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 刘体信

  
  前言
  此书作者刘体信,字述之,后改名声木,字十枝。安徽庐江人,生于一八七八年(清光绪四年)。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第三子。光绪末,分省补用知府,签分山东,每遇实授,辄辞不就。入民国后,一意著述。一九五零年,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一九五九年病逝。作者自幼力学,至老不倦,性好藏书,所著亦多。有《桐城文学渊源考》十三卷、《桐城文学撰述考》四卷、《续补汇刻书目》三十卷、《再续补》十六卷、《三续补》十五卷、《续补寰宇访碑录》二十五卷、《寰宇访碑录》《补录》《再续录》三书《校勘记》十四卷,连同此书,汇为《直介堂丛书》。作者通晓目录版本之学,本书所述,以此为多。如南宋金履祥《尚书表注》、吕祖谦《左氏博议》二书,全属论体,并非解经。《四库全书》列于经部,《三笔》卷九《尚书表注》、《左氏博议》二条指为不类。近人叶德辉《观古堂汇刻书目》中《绛云楼书目补遗》所列唐李商隐《樊南甲乙稿》,是清初尚有流传之本。《随笔》卷五《樊南甲乙集》条,据以正《提要》称其久佚之误。唐段公路《北户录》崔龟图注,收入《四库》者脱其姓,《提要》遂疑为段氏之族,故而省略。《续笔》卷五《崔龟图注北户录》条,据清朱学勤《结一庐书目》补其所脱。凡此所述,皆可纠补前人之失。又如《四笔》卷十《康刻古文辞类纂》条,举该书清康绍镛印本与日后翻印本之异,则有助于版本之鉴别。对清代负有盛名之版本目录学家黄丕烈,其书目题跋人多誉之,《随笔》卷四《论书贾四人》条,则指摘其瑕,如于每书撰人之名氏、籍贯、仕履、学术、撰述,概不着一字,而多言收售情况。
  本书对学术源流、著述体例,所论亦多。如唐宋八大家之名,《提要》谓始于元末朱右,而实沿自明茅坤。《随笔》卷一《论唐宋八家文》条,则以为始于南宋吕祖谦、谢枋得二人,因吕辑《古文关键》与谢编《文章规范》,中收八家之文,多至十九,虽无八家之名,而已隐有八家之实。再如梁启超以学术史始于明末黄宗羲。《三笔》卷二《学史不始于黄宗羲》条,则举南宋朱熹《伊雒渊源录》、明冯从吾《元儒考略》、刘元卿《诸儒学案》三书,「皆述诸儒学派,虽无学史之名,实即泰西所谓学史」。上两例皆为探本穷源之谈。又旧时学士,或喜作高论,鄙薄评点。《随笔》卷五《评点书目》,《四笔》卷三《明归有光评点史记》、《论读左传法》,《五笔》卷十《评点史记》四条,综论评点始于南宋,明清各有所擅,谓「后世评点,即古人章句之法,其意皆以论文为主」,「实能启发人意,愈于解说」。再如清江藩《经解入门》卷一第七篇名《古书疑例》,其后俞樾撰《古书疑义举例》,篇目与之全同。张之洞《书目答问》,于俞书下注曰:「此书甚有益于学者。」而《四笔》卷五《江藩古书疑例》条,则指出俞书「体例全自此出......实以此篇为蓝本,而书中无一语道及,迹近攘善」;该条并附录江文,俾读者一览自明。作者论诗文,亦自有见地。如论诗文,主张「全以意胜,不在词藻」。《五笔》卷八《梅曾亮作诗宗旨》条,认为骈文「犹必力刬俗艳风采......设过于裁对工整,即是俗体」,「惟诗亦然,其裁对工整者,即试帖之变体」。《续笔》卷二《马叙伦论文语》、《五笔》卷七《陈衍论曾国藩古文》二条,谓曾氏文章在清代自是一家,不可磨灭,以夺于兵事吏事,不能专心于文,故气势有余,酝酿不足;其门生故吏誉之,则言过其实,亦迹标榜。此言亦具独见,不比盲从。作者精金石之学,书中亦有涉及。如清阮元《华山碑考》所记拓本三种,为流传有绪之物。《续笔》卷六《西岳华山碑》条,列举他本,以补阮氏之未备。一九一一年(清宣统元年)西安昭陵新出土五碑,中有唐程知节墓碑,碑文未经著录。《三笔》卷八《唐程知节墓碑》条录其大略,以待金石家之考求。
  作者生当晚清多事之秋,出身达官之家,故于时政及宦途内幕颇有所闻。如记甲午中日战争,《三笔》卷四《周馥论中日条约》、卷十《大院君捉放原委》、《四笔》卷七《论光绪甲午开衅缘起》及《五笔》卷十《论中日战事记载各书》,凡四条,得之于李鸿章、周馥、吴长庆所部官兵及丁汝昌幕僚,皆当事之人,所言颇足资信。《三笔》卷十《刘坤一遗集》条,记刘氏署理两广总督兼管粤海关监督数月,盈余银贰拾余万两,奏请解交藩库拾伍万两,余银悉用于助赈修堤等善举。而《清史稿》刘氏本传涉此者,即不如《随笔》具体。卷七《各省州县交代册籍》条,揭露县令因缘为奸,每将已征未解钱粮混入民欠项下,而由新旧县令私分,知府则以每年例有州县陋规,素来代为隐瞒。刘秉璋为浙江巡抚时曾查出此项钱粮多达银伍拾多万两。《五笔》卷六《左宗棠等逸事》条,记左氏与曾国荃二人为亲近指名谋求肥缺。卷八《犯人越狱案委过典史》条,言督抚奏报,借口知县先期因公进省,为之粉饰,而典史革职,知县又必与津贴。凡此种种,揭举晚清官场腐朽,不一而足。至于所记光绪年间招降黄金满详情、四川教案内幕,以及西南边务,皆足以补正史所阙。此书是一本有价值的文史参考书,但亦存在瑕疵。随手所记,或考订不严。如民间流传之乾隆香妃事迹,录于王闿运《今列女传》者,多齐东野语,而《三笔》卷十《今列女传》条竟谓其信而有征。旧时文人撰述,凡引前人文,或凭臆直书,不加检核,遂致张冠李戴。此书亦有此病。如《随笔》卷一《西域简明名称》条,后附《新疆识略》,云录自清张维屏《存研楼文集》。按该文集撰者为清储大文,且中无《新疆识略》。卷三《阮大铖咏怀堂集》条,谓阮氏「卒殉南都之难」,而殉者实为阮氏门人邝露。卷八《明龚诩不仕永乐》条,谓清赵元益刊龚氏《野古集》于《峭帆楼丛书》中,按刊者实为赵氏之子诒琛,此人曾编刊丛书多种,其一为《峭帆楼丛书》,又有《对树书屋丛书》,收入《野古集》者则为后一种。又如「法后王」一语出自《荀子》,《续笔》卷二《贺涛教人学文法》条误为司马迁。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四笔》卷七《马慧裕集字诗》条误为王羲之。梁惠王问「贤者亦乐此乎」,孟子答「贤者而后乐此」,《五笔》卷二《私论孟子》条则误答为问。
  书中所记时地,亦有抵牾不确者。如记慈禧四旬寿辰,《随笔》卷二《同治癸酉推恩大员老亲条》,云「同治十三年」,按癸酉为同治十二年。记基督教来华,《续笔》卷十《甲子各省教会势力》条,云「公历壹千捌百伍拾捌年,即南宋庆元肆年」,按庆元肆年为一一九八年,两个年份相去六百余年。记清林天龄卒地,《随笔》卷八《林天龄忧勤帝室》、《四笔》卷十《林天龄夏同善均卒于学院》二条,先云松江,后云江阴。记赵文楷出使琉球,《四笔》卷九《太湖赵氏四世翰林》、《五笔》卷七《武官殁于琉球考证》二条,前说为嘉庆庚申,后说则为乾隆五十九年。再如采石矶、燕子矶,分属安徽当涂及江苏江宁,《三笔》卷六《李太白酒楼联语》条混为一地。阳城仕德宗,时当中唐,《四笔》卷六《论有庳》条误为唐末。杨昌浚罢浙江巡抚,时在光绪三年,《五笔》卷二《左宗棠催迫杨昌浚协济饷》条,则误为光绪八年。本书于一九二九年排印,此次点校,即以排印本为底本。原书排校不精,讹误较多。现将校出之错字衍文加以( )号,补正之字则加以[ ]号。至于明显的形讹、音讹、颠倒及避讳字,则径加改正。此书钞摘他文甚多,摘引中之漏误,率皆查原引之文,据以补改。校改处不再注明。原书目录及《引用书目》列于《五笔》正文之前,今移目录于书首;正文原无目,现析原目标题,分缀各条之前,以便读者。《三笔》卷六《钦赏匾额》和《四笔》卷七《方贞观病中诗》全书原有文无目,现拟题补入,并此说明。《引用书目》则置于书后。其中讹误之处,均据原书予以核改。此书承顾起潜先生题检,点校承胡彦和师赐教,特致谢忱。

  
  苌楚斋随笔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苌楚斋随笔序
  予年十二三,受读《左传》,即以《传》中国名、地名、人名,贤奸、美恶,分条记之,以与晦之四弟角胜。实则当时所记,互有详略,每因此而争辨不已,是予之无知妄作,自小已然,非一日矣。年甫弱冠,负笈于江都徐蛰叟广文师之门。每见予喜览载籍,诲予以遇有欣喜或异同之处,必须随手钞撮,久之可成各种撰述。当时自恃记忆力甚强,贪看书,不暇钞书,惜未能从其言也。某年冬,大风雪中,试为笔记数十则,语多(剖)[掊]击前人,适为先文庄公所见。先公训谓:「勤于撰述,固是佳事,但语多(剖)[掊]击,非初学所宜。」闻命悚然,急毁去原稿,后亦不复为。时迁月异,往日所见者,已如电光石火,不复在心目间,始信记忆之力,果不如钞撮之力。今老矣,书痴结习,总未能忘,重理旧业,凛先公之训,遵徐师之诲,遇有可惊可喜,合于己意者,随笔记之,编为十卷。杂说家体例至广,漫无限制,古人原有此类,固无施而不可也。然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焉知我以为可惊可喜,合于己意者,他人见之,不以为可恶可憎,不合己意者乎。如以为不合己意,则一任他人之糊窗覆瓮,不能强他人之同于我也,亦惟敝帚自珍而已矣。己巳五月,庐江刘声木十枝,原名体信字述之自序。

  
  随笔卷一

  论袁枚吴锡麒骈文注
  论著书必自序序明原委
  相攸二字所本
  梁简文帝入华林园语
  顾亭林母王氏殉明难
  节录复徐师书
  节录复滋侄书
  孟子重迭五句
  论唐宋八家文
  论明七子诗
  周榘诗目难解
  王士祯朱仕琇第一知己
  施朝干论诗语
  尤袤梁溪集五十卷原本
  陆游出妻妾原委
  论东方朔小妻之言
  西域简明名称
  论随园诗话
  周兰外传
  论论语太宰
  诗法萃编论诗语
  王柏心焚五十岁以前诗
  论词苑丛谈等不注出典
  戚学标撰述
  国朝以消夏名书
  五经岁徧斋校书三种

  苌楚斋随笔卷一
  庐江刘声木十枝撰
     论袁枚吴锡麒骈文注
  道咸以来,最通行骈文,莫如袁简斋明府枚、吴谷人太史锡麒两家。良以词旨儇陋,易于摹仿,为俗人所悦目,遂不觉风行一时,流传极盛。袁文嗜之者尤多,注本约有(六)[八]家:石韫玉撰《袁文笺正》十六卷、《补注》一卷,原刊写字本甚精,翻刻之本独多。黎光地撰《随园骈体文注》十六卷,光绪丙戌自刊本。光地为益阳人,刊本仅流行湖南、北,他处罕见。魏大缙撰《增订袁文笺正》四卷,同治甲戌刊本。汗漫山人撰《补校袁文笺正》七卷,岭南丛雅居重刊本。魏茂林撰《重校袁文笺补》四卷,周绂堂撰《袁文笺注》[□]卷。吴文有、王广业撰《有正味斋骈体文笺》廿四卷、《卷首》一卷,咸丰九年原刊写字本。叶联芬撰《有正味斋骈文注》十六卷、《补注》一卷,同治甲戌刊本。叶注寥寥,远不如王注之渊博,坊间亦有刊本,是不可解矣。
     论著书必自序序明原委
  郑板桥明府燮《家书自序》云:「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序。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序为!」云云。声木谨案:明府此语,可谓通论,实亦至论也。然撰述不求他人作序则可,若无自叙则不可。凡人自撰一书,其心思才力,必有专注独到之处,他人见之,未必遽识著书人苦心孤诣,必自作一序,详述授受源流,标明宗旨。如笺注云宗其家,攻某家,中有某某数条,可自信无悮。某某数条,姑存其说,以待后人考论。诗文可注云学某家,譬如云素学昌黎,此篇乃似欧曾,或云素学嘉州,此首乃似元白。运用古典,不妨自注所出,于初学诗文,尤为重要。腹俭者,因自注用典甚少,自必增读经史,以植其根本。腹富者,因用典太多,转掩性灵,自必空所依傍,一以神行,不为用典拘束。诗文集中,某某数篇,尤为生平得意之作,不妨自己注明。庶使后人易于醒目,即操选政者,亦易于着手,不致茫如捕风,佳恶倒置。但注语必须简明易览,万不可稍涉矜张夸诞,示人以陋。如是于著者、读者、选者,皆有裨益。不意古人亦有行之者,但行之者仅一人,不能如声木私拟之详备。黄锺字宏旨,号蘧庐,如皋人,康熙中诸生,撰《蘧庐草》一卷,门人邓士英编。凡文四十四篇,前列总目,总目之后,仿《史记自序》、《汉书叙传》之例,每篇各为之序,述所以立言之意。虽自有别集以来,兹为创格,实与声木私意暗合。《四库提要》称其亦足以见其文不苟作,必有所取义,洵属破的之论。
  *    相攸二字所本
  《诗经韩奕》章云:「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又云:「韩姞燕誉。」朱子注云:「韩姞,蹶父之子韩侯妻也。相攸,择可嫁之所也。」云云。声木谨案:姞为本姓,韩乃夫家国名。《诗》称「韩姞」,犹后人称「李卫夫人」之意,其义实本于此。「相攸」二字,为后人择婿之口头禅,几于无人不道,流传数千年,由来已古。朱子注谓「择可嫁之所」,直截简当,甚于以训诂解释,转觉烦而无序也。
     梁简文帝入华林园语
  梁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濠濮间想也。不觉鱼鸟自来依人。」云云。声木生平最爱此语。人苟能以此存心,何人、何时、何地,非安乐之时乎。
     顾亭林母王氏殉明难
  顾亭林先生炎武之母王氏,崇祯时,旌表节孝,甲申之变,绝粒以殉。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语。以一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且命其子孙,无仕异代,彤史中,真千古第一人也。
     节录复徐师书
  戊辰二月,江都徐蛰叟广文师赐书尉问。声木曾复一书,略言我朝学术,似颇有一知半解之处,因节录于此以志之。书云:「承询受业撰述一节,在今日已成弩末,万不可轻言撰述,请为吾师略言其大概:训诂之学,自南宋以来,专言义理,久已湮没不传。毛、戴、段、惠、江、孙、阮、王等人,生于干嘉之时。当时海内,崇尚朴学,汉唐训诂,散在各书,非可空言塞责,专赖诸公搜剔荟蕞,广征博引,片言只字,珍若球琳。以之解经诂子及古书,几于头头是道,各有专书,然当时已有人笑为孔颖达之应声虫。自阮文达公编《经籍纂诂》,古义悉在网罗,最便钞撮翻阅。遗逸者,又散见《皇清经解》各家所注书中。后人只须东钞西抹,便可撰述等身,成为汉(家)[学]大家。识者见之,一文不值。譬如『学而时习之』一句,批注将各经子中凡有『学』字、『时』字、『习』字各家训诂一齐钞来,据为己有。乍读之,非不隆隆侈富,以后某训诂已见某书,某训诂又见某书,原书具在,焉用此训诂中之盗贼。此何子贞太史所以谓后来选述,皆《经籍纂诂》之应声虫,确有见地。后世如真言古义,必须所得训诂,从未见于干嘉诸儒及前人撰述,方为研求训诂。即郑笺朱注,千古不能有三人者,其果能深得圣人旨趣与否,尚不敢必也。经学渊深,后人所得,见仁见智,一知半解而已,岂能全得圣人之意。史学广阔,无所不包。后人只能分门考据,各有成书,然此等功夫,皆钞撮编辑。曾文正公所以分有源之水与无源之水。无源之水,即出于一己,空所依傍。诗文须深得古人义法,不盗袭前人一字一句,不妨自我作古。然代不数人,人不数篇,谈何容易。受业略明撰述体裁,不敢轻易下笔,职是故也。」云云。
     节录复滋侄书
  丁卯十月,又有致滋生侄一书,亦节录于此。书云:「自光绪戊戌以后,一时人士,风驰云骤,醉心欧化,大有焚书坑儒之势。殆至宣统辛亥,物极必返,其焰亦稍熄矣,海内之人,又颇有注重国文之意。一时所出之书,指不胜屈,但皆割裂古书,加以解释,或略加训诂。意欲使后生小子,得以生吞活剥,以求速化。殊不知古人文字简质,言近旨远,用意微妙,不易窥测。高才博学者,竭毕生之力,以研求一书,未必能确有所得。何况授者、学者,如是卤莽灭裂,焉能有济。」云云。
  *    孟子重迭五句
  《孟子北宫锜》章「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五句,一字不易,重迭至三,经书中罕见。
     论唐宋八家文
  唐宋八家文,世只知出于明茅坤所定,因坤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四卷,行世已久,而不知实出于明朱右所定。右字伯贤,临海人,元末官至员外郎。明洪武初,预修《元史》、《大明日历》、《皇明宝训》等书,授翰林院修撰,迁晋府长史,《明史》附见《赵埙传》。编有《唐宋六先生集》□□卷,以三苏合为一家,故称「六先生」。实则父子三人,于名义实为不顺,转不如坤之径云「八家」之为得也。《六先生文集》、《四库提要》称其原本久佚。桐城萧敬敷茂才穆曾见原刊本,记其卷数、刊本年月于日记中,时在光绪中叶,距刊本时已五六百年。声木谨案:八家之名,虽定于朱右,实萌芽于南宋时。吕祖谦编《古文关键》二卷,录文六十二篇,八家文多至六十篇。谢枋得编《文章轨范》七卷,录文六十九篇,八家文多至五十九篇。当时虽无八家之名,即隐有八家之实。八家虽渊源经子,有涂辙可寻,实开后人学文之法,宜其与《六经》炳若日星,不可废也。右自撰《白云稿》十二卷,收入《四库》者五卷本,《提要》称其文章格局,即从唐宋八家出。惜流传不广,后人罕见。若有好事者,重为之刊行,甚盛事也。
     论明七子诗
  明七子之诗,虽不免模拟,然与唐人风骨相近,学诗者有脉络可寻,终为正轨。国初诸家,过事贬斥,实非公论。新城王文简公以诗名一代,亦从七子入手,故吴乔目为「清秀李于鳞」。文简衔之终身,以一语中其微隐。桐城姚鼐《惜抱轩尺牍》谓:学诗须从明七子诗入手,不可误听人言。曾编《明七子律诗选》□卷,示之准的。姚莹亦谓:明七子诗,不可轻视。皆学力有得之言。
     周榘诗目难解
  周榘字于平,号慢亭,江宁人。其诗目有云:「闻彭儿读《论语》,其母苦节望子,诗以勉之。」云云。声木谨案:其诗目真索解人而不得。诗目中称「其母」,即其妻之称也。其妻苦节,必周榘死后之称。儿又非父母不称,称「彭儿」,必其子矣。其母,又其妻矣。周榘在而作诗,其妻焉有「苦节」之称,不知当时何如此写法。王豫《江苏诗征》、袁枚《随园诗话》,均照录其目,一字不更,亦无一语道及其事,真理之不可解者。
     王士祯朱仕琇第一知己
  新城王文简公士祯,其未遇时,年甫廿八,以诗谒常熟钱牧斋尚书谦益。尚书极口夸誉,赠诗有「勿以独角麟,俪彼万牛毛」之句。文简公晚年追思往事,谓为五十年来生平第一知己。建宁朱梅崖广文仕琇以古文名天下,当时咸相推重,然能言其古文实在佳恶,得其骨髓命脉之处,当时竟只有□□林育万孝廉一人。梅崖集中,亦推为海内一人知己。古人云:得一知己,可以不恨。洵乎其为难得矣!王文简公方在髫龄、牧斋一见,即誉不容口,尤难之难,宜王文简公没齿不忘也。
     施朝干论诗语
  仪征施铁如宗丞朝干工诗,撰《正声集》□卷。其论诗云:「今之诗人,山经地志,铺陈恢奇,《说文》、《玉篇》,穿凿隐僻。方其伸纸挥毫,自谓综千年,包六合,而作者之精神面目,辽绝不属,是有文而无情,天下安用此无情之文哉!」云云。声木谨案:宗丞此语,为当时襞积以为富者而发,可谓救时良药。赵秋谷宫赞谓:诗中须有人在,与此论正?合,其言真学诗之三昧也。
     尤袤梁溪集五十卷原本
  南宋以诗名家者,曰尤、杨、范、陆,即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人。杨、范、陆三家全集皆存,独尤集久佚。康熙中,尤西堂太史侗自以为系尤袤之裔,搜集各书,编为《梁溪遗稿》一卷。收入《四库》,即是此本,除此之外,并无他书。不意闽县陈兰邻□□征芝《带经堂书目》中,尚载有尤袤全集,真希世之秘笈,恐普天之下,无第二本矣。《书目》云:「《梁溪集》五十卷,宋尤袤撰,元刊本,明建安杨氏藏书。」并注云:「此元大德刊本,与宋时卷数相合。前有曾几序,及杭州聚德堂锓梓一条。明建安杨荣曾经收藏。」云云。惜未详列卷数次第及诗文种类,更惜其未能影刊行世,供人诵读。陈氏之书,久已散佚,莫可踪迹,真憾事也。
     陆游出妻妾原委
  放翁诗才,卓绝千古,迹其生平,遗恨甚多。其妻唐氏、妾□氏,并工文翰,宜为闺房之韵事矣,一则见逐于姑,一则见逐于妻,皆中道仳离,莫可挽救,真人生之恨事,不图放翁一再遇之。家庭有难言之隐,放翁之恨,益无穷矣。放翁妻唐氏名琬,灵隽有才,为唐闳之女,于其母夫人为姑侄。琴瑟甚谐,不当母意,遂出之。未忍绝也,为别馆以往焉。母知而掩之,遂绝之,改适同郡宗室赵士程。绍兴乙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告其后夫,因遣婢致酒肴。放翁怅然下泪,赋《钗头凤》词云:「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题于壁间。唐亦赋词答之,词曰:「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唐未几怏怏卒。放翁于庆元己未,再过沈氏园,有二绝句,云:「落日城头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犹见惊鸿照影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望遗踪一泫然。」又有《过沈氏园》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禅堂一炷香。」云云。玩放翁诗词,自怨自艾,唐氏词语,怨而不怒,并无一语及其姑,可谓孝之至矣,不知当日何以见逐于姑,亦千古疑问也。放翁至蜀,宿驿中,见壁上诗云:「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起作感秋诗。」询之,知为驿卒女,遂纳为妾。方半载余,后夫人王氏妬,竟逐之。妾又有《生查子》词,云:「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 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云云。玩其诗词,亦清才也。放翁事见《癸辛杂识》、《耆旧续闻》诸书,决非虚伪也。
     论东方朔小妻之言
  古人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因其奔也故贱之,与今人之所谓妾则大异。今人之妾,惟东方朔所称为「小妻」者近是。今人之妾,家虽有贫富贵贱之分,而所适之人,不论门楣贵贱,不择老少贫富。然其始归也,固俨然奉其父母之命,皎然因夫媒妁之言,与其夫,初亦未尝相识、相语、相戏也,与妻家,但有受财不受财之分别耳。故古人之妾,恃宠不足为家之祸,今人之妾,不恃宠亦足以为家之累,良有以也。
  *    西域简明名称
  前代夷狄之祸,皆在西域,区域不出现在新疆全省之地,周围二万余里,东西七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自我朝而略尽,非圣祖、高宗削平西域之力,焉能悉为我朝臣仆。其地名称混淆,不易查检。番禺张南山太史维屏,于《存研楼文集新疆识略》中,约举其要,颇觉简明,便于观览,因录于后:甘州、凉州、肃州、瓜州、沙州:皆古月支地。肃州即汉之酒泉。嘉峪:东距肃州七十里,出嘉峪关至哈密约一千五百里。哈密:古为伊吾,唐为伊州。哈密为新疆门户,南北二路皆由此进。吐鲁番:古为交河,汉为车师前王地,晋为高昌。唐贞观十四年平高昌,西番诸地通贡市,皆由吐鲁番达内地。新疆界址:东界甘肃安西州,西界布鲁特,南界西藏,北界科布多。东北界蒙古阿拉喜与喀尔喀,东南界蒙古与青海,西北界哈萨克,西南界布鲁特与图伯特及克什米尔。此种边外夷人习巫蛊,念黑经。
  新疆北路:天山之北。天山一名祁连山。巴里坤:哈密至巴里坤三百三十里。天山之阳为哈密,天山之阴为巴里坤。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唐姜行本纪功碑皆在天山。乌鲁木齐:哈密至乌鲁木齐一千六百里。塔尔巴哈台:在伊犂东北一千九百里。伊犂:统辖新疆,有九城。哈密至伊犂约三千五百里。以上为新疆北路。新疆南路:天山之南。喀喇沙尔:哈密至喀喇沙尔一千七百里。库车:喀喇沙尔至库车一千一百里。阿克苏:库车至阿克苏八百里。乌什:阿克苏至乌什二百四十里。叶尔羌:阿克苏至叶尔羌一千四百里。和阗:叶尔羌至和阗八百里。英吉沙尔:叶尔羌至英吉沙尔三百六十里。喀什噶尔:叶尔羌至喀什噶尔五百七十里。以上为新疆南路,是为南八城。伊犂:古为乌孙,唐为西突厥,明为瓦(刺)[剌]。乌鲁木齐:古为车师后部。巴里坤:古为伊吾庐。
  塔尔巴哈台:古为匈奴。以上为北路古地名。喀喇沙尔:古为焉耆国。库车:古为龟兹国,唐设安西都护府。阿克苏:古为温宿国。乌什:古为尉头国。叶尔羌:古为莎车国。和阗:古为于阗国。英吉沙尔:古为依耐国。喀什噶尔:古为疏勒国。以上为南路古地名。厄鲁特:即准噶尔,元为阿鲁台。哈萨克:汉为康居国。布鲁特:汉为休循国、捐毒国,唐为大勃律、小勃律。土尔扈特:准噶尔四部之一,明为瓦(刺)[剌]。以上为新疆附近部落。喀喇沙尔:喀喇,黑也。沙尔,城也。年久城黑也。库车:库,此地也。车,眢井也。此地有眢井也。阿克苏:阿克,白也。苏,水也。昔水患,茫茫白也。乌什:山石突出也。
  叶尔羌:叶尔,地也。羌,广也。言地宽广也。和阗:其义未详。英吉沙尔:英吉,新也。沙尔,地也。言新建城也。喀什噶尔:喀什,各色也。噶尔,砖房也。言地富庶,多砖房也。以上为八城名义。康熙三十五年,圣驾亲征准噶尔。大将军费扬古追击噶尔丹,噶尔丹遁。康熙五十四年,始驻兵巴里坤。康熙五十九年,吐鲁番回众降。雍正十三年,始设驻防于哈密及巴里坤。乾隆廿二年,平定准噶尔,始议建伊犂城。乾隆廿四年,平定回部,始议建八城。乾隆廿七年,始设伊犂将军,定官制兵制。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全部投诚,凡十六万口。蒙古之族,凡天山月(窑)[窟],无不归入版图。声木谨案:历代帝王,均困于西域诸国,诸国在当时,实弹丸之地。以天下之大,西域仅一隅之地,诸国又西域之一隅,复多不毛之地。当时舟车之利未溥,人民昧于域外情形,以讹传讹,竟至谈虎色变。以今(隶)[例]古,洵属可笑,后人不可以后来形势,妄拟古人陈迹。我朝平定西域,先平准部,继平回部,次序不紊,是以势如破竹,举重若轻。其武功之盛,堪与元代争烈,洵非汉、唐、宋、明四朝所能及也。
     论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论诗之语,颇多妙谛,论作诗之法,亦甚详备,固宜脍炙人口,流传极盛。惟其中雅俗并陈,瑕瑜互见,自秽其书,致为通人诟病。虽所标举,不离性灵之说,亦不致与《诗》教大乖,诗学本广大,故不妨有此一说也。声木夙嗜此书,以为解人之语,无一不解,然亦颇病其芜杂。因钞取其中论诗、论作诗之语,可为矜式者,分为三卷,名之曰《随园诗话选腴》,以备观览。不意亦有先我而为之者,桃源玉堂居士袁洁,撰有《蠡庄诗话》十卷,嘉庆乙亥,自刊袖珍本。其自序云:「予嫌《随园诗话》太冗,曾为去其芜杂,存其精华,另成一帙。将谋付梓,为张伯良所阻。」云云。是当时袁氏已有删本,惜未刊行,不知其体例与予之编辑体例如何。予之书,聊为一清耳目,计与(张)[袁]氏同意也。
     周兰外传
  周兰字云将,祥符人。其外甥冒鹤亭征君广生,撰《舅氏周君外传》,中有云:「君好为狭邪游,所得金,随手辄尽。娶于祝,无子,复以小故,终成沟水,坐是益放废。往来沪上,与酒徒数人,醉后大呼,脱帽掷地,谈论当世人物,滑稽任诞,佐以排调。所为侧艳之词,曲中流播。一时知名之妓,歌裙舞扇,皆君题徧,有以不得君一顾为恨者。」云云。见《小三吾亭文甲集》。声木谨案:周兰之言行若此,冒广生不为之讳,直书无隐,亦各家古文中,罕见罕闻者。
     论论语太宰
  《论语》「太宰问于子贡曰」,注家谓「太宰」或吴或宋,未可知也,云云,在注经之家,立言矜慎,原属如此。声木谨案:大宰之官,见于《左传》者,虽宋吴皆有,然「太宰问于子贡」,确为吴太宰嚭无疑。哀公七年《左传》:「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辞。」十二年《左传》:「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又:「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子盍见大宰。』乃请束锦以行。语及卫故,太宰嚭曰。」云云。是六年之间,子贡已三见吴太宰嚭。虽所问之时不可考,然问者必为吴太宰嚭,又必在哀公七年至十二年无疑。宋虽亦有太宰,子贡与宋太宰,并无往来酬酢之事。即从厄陈蔡,微服过宋,未必尚有太宰问夫子于子贡,可断言矣。
     诗法萃编论诗语
  石印许麟篆□□印芳,编辑《诗法萃编》十五卷,光绪十九年八月自刊本,甲寅□月,云南图书馆编辑《云南丛书》复刊本。其自序云:「诗文高妙之境,迥出绳墨蹊径之外,然舍绳墨以求高妙,未有不坠入恶道者。故知诗文不可泥乎法之述,要贵得乎法之意,且贵得乎法外意,乃善用法而不为法所困耳。」又云:「以诗话著录者,无虑数百家。大抵谈格调,或病空疏琐碎,陈轨则,或病胶固穿凿,搜章摘句,多病芜杂,校短量长,多病乖僻。如斯之类,仅资浏览,无取师法。」云云。以上数言,不特诗文之道尽于是,诗话之言亦尽于是。诗话本只供浏览,不能尽为师法之用也。
     王柏心焚五十岁以前诗
  监利王子寿比部柏心,撰《百柱堂全集》五十三卷,高可盈尺,可谓宏富矣。其五十岁时,尽取其生平诗稿焚之,曰作诗从今日始,盖自五十,始悟学诗之门径。能尽焚往日之稿,可谓勇猛有决心,宜乎当日以文学为两湖大师。语见长洲顾道穆二尹复初《乐余静廉斋诗稿》自序,二尹系同时之人,知之必谂也。
     论词苑丛谈等不注出典
  徐电发太史釚,吴江人,工诗词,辑词家掌故,分七门,成《词苑丛谈》十二卷。温陵丁雁水中丞炜为之刊行,原本罕见。《海山仙馆丛书》内虽亦有,但非购全书,不得见也。近年有正书局有排印袖珍本。据太史自序,闽县周雪客□□在浚亦有是辑,因请得其本而荟萃之,则二人所同辑,卷端宜列周在浚名。仅于序中一言之,虽非攘善,实未能公允。《四库提要》亦未云及周在浚所同辑,实属编辑之疏。朱竹垞太史彝尊,病其捃摭之书未注明书目,类于剿取前人之说,以为己出者。太史未及一一追遡原委,仅就记忆者分注之,自言已得十之二三。以声木观之,仅得百之四五而已。明薛虞畿撰《春秋别典》十五卷,国朝孙渊如观察星衍为之补注出典。以声木观之,已得十之七八,亦未能完全无缺。事隔二百余年,出于后人追补,尤属难能可贵。若有人能为太史补注出典,亦词苑之佳话,艺林之盛事也。
     戚学标撰述
  《回头想》四卷、《回头再想》四卷、《回头再想想》四卷,戚学标着。学标字翰芳,号鹤泉,太平人,乾隆辛丑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声木谨案:学标在干嘉时,以博洽攻汉学名。撰述宏富,已刊行者,有《毛诗证读》□卷、《读诗或问》□卷、《四书偶谈内编》二卷、《外编》二卷、《续谈内篇》二卷、《外编》二卷、《溪山讲授》二卷、《汉学谐声》廿四卷、《说文补考》□卷、《又考》□卷、《三考》□卷、《三台述异记》二卷、《台州外书》廿卷、《字易》二卷、《鹤泉文钞初集》二卷、《续集》九卷、《景文堂诗》十三卷、《三春日课》一卷、《鹤泉集杜》四卷、《集李》二卷、《集唐初编》一卷、《续编》三卷、《集句丛钞》四卷、《溪西集》一卷、《仙源诗余》一卷、《三台诗话》二卷、《风雅遗闻》四卷、《三台诗余》三十二卷、附《诗余》二卷、《续录》四卷、《近录》一卷、《太平县志》十八卷。可谓多矣,并非不学无术者可比。不知当日何以以极俗极熟里巷无稽谰言,用以名书,是真理之不可解者。虽未得见原书,以义例测之,或笔记及小说之类。虽即小说,亦不应以此等谰语名之。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命名何等典雅,真堪为百世师也。
     国朝以消夏名书
  国朝之书,以「消夏」为名者,始于孙承泽撰《庚子消夏记》八卷,高士奇撰《江村消夏录》三卷,吴荣光撰《辛丑消夏记》五卷,皆以评品书画碑帖为事,固消夏之韵事也。降而至于黄任撰《消夏录》二卷,谢甘澍撰《消夏集》二卷,郭麐撰《樗园消夏录》三卷,易之以言诗,或亦消夏之一道也。江瀚撰《吴门消夏记》三卷,纯似笔记之体,名虽「消夏」,体例又易矣。如是,则无一事不可以消夏,无一书不可以名「消夏」矣。
     五经岁徧斋校书三种
  翟文泉□□云升,东莱人。向只见其字迹,工八分书,不知其为校勘家也。文泉有《覆校穆天子传》六卷、《补遗》一卷、《校正古今人表》(一)[九]卷、《焦氏易林校略》十六卷,统名《五经岁徧斋校书三种》,道光十二年五月自刊本。流行不广,见者颇稀,声木故表而出之,详列其书名、刊本、年月于此。

  
  随笔卷二

  论论史各书
  南宋邓肃等论扬雄
  彭玉麟与其妻邹夫人
  论纪氏嘉言
  远混天碧出典
  论静志居诗话
  刘大櫆送姚鼐序摘录
  论台州书目
  查慎行等论诗语
  唐殷璠编丹阳集目录
  制造局四书白文
  同治癸酉推恩大员老亲
  倪钊撰述
  四部丛刊
  陆游挟妓为妾
  论晋献公
  五子登科
  吴荣光撰述
  张佚七女能诗
  论宋太宗
  论春秋齐姜女
  故旧文存序摘录
  伍肇龄掌教事
  本邑人统带庆字军五营
  论茶余客话
  论殉葬
  论苏辙文
  论纪昀

  苌楚斋随笔卷二
  庐江刘声木十枝撰
     论论史各书
  论史之书,前人著述,皆零星小种,大部头书,首推南宋胡寅《读史管见》三十卷。虽屡经《四库提要》驳斥,人人责以周孔,未免太过,终为史论中一大观。致堂先生生当南宋,正值圣教凌夷,伦常乖舛,人心变幻,忠佞混淆,目击心伤,痛切言之,不觉大声疾呼,主持太过。纪文达公昀,生当我朝全盛之时,声明文物,伦教纲常,正修明之时,自觉其言之太苛。声木生逢季世,较之致堂所处之时,又有霄壤之别,颇觉其论惬理餍心,言之非过,读之有余痛焉。厥后明锺惺撰《史怀》廿卷,王文简公笔记盛称之,谓其议论甚佳,惜久无传本。垂老得《湖北丛书》刊本,论至西晋为止。宋王应麟《通鉴答问》五卷,亦论至汉元帝为止,皆不全之本。《史怀》所论,陈腐相因,无足发人深省。国朝王夫之撰《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沙张白撰《读史大略》六十卷。张文襄公之洞《劝学篇》称:王氏史论,语好翻案,意多独断。声木私谓:千古史论大书,终当以王氏为冠。其议论精微确凿,实能开拓千古,心思推倒一时豪杰,绝非他人枝枝节节所可比拟。《宋论》尤为精确,借宋论明,言之至为沉痛,镂心镌肝,更非他人所能道其只字。其文笔纵横排宕,无孔不入,无坚不摧,无理不透,其魄力全由韩苏得来。即此史论,已足独立千古矣。
     南宋邓肃等论扬雄
  扬雄,后世以其能文,极力为之文过。朱子《纲目》书「莽大夫」,人心为之大快。不特此也,南宋邓肃,独指为叛臣,无可容于天地之间。张维屏亦谓刘歆阿莽,扬雄谀莽,皆名教之罪人,歆之罪彰,雄之恶隐。韩昌黎乃谓雄为圣人之徒,以雄与孟子并称,曰轲雄,实为大谬。好其文,并及其人,欲使其弥天罪恶消灭于无形。其颠倒是非,淆乱黑白,居心尚堪问乎。
     彭玉麟与其妻邹夫人
  久闻衡阳彭刚直公玉麟与原配邹夫人失和,终身不相见,近阅王壬秋太史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言之甚详,爰记之于此。其诗集中有《邹夫人挽词》三首,并自注云:「夫人适彭数年,有子矣,忽不见答。同居未尝相面几三十年。偶还母家,遂卒。」云云。其文集又有刚直公行状,内云:「邹夫人朴拙失姑爱,终身无房室之欢。自太夫人卒后,遂不相面。」云云。《邹夫人墓志》则称之曰:「无故见弃。」云云。据王氏所云,邹夫人以朴拙见弃,无他失也。其挽词三章甚哀艳,备录于后。诗云:「懿德传柔顺,归终倍可哀。黼帷虽路寝,鸾镜恨泉台。有子庄姜羡,无家卫女回。空留一品服,画箧不曾开。」二云:「人传乔氏婿,富贵美风流。昔嫁经贫贱,相思泣好仇。兰芝无罪过,苏蕙有痴愁。幸奉泥金诏,君恩百代留。」三云:「忧损犹中寿,劬劳定此生。感深涟水曲,梦醒浙潮声。大莫何欣戚,甘贫忘宠荣。秋霜孤子泣,难尽哺乌情。」
     论纪氏嘉言
  《纪氏嘉言》一书,曩于《曾文正公文集》中,见是书序,渴望久之,深以未得见为憾。甲寅年,于书坊架上,无意中得之。书凡四卷,袖珍本,道光丙午,北京琉璃厂校刊,原板即存厂西门内路北延寿庵斌升斋。书为宛平徐春泉□□?摘录纪氏原文,加以圈点,后又附春泉自识数语或数十语不等。虽意在劝惩,颇疑其为俗书。纪文达公原文,旁敲侧击,左宜右有,正意转含蓄不露,使读者于言外得之,曲尽文字之妙。推纪文达公当日著书之意,本为中材以上者示以劝惩,并非欲家喻户晓,为中人以下言也,故行文用笔,不妨如此。徐氏不明此旨,每段后识数语,明揭题旨,又或增以他事,尽为中人以下之人言矣,是不特画蛇添足,且恐佛头着粪 不知曾文正公何所取而为之序,诚所未喻。岂以当时大乱初平,人心未固,不能不取于因果报应之说,以补王化所不及。曾氏序文谓:「世风日漓,无欲而为善,无畏而不为不善者,不可得已。苟有术焉,可以驱民于淳朴而稍遏其无等之欲,岂非士大夫有世教之责者事。」云云。作序之意,或在斯乎。
     远混天碧出典
  先文庄公于粤匪乱后,约在同治六七年间,购得无为州徐姓屋居住。旧有楼一所,悬「远混天碧」四字榜额,为本地乱前书家李旦初先生旭所书,字体仿米芾,颇有雄杰气概,遂仍之,因以「远碧」名楼,为藏书所。声木谨案:柳子厚《永州新堂记》中,有「迩延野绿,远混天碧」之语,李旦初先生题榜,盖即用其语。旦初名氏,见于宛平查为仁心谷《莲坡诗话》中,称其书法奇崛,信不诬也。
     论静志居诗话
  诗话之编,始于欧阳文忠公,自宋以来,无虑百家。大抵皆一知半解,词组单词,虽云扬榷风雅,标示诸法,悉在可有可无之间,从未有如我朝朱竹垞太史彝尊所撰之《静志居诗话》二十四卷。虽名曰「诗话」,所有胜朝三百年诗学源流,升降转移,风气淳薄,人情变幻,悉具其中。搜罗广博,议论精严,评隲允协,允为历代诗话之冠,固非他家一枝一节所能比拟。实由于太史学问渊富,兼工诗古文词,故能有此鸿编巨制,洵非他人所能学步也。
     刘大櫆送姚鼐序摘录
  桐城姚姬传郎中鼐,以古文名天下,不特当时负重名,少时即已惊其长老。盖虽有学力,实亦因天授所致,非偶然也。刘耕南广文大櫆《海峯文集》中,有《送姚姬传南归序》,于其年少未娶时,已推崇备至,因节录其中一段以志之。文云:「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纔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云云。亦可见其当时之倾倒矣。
     论台州书目
  各省府厅州县,前人著述,自以本地人搜罗为易,闻见较详,爱慕綦切,师资实亲。金剑民□□嗣徽,太平人,搜罗台州书籍,积至四百余种,编《鸿远楼所藏台州书目》四卷、《附录》一卷。编中分刊本、钞本二种,甲寅春月排印本。兼载诸人序跋、刊本年月,以示信而有征。非如各省志书《艺文志》,徒列书名,百无一存者所可比拟。虽编辑体例原有不同,真堪为后人所取法矣。
     查慎行等论诗语
  查初白论诗云:「诗之厚,在意不在词。诗之雄,在气不在貌。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叶松石续之曰:「诗之趣,在真不在奇。诗之妙,在超不在僻。诗之俊,在神不在采。诗之工,在炼不在琢。」陈曼寿复续之曰:「诗之高,在品不在峻。诗之赡,在才不在博。」统观以上诸说,诗岂易言哉!若仅以五字七字为诗,则村妇樵夫,亦可出口成章,奚必出于学人之手哉!
     唐殷璠编丹阳集目录
  唐丹阳进士殷璠选集《丹阳集》一卷,久无传本。新城王文简公士祯,当日尝百计求之,欲更选其诗,迄未能得,见于王文简公自撰笔记中。顷于常熟宗廷辅子赞所撰《宗月锄遗着八种》中见之,寥寥仅十五页,乃光绪丁巳闰二月家刊本。其果属唐时选本,真伪则不敢知,聊记其目录于后,以待后人考核。延陵二人大理司直包融 登头山题俨公石壁 阮公啸台 酬忠公林亭 送国子张主簿 和陈校书省中玩雪 和崔会稽咏王兵曹厅前涌泉势成中字 赋得岸花临水发 武陵桃源送人监察御史储光羲 述华清宫五首 游茅山五首 杂诗二首 效古二首 猛虎词 射雉词 采莲词 牧童词 田家即事 寄孙山人 酬綦母校书梦游耶溪见赠之作使过弹筝峡作曲阿九人余杭尉丁仙芝 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 赠朱中书 戏赠姚侍郎 余杭醉歌赠吴山人 京中守岁 渡扬子江长宁公主旧山池 剡溪馆闻笛 越裳贡白雉 江南曲五首缑氏主簿蔡隐丘 石桥琪树 【句】整巾千嶂耸曳履百泉鸣监察御史蔡希周 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赐浴渭南尉蔡希寂 同家兄题渭南王公别业 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禅室 陕中作 洛阳客舍逢祖咏留宴 赠张敬微处士张彦雄 诗阙处士张潮 江风行 襄阳行 采莲词 江南行 长干行校书郎张翚 游栖霞寺 绝句吏部常选周瑀 潘司马别业 送潘三入京 临川山行长洲尉谈戭 清溪馆作 【句】清清江潭树日夕增所思句容三人忠王府仓曹参军殷遥 塞上 送友人下第归省 送杜士瞻楚州觐省 友人山亭 春晚山行硖石主簿樊光 南中感怀 【句】巧裁蝉鬓畏风吹尽作蛾眉畏人妬横阳主簿沈如筠 寄张征古 闺怨二首 寄天台司马道士江宁二人右拾遗孙处玄 咏黄莺 失题处士徐延寿 折杨柳
     制造局四书白文
  上海制造总局旧刊《四书》、《诗经》白文二种,颇便于小儿之诵读,如欲讲解,不妨另用朱子《集注》。然亦须小儿稍明事理,讲解始有益,读时未必即能讲解,转不如径读白文本为简净。但局刊《四书》白文亦未尽善,须照《四书集注》分成段落,每节之下,画一横划,以清眉目,乃为完备。声木之私意如此。
     同治癸酉推恩大员老亲
  同治十三年十月初十日,为孝钦显皇后四旬万寿。穆宗毅皇帝承欢永锡,前数月特谕:京外实任大员,老亲有年逾八十者为人瑞,宜优赉之。时吏部尚书毛昶熙之母姜氏,年八十有二,首拜御书「绛幔延晖」扁额,并玉如意、大卷江紬八丝缎袍褂料之赐,海内外荣之。然其事亦有幸有不幸者。当时先文庄公任江西藩司,先祖妣胡太夫人奉养在署,时年已八十二岁,宜与毛昶熙之母姜氏同邀恩眷矣,乃事竟不然。时刘忠诚公幼失怙恃,不获禄养,时抱隐痛,见先文庄公板舆迎养,不胜欣妬,不欲专折奏请,又不能显违功令,乃用照例题奏本到京。深恐先文庄公不欲,告之曰:「只要到部,与专折奏事一样。」照例题奏本到部,至早须半年出奏,孰意未及半年,穆宗宾天,部遂寝其事。并行文赣抚:现在穆宗已宾天,不便再行出奏。遂使我国家熙朝人(瑞),竟少先祖妣胡太夫人一人。先文庄公曲体刘忠诚公隐痛之诚,亦毫无意见。同官江西时,先文庄公与刘忠诚公同无子息,后先文庄公生声木兄弟五人,刘忠诚公终未生子。光绪丁酉,尉之二兄中江南乡试。刘忠诚公时任江督,有人告之曰:「此乃刘某某之子也。」刘忠诚公闻之不怿,叹曰:「在江西时,我同他一样无子。今他之子已中举,我仍无子,他总算全福人矣。」光绪□□先妣程太夫人弃养于四川督署,四月出殡,回里安葬。出殡之日,成都将军恭问松将军寿亦执绋。先文庄公预定望江楼为百官休息之所。先文庄公并告以先妣程太夫人平日言行,当年如何吃苦,实为内助云云。恭将军并谓:「我之妻跟我吃苦,并未跟我享福一日,我之抱痛,又何如耶。」言之不胜呜咽。皆触境感伤,有不期然而然者。
     倪钊撰述
  倪钊字勖旃,一字钝葊,号幼迂,无为州人。光绪□□拔贡,补朝考一等,官定远县教谕。性纯好学,喜言宋儒书,平日规行矩步,平心静气,从无急言遽色。受业先文庄公之门,先公佳其品学,期以远大。年八十有六卒,其自挽联语云:「鹤化恨今迟,八六年戴发归泉,碑碣犹题清处士;鹃啼悲路迥,三千里忠魂绕阙,衣冠不改旧遗民。」宣统辛亥,正值广文重游泮水之年,以国变不欲复行,可谓不负师训,为我朝之完人矣。撰《幼迂诗钞》四卷、《续诗钞》四卷、《文集》二卷、《钝葊琐录》四卷、《日下记游》一卷、《广高士传》二卷。
     四部丛刊
  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己未编辑影印《四部丛刊》三百廿三种,八千五百四十八卷,二千一百册。内有宋本三十九种,影宋写本十六种,金本二种,元本十八种,影元写本五种,元写本一种,明活字本八种,明写本六种,校本十八种,日本、高丽旧刻本八种,释、道藏本二种。创议于戊午,告成于壬戌。所有海内外藏书家宋元善本,无不钩致囊括,一网打尽,开未有之宏博,集善本之精华,洵属千古之盛事,宇内之巨观,空前绝后,有一无二者。初印时,虑赏音者稀,预计只印五百部,工价纸墨,照此匀算。不意购者纷至,以致加无可加。以一千五百部为限,订购仍形踊跃,一时无法应付。直至戊辰重印,复增入聊城杨勤悫公以增海源阁藏宋元善本,为初印本所无,益增美备矣。
     陆游挟妓为妾
  陆放翁之妻唐氏工诗词,见逐于母夫人,妾驿卒女亦工诗词,见逐于王夫人,予已录入卷一内,不谓放翁仍有一妾,亦能诗词。放翁初客于蜀,挟一妓归,蓄之别室,率数日一往。偶以病少疏,妓颇疑之,放翁作词自解,妓即韵答之云:「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多应念得脱空经,是那个先生教底。 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呪你。」云云。当时谤放翁者,谓其挟一蜀尼以归,实即此妓。后去留虽无可考,亦可见放翁闺房之内能诗词者三人,皆不克终身作伴侣,诚恨事也。
     论晋献公
  晋献公雄才大略,其生平作事,专与姬姓为仇。灭耿、霍、魏、虞、虢五国,及伐骊戎,皆姬姓也。娶于贾,娶于戎,娶于骊戎,又皆姬姓也。其无所顾忌,甘冒不韪,实由于灭桓庄之族,为厉之阶。虞公亲见其殄灭同姓诸国,如拾草芥,犹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昏谬若此,虽用宫之奇、百里奚,亦未能保守其国,何况贪贿违谏,引狼入室哉!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为第一种善颂善祷之词,不意竟有成为事实者。宜兴储□□明府方庆,康熙丁未进士,丁巳复荐举博学宏词,官清源县知县。妻徐氏贤而有才,生子五人。长右文,□□丁巳举人。次大文,□□辛丑会元,二甲进士,入翰林。三在文,□□己丑二甲第三名进士,入翰林。四郁文,五雄文,均□□辛丑进士。兄弟三人同榜进士,亦科第中所罕有。侯官曾霁峯州牧晖春子五人,先后皆登甲乙科,魏俪泉中丞□□以「五子登科」扁旌之。□□范鸣龢、范子瑊胞兄弟,道光丙午,同年举人,复相继成进士。光绪间,丹徒丁立钧、丁立瀛、丁立干,以适堂兄弟三人同时入词馆,丁立中举人。江安傅增□、傅增湘、传增堉胞兄弟三人,亦同时入词馆,傅增浚举人。武强贺涛、贺沅胞兄弟,光绪□□同年举人,□□复同年进士。建德周学海、周学铭,光绪□□,同中进士。周学熙,光绪□□举人。周学辉,光绪□□举人。均我朝登科记中之佳话也。
     吴荣光撰述
  南海吴荷屋中丞荣光,在嘉道间,政事、文学、收藏,内颇彪炳,所撰之书,流传甚少。《石云山人全集》四十二卷,道光二十一年三月,筠清馆自刊本。内分《诗集》二十一卷、《续》一卷、《试帖》一卷、《筠清馆诗余》一卷、《词选》一卷,书付其女尚憙,《诗选》六卷,书付其子尚忠、尚志、婿叶应新,皆系自选己作,无他人诗词也,《文集》五卷,末一卷为书画题跋,《奏议》六卷。外有《筠清馆金文》五卷,道光□□□□月自刊本,杨守敬翻刊本。《辛丑销夏记》五卷,道光□□□□月自刊本,叶德晖有翻刊本。《历代名人年谱》十卷,道光□□□□月自刊本,光绪□□北京正文斋书坊翻刊本。《吾学录初编》廿四卷,此书检查极便,流行甚广,各省书局均有翻刊本。《帖镜》□□卷,前人笔记有误作《帖鉴》者,中丞文集卷三有《帖镜自序》一篇,可知原作《帖镜》。此书集帖学之大成,为帖学之龟鉴,千古绝无仅有之书。相传吴县潘文勤公祖荫,于圆明园之变,失其原稿于海淀。海内无第二副本,深可痛惜。据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仁和王子展观察存善《宋拓绛帖目录后序》云:「光绪戊子,存善权知南海县事,因公至佛山,访吴伯荣中丞故宅,曾得见《帖镜》稿本。书凡十六册,网罗囊括,既博且精。荏苒廿年,事如春梦,即《帖镜》一书,今亦不知在何处。彷佛记其体例,写此目录,以饷同志。」云云。据此,则《帖镜》原稿,未遭海淀之失。但筠清馆碑帖字画,已由上海贾人程秉铨等,到佛山贩卖殆尽,终未见此书之出,想已为他人购去。购者得此宝物,绝不口说,徒令人增慨念耳。
     张佚七女能诗
  太原张佚字拱端,侨居吴中,生有七女,皆工诗词,所适亦皆吴人。长女名学雅,字古什,撰有《绣余集》十卷。次女名学□,字□□,撰有□□□□□。三女名学仪,字古容,撰有《滋兰集》□卷。四女名学典,字古政,撰有《花樵倡和集》□卷。四五女孪生,五女名学象,字凌仙,撰有《砚隐集》□卷。六女名学圣,字古诚,撰有《瑶草集》□卷。七女名学贤,字古明,撰有《华林集》□卷。其诗虽未必超妙,能传于世,然修饰字句,亦颇费工夫,洵属难能可贵矣。中惟次女诗无传,余均录入《江苏诗征》。七女皆能诗,亦闺阁中之佳话也。
     论宋太宗
  宋太祖烛影摇红一事,草野喧传,数百年不息,意谓太祖之崩,由于太宗之弒。虽《四库全书提要》辨明此事,仅见于宋释文莹《湘山野录》,李焘引入《通鉴长编》,遂启千古之疑窦。然宋蔡绦《铁围山丛(话)[谈]》中,言宋太祖纳花蕊夫人,颇嬖之,为宋太宗射死。宋王定国《闻见录》亦载其事,但作「金花夫人」。蔡绦虽非正人,然为蔡京之子,又预直中禁,于朝廷故实,知之为详。其人既非草野下士,其言自异于齐东野语,况又见王定国《闻见录》,是当时实有其事,实有其人,毫无疑义。当宋太祖在位,与太宗虽谊属兄弟,义犹君臣。岂有人臣射死君妃之理,亦无有弟射死兄妾之理,则当日太宗之骄纵跋扈情形,原不在操莽之下。盖以母后有言,兄终弟及,故敢肆行无忌若此。史言宋太祖欲迁都长安,太宗力持不可,且请早日还汴。太祖被逼,不得行其志,则履霜坚冰,有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大权旁落,虽父子、兄弟、夫妇,亦变生肘腋,吁,可畏已!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诚不诬也。
  *    论春秋齐姜女
  春秋之时,美女多出于齐,信乎「彼美孟姜,洵美且都」,「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岂其取妻,必齐之姜」也。《诗经君子偕老》三章,以美宣姜,《硕人》四章,以美庄姜,果如所言,虽妲己、妹喜、王嫱、西施,不足道矣。然--亦出于齐,所谓冶容诲淫,大国无礼者是已。卫宣公烝于夷姜,卫公子顽烝于宣姜,公子朝通于襄公夫人宣姜,齐襄公通于文姜,鲁公子庆父通于哀姜,鲁叔孙侨如通于穆姜,晋献公烝于齐姜,齐庄公通于东郭姜,向姜不安于莒室,是春秋时之淫行,以姜氏为最多。尚有一事,更属骇人闻听。据《左传》所言,卫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云云。宣姜本齐女,卫宣公为其子伋娶之,闻其美,因自娶之,不闻齐人发一言以为讨。及卫宣公薨,宣姜初未闻有淫行,齐人乃母家,正宜助以守柏舟之节,如共姜故事。乃不此之务,转令卫宣公庶子烝于后母,宣姜不可,又复强之。真不知其是何居心,于齐果有何利益,则非后人所能揣测矣。
     故旧文存序摘录
  新城王晋卿中丞树?,编《故旧文存》四卷,自序云:「余少时从黄贵筑师受古文之学,每出所作,辄见推奖,而同人又往往过为逾量之美,而余亦窃窃自喜,以为庶乎其于古之作者,稍有合也。及桐城吴挚甫先生守冀州,聘余主讲信都书院,朝夕过从,聆其绪论,始疑而不敢自信。久之,益怃然自惭其不类,乃尽弃向所为者,而更以近作质之挚甫。挚甫则曰:『余固疑向者非君之文,今观于此,而益知君之文,固在此不在彼也。』余尝见今之老师宿儒,闭门著述,其用力,不可谓不勤且至矣,而役役终身,卒莫有登堂入室之一日,则以无明师益友,为之启其门而导之路也。」云。声木谨案:中丞此序,实为万世文学之枢纽。学问无门径,虽穷力尽气为之,不足登大雅之堂,只成为野狐禅而已。中丞序此书于丁卯十一月,时年已七十有七,自举悮入歧途,以告后人,言之亲切有味若此,真万世之龟鉴也。
     伍肇龄掌教事
  伍肇龄字嵩生,邛州人,道光丁未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仅十七,其曾祖时格、祖琨、父荣光皆在堂,四代同堂,洵属科名盛事。相传太史在京,寓某寺,狐仙欲以女妻之,辞以已聘妻。又欲以为妾,太史坚辞,致触狐仙之怒,谓汝如不肯,终身莫想再入京。言时声色俱厉,太史为之胆寒,是以自十七岁入词林后,并未入都。散馆以庶吉士终,卒年已八十有余,设非国步已更,早已饮重宴琼林之酒矣。迹其生平,掌各书院讲席五六十年。先文庄公督川时,太史正主尊经书院讲席,相处甚欢,九年未易。人戏以狐仙事问之,太史笑而不答,乃知人言未必无因也。后有某年四月,太史仓猝至督署辞馆,先文庄公问其故。太史曰:「诸生不服教,欲驱我走,我已年老,欲让贤者也。」先文庄公谓曰:「我忝任川督,川中人民,皆似我家子弟。况尊经书院关聘,须由总督出名,院中诸生,我视之,更与我家子弟无异。设有我家子弟,要驱先生,我能答应乎。此事老前辈愿让,我却不能同意。今日请回,明日我到院中,告诫诸生。」次日,先文庄公到尊经书院答拜,诸生环而听者,几于全数皆来。先文庄公大声,以此意告太史,并指窗外诸生,亦厉声以此意告之。诸生闻之,相率散去。太史深德先文庄公礼贤下士,以诗二首为谢,适去先文庄公、先妣程太夫人寿辰不远,乃书扇二柄以为寿。先公寿辰,四月十四日,先妣则十五也。
     本邑人统带庆字军五营
  同光间,吴淞驻扎淮军五营,名曰「庆」字军,旧为先文庄公剿平发捻逆匪时所统带亲兵五营。先是先文庄公与故相李文忠公鸿章以公事龃龉,遂谢病归,以此军让归同邑吴武壮公长庆统领。吴卒,复归同邑狼山镇总兵曹肯堂军门德庆。曹卒,复归同邑□□镇总兵班福斋军门广盛。班卒于光绪末年,此军亦遂遣散。以庆字五营,四五十年之间,统率皆为庐江县人,自湘淮军设立以来,所希有也。
     论茶余客话
  山阳阮吾山侍郎葵生撰《茶余客话》,原本廿二卷,湖州戴菔塘删存十二卷,刊之,颇为士林爱重。论者有尝鼎一脔,未窥全豹之憾。至光绪戊子二月,清河王锡祺寿?于侍郎裔孙铁葊□□□□处,得见廿二卷原本,遂付之排印,袖珍小字本。予细加研究,卷数虽较戴刻为备,然烦冗无当,其中多钞撮及无关系者。原为侍郎随手记录稿本,凡有闻见,悉笔之于书,以待后日考核,原无意于撰述,更无意于全为刊行。戴氏删存十二卷,深合撰述体裁,亦善为侍郎藏拙。使后人得识庐山全面,转觉芜秽不去,菁华亦因之湮没矣。亦犹山阳阎若璩撰《潜邱札记》六卷,同邑吴玉搢为之编纂,箐华咸备,条理秩然,几可与《日知录》争衡。及其孙学林过珍手泽,全为刊行,转使此书减其身价。信乎撰述难,即编纂亦不易,非深明撰述之体,焉能为他人编纂。存精去粕,不烦不俭,能使作者之长毕露于世,亦非可易为也。
     论殉葬
  以人殉葬,始于秦武公,当时死者六十六人。至秦穆公,遂用至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车氏三子在焉。至秦始皇,则凡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工匠为机者,亦尽闭之,当时死者,当不下数万人。暴秦之虐,不特始作俑者,皆为苛政,且愈用愈多,杀人如蝼蚁,可谓酷矣。历代人君相沿,用之千余年。至明英宗,始遗令罢宫人殉葬,可谓深仁厚泽,超前绝后也。
     论苏辙文
  唐宋八家中,惟苏文定公辙,论者颇有异同,皆故为高论。《唐宋文醇》中,录文定公文□□篇,《古文辞类纂》中,亦录文定公文□□篇。二书为选本古文中之巨擘,不能屏之弗录,他可知矣。苏文忠公轼有《答张文潜书》,中有论文定公文数语,极为精凿,实千古不易之论。文定公之所以列名于八家者,实有自立之处,不藉父兄之力。不然,王安石有弟名安礼,撰《王魏公集》八卷,曾巩有弟名肇,撰《曲阜集》四卷,何以皆未入选耶。吾知当时定唐宋八家文者,实具绝大心思才力,深知文学,是以后人增一不能,缺一不可。虽储同人□□欣选本增入李翱、皇甫湜两家,《唐宋文醇》因之,终觉非八家之敌也。苏文忠公《答张文潜书》云:「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若欲以警发愦愦者,而或者便谓仆代作,此尤可笑。」云云。声木谨案:文忠公所谓「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真文定公文之的评也。
     论纪昀
  纪文达公昀生当干嘉之时,泰西格致之学,尚未发明尽致,亦未流及中土,而文达公当时已知之,谓非卓识宏才,不能如是。所撰《四库提要》一则云:「欧罗巴人天文推步之密,工匠制造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奇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再则云:「其制造之巧,实为甲于古今,寸有所长,自宜节取。且书中所载,皆裨益民生之具,其法至便而其用至溥。」云云。综观《提要》所云,纪文达公早已知之于百余年前,其识见过人,岂不伟欤!

  
  随笔卷三

  商道亲亲
  东周帝王享国之久
  编辑不如撰述
  周振业论诗语
  方孝孺逊志斋集刊本
  王士祯七古平仄论
  王韬事迹
  永乐大典四部
  桐城文学丛书目录
  宋王应麟通鉴答问
  论翁方纲诗
  徐云路事迹
  董皇后行状
  论崔华诗
  十余世秀才四家
  曾国藩预属墓志铭于吴敏树
  明竟陵公安撰述
  神农陵诗句
  陆耀遹画墁剩稿
  余诚格等调缺原委
  何绍基识人
  孙家振小说
  吴敬梓事迹
  春秋等书目
  夹坝等讹称
  胡林翼批牍中语
  桐城阳湖两派
  杨岘论文语
  阮大铖咏怀堂集
  论施闰章
  论纪昀撰述
  论编辑不易

  苌楚斋随笔卷三
  庐江刘声木十枝撰
     商道亲亲
  有商一朝,大半兄终弟及,前人所谓「商道亲亲」,诚哉其亲亲也!中有兄弟二人同登帝位者,更有兄弟三人及四人同登帝位者,更亘古所未有也。兄弟二人有五。外丙、仲壬,皆成汤子也。沃丁、太庚,皆太甲子也。祖辛、沃甲,皆祖乙子也。祖庚、祖甲,皆武丁子也。廪辛、庚丁,皆祖甲子也。兄弟三人有二。仲丁、外壬、河亶甲,皆太戊子也。小甲、雍己、太戊,皆太庚子也。兄弟四人有一,阳甲、盘庚、小辛、小乙,皆南庚子也。厥后宋宣公舍其子与夷,而立其弟穆公,尚能守其家法。
     东周帝王享国之久
  《无逸》一篇,历叙古帝王享国之久,似帝王享国以愈久而德愈隆矣,其实亦不然。周昭王、平王享国皆五十一年,敬王享国四十四年,显王享国四十八年,赧王享国五十九年,较之《无逸》所举之数,不为少矣,然皆无救于颠覆败亡,何也?昭王更年至百岁,三代以下帝王所稀有,若非祭公谋父作诗以止王心,则周室覆亡之祸,不待幽厉矣。
     编辑不如撰述
  朱梅崖《答林育万书》云:「承谕欲作《经史通考》,奇功美志,令人钦羡,但事体浩大,又虞挂漏。窃谓先生天资高妙,才识绝人,正不必于故纸堆中作生活。何如破去依附,自得圣贤之意?立法立言,无不可者。近世人束书不观,故豪杰之士,多以博览相尚,要诸古人,正不尚此。陈彭年、夏竦、高若讷,皆博极羣书,于今曾无一字之传,亦何为哉!」云云。声木谨案:湘乡曾文正公国藩复何廉昉太守栻书云:「尝以为四部之书,浩如烟海,而其中自为之书,有源之水,不过数十部耳。经则《十三经》是已,史则《廿四史》暨《通鉴》是已,子则《五子》暨《管》、《晏》、《韩非》、《淮南》、《吕览》等十余种是已,集则《汉魏六朝百三家》之外,唐宋以来,廿余家而已。此外入子集部书,皆赝作也,皆剿袭也。」云云。钱塘袁简斋明府枚,亦以考证家为述,诗文家为作。两义相较,优劣自见,皆以研究诗文为易传。诗文又以昌黎所云「惟古于词必己出」为职,质言之,即周栎园侍郎亮工所谓诗文莫妙于杜撰。朱梅崖见之,深以为然,自恨其文求为杜撰而不工。亦即曾文正公言为文须自我作古,《六经》皆陈言,不足依傍,况他书哉!李汉序昌黎遗书,亦曰约其旨,则曰教人自为而已。辞必己出,所以自为也。
     周振业论诗语
  周振业字右序,号意庭,吴江人。其论诗专主法律,尝手批《高青邱集》,于承接照应处,分晰如牛毛。虽作者之意,未必尽然,一经绳尺,觉无意于法者,其法无不具。深惜所批《青邱集》湮没不传,而其论则甚卓。诗文须有法律,如工人之有弓尺规矩,不可一日离开。若缅规错矩者,自谓可以破除法律,试问法律终能废乎!
     方孝孺逊志斋集刊本
  明之方孝孺,死于燕王棣靖难之役,身遭磔死,夷及十族,其忠魂义魄,堪与日月争光,龙逢、比干争烈,震耀万世,自不待言矣。惟诗文实非所长,所撰《逊志斋集》廿四卷、《附录》一卷,固无人诵而习之者。然后人重其忠烈,几于无人不知有方孝孺,无家不藏有《逊志斋集》,忠孝何尝负于人哉!孝孺诗文,当时虽遭成祖禁锢,至宣德后,即稍传于世。天顺癸未,临海赵洪初刊本,仅二百六十七首,是为蜀本。成化庚子,黄文毅孔昭、谢文肃铎搜辑,厘为三十卷,《拾遗》十卷、《附录》一卷,是为邑本。正德庚辰,顾璘守台州,并为廿四卷、《附录》一卷,是为郡本。嘉靖辛酉,王可大守台州,据上三本,复加删补,是为四刻。万历壬子,江南刊本。崇祯辛巳,宁海令张绍谦刊本。康熙戊寅,宁海令俞化鹏刊本。同治癸酉,宁海令孙憙复复据俞本重刊。永乐距近时仅五六百年,以无一人诵习之集而已八易板,其为人所重视如此。集以人重,岂非忠烈之效哉!
     王士祯七古平仄论
  益都赵秋谷宫赞执信,撰《谈龙录》一卷、《声调谱》一卷,历诋新城王文简公士祯。宫赞谓古诗不拘平仄,拗体律诗亦不拘平仄,而别有一定之平仄,不可更移。尝求其法于王文简公,文简公密不肯语,乃以古诗、唐诗互相钩稽而得之。因着《声调谱》,备载其说。自此书出,天下翕然宗之无异词。自来言诗者,无有见及于此,即知之,亦未必肯倾筐倒箧,尽告于人。宫赞以此法公之天下,洵属开示涂辙,明指户牖,为后人作指南车。自此以后,诗之法律始谨严,知声调者,可与言诗,不知声调者,不可与言诗,有益于诗学甚伟。乾隆戊申六月,王文简公族孙镜沚允熙,刊有《王文简公七古平仄论》一卷,后有镜沚允熙自跋云:「先堂太高叔祖文简公以诗名海内,七言古体,尤直接杜、韩、苏三家之传。晚岁里居,常与子侄言:『七古抑扬抗坠之妙如近体,有一定平仄,非但别律句已也。会者不必工,不会者殊不足以为诗。』子侄中间有学此体者,公丹铅明悉,不烦言而已无余蕴,非竟作谱,谱亦无庸作也。乃外人得之以成家者,反谓公吝而不传,抑过矣。熙录公七古平仄之论,公之于世,又录公所自为诗以证之,俾知出乎律即入乎古者之说之为甚误也。允熙谨识。」云云。声木谨案:镜沚允熙此跋,颇为王文简公文过。至谓「外人得之以成家者,反谓公吝而不传」,窃恐未必然也。《七古平仄论》虽有刊本,流传颇罕,未见他家著录,故录允熙之跋于此。
     王韬事迹
  光绪年间,上海有号天南遯叟王韬字紫铨者,主持申报馆笔政,以报馆为护符,倡言无忌,人多震惊其名而不知其底蕴者。诸暨余铁山□□重耀《铁山文稿》中,有《记天南遯叟逸事》一篇,颇为详尽确实,予节录其语于此:「天南遯叟即长洲诸生王畹,素跅弛,负俗累,益落魄。尝受洪逆千金,上书洪秀全,言规取中原、摧破燕京之计。又上书李秀成,陈攻取上海之策,隐为洪逆大谋主。同治二年,李文忠公鸿章复苏州,幕客有与王畹有旧者,得王畹致李秀成书,毁之以灭迹。三年,曾忠襄公国荃复金陵,又得王畹致洪秀全书,檄苏抚丁雨生中丞日昌擒之。中丞纵之至香港,复为之缓颊。王畹旋上书曾文正公,先陈为洪逆、李逆画策之非,继谢其许以不问之恩。畹遂更名韬,佯狂沪市,出入花丛,好事者居然推为风雅宗主。后于光绪□□年,死于上海。」此事陈子壮明府其元《庸闲斋笔记》亦载之,不如此详。长洲有徐□□茂才□□当时与王畹相识,凡畹所为,茂才亦深知之,并亲见其谢曾文正公一书。予闻之于其族子徐蛰叟广文师,所言皆确实不诬,故参酌余氏原本,而汇记之于此。
     永乐大典四部
  《永乐大典》原委,据《四库提要》所载甚详,因摘录于此:「明永乐元年七月奉勅编,二年十一月奏进,赐名《文献大成》,初编为解缙等一百四十七人。既而以所编未备,复命姚广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重编,于五年十一月奏进,改赐名《永乐大典》。并命复写一部锓木,以七年十月讫工,卒以工费浩繁而罢。后移贮北京宏义阁,当时名文楼。嘉靖四十一年,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录正副两本,高拱、张居正校理,于隆庆初年告成。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贮皇史宬,仍归永乐原本与写本于南京、后经张李之乱,南京两本与皇史宬副本并毁。不知何时。又以文渊阁所藏正本移贮翰林院库,原编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已残阙二千四百廿二卷。」据缪筱珊太史荃孙《艺风堂文集》所载,太史到翰林院时,已只存三百余本,复为同院诸公盗出,陆续售去。其盗书之法: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绵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两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于身上,偷《永乐大典》两本,仍包入包袱内,如早间带来样式。典守者见其早挟一包入,晚复挟一包出,大小如一,不虞其将马褂加穿于身,偷去《永乐大典》两本,包于包袱内而出。久之,《永乐大典》三百余本,又扫地无余。太史并谓:每次偷书,以两本为最合式,恰如绵马褂一件大小,多则为人所易觉。其偷书之法,真极精巧刻毒,不谓竟于翰林院诸公行之。我朝养士数百年,末流乃竟如此!无怪宣统辛亥,殉国难者,屈指可数,廉耻道丧,礼教沦胥久矣。阶之厉者,实夫己氏引用一班鹰犬所致也。
     桐城文学丛书目录
  予自幼即好读桐城文学家文集,当时先文庄公远碧楼藏书中有数种,予悉为取出,置于几案,复于各家诗文集及笔记、诗话、县志等书中采掇。其中师友所及,实芸芸总总,百余年不绝。信乎冯梦华中丞煦所云:姚氏之说,信足以鼓舞天下,洵不诬也。予力为搜求,其中有至难得者,拟编刊《桐城文学丛书》五十八种。其坊间有通行本,及不难购得者,不在此例。已列其书目于《续补汇刻书目》中,兹复钞附于后,聊以志毕生心血所聚,且书之以为息壤,意在必为刊行也。《山木居士文集》十二卷、《外集》二卷、附《鲁宾之文钞》一卷、《鲁习之文钞》一卷、《周易读本》十二卷,鲁九皋撰。 《抑快轩文集乙编》四十九卷、《丙编》十六卷、《丁编》九卷、《李习之文读》十卷,高澍然撰。 《震川文集补编》八卷、《余编》八卷,明归有光撰。 《望溪文集续补遗》一卷,孙葆田编。 《望溪文集再续补遗》四卷,声木编。 《依归草》十卷、《二刻》二卷,张符骧撰。 《悔生文集》八卷、《诗集》六卷,王灼撰。 《厚畬初稿》四卷,鲁鸿撰。 《怡亭文集》廿卷,张绅撰。 《思复堂文存》一卷、《诗存》一卷,姚景衡撰。 《损斋文集》二卷,陈善撰。 《韩斋文稿》四卷,孔宪彝撰。 《适适斋文集》二卷、《别集》一卷,冯志沂撰。 《龙壁山房文集》八卷,王拯撰。 《七经纪闻》四卷、《附》一卷,管同撰。 《文翼》三卷,吴铤撰。 《张廉卿尺牍》一卷,张裕钊撰。 《柏枧山房尺牍》一卷,梅曾亮撰。 《私艾斋文集》六卷,吴育撰。 《休复居文集》六卷、《附》一卷、《诗集》六卷,毛岳生撰。 《寄鸿堂文集》四卷,李宗传撰。 《钦斋文》二卷,苏惇元撰。 《可久处斋文集》八卷,马树华撰。 《甚德堂文集》四卷,吴贤湘撰。 《阴静夫遗文》二卷,阴承方撰。 《援鹑堂文集》六卷,姚范撰。 《味经山馆文钞》四卷、《文续钞》三卷、《戴氏先德传》二卷、《书传疑纂》八卷,戴钧衡撰。 《绿猗轩文钞》二卷,舒焘撰。 《秋声馆文集》二卷,欧阳勋撰。 《丹棱文钞》四卷,蒋彤撰。 《袖海楼文录》六卷,黄汝成撰。 《端虚勉一居遗文》三卷,张成孙撰。 《松溪文集》一卷,汪汝为撰。 《云在文稿》一卷,杨绍文撰。 《问亭文钞》六卷,张鹄撰。 《奉萱草堂文集》二卷、《文续集》一卷,单为鏓撰。 《小岘山人文集》六卷、《续文集》一卷、《补编》一卷,秦瀛撰。 《诗经集传拾遗》二卷,吴德旋撰。 《隐拙斋文集》六卷、《附》一卷,沈廷芳撰。 《月沧文集》六卷、《诗集》二卷、《年谱》一卷,吕璜撰。 《半岩庐遗集》二卷,邵懿辰撰。 《校经草庐文集》一卷,顾曾撰。 《惜抱轩归文评点》一卷,姚鼐撰。 《嘉树山房归文评点》一卷,张士元撰。 《韩文论述》十二卷,沈誾编。 《韩子文钞》十卷,林明伦编。 《史记别钞》二卷,吴敏树编。 《静远堂集》三卷,陈寿熊撰。 《明文偶钞》一卷、《国朝文偶钞》一卷,程崟编。 《史席闲话》一卷,鞠濂撰。 《史记七篇读法》二卷,王又朴编。 以上五十八种,专指已购得者记之。若以宽闲之岁月,陆续再购得数十种,增入原编之中,或析出另为后编,是岂特予之大幸,亦天为斯文衍一?之传。近世提倡刻金石文书、《说文》书、佛书者颇不乏人,独无人议及流传桐城文学书,岂天之将丧斯文也欤,则非予所敢知矣。
     宋王应麟通鉴答问
  宋王伯厚尚书应麟撰《通鉴答问》五卷,附于《玉海》后,名曰《答问》,实系史论一种。惜所论始于周武烈王,终于汉元帝。计其全书,当有数十卷,堪与胡寅《读史管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数相埒。自宋以来,只有此数,其遗佚已久矣。大抵是书作于宋亡以后,故持论务为严刻,实有激使然。如胡寅作于南宋之初,目击自命为贤士大夫者仕于金,仕于刘豫,仕于张邦昌,实繁有徒,腆然不以为怪,不知廉耻为何事,名教扫地尽矣。寅目击心伤,不便明言,托于论史,以抒积懑。应麟与夫之史论,亦皆主于严刻,同是此时此事,痛哭而言之。非作于礼乐休明,世际承平,故为此高论,人人责以周孔也。《四库全书提要》斥之,原为承平之时,而言当务为宽和,不主严刻,亦不为无见。若纪文达公昀生当南、北宋及明之末造,胡寅等之史论,当铸金呼佛事之矣。
     论翁方纲诗
  国朝诸儒,能言而不能行者,莫如大兴翁苏斋学士方纲。学士侈言理学,研究宋五子书,乃至跪求差使,见于《啸亭杂录》,以妾为妻,并已死二妾亦扶正,见于《翁氏家事略记》。平生尤喜言诗,手录古今评注杜诗者三十余家,至三十三遍之多,可谓勤矣。又推阐赵秋谷宫赞执信《声调谱》之说,撰《小石帆亭著录》六卷,以畅厥旨,其法益密。易王文简公论诗主神韵之说,为肌理二字,亦可备一说,皆于诗学有裨。独至其所自作之诗,极与所言相反。其诗实阴以国朝汉[学]家考证之文为法,尤与俞正燮《癸巳类稿》、《癸巳存稿》相似,每诗无不入以考证。虽一事一物,亦必穷源溯流,旁搜曲证,以多为贵,渺不知其命意所在。而爬罗梳剔,诘曲聱牙,似诗非诗,似文非文,似注疏非注疏,似类典非类典。袁简斋明府论诗,有「错把钞书当说诗」之语,论者谓其为学士而发,确为不谬。百余年来,(俞)[翁]氏之集,名虽行世,试问何人取而诵读则效?聊供插架之用。《复初斋诗集》流传益罕,欲供插架而未能,岂非不行于世之明验乎。文章乃千古之公物,公是公非,自有定评,决非一二人以私意所能扰乱也。
     徐云路事迹
  徐云路字企万,号懒云,昆山人,明太仆卿应聘八世孙。性至孝,母吴氏有肝厥病,疾作危甚,云路默祷于天,刲臂肉和药以进,疾遂愈,延寿十余年而殁。云路以明经需次广文,道光甲申卒,年六十八岁。咸丰初旌孝子,事迹入昆新两县志《孝友传》。云路少为诸生,有文誉,诗宗晚唐,填词出入两宋,为古文疏落简峭。尝卖田作秋闱旅费,舟夜泊燕子矶,朗诵所作卖田诗。邻舟闻之,问何人,云路亦出询,乃知钱塘袁枚也。亟具衣冠,执弟子礼,请受业,论诗良久而别。吴中盛诗社,云路馆吴门久,时与唱和。手辑邑人诗成集,题曰《玉辉篇》。道光末,张潜之、潘道根所刊《昆山诗存》多本之。青浦王昶致政归,撰《湖海诗传》,引云路相参证。善画梅,苍劲秀逸,人争宝之。撰有《云海楼文集》□卷、《瀹雪山房诗钞》□卷、《延秋馆词》□卷、《集腋草》□卷、《玉辉编》□卷、《昆山诗选》□卷。云路诗宗晚唐,于温李为尤近。永福黄莘田明府任时与唱和,盛称其诗。《秋江诗集》六卷,虽有王元麟、陈应魁两注本,于云路事迹多未详,盖由未见昆新两县志书,无由考证。声木因取县志中所载,录之于此,亦补注及读明府诗集者所不废也。
     董皇后行状
  世祖章皇帝御制《董皇后行状》,龙阳易实甫观察顺鼎刊入《琴志楼丛书》中,有云:「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刻太甚。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乏长才。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谐朕志,顺治拾有柒年捌月壬寅崩。」云云。声木谨案:董皇后即草野相传以为董小宛者,实则为满洲内大臣鄂刚毅侯节硕之女,见于御制行状甚明。夫以帝王之尊,开国之初,而伉俪之间,自叹不偶如此,人生伉俪之乐,真不易得。世只知得科第及高官厚禄,以为须祖功宗德,前世修来。不知得娇妻美妾,比之高官厚禄,更属不易。设非前世修来,三生有幸,天地鬼神,恐未必能使之消受此福也。
     论崔华诗
  崔华字不雕,太仓人,顺治庚子举人,工诗画,撰有《樱桃轩集》□卷。王文简公称其诗清异出尘,吴梅村祭酒目为古塘一鹤,倾倒可谓至矣。其诗集无传,名氏亦不见他人撰述,何耶?王豫编辑《江苏诗征》,录其诗九首,入卷廿二。独于王文简公《渔洋诗话》所举之「一寺千松内,飞泉屋上行。欹樯(夜)[坐]清昼,薄冷出苹间」,「溪水碧于前渡日,桃花红似去年时」等诗,一字不录,仅录《居易录》所举之「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一诗,何耶?岂以王文简公评隲未公,伊之选诗另具手眼,能判别泾渭,直驾乎新城而上之,是真不可解矣。
     十余世秀才四家
  粤西蒋霞舫京兆达,为先文庄公咸丰庚申恩科会试房师,师生谊笃,常为先文庄公书扇,下钤一印,文曰「蒋氏第十八世秀才」。后其子以明经候选教谕,先文庄公任川督时,仍岁寄羔币,以奉师母,时通函讯,是又一世秀才矣。长乐梁茝邻中丞章巨《归田琐记》,自述自明迄国朝十五世秀才,纪文达公昀任闽省学政时,特赠一扁,文曰「书香世业」。常熟冯己苍□□□家亦九世秀才,至冯修字念修号东村,矢志读书,愿青其衿,以足十世之数。顾困于童子试,四十年不克竟其志,赍恨以终,士林悲之。香山黄香石中翰培芳门联云:「三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其屋仍为明黄文裕公故居,亦十八世秀才。夫士食旧德,至十余世之久,真我朝之盛事,而海内复寥寥数家,何其难也!
     曾国藩预属墓志铭于吴敏树
  湘乡曾文正公国藩,功在社稷,名垂国史,本无待于立神道碑,当时其家人请刘霞轩中丞蓉撰文。未及作,中丞又卒,检其遗箧,仅有铭词,乃请郭筠仙侍郎嵩焘补作序文,复请李文忠公鸿章撰墓志铭。李文忠公久不亲文事,实为□□□□□代撰,见于□□□□□中。而不知当日曾文正公因吴南屏广文敏树客于两江节署,曾从容为言:「吾一旦不幸,志铭当以属子。」云云。是其生时,曾以是属望吴南屏广文。此乃一时言论,恐其家人亦未必知之,故改属他人,果知之,不必故违是命也。巴陵杜仲丹孝廉贵墀撰《巴陵人物志》十五卷,备载其语于吴广文传中,想此语闻之于广文,信不虚也。
     明竟陵公安撰述
  明末诗文派别,至公安、竟陵,可谓妖妄变幻极矣。亡国之音,固宜如此,时当末造,非人力所能挽回。世多不知其名氏、撰述,爰记之于下,以昭后世之?戒。公安三袁,一庶子宗道,即士瑜,撰《海蠡编》二卷。一吏部郎中中道,撰述无传。一吏部郎中宏道。独宏道撰述甚富,撰有《触政》一卷、《瓶花斋杂录》一卷、《袁中郎集》四十卷、《明文隽》八卷。竟陵为锺惺、谭友夏,俱天门人。锺惺撰《诗经图史合考》廿卷、《毛诗解》□卷、《五经纂注》五卷、《史怀》十七卷、《合刊五家言》□卷。谭元春撰《岳归堂集》十卷、《谭友夏合集》廿三卷、《谭子诗归》十卷。复与锺惺合编《诗归》五十一卷、《明诗归》十卷、《补遗》一卷。锺惺复编《名媛诗归》三十六卷、《周文归》廿卷、《宋文归》廿卷、《评点左传》廿卷。虽皆收入《四库存目》,《提要》极为诋斥,不遗余力,论者谓其言非过也。
     神农陵诗句
  神农陵寝相传其土可以治病,故袁简斋明府诗云:「一抔能治膏肓病,九死难医嫉妬心。」下句可谓慨乎其言之矣。
     陆耀遹画墁剩稿
  陆邵文征君耀遹撰《画墁剩稿》八卷,本属居幕府时,代府主之作,征君在日,戒后人勿刊。光绪四年三月,其第五孙彦颀刺史佑勤任兴国州知州时,惧其久而散佚,又以征君有遗言,弗能决。杜仲丹孝廉贵墀适居州幕,力劝之刊行,非征君意也。征君代人之作,不欲以己尸其名,尚存古人让善之遗意。
     余诚格等调缺原委
  宣统三年,鄂藩余寿平中丞诚格升任陕西巡抚,鄂督瑞莘儒制府澄为之奏请,言「诚格有父,路远不能迎养,请就近量移,庶可忠孝兼尽。」奉旨与湘抚杨俊卿中丞文鼎对调。先是鄂督陈筱石制府夔龙调任川督,制府妻许夫人禧身字□□,乃已故军机大臣□□尚书许恭慎公庚身之从堂妹,惮于路远,不愿随往,亦有人为之上闻,奉旨调任直督。王道不外乎人情,此等举措无关宏旨,犹有康乾年间君臣如家人遗意。许夫人禧身,以一妇人而改恩命,尤我朝所未有也。
     何绍基识人
  道州何子贞太史绍基书名满海内,而其知人之明,尤敻绝千古。尝谓桐城方柏堂明府宗诚曰:「余自楚至皖,行数千里,所见好官三人:黄州府知府徐太守丰玉、鄱阳县知县沈明府衍庆、祁门县知县唐明府治。」其后粤匪之乱,徐、沈阵亡,唐亦殉难。其语见《柏堂集次编》。
     孙家振小说
  孙家振字玉声,□□人,号漱石生,化名警梦痴仙,近代之小说家,撰《海上繁华梦初集》六卷、《续集》六卷、《后集》八卷,笑林报馆附刊本,又有翻刊小字本。宣统辛亥以后,复撰《续繁华梦初集》六卷、《二集》六卷、《三集》八卷。此书虽系章回小说,而用意深远,中庽劝惩之旨,且报应昭彰,尤至为痛切,予尝戏目之为戒嫖戒赌,戒结交匪友教科书。人家子弟于十五六岁之时,文义粗通,正喜看各种小说,可以此书命之细阅。苟得中材,熟阅此书,未有不憬然自悟者,决不至故入迷涂矣。尚有阳湖李国嘉,字伯元,化名南亭亭长,撰有《官场现形记》五编,每编六卷,笔意浅显,并无污秽之语,亦可供茶余酒后之一助。予素不喜阅小说,故知之者甚少,细阅此二书,决无他虞也。
     吴敬梓事迹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诸生。袭祖父业,有二万余金。与文士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辍,不数年,赀产荡尽。冬夜苦寒,邀同好五六人,绕城堞行数十里,谓之暖足。撰《文木山房集》□卷、《诗说》□卷、《儒林外史》五十卷。他集不传,此书独风行一时,世人多见之好之。其中描摹文士情态,嬉笑怒骂,如铸鼎象物,颇为小说界开一新面目。惟其书本五十回,为五十卷,不知何人割裂茂才《文木山房集》中语,襞积增为五回。后有茂才从兄青然先生檠女孙之女夫上元金和一跋,称五十五回,为五十五卷,是每回可为一卷矣。程鱼门太史晋芳《勉行堂文集》中有《文木先生传》,谓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其橐中笔砚都无云云。负才如是,家产如是,而一寒至此,毫不以为意,真世间所罕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