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十八 针灸门 伤寒

卷四百十八 针灸门

  普济方卷四百十八 针灸门 伤寒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

  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治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

  刺大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针。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井兪。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

  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先取然谷后取太溪(皆先补之)

  资生经云。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治温病。 穴颞需□页

  灸阴毒伤寒法。其状不躁。不渴。唇青。腰背重。咽喉及目睛痛。心腹烦疼。舌缩面青。吃噫气喘。呕逆冷汗。向暗不语。

  以生葱约十余茎。去根粗皮。颠倒纸卷。径阔二寸。勿令紧。欲通气。以快刀切。每一饼子高半寸。安在脐心。用熨斗火熨葱。软易之。不过十余次。患人即苏。后服正气药。

  灸结胸伤寒法。其状胸满短气。按之即痛。或吐逆满闷。或大便不通。诸药不能救者。

  以巴豆七粒和皮。肥黄连七寸。去须。同捣烂作一丸。安在脐心上。以手按之。稍实。捻艾皂子大于药上灸。甚者。不过三五壮立愈。续用补药一二日。若病半月。微有气皆疗。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葱熨法。

  以葱用索缠如盏许大。切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饅。先以火火□劦。一面令通热艾。勿令灼人。及以热处。搭病人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熨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人当渐醒。手足温。有汗则差。更服四逆汤辈。温其内。万万无忧。王氏云。予伯兄病伤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复可入。用此遂差。集贤校理胡全夫。用此拯人之危。不可胜数。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 穴巨阙 上脘 胃脘

  各灸五十壮。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

  治伤寒若病者。三四日以上。

  宜先灸胸上二十壮。又灸颞需□页二穴。又灸风池二穴。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又灸肝愈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

  资生经云。凡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问亦云病甚者。为五十九刺。所以泻诸阳胸中胃中四肢五脏之热也。若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可刺太泉。未满五日。禁针。然而千金于头痛身寒热病。乃灸巨阙上中脘三处。岂亦是阴证耶。其状盖云。或涩涩欲守火是也。医者当辨之。

  治热病。卒心中懊憹。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臑痛。实则支肿。虚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气遗溺。穴通里

  疗天行伤寒。 穴中脘

  治伤寒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常湿。不能食。 穴膈兪

  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一作喜)惊及掌热。胸痛。口热咽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眼痛。 穴少冲

  治伤寒余疾。皮肤乾燥。 穴曲池

  治热病先不乐数日。 穴通里

  治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 穴鱼际 阳谷

  治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 穴尺泽

  治头身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 穴肾兪

  治气热身热。气喘寒热口乾。身热喘息。目急痛。善惊。 穴三间

  治热病。寒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 穴鱼际

  治热病烦心。闷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舌本痛。 穴中冲 少冲 关冲 劳宫 大陵 阳溪 天髎 间使

  治热病。烦心喜哕。胸中澹澹。喜动而热。 穴间使

  治烦心喜呕。 穴巨阙

  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乾。 穴曲泽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强痛。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生疣。小者如疥。 穴支正 少海

  治振寒颈项痛。 穴天井

  治热病挟脊痛。 穴委中

  治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噎。鼻鼽出清涕。 穴风门

  王氏云。阴毒沉困。药饵难为工。但灸脐中三百壮。艾如半枣。手足不暖。不可治也。或心迷耳聋叫不应。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汤。救数人矣。若复渴。则煎五苓散与服。或煎人参汤。服皆效。又云。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服。而不消也。

  治伤寒结胸。 穴支沟 间使 行间

  治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俱浮。 穴合谷

  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心下痛不可忍。 穴中脘 气海

  治伤寒小腹上有气冲者。 穴天枢 气冲 三里 三阴交

  治伤寒手足逆冷。 穴大都 内庭 太溪 行间

  治伤寒交汗不出。 穴风池 侠溪 鱼际 经渠 内庭

  治伤寒胸中热不已。 穴大杼 风门 中府 缺盆

  治伤寒胃中热不已。 穴中脘 三里 上廉 下廉 气冲

  治伤寒四肢热不已。 穴云门 肩髃 委中 腰腧

  治急食不通。并伤寒水结。 穴三间 合谷 承山

  治阴证伤寒。四肢厥冷。腹痛吐利。身强烦躁自汗。脉沉细。或面赤。

  凡三阴中寒皆灸之。穴陷谷。灸三七壮。体温脉通汗出效。不尔。再灸加艾倍之。

  治卒得食病似伤寒。其人但欲卧。七日不疗。杀人。又按其脊两边。当有陷处。正灸陷处两头各七壮。则愈。

  治伤寒始得一二日。

  右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炷益良。用之验。大椎平肩斜齐。高大者是也。仍不得侵项分取之则非也。上接项骨。下齐肩。在椎骨节上是。余穴尽在节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厘。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黄帝针灸经。

  治断温病。令不相染着。及治时气瘴疫。

  右用蜜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

  治阴毒伤寒灸法。

  用乾艾叶捣熟去灰。作艾炷。灸脐下一寸三分。名气海。二寸丹田。三寸关元。五十壮至二三百壮。以手足渐温。人事稍苏为可治。

  治阴证伤寒灸法。

  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皆可灸。

  治热病后发豌豆疮。 灸两手腕砚子骨尖上三炷。男左女右。

  治伤寒热盛烦呕。 穴大椎

  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 穴悬厘 鸠尾

  治时气病起。诸复劳灸法。

  男初觉。便灸阴三七壮。若已尽。甚至百壮即愈。眼无妨。--疮复常。

  治伤寒热甚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为头上五行。以克越诸阳之热也。 穴大杼 膺兪 缺盆 肾兪(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冲 三里 巨虚 上下廉(此八者。泻胃中热也)云门 巨骨 委中 脑空(此八者以泻四肢热也)五脏兪傍五(此十者。以泻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背之左右。故病甚者。当刺之。凡刺之法。吸则纳针。得气则泻。勿令迟缓。起似发机。故针经曰。热者疾之。

  刺热病汗不出。夫伤寒热病汗不出者。荣卫不交。阴阳不和。故汗不出。当刺腹结。腹舍通其经络。和其阴阳。令汗得出。

  手阳明有商阳、合谷。手太阳有腕骨、阳谷。足少阳有侠溪。足阳明有厉兑。手厥阴有劳宫。

  凡此七穴。皆刺热病汗不出。随经辨脉。调其阴阳。合其荣卫。令得汗出。又十二经之荣。皆治身热。为主身热皆南方火。故经曰。荣主身热。皆可刺也。

  刺伤寒结胸痞气。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皆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包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胃中结痞。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腕中腕下腕。应痞结而泻之。

  治伤寒三阳头痛法。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而取之。

  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 穴腕骨 京骨

  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 穴合谷 冲阳

  如脉浮而弦。 过在手足少阳。刺 穴阳池 丘墟 风府 风池 以上数穴。刺三阳之头痛法也。

  治伤寒三阴腹痛法。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随经取之。

  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 穴太冲 太渊 大陵

  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心胞。刺 穴太溪 大陵

  如脉细沉。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 穴太白 神门三阴交

  以上数穴。刺三阴腹痛之法也。

  灸少阴原救脉法。

  治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太溪者。足少阴肾之原。少阴病属水。阴气太盛。阳气不得营。故泻阴补阳。阴毒伤寒。体沉四肢俱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脉属少阴。故同法泻阴补阳也。

  辨伤寒药附针灸法。

  伤寒经与表合。针与药自汗出。遂漏不止。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伤寒经与里合。灸太溪七壮。与通脉四逆汤。此太阳少阴表里之法。故表可针太阳也。里可灸少阴也。

  伤寒刺期门。

  太阳病头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兪肝兪。不可发汗。发汗则言□严语不止。当刺期门穴。头痛冒眩。太阳经病。可发汗。心下痞满。邪传里也。不可发汗。刺肺兪夺其邪气。二穴皆在太阳经也。是高下之刺也。妄发其汗。内亡津液。传属阳明。故言□严语不止。未太实者。当泻肝经。刺期门。恐传入于脾胃也。

  伤寒腹满言□严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从刺期门。腹满言□严语。太阴阳明经也。脉浮而紧。肝脉也。故夫乘妻名曰从。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发热。啬啬恶寒者。肺病也。大渴者。上焦有热也。自汗者。表虚也。小便利者。里和也。妻来乘夫。名曰横。当刺期门。

  灸伤寒咳逆法。

  十便良方云。有患霍乱吐痢者。垂困。忽发咳逆。半日之间。遂至困。始有人云。有灸咳逆法。凡伤寒及患疾得咳逆。皆为恶候。投药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咳逆已定。其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灸左。女灸右。只一处。火到当即瘥。若不瘥。则多不救矣。

  治脉微细不见。一时无脉者。

  以圆利针。刺足少阴经复溜二穴。在内踝上二寸陷中。针至骨顺针往下刺之。候回阳脉生大。乃出针。

  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 穴中脘

  治热病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痛。 穴刺陷谷。足先寒上至膝。乃出针。

  治伤寒气热身热喘。 穴三间

  治伤寒过经不解。刺足厥阴经期门二穴。使经不传。凡治伤寒。辨其足三阴三阳经。审而刺之。仲景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此之谓也。

  伤寒头痛

  治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 穴温溜

  治热病头痛。身热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 穴悬颅

  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 穴悬厘

  治振寒。小指不用。头痛。 穴少泽

  治身热头痛。进退往来。 穴神道 关元

  治头痛食不下。 穴三焦兪

  治热病先头重项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俛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 穴太白

  治伤寒身热头痛哕逆。肩不得举。 穴温溜

  治痛头。 穴鱼际 液门 中渚 通里

  治头痛。 穴天池

  治头眩痛。 穴支正

  治头痛颠颠然。 穴通里

  治头痛汗不出。 穴鱼际

  资生经云。治伤寒头痛药多矣。惟浓煎五苓散服。必效。不必针灸。予屡与人。皆效故也。

  治头痛。 穴风池

  伤寒寒热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身热。项强。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虚则生疣痂。 穴少海 支正

  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乾心澹善惊。手清。逆气呕唾。肘瘈善摇。头颜清。汗不过肩。 穴曲泽

  治气热身热。寒热。口乾。喘息口急痛。善惊。 穴三间

  治寒热项适历。耳鸣无闻。引缺盆肩中热痛。麻木不举。 穴肩贞

  治伤寒余热不尽。 穴曲池

  治寒热好呕。 穴商丘

  治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 穴中府 膈兪(又云。膈兪主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当湿。不能饮食)

  治寒热凄索。气上不得卧。 穴支满 肩井 关冲

  治寒热掌中热。 穴列缺

  治伤寒振寒。颈项痛。 穴天井

  治振寒而欠。 穴冲阳

  治身热恶寒。 穴后溪

  治伤寒热盛烦呕。 穴大椎

  寒热

  治骨寒热。汗注不止。 穴复溜

  治寒热解散。淫泺颈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 穴至阳

  治身解寒淫泺。骨□行痠不能久立。 穴光明

  治寒热风痉。脊强反折。 穴痖门

  治洒淅寒气。 穴陶道 神堂 风池

  治洒淅畏寒。厥逆。 穴阴郄

  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 穴鱼际

  治发寒热。 穴浮白

  治头重身热。 穴肾兪

  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 穴颅顖

  治身热。 穴太白 阳纲

  治身体烦热。 穴曲差

  治劳疾羸瘦。体热。 穴脑空

  治寒热喘满。 穴肺兪

  治寒热胸膈满。 穴天池

  治乍寒乍热。 穴少冲

  治寒热。 穴神道 少海

  治振寒。 穴胆兪

  治洒淅振寒。 穴临泣

  治虚热洒淅。毛竖恶风寒。舌上黄。身热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头痛甚。汗不出。热烦心。少气不足。 穴鱼际

  治寒热骨痛。 穴膈兪

  治身寒热。 穴天突

  治身寒热。引项强急。 穴脑空

  治寒热。 穴飞扬 光明

  治脏腑积聚。心腹满。腰背痛。饮食不消。吐逆。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羸瘦少气。 穴三焦兪。随年壮。又胃脘穴灸百壮。乃灸至千壮止。

  治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俛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 穴脾兪。并椎三穴。各灸七壮。

  治盗汗。寒热恶寒。 穴肺兪(随年壮。针五分)。阴都百壮。

  治多汗寒热。 穴玉枕。五十壮。

  治三焦寒热。 穴小肠兪。灸随年壮。

  治膀胱三焦津涎下。大小肠寒热。赤洩。洞痢。腰脊痛。小便不利。妇人带下。 穴三焦兪。灸五十壮。

  治身体腰脊如解。及治寒热。

  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撅骨尾窍骨也。以年为壮数。视背椎陷者灸之。举背肩上陷者灸之(骨□曷髃穴也)。两季胁之间灸之(章门穴也)。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阳辅穴也)。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侠溪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经阙其名)。月□聑下陷脉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后灸之(昆仑穴也)。膺中陷骨间灸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阳池穴也)。脐下三寸灸之(关元穴也)。灸毛际动脉灸之(气冲穴也)。膝下三寸分间灸之(三里穴也)。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冲阳穴也)。巅上一寸灸之(百会穴也)。

  治身体腰脊如解。 穴涌泉

  伤寒热气

  治腹痛而热。 穴行间

  治腹中热。 穴中极

  治五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

  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少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间三寸灸之。

  治身体热腹痛。 穴气冲

  治腹中热。喜渴涎出。是蛔也。手持之物令得移。 穴刺中脘穴。亦不可容易针

  治腹中大热不安。 穴气冲

  治寒热入腹。 穴关元

  治久冷。 穴天枢灸百壮。

  治腹寒。 穴阴陵泉 三阴交

  治腹中寒热。 穴隐白

  疗热风冷痹。 穴下廉

  治寒热。 穴上关

  治寒热。亦主下部寒热。 穴飞扬

  治寒热。 穴痖门

  治乍寒乍热。 穴少冲

  治但是积冷虚乏病。 穴宜灸关元。

  治脏腑久积冷气。心腹胀满。 穴三里

  治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 穴天枢

  治冷气。 穴中极

  治冷气。 穴漏谷 会阳

  治六腑气寒。不嗜食。 穴下脘

  治冷气上冲心。 穴气海

  治腹中寒。冷气胀满。 穴隐白

  治上气冷发。腹中雷鸣。 穴太冲

  治结气寒冷。 穴太仓。灸百壮。

  治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也。穴关元。灸百壮。

  治心下寒。 穴商丘

  治心寒冷气上。 穴鸠尾。少冲商丘龙颔灸百壮。

  治寒厥惊狂。 穴阳交

  治腹寒气满。 穴冲门

  资生经云。五劳六极。复生七伤。变生七气。积聚坚牢如杯。留在腹内。心痛烦冤。不能饮食。时来时去。发作无常。寒气为病。则吐逆心满。热气为病。则恍惚闷乱。长如眩冒。又复失精。宜服和剂局方七气汤。若冷气忽作。药灸不及。只用大针。微刺诸穴与疼处。须臾即定。神效。

  治胃中热。 穴三里。灸三十壮。

  治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穴水道。灸随年壮。

  身寒痹

  治身常湿。 穴鬲兪

  治身湿。 穴丰隆

  治身湿。摇时时寒。 穴曲池 列缺

  治卒痹病。引膑下节。 穴曲泉

  治膝股重。 穴合阳

  治身湿痹不能行。 穴漏谷

  治湿痹支肿。髀筋急瘈。颈痛。 穴悬钟

  治髀枢痛。膝胫骨摇。酸痹不仁。筋缩。诸节酸折。 穴绝骨

  治身痹淅淅振寒。 穴临泣

  治骨痹烦满。 穴商丘

  治身体不仁。 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

  治痿厥。身体不仁。少气湿肿膝肿。 穴中封

  治缓纵痿痹。月□聑肠疼冷不仁。 穴风市

  治寒气在分肉间。痛苦痹不仁。 穴中渎

  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 穴阳关

  治酸痹不仁。身重。 穴绝骨

  治冷风湿痹。 穴环跳

  治湿痹。 穴条口

  治寒湿内伤。 穴下髎

  治风湿痹。 穴委中

  治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 穴下廉。灸疮差。冷痹即己。

  治痹走胸背。 穴鱼际

  治冷痹。胫膝疼。腰脚挛急。足冷气上。不能久立。有时厌厌嗜卧。手足沉重。日觉羸瘦。名复连病。令人急无情。常愁不乐。徤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当穴灸悬钟、绝骨。随年壮。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若年月久更发。依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七壮。

  资生经曰。虚损论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劳。五劳既用。二脏先损。心肾受邪。即生六极。一曰气极。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外受邪气。多寒湿痹。又曰五劳六极七伤。七气积聚。变为病者。甚则令人得大风缓急。湿痹不仁。偏枯筋缩。四肢拘挛。令人无子。

  治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厥痹者。厥气上攻腹。取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也。 穴会阴 太渊消泺 照海

  治足大指搏伤。下车挃地。适臂指端伤。为筋痹。 穴解溪

  治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 穴巨虚 下廉

  治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穴条口

  治膝寒。痹不仁。痿不屈伸。 穴髀关

  治肤痛痿痹。 穴外丘

  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 穴阳陵泉

  治腰胁相引痛。髀筋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 穴环跳

  治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 穴至阴

  治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 穴三阴交

  治胸痹引背时寒。 穴间使

  治痹心痛。 穴天井

  治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 穴临泣

  治胸痹心痛。 穴膻中忌针

  治胸痹满痛。 穴期门

  自汗

  治多汗。 穴玉枕

  治汗出。 穴膈兪

  治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穴曲肘横文灸五十壮。长平灸五十壮。

  治头项痛。历节汗出。 穴飞扬 涌泉 颔厌 后顶

  治疟多汗。 穴昆仑

  治温疟汗出。 穴然谷

  治骨寒热。汗注不止。 穴复溜

  治心痛汗出。 穴大敦

  治汗出。 穴缺盆

  治风汗出。 穴中府

  治汗出而寒。 穴少商

  治汗出。 穴冲阳

  治热病烦心。心闷。先手臂身热。瘈痵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珠。 穴列缺 曲池

  治汗出寒热。 穴五处 攒竹 正营 上脘 缺盆 中府

  治汗出衄血不止。 穴承浆

  治汗出而呕痓。 穴百会

  治热病汗出。目厥足清。又治汗不出。厥。手足清。 穴大都

  治寒热无所安。汗出不止。风逆。四肢肿。 穴复溜

  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先取然谷。后取太溪。大指间动脉皆先补之。

  治汗出。 穴列缺 肺兪 心兪

  治多汗疟病。 穴言□意譆。灸五十壮。

  汗不出

  治胸满短气不得汗。 皆针补手太阴。以汗出。

  治疟寒汗不出。 穴少泽 复溜 昆仑

  治风疟。汗不出。 穴偏历

  治疟寒热。汗不出。 穴少泽

  治痎疟振寒热。汗不出。 穴上星

  治头痛风汗不出。 穴痖门

  治心中烦满。汗不出。 穴心兪 曲差

  治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 穴陶道

  治振寒汗不出。 穴胆兪

  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 穴命门

  治身热汗不出。 穴上脘

  治汗不出。 穴至阴 鱼际 曲泉 侠溪 中膂兪

  治风汗不出。 穴偏历

  治手足烦热。汗不出转筋。 穴窍阴

  治汗不出。 穴命门。肺兪

  治汗不出过肩。 穴曲泽

  治汗不出不过眉。 穴曲泽

  治汗不出。 穴鱼际

  治热病汗不出。腹中积癖。默默嗜卧。四肢怠惰。不欲动。身常湿。不能食。食则心痛。周痹身皆痛。 穴鬲兪

  伤寒无汗

  疗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目眩烦心。四肢肿。 穴大都

  治热病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又云。及主热病。烦满欲呕哕。胸胁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小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喜渴。口中烂。掌中热。欲呕。 穴劳宫

  治臂厥热痛。汗不出。 穴孔最(皆灸刺之。此穴可出汗)

  治热病汗不出。 穴经渠 阳池 阳谷 合谷 前谷 内庭 后溪 腕骨 支沟 厉兑 冲阳 解溪

  治热病汗不出。 穴中冲

  治烦满汗不出。 穴命门 膀胱兪 上脘 曲差 上星 陶道 天柱 上窌 悬厘 风池

  治下部寒热。汗不出。体重。 穴飞扬

  治汗不出。凄厥恶寒。 穴玉枕 大杼 肝兪 心兪 鬲兪 陶道

  治腹足清。寒热。汗不出。 穴光明

  治身热头痛汗不出。 穴曲泉

  治头痛甚不出汗。 穴鱼际

  治气鬲喜呕。鼓颔不得汗。烦心身痛。 穴尺泽

  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 穴液门 中渚 通里

  治伤寒温病善摇头。颜青汗不过眉。 穴曲泽

  治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 穴委中

  治热病汗不出。 穴孔最可(灸三壮。即汗出)

  治热病汗不出。 穴陷谷 厉兑 鬲兪 中渚 大都 支沟 阳谷 腕骨 前谷

  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烦心不欲食。 穴悬颅

  治热病汗不出。头偏头。烦心不欲食。 穴悬厘

  治热病汗不出。 穴言□意譆

  治伤寒。汗不出脊强。 穴大杼

  治热病汗不出。暴痹喘逆。心痛呕吐。 穴经渠

  治热病汗不出。 穴商阳

  治热病汗不出。掌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头痛如破。 穴中冲

  治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 穴太溪

  治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头痛。 穴风池

  治热病汗不出。臂膊腋肿。喜笑不休。心悬若饥。喜悲泣惊恐。目赤。小便如血。呕逆。狂言不乐。 穴大陵

  治热病汗不出。卒狂。虚则痿痹。坐不能起。实则足骨□行热。膝痛。身体不仁。善啮颊。 穴光明

  治热病汗不出。胸满颈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喝。 穴天池

  治热病汗不出。 穴言□意譆 天牖 风池 上星

  治热病汗不出。而苦呕烦心。 穴承光

  治热病汗不出。 穴天柱 风池 商阳 关冲 液门

  治热病。胸中澹澹。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小腹满。瘈痵。心疝满不得息。 穴巨阙

  治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聋无所闻。 穴阳谷

  治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气谵言。 穴解溪

  伤寒呕哕

  治伤寒烦心。喜呕。心腹胀噫。烦热。鬲中不利。 穴巨阙

  治热病烦心。喜呕。胸中澹澹。 穴间使

  治伤寒。寒热头痛呕衄。 穴温溜

  治汗出而呕痉。 穴百会

  治寒热好呕。 穴商丘

  治伤寒热盛。烦呕。 穴大椎

  治头身热赤欲呕。 穴肾兪

  治热病烦满呕哕。 穴劳宫

  治伤寒逆气呕吐。 穴曲泽

  治伤寒呕逆。噫哕。鬲中气闭塞。 穴温溜(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

  治伤寒呕逆。若气自腹中起。上筑咽喉。逆气连属不能出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伤胃脘。肾气先虚。逆气上乘于胃。与气相侔。不止者难治。谓之哕。

  穴灸中脘关元百壮。未止。灸肾兪百壮。宜茱萸丸。此用方论。哕者。俗云。咳逆也。针灸者。当以此求之。

  疟论附论

  治疟病灸刺法论曰。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亦。寒不甚。热不甚恶。恶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刺足少阳。足阳明疟。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脚趺上。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饮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疟。令人吐呕甚。久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疟。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小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治温疟寒疟。疗疟久不愈。 穴言□意譆。

  治温疟痎疟。 穴腰兪 中脘

  治痎疟。 穴鬲兪 命门 太溪

  治暴疟。 穴阴躥

  治寒疟。 穴上廉

  治疟寒热。唇口乾。身热喘。目急痛。 穴三间

  治疟发寒热。头重烦心。 穴至阴

  治寒热□□皆疟。 穴液门 合谷 陷谷 天池

  治发寒热。疟久不愈。目视目□巟目□巟。 穴偏历

  治□□皆疟久不愈。 穴大椎

  治痎疟久不愈者。烦满少气。悲恐畏人。臂酸掌热。手握不伸。穴少府

  治痎疟寒热洒淅。 穴陶道

  治寒热痎疟。腰腹相引痛。 穴命门

  治疟日西发(又云治疟日发)。 穴足临泣

  治久疟。 穴太溪 照海 中渚

  治久疟振寒。及腋下肿。 穴丘墟

  治疟。 穴陷谷

  治痎疟色苍苍振寒。小腹肿。食怏怏。绕脐痛。足逆冷。不嗜食。身体不仁。太息。 穴中封

  治痎疟寒热。目眩头痛。暴得耳聋。 穴液门

  治痎疟头痛烦闷。 穴腕骨

  治寒热痎疟口乾。 穴商阳

  治温疟。 穴言□意譆 中腕 白环兪

  治寒热疟。 穴上髎 偏历

  治寒疟。唇焦口乾。气喘。 穴三间

  治痎疟寒热。 穴脾兪

  资生经云。有人患久疟。诸药不效。或教之以灸脾兪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疟闻之。亦灸此穴而愈。盖疟多因饮食得之。故灸脾兪自效。

  治寒疟不嗜食。 穴内庭 厉兑 公孙

  治疟寒热。喜惊不欲食。 穴京骨

  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乾不嗜食。 穴神门

  治身寒热疟病。心下烦满。气逆。穴合谷 阳溪 后溪 阳池 阴都

  治寒疟。 穴天枢

  治寒疟呕沫。喜笑纵唇口。 穴列缺

  治痎疟振寒。腹满烦心。善哕唾味。唇乾。引饮不下。膨胀。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鸣。 穴少商

  治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胀。 穴经渠

  治温疟痎疟。 穴大椎 腰兪

  治疟。头项强不可俛仰。头痛振寒。 穴大杼

  治痎疟。 穴百会 前谷 风池 神道

  治痎疟振寒。热汗不出。 穴上星

  治风疟汗不出。 穴偏历

  治疟寒汗不出。 穴少泽 复溜 昆仑

  治疟先寒。洒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 穴冲阳

  治疟多汗。又云。主疟多汗。腰痛不可俛仰。目如脱。项似拔。 穴然谷 昆仑

  治疟寒热。 穴列缺(又云。主疟甚热)后溪 少泽 前谷

  治疟咳逆心烦不得卧。寒热。 穴太泉 太溪 经渠

  治乍寒乍热疟。 穴大陵 腕骨 阳谷 少冲

  治疟振寒。热盛狂言。 穴天枢

  治疟多寒少热。又治疟闷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 穴大钟

  治寒疟腹痛。 穴商丘

  治疟背振寒。项痛。引肘掖腰痛少腹痛。四肢不举。 穴少海

  治疟甚苦寒。咳呕沫。 穴阳溪

  治疟不嗜食。恶寒。 穴厉兑 内庭

  治疟振寒。寒栗鼓颔。 穴小商

  治痎疟热。 穴商丘 神庭 上星 百会 完骨 风池 神道 液门 前谷 光明 至阴 大杼

  治疟身热。 穴阴都 少海 商阳 三间 中渚

  治疟身热。 穴列缺

  治疟胁痛不得息。 穴阳谷

  治疟足痛。 穴侠溪

  治疟从脚胻起。 穴冲阳 束骨

  治狂疟头眩。痛痉反折。 穴飞扬

  治疟面赤肿。 穴温溜

  治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 穴天井

  治疟病。 穴天府

  治风疟。 穴言□意譆 支正 少海

  治痎疟少气。 穴三里 陷谷 侠溪 飞扬

  王氏云。夫疟皆生于风。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素问云。□□皆犹老也。亦瘦也。杨上善云。二日一发为□□皆疟。其说与素问千金异)。疟有数名。先寒后热。曰寒疟。先热后寒。曰温疟。热而不寒曰瘅疟。多寒曰壮疟。久不瘥曰劳疟。久不断曰老疟。时行后变成疟。曰瘴疟。病结为症瘕曰疟母。以至肝肺脾肾心胃亦皆有疟。或每日发。或间日发。或作稍益晏。或作日益早。素问千金等方。论之详矣。治疟之方甚多。惟小金丹最佳。予尝以与人。皆效。然人岂得皆有此药哉。此灸之所以不可废也。乡居。人用旱莲草捶碎。宜用手掌大(四指阔也)。当两胁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况于灸乎。故详著之。

  治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及看两舌下有紫肿红筋。亦须针去血。效。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治肝疟。 穴刺足厥阴见血。

  治心疟。 穴刺手少阴。

  治脾疟。 穴刺足太阴。

  治肺疟。 穴刺手太阴阳明。

  治胃疟。 穴刺足太阴阳明横脉出血。

  治肾疟。 穴刺足少阴太阳。

  治五脏疟。 尺泽二穴。各灸三壮。发时灸。

  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未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兪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又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灸艾炷和黍米粒。若觉小异。即灸百会三壮。若后更发。又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以足踏地。以线围足一匝。中折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七壮。炷如小豆。又灸风池二穴三壮。又正头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起从乳向下灸度。随年壮。男左女右。

  治痎疟。 穴上星主之。灸七壮。先取言□意譆。从取天牖风池。疟日西而发者。临泣主之。灸七壮。

  治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 穴飞扬。灸七壮。

  治疟多汗。腰痛不得俛仰。目如脱。项如拔。穴昆仑。灸三壮。又大开口。度上下唇。以绳度心头。灸此度下头百壮。又灸脊中央五十壮。遇发时灸二十壮。

  治热多寒少。又云。疟闷呕甚。欲闭户而处。寒厥足热。 穴太溪

  治疟。 穴刺足少阴血出愈。

  治疟寒热。 穴合谷 阳池 侠溪 京骨

  治疟病。医不能救者。以绳量病人脚。围绕足跟。及五指匝讫。截断绳不用。所量得绳。置项上。著反向背上。当绳头处。中脊骨上灸。三十壮则定候。看复恶寒。急灸三十壮则定。此至过发一炊久候之。虽饥。勿与食尽日。此法神验。男左足。女右足。

  治瘴疟服药后。穴灸大椎三四十壮。无不断。若先寒者。将欲寒者。预前以炭火安床下。令背暖。并取鳖甲末一方寸匕。暖酒和服。至发时。令得三服被覆。过时无不断。此是陶氏法。比欲寒时但以火灸其背。亦乃即差者。纵发亦轻。效验。

  治疟。从手发者。灸三间。三年痎疟欲发。惨惨则下火。从腰发者。灸肾兪百壮。

  治疟疾久不愈。 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亦可。

  治疟疾。 穴灸大椎百会。各随年壮。

  黄疸

  治黄疸。 穴脾兪 胃脘 太溪

  治黄疸一足寒。一足热。喜渴。及舌纵烦满。 穴然谷

  治黄疸热中喜渴。 穴太冲

  治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少气。身体重。膝内廉内踝前痛。 穴中封 五里

  治黄疸腹满不能食。 穴脊中

  治黄疸喜欠。不下食。胁下满欲吐。身重不欲动。 穴脾兪

  治黄疸目黄。 穴劳宫

  治目黄振寒。 穴中脘 大陵

  治黄疸。 穴脾兪

  疗腰身黄。胀满。腹肚泻痢身重。四肢不收。黄疸。邪气积聚。腹痛寒热。 穴脾兪

  疗身黄羸瘦。 穴章门

  治马黄。黄疸等病。 穴黄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

  治马黄。黄疸。 上龂里穴。正当人中及唇。针三锃。

  治马黄。黄疸。四时等病。 上腭穴。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锃。

  治黄疸。舌下穴。侠舌两边针。

  治马黄黄疸。寒暑瘟疫。 唇里穴。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龂。针三锃。

  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 穴颞需□页。针灸。

  治马黄黄疸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侠人中穴。火针。

  治马黄急疫。 侠承浆穴。

  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 穴巨阙。灸穴七壮。

  治马黄黄疸。 穴上脘。灸七壮。

  治马黄黄疸。 男阴缝穴。拔阴反向上灸。若女人玉门是穴。男女针灸无怪。

  治头中百病。马黄黄疸。 穴风府。针灸之。

  治马黄黄疸。热府穴在第二节下两傍。相去各一寸五分。

  治马黄黄疸。寒暑诸毒。 穴心兪 肝兪 脾兪 肾兪 脚后跟穴。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

  治黄疸。通治百毒。 穴肺兪(灸)

  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 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

  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颊里穴。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颊两边同法。

  治马黄黄疸。 月□辟石子头穴(还取病人手。自提臂从腕中太渊绞向上一尺接白肉际。灸七壮)

  治黄疸。 乳孔穴。度乳至脐中屈筋头骨是。灸百壮。

  治马黄瘟疫。 穴太冲。针灸随便。

  治伤泡身黄。 穴章门

  治三十六黄确应用兪穴处。 穴肝兪 心兪 脾兪 肺兪 肾兪胆兪 小肠兪 胃兪 大肠兪 膀胱兪 风门 百会 接脊一穴。在背当中心。天窗 明堂 神庭 风府 风池 玉枕 承浆 太阳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下脘 胃脘 阴倍二穴。在胃两傍各一寸半。章门 手太阳 手阳明 劳宫 三里 上廉 下廉 承山 绝骨 足阳明 太冲 伏兔 气海 丹田 关元 曲骨 魂舍 玉泉。

  治黄疸。 穴手太阳。灸随年壮。

  资生经云。五苓散治疸病发渴立效。瘀热在里。身黄肿。煎茵陈汤下。服此不效。方可针灸。

  治黄疸。 穴鱼际。灸七壮。

  治瘅善哕。气走咽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难。嗌中肿痛。吐血。口中热唾如胶。 穴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