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八 地部三

  ○叙山

  《释名》曰:山顶曰蒙,亦曰巅,亦曰椒。山脊曰冈。山大而高曰嵩,(嵩高称也,今中岳嵩山盖依此,亦作崧。)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音户)无草木曰垓。(古来切。)石戴土曰岨,土戴石曰崔嵬。(此因形而名之。)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照而名之。)山足曰麓,山穴曰岫,山边曰崖。崖之高曰岩,上秀曰峰,陬隅高者曰屺,山坡曰坂。山三袭曰陟,山再成曰莫,一成曰坯。山中绝曰陉,未及上曰翠微。(一说山色青缥色曰翠微。)山属曰峄,(言骆绎相连,今鲁国有峄山,绝石相积构连属成山,盖谓此也。)山狭而高曰峦,小曰嶞。(它果反。谓山形长狭者,荆州人谓之蛮。《诗》云堕山乔岳。)土山曰阜,(阜,厚也。言其高厚。)曲阜曰阿。大阜曰陵,小陵曰丘。山精曰夔,亦曰跂,亦曰云阳。祭山曰屐悬。(角毁反。自山顶曰冢,已下并出《说文》、《尔雅》、《释名》。)

  《易》曰:兼山艮。

  又曰:地中有山谦。

  又曰:《说卦》曰:山泽通气。

  又曰:艮为山。

  《诗》曰: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又曰:节彼南山。

  杨乂《易卦序论》云:险而止,山也。险而动,泉也。动静皆蒙险,故曰山。

  《书·禹贡》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孔安国注曰:此谓梁山龙门也。)壸口雷首,至於太岳,(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此二山者,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百川经此众山,禹皆治之也,不可胜名,故以沧海山川言之也。)西倾朱圉鸟鼠,(西倾朱圉在积石以东,鸟鼠谓所出,在陇西,三者雍州之南。)至于太华,(相首尾而东也。)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四山相东南,在豫州,洛经熊耳,经外方淮南桐柏,经陪尾,凡此皆先举施功之山,而后条列所治水于下以相备也。)导嶓冢至于荆山,(漾山嶓冢山梁州,经荆山,荆山在荆州也。)内方,至于大别,(内方大别二山名,在荆州,汉所出。)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岷山,江所出,在梁州。衡山,江所经,在荆州。)

  《春秋传》曰:山有木,工则度之。

  《礼记》曰: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又曰: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视,视其牲器之数。)

  又曰: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山出器车。

  又曰:居山不以鱼鳖为礼。

  《尔雅》曰:土高有石曰山。

  《释名》云:山,产也,言产万物。

  《说文》曰: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

  《春秋元命苞》曰:山者气之苞,所以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

  《春秋说题辞》曰: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

  《韩诗外传》曰:夫山,万人之所观仰,材用生焉,宝藏植焉,飞禽萃焉,走兽伏焉,育物群而不倦,有似乎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乐山也。

  《尚书大传》曰:孔子曰:"夫山者嵬嵬然,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四方皆无与私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也。"

  《国语》曰:禹封九山,山者土之聚也。

  《河图》曰:嶓冢山,上为狼星。武关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圄。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大别山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上为天苑星。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上为天井星。桐柏山为地穴,鸟鼠同穴山之干也,上为掩毕星。熊耳山,地门也,精上为毕附耳星。

  《庄子》曰:函车之兽,分而离山,不免网罟之患。

  又曰:山积卑而成高。

  《管子》曰: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上有绿石者,下有铅锡。上有赭,下有铁。

  《淮南子》曰: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魅父之山无文林,营宇狭小,而不能容巨大也。

  《孙卿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闻先王之道,不知学问之大。

  《吕氏春秋》曰:何谓九山?会稽、泰山、(会稽,今会稽也。泰山,今泰山郡,是为东岳也。)王屋、首山、泰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岐山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北,周家所邑也。太行在河内野王县北。羊肠,其山盘纡如羊肠状。在太行晋阳北,孟门太行是。)

  《说苑》曰:土积成山,则豫章生焉。

  又曰:五岳者,何谓也?泰山,东岳也;霍山,南岳也;华山,西岳也;恒山,北岳也;嵩高山,中岳也。五岳何以视三公?能大布云雨焉,能大敛云雨焉,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施得博大,故视三公也。

  《白虎通》曰:东岱山,岱者,言万物相代於东方。南衡山者,上承景宿,铨德均物,故曰衡也。西华山,华者,获也,万物熟成,乃有获也。北恒山,恒,常也,言万物伏藏於北方,有常度也。中嵩山,嵩者,高也,言峻大矣,处中以领四方。

  《地镜》曰:入山必斋五十日,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升,山神大喜,芝草异药宝玉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兵,此山之主者名,知之却百邪。

  《关令尹喜内传》曰:五百岁天下名山一开,开时金玉之精涌出。

  《晏子春秋》曰:齐大旱,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久不雨矣。民且有饥色,吾卜旅在高山广泽,寡人欲祠灵山,可乎?"晏子曰:"夫灵山以石为身,以草木为毛发。天不雨,发毛将焦,身将热,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山海经》曰:周穆王周历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跻,东昇天夫之堂,西宴王母之庐。

  《列子传》曰:共工与颛顼争天下,怒而触不周山。

  《魏志》曰:明帝起景阳山於芳林园。

  《晋书》曰:顾恺之好游会稽。人问山川之美。对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宋书》曰:谢灵运好登山,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

  《汉书》曰:李广利刺山而泉涌。

  《楚词》曰: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古诗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昆仑山

  《尔雅》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璆琳、琅玕焉。

  《史记》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上有澧泉华池。

  《汉书》曰:张安世《房中歌》诗云:"天马来兮开远门,竦余身兮游昆仑。"

  《博物志》曰:昆仑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

  《河图始阖图》曰:昆仑之山为地首,上为握契,满为四渎,横为地轴,上为天镇,立为八柱。

  《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

  《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

  《纪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

  《穆天子传》曰:天子昇於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增封於昆仑山上。

  又曰:天子遂宿於昆仑之阿,赤水之阳。

  《山海经》曰:周穆王至昆仑之丘,游轩辕之宫,眺锺山之岭,勒石西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

  又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南望昆仑,其光熊熊。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食之令人不溺。(草之美者,名曰沙棠之实。)

  又曰: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木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井,以玉为槛。槛有五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所在。

  又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其下有弱水泉。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上。

  《真人关尹内传》曰:万亿万岁,有一大水,昆仑飞浮。是时飞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也。

  《葛仙公传》曰:昆仑山一曰玄圃台,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

  《列仙传》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石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是也。

  又曰:西王母者,神人也。人面蓬头发,虎牙豹尾,善啸,穴居,名西王母,在昆仑山下。

  》神仙传》曰:东郭延者,山阳人。服云飞散,能夜书。有数十人乘虎豹来迎,比邻尽见之。与亲友辞别而去,云诣昆仑山。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搜神记》曰:昆仑之山,是惟帝之下都,环以炎火山。

  《十洲记》曰:昆陵昆仑号曰。昆陵山也。上有金台玉阙,亦元气之所合,天帝君治处。

  《玄元记》曰:昆仑西南山,周回三万里,巨蛇绕之三周,蛇长九万里。

  《尸子》曰:赤县州者,实是昆仑之墟,玉红之草生焉,食其一实而醉,卧三百岁而后寤。

  《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昆仑之蘋也。

  《淮南子》曰:昆仑山上有层城九重,上有木禾,其条五寻。珠树、玉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瑶树在其北。

  又曰:昆仑之玉瑱,而尘埃不能污也。

  《抱朴子》曰:蔡谴者,自云被谪至昆仑。初,谴还,人问云:"昆仑似何?"答曰:"天不问其高几里,要於仰视之,去天过十数里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录》曰:东平王刘约癸亥卒,一指犹暖,遂不殡殓,至於甲戌乃苏。言见刘渊於不周山,经五日,遂复从至昆仑山,三日而复返於不周,见诸王公卿将死者悉在焉。

  又曰: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在此山,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

  ○锺山

  《穆天子传》曰升:自密山以至锺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多怪兽奇鱼。

  又曰:天子北昇於舂山之上,望四野。(郭璞注曰:舂音锺也。)曰:是惟天下之高山。

  《山海经》曰:黄帝取密山之玉荣,投之锺山之阴。(以为玉种。)

  又曰:锺山其子曰鼓,(此亦神名,名之为锺山之子耳,其类皆见《归藏》《启筮》也。)其状人面而龙身,帝乃戮之锺山之东也。

  又曰:锺山之神名曰烛阴,(烛,龙也。是烛九阴也。)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鲁女生列传》曰:锺山之枣,其大如瓶。

  《十洲记》曰:北海外有锺山,自生千芝及神草。此洲受太玄生符录,仙家数十万,耕田种芝草,课计顷亩种稻。

  《玄中记》曰:北方有锺山焉,山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

  《淮南子》曰:锺山之玉,灼之以炉炭,三日三夜,其色不变。

  《论衡》曰:锺山之上,以玉抵鹊,彭蠡之滨,以鱼食犬。

  ○玉山

  《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来还,乃循黑水至於群玉之山。天子於是取玉板玉器服物,载玉万侯。(双璧为珏,半璧为侯。见《左传》。)

  《山海经》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此山多玉石,因以为名。)

  《帝王世纪》曰:昆仑之北,玉山之神,人身、虎首、豹尾、蓬头。

  《外国图》曰:西王母国前弱水中,有玉山白兔。

  阚骃《十洲记》曰:赤水西有白玉山,山有西王母堂室。

  ○蓬莱山

  《汉书·王莽传》曰:有奇士,大十围,自言巨无霸,出於蓬莱山,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

  又:《武帝纪》曰:太初元年十二月祀后土,东临渤海,望祀蓬莱。

  《十洲记》曰:蓬莱山外别有海,谓之溟海,无风而洪波百丈,有九气丈人,九天真君宫。

  《玄中记》曰:东海之大者,有巨鳌焉,以背负蓬莱山。

  《列子》曰:渤海之东有大海,其中有山,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聚生,实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人皆仙圣,一日一夕,飞翔来往。

  《山海经》曰:蓬莱山,海中之神山,非有道者不至。

  《列仙传》曰:安期生,琅琊阜乡人,时人皆言千岁,秦始皇与语,赐金璧数千万,出阜乡亭,皆置去,留以赤玉舄一量为报。曰:"后千岁,求我蓬莱山下。"

  又曰:负局先生,语似燕岱间人,吴市中摩镜,一钱因摩之,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辄出紫赤药与之,莫不时愈,后上吴山,悬药下与万姓。欲去时,语下人曰:"吾欲还蓬莱山。"

  《神仙传》曰:麻姑谓王方平曰:自接侍已来,三见海水变桑田,蓬莱之清浅也。

  ○方丈山

  《汉书》曰:太液池有方丈、瀛洲,像海中神山焉。

  《列仙传》曰:服闾者,不知何许人。常止莒,往来海边诸祠中。有三仙人於祠中博,赌瓜,使服闾担黄瓜十枚,令瞑目,乃止方丈山,在蓬莱山南,时往莒取珍宝卖之。

  ○瀛洲山

  《史记封禅书》曰:齐宣王、燕昭王使人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传在海中,去人不远,望之如云中,及至则三山反在水下,欲至则风引船而去,莫能至者。仙人不死药皆在焉,黄金白玉为宫阙。

  ○终南山

  《书》曰:终南惇物,至于鸟鼠。(谓终南、惇物二山,西出至于鸟鼠山。)

  《诗》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枚。

  《汉书》曰:太一山又为终南山。《五经要义》:太一山在扶风武功县,则终南、太一不得为一山明矣。盖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山之别号。

  《唐书》曰:卢藏用初隐终南山,后出仕。道士司马子微归天台山,群公祖道,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甚有佳处,何必天台?"子微笑曰:"以吾观之,此乃仕宦之捷径尔。"藏用有惭色。

  又曰:文宗开成二年诏曰:"每闻京师旧说,以为终南山兴云,祈必有雨。若晴霁,虽密云至地,竟不霑濡,况兹山北面阙庭,自当以时修其望祀,宠数宜及。今闻都无祠宇,终南山未备礼秩,命有司即时建立。

  《关中记》曰:终南山一名中南,言在天中,居都之南也。

  又曰:终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

  皇甫谧《高士传》曰:四皓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汉高祖征之不至,乃深自匿终南山。

  《辛氏三秦记》曰:太一在骊山西,去长安二百里,山之秀者也。中有石室,常有一道士,不食五穀,自言太乙之精,斋洁乃得见之,其状似仙人。山一名地肺,可避洪水。俗云上有神人乘船行,追之不可及。

  《方舆记》曰:东方朔谓天之大阻其终南,多金银铁玉石樟檀异类之物,此百工取给,万姓所仰足也。

  《风土记》曰: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从杜陵直抵终南。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