴之脉,络阴器,系于肝。《灵枢》曰: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肝者,筋之会也,又属督脉。《素问》曰: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是也。至于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则又属手足太阳也。肾主水,则又属足少阴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又属手太阴也。《素问》又谓,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则又属脾与胃矣。痈疮生其间,须细心求而责之,不可专主一厥阴肝经而惟清肝导湿之为事,斯无悞矣。
  隐处瘙痒成疮,挟有耳鸣目痒,鼻赤齿浮,指缝白等证,为肾脏风。疮生于阴头为阴头痈,生于窍口为下疳疮。今但生于--者,皆为下疳,姑从之。

     毛际疡

  或问小腹至阴之下,玉茎之根,痒极,沸汤沃之,稍止而复作,有三四窍,黄水淋漓,何如?曰:此广疮结毒也。询之,幼时曾生恶疮。旬日后,大痛肿甚,饮食少进,作结毒治之。

    医方考 【明 吴昆】

     七疝方论

  疝,隐疾也,证有七,皆有虚实。今考七方,志七疝耳。若虚实之辨,则在夫人之变通也。
  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屈而不伸,尺内脉沉迟者,吴茱萸加附子汤主之。夫七疝:寒、水、筋、血、气、狐、(疒颓)也。寒疝之由,是寒客下体,如坐于卑冷,涉于寒渊所致。寒气自外入内,束其少火,郁其肝气,故令腰痛。痛而牵引睾丸者,肝之经络环阴器也。寒主收引,故屈而不伸。尺内主腰以下,脉沉迟,阴脉也,寒亦明矣。故用吴茱萸、附子之辛热以温其寒,生姜、大枣之辛温以和其气。邪伤之后,其正必虚,人参之补以去其虚。
  水疝者,肾囊肿大,阴汗不绝,升阳除湿汤主之。子和云:水疝者,得之饮水醉酒,劳于使内,其言当矣。盖饮水醉酒则湿气胜,劳于使内则肾气虚,肾气虚则湿胜而流坎也,故令肾囊肿大如水晶,阴汗下溉如罅漏。《内经》曰:下者举之。又曰:风能胜湿。是方也,柴胡、羌活、苍朮、防风、升麻、槁本、蔓荆、独活,皆味辛而气清,风药也,升药也,故可以胜湿升阳。而黄芪之甘可使托其陷下之气,甘草之温可使培其防水之土,当归之润可使调荣血于风药之队也。胃苓汤亦可酌用。
  外肾因扑损而伤,睾丸偏大,有时疼痛者,此中有死血,名曰血疝。宜按摩法,详导引中。
  筋疝者,甘草梢黑豆汤主之。夫筋疝者,茎筋挈痛,挺胀不堪也。子和云:此以邪术得之。邪术者,房术春方之类也。治宜解毒缓急,故用甘草梢、黑豆以主之。
  气疝者,拂郁则睪丸肿大,悲哀则不药而消,虎潜丸主之。盖邪之所凑,常乘其虚。拂郁而睾丸肿大者,肝气乘肾之虚也。悲哀不药而消者,气有所泄也。夫肝肾之病同一治,故知、蘗、熟地、芍药、牛膝、当归、琐阳味厚之品,补肾补肝。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虎得天地之阴气最雄,以血气中之阴类以补阴,欲其同气相求耳。陈皮者,取其能推陈腐之气;羊肉者,取其能补五脏之阳也。或问何以不用橘核、枳实、细辛、川楝子、青皮之辈?余曰:此皆破气药也。昔医固多用之,然而治标云尔,况蹈重虚之戒乎?气实者用之可也。
  狐疝者,昼则气出,而肾囊肿大,令人不堪。夜则气入,而肿胀皆消,略无疾苦。补中益气加黄蘗、知母汤主之。病愈而止。夫狐之为物也,昼则出穴而溺,夜则入穴而不溺,以斯证肖之,故曰狐疝。夫昼,阳也;夜,阴也。昼病而夜否者,气病而血不病也。故用人参、黄芪、白朮、甘草以益气。方内有升麻、柴胡,则能举其陷下之阳;方内有黄蘗、知母,则能益夫不足之坎。当归味辛,可以活其壅滞之血;陈皮气芳,可以利其陈腐之气。或问何以不主辛香流气之剂?余曰:本以气不足而致疾,复以流气之剂主之,非惟无益而又害之矣。
  (疒颓)疝者,顽疝也。睪丸虽大而无疾苦也。此以父子相传,得于有生之初已然,非若有生之后三因所致之疾也,故不必主治。或有先是(疒颓)疝,后来疼痛疾苦者,此兼前件六证也,宜于前方消息之。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肾囊风

  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汤熏洗,二次即愈。

     阴虱

  阴虱,又名八脚虫也。乃肝肾二经浊气而成,生此不吉。宜银杏无忧散津调擦之;内服六味地黄丸,每斤加蜜炒黄蘗一两、芦荟五钱以清化源,愈后不发。

     下疳

  下疳者,邪淫欲火郁滞而成。其来有三:一由因男子欲念萌动,--兴举,淫火猖狂,而未经发泄者,以致败精浊血,流滞中途,结而为肿者,一也。二由妇人阴器瘀精,浊气未净,接与交媾,以致淫精传袭而成者,二也。三由房术热药,涂抹玉茎,洗搽阴器,兴助阳火,煽动阴精,侥幸不衰,久顿不泄,多致火郁末发而成者,三也。男子萌念火郁之证,初起先必濇淋,小便溺痛,次流黄浊败精,--渐损,甚则肿痛腐烂。法当疏利肝肾邪火,如八正散、清肝导滞汤之类是也。妇人阴器不洁,初起皮肤肿光亮,甚则如水晶,皮破流水,肿痛日生,痒麻时发。治当解毒消风,如龙胆泻肝汤兼平胃散,合而用之。男妇房术所伤,蕴毒所致,初起--痒痛,坚硬紫色,疙瘩渐生,腐烂渐作,血水淋漓,不时兴举。治当泻火解毒,如黄连解毒汤、芦荟丸之类是也。外以银粉散、珍珠散、人中白散选用。又有先发时疮,悞用熏条擦药,结毒于此者,详结毒门。
  看法
  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已成,微热微肿,皮色光亮,小便赤色,更兼白浊者平。已损,肉色红活,焮热坚肿,小便不疼,大便不秘者易。初起,小便淋漓,伤损--,坚硬作疼,腐烂渐开者险。已成,腐溃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
  治法
  初起,肿痛发热,小水濇滞,肝经湿热也,宜泻肝渗湿。肿痛坚硬,焮发寒热,口燥咽干,大便秘者,通利二便。玉茎肿痛,小便如淋,自汗盗汗,时或尿血,清心滋肾。茎窍作痒,时出白浊,发热口干,津液少者,益肾清心。溃后肿痛,小便赤濇,日则安静,夜则痛甚,滋阴泻火。溃烂不已,肿硬又作,疼痛日深,秽气不回,清肝解毒。

     鱼口便毒

  夫鱼便者,左为鱼口,右为便毒。总皆精血交错,生于两胯合缝之间结肿是也。近之于小腹之下,阴毛之间结肿,名曰横痃,又名外疝是也。得之入房忍精,强固不泄,或欲念已萌,停而不遂,以致精血走动,凝滞结而为肿。治当散滞行瘀,通利大小二便,九龙丹、山甲内消散是也。七日已后服之,根本坚固。恐其作脓,宜用火针法刺之,亦妙。已出脓者,十全大补汤服之,庶易收敛;迟则恐生别证,难愈。
  看法
  初起,结肿不红,微热,行走稍便,无寒热交作者为轻。已成,红赤肿痛,发热焮疼,举动艰辛,至夜尤甚者易。已溃,脓稠,肉色红活,肿消痛止,新肉易生作痒者顺。初起,结肿坚硬如石,硬强刺疼,起坐不便,寒热者重。已溃,肉烂肿痛不减,脓水清稀,孔深口大不敛者险。
  治法
  初起,漫漫结肿,疼痛,两胯牵强,身发寒热,宜散表邪。已成,坚硬发热,疼痛内热,口干,大小便秘,宜通利之。发散疏利之后,肿痛仍作,欲其作脓,宜用托里消毒。焮肿发热,疼痛日久,急胀苦甚,内脓已成,宜急开之。已溃之后,脓水不干,新肉生迟不敛,健脾胃,补气血。

     囊痈

  夫囊痈者,乃阴虚湿热,流注于囊,结而为肿。至溃后睪丸悬挂者,犹不伤人。以其毒从外发,治当补阴、清利湿热,取效者十有八九。近时人悞用疝家热药,多致热甚为脓,后难收敛。初宜龙胆泻肝汤,稍久滋阴内托散,外敷如意金黄散,俱可内消。又一种水疝,皮色光亮,无热无红,肿痛,有时空囊聚水,宜用针从便处引去水气则安。如肿痛日久,内脓已成,胀痛者,可速针之,内服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治之,间以六味地黄丸服之,亦愈。
  看法
  初起,不红微肿,肾子引痛,不作寒热,起坐自便者轻。已成,红肿发热,形色光亮,疼痛有时,饮食有味者顺。已溃,脓稠肿消,痛止,新肉渐生,不痛作痒,收敛者吉。溃后,腐烂,囊皮脱落,甚者睾丸突出,能食不疼者可。初起,坚硬紫色,日夜痛甚,小水不利,大便泻泄者重。已成,坚而不溃,头腐无脓,疼痛无时,常流血水者重。溃后,脓口开张,肿痛不减,身发寒热,睡卧不宁者险。
  治法
  初起,寒热交作,肾子肿痛,疼连小腹者,宜发散寒邪。已成,红肿发热,口干焮痛,小水不利,大便秘者利之。已溃,疼痛不减,脓水清稀,朝寒暮热者,宜滋阴内托。溃后,不能收敛,日晡发热,饮食减少者,宜养血健脾。溃后,睪丸悬挂,不能收敛者,当外用生肌,内加补托。

     悬痈

  夫悬痈者,乃三阴亏损,湿热结聚而成。此穴在于谷道之前,阴器之后,又谓海底穴也。初生状如莲子,少痒多痛;日久,渐如桃李,赤肿焮痛,欲溃为脓;破后轻则成漏,重则沥尽气血,变为痨瘵不起者多矣。初起时,元气壮实,宜用九龙丹泻去病根;稍虚者,内消沃雪汤利去湿热,亦有可消者,十中三四。如十余日后,肿势已成,不得内消,宜托里消毒散加山甲、皂角刺,服之自破。如肿高光亮,脓熟不破头者,用针急破之,秽脓一出,其患易安。如脓出之后,朝服六味地黄丸,午服十全大补汤加丹皮、泽泻,温补滋阴。如厚味膏粱,气体壮实者,初服龙胆泻肝汤,溃后滋阴八物汤以清蕴热。体瘦房劳,气血虚弱者,初服八珍汤加泽泻、制甘草,溃后,十全大补汤加丹皮、熟附子。脾弱者,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日久成漏者,国老膏化汤吞服蜡矾丸。首尾悞服寒凉,损胃伤脾,冰凝气血,以致患孔渐开,秽脓不止者,定变成虚羸痨瘵,终为难愈。
  看法
  初起如松子,渐大若梅李,红赤肿痛,光亮发热者轻。已成,高肿作痛,根脚不散,皮薄易破,脓成胀痛者易。已溃,脓稠而黄,气味不臭,焮肿易消,痛止作痒者顺。初起,色紫坚硬,根脚漫肿,痛连臀膝,二便不利者重。已成,肿如黄瓜,紫斑腐烂,秽水无脓,痛甚气息者难。已溃,秽脓不绝,疮口开张,肉不红活,虚热食少者逆。
  治法
  初起寒热如疟,喜覆衣被,口干,好饮热汤,宜发散。已成,焮热作痛,内热,口干喜冷,大便秘濇者,微利之。日久,内脓已成,不破头而胀痛者,急针之,法当补托。溃后,脓水清稀,虚热不退,肿痛不消者,宜滋阴健脾。疮口不敛,饮食减少,余肿不消,新肉不生,峻补脾胃。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疝

  凡治水肿病,遇少腹素有积块疝瘕,悞行发表攻里,致其人浊气上冲胸胃,大呕大逆,痛引阴筋,卒死无救者,医杀之也。
  发明《金匮》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用大乌头煎。繇《内经》心疝之名推之,凡腹中结痛之处,皆可言疝,不独睪丸间为疝矣。然寒疝绕脐痛,其脉阳弦阴紧,阳弦故卫气不行而恶寒,阴紧故胃中寒盛不杀谷。邪即胃中之阴邪,正即胃中之阳气也。论胃中水谷之精气与水谷之悍气,皆正气也。今寒入荣中,与卫相搏,则荣即为邪,卫即为正矣。绕脐腹痛,自汗出,手足厥冷,阳微阴盛,其候危矣。故用乌头之温,合蜜之甘,入胃以建其中而缓其势,俾卫中阳旺,荣中之邪自不能留,亦不使虚寒自下而上之微旨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

前阴门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阴器纵痿

  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或以七情劳倦,损伤生阳之气,多致此证。亦有湿热炽盛,以致宗筋弛纵,而为痿弱者。譬以暑热之极,则诸物绵萎。经云壮火食气,亦此谓也。然有火无火,脉证可别,但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盖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宗筋为精血之孔道,而精血实宗筋之化源。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而水谷气血之海,必有所亏,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及女子不月者,即此之谓。
  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经曰恐伤肾,即此谓也。故凡遇大惊卒恐,能令人遗失小便,即伤肾之验。又或于阳旺之时,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命门火衰,精气虚寒而阳痿者,宜右归丸、赞育丹、石刻安肾丸之类主之。若火不甚衰,而止因血气薄弱者,宜左归丸、斑龙丸、全鹿丸之类主之。
  凡思虑惊恐,以致肾亏损而阳道痿者,必须培养心脾,使胃气渐充,则冲任始振,而元阳可复也,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然必大释怀抱,以舒神气,庶能奏效,否则徒资药力无益也。其有忧思恐惧太过者,每多损抑阳气,若不益火,终无生意,宜七福饮加桂、附、枸杞之类主之。
  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治宜清火以坚肾,然必有火证火脉,内外相符者,方是其证。宜滋阴八味丸,或丹溪大补阴丸、虎潜丸之类主之。如火之甚者,滋肾丸、大补丸之类皆可用。

     疝论

  疝气病者,凡小腹睾丸为肿为痛,止作无时者,皆是也。但疝证不一,如《内经》所谓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疒颓)疝者,以其顽肿不仁也;有冲疝者,以其自少腹上冲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结气在阴而气逆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也;有六经风疝者,如四时刺逆从论所言者是也;有小肠疝者,如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总皆疝之为义。然疝之为病,不独男子有之,而妇人亦有之。经曰: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阴所谓(疒颓)疝,妇人少腹肿也。至若冲疝瘕之属,亦皆男妇之所同病者。然惟睾丸之病独在男子,而他则均当详察也。观张子和曰:夫遗溺闭癃,阴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病也。若血涸不月,月罢腰膝上热,足躄,嗌干癃闭,少腹有块。或定或移,前阴突出,后阴痔核,皆女子之病也。但女子不谓七疝而谓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计男子妇人,皆无子。此说诚非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妇人之疝,殊失之矣。
  疝气所属,本非一经。如《内经》所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又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曰: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疒颓)疝。又曰: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又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又如心肝脾肺肾五疝之脉,各有所辨。此《素问》言诸经之疝也。又经筋等篇言足阳明之筋,病(疒贵)疝腹筋急;足太阴之筋,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等义,此《灵枢》言诸经之疝也。自张子和云:疝有七,前人论者甚多,其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言,予皆不取。乃引《灵枢》之论曰:足厥阴之筋,聚于阴器,故阳明与太阴之筋,皆会于阴器。惟厥阴主筋,故为疝者,必本之厥阴。此子和之意,以疝为筋病,而筋主于肝,故为疝必厥阴,似亦有理,而实则不然。观《内经》诸论之如前者,谓非《灵》、《素》之言,而子和皆可不取乎?且筋虽主于厥阴,然散见诸经,即为诸经之筋矣。若病在诸经,固可因筋而废经乎?矧如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合也。又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亦可以不取乎?然则小腹前阴之经,则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以至冲、任、督脉,皆有所涉。今考《铜人经》治疝之法,则诸经皆有俞穴。若谓止属厥阴,则诸经皆废矣。即子和亦历指诸经之穴,谓诸穴虽亦治疝,然终非受疝之地,此何说也?自后丹溪遂因子和之言,谓经有七疝,寒、水、筋、血、气、狐、(疒颓)也,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再至戴原礼,又因丹溪之说,云疝本属厥阴之一经。余尝见俗说小肠、膀胱下部气者,皆妄言也。呜呼!此等议论,皆后学臆见,果堪信乎?果堪法乎?医失真传,类多如此。故非《灵》、《素》、《铜人》之言,余诚不敢取也。
  疝气之病,有寒证亦有热证。然必因先受寒湿,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阴分,此其肇端之始,则未有不因寒湿而致然者。及其病郁既久,则郁而成热者有之。或以阳脏之人,火因邪聚,而湿热相资者,亦有之。故在《内经》言疝,则寒热皆有所论。如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疒颓)癃疝也;曰肝脾得之寒湿,与疝同法;曰太阳、太阴、阳明之胜复,皆有疝气,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脾风传肾,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曰足厥阴之筋,病阴器不用,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热也。此《内经》之言寒言热,未尝偏废者如此。观丹溪曰: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盖寒主收引,经络得寒,则引而不行,所以作痛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终身不病此者,无热在内故也。大抵此证始于湿热在经,郁而至久,又得寒气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恐末为备。此丹溪之论如此。故其治多从火,而倍用山栀、黄蘗之属。余则不能无言也。观《内经》之言疝者如前,原非只作寒论,第言寒者,较多于热,亦自疝家之正,理不可易也。矧疝以寒邪入经,所以为痛,及其久也方为郁热,使其始不受寒,何由致疝?此寒为本而热为标也。若谓始于湿热在经,又得邪气外束,所以作痛,则反以热为本而寒为标矣,岂其然乎?至若踢冰涉水,终身不病者,此虽有贵贱之分,久暂之异,然必以阳气内实,而寒不能犯者有之。若谓无热在内,故寒自不入,又岂其然乎?此致病之因,有不得不辨也。是以《内经》之论,凡至切至当者,胡可弗遵?后世之谈其多凿多偏者,安庸尽信?再若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为寒,又不可必其为热。但治初受之邪,必当以温经散寒,行气除湿为主。切不可早用寒凉,致留邪气,则遗害非浅。及其久也,则有始终以寒者,有因寒郁热者,有元阳受伤而虚陷日甚者。但当察其形气病因,而因病制方。若果有热证、热脉,显然外见者,方可治以寒凉。如无热证可据,而执云大抵疝由湿热,则无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习俗之通弊,又不可不鉴也。

     论治

  凡治疝之法,当察所由。此虽以受寒受湿,因而成疝,然或以色欲,或以劳损,或以郁怒,或以饮食酒湿之后,不知戒慎,致受寒邪,则以阴求阴,流结于冲任血气之海,而下归阴分,遂成诸疝。故其为病,则有遇寒而发者;有郁久成热,遇热而发者;有郁则气逆,遇郁怒而发者;有湿因寒滞。遇湿而发者;有疲极则伤筋,遇劳苦而发者;有虚邪在少阴厥阴,遇色欲而发者;有饮食之湿在阳明、太阴,遇酒酪而发者。至其久也,则正气陷而不举,邪气留而不去,而为(疒颓)为木,难于愈矣。故治此者,必当因其所因,辨而治之,则无不随手可愈。若茫然混然,徒执一偏之见而至老不寤者,即与之谈,终无益也。
  治疝必先治气,故病名亦曰疝气,非无谓也。盖寒有寒气,热有热气,湿有湿气,逆有逆气。气在阳分则有气中之气,气在阴分则有血中之气。凡气实者必须破气,气虚者必须补气。故治疝者,必于诸证之中,俱当兼用气药。如疝之暴痛,或痛甚者,必以气逆,宜先用荔香散;气实多滞者,宜宝鉴川楝散,或天台乌药散。非有实邪而寒胜者,宜暖肝煎主之。
  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触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暖恶寒,脉弦细,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无热之类,皆是也。寒微者,宜荔香散、暖肝煎、肾气丸、神应散、丁香楝实丸之类主之。寒甚者,宜医林四神丸、《百一选方》十补丸、壶卢巴丸、沉香桂附丸之类主之。一法以五积散加盐炒吴茱萸、小茴香各一钱,姜五片,葱白五寸同煎,空心热服,大治气痛不可忍。
  热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于阴分而为痛者,必有热证、热脉,或大便秘结,或小水热闭不通,或为胀为满,而烦热喜冷者是也。宜大分清饮,或茵陈饮加茴香、川楝子之类,或以加味通心饮、葵子汤之类主之。又有肾本不虚而肝经湿热火旺,茎中作痛,筋急缩,或痛或痒,或肿或挺纵不收,白物如精,随溺而下者,此筋疝也。宜龙胆泻肝汤主之。
  湿疝多为重坠胀满,然亦有痛者,宜以前寒热证参而治之。有不痛而久坠不愈者,是即(疒颓)疝之属。单宜治湿理气,以加味五苓散,或《局方》守效丸,或苍朮散,或三层茴香丸之属主之。一云,凡治(疒颓)疝,非断房事厚味,不能取效。
  疝病遇酒而发者,多因湿热,当先去其湿。湿而热者,大分清饮加茴香、川楝之属。湿兼寒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或以葛花解酲汤加减用之。
  血结少腹间者,是为血疝。但察其非气非食,小腹鞕而有形,大便秘结而黑,小水利者,必血积血疝之属,宜桃仁膏,或桃仁煎,或玉烛散之类下之。
  疝遇色欲而发者,是必阴虚之属。若阴虚兼动相火者,宜以六味地黄汤加黄蘗、知母、山栀、茴香、川楝之类主之。若阴虚无火,或兼有寒而痛精虚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汤加茴香、枸杞之类,或用暖肝煎主之。
  疝久者必多虚证。或以元气本虚而偶患者,或不耐劳苦而微劳即发者,当以脉证辨之。凡治虚疝,当察其虚在阴分,或在阳分。阴分者,轻则暖肝煎、八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补阴益气煎之类酌而用之。若阳虚者,宜温胃饮、归脾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若阳虚至甚者,必用桂、附、椒、姜,或以六味回阳饮之类主之。若虚中挟滞者,宜以前法为主,而加以疏导之药,如川楝子、茴香、枳实、山楂、栀子之属,酌其宜而佐用之。
  疝有邪实当下者,详张子和论中。
  按子和七疝之治,虽各有不同,然无非用下,则不能无偏,故刘宗厚、徐用诚皆疑而议之,亦谓其太过耳,非谓尽不可用也。再观丹溪之法,则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矣。余因考子和治案,如治蔡参军因坐湿地,疝痛不堪,用导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疟渴过饮浆水病疝,医进姜、附,为燥热所壅,以致阴囊重坠,大如升斗,乃先以导水丸、后用猪肤散大下之而愈。又如一夫病卒疝,赤肿大痛,数日不止,诸药如石投水,遂以导水丸、次以通经散大下之而愈。若此类者岂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虚实缓急,如或为邪热所闭、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肿硬赤痛之极者,则如导水丸、三花神佑丸、禹功散之类皆所当用。盖邪盛而急,势不可当,有非行气利水等剂所能及者,则不得不攻。此子和之法,亦自有必不可废者,是不可不察也。

     阴疮

  凡治此之法,若肿痛内外俱溃者,宜芍药蒺藜煎为最佳,或四物汤加栀子、丹皮、胆草、荆芥,或用加味逍遥散。
  若湿痒者,宜芍药蒺藜煎,或归脾汤加柴、栀、丹皮。
  淋濇者,宜龙胆泻肝汤加白朮、丹皮。
  淋濇而火盛痛胀者,宜大分清饮,或抽薪饮。
  肿而坠毒者,补中益气汤加山栀、丹皮。
  可洗者,用百草煎。
  可傅者,宜螵蛸散、完疮散。

     下疳

  下疳一证,本肝肾湿热证也。若无外因而病者,不过去其湿热或滋真阴。湿热既清,其疮自愈,无足虑也。惟感触淫毒而患者,毒有浅深,则病有微甚,皆宜用百草熏洗,外以螵蛸散敷之,则轻者自愈。若湿热甚而为肿为痛者,宜用芍药蒺藜煎兼而治之。如毒甚者,必用萆薢汤亦可。
  若感触淫邪,毒自少阴直入精宫者,不易愈,即治如前法。然不见便毒广疮发出,而后下疳始愈。既见疮毒,即当于本证条下条法治之。

     便毒

  便毒论,治如薛氏之法,固已详矣。然又惟交感不洁,遭淫毒而患者,为最多。每每先起下疳,下疳未已,便毒继之,此湿热秽毒之为患也。凡初起肿痛,尚未成脓,而元气尚强者,速宜先去其毒,惟会脓散或牡蛎散为最善。若已成脓,则或针或蚀,惟速去其脓,随因证调补,使速收口为善。
  若初起一核,其痛微,其肿漫者,此有二证,一以邪轻,一以元气虚弱,毒深而然。若邪轻者,只用会通膏加麝香贴之,无有不散,或降痈散亦可。若元气虚弱而毒深者,既不肯散,又不早溃,愈久必愈甚,最为可畏。及其溃后,多不能收,轻则为瘘,重则殒命,此惟大补元气,方不致害。
  若焮肿痛甚,脓已将成,势不能消,宜用降痈散留头围之,则势可敛、痛可解、脓可速成而溃也。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强阳不倒

  强阳不倒,此虚火炎上,而肺金之气,不能下行故尔。若用黄蘗、知母二味煎汤饮之,立时消散。然而自倒之后,终岁经年,不能重振,亦自苦也。方用元参、麦冬各三两,肉桂三分,水煎服即倒。此方妙在元参以泻肾中浮游之火;尤妙肉桂三分,引其入宅,而招致其沸越之火,同气相求,火自回合。况麦冬又助肺金之气清肃下行以生肾水,水足,火自息矣。

     痿阳不振

  至于痿而不振者,乃过于琢削,日泄其肾中之水,而肾中之火,亦日消亡。盖水去而火亦去,必然之理。如一家人口,厨下无水,又何以煮爨而生烟?必汲其泉源,而后取其薪炭,可以钻燧取火,以煮饮食,否则空铛安爨也。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远志、巴戟天、杜仲、肉苁蓉各一钱,人参、枸杞子各三钱,茯神、肉桂各二钱,白朮五钱,水煎服,一剂起,二剂强,三剂妙。老人倍加。此方用热药于补水之中,则火起而不愁炎烧之祸,自然煮汤可饮,煮米可餐,断不致焦釜沸干,或虞爆碎也。
  阳倒不举,方用熟地一斤,黄芪二斤,巴戟天、当归各六两,肉桂、柏子仁去油,覆盆子、麦冬各三两,白朮八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滚汤送下一两,自然阳旺不倒矣。

     狐疝

  男子与女子之治,原无分别,然而亦有殊处。男子与妇人殊者,疝病,阳强不倒、痿而不举。然而疝病与妇人异者,止狐疝不同耳,余俱相同。狐疝者,日间缩在囊之上,夜间垂在囊之下也。此乃寒湿,又感阴阳不正之气,乘于交感之际,或在神道之旁,或在风湿之际,感而成之也。方用杜若五钱,捣汁,以凉水浣之,取汁一碗,加沙参一两,肉桂、桂枝、小茴香、橘核各一钱,水煎服。一服即伸出,二服即消,三服全愈。

    方

  固真汤 【《东垣十书》,下同】  治阴汗湿痒,正月内定此方。
  升麻 柴胡 羌活各一钱 炙甘草 泽泻各一钱半 草龙胆炒 知母炒 黄蘗各二钱
  右銼如麻豆大,水三盏,煎至一盏,稍热空心服,以美膳压之。

  升阳除湿汤 治两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
  泽泻 升麻各一钱半 红花少许 生甘草 黄蘗酒制,各二钱 草龙胆 当归梢 羌活 麻黄根 柴胡 汉防己 白茯苓各一钱 五味子二十粒
  右水三大盏,煎至一盏,稍热服,食前。忌酒、湿面、房事。

  龙胆泻肝汤 治阴部时复湿痒及臊臭。
  柴胡梢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 木通各五分 当归梢 龙胆草 生地黄各三分
  右(口父)咀,水三大盏,煎至一盏,空心稍热服,更以美膳压之。

  温肾汤 治前证,二月定此方。
  麻黄 柴胡梢各六分 泽泻二钱 防风根 苍朮各一钱半 白朮 猪苓 升麻 白茯苓 黄蘗酒炒,各一钱
  右件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稍热服,食前。天晴明服之,候一时辰许,方食。

  补肝汤 治前证。
  黄芪七分 人参 白茯苓 葛根各三分 甘草炙 苍朮各五分 猪苓 升麻各四分 知母 柴胡 羌活 陈皮 归身 黄蘗炒 防风 泽泻 神曲末 连翘各二分 水二大盏,煎一盏,稍热,空心、食前服。忌酒、湿面。

  清震汤 治前证,十二月定此方。
  羌活 酒黄蘗各一钱 升麻 柴胡 苍朮 黄芩各五分 防风 猪苓 麻黄根各三分 槁本 甘草炙 当归身各二分 红花一分 泽泻四分 水二盏,煎一盏,临卧服。忌同前。

  大蒜丸 治阴汗湿痒。
  大蒜不拘多少
  右煨,剥去皮,烂研,同淡豆豉末,搜丸如梧子大,朱朱为衣,每服三十丸,枣子灯心煎汤送下。

  阴汗湿痒方
  炉甘石二钱半 真蛤粉一钱二分半
  右为粉,扑敷。

  蟠葱散 【《和剂》】  治男子妇人脾胃虚冷,攻筑心腹,胁肋刺痛,胸膈痞闷,背膊连项拘急疼痛,不思饮食,时或呕逆,霍乱转筋,腹冷泄泻,膀胱气刺小肠及外肾肿痛;及治妇人血气攻刺,症瘕块硬,带下赤白,或发寒热,胎前产后,恶血不止,脐腹疼痛,一切虚冷。
  延胡索三两 苍朮泔浸一宿 甘草炙,各半斤 白茯苓 蓬朮 三棱煨 青皮各六两 丁皮 缩砂仁 槟榔各四两 肉桂 干姜炮,各二两
  右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连根葱白一茎,煎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
  又方 治阴忽疼痛。
  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苦楝子 怀香子 没药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服。

  铜绿散 【《医学入门》,下同】  治男女阴湿疮,虫蚀疮。
  五倍子五钱 白矾一钱 乳香 铜绿各五分 轻粉二分半
  右为末,先以药水洗,后掺之。

  蝉蜕散 治脬囊忽肿,多因坐卧湿地,或为虫蚁吹着。
  蝉蜕半两
  右用水一碗,煎汤洗,再温再洗,仍与五苓散合三疝汤加灯心煎服。

  泻肝清热汤 【《疮疡全书》,下同】  治肝经湿热,流毒膀胱经,生肾囊痈。
  龙胆草酒拌炒 当归梢 车前子炒 泽泻 生地 芍药 黄连 黄蘗 知母 淡竹叶 木通 防风各一钱 甘草梢五分
  右作一剂,水二碗,煎八分,食前服。

  乌金散 治前证腐坏,用此敷之。
  麸不拘多少,烧存性 紫苏叶
  右为细末,香油调搽,干掺亦可。

  加味小柴胡汤 治前证溃烂,饮食少思,日晡发热。
  柴胡 人参 黄芩 川芎 白朮 黄芪 当归 甘草 黄蘗 知母各一钱 半夏 白芍各五分
  右水煎服。

  掺药 治前证。
  轻粉 孩儿茶各二钱 红绒灰一钱五分 飞丹 鸡内金烧存性 炉甘石煅,各一钱 冰片三分 真珠五分 麝香二分
  右为极细末,掺疮上。

  清湿泻肝汤 治肿毒疳疮。
  升麻 羌活 柴胡 知母 黄蘗 泽泻 青皮 川芎 生地 苍朮 木通 龙胆 生甘草
  右(口父)咀,水煎服。热加黄芩,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虚加人参。
  又方 治气弱无力,茎根下生疮,脓水不止。
  人参 黄芪 当归 柴胡 升麻 甘草梢 黄蘗 知母 红花 白芍 黄芩 龙胆草
  右(口父)咀,水煎服。

  防风羌活汤 治下疳。
  防风 羌活 荆芥 独活 制黄芪 牛蒡子 山栀 甘草 木通 苍朮 车前子 天花粉
  右(口父)咀,水煎服。

  洗方 治下疳。
  冬青叶四五十片 甘草 黄蘗 防风
  右(口父)咀,煎汤洗之。

  掺药 治下疳。
  孩儿茶 轻粉 黄蘗 冰片 橄榄核烧,各一钱
  右为末,掺之。
  又方 治内外蛀疳疮,并小便一切疳疾。
  苍朮 黄蘗 滑石各二钱 秦艽一钱
  右(口父)咀,水煎服。如小便濇滞疼痛,加甘草节、蒲黄。
  又方 治前证。
  黄芪 白蒺藜 羌活 白附子各二钱
  右末之,用猪腰子一副,竹刀切破,入药在内,线扎定,白酒煮熟,空心服之。

  隔纸膏 治小便疳疮大烂者。
  面粉 白蜡各一两 黄蜡八钱 冰片一钱 先用麻油三两,火上熬化二蜡,随下面粉,次下冰片,为隔纸膏贴之,五日后痛即止,肉即生矣。

  茯苓补心汤 治一切妒精阴疮。
  白茯苓 干葛 前胡 桔梗 甘草 陈皮 白芍 紫苏 人参 半夏 当归 熟地 川芎 枳壳
  右(口父)咀,姜三片,枣肉二枚,灯心二十茎,水二锺,煎服。

  补心养胃汤 治前证。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黄连 当归 生地 青皮 白芍 槟榔 乌药 远志 滑石 山栀 车前子 延胡索 川芎
  右(口父)咀,水煎服。

  内补托里流气饮 治前证。
  茯苓 泽泻 猪苓 紫苏 山栀 甘草节 黄连 白朮 川芎 当归 生地 白蒺藜 白芍 人参 黄芪 木通 青皮 香附子 苦参
  右(口父)咀,水煎服。

  水黄膏 治前证。
  黄连二两,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滤去滓,再重汤慢火煎至一酒杯 加冰片三分 麝香三分 轻粉五分 硫黄末一钱
  右俱研末,以黄连汁调和,用鹅毛润患处,立效。

  一抹散 治前证。
  黄连末 鹿角灰 鸡内金灰各一钱 红绒灰 孩儿茶各七分 珍珠末 冰片 轻粉各五分 麝香三分
  右为细末,干掺患处。

  洗方 治阴蚀(上匿下虫)疮。
  川椒五分 蛇床子半斤 白矾三钱 桃枝 柳枝各七枝 蕲艾 苦参各一两
  右用米泔水五六碗,煎滚去滓,乘热熏洗之。
  又方 治前证。
  雄黄一钱 硫黄五分 木鳖子一枚,去壳銼片 桃仁五粒 艾五钱 入前药在内,作条放在马桶熏之,其虫即死。

  麻黄汤 治阴肿或疮或烂。
  麻黄 黄连 蛇床子各五钱 蕲艾三钱 乌梅三枚 大戟 防风 白矾各八钱
  右銼,煎汤熏洗;再用孩儿茶一钱,轻粉、冰片、杏仁灰各五分,为末掺之。

  黄芩汤 治妒精阴疮。
  当归 黄芩 川芎 大黄 白矾各二钱 黄连三钱
  右剉,水五碗煎,熏洗;洗后敷雄黄、硫黄、轻粉末。
  又方 治阴烂。
  孩儿茶 鸡内金各一钱 轻粉五分 冰片三分
  右为细末,干掺上。
  又方 治阴疮,与男子妒精疮略同。
  黄丹 枯矾 萹蓄 槁本各一两 硫黄五钱 蛇蜕一条,烧灰

  龙胆汤 治左右便毒。
  龙胆草一钱 木鳖子三枚 大黄三钱 桃仁 红花 当归须各等分 (艹舌)蒌一枚
  右(口父)咀,水酒各一碗,煎八分,去滓,夜露一宿,次早,空心温服,行利十余次。

  荆防败毒散 治前证
  穿山甲 甘草 红花 羌活 当归 金银花 天花粉 赤芍 防风 生地黄 木通 枳壳 川芎 乌药各一钱 槐花末,二钱 牛膝五钱
  右,水煎服。

  败毒流气饮 治小肠流注。
  紫苏 桔梗 枳壳 甘草 香附 防风 川芎 羌活 独活 白芷 白芍 槟榔 茴香 泽泻 延胡索
  右(口父)咀,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空心服。

  清心流气饮 治前证。
  白朮 茯苓 猪苓 泽泻 麦冬 青皮 防风 柴胡 羌活 赤芍 香附 生地黄 川芎 紫苏 甘草
  右(口父)咀,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滑石、木通。

  乳香散 【《儒门事亲》】  治下疳。
  乳香 没药 轻粉 黄丹 龙骨 乌鲗骨 黄连 黄芩 铜绿各等分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先以温浆水洗过,掺疳疮上。

  疳蚀散 治同上。
  虾蟆 木香 硫黄 铁精等分
  右,五月五日为末,入麝香少许,掺敷患处。

  青木香丸 【《医学入门》】  治寒疝及膀胱疝气肿气。
  破故纸 荜澄茄 槟榔各二两 青木香一两 黑丑头末三两
  右为末,水丸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五十丸。
  又方
  青木香丸二百粒 螌蝥七个
  右同炒,令微香,以磁器盖之,候冷去蝥,每五十丸,茴香酒吞下。盖疝属肝,故借蝥以治风。

  当归四逆汤 【《医学纲目》】  治寒疝,脐下冷痛。
  当归一钱二分 附子 肉桂 茴香各一钱 白芍药 柴胡各九分 延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七分 泽泻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空心服。

  羊肉汤 【《金匮要略》】  治寒疝脐腹胀痛,手不敢近。
  羊肉一斤 生姜五两 当归三两
  右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

  葱白散 【《三因方》】  治寒冷气,入膀胱作痛。
  川芎 当归 枳壳 厚朴 蓬朮 三棱 肉桂 干姜 人参 神鞠 麦芽 青皮 茴香 木香 熟地黄 白芍药 赤茯苓 川楝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葱白二茎,盐一匙,煎服。

  四神丸 【《丹溪心法》】  治冷疝胀痛。
  吴茱萸一半酒浸,一半酢浸,焙干 荜澄茄 青木香各五钱 大香附一两
  右为末,糊丸梧子大,盐汤下七八十丸。

  秘传茱萸内消丸 【《直指方》】  治疝气及阴(疒贵)偏大,或生疮出黄水。
  吴茱萸半酒半酢,浸一宿,焙干 山茱萸 肉桂 马蔺花酢浸,焙 木香 黑丑头末 茴香盐炒 延胡索炒 川楝肉 青皮 陈皮并去白 海藻洗去咸,焙 桃仁炒 白蒺藜炒,各五钱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盐汤或温酒下五七十丸。

  牡矾丹 【《医学入门》,下同】  治阴囊生疮出水,其痒甚苦,搔之无足,后必痛。
  牡蛎粉 黄丹各二两 枯白矾四两
  右为末,遇夜用手捏药于痒处擦之,连擦三四次,自然平复。

  加减柴苓汤 治诸疝因湿热肿痛出水。
  柴胡 泽泻各一钱 半夏 赤茯苓 荔枝核 白朮 猪苓 山楂 栀子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无荔核则代以橘核。

  神圣代针散 【《医学正传》】  治血积疝痛,及诸疝刺痛,服之神效。
  乳香 没药并去油,研 当归 白芷 川芎 芫青制,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一字,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立地细细呷之。

  荡疝丸 【《古今医鉴》】  治气疝。
  蓬朮 木香各四钱 黑丑头末 破故纸炒 茴香炒 川楝子炒,各一两 青皮 陈皮各三钱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气疝饮 【《医学入门》】  治气疝。
  黄连以吴茱萸煎水浸,炒,二钱 甘草三分 人参 白朮各一钱 白芍药 陈皮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水煎服。

  三茱丸 【《丹溪心法》】  治气疝肿痛。
  山茱萸 吴茱萸 食茱萸各二两 川楝一两 破故纸炒,一两七钱 螌蝥十四个,同炒赤,去蝥 黑丑头末炒一两 青盐 青皮 茴香炒,各三钱
  右为末,酢面糊和丸梧子大,先嚼桃仁十五粒,以温酒或盐汤下三五十九。

  聚香饮子 【《医学入门》】  治七情所伤,遂成疝气。
  乳香另研 沉香 白檀香 木香 藿香叶 丁香各八分 延胡索 姜黄 乌药 桔梗 桂心 甘草各四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二香丸 【《丹溪心法》】  治狐疝上下出入作痛,或疝痛作则腹内块痛止,疝痛止则腹内块痛复作。
  木香 香附子各三两 山楂肉二两 三棱 蓬朮并酢煮 神鞠 姜黄 南星各一两 黄连与吴茱萸同炒 萝卜子 桃仁 栀子仁 橘核炒,各五钱
  右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白汤下五七十丸。

  天台乌药散 【《东垣十书》】  治小肠气。
  川楝子十个,以巴豆十四粒,同麸炒黑色,去豆麸 乌药 木香 茴香炒 良姜 青皮各五钱 槟榔三钱
  右为细末,每一钱温酒调下;痛甚,炒姜热酒下。

  救命通心散 【《医学纲目》】  治小肠气痛。
  川乌一两,以青盐一钱。酒一盏,浸一宿,去皮尖焙 川楝子肉一两,以巴豆肉二十一粒,同炒黑,去豆 茴香五钱 石燕一对,火煅酢淬 土狗五枚 芥子一钱六分
  右为末,每三钱,入羊石子内,湿纸裹煨熟,夜半时,好酒半斤,入盐细嚼石子,以酒咽下,不得作声。小便大利,其病即去。

  去铃丸 【《医学入门》】  大治小肠疝气。
  茴香一斤,以生姜一斤取自然汁,浸一宿,约姜汁尽入茴香,然后入青盐二两同炒赤,取出焙燥
  右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温酒米饮任下。此药全实脾胃,且有盐能引入下部,有姜汁专一发散而无疏导之害,服之累效。

  加味通心饮 【《得效方》】  治小肠疝气热痛,小便不通。
  瞿麦 木通 栀子 黄芩 连翘 枳壳 川楝子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灯心三十茎,车前草五叶,同煎服。

  蠲痛丸 【《直指方》】  治小肠膀胱气痛。
  延胡索一两 川楝子肉 茴香炒,各五钱 白丑头末炒 当归 良姜 青皮 木香 乌药各二钱半 全蝎焙七个
  右为末,姜汁浸,蒸饼和丸梧子大,烧绵灰调酒,送下三五十丸。

  消疝丸 【《集略》】  治小肠疝气。
  苍朮一斤,泔浸,切片 川椒微炒 白茯苓 茴香炒,各四两 葱白一斤,切,盐一两同炒黄,去葱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温酒下五七十丸。

  立效散 【《资生方》】  治小肠气痛。
  全蝎七个 缩砂三七枚 茴香一钱
  右为末,分三贴,热酒调下,空心,即效。

  茱萸内消丸 【《医学入门》】  治膀胱肾虚结成寒疝,偏坠引痛,及小肠奔豚痃癖等证。
  山茱萸 吴茱萸 川楝子 马蔺花 茴香 青皮 陈皮 山药 肉桂各二两 木香一两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

  杨氏麝香丸 【《直指方》】  能寻诸处痛。凡膀胱气,胁下痛,最难治,此药主之。
  木香 胡椒各一两 全蝎炒 巴豆各四钱 麝香一钱
  右为末,蒸饼和丸麻子大,朱砂为衣,熟水下五十丸。

  金铃散 【《直指方》】  治膀胱小肠气肿痛。
  大川楝肉三十枚,切片,以巴豆肉三十粒作片同炒焦,去巴豆 茴香炒,与川楝肉等分 木香一钱半
  右为末,每二钱,水酒各半,煎葱白汤调下,空心。

  三疝汤 【《集成》】  治膀胱气肿痛。
  车前子二钱四分 茴香一钱六分 沙参八分 葱白一钱二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橘核散 【《丹溪心法》】  治四种(疒贵)疝,久者用橘核丸,新者用橘核散。
  橘核一钱半 桃仁十五枚 栀子仁一钱 川乌炮 吴茱萸各五分
  右各炒为粗末,作一贴,水煎服。《入门》曰:按橘核单止痛,乌头散寒郁,山栀除湿热,又引乌头速下,不令胃中停留,用之甚捷。

  三白散 【《得效方》】  治膀胱气蕴热,阴囊肿胀,大小便不通。
  白丑头末一两 桑白皮 白朮炒 木通 陈皮各二钱半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汤或葱白汤调下。

  四味茴香散 【《医学入门》】  治囊茎抽痛不可忍,俗名小肠气
  乌药酒浸一宿,焙 良姜 茴香 青皮各一两
  右为末,每二钱,发时,热酒调下。

  金铃子丸 【《澹寮》】  治疝气偏坠,痛不可忍。
  川楝子肉五两,銼作五分:一用螌蝥十个,同炒,去螌蝥;二用茴香三钱,盐半钱同炒,去盐留茴香;三用黑丑三钱,同炒,去黑丑;四用破故纸三钱,同炒,留故纸;五用萝卜子一钱,同炒,去萝卜子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温酒下三五十九。

  茱萸内消丸 【《得效方》】  治阴(疒贵)偏大,肾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
  川楝肉一两半 大腹皮 五味子 延胡索 海藻各一两二钱半 木香七钱 桔梗 青皮 山茱萸各一两 川乌炮 吴茱萸 食茱萸 茴香 桂心 桃仁各五钱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温酒下三五十丸。

  马蔺花丸 【《医学正传》】  治(疒贵)疝偏坠,及妇人阴(疒贵),小儿偏坠,无有不效。
  橘核丸 加马蔺花一两 槟榔五钱
  右服法,同橘核丸。

  茴香安肾汤 【《古今医鉴》下同】  治左边偏坠,丸如鸡鸭子大。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茴香 破故纸 槟榔 乌药 香附童便制 缩砂 荔枝核各八分 黄蘗 泽泻各六分 木香 延胡索各四分 升麻 甘草各二分
  右銼,作一贴,煎服。

  加减香苓散 治偏坠气初起,壮热憎寒。乃发表分利药也,一服愈。
  枳壳 陈皮 苍朮 麻黄 猪苓 香附子 泽泻 木通 滑石 三棱 蓬朮 车前子 川楝子 延胡索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入生姜三片,葱白二茎,水煎服。

  川楝散 【《直指方》】  治木肾外肾,胀大麻木痛硬,并奔豚疝气偏坠。
  川楝子四十九个。先切七个,取肉,以茴香二钱半同炒并留,又切七个,以破故纸二钱半,同炒并留;又切七个,以黑丑二钱半,同炒并留;又切七个以盐一钱,同炒并留,又切七个,以螌蝥十四个,同炒去蝥;又切七个,以巴豆肉十四个,同炒去巴豆;又切七个,以萝卜子二钱半,同炒,去萝卜子。乃入下药 茴香炒 木香各五钱 辣桂二钱半
  右为末,酒面糊和丸梧子大,空心盐酒下三五十九。瘀血木肾,以此方加延胡索五钱略炒剂之,以没药末,和温酒吞下。

  九仙灵应散 【《万病回春》】  治男子阴湿阳痿,每逢不举。
  附子炮 蛇床子 紫梢花 石菖蒲 海螵蛸 远志 丁香 木鳖子各二钱 片脑一钱半
  右为粗末,每五钱,水三碗,煎至一碗半,温洗湿处并阴囊,日二次,留水再温洗,多洗尤好。

  加减内固丸 【《医学入门》】  治命门火衰,肾寒阴痿,元阳虚惫。
  巴戟 肉苁蓉 山茱萸 菟丝子各三两 破故纸二两半 钗石斛 胡卢巴各二两 茴香一两 附子五钱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温酒或盐汤下五七十丸。

  十补丸 【《丹溪心法》】  治寒疝阴冷,及小肠、膀胱奔豚等证。
  附子 防风各一两,銼豆大 盐四两 黑豆一合,四味同炒,附子裂,去诸药,只用附子 胡卢巴 川楝肉 巴戟 肉桂 延胡索 破故纸炒 木香 荜澄茄 茴香炒,各一两
  右为末,糯米粉酒打糊,和丸梧子大,朱砂为衣,酒下五七十丸。

  吴茱萸汤 【《医学正传》】  治厥疝上逆,阴冷囊寒。
  川乌 细辛各七分半 吴茱萸五分 良姜 当归 干姜 肉桂各二分半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清魂汤 【《东垣十书》】  治外肾冷,前阴痿,阴囊湿痒。
  柴胡 黄蘗酒炒 甘草生各一钱 升麻 泽泻各七分半 当归梢 羌活 麻黄根 草龙胆 防己 赤茯苓各五分 红花一分 五味子九粒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回春散 【《古今医鉴》下同】  治阴冷如神。
  歌曰:一钱白矾八分丹黄丹也,二分胡椒细细研,焰硝一分共四味,好酢调和手内摊。男左女右合阴处,浑身是汗湿衣衫,此方用者如神效,不义之人不可传。

  助阳散 治急阴冷。
  干姜 牡蛎各一两
  右为末,以烧酒调稠搽手上,用双手揉外肾,妇人揉两乳。

  阴疮膏 治男女阴疮。
  米粉酒一杯许 芍药 黄芩 牡蛎 附子 白芷各七钱半
  右六味为(口父)咀,以不入水猪膏一斤,微火上煎,三上三下,候白芷黄膏成,绞滓去,内白粉和,取敷疮上。

  活血驱风散 【《直指方》,下同】  治肾脏风,囊下湿痒,脚生疮癣。
  白蒺藜炒 当归 川芎 白芷 细辛 桃仁 半夏 槐角 白芍 五灵脂 甘草生,各六分 苍朮 杜仲 薏苡仁 桂皮 天麻 橘红 槟榔 厚朴 枳壳各二分
  右銼,作一贴,姜五片,枣二枚,水煎,入乳香未少许,空心服之。乳香以佐心气,使心肾相交也。

  蒺藜散 治(疒贵)风上攻,耳鸣目眩,下注阴湿疮痒。
  草乌水浸三日夜,逐日换水,取出,去皮晒干 白蒺藜炒,各五钱 白芷 白附子生 苍朮炒 荆芥穗各二钱半
  右为末,米糊和丸梧子大,盐酒下三五十丸。

  四生散 【《局方》】  治肾脏风,脚下生疮癣,或两耳鸣痒。
  白蒺藜 黄芪 独活 白附子各等分
  右为末,每一钱,薄荷酒调下;或以猪腰批开入药末二钱,合定裹煨香熟,空心细嚼,以盐酒送下,即瘥。

  乳香龙骨散 【《东垣十书》】  治外肾湿痒淫烂。
  龙骨 石膏生 五倍子各二钱半 白芨 乳香 黄丹各一钱二分半 麝香少许
  右为末,先以苦参、大腹皮、紫苏叶煎汤,温洗后掺敷。

  乌龙丸 【《本事方》】  一名乌头丸,治肾脏风下注,生疮癣。
  川乌 草乌各一两,以黑豆半升煮透软,去皮脐,切,晒干 大白附子 天麻 地龙各五钱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盐汤吞下三五十丸。

  椒粉散 【《东垣十书》】  治阴囊湿痒。
  麻黄根二钱 黑狗脊即贯众 蛇床子各一钱 川椒 当归梢 猪苓各六分 螌蝥四枚 轻粉 红花各少许
  右为末,干掺,避风冷。

  茴香楝实丸 【《丹溪心法》】  治男子七疝,妇人带下瘕聚,痛不可忍,皆任脉所主,治法同焉。
  川楝子炒 茴香 山茱萸 吴茱萸 食茱萸 青皮 陈皮 马蔺花 芫花各一两
  右为末,酢糊和丸梧子大,温酒下五十丸。

  木香金铃丸 【《古今医鉴》】  治诸般疝气,及外肾肿胀痛,一服立应。
  乳香 没药 木香 附子炮 茴香盐炒 川楝肉 延胡索 全蝎炒 人参各等分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黄酒下百丸。

  丁香楝实丸 【《医学纲目》】  治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带下。
  当归 附子炮 川楝肉 茴香各一两,并銼,好酒三升,煮酒尽为度,焙作细末,每末一两入 丁香 木香各二钱 全蝎十三个 延胡索一两
  右并为末,与前药拌匀,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酒下百丸,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全蝎治风之圣药,川楝、茴香皆入小肠经,当归、延胡索和血止痛。疝气带下,皆积寒邪于小肠之间,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为引导也。有人患疝痛三年,服此三剂良愈。

  四炒川楝丸 【《医学入门》,下同】  治一切疝气肿痛缩小,久服断根。
  川楝肉一斤,作四分:一分用麸一合,螌蝥四十九枚,同炒;一分用麸一合,巴戟一两,同炒;一分用麸一合,巴豆四十九枚,同炒;一分用盐一两,茴香一合,同炒。并以麸黄色为度,拣去同炒药,只取川楝肉 再加木香、破故纸炒各一两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盐汤下,日三服。

  五炒川楝丸 治诸疝。
  川楝肉五两。将一两螌蝥三个,同炒;一两茴香三钱五分,同炒;一两黑 三钱,同炒;一两破故纸三钱,同炒,一两萝卜子一钱,同炒。拣去同炒药,只留茴香、破故纸、川楝肉为末 酒糊和丸梧子大,温酒下五十丸。

  乌附通气汤 治新久疝病,四气七情疝,皆效。
  乌药 香附子 当归 白芍药 山楂肉 橘皮各一钱 赤茯苓 泽泻各五分 猪苓 木香 甘草各三分 白朮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空心服。

  十味苍蘗散 通治湿热疝痛。
  苍朮 黄蘗 香附子各一钱 青皮 延胡索 益智仁 桃仁各七分 茴香炒 附子炮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空心,水煎服。

  神消散 【《古今医鉴》】  治诸般疝气,外肾胀痛。
  益智仁炒,七钱 山栀仁盐水炒黑 橘核炒 茴香盐水炒,各一两 荔枝核八钱 槟榔五钱 青皮油炒,三钱
  右为末,每二钱,烧酒调,空心服;不饮酒,盐汤服。

  浴毒汤 治小肠风,阴疮痒痛。
  木通 槁本 枳壳 贯众 荆芥 甘松 薄荷 白芷
  右銼碎,用药二两,水五升,入芒硝半两,煎至三升,去滓,热洗浴疮。

  清心莲子饮 治悬痈势退,惟小便赤濇。
  黄芩五钱 黄芪蜜炙 石莲肉去心 人参 赤茯苓各七钱半 车前子炒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地骨皮 制甘草 每服一两,用水二锺,煎至八分,食前服。如发热,加柴胡、薄荷。

  加味托里散 治悬痈不消不溃。
  人参 黄芪盐水拌炒 当归酒拌 麦门冬 川芎 知母酒拌炒 黄蘗酒拌炒 芍药炒 柴胡 金银花 制甘草各一钱
  右作一剂,用水二锺,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十全大补汤 治悬痈溃而不敛,或发热,饮食少思。
  人参 黄芪盐水拌炒 白朮炒 茯苓 川芎 熟地黄酒蒸 当归酒拌 白芍药炒,各一钱 肉桂 麦门冬 甘草炒 五味子捣炒,各五分
  右作一剂,用水二锺,煎一锺,食前服。茎肿加青皮,热加黄芩、柴胡,日晡热加柴胡、地骨皮,小便赤加酒制知母、黄蘗,小便濇加车前子、山栀子俱炒。

  肾脏风方 凡指缝白者,只一二服效。
  黄芪一两 木通 甘草 黑牵牛各半两
  右四味,细銼,用螌蝥七枚,去翅,同药炒焦黑,去螌蝥,余为末,蒸饼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盐汤下三十丸。

  全蝎散 治肾脏风发疮痒。
  全蝎三枚,焙 明硫黄二钱,研 生虢丹一钱 槟榔一大个,破开,用好黄丹一钱合内,湿纸裹煨 麝香少许,研 轻粉半钱
  右为细末,研匀,磁盒收,每用少许,麻油调抹两掌,先以鼻嗅,男以两掌揜外肾,女以两掌揜两乳,各睡至醒,次日依前再用药,屡效。

  牡蛎散 治阴囊两旁生疮,或阴湿出水,其痒甚苦,夜则抓之无足,后必自痛;或两腋汗,脚板心汗湿,无可奈何,此药主之。予亲得此证,受苦数十年,得此方,随用一二日,如法擦之,二十余年不发,实为神效。
  牡蛎 黄丹炒,各二两 枯白矾四两
  右为细末,遇夜睡时,用手捏药于阴痒处痛擦之;不一时,又搽之三四次,后顿减。次夜,再搽,虽大减,又搽,后自然平复。如腋汗亦有顿搽方。如脚汗,先搽,后装药于靴或鞋底上,脚板上涂药缠脚裹之,亦可。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三

前阴门

    方

  人参酒 【《千金方》,下同】  治交接过度,或病未平复交接,伤气筋绝,舌卷唇青,引卵缩,胻脉疼急,腹中绞痛欲绝,不能饮食。
  人参 防风 白茯苓 细辛 秦椒 黄芪 当归 牛膝 桔梗各一两半 丹参 干地黄 薯蓣 锺乳石 矾石 山萸 芎藭各二两 白朮 麻黄各二两五钱 大枣三十枚,擘开 五加皮一升 生姜切炒干 乌麻碎,各二升
  右二十二味,(口父)咀,锺乳别以小袋子盛,清酒二斗半,浸五宿,温服三合,日再。不知,随意增进。一本无乌麻,用杜仲一两半。

  猪蹄汤 治服石发热,因劳损热盛,当风露卧,茎肿。
  猪蹄一只 蒴藋三升 蒺藜子研二升 葶苈子五合 黄蘗五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冷浴--,日三。

  葱白膏 治证同上。
  葱白 松菜子 葶苈子 蒴藋根 蒺藜子 丹参各半升 猪膏五升
  右七味,(口父)咀,煎如煎膏法,去滓用之。

  正阳散 治阴缩囊缩,大小便俱通,地道不塞,不渴不饮,邪不在里,宜温之灸之,外相接以复阳气。
  附子炮去皮脐 皂角酥炙,去皮弦,各一两 干姜炒 甘草炙,各二钱半 麝香一钱,研极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五分,不拘时,和滓温服。

  立效散 治疝因食积作痛。
  山楂酢炒,一钱五分 青皮酢炒,一钱二分 小茴香盐水炒 枳实麸炒 苍朮米泔浸,炒 香附 吴茱萸 山栀炒黑 川楝肉各一钱
  右(口父)咀,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活肾丸 【《医学入门》】  治木肾不痛。
  昆布 吴茱萸各三钱 苍朮盐水炒,一两 黄蘗酒洗 枳实 滑石各七钱 南星炮 半夏制 山樝肉 神曲炒 白芷各五钱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盐汤下七十丸。一方无枳实,有枸杞子。

  夺命丹 【《局方》】  治奔豚疝气上冲,小腹引痛。神效。
  吴茱萸一斤,分四处:以四两酒浸,四两酢浸,四两白汤浸,四两童便浸,并焙干 泽泻二两
  右为末,酒面糊和丸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五七十丸。

  壶卢巴丸 【《直指方》】  治奔豚疝气上冲,痛不可忍。
  茴香炒三两 白丑头末二两 川乌炮 巴戟 吴茱萸各一两半 川楝子 壶卢巴各一两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二三十丸。

  一捏金散 【《医学正传》】  治奔豚疝气上冲,及小肠气脐腹大痛。
  延胡索 川楝肉 全蝎炒 茴香炒
  右为末,每二钱,热酒调下,神验。

  还少丹 【《集略》】  治下部脉微细,阴痿不起。
  熟地二两 枸杞子 山药 牛膝各一两半 山茱萸 巴戟 白茯苓 五味子 远志 肉苁蓉 楮实子 杜仲 小茴香各一两 石菖蒲五钱
  右为末,蜜和枣肉为丸梧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三五十丸。节斋曰:按亦有郁火盛而致痿者,非还少丹所能起,常服黄蘗、知母清火坚肾之药。

  五精丸 【《丹溪心法》】  治肾虚阴痿。
  秋石 鹿角霜 茯苓 阳起石 山药各等分
  右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常近火气使干燥,服之,无恋膈之患。

  上丹 【《局方》】  治劳伤虚损,男子绝阳,房事不兴。
  五味子八两 蛇床子 菟丝子 杜仲 防风 百部根 白茯苓 巴戟 肉苁蓉 枸杞子 山药 远志 柏子仁各二两
  右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温酒盐汤下五七十丸。

  腽肭补天丸 【《医学入门》】  治虚损阴痿。
  胡桃肉三两 白朮二两半 白芍药 熟地黄 黄芪 杜仲炒去丝 牛膝 破故纸 川楝肉 远志各二两 腽肭脐人参 白茯苓 当归 枸杞子 川芎 茴香各一两半 木香 茯神 甘草蜜炙,各一两 沉香五钱
  右为末,用酒制腽肭,煮面糊和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或盐汤下五七十丸。

  小浴方 治虚劳阴湿痒生疮。
  川椒 苦参 蛇床子各一两半 白矾 白芷 香附子 狗脊 细辛各一两 桂心三分
  右(口父)咀,每用药一两,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去滓,倾入盆子内,但乘热气坐盆子上熏之,良久,通身汗出,便洗患处,甚者不过三两度。

  沐浴长春散 治男子下元阴湿久冷,阴囊左右夜痒,抓之则喜,住之则痛,成疮流水,为害甚苦,此药见效。及治妇人下部阴湿,胎元久冷。
  牡蛎 蛇床子 破故纸 紫梢花 官桂 干荷叶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用一两半,水一小锅,入葱白数茎,煎至八分,去滓,先熏后洗,却用后药:枯矾一两,黄丹、蛤粉各半两。
  右件共研为细末,熏洗了后,以手捏药末,搽湿痒处。

  铜绿散 治男妇阴部湿淹疮。
  铜绿少许 白矾一钱 乳香半钱 轻粉一字 五倍子细研,半两
  右为细末,洗净掺之。

  子和泄水丸 一名大智丸,治下疳疮。
  大戟 芫花 海带洗 海藻洗 (木郁)李仁 甘遂 续随子各半两 樟柳根一两
  右为细末,水煮枣肉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熟水下。按此药太峻,用者慎之。

  下疳疮方 先用张子和泄水丸去根,后用此药干上。
  黄连 滑石各半两 定粉三钱 轻粉少许 乳香一钱 蜜陀僧二钱
  右细末干上。或加干胭脂,或加木香、槟榔。

  大芦荟丸 一名九味芦荟丸。治肝火炎盛,下疳溃烂,或作痛焮肿;或治小儿疳膨食积,口鼻生疮,牙龈蚀烂等证,并虫蚀肛门痒痛。
  胡黄连 芦荟 黄连 木香 白芜荑 青皮 白雷丸 鹤虱草各一两 麝香一钱
  右为末,蒸饼糊丸桐子大,每服一钱,空心米饮下。

  八正散 治下疳便毒,小便淋漓,脉证俱实者。
  大黄 车前子 瞿麦穗 萹蓄 山栀子仁 木通各一钱 滑石二两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洗毒汤 治阴蚀疮。
  苦参 防风 露蜂房 甘草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水煎浓汁洗疮。

  金银花散 治下疳疮。
  金银花 荆芥 (石卜)硝 蛇床子 甘松 白芷 槟榔各一钱
  右(口父)咀,每用五钱,水五碗,加葱白三根,同煎数沸,盆盛水,先熏后洗。

  洗疳药
  黄连 黄蘗 当归 白芷 独活 防风 (石卜)硝 荆芥各等分
  右入钱五十文,乌梅五个,盐一匙,入水同煎,温洗,日五七次,敷下项药。

  敷疳药
  木香 槟榔 黄连 铜青 轻粉 枯矾 麝香 海螵蛸各等分
  右为极细末,洗后,至夜敷上。

  丹溪方 治下疳疮。
  蛤粉 腊茶 苦参 青黛 密陀僧
  右,用河水洗疮净,腊猪脂调敷,并治臁疮。

  追脓锭子海藏 下疳有脓,内溃不出,此药追之。
  雄黄二钱 巴豆一钱半 轻粉一字
  右为细末,敷之。

  七宝槟榔散 治下元玉茎上或阴头上有疳疮,渐至蚀透,久不愈者。
  槟榔 雄黄 轻粉 密陀僧 黄连 黄蘗 (石卜)硝
  右为细末,和匀,先以葱白浆水洗净,软帛挹干,如疮湿干掺,如干,小磨麻油调涂。

  玉粉散 治下阴疮疼不止。
  滑石 密陀僧 寒水石煅,各半两 腻粉 麝香各少许
  右为细末,油调敷,或干贴患处。

  截疳散 治年深疳瘘疮大效。
  白芨 白蔹 黄丹 密陀僧各一两 冰片 麝香各半钱 黄连半两 轻粉一钱
  右为细末和匀,每用或掺或纴疮中,以膏药贴之。

  甘石散 治下部疳疮。
  炉甘石 蜜陀僧各一钱半 轻粉一分 橡斗子烧灰存性,三钱 龙骨半钱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先用荆芥、杜仲、川椒煎汤,放温洗罢,次用药些少干贴。

  博金散 治下疳疮臭烂肿痛。
  白矾 密陀僧各五钱,同为末相和入于沙锅内,火炮汁尽 白垩二钱 乳香五分 麝香一字 黄丹 轻粉各一钱
  右为细末,先须另用槐枝、葱白、盐、甘草熬汤,淋溻洗一二时,挹干,掺上项药。每用药先须洗溻,然后掺药,甚者三五次,瘥。

  胜金散 治下疳溃烂或疼痛。
  黄连 黄蘗 轻粉 银朱 孩儿茶各五分 冰片一分
  右为细末,香油调搽,内服加味泻肝汤。

  双解散 治便痈内蕴热毒,外挟寒邪,或交感强固精气,致精血交错,肿结疼痛,大小便秘者,宜用此药通解,更随证调治。
  辣桂 大黄酒拌炒 白芍药 牵牛炒捣 桃仁去皮尖 泽泻 甘草炒 干姜炮,各五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煎八分,空心服。

  滋肾丸 治下焦阴虚小便濇滞,或脚膝无力,阴汗阴痿,或足热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闭。
  黄蘗酒洗焙 知母酒洗焙,各一两 肉桂二钱
  右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白滚汤送下。

  加减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玉茎患疮,或便毒悬痈肿痛,小便赤濇,或溃烂不愈。又治阴囊肿痛,或溃烂作痛,小便濇滞,或睾丸悬挂。
  龙胆草酒拌炒黄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炒 木通 生地黄酒拌 当归尾酒拌 山栀炒 黄芩 甘草各五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煎八分,食前服。如热盛加黄连,大便秘加大黄炒。

  导水丸 治便痈初起肿痛,及下疳大小便秘。又治杨梅疮初起,湿盛之际,宜先用此丸数服。
  大黄酒拌炒 黄芩炒二钱 黑牵牛末炒 滑石煅,各二钱
  右为末,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温汤下。

  玉烛散 治便痈初起,肿痛发热,大小便秘,用此以散之。
  川芎 当归酒拌 芍药 生地黄酒拌 芒硝 大黄煨,各二钱 甘草炙,五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煎八分,食前服。

  托里当归汤 治溃疡气血俱虚,发热及瘰疬流注乳痈,不问肿溃,但疮疡气血虚而发热者,皆宜服之。久服能收敛疮口。
  当归酒拌 黄芪盐水拌炒 人参 川芎 熟地黄酒拌蒸 白芍药酒炒,各一钱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煎八分,食远服。

  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患便痈不消。
  人参 黄芪盐水拌炒 白朮炒,各一钱五分 当归酒拌 陈皮各一钱 柴胡 升麻各五分
  右作一剂,姜三片,枣二枚,水二锺,煎八分,食前服。

  补骨脂散 治不慎房劳,患便痈,或劳役患此肿痛,并治之。
  补骨脂研炒,一两 牛蒡子研炒 牵牛研炒 大黄酒拌炒,各五钱
  右为末,每服五钱,痛甚者一两,空心热酒调下。
  又方 治便毒。
  刘寄奴 王不留行 大黄 金银花 木鳖子
  右等分,酒水煎,露一宿,五更服。
  又方 治便毒初起。
  射干二寸 生姜如指大,捣细
  右取顺流水煎,微沸服之,以泻为度。又用牛皮胶酢煮涂患处。射干,紫花者是,红花者非。
  又方 治便毒已结成脓者。
  连翘 大黄各半两 枳实 厚朴各三钱 甘草节一钱 桃仁泥二十一枚
  右分三服,姜三片,水煎服。
  又方 治便毒。
  青皮 白芷 柴胡 赤芍药 槟榔 (石卜)硝 乌药 木瓜 大黄 连翘 (艹舌)蒌 生地黄 甘草节 黄芩 三棱 蓬朮 犀角 皂角刺
  右为(口父)咀,以水三碗,煎至一碗,候大饥服,以泻为度。

  三物汤 治便痈。
  牡蛎 大黄 山栀子各等分
  右为末,以酒水一大盏,煎至七分,露一宿,空心温服。

  狼牙汤 【仲景】  治阴蚀疮。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消毒五圣汤 治便毒肿疼,神效。
  五灵脂 白僵蚕 郁金 贝母 大黄各三钱
  右,酒水各半煎服,连服三贴,立愈。

  消毒饮 治便毒初发,三四日可消。
  皂针 金银花 防风 当归 大黄 甘草节 (艹舌)蒌实各等分
  右(口父)咀,酒水各半煎,食前温服,仍频提掣顶中发,立效。

  止痛妙绝饮 治便毒肿硬,不消不溃,疼痛无已,此方一服,立能止痛。
  人参 大黄各五钱
  右用酒水各一锺,煎至一锺,入乳香、没药各一钱,空心食前服。

  牡蛎散 治血疝即便毒。
  酒当归 甘草节 滑石煅 牡蛎煅,各一钱半 大黄三钱 木鳖子五枚,杵
  右作一剂,用水二锺,煎一锺,露一宿,五更顿服。冬月火温服。已,未溃,脓血从大便出。薛己曰:按此方乃咸寒导滞之剂。若久旷房室,大小便秘,发热焮痛,或交感强固精气,致精血交错,肿结疼痛,便秘者宜用。若劳倦之人,不甚焮肿,大小便如常,或小便赤色发热,不作脓,及溃而不敛,宜用十全大补汤。盖此证多起于劳役不足,或房劳过度,精气俱虚之人。俗云:一石米疮,此言百日后可愈也。若大补气血,不旬日而愈,何用百日?盖疮之收敛,在乎血气之盛也。尝治举人凌待之虚而服克伐药,几致危殆,予用托里健脾药而消。秀才王文远劳苦患之,服小柴胡汤而表证散,后用托里药,脓成针之,而旬日愈。胡判官脓清脉弱,以大补之药而已愈。因新婚复发,自用连翘消毒汤,致泻痢不止,竟致不救。可见此证属不足多矣,非补不可。大抵便毒属肝经,初起坚硬,肝主筋故也。五七日后,当赤软脓成,若尚坚硬,乃元气虚,不能腐化,往往人见坚硬,只欲内消,反服攻散药,以致虚虚之祸。前所治者,即其验也。
  又方 治便毒。
  山栀 大黄 乳香 没药 当归各半钱 (艹舌)蒌仁二钱 代赭石一钱
  右作一服,水煎。

  防风通圣散 治疮疡便毒,若泻去芒硝、大黄,能解暑月热毒,或遍身头面患疮。
  芍药 芒硝 滑石煅 川芎 大黄煨 桔梗 石膏煅 荆芥 麻黄各四分半 白朮 连翘 当归 薄荷叶 甘草生防风 山栀 子仁 黄芩焙,各八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煎八分服。薛己曰:按此方非表里俱实大小便秘者,恐不可用,宜审之。

  苏方散 治便毒。
  木鳖肉 当归尾 芍药 白芷 甘草 川芎 射干 大黄 没药 苏木 穿山甲煻火煨 忍冬各六分,即金银花
  右细切,作一服,酒水各一盏,煎至一盏,食前服。

  青皮汤 治便毒。
  青皮 防风 当归身 甘草梢生,各等分
  右(口父)咀,分作四服,水一小碗,煎至八分,去滓,大温服,空心,日进三服。

  复原通气散 便毒初发用此。
  南木香 延胡索 天花粉酒浸 舶上蘹香炒 白牵牛炒 白芷 当归尾 生甘草各一两 青木香半两 穿山甲酒浸炙焦,二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服,木香汤亦可。

  (艹舌)蒌散 治便痈等恶疮。
  (艹舌)蒌一枚 金银花 牛蒡子炒,各三钱 生姜 甘草各半两
  右将药不犯铜铁器槌碎,用酒一大升,煎数沸,空心温服。

  追毒散 治便毒肿结。
  穿山甲蘸酢炙焦,五钱 木猪腰子酢微炙,三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食前老酒调下,次以酢煮肥皂研膏敷之,妙。木猪腰子,即木猪苓。

  立消散 消便毒痈肿如神。
  全蝎炒 核桃去壳肉,只用膈膜,炒
  右等分为末,空心酒调下三钱,下午再服,三日全愈。

  敷药方 治便毒肿痛。
  雄黄 乳香各二两 黄蘗一两
  右为细末,用新汲水调敷,肿处自消。
  又方 治便毒。
  乳香研 没药研,各半两 大黄 黄连 黄蘗 半夏 防风 羌活 皂角刺 木鳖子 (艹舌)蒌 甘草节 草乌头 阿胶炒 南星
  右为细末,酢调成膏,入石器内,火熬黑色,鹅翎蘸敷之。

  威灵仙散 治便毒。
  威灵仙 贝母 知母各一两
  右三味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下。如不散,再服。薛己曰:按此方通经去脓,消毒,补虚益气,盖此证多患于阴虚之人,此方乃是一见也。亦有焮痛小便数者,宜用加减龙胆泻肝汤;大小便秘,焮肿作痛,宜八正散;憎寒发热,荆防败毒散。然后用此方。若不作脓,或脓不溃,宜用大补之剂。溃而不敛者,更用豆豉饼灸之。

  胃苓散 治便毒。
  猪苓 泽泻 白朮 茯苓 苍朮 厚朴 陈皮各一钱 甘草炙 肉桂各五分
  右作一剂,水二锺,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服。

  金白散叶心仰方 治疳疮。
  铅粉不拘多少,银窠倾过,取出去铅,每用八钱 轻粉三钱 冰片三分 共研末,搽于患处少许,先用茶洗净,然后用药。

  疳疮方
  灯心灰二钱 轻粉二钱 冰片一分 共研末,搽于患处。如水管肿硬,用酸枣树去粗皮,用内白皮煎水浸洗,即消,以便掺药。
  又方
  海蚆子烧灰,三钱 孩儿茶二钱 轻粉一钱 片脑一分 黄蘗末五分 共研末,搽于患处。
  又方
  墙上久烂螺蛳壳洗净泥,煅过,五钱 轻粉三钱 片脑一分 共研末,搽患处。

  妒精疮方
  孩儿茶 黄丹各二钱 黄连 赤石脂各一钱 朱砂四分 轻粉三分 黄蘗六分 片脑一分 共为末,用生猪油三两,取油去滓,调末搽于患处,以苦虀菜叶贴住。

  川楝子丸 治疝气,一切下部之疾,悉皆治之。肿痛缩小虽多年,服此药,永去根本。
  川楝子净肉一斤,分四处:四两用麸一合、螌蝥四十九个同炒麸黄色,去麸螌蝥不用;四两用麸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麸黄色,去麸、巴豆不用;四两用麸一合、巴戟一两同炒麸黄色,去麸巴戟不用;四两用盐一两、川茴香一合同炒黄色,去盐茴香不用 木香不见火 破故纸炒香为度,各一两
  右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甚者日进三两服,空心食前。

  沉香桂附丸 【《卫生宝鉴》】  疗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热熨稍缓。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山乌炮去皮脐 官桂 干姜炮 高良姜炒 吴茱萸热汤浸去苦 茴香炒,各一两
  右研为末,酢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二。忌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