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详红楼梦(4)
庚本、全抄本第三回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原先黛玉初来已经父母双亡,甲戌本第三回是新改写的,没注意回目上有矛盾。庚本是旧本抽换回内改写的部份,时间稍晚,所以回目已经改了,但是下句"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俞平伯指出"抛父"不妥。也许因此又改了,所以己酉、戚本的回目又不同。
林如海之死宕后,势必连带的改写第二回介绍黛玉出场一节。原文应当也是黛玉丧母,但是在姑苏原籍,父亲死得更早。除非是夫妇相继病殁,不会在扬州任上。
甲戌本第四回薛蟠字文龙,与庚本第七十九回回目一致:"薛文龙悔娶河东狮",第七十一至八十回的"庚辰秋定本"回目页上也是文龙。甲戌本香菱原名英莲,第一回有批语:"设云应怜也。"第四回这名字又出现。庚本作"英菊",薛蟠字文起,当是早本漏改,今本是英莲、文龙。
甲戌本第五回有许多异文。第十七页第十一行"将谨勤有用的工夫,置身于经济之道",上句生硬,又没有对仗,不及他本工稳:"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同页反面第一行"未免有阳台巫峡之会",他本作"未免有儿女之事",似较蕴藉。同页与警幻仙子的妹妹成亲"数日",警幻带他们俩出去同游。他本是成亲"次日……二人携手出去游玩",到了一个荒凉可怕的所在,"忽见警幻后面追来",也是后者更好,甲戌本警幻陪新婚夫妇同游,写得这东方爱神有点不解风情。三人走到这可怕地方,
忽而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宝玉正自彷徨,只听警幻道:"宝玉再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
他本这一段如下:
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后面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
"淌洋"二字改掉了。大河改溪,"彷徨"改"犹豫",都是由夸张趋平淡。删掉两个"宝玉",比较紧凑,也使警幻的语气更严重紧急。
同页第十一行"深负我从前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他本作"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也较浑成自然。迷津内"有一夜叉般怪物",他本作"许多夜叉海鬼"。
唬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可卿救我!"慌得袭人媚人等上来扶起拉手说:"宝玉别怕……"
──甲戌本
庚本如下:
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吓得袭人辈众丫嬛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
"唬得"、"慌得"都改现代白话"吓得",戚本只改掉一个,全抄本两个都是"唬得",此外各本同。"扶起拉手"改为"搂住",才是对待儿童的态度。"喊叫'可卿救我'"的语意暗示连喊几声,因此删掉一个"可卿救我",不比"叫道:'可卿救我!'"就是只叫一声。
秦氏在外听见,连忙进来,一面说丫嬛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又闻宝玉口中连叫"可卿救我",因纳闷道:"……"
──甲戌本
他本作:
却说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因纳闷道:"……"
甲戌本"秦氏在外听见",是听见袭人等七嘴八舌叫唤宝玉,走进房来,才听见宝玉叫"可卿救我",因为梦魇叫喊实际上未必像梦中自以为那么大声。那间华丽的寝室一定很宽敞,在房外不会听得见。秦氏一面进来,一面又还有这余裕叮嘱丫嬛们看猫狗,可见她虽然照应得周到,并不当桩事。这一段非常细腻合理,但是没交代清楚,"丫嬛们"又与袭人等混淆,尽管我们知道是她自己房里的婢女。至于为什么这样简略,也许因为此处文气忌松忌断,需要尽快收煞。
下一回开始,并没有秦氏进房后的文字。显然第六回接其他各本第五回,秦氏在房外就听见宝玉梦中叫"可卿",并没进来。只有甲戌本第五回与下一回不衔接。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第五回回末改写过,第六回回首也跟着改了。甲戌本第五回是初稿,其他各本是此回定稿,这是最有力的证据。
为什么要删掉秦氏进房慰问?宝玉梦中警幻的妹妹兼有钗黛二人的美点,并没说像秦氏。如果名字相同是暗示秦氏兼有钗黛的美,不过宝玉在梦中没想到,那么醒来面对面是否会发觉?总之此刻见面十分尴尬,将下意识里一重重神秘的纱幕破坏无余。
因此其他各本改为秦氏在房外就听见宝玉叫喊,嘱咐"丫嬛们"看猫狗,也改为"小丫头们",有别于袭人等。"袭人媚人等"安慰宝玉,改为"袭人等众丫嬛",因为今本没有一个叫媚人的丫头。但是前文刚到秦氏房中午睡的时候,"只留袭人媚人晴雯麝月四个丫嬛为伴",各本都相同。那是因为第五回改的地方都在末两页,没看见前面还有个媚人,所以留下这一个漏网之鱼。
总计甲戌本头五回,第一回楔子新加了一句,第二回改掉黛玉父亲已故,第三回是新改写的,第五回全新或新改。这五回都没有双行小字批注,那是新稿的特征,还没来得及把夹批、眉批用小字抄入正文。这样看来,第四回薛文起、英菊改薛文龙、英莲,此外也许还有更动,也都是此本新改的。
这是今本头五回初形成的时候,五回都没有回末套语或诗联。此后改写第五回,回末加了两句七言诗(全抄本),又从散句改为诗联,庚本又比戚本对得更工。
此书各回绝大多数都有回末套语,也有些在套语后再加一副诗联。庚本有四回末尾只有"正是"二字,下缺诗联,(内中第七回另人补抄诗联,附记在一回本的"卷末"。)可见有一个时期每一回都以诗联作结,即使诗联尚缺,也还是加上"正是",提醒待补。各种不同的回末形式,显然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换换花样,而是有系统的改制。
第五回回末起初一无所有,然后在改写中添出一副诗联。可见回末毫无形式的时期在诗联期之先。
有几回诗联在"且听下回分解"句下。不管诗联是否后加的,反正不可能早于回末套语。
至于回末套语与回末一无所有,是哪一种在先──如果本来没有回末套语,后来才加上,那么第五回加诗联之前势必先加个"下回分解",就不会有这一类只有诗联的几回。也不会有几回仍旧一无所有,因为在回末空白上添个"下回分解"比删容易得多,删去这句势必涂抹,需要重抄。显然此书原有回末套语,然后废除,不过有若干回未触及,到了诗联期又在套语下加诗联。
第二十九回里"--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大姐儿与巧姐是两个人,姊妹俩。第四十一回刘姥姥替大姐儿取名巧姐──大姐儿与巧姐已经是一个人了。第四十一回还在用"嫽嫽",更可见第二十九回之老。再看较后写的一回,庚本第七十五回回前附叶有日期:"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五月初七日对清。"第二十九回、第七十五回都有回末套语,因此早期、后期都有回末套语,比较特别的结法都在中期。想来也是开始写作的时候富于模仿性,当然遵照章回小说惯例,成熟后较有试验性,首创现代化一章的结法,炉火纯青后又觉得不必在细节上标新立异。也许也有人感到不便,读者看惯了"下回分解",回末一无所有,戛然而止,不知道完了没有,尤其是一回本末页容易破损,更要误会有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