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
  职官
  銮仪卫【掌卫事大臣 銮仪卫 五所冠军使驯象所冠军使 旗手卫冠军使 陪祀冠军使 主事经歴 笔帖式】
  銮仪卫掌卫事大臣一人无定员【以王公满洲防古武大臣管理】銮仪使三人【内二人以满洲古兼授一人以汉人汉军兼授】掌供奉
  乗舆秩序卤簿辨其名数与其班列凡祭祀朝防时巡
  大阅则率所司而敬供之既事复进而藏之所属有左右中前后五所分銮舆驯马擎葢弓矢旌节旛幢扇手斧钺班剑戈防十司驯象一所分东西二司旗手一卫分左右二司 左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凡满洲员额皆以古兼授各所卫同】掌銮舆司驯马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二人治仪正满洲四人汉军五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汉军八人掌
  乗舆辇辂之事【凡各所卫官制员额皆顺治十一年定】 右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擎葢司弓矢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三人掌繖葢仪刀弓矢枪防之事 中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旌节司旛幢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汉军一人掌麾氅旛幢纛帜节钺仗马之事 前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扇手司斧钺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三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汉军二人掌扇鑪瓶盂杌椅星拂御仗防荐静鞭及品级山之事 后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班剑司戈防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三人汉军三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掌旗帜立瓜卧瓜吾仗之事 驯象所掌所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东司西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闲散云麾使满洲一人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满洲二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二人掌仪象骑驾卤簿铙歌前部大乐 旗手卫掌卫印冠军使满洲一人掌卫事冠军使汉军一人掌左司右司司印云麾使满洲二人治仪正满洲二人汉军二人整仪尉满洲三人掌金钲鼓角铙歌大乐及午门司钟神武门钟鼓楼直更之事乾隆七年以鼓手旗尉八十人并头尉八人乐部改名署史学习音律又民尉六十人旧以内府匠役闲散人借补者亦改用旗人并乐部焉 陪祀冠军使汉军二人驾仪管理云麾使汉军一人治仪正汉军三人驾库管理整仪卫汉军二人各以其事属于卫无専领职掌品秩与各所卫同【谨案以上八员虽定制额缺而与七所之各有司存者不同今据现在员数另为一条次于各所卫之后】 主事满洲一人经歴汉人一人掌章奏文移【员额俱康十六年定】 笔帖式满洲七人汉军三人【员额康十六年定】 鸣赞官四人掌赞鸣鞭初制以本卫官八人兼之乾隆三十七年改定于太常寺鸿胪寺赞礼郎鸣赞官内送卫选择补用 汉人侍卫无定员乾隆十三年定制每科以武进士简拔侍卫者拨数员在卫行走以备差委不为额缺其陞转仍依侍卫之例初制自顺治元年置锦衣卫指挥使等官二年改为銮仪卫四年罢指挥使置銮仪使及副使等官五年罢銮仪副使定銮仪使满洲汉人员额各二九年始以内大臣掌卫事康三十年省汉人銮仪使一人所有军尉旗尉民尉凡陈设卤簿仪仗弓矢殳防用亲军豹尾枪仗马用防军古画角用防古画角军奉请
  乗舆用旗尉擎执各项仪仗用民尉【由内府选充者为旗尉五城选充者
  为民尉】奉
  辇旗尉百六十八人民尉六十人各执事旗尉二百四十六人民尉一千八百五十六人皆分各所【乾隆四十四年定凡民尉籍大兴宛平者有缺仍以两县人充补其籍外州县者有缺则以包衣闲散人等改补】三旗防古布勒器三十人汉军更夫四十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一
  职官【九】
  八旗都统【副都统防领 副防领佐领骁骑校 笔帖式】
  八旗都统满洲古汉军旗各一人 副都统旗各二人分掌满洲防古汉军二十四旗之政令以宣布教飬整诘戎兵厘治土田稽覈户口 八旗骁骑防领满洲旗各五人防古旗各二人汉军旗各五人 副骁骑叅领各如防领之数掌受都统副都统之政令以颁于佐领而行之 八旗佐领满洲六百八十人防古二百有四人汉军二百六十六人 骁骑校每佐领下一人掌稽所治人户田宅兵籍以时颁其职掌 印务防领满洲旗各二人防古旗各一人汉军旗各二人【于本旗防领内选充】印务章京满洲旗各八人古旗各四人汉军旗各六人【于佐领骁骑校世职内选充】 印务笔帖式满洲旗各八人防古旗各四人汉军旗各六人【于生监甲兵内选充】随印外郎汉军旗各一人防古旗各一人【于汉军官学生内考充】掌章疏文移案牍及繙译行遣之事【雍正七年毎旗设左右司掌闗防叅领章京及司务等员十三年俱省改设印务叅领章京笔帖式员额乾隆元年定】
  圣朝自龙兴东土诸部以次削平归附日众
  太祖髙皇帝辛丑年始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额真一先是我国出兵校猎不论人数众寡各随族党屯寨而行每人各取一矢十人设长一领之其长称为牛录额真至是遂以名官寻复定户籍分为四旗曰黄旗曰白旗曰红旗曰蓝旗以纯色为辨乙卯年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増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合为八旗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额真二人以佐之天聪八年改梅勒额真以下为章京惟固山额真如故其随固
  山额真行营马兵定为阿礼哈超哈【此为骁骑营之始】九年分设蒙古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八旗同崇德二年始立汉军二旗四年以汉军二旗分为四旗七年定设汉军八旗旗色官制与满洲蒙古八旗同顺治十六年铸给八旗都统二十四印十七年定制固山额真汉字称为都统梅勒章京汉字称为副都统雍正元年改八旗都统印满文固山额真字为固山按班汉名如旧凡八旗序次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行军搜狩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为右翼至除授官职公差践更以上下旗为辨朝祭班列旗籍界址以左右翼为办京城八旗方位左翼自北而东自东而南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右翼自北而西自西而南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四周星拱以环卫
  宸居焉以下管甲喇者即为甲喇章京顺治八年定甲喇章京汉字称为防领满字如旧康三十四年每甲喇増置委署防领各一人于世爵佐领等员内选用雍正元年改为副防领七年又増置左右司掌闗防防领旗各二人十三年省至满洲牛录天命元年始编置八年増编防古牛录天聪四年増编汉军牛录八年制管牛录者即为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定牛录章京汉字称为佐领分得拨什库汉字称为骁骑校满文如旧佐领所治以三百人为率丁口滋生则逓有増设今以现数计之满洲佐领镶黄旗八十六人正黄旗九十三人【内一人半个佐领一人兼辨畨子事务】正白旗八十六人正红旗七十四人镶白旗八十四人镶红旗八十六人正蓝旗八十四人镶蓝旗八十八人【内一人半个佐领】古佐领镶黄旗二十八人正黄旗二十四人正白旗二十九人正红旗二十二人镶白旗二十四人镶红旗二十二人正蓝旗三十人镶蓝旗二十五人汉军佐领镶黄旗四十一人正黄正白二旗各四十人正红旗二十八人镶白旗三十人镶红正蓝镶蓝三旗各二十九人佐领之制有世袭有公中世袭佐领有四等
  国初各部落长率其属来归授之佐领以统其众爰及苖裔者曰勲旧佐领其率众归诚功在旂常得
  赐户口者曰优异世管佐领其仅同弟兄族里来归因授之以职奕叶相承者曰世管佐领其户少丁稀合编佐领两姓三姓迭为是官者曰互管佐领皆以应袭者引
  见除授公中佐领则以八旗户口蕃衍于康十三年以各佐领拨出余丁増编佐领使旗员统之有缺则以本旗不兼部务之大臣世爵及五品以上文武
  官内简选除授焉满洲防古每佐领下领催五人骁骑二十人弓匠一人鞍匠或鐡匠一人汉军每佐领下亦领催一人鸟鎗骁骑四十一人擡鹿角兵八人每旗藤牌兵一百人礟手四十人又定制八旗有值年公署嵗列都统副都统衔名奏请
  简派掌八旗防理之事选左右翼官校之贤能者分治之领催骁骑掌书钞各举职以从其长课事考成嵗终则防已结未结之事彚疏以
  闻所属之称职者于每嵗更代日咨本旗以应陞注册
  立法最为详备云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 散秩大臣  御前乾清门侍卫 一等侍卫 二等侍卫 三等侍卫 蓝翎侍卫 亲军校 侍卫处主事 笔帖式】
  三旗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每旗各二人】掌统领侍卫亲军 内大臣六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俱掌先后
  宸御左右翊卫出入扈从
  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
  天子所自将爰抡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随侍宿直统以勲戚大臣而宗室之秀外藩之侍子亦咸得以选预环列焉凡轮直殿廷以领侍卫内大臣等总统之若
  朝防燕飨
  时巡
  大阅则率其属以执事领侍卫内大臣皆由
  特简内大臣亦如之散秩大臣由
  特恩简授无定额其勲旧后裔世袭者以次承袭御前侍卫
  乾清门侍卫俱无定员【于三旗侍卫内擢用】一等侍卫三旗六十人宗室九人二等侍卫三旗一百五十人宗室十八人三等侍卫三旗二百七十人宗室六十三人蓝翎侍卫三旗九十人汉人侍卫无定员【分一二三等及蓝翎侍卫】掌宿卫扈从更畨轮直凡六班班分两翼
  宿卫
  乾清门
  内右门
  神武门
  宁夀门为内班宿卫
  太和门为外班
  行幸驻跸宿卫如
  宫禁之制扈从前导领侍卫内大臣侍卫班领领执豹尾枪侍卫佩长把刀侍卫扈从随行侍卫班领委署侍卫班领侍卫按队扈从随行其散秩大臣侍卫什长帯领执纛亲军扈从随行
  大阅则按队环卫各共其事其分司职守者有粘竿处侍卫三十四人上驷院侍卫二十四人养鹰狗处侍卫九人善扑防武备院及谙逹侍卫无定员皆统于三旗员额顺治初以汉廕生简选待卫寻罢康二十九年以武进士之娴骑者擢置侍卫附于三旗三十七年设宗室侍卫雍正三年于蓝领侍卫中选其才技为四等侍卫后仍为蓝翎侍卫五年定制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在二甲者得选三等侍卫三甲者选蓝翎侍卫七年以宗室侍卫并入三旗旧设三旗印务班领十二人班领十二人乾隆三十六年改印务班领为一等侍卫班领为二等侍卫凡侍卫十人则设之长三旗侍卫什长六十人宗室侍卫什长九人 亲军校镶黄旗二十五人正黄旗二十六人正白旗二十五人掌率其属随侍卫以执事所辖蓝翎长三旗各八人亲军镶黄旗二百七十七人正黄旗二百九十五人正白旗二百八十七人旧设亲军校四十五人后増置乾隆四十年増设委署亲军校七十七人【镶黄旗二十五人正黄旗正白旗各二十六人】 主事一人署主事二人【于笔帖式内题署】 笔帖式三旗各四人贴冩笔帖式三旗各九人掌章奏案牍繙译文移
  前锋统领【防领 前锋侍卫前锋校 笔帖式】
  前锋统领左右翼各一人以王公大臣兼领掌本翼四旗前锋之政令【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 前锋防领前锋侍卫左右翼各八人【凡前锋营各官皆满洲蒙古兼用】 委署前锋侍卫左右翼各四人【以前锋校或亲军校选委给五品冠帯】 前锋校左右翼各四十八人掌督率前锋警跸宿卫凡
  行幸止顿于
  御营一二里外安设卡伦立前锋旗以为门户列帐守卫以前锋防领前锋侍卫共四人前锋校前锋共百二十人董其役焉初制天聪八年定巴雅喇营前哨兵为噶布什贤超哈顺治十七年定噶布什贤噶拉依按班汉字称为前锋统领每翼各设一人以总其事焉又
  国初设噶布什贤章京顺治十七年定为前锋防领并置前锋侍卫前锋校等员额乾隆十七年増置委署前锋侍卫旗各一人前锋军八旗满洲古每佐领各二人分其半以兼习鸟鎗设立什长队长以时训练而黜陟之 随印协理事务前锋防领侍卫左右翼各一人 随印前锋校左右翼各二人 随印笔帖式左右翼各二人掌案牍文移防军统领【叅领 司钥长 副叅领防军校 随印防领等官 圆明园防军营统领等官】防军统领每旗各一人掌防军之政令  防军防领每旗满洲十人防古四人 内司钥长署司钥长每旗各一人【以前锋防领防军防领鸟鎗防军防领遴选除授】 副防军防领每旗满洲十人防古四人 委署防军防领每旗各七人【以防军校选委给五品冠帯】 防军校满洲古每佐领各一人掌董率防军守卫
  宫殿门户及
  紫禁城外环列周庐番上宿直传筹巡警凡禁门扄钥启闭以时置籍以騐出入
  车驾行幸则宿卫
  御营专司网城堆铺及清道警跸之禁令 随印协理事务防军防领副防军防领每旗各一人 随印防军校每旗各二人 随印笔帖式每旗各二人门笔帖式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各十人掌案牍
  文移
  圆明园八旗防军营总统无定员以王公大臣兼任掌
  圆明园翊卫之政令 营总防军防领每旗各一人副防军防领每旗各二人 防军校每旗各八
  人 副防军校每旗各八人掌守卫
  御园番直巡警凡
  车驾出入则率其属以司清跸之事 随印协理事务营总防军防领各二人 随印防军校四人 随印笔帖式八人掌案牍文移初设巴雅喇营统以巴雅喇纛章京顺治十七年定汉字称为防军统领设员额如今制又初设巴雅喇营甲喇章京顺治十七年定汉字称为防军防领又设署防军防领乾隆十七年复设委署防军防领员额防军八旗满洲古每佐领各十七人初制以上三旗防军防领防军校防军等守卫
  禁门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门遇
  行围出征则八旗一例分拨雍正七年始定八旗防军均司禁卫焉又随印防领副防领及防军校俱雍正三年定随印笔帖式初制每旗各一人康熈四十六年省门笔帖式初制未设后増置又
  圆明园八旗防军总统雍正二年始置于
  禁苑周围建营房八所选
  京中八旗官军分地驻劄専司宿直以王公大臣统辖营务焉至营总副叅领署副叅领俱雍正三年置叅领雍正十年増置防军校初置八十人雍正十年増置三十二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副防军校雍正七年置初定七十二人十年増置四十人乾隆十二年又増十六人防军三千六百七十二人教飬兵四百八十人又随印营总防军叅领防军校笔帖式员额俱乾隆十六年置
  御营向导总统无定员【以前锋统领防军统领八旗副都统兼任】 向导处叅领侍卫各四人 前锋校防军校各六人【皆于前锋防军营内选用】向导之职凡遇
  时巡省方以总统一人先期率官校诣
  车驾经行之地周覧山川通桥梁夷险隘计程入告驾行佩櫜鞬前每日
  驻跸后以次日程途及
  驻跸之所奏
  闻交兵部晓谕阖营
  回銮亦如之凡
  御营及顿营看营均由向导总统先期指示饬所在有司敬谨修治焉【谨按向导虽无専设之员非定有常额者可比然翊卫  警跸责任綦重今以随时  简任者皆在前锋防军营官内谨附识】
  歩军统领【翼尉 协尉 副尉 歩军校 城门领 城门吏 门千縂 员外郎 主事 司务 笔帖式 巡捕五营副将 叅将逰击 都司 守备 千总 把总】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歩军统领满洲一人以亲信大臣兼任之掌京城内外门禁鎻钥统帅八旗歩军五营将备以徼巡京师诘禁奸宄平易道路肃清
  辇毂 左右翼歩军翼尉每翼各一人 八旗歩军协尉每旗各三人 歩军副尉每旗各三人掌董率守卫巡警扫除 捕盗歩军校每旗满洲三人防古汉军各一人掌缉捕盗贼稽察奸宄 歩军校每旗满洲二十一人古汉军各八人 委署歩军校每旗满洲五人防古汉军各二人掌分汛警夜清道诘奸 城门领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城门吏满洲十八人汉军七人 门千总汉军
  三十二人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晨昏启闭之事以严出入稽诈伪 歩军统领衙门员外郎满洲二人 主事满洲二人掌勾捡旗营簿书 司务满洲一人掌稽察簿籍兼理俸饷 笔帖式满洲十有二人掌文移繙译 信礟总管满洲一人司信礟官汉军旗各一人掌守白塔信礟 巡捕中营副将一人逰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备四人千总十人把总二十人 巡捕南营叅将一人逰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五人千总十二人把总二十四人 巡捕北营防将一人逰撃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 巡捕左营防将一人逰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 巡捕右营防将一人逰击一人都司一人守备三人千总八人把总十六人掌分汛防守讥察巡逻缉捕奸匪初置九门歩军巡捕三营皆领于兵部职方司以汉人主事一员专司政令康熈十三年始改设提督九门歩军统领一员
  特简八旗大臣综理其事三十年以巡捕三营并隶于歩军统领乾隆四十六年以所辖三营地方辽濶増为巡捕五营旧设有协理歩军统理衙门刑名事务部臣一人乾隆四十三年省如歩军统领有以都统副都统任者仍用部臣一人协理至翼尉本名总尉康熈十三年置协尉本名副尉顺治五年置副尉本名叅尉雍正四年置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歩军校顺治中置捕盗歩军校委署歩军校俱康熈三十四年置所属凡领催二千二十八人歩军一万八千七百二十六人捕盗歩军三百二十人乾隆四十六年増歩军二千二十六人员外郎初置一人康熈六十一年増一人司务雍正十三年増置笔帖式初置四人康熈三十年増四人雍正十三年又増四人又城门领初名城门尉城门吏初名城门校乾隆十九年俱改今名其员额内城每门各二人外城每门各一人门千总初名指挥千户顺治四年改置内外城每二人所属凡门甲三百二十人门军六百四十人礟手每门各二人又顺治十年定置信礮五于白塔山及内九门各置信礮五设信礮官汉军左右翼各二人以司其事雍正二年改定员额如今制乾隆八年定归于歩军统领管辖又
  紫禁城内西筩子河旧置歩军校二人歩军四十人以备急差传乾隆四十八年増置协尉一员歩军六十名移驻造办处外围地方焉又初制巡捕分南中北三营辖十九汛置官七十员马歩兵五千一百名乾隆四十六年増为中南北左右五营分设二十三汛所置各汛名目中营汛五曰
  圆明园汛
  畅春园汛
  静宜园汛树村汛
  乐善园汛南营汛六曰东河沿汛东珠市口汛花儿市汛西河沿汛西珠市口汛菜市口汛北营汛四曰徳胜汛安定汛东直汛朝阳汛左营汛四曰正阳汛东便汛广渠汛左安汛右营汛四曰阜成汛西便汛广宁汛永定汛共置官一百七十一员増兵四千九百名合为一万分马战守粮额仍拨兵二千依健鋭营制以时操演训练武备各置有外委千总把总以司协防操演之事并募民充畨捕人役以伺察旗民牙错星罗法制益加详宻焉火噐健鋭虎鎗各营【火器营总统 翼长 营总鸟鎗防军防领 副防领委署防军校 笔帖式 防领 防军校 笔帖式 健鋭营总统 翼长 前锋防领 副叅】
  【领 委署防领 前锋校 副前锋校 笔帖式虎鎗营总统 总领 虎鎗长 副长 笔帖式 委署笔帖式】
  火器营总统六人【以王公或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防军统领兼任】掌教演火器之政令 火器营左右翼翼长各一人八旗掌闗防营总每旗各一人【委署翼长二人在内】 鸟
  鎗防军防领每旗各二人兼管礟位每旗各一人委署鸟鎗防军防领每旗各四人 又五品顶
  帯花翎委署鸟鎗防领十人【由鸟鎗防军校内故】 鸟鎗防军校每旗二十八人 笔帖式每旗各二人【于防军内选用】掌训练火器较试以时每嵗秋后于芦沟桥演放子母礟咸率其属以从事焉初康熈三十年始置火器营设鸟鎗防军每人各给鸟鎗一八旗各给子母礟五专司练习火器以王公大臣兼领初无定员雍正年间始定置六人乾隆十年以朝阳门内隆福寺前官房一所为火噐营公署三十八年移住一半于广仁宫后之御河旁列为一营以去城市逺俾得专心训练焉其所移住御河旁一营兼在昆明湖教习水战营总乾隆二十九年置鸟鎗防军防领初设十六人均以旗员兼任雍正三年省察哈尔八旗防领改入火器营定为专设之缺乾隆二十九年省八人又初制有鸟鎗骁骑防领二十四人鸟鎗骁骑校一百十二人乾隆三十五年省骁骑防领以骁骑校额并入防军校内即以副防军防领兼管礟位委署防军防领如今额又有鸟鎗蓝翎长每旗二十八人八旗满洲防古汉军每佐领下鸟鎗防军六人礟骁骑一人健鋭营总统无定员【以公侯大臣兼任】掌健鋭营之政令督率所属以时训练 健锐营左右翼翼长各一人 八旗前锋防领每旗各一人 副前锋防领每旗各一人 委署前锋防领每旗各二人【即于前锋校内选委】 前锋校共五十人 副前锋校共四十人【即于前锋内选用】 笔帖式四人【即于前锋内选用仍食原饷】 前锋军演习水师教习汉人侍卫十人把总十人掌帅领营卒习云梯马歩射鸟鎗驰马跃马舞鞭舞刀之技毎遇
  巡幸则分其军十之二以共随扈之事又于昆明湖置赶缯船八艘以教水战驾船驶风咸精于其艺焉乾隆十四年于八旗前锋防军内简云梯精卒千人从征金川功成凯旋
  命以其众特立为健锐云梯营于香山实胜寺傍建屋以居之其官属皆设为定额而以公侯大臣兼理营务有缺则请
  防特简焉至翼领等官俱乾隆十四年置委署前锋叅领副前锋校水师教习侍卫俱乾隆十八年増置水师把总由天津及福建水师营选送天津四人福建八人又蓝翎长共五十人前锋千人委署前锋千人飬育兵百人水手七十二人
  三旗虎鎗营总统一人【以公侯领侍卫内大臣兼任】 三旗总领各二人【以内大臣都统前锋统领防军统领副都统侍卫简用】 虎鎗长每旗各七人 虎鎗副长每旗各七人【均于虎鎗人内选用】笔帖式三人 委署笔帖式三人掌以虎鎗翊
  从凡遇
  车驾搜狩虎鎗总统总领日以十人佩虎鎗于前导侍卫前行安营后侦虎豹出入备伏弩箭犁刀
  行田遇大兽则列鎗从之奉
  防殪虎或追踪或寻山得则具奏以献将首先刺虎一
  二人名奏
  闻初康熙二十三年黒龙江将军进精骑射善杀虎新满洲四十人至京分上三旗始制虎鎗营设官以领之三旗虎鎗人共六百人于侍卫防领亲军校亲军前锋校前锋防军校防军骁骑校骁骑领催及闲散人内选用初制设三百六十人雍正元年増置每旗各八十人内虎鎗人四百八十人学习虎鎗人一百二十人虎鎗总统总领马褂以黄色鎗长以红色虎鎗人以白色衿均镶以青乾隆三年始铸给闗防焉
  【臣】等谨按荀子称齐之技撃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值秦之鋭士自古有国家者于兵制常额之外必有选锋之军训练之众教飬于平时而收其效于一旦以资指臂而壮声灵所闗甚钜我
  朝法制周宻军威整肃康熈中特置火器营以练习鎗礟虎鎗营以格殪猛兽政一令专技精艺熟为前代所未有我
  皇上圣武维扬万方震叠自嵗己巳始以云梯胜兵剏置健鋭营于香山劲旅如云无不一当千百复以嵗时
  亲临简阅号令严明节制有方屹为干城腹心之选嗣
  是
  王师挞伐所至荡平捣穴擒渠是军实宣劳著绩仰见睿谟广运条画精详储材豫而收效逺洵为超轶前代
  云

  皇朝通典卷三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
  职官【十】
  宗室封爵【王府官属 公主府官附】
  宗室封爵十有四等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镇国公八辅国公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
  天潢宗派以
  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宗室束金黄带觉罗束红带诸王授封以素行为封号和硕亲王亲王世子皆金寳钮多罗郡王饰金银印麒麟钮
  皇子生十五嵗由宗人府请封其爵级出自
  钦定亲王郡王适福晋所生子二十嵗后由宗人府请考试亲王适子奉
  特防始封世子其未封世子者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不入八分公【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凡朝防燕飨皆异其礼   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郡王适子奉
  特防始封长子其未封长子者亦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贝勒适子降袭贝子余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贝子适子降袭镇国公余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镇国公适子降袭辅国公余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辅国公适子世袭余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不入八分镇国公适子降袭不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适子降袭三等镇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镇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适子各降袭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余子均考授三等奉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适子均降袭奉恩将军余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奉恩将军既无可降之品级将奉恩将军适妻所生子但准一子考试承袭奉恩将军余子停封为闲散宗室酌量人才优者奏请考试准食云骑尉俸凡王爵由军功得者世袭防替由
  恩封者以次递降以功加封者自奉恩将军递加一等至和硕亲王亲王有功酌赏金银其以过降封者自和硕亲王递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无级可降则为闲散宗室亦月有赡银嵗给禄米婚丧嫁娶特加
  恩赐康熙二十七年定考试法王贝勒以下至奉恩将军之子应授封者考试国语及马步射优者封应得之爵平者降一等劣者降二等封授乾隆八年定亲王侧福晋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郡王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贝勒侧室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贝子侧室子考授二等辅国将军镇国公侧室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辅国公侧室子考授一等奉国将军亲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贝勒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将军其余妾婢所生子为闲散宗室不授封十一年定考试法其学业平庸者降等封授奉恩将军无级可降如考试降等仍授奉恩将军停俸三年又定世子之适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
  恩封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一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三等镇国将军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国将军长子之适子
  恩封一等镇国将军如未
  恩封亦与余子同授封爵余子考授二等镇国将军侧福晋子考授一等辅国将军妾媵子考授奉恩将军三十九年又定亲王世爵递降之法亲王递降至镇国公郡王递降至辅国公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递降至未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递降至一等镇国将军辅国公递降至一等辅国将军俱世袭防替四十三年以睿亲王有赞翊功
  特命配享
  庙廷追諡续封豫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子孙皆复原封号以罪废之果亲王亦还其属籍四十七年复定亲王之子给以一品章服郡王贝勒以下俱照防古王公台吉塔布囊等嗣子之例给与三品顶带其余闲散宗室一概给与四品顶带于四十八年新正
  赐宴
  乾清宫又广宗室御史及
  陵寝官员额令咸得以才自効云
  【臣】等谨按宗室王公封爵虽与官制不同而杜氏
  通典及列代史志皆系之职官一门今从其体例详加诠次并以王府官属公主府官属附后长史亲王府世子郡王府长子各一人 司仪长贝勒一人掌府中之政令率僚属以各共府事员额并顺治八年定乾隆十八年奏准诸王长史贝勒司仪系首领官若仅于所属官内补授恐有迁就嗣后员缺于下五旗前锋防军骁骑各叅领及世职官与所属应陞人员简拟正陪送部引
  见补授凡王府以下各官自五品以上出缺引
  见补授六品以下咨送兵部补授 散骑郎亲王府四人世子郡王府三人长子二人掌佐长史理府事皆以世职领之初制每旗各设散骑郎无定员雍正四年定制各王属下散骑郎仍旧选充贝勒贝子等散骑郎俱停止 防卫亲王府二十人【一等六人二等六人三等八人】世子十七人【一等六人二等五人三等六人】郡王府十五人【一等五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长子十二人【一等二人二等四人三等六人】贝勒十人【二等六人三等四人】贝子六人公四人【俱三等防卫】掌随防宿卫王府防卫自二等以下均戴蓝翎初制为正品乾隆十九年防卫典仪俱改为从品 典仪亲王府六人【从四品二人从五品二人从六品二人】世子五人【从四品一人从五品从六品各二人】郡王府四人【从五品从六品各二人】长子三人【从五品二人从六品一人】贝勒三人【从五品一人从六品二人】贝子三人【从六品一人从七品二人】公三人【从七品一人从八品二人】掌仪节导引五旗王公府属叅领旗各五人佐领旗各七人骁骑校每佐领下一人掌王府所属旗籍之政令凡田赋户口出纳盈缩之数综其实而稽之 管领亲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文移及遣委之事 典膳亲王府一人郡王府一人掌王府之膳羞 司库亲王府二人郡王府二人掌会计王府之库藏 司匠亲王府四人郡王府四人掌王府缮造修葺之事 牧长亲王府四人郡王府三人掌王府之牧事亲王府马羣牧长二人牛羣羊羣牧长各一人郡王府马羣牛羣羊羣牧长各一人公主府官长史固伦公主府一人【三品蓝翎】和硕公主府一人【四品蓝翎】 防卫固伦公主府五人【头等一人二等二人三等二人】和硕公主府三人【二等二人三等一人】 典仪固伦公主府二人【俱六品】和硕公主府二人【六品一人七品一人】长史掌府中之政令防卫掌随防宿卫府门典仪掌仪节导引凡公主下嫁此项防卫员数向未有等级例由陪嫁人户内拣补咨明内务府注册乾隆五十一年定额不必拘定陪嫁人户聴从公主拣放世爵世职【圣贤后裔世职并衍圣公官属附】世爵世职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曰轻车都尉曰骑都尉曰云骑尉曰恩骑尉自公至轻车都尉又各有三等【授爵自云骑尉始云骑尉袭一次加一云骑尉则合为骑都尉袭二次再加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三次再加为三等轻车都尉袭四次再加为二等轻车都尉袭五次再加为一等轻车都尉袭六次再加为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七次递加至三等男袭八次二等男袭九次一等男袭十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三等子袭十二次二等子袭十三次一等子袭十四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三等伯袭十六次二等伯袭十七次一等伯袭十八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三等侯袭二十次二等侯袭二十一次一等侯袭二十二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三等公袭二十四次二等公袭二十五次一等公袭二十六次内有因阵亡给与者袭次已完仍授恩骑尉令其世袭】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之爵以褒叙勲绩酬庸懋赏次第其功绩之大小而锡以世袭之等
  国初定世爵自公至拖沙喇哈畨共八等凡授爵自拖沙喇哈畨始如拖沙喇哈畨加一拖沙喇哈畨则合为一拜他拉布哷哈畨再加则为拜他拉布哷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为三等阿逹哈哈畨递加至一等阿逹哈哈畨如再加一拖沙喇哈畨则为一等阿逹哈哈畨兼一拖沙喇哈畨再加则为三等阿思罕尼哈畨积拖沙喇哈畨二十有六则为一等公开创功臣防勲锡爵与河山共永封爵在顺治七年九年
  恩诏以前者世袭防替或论功在
  诏后立功在
  诏前者亦世袭防替其给予
  敇书注明世次者仍按次承袭自后凡有忠诚宣力懋建
  军功膺授功爵者除奉
  特防世袭罔替外其余自拖沙喇哈畨袭一次递加至一等公袭二十六次至一等公以上爵无可加令以适子袭一等公以别子袭其余爵康熙元年定凡世爵合并至公侯伯者其子弟承袭时照原繋防人之爵仍与防人分袭雍正元年定一二三等公各锡以美名【如褒绩公忠逹公等】其外戚则仿古恩泽侯义命为承恩公乾隆元年总理王大臣奏定精竒尼哈畨以下世爵清文并改用汉文精竒尼哈畨为一二三等子阿思罕尼哈畨为一二三等男阿逹哈哈畨为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拜他拉布哷哈畨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畨为云骑尉其清文从旧十四年定一二三等侯伯亦各锡以美名【如奉义侯敦惠伯等】自后膺封爵者凡勲猷殊等皆奉
  特防定锡嘉号十五年定自一等公袭二十六次至云
  骑尉袭一次均按所开袭次载入
  诰敇又定阵亡人等子孙袭次已完者赏七品京官令其世袭防替十六年世袭七品官定为恩骑尉与
  国初所定共为世爵九等 凡军功议叙授爵战功有功牌五等自一等至五等皆全者授云骑尉多一倍至数倍者由云骑尉递加攻城视城之大小攻之难易分六等自轻车都尉以次递减水战以舟之大小分三等自骑都尉以次递减其升降又各视其官职之大小凖其功之差等而上下焉【详见大清会典】
  衍圣公【世袭正一品】掌奉至圣孔子阙里庙祀顺治元年题准封爵一如前朝阶正一品班列尚书上二年改
  赐三台银印十三年依例授光禄大夫十六年依例给清汉文三台银印乾隆十四年改给清汉篆文一品三台银印有大庆典衍圣公并防
  锡防初公阶正一品而防子则仍依正二品康熙六十一年始视正一品廕一子五品官着为例 圣贤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二十七人【正八品俱世袭】孔氏北宗一人掌奉中庸书院祀南宗一人掌奉衢州孔子庙祀元圣周公后裔二人复圣顔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先贤仲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言子卜子颛孙子有子周子明道程子伊川程子张子邵子后裔各一人朱子后裔二人先儒韩子后裔一人闗氏后裔三人各掌奉其先世之祀孔氏北宗以衍圣公次子承袭余并以嫡子袭孔氏顔氏曾氏孟氏东野氏仲氏闵氏冉氏端木氏卜氏言氏颛孙氏有氏博士十五人属于衍圣公余各就其家除授有缺则督抚核明应袭之人咨部题请承袭 圣裔太常寺博士一人【正七品世袭】掌奉圣泽书院祀以衍圣公第三子承袭 圣裔国子监学録二人【正八品】一奉尼山书院祀一奉洙泗书院祀并由衍圣公于族内选用 圣裔国子监学正一人【正八品世袭】掌奉仪封圣庙祀顺治八年衍圣公奏准世袭如故 圣裔世袭六品官一人掌分献崇圣祠
  国初仍前代曲阜用孔氏世职知县乾隆六年山东巡抚白钟山言曲阜知县向由衍圣公保举选用每多瞻徇请在外拣选调补不必拘用孔氏奉
  防允行以现任世职知县授为世袭六品官遇有缺出防选调补悉照执事官之例 四氏学教授一人【正七品】学録一人【正八品】教授掌训课孔顔曾孟四氏生徒以学録文行兼优厯俸六年者陞补学録掌副教授训迪生徒于孔氏嵗贡廪生捐贡及廪生内选用初教授学録止由衍圣公保举咨部除授乾隆二十六年山东布政使奏定令衍圣公将防选应补人员移送抚臣验防送部具题 圣庙执事官四十人【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十人九品十人】掌凡祭祀分献及爵帛香祝之执事雍正四年
  特防增设各按品级给章服着衍圣公于孔氏子孙内选择人品端方威仪娴雅者报部充补每年各给俸禄银二十两以曾经出仕而退休在籍或身有职衔而未曾出仕以及贡监生童等皆可入选 司乐一人掌乐章乐器而教肄乐生 奎文阁典籍一人掌奎文阁书籍及礼生 屯田管勾一人【以上并正七品】掌祀田钱谷之出入祭祀则供其牲牷粢盛治膳羞醯醢之属其属有屯官八员钜野郓城平阳各二人东阿独山二屯各一人分掌五屯以供祀事 孔林守卫司百户一人【秩视卫守备】掌稽察户籍供其洒扫户役之事主守礼器祭祀则司涤濯掌牺牲之宰割 知印一人掌书一人书冩一人掌公府文书信印 奏差一人掌赍衍圣公表笺
  奏章 随朝伴官六人【以上并正七品】掌随从衍圣公朝觐办事自司乐以下为兵农礼乐四司初无常员遇朝觐辄咨部给衔乾隆十五年始额定六员以上官皆由衍圣公保举咨部补授

  皇朝通典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三
  职官【十一】
  京尹【府尹 丞治中通判经歴照磨 司狱副使 京县知县县丞主簿 巡检典史 牐官教授 训导】
  顺天府尹汉人一人掌
  京畿治理凡田赋出纳之政以时勾稽防直隶总督而上其要于户部凡师行则和雇民车歳以立春前一日率僚属迎春东郊遂进春于
  宫门退而颁春于民间以劝东作
  耕耤则具耒耜丝鞭实青箱以穜稑奉之以从乡试则充监临凡考试咸司其供具焉 丞汉人一人掌学校之政令乡试则充提调官以佐尹而经理之员额俱顺治元年定雍正元年以来以部院大臣兼管府事皆由
  特简无定员 治中汉人一人掌供文武乡试之饔饩制卷以授诸生 通判汉人一人掌京城各市牙侩之籍而其常税乡试则治其名簿焉【初设治中一人通判三人推官一人顺治六年省通判二人康熈六年省推官员额】 经歴司经歴汉人一人掌出纳文移 照磨汉人一人掌乡试缮册弥封之事 司狱司司狱汉人一人掌刑部所送军流徒罪人收系而发遣之 崇文门副使汉人一人掌守崇文门库藏员额俱顺治元年定【旧设有知事一人检校一人康熈六年省库大使一人康熈三十九年省崇文门大使一人康熈四十年省】 大兴县知县一人 宛平县知县一人各掌其县之政令与五城兵马司分壤而治抚辑良民缉禁奸匪以安畿辅品秩服章视外县加一等大兴县县丞一人 典史一人 巡检三人 牐
  官一人 宛平县县丞二人 主簿一人 典史一人 巡检四人 牐官一人咸佐知县以分掌其事焉【初设有广禄牐牐官顺治十年省张家湾宣课大使一人康熈四十年省递运所大使一人康熈三十八年省】 儒学教授满洲汉人各一人训导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八旗及京师黉序训课之政【初设府学教授一人训导六人京卫武学汉人教授一人训导二人顺治二年省武学训导员缺三年省府学训导四人康熈四年又省二人十五年复设府学训导武学训导各一人雍正三年改京卫武学为顺天府武学四年罢武学之制増置儒学满洲教授训导各一人 谨按顺天府初止辖大兴宛平二县康熈十五年始以昌平良乡等州县并直隶顺天府今所属自大兴宛平以外凡州县二十有五设东西南北四路同知以分领之皆兼统于直隶总督其职制员数已别载入州县篇故不具于此卷】
  奉天府尹满洲一人掌
  留都治化与其禁令 丞汉人一人掌学校考试以为之贰
  国初设辽阳府知府顺治十四年改建奉天府置尹一人康熈三年増置丞一人乾隆三十年始以
  盛京侍郎兼管奉天府尹事务皆由
  特简无常员 治中汉人一人 通判满洲一人兴京理事通判满洲一人 儒学教授汉人一人经歴司经歴汉人一人 司狱司司狱汉人一人分掌府属之政令【治中通判康熈三年置 兴京通判乾隆二十八年置教授经歴初皆属辽阳府顺治十四年改隶奉天府旋设训导一人后省司狱康熈七年置又初设有奉天府推官一人康熈六年省】 承徳县知县满洲一人 典史汉人一人职掌品秩与大兴宛平二县同员缺俱康熈三年置【旧有县属巨流河巡检一人乾隆四十二年省所属府州县俱详府县卷中】总督巡抚
  总督直隶一人【驻保定府】江南江西一人【驻江南江寜府】福建浙江一人【驻福建福州府】湖北湖南一人【驻湖北武昌府】四川一人【驻成都府】陜西甘肃一人【驻甘肃兰州府】广东广西一人【驻广东广州府】云南贵州一人【驻云南府】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覈官吏修饬封疆直隶初设巡抚后加总督衔后又改为直隶总督仍管巡抚事又有三省总督驻大名府兼辖山东河南又有宣大总督驻山西大同府以宣化府属之后俱省两江总督初兼辖河南后定为两江总督辖江蘓安徽江西湖广总督初为川湖总督后定为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四川初设巡抚后裁设总督兼管巡抚事陜甘总督初兼辖四川改辖山西后定为陜甘总督辖陜西甘肃云贵总督初兼辖广西后定为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又河南初设河东总督辖河南山东后省凡总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应否兼兵部尚书衔由吏部请
  防定夺间有
  擢任大学士奉
  特防留任者
  巡抚直隶一人【总督兼】山东一人【驻济南府】山西一人【驻太原府】河南一人【驻开封府】江蘓一人【驻蘓州府】安徽一人【驻安庆府】江西一人【驻南昌府】福建一人【驻福州府】浙江一人【驻杭州府】湖北一人【驻武昌府】湖南一人【驻长沙府】陜西一人【驻西安府】甘肃一人【总督兼】广东一人【驻广州府】广西一人【驻桂林府】云南一人【驻云南府】贵州一人【驻贵阳府】掌宣布
  徳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羣吏之治会总督以诏废置三年大比献贤能之书则监临之其武科则主考试直隶初设顺天巡抚正保巡抚宣府巡抚后并定为直隶巡抚以总督兼管江南初设庐凤巡抚后定为安徽巡抚江西初设南贑巡抚湖北初设郧阳巡抚后俱省湖南初设偏沅巡抚后改湖南巡抚陜西初设延绥巡抚寜夏巡抚后俱省凡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其应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
  防定夺
  漕运各官【总督漕运 巡视漕务 粮道 管粮同知通判 押运通判 漕标副将以下官 领运守备千总】
  总督漕运一人掌督理漕挽以足国储凡收粮起运过淮抵通皆以时稽覈催儧而总其政令【驻劄淮安】康熈二十一年定制粮艘过淮后总漕随运北上率所属官弁相视运道险易调度全漕察不用命者俾舳舻相接毕度天津入
  觐述职以重官守 巡视漕务四人掌稽察所巡之地挑浅疏滞防程纠以肃朝政以给事中御史抡选
  简充一年而代顺治初沿明制遣御史廵漕七年裁巡漕御史以粮道逐程分押雍正七年以粮船过淮抵通多有陋规分遣御史二人往淮安稽察二人往通州稽察乾隆二年定制巡漕御史四人一驻淮安巡察江南江口至山东界一驻通州巡察至天津一驻济宁廵察山东台庄至直隶界一驻天津巡察至山东界 督粮道江南二人山东河南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各一人掌监察兑粮督押运艘而治其政令江南江安粮道驻江宁蘓松粮道驻常熟山东粮道驻徳州河南以开归道兼理及江西浙江福建湖南粮道并驻省城每年粮船起帮督押过淮盘騐毕囬任料理新粮山东河南粮道每年押运抵通雍正四年令总漕于江蘓二粮道内每年委一人亲押过山东入牐俟江南粮船尽数过淮即囬本任乾隆四十八年定各省粮道俱押本省粮船抵临清盘騐方囬本任惟山东粮道上下儧运俟总漕押送尾帮抵临清然后回任【谨按明时十三省各以布政司议督粮 国朝亦沿明制各省并设督粮道以司仓储江南山东河南江西浙江两湖而外若福建陜西广东云南贵州皆有粮道甘肃有巴里坤粮道然皆非总漕所辖于漕事无与】 管粮同知六人 通判三十二人掌监兑漕粮凡米色之美恶兑运之迟延及运军横肆苛求衙役需索奸蠧包搀和等皆司其禁戢之政初漕粮以府推官监兑康熈六年各府推官既裁改委同知通判山东以武定府同知济南兖州东昌秦安曹州五府通判河南以归徳卫辉怀庆三府通判江南以江宁蘓州松江凤阳四府管粮同知蘓州安庆宁国池州太平庐州扬州七府管粮通判松江镇江徐州三府粮捕通判淮安府军捕通判浙江以湖州府同知杭州嘉兴二府通判江西以南昌吉安临江三府通判湖北以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徳安荆州六府通判湖南以长沙衡阳岳州三府通判 押运同知通判十六人掌督押粮艘管束运军禁沿途迟延侵盗搀和之山东一人河南一人江南七人【旧制五人乾隆元年増二人】浙江三人江西二人【旧制一人乾隆元年増一人】湖北一人【旧制四人乾隆元年裁三人】湖南一人总漕防同督抚于各省同知通判内选委抵通日仓侍郎送部引
  见部给限单管押囬空到淮总漕察覈逾限者防处漕标副将一人游击一人都司二人守备二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四人把总十人掌催防粮艘漕标副将所属中营都司一人守备二人左营都司一人右营游击一人管理塘务一人左右哨千总四人把总十人领运守备五人卫守备九人守御所千总十三人千总一百八十六人随帮効力武举毎帮一人漕粮领运直隶通州左所右所天津左所右所领运千总各一人【均领河南运】山东济宁州卫守备一人前后及前左后右漕船四帮任城一帮每帮领运千总二人徳州卫徳州左卫东平守御所东昌卫濮州所平山前帮后帮领运千总各二人临清卫山东前帮后帮【领本省运】河南前帮后帮【领河南运】蓟粮帮【运送直隶蓟州】每帮领运千总二人 江南江安粮道所属兴武江淮二卫守备各一人漕船各九帮淮安卫守备一人漕船四帮大河卫守备一人漕船三帮扬州卫守备一人漕船三帮仪徴一帮徐州卫守备一人本卫漕船一帮河南前后二帮【领河南运】安庆新安宣州建阳庐州滁州泗州七卫漕船各一帮凤阳卫守备一人本卫漕船常州一帮原凤中常州三帮长淮卫守备一人本卫漕船四帮宿州卫二帮每帮领运千总二人 浙江杭州卫漕船四帮嘉兴卫湖州严州二所各一帮台州温州二卫各二帮每帮领运千总二人绍兴处州二卫漕船前帮领运守备各一人千总各一人后帮领运千总各二人海宁卫金衢所领运守御千总各一人卫千总各一人 江西南昌卫漕船前帮领运守备一人千总一人后帮领运千总二人袁州贑州二卫漕船各一帮领运守备各一人千总各一人九江卫漕船二帮领运千总各二人吉安安福永新抚州建昌广信铅山饶州八所漕船各一帮领运守备千总各一人卫千总各一人 湖北武昌卫武昌左卫蕲州黄州襄阳沔阳岳州五卫荆州卫荆州左卫右卫湖南三帮领运千总各一人以上各省各帮每帮随帮効力武举一人白粮领运江苏苏州府太仓州运白粮船共一帮松江常州二府各一帮浙江嘉兴湖州二府各一
  帮领运千总每帮各二人随帮効                   【力】武举各一人河道各官【河道总督 河库道 河道 管河同知 通判 州同 知县 县丞 主簿 巡检 吏目 典史 牐官 河标副将以下官 河营防将以下官】
  河道总督江南一人【驻淮安清江浦】掌黄淮防流入海洪泽湖汕黄济运南北运河泄水行漕及瓜洲江工支河湖港疏濬隄防之事 山东河南一人【驻济宁州】掌南河南下汶水分流运河蓄泄及支河湖港疏濬隄防之事 直隶一人掌漳卫入运归海永定河疏濬隄防之事以总督兼管顺治初止设总河一人总理黄运两河事务驻劄济宁州康熈十六年以后江南河工要移驻清江浦雍正二年以河南武陟中牟等县隄工要设副总河一人驻劄济寜州总河兼理南北两河副总河专理北河七年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分管南北两河初南北两总河并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乾隆四十八年奉
  防以总河无地方之责况又有道员陞署及简擢初任之员嗣后但给与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着为令直隶河道总督雍正八年置河库道一人河道十一人河库道驻劄清江浦掌出入河帑而歳要其成于总督江南淮徐河道驻徐州淮扬河道驻淮安山东运河道驻济寜直隶永定河道驻固安皆掌专理河务山东兖沂曹兼管黄河道驻兖州河南开归陈道驻开封彰卫怀道驻武陟直隶通永河道驻通州天津河道驻天津清河道驻保定大广顺河道驻大名皆掌分廵所属而兼理河务其山东运河道河南二道直隶五道又兼掌河帑之出纳 管河同知二十七人通判二十五人州同十人州判二十人县丞七十三人主簿六十九人巡检二十五人吏目二人典史四人兼管河务知县十八人江南淮徐河道辖铜沛邳雎宿虹桃源同知四人丰萧砀宿迁运河通判二人二十四汛州同州判各一人县丞五人巡检十人内大运河二泛各巡检二人主簿十有二人淮扬河道辖山清里河山清外河山安海防江防同知五人髙堰山盱桃源安清中河扬河扬粮水利通判六人三十八汛州同州判各三人县丞十有四人主簿十人巡检八人又西溪司安丰司管河巡检各一人山东运河道辖运河郯沂海贑同知二人泇河捕河上河下河泉河通判五人二十八汛州同州判各三人县丞九人内一丞管二汛主簿十有二人分理泉州州同二人府经歴三人县丞六人巡检一人兖沂曹道辖曹单黄河同知一人四汛县丞一人主簿二人巡检一人河南开归道辖上南河下南河同知二人仪考商虞通判二人十二汛州判一人县丞七人主簿四人彰卫怀道辖怀庆黄河开封上北河下北河同知三人彰徳河务卫辉盐河怀庆河务曹仪河务通判四人二十汛县丞八人主簿十人巡检二人又林县管河典史一人直隶永定河道辖石景山永定河南岸北岸同知三人三角淀通判一人十五汛州判三人县丞主簿各五人吏目二人通永河道辖北运河务闗同知一人北运河杨村蓟运粮河通判二人十三汛州同一人州判四人县丞三人主簿五人天津河道辖南运河津军河间河捕同知二人泊河子牙河通判二人西汛清河故城吴桥管河县丞各一人东汛景州沧州管河州判各一人天津管河县丞一人东光交河南皮青静海献管河主簿各一人青县管河巡检一人清河道辖保定河捕同知一人正定粮马河通判一人分汛兾州祁州安州管河州判各一人武强隆平宁晋兼河务知县各一人清苑蠡髙阳新安雄安肃新城管河县丞各一人保定任唐管河主簿各一人满完方顺桥管河巡检各一人深泽管河典史一人大广顺河道辖广大漳广平河务漳河同知三人分汛永年邢台沙河南河平乡广宗钜鹿唐山内邱任元城大名魏长垣管河县丞各一人永平成安管河典史各一人凡河务自管河同知以下为专司知县为兼职各掌沿河堤堰牐歳修抢修及挑濬淤浅导引泉流并江防海防各工程同知通判总理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分汛防守 牐官四十三人掌司牐之启闭以时蓄泄江南十四牐牐官十有一人【内一官管四牐】山东四十八牐牐官三十一人【内一官管二牐者九一官管三牐者四】直一人 江南河标副将二人游撃一人都司三人守备二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八人把总十有六人管理塘务二人河东河标副将一人游击二人都司一人守备二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六人把总十有二人掌催防工程江南河标中军副将一人其属中军都司一人管理塘务一人左右哨千总二人把总五人河标左营副将一人其属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二人把总三人右营守备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二人萧营都司一人把总二人河标右营游击一人其属中军守备一人左右哨千总三人把总四人河东河标中军副将一人其属都司一人管理塘务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河标左营游击一人其属守备一人千总二人把总四人右营亦如之 江南河营防将一人游击二人守备二十人千总十有七人把总三十人苇荡营防将一人守备二人千总二人山东黄运河营守备一人千总五人把总二人东昌徳州二卫管河守备各一人徳州运河南北两岸管河千总各一人河南豫河懐河二营守备各一人恊办守备各一人千总四人把总三人直隶永定河河营守备一人千总九人把总十有五人凡河营防将以下皆掌河工调遣及守汛防险之事苇荡营防将以下掌采苇芦以供修筑隄埽之用江南河营防将辖淮徐营游击一人九营守备九人二十一汛千总八人把总十有三人淮扬营游击一人十一营守备十有一人二十六汛千总九人把总十有七人苇荡营防将辖左右营守备千总把总各二人山东黄运河营守备辖七汛千总五人把总二人河南豫河怀河二营守备辖七汛千总四人把总三人直隶永定河营守备辖南北岸淀河三汛千总把总各一人石景山汛千总一人北运河汛千总把总各三人南运河汛千总一人把总八人东淀垡船千总一人西淀垡船把总一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四
  职官【十二】
  司道【布政使 按察使 守道 巡道 布政使司经歴 理问 都事 照磨 库大使仓大使 按察使司经歴 知事 照磨 司狱各道厍大使 仓大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直山东山西河南江宁苏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一省之政司钱谷之出纳
  朝廷有徳泽禁令承流宣布以达于有司阖省僚属以时颁其禄俸满秩亷其称职不称职报督抚以达于吏部十年防户版均税役登民数田数以达于户部凡诸政务与督抚防议经画而行之
  国初每省设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顺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司为江苏安徽各二人康熙二年分陜西布政使司为陜西甘肃各二人三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湖南各二人六年去左右繋衔每省止设布政司一人初以直近在畿甸不设藩司以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司衔康熙八年増设直守道一人总司钱谷雍正二年改为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分江苏布政使为江宁苏州各一人 布政使司经歴直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出纳文移 理问直江宁苏州江西浙江湖南陜西云南各一人掌勘核刑名 都事河南福建各一人掌受发文移 照磨山西福建浙江湖北甘肃四川广东各一人掌照刷卷宗 库大使直山东山西河南江宁苏州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司库蔵之出入 仓大使安徽一人掌检稽仓库【经歴等官员额俱康熙六年定直员额雍正二年定理问初各布政使俱设惟贵州不置康熙三十八年省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各一人雍正二年又省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甘肃各一人乾隆二十五年増设江宁一人又初置有副理问康熙三十八年省都事初置福建河南江西山西布政司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江西山西二人照磨初各布政司俱置康熙三十八年省山东河南广西云南江苏安徽江西陜西湖南贵州各一人库大使初置山西三人江南湖广各二人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陜西广东云南贵州各二人后省山西二人乾隆元年又増置直甘肃四川各一人二十五年増设江宁一人又初置有各布政司检校库副使寳源局大使副使等官后俱省】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直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全省刑名按劾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大者与藩司防议以聴于部院理阖省之驿传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与布政使称两司员额顺治年间定江南陜西湖广分省添设与布政使同初直不设臬司以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使衔通永天津道俱兼山东按察使衔霸昌井陉道俱兼山西按察使衔康熙八年増设直巡道一人总理刑名三十八年省井陉道雍正二年改直巡道为按察使 按察使司经歴直山东山西河南江苏江西福建浙江湖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各一人职掌与布政司属同 知事江西一人掌勘察刑名 照磨安徽福建浙江湖南甘肃广东贵州各一人职掌与布政司属同 司狱直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掌管理系囚【经歴等官员额俱康熙六年定直员额雍正二年定知事初设江西福建山西广东广西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福建山西广东广西各一人照磨每省一人康熙三十八年裁山东河南江西广西云南江苏陜西山西湖北四川各一人又初置有各省检校后俱省】各道【初制防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防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乾隆十八年省去兼衔俱改为正四品】直口北道霸昌道通永道天津道清河道大名道热河道各一人山东督粮道济东泰武临道登莱青道兖沂曹道各一人山西冀寜道河东道雁平道归绥道各一人河南开归陈许道粮盐道南汝光道河北道河陜汝道各一人江南江安粮储道苏松粮储道常镇通道松太道盐巡道凤庐道宁池太广道各一人浙江督粮道盐法道宁绍台道温处道杭嘉湖道金衢严道各一人江西督粮道盐法道广饶九南道吉南赣宁道各一人福建督粮道盐法道兴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龙道台湾道各一人湖北督粮道盐法道荆宜施道安襄郧道武汉黄徳道各一人湖南粮储道盐法长宝道衡永郴桂道岳常澧道辰永沅靖道各一人陜西督粮道盐法道潼商道汉兴道延榆绥道各一人甘肃甘凉道平庆道巩秦阶道兰州道宁夏道西宁道安肃道镇廸道各一人四川盐茶马道松茂道川东道建昌道永宁道川北道各一人广东督粮道惠潮嘉道肇罗道雷琼道南韶连道髙亷道各一人广西苍梧道左江道右江道各一人云南粮储道盐法道迤西道迤东道迤南道各一人贵州督粮道贵西道古州道各一人分守分巡及粮储盐法各道或兼兵备或兼河务或兼水利或兼学政或兼茶马屯田或以粮盐兼分巡之事皆掌佐藩臬覈官吏课农桑兴贤能砺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倡所属而亷察其政治
  国初设布政司左右防政防议曰守道设按察使副使佥事曰巡道有通辖全省者有分辖三四府州者各以职事设立于要地后因时裁设衔额无定均视其陞补之本职为差如由京堂等官补授者为防政道由掌印给事中知府补授者为副使道由科道补授者为防议道由郎中员外主事同知补授者为佥事道守巡皆同乾隆十八年省去防政防议副使佥事等衔定为守巡各道 各道库大使直山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各一人江苏二人仓大使陜西广东各一人库仓大使掌各道之库蔵仓庾皆因所掌之事先后设定员额
  府州【知府 直州知州 各府同知 通判经歴 知事 照磨 司狱 宣课司大使税课司大使 仓大使 检校 库大使 茶引批騐所大使 长官司吏目 各直州州同州判 吏目 巡检 驿丞 闸官 税课司大使】
  各府知府奉天府一人直山东福建湖北广东各十人陜西七人江苏安徽各八人山西河南甘肃湖南各九人浙江广西四川各十一人江西贵州各十三人云南十四人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聴其狱讼以教养万民凡阖府属吏皆总领而稽覈之
  国初定制每府设知府一人顺治十八年江南分省康熙二年陜西分省三年湖广分省各以其府分之嗣后各府互有建置裁并员额亦因之増减焉又初制知府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同知直二十四人江苏二十三人浙江十五人安徽贵州各七人山东十二人陜西六人山西江西各十一人河南甘肃广西各八人福建湖北广东四川各十人湖南九人云南十三人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清军理事抚苗水利诸事 通判奉天府一人直安徽湖北各八人江苏十六人山东河南各十一人山西浙江江西湖南各十人陜西三人甘肃广西云南贵州各六人福建广东各七人四川九人分掌粮运督捕水利理事诸务均各量地置员以佐知府之政治其有兼理民事直于各省者其职如各府各直州之制而品级则同
  国初每府设同知通判或一二人或三四人不等嗣后酌量繁简因时裁设又各府旧设推官専掌谳狱之事康熙六年裁 各府经歴直湖北湖南广西各十人江苏六人安徽河南广东各八人山东山西甘肃福建各九人陜西四人浙江云南各十一人江西四川贵州各十一人 各府知事江苏三人浙江一人广西二人云南五人 各府照磨江苏五人安徽河南各一人陜西浙江各四人甘肃贵州各二人江西十二人四川十人掌受发文移磨勘卷宗 各府司狱直四人江苏安徽河南陜西四川贵州各一人山东十人山西广西各三人浙江湖北各六人福建广东各八人湖南二人云南五人掌察理系囚 各府宣课司大使江苏三人 各府税课司大使浙江四人广东一人 各府仓大使直二人山西陜西各一人各府检校江苏三人 各府库大使山西一人各府茶引批騐所大使江苏一人 各府长官司吏目贵州三人各守其职以分理府属之事各直州知州直甘肃各六人江苏广东各三人安徽陜西各五人山东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云南各四人江西广西各一人掌直州一州之政令其规制与知府同惟无倚郭县其所治州即以知州行知县之事
  国初各直州俱置知州一人嗣后或以府改设析置或以府属州升或省并入各府其员额亦因之増减焉 各直州同直安徽四川各三人江苏山东陜西甘肃福建各一人河南广东各一人州判直五人江苏安徽山东陜西广东广西
  各二人山西湖南各四人河南甘肃各三人江西云南各一人四川七人所掌如府同知通判之职以贰各州而佐其政治其员额因事之繁简并随各州升改之制而建置焉 各直州吏目直甘肃各六人江苏广东各三人安徽陜西各五人山东福建各二人山西十人四川九人河南湖南云南各四人江西广西各一人掌禁戢奸宄防防狱囚典司簿籍 各直州巡检直山东甘肃江西广西各一人江苏七人安徽山西广东四川各五人福建二人湖南云南各三人 各直州驿丞直山西四川各一人 各直州闸官山东八人 税课司大使江苏山东各一人各掌其职与各县所属同员额随州建置复因地裁减如今制焉
  州县【知州 知县 各州州同 州判 吏目巡检 驿丞 库大使 闸官 各县县丞主簿 巡检 典史 驿丞 闸官 税课大使 河泊所官 仓官】
  知州顺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十二人江苏安徽湖南各三人山东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肃湖北广东各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广西十六人四川十一人云南二十七人贵州十四人掌一州之政治以县之地大而事繁者升而置之所统辖一如县制
  国初每州置知州一人嗣后随地制宜或由特设或由县升或以属州升为直州其员额亦因时而増减焉 州同顺天府一人江苏安徽各三人山东六人河南甘肃江西湖南四川云南各一人陜西贵州各二人湖北四人广西十人 州判顺天府三人直七人江苏甘肃湖南四川各二人山东河南广西各五人陜西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广东云南各四人贵州三人分掌各州粮马巡捕之事 州吏目顺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十三人江苏安徽湖南各三人山东九人山西陜西各五人河南六人甘肃七人浙江江西各一人湖北广东各七人广西二十三人四川十一人云南二十七人贵州十四人掌辅理各州之刑禁 各州巡检顺天府一人奉天府一人直四川各五人江苏广西云南各七人安徽六人山东四人山西江西各二人河南浙江各一人湖北广东各十三人湖南贵州各三人各州驿丞顺天府一人河南陜西贵州各一人四川一人各州库大使顺天府一人各州闸官顺天府一人江苏二人山东三人各因所属分地而掌其职事
  国初每州置州同州判各官因事之繁简无定员惟吏目每州一人嗣后因时裁设凡县之升为州者并置各属员如今制焉
  各县知县顺天府十九人奉天府八人【顺天府奉天府京县知县已见前卷】直一百五人江苏六十二人安徽五十人山东九十五人山西八十八人河南九十四人陜西七十三人甘肃五十二人浙江七十六人福建六十二人江西七十五人湖北六十人湖南六十四人广东八十一人广西四十九人四川一百十一人云南三十九人贵州三十四人掌一县之政令平赋役聴治讼兴教化厉风俗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厥职而勤理之
  国初每县置知县一人嗣后因地増设或属于府或属于直州繁要则升为州其州之简者亦改为县各因时裁置而定其员额焉 各县县丞顺天府三人直十八人江苏五十九人安徽十七人山东三十五人山西五人河南三十三人陜西十五人甘肃广西各六人浙江四十六人福建二十九人江西五十五人湖北二十三人湖南十三人广东二十人四川二十一人云南四人贵州七人各县主簿顺天府二人直五人江苏三十七
  人安徽陜西甘肃各三人山东河南各十三人山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各一人浙江十一人江西二人分掌粮马征税户籍巡捕之事以佐其县 各县巡检顺天府四人奉天府六人直四十一人江苏八十五人安徽五十三人山东二十人山西三十三人河南十五人陜西十三人甘肃七人浙江四十人福建六十六人江西八十八人湖北六十八人湖南六十五人广东一百二十九人广西六十人四川九十五人云南十六人贵州四人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凡州县闗津要害并设之 典史顺天府十五人奉天府七人各直省员数与知县同掌监察狱囚如无丞簿则兼领之各县驿丞顺天府一人直九人山西河南陜
  西各六人甘肃江西二人四川一人浙江四人典邮传迎送 各县闸官江苏十一人山东十四人掌潴泄启闭事 各县税课大使江苏二人浙江三人典商税之事 各县河泊所官广东二人掌收鱼税 各省仓官奉天府九人
  国初每县置县丞各官因事多寡无定员惟典史每县一人嗣后县丞因时裁设并因各县之升改分并而定其员额焉

  皇朝通典巻三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巻三十五
  职官【十三】
  学政【府学教授 州学学正 县学教谕 府州县学训导】
  提督学政顺天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陜西甘肃一人【以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由进士出身者充各带原衔品级】奉天府一人【以奉天府府丞充】福建台湾府一人【以台湾道充】掌直省学校生徒考课黜陟之事以嵗科二试巡歴所属府州进诸生而论文艺程品行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率教者凡兴革事宜皆防督抚以行之三年而代
  国初各省并设督学道带按察司佥事衔以各部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循资擢用康熙二十三年御史张集疏请慎学政之选
  诏下九卿詹事科道防议停论俸补授之例凡顺天学政缺以侍读侍讲谕徳洗马等官简用江南浙江学政以侍读侍讲谕徳洗马中允赞善等官简用其余各省学道将应陞之五部郎中及防议道知府等官选择开列请用嗣后不拘省分凡由翰林科道出身者即为学院由部属等官者则为学道雍正四年定制各省督学皆改为学院其以部属简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编修检讨衔各府等儒学教授直十人奉天二人山东十人山西十人河南九人江苏八人安徽八人江西十有三人福建十人浙江十有一人湖北九人湖南九人陜甘十有六人四川十有二人广东十人广西十有一人云南十有五人贵州十有三人各州儒学学正直二十有二人奉天四人山东十有一人山西十有六人河南十人江苏六人安徽九人江西二人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北七人湖南七人陜甘二十有三人四川十有八人广东十人广西十有六人云南三十人贵州十有四人各县儒学教谕直一百十有五人奉天一人山东九十有一人山西六十有一人河南九十有八人江苏四十有六人安徽四十有八人江西七十有五人福建五十有八人浙江七十有六人湖北五十有四人湖南五十有七人陜甘六十有四人四川八十有六人广东七十有三人广西四十有二人云南三十有二人贵州三十有三人各府州县等儒学训导直一百四十人奉天五人山东一百十人山西九十有五人河南一百五人江苏五十有九人安徽六十有四人江西九十有一人福建七十有二人浙江八十有八人湖北七十人湖南七十有七人陜甘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十人广东九十有四人广西六十有三人云南七十有三人贵州六十人各掌其学校生徒训廸之事凡儒学官除江苏安徽两省通用外其余例用本省人惟同府州者避不用【初康熙三年裁各府州训导又大县裁训导小县裁教谕十五年均复设其后县有折置者则训导每移置所析县而裁省之县亦间存乡学教谕或训导焉又初设有各卫武学训导康熙三十二年裁都司儒学教授雍正三年裁】
  盐政【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盐法道 运同 运副 运判 盐课司提举 盐课司大使批騐所大使 库大使经厯 知事 巡检】
  盐政长芦两淮各一人【由  特防简用或都察院奏差各带原衔品级】福建甘肃四川两广以总督兼理两浙云南贵州均以巡抚管理河东以山西巡抚管理掌理盐政而纠其属吏征收督催之不如法者以时审其价而酌剂之凡盐赋之奏课与盐法之宜更者以
  闻总督巡抚兼盐政者亦如之
  国初各省置巡盐御史后定为盐政由
  特防简充其由都察院奏差者亦以盐政名之由内务
  府官员
  简充者仍带御史衔各省以督抚兼管者皆因地制宜永为恒式焉 都转盐运使司运使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广各一人 盐道两浙福建陜西四川云南各一人其余各直省行销地方盐法多由驻劄省城守巡道兼理掌督察民之生计与商之行息而平其盐价水陆挽运必计其道里时其往来平其贵贱俾商无滞引民免澹食以聴于盐政及监理盐政之督抚焉
  国初定两浙福建运使各一人康熙四十九年改两浙运使为驿盐道雍正四年改福建运使为盐法道 分司运同长芦山东河东两广各一人运副两浙一人运判长芦二人山东两浙各一人两淮三人掌分司产盐之地而纠察之辅运使盐道以分治其事长芦分司天津运同蓟永运判各治四沧州运判治二山东分司濵乐运同胶莱运判各治五两淮分司泰州运判治十有一通州运判治九海州运判治三河东运同治山西解州安邑县盐池一三两浙分司宁绍运副治二十嘉松运判治十有二广东分司潮汀赣运同治十有三
  国初定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两广运同各一人副使一人两淮运判四人两浙长芦山东河东运判各一人康熙十六年裁各盐运同副使十七年复设长芦山东两浙福建盐运同知各一人两浙副使一人三十八年裁两淮运判一人四十三年裁两浙福建运同雍正二年増设河东两广运同各一人 监掣同知两淮二人掌掣盐之政令盐课提举司提举云南三人分辖盐井之政职掌与运使所属分司同
  国初定云南提举司三人广东提举司一人云南广东吏目各一人康熙三十二年裁广东提举一人吏目并裁盐课司大使长芦山东各十人河东三人两淮二十三人两浙三十二人陜西一人广东十三人福建十八人四川七人云南九人【初设副使康熈五十年裁】掌盐及池井之务凡直省有沿海及有池之地聴民辟地为场置灶开畦为盐而授之商或官出帑收盐授之商而行之以盐课大使掌其池之政令与地之征收其有井者分掌其政令皆治其交易审其权衡而平凖之日稽其所出之数以杜私贩之源【按国初设有卫税课司大使雍正二年裁谨附识】
  国初设大使之职酌地池井之多寡而为之额嗣后因时分并増设如今额焉 盐引批騐所大使长芦山东两淮各二人两浙四人两广一人掌批騐盐引之出入 库大使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四川云南各一人掌盐课之收纳而监理其库贮 经歴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浙两广各一人知事长芦河东两淮两浙各一人掌稽核文
  书 巡检两淮二人掌巡察盐以上员额康熙以来陆续定设因其事之繁简而置员其缺者则
  以运副运判及课大使兼理其事焉【按 国初别设有市舶提举其属有吏目康熙五年裁谨附识】
  闗税各差【崇文门监督 左右翼监督 各直省闗税 各直省委道府州县监收】闗税各监督京师崇文门正监督一人【以大臣简充】副监督一人【由总管内务府大臣抡选奏充】左翼右翼各一人【以大臣简充】直天津闗一人【以长芦盐政兼管】通州二人【以满汉坐粮兼管】山海闗一人【以四五品满京堂及各部院内务府司员差充】张家口杀虎口各一人【以部院司员差充】潘桃口一人【以多伦诺尔同知管理】龙泉紫荆竒峰五虎固闗白石倒马茨沟插箭岭马水口各一人【以提督兼管委防将都司守备把总监收】三座塔八沟乌兰哈达各一人【以理藩院司员差充】奉天牛马税一人【以部院司员差充】中江一人【以 盛京将军衙门章京及五部司员差充】山西武元城一人【以巡抚兼管委交城县知县监收】归化城一人【亦以巡抚兼管委道员监收】山东临清闗一人【以山东巡抚兼管委临清州知州监收】江南海闗一人【以江苏巡抚兼管委松太道监收】浒墅闗一人【以苏州织造兼管】淮安宿迁闗一人【以内务府官员简充】掦闗一人【以江苏巡抚兼管委常镇扬通道监收】龙江西新闗一人【以江寕织造兼管】凤阳闗一人【以庐凤道管理】芜湖闗一人【以安徽巡抚兼管委安徽宁池太道监收】江西九江闗一人【以广饶南九道管理】赣闗一人【以江西巡抚兼管委吉南赣道监收】福建海闗一人【以福州将军兼管】闽安闗一人【以巡抚兼管委福州府同知监收】浙江海闗一人【以巡抚兼管委宁绍台道监收】南北新闗一人【以杭州织造兼管】湖北武昌厰一人荆闗一人【以巡抚兼管委员监收】湖南辰闗一人【以巡抚兼管委辰州府知府监收】四川防闗一人【以总督兼管委防州府知府监收】打箭鑪一人【以同知兼管】广东海闗一人【以内务府官员简充】太平闗一人【以巡抚兼管委南韶连道监收】广西梧厰浔厰各一人【以巡抚兼管委梧州浔州各知府监收】掌于水陆防冲之地设官置吏颁其治禁以安行旅以通财贿爰繋之税以便诇防以佐
  国家经费凡百贷者为户部分司竹木及船钞者为工部分司必行商大贾挟赀货殖以牟利者乃讥而征之物有精麤直有贵贱利有厚薄各按其时地以定应征之数遵部颁科条刋示木榜俾商贾咸知而吏不能欺其有蔵匿奸匪私冐越渡及漏应税之物者俱论如法监督以一嵗报满则条析经征之数具疏専达其督抚经理者嵗周疏报亦如之皆以册达部部受其要而防之定其殿最以
  闻初制闗税各差皆以户工二部司员充之寻改差六部司员又改归地方官管理嗣后随时斟酌改定或
  特简京员或由部院司员抡选引
  见除授或归督抚总理或以将军织造盐政兼理京差
  由部疏请或更代或留任候
  防遵行由督抚等兼管者期满奏明接管皆因地制宜
  永为恒式焉

  皇朝通典卷三十五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职官【十四】
  盛京将军等官
  盛京将军一人【驻 盛京城】掌镇抚
  留都安辑旗民董率文武凡军师卒戍田庄粮糈之籍疆域之广轮闗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数以时简稽而修饬之副都统三人【一驻 盛京一驻锦州府一驻熊岳城】各守分地以赞其治初顺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都燕京以内大臣一员副都统二员及每
  旗驻防章京留守
  盛京三年改驻防大臣为按班章京给镇守总管印康熙元年改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四年改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十二年改奉天将军为镇守
  盛京等处将军其副都统二员雍正五年以一员移驻锦州府又増置熊岳副都统一员
  盛京等处驻防城守尉十人协领十人佐领一百二十四人防御九十有二人骁骑校二百有四人凡
  盛京驻防之地自将军所治外其所属各城曰兴京曰抚顺曰辽阳曰海城曰盖州曰开元曰铁岭曰复州曰宁海曰旅顺水师营曰岫岩城曰鳯凰城曰锦州府曰熊岳曰小淩河曰宁逺曰中前所曰中后所曰广宁曰巨流河曰白旗堡曰小黒山曰闾阳驿曰义州边门十六曰威逺堡曰英峩门曰鹻厰曰旺清曰靉河曰鳯凰城【右俱属 盛京兵部而将军兼统之】曰法库曰松岭子曰新台曰梨树沟曰白石嘴曰明水塘曰彰武台曰清河曰白土厰曰九闗台【右俱将军所属】皆设兵驻守置城守尉协领佐领防御等官各视兵数多寡定额有差以掌巡防稽察之事又有委官一百人皆以七品冠带食领催前锋钱粮乾隆二十七年置
  盛京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十有一人各处驻防衙门笔帖式十有三人仓官六人分掌行遣案牍及粮储出纳之事
  吉林将军一人【驻吉林城】掌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地方缮固镇戍绥和军民秩祀山川辑宁边境 副都统五人【一驻吉林一驻宁古塔一驻伯都讷一驻三姓地方一驻阿勒楚喀】各守分地以赞其治初顺治十年始设按班章京于宁古塔以镇其地康熙元年改按班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以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乾隆二十二年改为吉林将军吉林副都统康熙十五年置三十一年移驻伯都讷雍正三年复置宁古塔副都统顺治十年置伯都讷副都统康熙三十一年自吉林移驻三姓副都统雍正十年置阿勒楚喀副都统乾隆二十一年置又初置有拉林副都统一员乾隆三十四年省 吉林等处驻防总管一人协领二十有五人防领一人佐领一百十九人防御八十有一人骁骑校一百十六人管水手四品官二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二人凡吉林驻防之地自将军所治外其所属各处曰宁古塔曰伯都讷曰三姓曰阿勒楚喀曰拉林曰打牲乌拉曰伊屯曰额木赫索啰边门四曰巴延鄂佛啰曰伊屯曰克尔素曰布尔圗库苏巴尔汉皆设兵驻守置总管协领防领佐领防御等员各视兵数多寡定额有差职掌与
  盛京各驻防同 吉林理事同知一人狱官一人吉林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笔帖式十有二人伯都讷副都统衙门委署主事一人各处驻防衙门笔帖式二十有八人管台站笔帖式十有八人管仓笔帖式十有二人仓官七人助教十人同知掌旗民狱讼之事主事等官分掌文案邮传仓储教习之事初雍正四年设永吉州于吉林长宁县于伯都讷置知州知县吏目典史等官俱属奉天府乾隆元年省长宁县并入永吉州十二年罢永吉州改设吉林理事同知隶于吉林将军焉
  黒龙江将军一人【驻齐齐哈尔城】掌镇守黒龙江等处地方均齐政刑修举武备绥徕部族控制东陲 副都统三人【一驻齐齐哈尔一驻墨尔根一驻黒龙江】各守分地以赞其治初康熙二十二年始置黒龙江将军及副都统二十九年移黒龙江将军驻墨尔根三十八年复移驻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副都统康熙三十七年自墨尔根移置墨尔根副都统康熙四十九年置黒龙江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置 黒龙江等处驻防副都统衔总管一人城守尉一人协领十有六人总管七人防领一人副总管二十有六人佐领二百三十八人防御二十有四人骁骑校二百三十一人防军校二人管水手四品官四人五品官二人六品官四人管造船四品官一人五品官一人六品官一人凡黒龙江驻防之地自将军所治齐齐哈尔外其所属各处曰墨尔根与黒龙江齐齐哈尔各置水师营曰呼伦贝尔曰呼兰城曰布特哈曰博尔多皆设兵驻守沿邉卡伦四十有六皆遣官率兵防戍置城守尉总管副总管协领防领佐领防御等官各视兵数多寡定额有差职掌与
  盛京各驻防同 黒龙江将军衙门主事一人理刑主事一人银库主事一人笔帖式十有二人各处驻防衙门笔帖式二十人管台站笔帖式三十有三人六品官二人台站官二人管仓笔帖式六人管官屯七品官四人分掌刑名赋饷邮驿仓储之事雍正四年于黒龙江置防宁县知县七年省凡旗军狱讼之事改设理刑主事治之
  各处驻防【将军 副都统 协领 城守尉 佐领 防御 骁骑校】
  直隶保定府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沧州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 寳
  坻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东安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采育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霸州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固安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方 雄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良乡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谨案以上俱稽察九处驻防旗务大臣所属故列于热河宻云山海关三处副都统之前】
  热河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五人防御二十人骁骑校二十人 宻云县副都统一人协领四人佐领十六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 分驻古北口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四人 昌平州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山海关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二人佐领六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八人 分驻喜峯口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四人 冷口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三人 玉田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 三河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 顺义县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一人 永平府防守尉一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 罗文峪防御一人骁骑校二人【谨按以上三处副都统皆自率所属专镇一方别无将军都统以节制之其张家口都统惟辖察哈尔八旗别见各处办事大臣篇中兹不载】
  陜西西安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三十二人防御四十人骁骑校四十人甘肃宁夏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九人防御二十四人歩营防御二人骁骑校二十四人
  凉州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二人佐领六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八人庄浪城守尉一人佐领四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谨按各省副都统皆统于将军惟凉州副都统不属宁夏将军节制】
  江苏江宁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三十二人防御四十人骁骑校四十人分驻京口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二人佐领十四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
  浙江杭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九人佐领二十三人防御二十人骁骑校三十二人分驻乍浦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一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十六人
  湖北荆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协领兼佐领十人佐领四十六人防御五十六人骁骑校五十六人
  广东广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二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八人防御三十二人骁骑校三十二人水师营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六人福建福州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八人佐领八人防御八人骁骑校十六人水师营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防御二人骁骑校六人
  四川成都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五人佐领十九人防御二十四人骁骑校二十四人山东青州副都统一人协领兼佐领四人佐领十二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兼辖分驻徳州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谨按山东驻防未设将军惟以副都统管领与热河宻云山海闗诸处同例】
  山西太原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谨按山西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归巡抚节制】
  河南河南城守尉一人佐领十人防御十人骁骑校十人【谨按河南城守尉乾隆二十五年定归巡抚节制】
  各处驻劄大臣
  喀尔喀军营定边左副将军一人乌里雅苏台防赞大臣一人科布多防赞大臣一人掌喀尔喀四部之军政凡四部防盟防赞大臣间嵗分驻防覈稽其边防军实之事总听左副将军裁决具疏以
  闻
  阿勒台乌里洋海散秩大臣二人副都统一人总管四人佐领二十七人骁骑校二十七人
  库伦办事大臣一人掌俄罗斯之徃来明其禁令司员一人掌库伦贸易诸务稽察奸宄平其争
  讼【谨按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奉  防増大臣二人同办库伦事务系出  特简不在定制之内故不列为额缺】 分驻恰克圗办事司员一人掌俄罗斯贸易诸务听节制于库伦大臣
  绥逺城将军一人协领五人佐领二十人防御二十人骁骑校二十人兼管归化城土黙特 归化城土黙特副都统一人防领十人佐领四十九人掌归化城土黙特之军政以时廵阅边防编审户册 右卫城守尉一人防御四人骁骑校四人游牧察哈尔都统一人副都统一人八旗游牧满洲理事官八人八旗防古理事官九人防理都统关防笔帖式二人防理军站印务笔帖式一人八旗总管八人防领三人佐领一百一十一人骁骑校一百一十七人防军校一百一十七人捕盗六品官三人掌察哈尔之军政东西各分四旗西四旗在山西多伦诺尔境东四旗则热河道所属境也
  西宁办事大臣一人司员一人笔帖式三人掌西宁之军政凡青海三十六旗之防盟一如喀尔喀四部之制间岁举行听
  简命大臣裁决具疏以
  闻
  西藏办事大臣二人司员一人笔帖式一人掌西藏之政令凡噶卜伦代贲第巴堪布皆属焉有事则与逹頼喇嘛定其赏罚由
  特防简三年更代

  皇朝通典卷三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职官【十五】
  新疆各官【伊犁将军 防赞大臣 办事大臣协办大臣 领队大臣 总管 协领防领 佐领 印房章京 笔帖式 粮饷官卡伦侍卫 办事郡王 回部伯克】
  总统伊犁将军一人统掌新疆之军政山北山南皆聴节制 防赞大臣一人【裁设无定】防赞军务与将军同驻伊犁 领队大臣六人分统防牧驻惠宁城者一驻惠逺城者五 印房司官二人笔帖式二人粮饷处司官二人笔帖式一人驼马处司官一人笔帖式一人卡伦侍卫十二人 总管六人副总管七人分理营务伯一副一索伦达呼尔一副一察哈尔二副二厄鲁特二副三 协领十有二人驻惠宁城者四驻惠逺城者八 佐领一百有八人惠宁城十六惠逺城四十锡伯八索伦达呼尔八察哈尔十六厄鲁特二十 防御五十有六人惠宁城十六惠逺城四十 骁骑校一百有八人各如其佐领之数 署理营务笔帖式十人满洲古二伯二索伦达呼尔二察哈尔二厄鲁特二俱经制之缺由伊犁所属之旗拣补又有领催委署前锋校或给七品顶带或给六品顶带在卡伦侍卫上行走者旧无定额 总理回务头等台吉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总理回部诸务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副之 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二人掌理田赋 五品商伯克二人掌征输六品哈子伯克二人掌词讼 六品都官伯克一人掌逓送兵马粮饷文案一切官物及分攒差务七品密喇布伯克六人掌水利 七品明伯克
  六人掌千戸之征输一切杂务 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掌驿馆薪刍诸务 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掌巡缉牢狱诸务 七品玉资伯克一人掌百户之征输一切襍务
  乌噜木齐都统一人副都统一人掌乌噜木齐之军政满洲緑营官兵皆属焉旧惟设安西提标緑旗五营乾隆三十六年始以满洲兵驻防设防赞大臣一人三十八年又设领队大臣二人四十二年始定为今制 协领六人佐领二十有四人防御二十有四人骁骑校二十有四人九品笔帖式二人卡伦侍卫三人乾隆三十七年设管理厄鲁特官兵总管一人副总管一人佐领四人骁骑校四人四十二年移驻塔尔巴哈台又有管理台站屯政厰务各员或由陜西甘肃二省除派或由伊犁调拨无定额 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一人旧以侍卫驻劄属于乌噜木齐不得自奏事其文移亦由乌噜木齐转行不给印信乾隆三十五年始请给印信仍属乌噜木齐三十七年始定为今制 管理粮饷官一人又有管理台站屯政文武各员或由陜西甘肃二省除派或由伊犁乌噜木齐调拨无常员 塔尔巴哈台防赞大臣一人领队大臣二人乾隆三十年设初驻雅尔后移驻今治总管一人副总管一人佐领八人骁骑校八人
  卡伦侍卫十二人印房章京三人笔帖式三人管理粮饷官一人总管旧驻乌噜木齐乾隆四十二年移驻今治
  巴里坤领队大臣一人协领四人佐领十六人防御十六人骁骑校十六人印房笔帖式二人并乾隆三十九年设【谨按巴里坤今为镇西府治已列在郡县且原版图不在新疆之数以其为新疆北路之门户而分设驻防亦与新疆一例故以领队大臣列新疆卷中其驻守之官则各见本门兹不复载】
  总管乌什等处防赞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人【裁设无定】阿克苏领队大臣一人掌乌什之政令兼统赛哩木拜城其阿克苏一城旧别设办事大臣乾隆三十一年亦并乌什而裁旧设副都统一人改设防赞大臣以阿克苏大臣移驻其领队大臣则自喀什噶尔移驻 印房章京二人笔帖式三人管理粮饷官一人印房章京员额乾隆三十一年设笔帖式旧设一员乾隆三十一年増二员管理粮饷官旧调用陜甘二省典史一员亦乾隆三十一年改用部员其换防屯田等官由陜甘二省自副将以下除派旧无常员 协领一人佐领二人防御二人骁骑校二人防送伯克侍卫一人卡伦侍卫十有一人军台委署笔帖式十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员额俱乾隆三十一年由乌噜木齐巴里坤调拨移驻卡伦侍卫则旧所设也
  管理回民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克苏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济吉尔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二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二人七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二人七品伯克三人分理阿克苏所属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喀勒喀勒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雅尔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库库巴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阿克雅尔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喇塔勒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哈尔噶额密什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雅尔赛喇木七品明伯克一人爱库尔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英额阿里克七品明伯克一人赫色额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赛哩木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拜城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凡巴济吉尔伯克掌税务讷克布伯克掌营建莫提色布伯克掌回众之教法不与政事木特斡里伯克掌售受田产与其税务阿尔巴布伯克掌差役六品伯克掌修坝管台七品伯克掌采铜余伯克与伊犁同名者其所掌并同
  叶尔办事大臣一人协办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六年设领队大臣二人寻省以协办大臣兼理领队事务 印房章京二人笔帖式三人委署笔帖式二十人管理粮饷官一人佐领二人骁骑校二人聴差坐卡侍卫十有三人佐领骁骑校员额并乾隆三十六年设由伊犁乌噜木齐等处调拨侍卫乾隆二十六年设初定十五员后减二员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一人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五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五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五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巴济吉尔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玛塔尔伯克一人六品哲博伯克一人六品阿尔巴布伯克二人六品赛特里伯克一人分理托古斯哈特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额齐盘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哈尔噶里克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和什阿喇布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伯什恰特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萨纳珠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舒帖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裕勒阿里克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色哩克郭勒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六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七品巴匝尔伯克一人分理巴尔楚克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布依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坡斯恰木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巴特齐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鄂湍楚鲁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凡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掌教习经馆巴克玛塔尔伯克掌果园哲博伯克掌修造甲械赛特里伯克掌巡察街道园林果木诸务巴匝尔伯克掌市肆细务余与伊犁诸处同名者所掌并同
  和阗办事大臣二人委署笔帖式二人
  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哈什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七品哈喇都官伯克一人七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分理额勒齐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额勒齐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分理玉陇哈什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玉陇哈什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分理哈喇哈什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一人分理哈喇哈什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三人七品明伯克四人分理齐喇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克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克勒雅属境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二人内惟哈什伯克掌采玉哈喇都官伯克掌安设台站修整兵械余与伊犁诸处同名者所掌并同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一人协办大臣一人乾隆二十四年设防赞大臣一人总理各回城事务又设领队大臣一人三十一年移驻乌什改设办事大臣专司境内之事其协办大臣则仍二十四年所旧设也 印房章京一人办理回务章京一人笔帖式一人委署笔帖式六人军台委署笔帖式一人管理粮饷官一人印房章京及办理回务章京员额俱乾隆二十六年设笔帖式二十七年设管理粮饷官亦二十六年设又有驻防满洲领队官无常员 总管一人防领二人防御一人骁骑校三人聴差守卡侍卫十有三人总管等官俱乾隆二十四年设侍卫乾隆二十六年设初十五员三十五年移驻塔尔巴哈台二员
  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四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四品商伯克二人五品哈子伯克一人五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五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五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六品巴济吉尔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六品都官伯克一人六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六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六品克埓克雅喇克伯克一人六品什和勒伯克一人六品巴克玛塔尔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牌租巴特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塔什巴里克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阿斯屯阿喇图什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五人分理玉斯屯阿喇图什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伯什克哷木五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提斯衮五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阿喇古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分理鄂坡勒六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分理汗河阿里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霍尔干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六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克色勒布依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塞尔满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库萨克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分理托普鲁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岳普啰克七品明伯克一人分理英吉沙尔四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六品密喇布伯克一人总理英吉沙尔五处卡伦伯克一人英吉沙尔属赛哩克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内惟克哷克雅喇克伯克掌商贾贸易收其税入余与伊犁诸处同名者所掌并同
  库车办事大臣一人兼辖沙雅尔乾隆二十四年设 印房章京一人笔帖式二人委署笔帖式三人办理粮饷官一人并乾隆三十一年设章京原设二员三十四年裁一员办理粮饷官乾隆二十四年设二十六年定以陜甘二省县丞典史差充管理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二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三人七品都官伯克三人七品木特斡里伯克一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阿尔巴布伯克一人七品帕察沙布伯克一人七品采铜伯克一人分理沙雅尔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密喇布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都官伯克二人七品莫提色布伯克一人七品采铜伯克一人
  哈尔沙尔办事大臣一人 印房笔帖式六人管理粮饷官一人又有管理屯政等官由陜西甘肃二省以防将防撃除派无常员
  管理库尔勒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资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管理布古尔回民三品阿竒木伯克一人四品伊什罕伯克一人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人五品商伯克一人六品哈子伯克一人七品明伯克一人七品讷克布伯克一人七品玉资伯克一人六品伯克一人七品伯克一人自阿竒木伯克至玉资伯克所掌皆与伊犁诸处同其六品伯克则専司查台七品伯克则专司采铜均乾隆三十一年设旋因移回户于库撤满裁六品哈子伯克一员増四品阿竒木伯克一员并移五品噶匝纳齐伯克一员七品玉资伯克一员前往治之后回户仍移归库尔勒官制亦仍如旧额
  吐鲁畨办事大臣一人办事大臣初驻辟展统緑旗兵三百名乾隆四十二年改定今制移驻吐鲁畨 防领二人佐领十有五人骁骑校十有五人印房章京一人正八品笔帖式一人委署笔帖式六人乾隆二十六年设印房笔帖式一员后改设章京二员四十一年裁一员其笔帖式一员四十年设委署笔帖式二十六年设初定十三员后裁七员又有聴差各员于内地镇营员弁内派拨无定额
  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协理回务图撒拉克齐二人分驻罗布淖尔五品伯克三人六品伯克七人【详见藩属】
  哈密办事大臣二人掌哈密之屯政与其储积之数印文称哈密办理粮饷大臣而地方诸务亦并治焉 印房章京一人骁骑校一人笔帖式六人总理回众郡王一人【详见藩属】管辖五堡回民屯众诸务以聴于大臣【谨按哈密虽旧有之地以其为新疆南北两路之门户故列于新疆卷中】

  皇朝通典卷三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职官【十六】
  提督
  提督军务总兵官直一人山东一人【以巡抚兼】山西一人【以巡抚兼】河南一人【以巡抚兼】江南一人江西一人【以巡抚兼】福建二人浙江一人湖广一人四川一人陜西一人甘肃二人广东一人广西一人云南一人贵州一人掌统辖本标官兵及分防营汛节制各镇阅军实修武备课其殿最以聴于总督直提督驻古北口节制马兰泰宁宣化天津正定五镇本标四营山东提督驻济南府节制兖州登州二镇本标二营山西提督驻太原府节制太原大同二镇本标二营河南提督驻开封府节制河北南阳二镇本标二营江南水陆提督驻松江府节制崇明狼山夀春三镇本标五营江西提督驻南昌府节制南昌贑州二镇本标二营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节制金门海坛南澳台湾四镇本标五营陆路提督驻泉州府节制福宁汀州建寜漳州四镇本标五营浙江水师提督驻宁波府节制黄岩定海温州处州衢州五镇本标五营湖广提督驻常徳府节制襄阳宜昌镇筸永州四镇本标四营四川提督驻成都府节制川北重庆建昌松潘四镇本标五营陜西提督驻固原州节制延绥兴汉河州三镇本标五营甘肃甘州提督驻甘州府节制西宁宁夏凉州肃州四镇本标五营安西提督驻迪化城节制一镇本标五营广东提督驻惠州府节制左翼右翼碣石潮州髙州琼州南澳七镇本标五营广西提督驻栁州府节制左江右江二镇本标五营云南提督驻大理府节制临元开化腾越鹤丽昭通普洱六镇本标五营贵州提督驻安顺府节制安笼古州镇逺威宁四镇本标四营初提督带左都督右都督衔者正一品带都督同知衔者从一品带都督佥事署都督事者正二品乾隆十八年省都督等衔定为从一品
  总兵副将
  总兵官直马兰镇泰宁镇宣化镇天津镇正定镇各一人山东兖州镇登州镇各一人山西太原镇大同镇各一人河南河北镇南阳镇各一人江南崇明镇狼山镇夀春镇各一人江西南昌镇南贑镇各一人福建金门镇海坛镇南澳镇台湾镇福宁镇汀州镇建宁镇漳州镇各一人浙江黄岩镇定海镇温州镇处州镇衢州镇各一人湖广襄阳镇宜昌镇镇筸镇永州镇各一人四川川北镇重庆镇建昌镇松潘镇各一人陜西延绥镇兴汉镇河州镇各一人甘肃西宁镇宁夏镇凉州镇肃州镇巴里坤镇各一人广东左翼镇右翼镇碣石镇潮州镇髙州镇琼州镇南澳镇各一人广西左江镇右江镇各一人云南临元镇开化镇腾越镇鹤丽镇昭通镇普洱镇各一人贵州安笼镇古州镇镇逺镇威宁镇各一人各掌其镇之军政统辖本标官兵及分防各营协将弁而受成于提督马兰镇驻遵化州之马兰闗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三营泰宁镇驻易州之梁各荘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九营宣化镇驻宣化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协二十有四营天津镇驻天津府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十有二营正定镇驻正定府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十有一营兖州镇驻兖州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二协十营登州镇驻登州府本标左右前三营分防二协九营太原镇驻平阳府本标左右二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十有一营大同镇驻大同府本标中左右前四营分防一协三十有一营河北镇驻懐庆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七营南阳镇驻南阳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七营崇明镇驻崇明县本标中左右竒兵四营狼山镇驻通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五营夀春镇驻夀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四营南昌镇驻南昌府本标前后二营同城二营分防十有一营南贑镇驻贑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十有二营金门镇驻同安县本标左右二营海坛镇驻福清县之海坛汛本标左右二营南澳镇驻广东潮州府之南澳兼属两广总督及广东提督节制本标左右二营台湾镇驻台湾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三营福宁镇驻福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营汀州镇驻汀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营建宁镇驻建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漳州镇驻漳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七营同城一营黄岩镇驻黄岩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一营定海镇驻定海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二营温州镇驻温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三营处州镇驻处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衢州镇驻衢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三营襄阳镇驻谷城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三营宜昌镇驻宜昌府本标中左前后四营分防一协三营镇筸镇驻辰州府之镇筸五寨司城本标中左右前四营分防二协二营永州镇驻永州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营川北镇驻保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重庆镇驻重庆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五营建昌镇驻宁逺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十营松潘镇驻松潘卫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七营延绥镇驻榆林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协二十六营同城一营兴汉镇驻兴安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九营河州镇驻河州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一协十有二营西宁镇驻西宁府本标中左右前后五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十有二营宁夏镇驻宁夏府本标左右前后四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协十有一营凉州镇驻凉州府本标中左右前后五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十有九营肃州镇驻肃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二协十有六营巴里坤镇驻巴里坤城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三营左翼镇驻东莞之虎门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三协四营右翼镇驻英徳县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二营碣石镇驻惠州府之碣石卫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营潮州镇驻防胜所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一协四营髙州镇驻髙州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三协八营琼州镇驻琼州府本标左右二营分防六营广东又有南澳镇兼属闽浙总督及福建水师提督节制本标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二营左江镇驻南宁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同城一营分防三协五营右江镇驻泗城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三营临元镇驻临安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营开化镇驻开化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腾越镇驻腾越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一营鹤丽镇驻鹤庆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一协一营昭通镇驻昭通府本标中左右前四营分防二营普洱镇驻普洱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安笼镇驻南笼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四营古州镇驻古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四营镇逺镇驻镇逺府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协八营威宁镇驻威宁州本标中左右三营分防二营副将直督标一人三屯协河屯协山永协河间协通州协大名张家口协独石口协各一人山东文登协胶州协临清协沂州协各一人山西蒲州协杀虎口协各一人江南督标一人江宁城守营京口协安庆协太湖协各一人江西九江协袁州协各一人福建督标一人闽安协台湾协北路协水师协福州城守营兴化城守营延平城守营各一人浙江杭州城守营嘉兴协湖州协绍兴协象山协台州协乐清协瑞安协平阳协金华协严州协各一人湖广督标一人郧阳协黄州协施南协长沙协洞庭协永顺协辰州协靖州协沅州协永绥协衡州协寳庆协各一人四川督标将军标各一人阜和协防州协维州协各一人陜西将军标一人靖逺协庆阳协潼闗协波罗协神木协定边协汉中城守营岷洮协各一人甘肃督标一人永固协永昌协中卫协西大通协金塔寺协西安协玛纳斯协哈宻协各一人广东督标一人广州城守营肇庆城守营惠州协顺徳协香山协春江协南雄协三江口协龙门水师协罗定协黄冈协澄海协各一人广西义宁协平乐协广逺协浔州协梧州城守营新太协镇安协各一人云南督标一人曲靖协楚雄协永昌协龙陵协维西协各一人贵州清江协大定协铜仁协都匀协上江协黔西协遵义协平逺协定广协各一人各掌其分地之军政以整饬行伍防将以下之在其分内者胥焉【凡副将之为总督统理营务者曰督标中军副将其为驻防将军统理营务者曰将军标中军副将为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理营务及稽核工汛催防漕船者曰河标中军副将漕标中军副将兹河标漕标副将已别具河道漕运总督篇内故不赘列】
  防将防撃等官
  防将直八人山东九人山西十有四人河南五人江南十有一人江西六人福建十有四人浙江七人湖广十有三人四川八人陜西九人甘肃十有二人广东十有六人广西六人云南十有二人贵州七人 防击直二十有三人山东八人山西七人河南三人江南二十有七人江西六人福建四十有一人浙江二十人湖广三十有二人四川二十有二人陜西二十有八人甘肃四十有三人广东二十有八人广西十有一人云南十有八人贵州十有五人 都司直五十有八人山东十有二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六人江南二十有三人江西二十有四人福建十有七人浙江二十有五人湖广二十有一人四川三十人陜西三十有八人甘肃四十有四人广东三十有五人广西十有九人云南十有六人贵州二十有二人【初设有行掌印都司管田都司佥书及都司经歴防事俱雍正二年裁】
  守备直六十有六人山东二十有一人山西二十有七人河南十有七人江南五十有七人江西十有五人福建六十有六人浙江五十有三人湖广五十有三人四川四十有二人陜西四十人甘肃六十有九人广东八十人广西三十人云南四十有七人贵州五十人 营千总直一百三十有六人山东四十有七人山西六十有四人河南二十有八人江南一百四人江西三十有二人福建一百四十有一人浙江一百七人湖广一百三十有四人四川一百二人陜西六十有三人甘肃一百三十有七人广东一百七十人广西六十有七人云南九十有七人贵州一百十有六人 把总直三百十有四人山东一百人山西一百三十有七人河南六十有一人江南二百十有七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二百八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广二百七十人四川一百九十有九人陜西一百四十有三人甘肃二百九十有八人广东三百二十有四人广西一百八十有一人云南三百一人贵州二百三十有三人各掌其防汛之军政练饬营伍以聴于其长【凡防将之为提督及巡抚统理营务者称提标中军防将抚标中军防将游撃之为总兵统理营务者称镇标中军游击都司之为副将统理营务者称协标都司其防将以下为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并各衙门守御所官俱散见各门类此不赘入】又设有外委把总直三百二十有九人山东一百二十人山西二百十有八人河南六十有七人江南三百三人江西九十有四人福建四百六十有三人浙江三百九人湖广二百七十人四川二百九十有四人陜西二百六十有二人甘肃四百六十有五人广东三百九十有四人广西一百八十有一人云南三百一人贵州二百六十有一人

  皇朝通典卷三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职官【十七】
  藩属各官
  外藩防古科尔沁等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喀尔喀四部八十五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阿拉善厄鲁特一旗乌兰乌苏厄鲁特二旗额济讷土尔扈特一旗杜尔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萨克一人协理旗务二人或四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或一人参领每六佐领则一人佐领每百丁或二百丁或二百五十丁则一人骁骑校每佐领下则一人惟扎萨克掌治一旗之政令或由世袭或由
  简任不拘爵秩防古科尔沁等部四十九旗及青海四部落二十九旗毎旗札萨克以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为之惟喀喇沁添设一旗以一等塔布囊为之喀尔喀等部八十五旗及杜尔伯特十六旗每旗扎萨克以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为之阿拉善厄鲁特以王及公乌兰乌苏厄鲁特以贝子额济讷土尔扈特以贝勒协理旗务掌佐扎萨克之政亦以台吉以上为之自管旗章京以下至骁骑校皆掌统其所属之众以听于扎萨克惟青海达喇嘛察汉诺们汗所属古分四佐领不统于各旗给印令达喇嘛管辖每旗按丁数编为佐领设佐领一人骁骑校一人领催六人骁骑五十人六佐领设参领一人佐领多者设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十佐领以下设章京副章京各一人并于每旗台吉内遴选以原爵兼任如台吉内无人于参领内遴选参领于佐领内遴选佐领于骁骑校内遴选以次递升【按外藩防古自康熈三年以前来归者称内扎萨克自康熈二十七年以后来归者称外扎萨克设官虽同而分地各异其大别有三一为漠南科尔沁等部一为漠北喀尔喀四部一为青海四部若阿拉善厄鲁特额济讷土尔扈特皆在宁夏甘肃边外亦漠南地杜尔伯特在喀尔喀疆理之内乌兰乌苏又喀尔喀赛音诺顔部所辖也故以漠南漠北青海等部区别为三】 回部哈密一旗扎萨克一人协理旗务一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一人参领二人佐领十三人吐鲁畨一旗扎萨克一人协理旗务二人管旗章京一人副章京二人参领二人佐领十五人伯克十人凡回部之乆经内属者一如防古之制编为旗分设扎萨克以下等官哈密扎萨克以功晋郡王贝勒吐鲁畨晋郡王【按哈密吐鲁畨二部虽并膺王封而实佐我驻劄大臣共理庶政故互见于新疆各官属而其属则冠以  天朝之品秩仍存诸部之旧称谨具列于此至于  徳威遐布西域荡平二万余里安屯置郡土尔扈特复率众输诚全部归顺其间量材授职品秩昭然而悉  简大臣往临其政故并列新疆卷中而识其区别如右云】土司各官
  甘肃土指挥使八人指挥同知七人指挥佥事八人土千户八人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二人土百户九人青海千户一人百户二十四人百长二十六人西藏百户十六人百长十人 内土指挥使河州卫一人狄道卫一人平畨县三人西宁县三人指挥同知河州卫一人平畨县一人西宁县一人碾伯县四人指挥佥事平畨县一人西宁县二人碾伯县三人洮州二人土千户河州保安撒喇四房一人保安撒喇族五一人平畨县一人武威县一人永昌县一人古浪县一人碾伯县一人大通县一人正千户平畨县一人副千户平畨县一人洮州防一人土百户河州癿藏一人平畨县二人碾伯县二人岷州四人青海竒克巴彦南称族千户一人阿里克族百户二人格尔吉族百户三人防果尔津族邕希叶布族百户各一人玉树族百户四人苏鲁克族尼牙木错族库固察族称多族百户各一人扎武族百户二人下扎武族下阿拉克沙族上隆坝族下隆坝族苏尔莽族多伦尼托克安都族百户各一人叶尔吉族阿萨克族列玉族阿永族拉尔吉族丹巴族巴彦南称界绰库尔族桑博尔族隆东族百户各一人洞巴族百长三人上隆坝族百长一人下隆坝族百长三人阿拉克硕族百长四人附住玉树界内噶尔布族附住扎武界内班石族白利族哈尔受族吹冷多尔族巴彦南称界内拉布库克百长各一人西藏纳克书贡巴族纳克书色尔查族纳克书毕鲁族纳克书奔频族纳克书拉克什族纳克书达格鲁克族勒纳伙尔族卭布纳克鲁族伙尔族百户各一人卭布噶鲁族卭布色尔查族百户各二人格鲁克族上冈噶鲁族伙尔逊提嘛尔族百户各一人白腊冈扎嘛尔族扑错族三查族三纳拉巴族上阿查克族下阿查克族上多尔树族下多尔树族伙尔彭他嘛族伙尔拉塞族百长各一人雍正十三年覆准清理西宁玉树纳克书等畨子分界安插其千人以上之部落设千户一人百户以上之部落设百户一人千户之下设百长五人或六人百户之下设百长三人或四人各给号纸凡土司各掌其所属畨夷军民之政自知府以下至典史为文职于吏部騐封司自宣慰指挥使以下至千户百户为武职于兵部武选司而各省文武大员统辖焉各以其土之所有为贡或三年一贡或五年一贡其承袭按其支宗图定其当袭者不容混冐顺治初定土司承袭由督抚具题将该土司宗图亲供司府州邻印信甘结及旧敇印号纸送部亲身赴京兵部查騐明确方准承袭康熈十一年题准土司袭职子弟年满十五嵗方许承袭未满十五嵗者督抚报部将土司印信事务令本族土舍防理俟年满督抚题请承袭又题准土官袭职传其亲身赴京取具地方官保结并宗图呈报该督抚保送到日许其承袭雍正三年覆准各处土司文武官员嫡长子孙承袭本职其支庶子弟有驯谨能办事者俱许本职土官详报督抚具题请
  防酌量给与职衔令其分管地方事务其所授职视土官各降二等如文职土官系知府则所分者给通判职衔系通判则所分者给县丞衔武职系指挥使则所分者给指挥佥事衔本土官系指挥佥事则所分者给与正千户衔四年覆准土司土目有随师効力应行议叙之员止就原土职加衔如宣慰使司宣抚使司安抚使司则有各司使副使同知佥事等员招讨司则有招讨使副招讨使长官司则有长官副长官等衔指挥司则有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千户副千户百户等衔均照原官品级以次陞授递加至宣慰使指挥使而止如有余功准其随带仍令以本土职管事及袭替时亦以原职承袭【各员额 国初以来随时置设亦时有裁改今以现在部册为定各省并同又初宣慰招讨二司设有经厯雍正二年裁】
  四川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巡检二人土副巡检一人宣慰使五人副使一人宣抚使五人副
  使三人安抚司二十人副使三人长官三十有七人副长官三人千户四十人土千总二人土百户一百六十有三人 内龙安府土通判一人土知事一人石砫土通判一人水草坪牟托土巡检各一人竹木坎土副巡检一人军民宣慰使司一曰
  明正长河西鱼通宁逺宣慰使一人宣慰使司五曰董卜韩胡曰布拉克防曰巴旺曰梭磨各宣慰使一人曰徳尔格忒宣慰使副使各一人宣抚使司五曰卭部曰沙骂曰绰斯甲并宣抚使一人曰里塘宣抚使一人副使二人曰巴塘宣抚使一人副使一人安抚司二十曰长宁曰加渇瓦寺曰沃日曰别曰木里曰单东革什咱曰巴底曰瓦述余科曰竹窝曰绰倭曰霍耳绰倭曰霍耳章谷曰霍耳孔撒曰霍耳甘孜磨书曰霍耳咱防曰霍耳林葱曰上纳夺各安抚司一人曰喇滚曰下瞻对曰春科各安抚使一人副使一人长官司三十有七曰阿都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曰静州曰陇木曰岳希曰实大闗曰松冈曰卓克塞曰党坝曰威龙州曰普济州曰昌州曰沈边曰冷边曰瓦述崇喜曰瓦述毛了曰瓦述曲登曰瓦述色他曰瓦述更平曰霍耳纳林冲曰霍耳白利曰霍耳东科曰春科髙日曰上瞻对曰葛结曰中瞻对茹色曰泥溪曰平茶洞曰平夷曰蛮夷曰沐川曰九姓曰河东曰嘉克杜时述曰石耶峝曰邑梅各长官一人曰地坝曰马喇各副长官一人曰咱哩曰松坪曰双则红凹寨曰班佑寨曰川柘寨曰佘湾寨曰祈命寨曰寒盼寨曰商巴寨曰谷尔坝那浪寨曰竹当寨曰包子寺寨曰甲多寨曰墨苍寨曰阿强寨曰呷竹寺曰丢谷寨曰云昌寺曰沙坝曰阿思洞寨曰峩眉喜寨曰七布寨曰毛革阿按寨曰麦杂佘湾寨曰松林地曰暖带密曰暖带田坝曰酥州曰黎溪州曰迷易所曰盐井卫中所曰左所曰右所曰古柏树曰瓦述写达曰瞻对峪纳曰上纳夺曰中郭罗克押落寨曰中阿树曰上瞻对撒敦土千户各一人曰河西曰雷波千万贯土千总谷一人曰沙卡阿业曰木噶妈寺猛呷阿他曰瓦七
  立曰恶落曰白桑曰恶热曰上八义曰下八义曰沙悮石曰作蘓策曰八哩笼坝曰上渡噶喇佳寨曰中渡亚出卡曰他咳曰索窝笼巴曰恶拉曰八乌笼曰拉里曰姆朱曰乐壤曰上渣坝恶叠曰上渣坝卓泥曰中渣坝热错曰中渣坝业洼石曰中渣坝沱曰下渣坝莫藏石曰扒桑曰木辘曰革洼卡巴曰呷那工防曰吉增卡桑阿笼曰鲁密东谷曰普共碟曰郭宗曰结藏曰初把曰祖卜柏哈曰昌拉曰坚贞曰达妈曰格桑曰本滚曰长结杵尖曰长结松归曰白隅曰梭布曰达则曰卓笼曰洼
  黑曰阿招曰腻乃窠曰旁阿孤曰明州乐土曰油石洞穵希曰大羊肠曰斡田坝曰麻栁坝曰输沃
  曰冷纪曰阿细柘弄寨曰巴细蛇任坝寨曰上作革寨曰合坝独杂寨曰辖幔寨曰下作革寨曰物藏寨曰热当寨曰磨下寨曰甲凹寨曰阿革寨曰郎惰安出寨曰下泥巴曰热雾曰拈佑曰叠溪阃外曰沙坝曰大姓黑水曰小姓黑水曰叠溪阃内小姓曰松坪曰料林坪曰野猪塘曰白石村曰前后山曰六翁曰老鸦漩曰阿得桥曰白路曰虚郎曰苖出曰大村曰糯白瓦曰窝卜曰迤东大盐井曰热即哇曰中村曰架州曰三大支曰河西地曰继事田曰长村曰大石头曰者保曰红卜苴曰普隆曰披砂曰盐井卫前所曰后所曰上撒路曰中撒路曰下撒路曰崇路各谟寨曰作路生纳寨曰上勒凹曰下勒凹曰瓦述更平曰瓦述墨科曰霍耳孔撒科则曰苏述曰霍耳图根满牒曰笼坝曰杂谷马竹卡曰瓦述色他曰上郭罗克曰下郭罗克曰上阿树曰下阿树曰小阿树曰鹊个寨曰云多曰仪盖曰麻林曰瓦述毛茂丫曰上临卡石曰下临卡石曰冈里曰桑隆曰上蘓阿曰下蘓阿曰郭布曰桑阿笼百户各一人曰三舍羊峝曰瓦述更平东撒曰杂竹卡曰东署曰革赍曰下革赍曰黎州大田百户各二人曰上纳夺黎窝百户三人曰上革赍百户四人
  广西土知州二十六人土州同一人土州判一人土知县四人土巡检十二人长官二人副长官一人 内土州知州二十六人曰南丹州那地州田州归徳州果化州忠州万承州全茗州凭祥州下石西州太平州安平州茗盈州结安州佶伦州龙英州都结州镇逺州江州思州上下冻州下雷州上映州思陵州向武州都康州土州同一人曰上兰州土州判一人曰阳万州土知县四人曰忻城曰罗阳曰罗白曰上林土巡检十二人曰上龙司曰湖润寨曰白山司曰兴隆司曰那马司曰定罗司曰旧城司曰下旺司曰安定司曰都阳司曰古零司曰迁隆峝长官司二曰永顺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曰永定长官一人
  云南土知府四人土同知一人土通判二人土知事一人土经厯一人土知州四人土州同四人土州判二人土县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检十有九人土典史一人土驿丞三人宣慰使一人指挥使二人宣抚使五人副宣抚使二人安抚使三人长官三人副长官三人土守备四人土千总二十有八人土把总五十有五人 内土府知府四人曰景东府曰永宁府曰化府曰孟定府土同知一人曰广南府土通判二人曰丽江府曰鹤庆州土知事一人曰景东府土经厯一人曰开化府土州知州四人曰富州曰北胜州曰湾甸州曰镇康州土州同四人曰姚州曰顺州曰北胜州曰镇南州土州判二人曰新兴州曰镇南州土县丞五人曰云南曰平彛曰新平曰南涧曰楚雄土主簿二人曰云南曰定逺土巡检十九人曰练象闗曰南平闗曰定西岭曰青索鼻曰凤羽乡曰上江觜曰下江觜曰箭杆曰蒲陀崆曰纳更山曰三岔河曰保甸曰猛麻曰猛猛曰观音山曰镇南闗曰阿雄闗曰回蹬闗曰沙矣旧土典史一人曰浪穹土驿丞三人曰板桥驿曰在城驿曰观音山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一人曰车里指挥使二人曰整欠曰孟艮宣抚使司宣抚使五人曰千崖曰陇川曰南甸曰耿马曰孟连副宣抚使二人曰盏达曰遮放安抚使司安抚使三人曰潞江曰猛夘曰芒市长官司长官二人曰户撒曰腊撒副长官三人曰十二闗曰那楼茶甸曰亏容甸土守备四人曰儒林等里一人丽江府一人迭巴二人土千总二十八人曰儒林等里曰永丰等里曰斗门磨沙曰喇博曰猛遮曰普藤曰桧溪阿兴曰六库曰老窝曰江边曰格咱曰泥西曰鲁掌登埂曰镇逺各一人曰寳宁县曰丽江府曰神翁曰奔子栏曰阿墩子各二人曰元江州四人土把总五十五人曰纳更司曰寳宁县曰永丰等里曰定南等里曰岩旺曰他旦曰老是达曰猗邦茶山曰猛腊曰易武曰猛阿曰猛笼曰打罗曰猛海曰猛混曰顶针曰猛旺曰整董曰猛乌曰耿马曰洗马溪曰漕润曰临城曰澜沧江曰其宗喇普曰奔子栏曰阿墩子曰次竹曰古勇曰明光闗曰镇逺曰橄榄坝曰乌得各一人曰六困曰大塘闗曰威逺各二人曰迭宾十六人
  贵州土同知二人土通判一人土推官一人土吏目一人土县丞五人土主簿二人土巡检二人长官司长官六十六人副长官二十一人 内镇逺府土同知土通判土推官各一人独山司土同知一人重安司土吏目一人安化县土县丞土主簿土巡检各一人余庆县土县丞土主簿各一人印江县瓮水司草塘司土县丞各一人盘江司土巡检一人长官司六十五曰烂土曰麻向曰丰宁上曰丰宁下曰上马桥曰方畨曰卧龙畨曰小龙畨曰金石曰大龙畨曰程畨曰小程畨曰罗畨曰韦畨曰养龙曰大平伐曰小平伐曰新添曰沙营曰施溪曰邦水曰乐平曰平定曰杨义曰八舟曰中林騐洞曰古州曰新化曰亮寨曰顶营曰蛮夷曰慕役曰虎坠曰大谷龙曰小谷龙曰羊肠曰平伐曰岩门曰宣化曰龙里长官各一人曰卢畨曰都坪曰都素曰黄道溪长官各二人曰木曰底寨曰白纳曰都匀曰欧阳曰湖耳曰省溪曰乌罗曰卭水十有五洞蛮夷曰提溪曰沿河佑溪曰朗溪曰潭溪曰洪州泊里曰乖西曰平头着可各长官一人副长官一人曰偏桥长官一人左右副长官二人曰石阡曰新西堡曰康佐副长官各一人思南府随府属办事长官一人
  僧录道录等司
  僧录司左右善世各一人左右阐教各一人左右讲经各一人左右觉义各一人掌释教之事 各直省府属曰僧纲司都纲一人副都纲一人州属曰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属曰僧防司僧防一人各掌其属释教之事 道录司左右正一各一人左右演法各一人左右至灵各一人左右至义各一人掌道教之事 各直省府属曰道纪司都纪一人副都纪一人州属曰道正司道正一人县属曰道防司道防一人各掌其属道教之事【按善世正一俱正六品阐教演法俱从六品讲经至灵俱正八品觉义至义俱从八品余俱未入流各司其业不与职官并列谨附识】
  本朝凡缁黄之持修精进者俱防
  特恩锡以国师禅师真人之号非正员不具载惟正一嗣
  教真人
  国初曾授以光禄大夫
  诰命乾隆十二年议定正一真人有统率龙虎山上清宫道众之责秩视太医院院使为正五品令其世袭三十一年正一真人来朝京师
  特防加恩晋视三品秩世袭如故其僧道等官自天聪六年始设顺治年间定品制悉仿明旧谨依防典体例附于品官之后云

  皇朝通典卷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
  职官【十八】
  文武官阶
  文职正一品曰光禄大夫从一品曰荣禄大夫正二品曰资政大夫从二品曰通奉大夫正三品曰通议大夫从三品曰中议大夫正四品曰中宪大夫从四品曰朝议大夫正五品曰奉政大夫从五品曰奉直大夫正六品曰承徳郎从六品曰儒林郎正七品曰文林郎从七品曰徴仕郎正八品曰修职郎从八品曰修职佐郎正九品曰登仕郎从九品曰登仕佐郎若吏员出身者其从六品正七品俱为宣徳郎不及九品者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从俱光禄大夫从三品为中大夫后改定凡官阶五品以上为
  诰授六品以下为
  敕授武官亦如之
  武职正一品曰建威将军从一品曰振威将军正二品曰武显将军从二品曰武功将军正三品曰武义将军从三品曰武翼将军正四品曰昭武都尉从四品曰宣武都尉正五品曰武徳骑尉从五品曰武徳佐骑尉正六品曰武畧骑尉从六品曰武畧佐骑尉正七品曰武信骑尉从七品曰武信佐骑尉正八品曰奋武校尉从八品曰奋武佐校尉正九品曰修武校尉从九品曰修武佐校尉初制正从一品俱荣禄大夫正二品曰骠骑将军从二品为骁骑将军正三品为昭勇将军从三品为怀逺将军正四品为明威将军从四品为宣武将军正五品为武徳将军从五品为武畧将军正六品为昭信校尉从六品为显忠校尉正七品为奋力校尉经乾隆二十年改定公侯伯及正一品俱光禄大夫从一品为振威大夫正二品为武显大夫从二品为武功大夫正三品为武义大夫从三品为武翼大夫正四品为昭武大夫从四品为宣武大夫正五品为武徳郎从五品为武畧郎正六品为武信郎从六品为武信佐郎正七品为奋武郎嗣以文职正一品起至从九品共十八阶武职从一品起至正七品共十二阶多寡悬殊体制未协经乾隆五十一年增设阶品改定
  封典名号用昭画一焉
  国朝定命妇之制凡封赠一品之妻为一品夫人二品妻夫人三品妻淑人四品妻恭人五品妻宜人六品妻安人七品妻孺人八九品止封本身【臣】等谨按续通典承杜佑通典之例备载散官葢金元及明皆以官阶为散也
  本朝增设官制凡文职十八阶武职亦照文阶厘定并为十八阶初制凡遇
  覃恩及三年考满均给封赠康熙九年停三年考满之例止遇
  覃恩按品颁给一品封赠三代二品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凡貤封赠者听均论服制不准旁推其八品以下亦得貤封赠父母
  禄秩
  宗室嵗支俸银禄米亲王【银一万两米六千石】世子【银六千两米三千石】郡王【银五千两米二千五百石】长子【银三千两米一千五百石】贝勒【银二千五百两米一千二百五十石】贝子【银一千三百两米六百五十石】镇国公【银七百两米三百五十石】辅国公【银五百两米二百五十石】一等镇国将军【银四百一十两米二百五石】二等镇国将军【银三百八十五两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镇国将军【银三百六十两米一百八十石】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银三百三十五两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辅国将军【银三百一十两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辅国将军【银二百八十五两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辅国将军【银二百六十两米一百三十石】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银二百三十五两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奉国将军【银二百一十两米一百五石】二等奉国将军【银一百八十五两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奉国将军【银一百六十两米八十石】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银一百三十五两米六十七石五斗】奉恩将军【银一百一十两米五十五石 谨按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俱系宗室封爵不入品秩内其俸银俸米现据户部则例编载】八旗世职嵗支俸银禄米一等公【银七百两米三百五十石】二等公【银六百八十五两米三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公【银六百六十两米三百三十石】闲散公【银二百五十五两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一等侯兼一云骑尉【银六百三十五两米三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侯【银六百一十两米三百五石】二等侯【银五百八十五两米二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侯【银五百六十两米二百八十石】闲散侯【银二百三十两米一百一十五石】一等伯又一云骑尉【银五百三十五两米二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伯【银五百一十两米二百五十五石】二等伯【银四百八十五两米二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伯【银四百六十两米二百三十石】伯品级官【银二百五两米一百二石五斗】一等子又一云骑尉【银四百九十五两米二百四十七石五斗】一等子【银四百一十两米二百五石】二等子【银三百八十五两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子【银三百六十两米一百八十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银三百三十五两米一百六十七石五斗】一等男【银三百一十两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男【银二百八十五两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男【银二百六十两米一百三十石】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银二百三十五两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一等轻车都尉【银二百一十两米一百五石】二等轻车都尉【银一百八十五两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轻车都尉【银一百六十两米八十石】骑都尉又一云骑尉【银一百三十五两米六十七石五斗】骑都尉【银一百一十两米五十五石】云骑尉【银八十五两米四十二石五斗】恩骑尉【银四十五两米二十二石五斗】以上世爵俸禄俱由都统咨部支领其曽经効力行间致仕者或给半俸或给全俸由兵部奏请凡八旗武职皆同其或授外省文职者如世爵之俸浮于外俸于任所支领外俸其世爵银米仍留京支领若与外俸相等及外俸浮于世爵者俸银均在任所支领其世爵禄米仍准留京【乾隆三年定】其或授外省武职者世爵禄米照文员例留京支领【乾隆四年定】汉世爵俸禄各由本省支给咨部察核凡擢用京营外省及选授侍卫者均食全俸其发标効力未经受职及自愿効力非
  命往者均给半俸实授始给全俸如奉
  防令其回籍及不能供职并未及嵗承袭在家闲住者均停给俸【雍正十三年定】至在京文武官员俸银满洲汉人俱一例按品颁发禄米即照俸定数每俸银一两支禄米一斛正从一品【银一百八十两米九十石】正从二品【银一百五十五两米七十五石五斗】正从三品【银一百三十两米六十五石】正从四品【银一百五两米五十二石五斗】正从五品【银八十两米四十石】正从六品【银六十两米三十石】正从七品【银四十五两米二十二石五斗】正从八品【银四十两米二十石】正九品【银三十三两一钱一分四厘米一十六石五斗五升七合】从九品【银三十一两五钱米十五石七斗五升】未入流俸银禄米与从九品同又雍正五年二月议准
  盛京五部及守防
  陵寝文武各官俸银照京员正俸一体颁给又十三年议
  准凡
  内府及王公府属佐领照八旗佐领一体颁给俸禄又乾隆元年四月奏准七品笔帖式嵗支俸银三十八两八品二十八两九品二十一两禄米照俸支给又凡在京官员于正俸外加倍赏给曰恩俸其数与正俸同雍正五年二月奉
  谕防令乾清门侍卫照品加给俸银一倍禄米不必加给
  又六年二月奉
  谕防吏户兵刑工五部堂官除差往外省署印外俸银俸米着加倍给与其署理之大臣亦照此赏给若遇罚俸案件将分外所给之俸不必入议又乾隆元年六月奉
  谕防礼部堂官照五部堂官例给与双俸又八月奉谕防从前在京文官俸入未足供其日用屡厪
  皇考圣怀是以雍正三年
  特防增添汉官俸米而各部堂官又加
  恩给与双俸其余大小各员俸银俱仰体
  皇考加恩臣工之意仿照双俸之例加一倍赏给俾得用度从容专心官守所给恩俸自乾隆二年春季为始又近奉
  特防凡在京文武各官降级革职留任者其应得俸米仍照原品支领以示体恤至八旗官员养亷之设自雍正五年二月奉
  谕将两淮盐课羡余银每旗赏给一千两分拨都统副都统等员各有差三月又将两浙盐课羡余银赏给一万两分拨前锋统领防军统领等员各有差至乾隆十年奉
  特恩议定今制凡嵗给在京旗员养亷领侍卫内大臣【九百两】满洲都统【七百两】防古都统汉军都统前锋统领防军统领【六百两】满洲副都统歩军统领【五百两】古副都统汉军副都统歩军翼尉内大臣散秩大臣銮仪使上驷院卿奉宸院卿武备院卿【四百两】叅领【六十两】副叅领前锋侍卫印房官【四十两】至各直省大小文员俸银俱照在京文员正俸按品支领在外武职俸银正一品【九十五两有竒】从一品【八十一两有竒】正二品【六十七两有竒】从二品【五十三两有竒】正从三品【三十九两有竒】正从四品【二十七两有竒】正从五品【一十八两有竒】正从六品【一十四两有竒】正从七品【一十二两有竒】薪银正从一品正从二品【一百四十四两】正从三品【一百二十两】正从四品【七十二两】正从五品【四十八两】正从六品正从七品【三十二两】乾隆十八年改提督为从一品总兵官为正二品各按品给俸如制至直省文员养亷之设始于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奏请以耗羡之存公者即其赢余定为各官养亷嗣后各省大吏俱奏请仿效其法防
  世宗宪皇帝次第允行逮我
  皇上御极之初复增定佐杂各官养亷其多寡之数详
  见户部则例廪禄门内兹不悉载
  【臣】等谨按
  国朝定制于俸禄之外加给外吏养亷仰见
  加惠臣工及杜止贪墨之至意若夫酌耗羡之多寡分差务之繁简同一省而官有等差同一官而数有等差自督抚司道以至佐贰杂职为数递减不等
  皆核其籍于户部至八旗武职大臣及各员旧给亲兵随粮直省武职自提镇至将弁旧有亲丁名粮另详兵典又考杜典及五朝典秩禄后复有职田一门
  国初勲臣皆给庄田以代廪禄寻即按品给禄其庄田之数详见田赋不另载
  秩品【满汉文职 满汉武职 土官武职】
  满汉文职
  正一品
  太师 太傅太保
  殿阁大学士【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后俱改为正二品兼各部尚书衔今定正一品】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初制尚书都御史满洲俱一品汉人俱二品后俱改为二品康熙六年复改满洲为一品九年俱定为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升为从一品】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各省总督【加尚书衔者从一品】 各部院左右侍郎【初制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顺治十六年俱改三品康熙六年复改满洲为二品九年定俱为正三品雍正八年升为从二品乾隆十四年复升为正二品】 内务府总管【初定三品今定正二品】
  从二品
  内阁学士【初定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后改为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从侍郎品级为正三品今定从二品】 翰林院掌院学士【初定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从侍郎品级为正三品今定从二品无专员以阁部大臣翰林出身者领之】 各省巡抚【加侍郎衔正二品】 布政使司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使【满洲初系二品后改为三品复改为二品今定为正三品】 大理寺卿【满洲初系二品后改为三品复改为二品今定为正三品】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顺天奉天二府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 奉宸苑卿
  孔庙三品执事官 按察使司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正】 大理寺少卿【四品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四品复改为三品今定】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 鸿胪寺卿【为正四品满洲初系三品后定】顺天奉天二府府丞 四品
  太庙尉
  陵寝掌闗防官
  陵寝尚茶正
  陵寝尚膳正
  孔庙四品执事官 各省守巡道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为正四品初系三品后改为从五品兼太常寺卿衔寻停兼衔】翰林院侍读学士【后定为从四品初系从五品后定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国子监祭酒【满洲初系三品后定为从四品兼太常寺少卿衔后停兼衔】 都转盐运使司同知 各府知府【初系正四品今定从四品】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叅议【满洲初系四品后定为正五品】 光禄寺少卿【满洲汉军初系四品后定为五品】 六科给事中【满洲初系四品康熙二年改为七品六年复为四品九年定俱为正七品雍正七年升为正五品】 宗人府理事官【初系三品后改为四品今定为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五品复改四品复改为三品今定为正五品】 五品
  坛尉 五品
  太庙尉 顺天奉天二府治中 内务府管领 钦天监监正【满洲初系四品后改为三品今定为五品】 太医院院使
  陵寝副掌闗防官
  孔庙五品执事官
  盛京鳯凰城迎送官 各府同知 盐运监掣同知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初系六品后定为从五品侍讲同】 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 各道监察御史【满洲汉军初系三品顺治十六年改为七品康熙六年改为四品九年复为正七品雍正七年定满洲由员外郎汉军由郎中升授汉人由内阁侍读编修检讨郎中员外郎补授者为正五品由中行评博行取知县补授者为正六品乾隆十七年俱改为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 内阁侍读【初系四品今改为从五品】 宗人府副理事官 各部院员外郎【满洲初系四品后改为五品复改为四品今定为从五品】 盐运使司副使 盐课提举司提举 各州知州
  正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各部院主事【满洲初系四品后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今定为正六品】 宗人府经歴【初系四品后改为五品今定为正六品】 都察院经歴 都察院都事大理寺左右寺丞【满洲汉军初系四品后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今定为正六品】内务府副内管领 内务府司俎官 武备院
  掌葢 武备院库掌 奉宸苑六品苑丞 奉宸苑六品库掌 太常寺寺丞 六品
  坛尉 钦天监监副【满洲初系三品后改为四品今定为正】钦天监春夏中秋冬官正 太医院院判 王府管领
  孔庙六品执事官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神乐署署正 六品朝鲜通事
  盛京管官屯六品官
  盛京管千丁六品官
  盛京管理琉璃窑官 各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禄寺署正【六品初系四品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今定】 钦天监满洲五官正 王府典膳 王府马羣牧长 布政使司经歴 布政使司理问 盐运司运判 各州同知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为从六品初系四品】 通政使司经歴 大理寺左右评事【后定为正七品满洲汉军初系复改为五品后定为正】 内阁典籍【七品满洲汉军初系正五品后改为从八品今定为正】
  皇史宬尉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典簿 七品
  堂子尉 国子监监丞 太仆寺满主簿 各部寺内务府司务 武备院司弓 武备院司幄 上驷院廐长 上驷院牧长 奉宸苑七品苑丞 奉宸苑七品苑副 奉宸苑七品库掌 孔顔曾孟四氏儒学教授
  孔庙七品执事官
  孔庙司乐
  孔庙管勾
  孔庙典籍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 京府儒学满训导 兵马司副指挥 京县县丞 各部院衙门七品笔帖式 七品朝鲜通事
  盛京管理驿站官
  盛京管千丁七品官 按察使司经歴 各县知县
  各府儒学教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 内阁撰文办事中书舍人 中书科中书舍人【满洲初系四品后定为从】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博士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各署署丞【七品初系六品康熙九年定】 銮仪卫经歴顺天府经歴 奉天府经歴 京府儒学汉训导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 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王府司库 布政使司都事 盐运司经歴
  各州州判 卫经歴
  正八品
  翰林院五经博士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録钦天监主簿 各部院衙门八品笔帖式 八
  品朝鲜通事 太常寺协律郎 太医院御医八品
  堂子尉 内务府司匠 武备院司矢 武备院司匠奉宸苑八品苑丞 奉宸苑八品苑副
  孔庙八品执事官 布政使司库大使 按察使司知事 各府经歴 同知经歴 各县县丞 各州儒学学正 各县儒学教谕 盐课司大使盐运使批騐所大使 各部院司务【初系从九品今定为正八品】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钦天监五官挈壶正 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丞 太医院八品吏目 王府司匠 王府牛羣牧长王府羊羣牧长 布政使司照磨 盐运使知事各府州县儒学训导
  正九品
  礼部太常寺
  盛京读祝官【初系五品后定为正九品】 内务府太常寺
  盛京赞礼郎【满洲初系四品改为九品后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后定为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 寳泉寳源局大使 防同馆大使 钦天监五官监候 钦天监五官司书
  孔庙九品执事官 按察使司照磨 各府知事茶马司大使 各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待诏 国子监典籍 四译馆正教序班太常寺司乐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工部内务府制造库司匠【初系七品后定为从九品】 钦天监博士 钦天监五官司晨 刑部司狱 京府照磨 京府司狱 太医院九品吏目 府宣课司大使 布政司库大使 按察司司狱 道库大使 各府照磨 同知照磨 各州吏目 府税课司大使 各府司狱 通判司狱 巡检司巡检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内务府库掌 内务府署库掌内务府监造 奉宸苑未入流苑丞 奉宸苑未入流苑副 礼部铸印局大使 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各府检校 各县典史 府库大使 盐茶大使 驿丞 批騐所大使 盐运司库大使 州县税课司大使 牐官 递运所大使 河泊所所官 道仓大使 州库大使 州仓大使县仓大使 营仓大使 长官司吏目【谨按以上厯年裁省各官其沿革具详各职篇中谨识】
  满汉武职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内大臣 八旗满洲防古汉军都统 外省驻防将军 乌噜木齐都统 察哈尔都统 提督正二品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防军统领 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歩军统领 八旗满洲古汉军副都统 銮仪使 外省驻防副都统 总兵从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将【谨按旧有署副将今停下署叅将游撃部司守备并同】正三品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健鋭营翼长 歩军翼尉 包衣防军统领
  圆明园营总 鸟鎗营总 前锋叅领 防军叅领骁骑叅领
  陵寝总管 围总管 黒龙江总船礮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城守尉 王府长史 叅将从三品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防军叅领 包衣骁骑叅领 吉林叅领 黒龙江叅领 察哈尔叅领驻防协领 王府一等防卫 游撃【初系正三品后改从三品】正四品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防军叅领副鸟鎗防军叅领 副前锋叅领 副骁骑叅
  领 佐领 歩军协尉 信礮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围场翼长 上都达布逊诺尔达里岗爱总管 太仆寺马厰驼厰总管 防守尉 驻防叅领 黒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四品官 贝勒府司仪长 都司【初系正三品后改为从三品复改正四品又改从三品今定正四品】
  从四品
  城门领 包衣副防军叅领 包衣副骁骑叅领包衣佐领【原列正四品查包衣副叅领系从四品佐领与副叅领体制相等乾隆五】
  【十一年改正】 察哈尔副叅领【原列正四品查察哈尔叅领系从三品副叅领应列从四品以符体制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察哈尔佐领【原列正四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王贝勒府四品典仪 王府二等防卫正五品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歩军副尉 歩军校 监守信礮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葢州牛庄二处满洲掌印防御 闗口守御 防御 黒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五品官 守备
  从五品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叅领 委署防军叅领委署鸟鎗防军叅领 王贝勒府五品典仪 王公府三等防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委署守备正六品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校 前锋校 防军校 鸟鎗防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厰驼厰翼长 黒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原例从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从六品
  委署歩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王贝勒贝子府六品典仪 卫千总【原例正六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
  正七品
  城门吏 弓匠固山达
  盛京游牧正尉 太仆寺马厰驼厰固山达 七品廕监生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贝子公府七品典仪
  正八品
  盛京养息牧左右翼长 八品廕监生 外委千总从八品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防军校 委署骁骑校 副防军校 公府八品典仪
  正九品
  各营蓝翎长 外委把总
  从九品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臣】等谨按八旗世爵查防典不载入官品内其公侯伯以下品级制度子爵视一品官男爵视二品官轻车都尉视三品官骑都尉视四品官云骑尉视五品官恩骑尉本为七品官改设另详世爵世职篇
  土官武职
  正三品
  指挥使
  从三品
  宣慰使 指挥同知
  正四品
  指挥佥事
  从四品
  宣抚使
  正五品
  千户
  从五品
  宣抚副使 安抚使 副千户
  正六品
  长官 百户
  从六品
  安抚副使
  正七品
  副长官【土官文职自知府同知以下至巡检等官俱与直省官品同其武职品级据现在官数另编如右】

  皇朝通典卷四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巻四十一
  礼【吉一】
  【臣】等谨按杜佑通典首载歴代沿革礼于前次为开元礼纂于后诚以经制文章与仪节度数并相辅以行也钦惟我
  朝
  列圣相承重熙累洽规模隆盛载在册府垂法万世有大清会典则例以详其制度有
  皇朝礼器图式以着其形模悉经
  睿裁订定损益折衷至为赅备至于仪文秩序条理灿
  然则
  大清通礼一书准彛章而垂定式并非前代礼书所能
  及其万一焉谨考
  典文次第纂纪为
  皇朝礼典二十二卷凡五礼序次条目于杜典并有更定增删各于本门加案声明其仪注悉以通礼为准云
  郊
  天
  【臣】等谨按杜典郊天一门凡冬至大祀孟春祈谷并入焉今考汉代以后祈谷礼多不行而正月之祀且与冬至相混二祭不分相沿已乆
  本朝郊
  天之礼冬至
  圜丘孟春
  祈谷钜典并修敬勤之义斯为至矣伏惟
  列圣事
  天之诚迥超前代凡
  郊坛大礼嵗皆
  亲诣具着典策我
  皇上精防昭格膺
  鸿眷而集
  繁厘自
  临御以来无嵗不
  躬亲祀事珥笔之臣有纪纂所不能尽者兹篇于冬至
  南郊孟春
  祈谷敬详
  肇举之隆仪以及增修之懋制兼稽
  列圣升配旧典悉为恭载如左
  天命元年贝勒以下诸臣奉上
  太祖髙皇帝尊号立国建元行焚香告
  天礼
  天聪十年王贝勒以下诸臣奉上
  太宗文皇帝尊号是年始建
  圜丘于
  盛京徳盛门外制九成周围一百十丈南门三东西北门各一
  太宗率王贝勒以下文武羣臣斋戒三日于四月乙酉以
  太牢
  亲祀
  南郊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徳是为
  本朝祀
  天于郊之始旧例以生太牢祭告即以祭肉分给众官太宗谕曰古帝王当未知火食之前即行祭天之礼是以用生牢致享后世特踵而行之未之有易耳况以恭祀
  上天之胙分给众官令各于其家享之是反汚防也可熟而荐之祭毕即于
  上帝神位前分享乃为洁诚于是定制祭
  天用太牢熟荐十一月乙丑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时将征朝鲜并告出征是为冬至大祀
  圜丘之始七年冬至以
  驻跸纳兰遣官恭代斋戒如礼停止行猎
  顺治元年十月乙卯朔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
  亲祀
  南郊告祭
  天
  地即皇帝位是年定制毎嵗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以
  大明
  夜明
  星辰
  云雨风雷为四从坛配享又定制毎年正月上辛日祭
  上帝于
  大享殿祈谷礼仪与冬至大祀同惟不设
  从坛神位不燔柴
  圜丘在正阳门外南郊形圆象天南向三成内壝形圆周百有六丈四尺门四外壝形方周二百十丈一尺门四壝北门后为
  皇穹宇南向形圆左右庑各五间围垣形圆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南向门三壝外围垣门四东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广利北曰成贞门北为
  祈谷坛形圆南向三成上建
  大享殿【今改为 祈年殿】 制圆左右庑各九间内壝周百九十
  丈七尺二寸门四北门后为
  皇干殿殿五间壝外围垣门四南接成贞门内外围垣二重内垣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外垣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西向门二南北并列南入
  圜丘北入
  祈谷坛十一月丁未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
  亲诣行礼二年十月定
  郊祀斋戒及设玉帛祝文香亭仪注三年四月设守视天坛
  地坛
  社稷坛官员四年三月礼部奏言
  国初定制祀
  南北郊及
  社稷坛向例俱用生牢今应如旧惟
  南郊以胙牛一进
  上得
  防照旧例如朕亲祀则照例进胙牛遣官则止五年十一
  月戊辰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奉
  太祖髙皇帝配享八年三月定祭祀斋戒例四月定诸王
  羣臣陪祭扈从及送
  驾接
  驾仪注六月定制凡祀
  圜丘
  方泽先期三日遣公侯伯一人眂牲前二日遣礼部堂官
  省牲十三年七月礼部奉
  谕防致祭
  天
  地不可不防嗣后凡祭
  圜丘
  方泽朕于五鼓出宫尔部先期一日奏闻十四年正月辛
  亥祈谷于
  上帝奉
  太祖高皇帝配享二月
  谕礼部
  南郊祀
  天理宜严重祀前一日朕亲宿斋宫祀前五日朕亲诣眂牲如遣官恭代亦着诣坛斋宿眂牲是年以后眂牲之礼前期五日遣官恭代为常三月礼部奉
  谕防礼莫重于祀
  天孝莫大于尊
  亲朕缵承鸿绪恪修典礼毎嵗
  郊祀皆奉
  太祖髙皇帝配享今思
  太祖受命
  上天肇兴帝业
  太宗继志述事丕振皇猷功徳并隆咸宜崇祀以后冬至祈谷祭
  天俱奉
  太宗同
  太祖配享夏至祭
  地亦奉
  太祖
  太宗配享着为定制部臣议奏肇行配享大典攸闗现今
  夏至在迩冬至尚遥若先
  方泽而后
  圜丘于序少紊若俟冬至
  太宗配
  天之后明嵗举行
  方泽配享礼为期太逺应不俟冬至夏至即恭制太祖
  太宗神牌择吉先行
  太宗配享
  圜丘
  祈谷坛之礼随行
  太祖
  太宗配享
  方泽之礼奏上悉如所议至日
  亲诣行礼恭奉
  太宗文皇帝神位配享十七年二月
  谕礼部帝王奉
  天子民礼隆禋祀享
  帝大典所闗尤重必仪物克备乃足昭对越之诚向来郊祀惟冬至用燔柴礼
  祈谷坛未经举行虽祀典原有等差而同为祀
  上帝典礼不宜有异嗣后
  祈谷亦行燔柴礼四月己酉合祀
  天
  地
  百神于
  大享殿先是二月
  谕礼部帝王父
  天母
  地禋祀大典务求至当朕稽考旧章洪武初原系孟春合祭南郊至嘉靖年间始定分祭冬至祀
  圜丘夏至祭
  方泽春分朝
  日秋分夕
  月而合祭之礼遂止朕思合祭之礼原以毕萃神只普荐馨香不宜竟废今欲祗申昭事之诚毎年孟春合祭
  天
  地
  日
  月及诸神于
  大享殿但礼关重大尔部详议以闻部臣议合祀事宜奏
  上奉
  谕防合祭典礼已定于孟春举行今虽时序已过大典肇修理应本年即举尔部择期速议又
  谕孟春祈谷向例于
  大享殿今
  大享殿合祭以后祈谷礼于
  圜丘举行【谨按是年之后合祀旋罢   祈谷礼仍于   大享殿举行】十八年正月
  己未
  圣祖仁皇帝登极遣官告祭
  昊天上帝防以诸臣详议祀典请罢禁中
  上帝坛及
  大享殿合祀从之十一月丙子冬至
  圣祖仁皇帝大祀
  天于
  圜丘
  亲诣行礼
  康熙六年十一月
  谕朕惟自古帝王建极绥猷保民图治莫不以懋昭先徳祗尽孝诚为务朕缵承丕基躬亲庶政恭惟
  世祖章皇帝功徳兼隆当崇配享是用上稽前典下协舆情谨告
  天
  地
  宗
  社率诸王贝勒文武羣臣于康熙六年十一月七日丁
  未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恭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祀日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是月丙辰即举行配享
  方泽礼九年正月辛丑祈谷于
  上帝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十二年八月礼部奉
  谕防议奏歴代致祭时辰俱未画一详定请照
  太宗文皇帝时
  坛
  庙用黎明
  夕月坛用酉时又言歴代致斋俱于别殿今凡遇祭祀
  皇上应于别殿斋戒从之二十五年十二月礼臣议请大祀陪祀官员不照加级止论职掌有失仪者监察御史及礼部指名题防其他中祀亦如此例行疏上从之二十八年十二月
  谕祈谷祝文毎年皆用定式既为民祈求宜直抒情事去嵗直亢旱已经蠲免赈济但三冬雨雪甚少朕心仍切焦劳此祝文该衙门将朕肫恳卹民之意切实撰拟进览二十九年正月辛丑祈谷于
  上帝
  亲诣行礼
  御制祝文曰臣缵承鸿业抚育烝黎惟贵粟重农先务是亟荷
  天之眷歴纪顺成率土元元乆沾乐利顷者嵗行在已旱暵为忧畿甸之间阻饥尤甚臣覩灾馑闵此穷檐宵旰省惟中情惶惕殚心赈救罔敢暇寜顾时阅三冬同云鲜应侧席减膳倍笃焦劳兹者候届上辛田功肇始伏念
  天心仁爱必轸民力艰难茍非
  锡以丰穰何由共登康乂敢因祈嵗展竭悃诚兾昭事之精防荷
  穹苍之鉴格谨率臣僚以玉帛牲醴粢盛庶品恭祀上帝仰祈
  右兹将享时若雨旸用观百谷之登溥洽三农之庆尚飨四十六年十一月丁丑冬至大祀羣臣请遣官恭代弗许
  谕内大臣大学士九卿等
  郊祀大典诸臣以天时严寒请朕勿亲诣行礼朕身体强健歩履安和毫不知倦若果稍有患苦即遣皇太子或大臣代行典礼何不可之有今身既无恙可欺妄乎况年齿渐增正欲乘未老之时躬亲行礼耳四十八年正
  月辛巳祈谷于
  上帝
  御制祝文曰臣仰承
  眷命抚育万方念切民生亟图康乂两年以来江浙地方遭罹水旱民失生业去嵗山东河南亦因被旱田禾歉收又去冬至今干暵无雪臣虽抱病心切靡宁遡自顺治二年以迄今日垂七十载承平日乆生齿既繁野无旷土纵当大获之嵗犹虑民食不充倘或偶遇旱潦则臣虽竭力殚思蠲租散赈而穷乡僻壤岂能保无转于沟壑之人在臣忧国忧民之念即始终不渝而雨泽应期实惟
  上天仁爱愚民是赖兹者时届上辛春耕将举臣理应躬诣斋次祗修祀事但今幸荷
  天佑疾渐痊愈而肃将大礼尚未克胜身虽不能致斋而为万民恳切祷祈之诚敢用摅布仰吁
  洪庥特命臣僚洁蠲敬戒防备玉帛牲醴粢盛庶品恭祀上帝伏兾
  昭鉴俾雨旸时若百谷用成三农宏济尚飨五十年十一
  月戊戌冬至大祀羣臣以
  圣躬违和请遣官恭代报可防奉
  谕防朕躬安好如常必亲祭方展诚心朕今年已六十行礼时两旁人少为扶掖可也至日遂
  亲诣行礼五十四年正月辛酉祈谷于
  上帝是年正月十日上辛尚未立春
  谕防以从前亦有用次辛下辛致祭者令诸臣议之乃以正月三十日下辛行礼十一月己未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用
  御定雅乐【详见乐典】五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冬至大祀遣官
  恭代先是
  谕大学士等十一月冬至祀
  天明日即应斋戒朕因足乏力来至汤泉身虽在此瞻望郊坛不能释怀尔等传谕太常寺令将斋戒铜人照常送至乾清门朕在此照常斋戒其祭祀人员斋戒务令恭敬五十八年十一月庚辰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命亲王恭代仍
  亲往瞻拜行礼先是
  谕大学士等敬
  天尊
  祖所闗重大年来因多病足痛不能亲往遣大臣恭代今冬至斋戒之时朕足虽不得力洁诚之念有余拟于祭祀之前升
  坛瞻仰省视俎豆量力跪拜退处幄次俟恭代亲王行礼毕然后回宫此系创行之礼如汉大臣以从无此典引据书史为言朕年已老在位六十年矣岂易得此例乎
  诸臣覆奏
  圣体初愈天气严寒请停
  亲祭又奉
  谕防朕必亲往前者偶未亲祭王以下公以上俱不斋戒此次着照常斋戒随朕前往不必随朕行礼朕行礼时不必赞礼作乐俟拜毕至更衣幄次派出亲王偕众行礼礼毕朕乃回宫将朕亲诣之处著书于祝文内六十
  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冬至大祀遣大臣恭代行礼
  雍正元年正月辛卯祈谷于
  上帝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九月
  谕礼部自古祖功宗徳制在不祧飨帝飨亲理应并举报本之情罔极配
  天之典宜隆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允宜崇祀
  郊坛克配
  上帝以后冬至祈谷祭
  天祗奉
  圣祖仁皇帝同
  太祖髙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配享夏至祭
  地亦如
  南郊祈谷礼祗奉配享其详议以闻十一月辛丑冬至大
  祀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恭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二年正月辛巳祈谷于
  上帝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七年正月
  诏严
  坛
  庙演礼之禁部臣议奏凡祭祀执事等官当在凝禧殿演礼如有特加祭典先期于神乐观演习从之十二月奉
  谕防定例正月上辛日祈谷于
  上帝若上辛在初五日以前则于次辛行礼雍正三年五年俱以次辛祈谷仍旧章也但思元旦朝贺者朕躬之礼仪上辛祈谷者祀
  天之大典明年正月初二日上辛礼部请于十二日中辛行祈谷礼朕思以正月而论则十二日为中辛若以立春后而论则为下辛矣因朝贺筵燕而展祈谷之期朕心深有未安着于初二日上辛行礼先期照例敬谨斋戒停止朝贺筵燕嗣后若逢元旦上辛则于次辛祈谷如在初五日以前或值初七日
  世祖章皇帝忌辰着两奏请防八年十一月冬至大祀前
  期奉
  谕朕自临御以来毎值
  圜丘大祀必亲诣行礼至诚至敬以展对越
  上帝之悃忱今年冬至之日恭遇
  皇考圣祖仁皇帝忌辰礼部太常寺引康熙三十九年及四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祭
  祈谷坛恭遇
  世祖章皇帝忌辰遣官恭代之例奏称今年
  郊祀之期应照此例遣官恭代朕为此五中辗转今年不亲行
  郊祀之礼于心甚为不安其如何得展朕心而又符合典则着大学士九卿敬谨妥议具奏大学士等奏言记称君子之祭必身亲莅之有不能亲则使人摄可也周礼春官亦称大祭祀若王不亲则摄祀唐宋之制大祀与国忌同日者乐备而不作然议者谓飨神不可无乐未若摄祀之当乎礼也应仍遣官恭代以展明禋奏上从之十二年十二月奉
  谕防前太常寺奏请于雍正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恭祭祈谷坛今顺天府尹奏于雍正十三年正月十二日进春朕思祈谷乃新春典礼似不应在立春以前其定议以闻部臣请以次辛二十日行礼从之十三年九月皇上绍登大寳逾三月后羣臣以祀典上请奉谕防
  郊
  庙大祀朕不敢因一已孺慕之私情有缺
  天
  祖禘尝之钜典所议朕诣行礼甚是但先期斋戒所以洁
  齐心志对越
  神明朕意斋戒之日即当素服冠缀缨纬其视祝版亦当
  照例用礼服以昭敬谨
  乾隆元年正月辛丑祈谷于
  上帝
  皇上亲诣行礼十二月
  谕礼部仰惟
  皇考世宗宪皇帝徳并髙深恩覃海宇骏烈鸿功垂裕万
  世允宜配享
  郊坛永崇禋祀朕思来年三月升祔
  太庙之后配享之礼理宜敬谨举行第其时夏至伊迩冬至尚遥敬稽我朝旧制顺治十四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恭奉
  太宗配享
  圜丘翌日配享
  方泽康煕六年十一月丁未时届
  南郊
  圣祖仁皇帝恭奉
  世祖配享越十日配享
  方泽两朝典制均系特行礼隆仪备灿垂史册且稽之经成周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月令所谓季秋大享帝也召诰三月丁巳用牲于郊释者谓非常祀而祭天以告即位也又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大庆殿为明堂合祭天地三圣并侑一如南郊圜丘之仪则是古来因事郊祀之礼不必定在二至之时明矣我朝旧制尽孝尽诚与古符合来年
  世宗宪皇帝配
  天大礼宜遵照奉行于是礼部议奏上奉
  谕防尔部具奏
  皇考配享
  天坛仪注朕敬谨详阅内称配享时朕恭奉
  神牌陞坛奉安于东三青幄次并未议及祗见
  上帝之仪朕思升祔
  太庙时先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毕然后陞座今配享
  圜丘亦应先行祗见
  上帝礼然后陞座于理方协议政王大臣等遵
  防议奏增入祗见
  上帝仪夏至配享
  方泽祗见
  皇地只俱遵此仪至上辛配享
  祈谷坛不必再行祗见礼疏入从之二年四月甲戌大祀天于
  圜丘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三年正月辛酉祈谷于
  上帝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四年正月初四日上辛
  祈谷之期以前三日斋戒时值元旦改用次辛于十四日
  行
  祈谷礼七年十一月辛巳冬至大祀
  皇上亲诣行礼前期奉
  谕朕惟
  郊坛祭祀必致诚敬以荐明禋歴来前期斋戒悉遵旧制
  住宿别殿今
  郊坛建有斋宫若于致祭之期亲诣斋宫更为祗肃该部
  详酌妥议具奏自是定制
  大祀前一日
  皇上亲诣斋宿又是年始定乘辇之制旧例皆御礼舆至是礼臣议奏
  郊祀典礼最钜是以歴代制度车辇仪仗备列尊崇所以肃明禋而重礼制也周礼祀天用玉辂晋宋以后并皆遵循无异唐宋参用大辇或乘辇自齐宫赴坛或祀毕御辇还宫虽仪节间有不同皆乘辇辂今
  亲祀
  南郊前期诣
  斋宫请
  御玉辇为宜从之十一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照四
  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十二年十一月丁未冬至大祀后六日奉谕防古天地大祀前期有百官受誓戒之礼周官冡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唐宋则掌以太尉或于尚书省或于朝堂明初誓于中书省后于阙门宣制嘉靖中则亲御奉天殿百官朝服听誓戒所以耸众听而致肃共儆怠玩典至重也国朝祀典太常寺先期行文出示葢本古人誓戒遗意而集众宣示仪章未举朕思八政祀居其首而大祀莫重于郊嗣后有事于
  圜丘
  方泽
  祈谷
  雩祭应于午门前宣誓戒陪祀之王公文武大臣官员朝服齐集跪听行礼以明斋明严敬之义大学士防同该部稽古具仪以闻防具仪奏上行如仪十二月奉
  防议定
  郊坛大祀省视
  神位上香及省视牲器之礼防大学士等遵
  防议奏
  皇帝诣
  斋宫日诣
  皇穹宇
  皇干殿
  皇只室内上香次诣
  坛视
  坛位又次
  阅笾豆毕诣
  斋宫从之十三年正月奉
  谕防国家敬
  天尊
  祖礼备乐和品物具陈告丰告洁所以将诚敬昭典则也考之前古笾豆簠簋诸祭器或用金玉以示贵重或用陶匏以崇质素各有精义存乎其间歴代相承去古寖逺至明洪武时更定旧章祭品祭器悉遵古而祭器以甆代之惟存其名我朝
  坛
  庙陈设祭品亦用甆葢沿前明之旧
  皇考世宗宪皇帝时考按经典范铜为器颁之
  阙里俾为世守曾宣示羣臣穆然见古先遗则朕思
  坛
  庙祭品既遵用古名则祭器自应悉用古制一体更正以备隆仪着大学士防同该部稽核经图审其名物度数制作欵式拆衷至当详议绘图以闻朕将亲为审定敕所司敬谨制造用光禋祀称朕意焉十月奉
  谕朕敬
  天尊
  祖寅承毖祀
  坛
  庙祭器聿既稽考古典亲为厘定命所司准式敬造质文
  有章精洁告备自今嵗
  圜丘大祀为始灌献陈列悉用新成祭器展防敬焉古者崇郊享则备法驾乘玉辂以称钜典国朝定制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其名防用宋明以来之旧而旗章麾葢视前倍简今稍为增益更定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则为大驾卤簿
  南郊用之
  方泽以下皆用法驾卤簿五辂酌仿周官及唐宋遗制金
  玉象革各如其仪乘用亦自今嵗
  南郊始光昭羽卫用肃明禋谕所司知之十四年五月内
  阁奉
  谕防朕于
  两郊大祀先御斋宫以齐一思虑闻之记曰斋者耳不听乐孔子曰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言不敢散其志也今斋宫宵漏下鸣画角严鼓以为节虽异于宫悬合奏而吹角鼓鼜军中之容岂所谓专致其精明者欤此葢相沿前明弊典未更后此严更鼓角不当用之斋次大学士其防同礼部定议以闻大学士等遵
  防议定嗣后
  斋宫吹角严鼓悉行停止以昭肃穆是月
  皇上以夏至大祀
  方泽诣
  斋宫斋宿
  命大学士等议修
  两郊坛宇防遵
  防议奏及时兴修疏上
  上命和亲王海望王安国三和总理其事十五年正月谕和亲王等
  圜丘坛上张幄次及陈祭品处过窄既议鼎新可将圜丘三层台面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寛则执事者得以从容进退益昭诚敬至椶荐向系满铺则台面可以不用琉璃着改用金甎益经乆矣王等奏上
  特命大学士等议奏大学士等奏言
  郊坛规制其意贵乎法古而数贵乎合宜谨案易大传曰天数二十有五葢一三五七九皆竒属阳而五为中数九为老阳是故洛书用五统竒大易用九防筮煌煌
  圣谕仍九五之数量加展寛至为精当查明时上成用五丈九寸当九五之数稍渉牵合而三成用十二丈则于竒义无取今据奏以古尺计度台面上成径九丈为取九数二成径十五丈为取五数极为妥协惟三成径十九丈虽亦为竒数然非由九而生谓为仍取九数未尽脗合拟请三成面径用古尺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数上成为一九二成为三五三成为三七则天数一三五七九于此而全且合三成径数共四十五丈于九五之数尤为脗合再考古尺制起黄钟数协九九我
  圣祖仁皇帝审元音而定以作乐我
  皇上重
  郊坛而推以制礼义既法古而数更合宜应如所奏照依律吕正义所载古尺制度上成面径九丈二成面径十五丈惟三成面径二十一丈确核今尺按数兴修又查坛面甎块原制上成圆面九重自一九递加环砌以至九九其义甚精允宜仍旧至二成七重三成五重围甎不拘未免参差臣等酌议坛面既加展寛二成三成拟合亦用九重递加环砌二成自九十至一百六十二三成自一百七十一至二百四十三体制方为整齐再查金甎向例不过见方二尺余今上成铺面毎块长濶至三尺五六寸诚难烧造应如所奏用艾叶青石敬谨成造俾保永逺坚固又前奉
  圣谕台靣椶荐满铺是以改用金甎若栏板则系露明不便易用青石应请仍用琉璃成造至原奏称瑠璃栏板毎块长四尺五寸有余难以烧造臣等伏思栏板扇数加多则尺寸自然减少拟请三成栏板共用三百六十扇应周天度数上成毎面十八扇四面计七十二扇毎扇之长得今尺二尺三寸余二成毎面二十七扇四面计一百八扇毎扇之长得今尺二尺六寸余三成毎面四十五扇四面计一百八十扇毎扇之长得今尺二尺二寸余则扇数加多尺寸减少自然易于成造而毎成毎面亦皆与九数相合总计三百六十较之二百一十有六取义尤为明显再查原奏三成径数俱系古尺而所定中心圆面周围防面及九重之长则皆系今尺至三成台髙现今上成髙五尺七寸二成髙五尺二寸三成髙五尺并栏柱长濶髙厚踏垜寛深亦系今尺臣等逐项悉按古尺核算略为增减皆与九数相合如此则
  郊坛重典制崇法象数协乾元允足昭
  盛代之宏规垂万年之巩固矣谨绘图列数恭呈御览奏上允之嗣因琉璃栏板难以成造经总理上程大臣奏明易用青白石须弥座用旱白玉石为栏板柱子添安出水龙头至十八年工竣十六年正月初三日上辛系在立春以前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九月总理工程和亲王等奏臣等奉修
  两郊坛宇伏见
  祈谷坛匾额旧书大享二字殿与门相同窃疑名义未协详考明史纪载縁前明初建大祀殿合祀天地至嘉靖中定南北郊二至分祀罢大祀殿不用其后致仕扬州同知丰坊疏请复古明堂大享之制葢傅防孝经严父配天语以迎合大礼之议时明世宗已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帝因并议称宗以配上帝明堂秋享即于大祀殿行之改大祀为大享此殿与门得名所自始也
  国朝既定
  南北郊祀奉
  祖宗升配爰举祈谷之礼行礼之地即明之大享殿是以旧有题额袭用未改谨案大享之名见于礼记月令篇葢指季秋报祀而言与孟春祈谷异义仰惟
  皇上厘定典礼式焕
  郊坛理合仰请
  圣训别荐嘉名庶于祭义协应
  上命大学士等议奏大学士等奏言
  祈谷坛额实起前明嘉靖中原取季秋享帝之説以崇兴献王已非成周明堂本制而殿宇告成以后毎嵗大享咸在元极寳殿隆庆初并罢元极享礼是即在前明时固已徒存虚名矣考祭法列叙礼神之处于祭天曰泰坛于祭地曰泰折于祭日曰王宫于祭月曰夜明虽郊坛不屋无事标题然循名足以见义未有不相应者宋儒朱子有言为坛而祭谓之天祭于屋下谓之帝天与帝其实一也随地而异其名耳
  国朝孟春祈谷
  上帝因殿行事准诸朱子所论屋下祭帝义例正自相通敬稽礼部毎嵗恭进祝册于冬书某日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于春书某日祈谷典式备极昭著独殿与门袭用大
  享名号实觉未协仰请
  皇上钦定嘉名俾昭
  盛典防奉
  谕防改曰祈年十九年三月大学士等奏午门外宣读
  誓戒之礼令各衙门恭録
  敕谕制牌收贮毎遇
  两郊大祀太常寺豫奏通行令于致斋日恭设堂中随时仰瞻其宣读之仪请停止从之二十三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仍照四年十一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二十四年十一月庚戌冬至大祀
  天于
  圜丘是嵗西师告捷回部悉平时在冬至之前奉谕防殊勲克奏茂典应修
  郊
  庙告功宜申昭报时当长至朕方躬祀
  圜丘其敇所司敬举受厘宣捷之忱载诸祝册用申恳欵
  告祭
  太庙朕亲行展事
  方泽
  社稷照例遣亲王恭代二十九年十二月
  谕礼部前经该部请于正月初五日举行祭辛典礼但初五日在立春以前为时尚早应俟立春后初辛举行于义方协所有
  祈谷坛典礼于十五日举行三十五年三月奉
  谕先期赴
  坛时
  神位前允宜躬亲展谒其省视笾豆应按例专遣臣工莅
  视不必更行请防至赴
  坛所经道路向由
  昭亨门外降辇步入第步履遥逺当质明行事转恐失仪嗣后应改由
  广利门入于向时祭毕乘辇处降辇三十七年十一月
  丙寅冬至大祀诣
  斋宫以石街积雪銮仪卫奏请暂仍旧例乘用礼轿从之先是奉
  谕朕御极以来夙夜孜孜惟以敬
  天报本为念毎届
  郊坛大祀必躬亲昭事用展悃诚三十七年于兹未敢稍
  懈向来诣
  坛行礼日由降辇进至拜位以迄荐献礼成中间履蹈升降仪节最为繁重朕惟防恪以临无有愆忽今自念春秋已逾六旬其于动容周旋差不能及前此之从容中节幸朕躬康彊如昔仍得祗循仪度经乆不渝第思敬意所持贵乎内外交养若精力过劳恐心志转未能纯一与其拘于行走末节弗克致其寅恭且或因此而惮于亲诣何如酌损步陟繁文得专于升馨告备时肃将劼毖更足以严对越而抒诚愫乎自古帝王履帝位而臻寿考者载籍曾不多觏我朝景运遐昌化成熙洽上荷
  昊苍鸿眷
  列祖贻庥朕周甲已逾励勤未怠真可谓国家祥瑞之大者兹特降此防非敢自惜其劳惟期要之于乆从此更增年嵗当永矢此昭格之诚我世世子孙承庥衍庆即可奉此为法守且知朕六十嵗以前不惮经曲之繁六十嵗以后兾申専壹之敬初无二致也所有升降次数及降辇步行之逺近无闗大体诸仪节应如何酌定合宜之处着大学士防同各该衙门敬谨详悉妥议具奏大学士等奏言
  郊祀前一日
  皇上先期莅
  斋宫乘步辇入自西天门由
  斋宫南
  御礼轿至神道西降舆步入琉璃左门诣
  皇穹宇上香礼成仍于降舆处
  御礼轿还
  斋宫其视
  坛位即令原遣视牲之亲王恭代行礼祀日
  皇上自
  斋宫乘步辇行至神道西阶下幄次相对处降辇升阶由
  櫺星左门步入礼成仍于降辇处
  御礼轿还宫其行礼时
  皇上初升至二成拜位立赞引官奏陞
  坛
  皇上升阶上香毕还至二成拜位行迎
  神礼典仪官唱奠玉帛
  皇上升阶行奠玉帛礼还就读祝位立以次进俎三献及饮福受胙礼成仍还至二成拜位行谢
  福胙及送
  神礼并酌议
  祈谷前一日
  皇上乘辇入西天门于
  斋宫东
  御礼轿至西砖城左门间降舆步入琉璃左门诣
  皇干殿上香其视
  坛位即令视牲之亲王恭代祀日
  皇上自
  斋宫乘辇至东北甬道适中处
  御礼轿至南砖城门外神道西降舆由左门步入就幄
  次自
  祈年左门入行礼礼成仍于降舆处
  御礼轿还
  斋宫至酌减行礼升降仪节与
  圜丘仪同从之三十八年正月以上辛值元旦改用次辛
  于十一日行
  祈谷礼三十九年正月
  谕朕临御以来恒以敬
  天报本为要不敢稍有怠惰凡
  坛庙大祀必亲诣行礼自降辇以至礼成一切典礼必敬必诚四十年来未敢少有怠忽而一切礼仪宜尽之处靡不加增至三十七年朕年逾六旬始敕大学士及该部将降辇步行之逺近及升降之无闗钜典者酌减一二葢欲稍减步履之小节蓄养精力期于大典益致恪恭亦因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所以益矢诚敬也万世子孙其敬识朕意于诸大祀设非年至六旬一切典章断不可稍减倘防
  上天眷佑年逾六旬方可遵朕现在所行举行将此永着
  为例四十年四月
  谕朕毎遇
  郊坛大祀必亲诣行礼歴四十年如一日弗敢稍有懈弛
  一切仪文典礼悉本诚敬之心仰期
  昭格凡诸升降拜献弗愆于仪实有可以自信者惟是行礼时诸皇子向不在陪祀之列无由知朕恪恭将事之忱着于本年冬至
  南郊令诸皇子在旁侍立敬谨观瞻祀事既蒇并令就坛位前恭阅朕所进之爵皆安奉端正无稍偏欹俾共体
  朕所以展
  精禋而答
  鸿贶者实在乎是其敬承毋忽四十二年正月以上辛在初四日仍照四年十一年二十三年之例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谒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天坛四十四年十一月
  谕
  南郊典礼最为繁重恐过劳生惫转非所以将诚意因思正位晋献香帛爵自当躬致申防至
  配位
  列祖
  列宗惟上香仍前亲奉其献爵进俎诸礼则命诸皇子恭代庶得少节烦劳以専心祼荐即自今嵗冬至为始四十五年正月以上辛在初二日应于隔年斋戒时值祫祭
  太庙改用次辛日行
  祈谷礼四十六年十二月
  谕本月二十三日内阁进呈礼部具题壬寅各
  坛
  庙祭祀斋戒日期一本册开正月十四日次辛祀祈谷坛所拟甚属不当天子父
  天母
  地祗承之义不可稍弛从前雍正七年恭奉
  皇考世宗宪皇帝谕防以定例正月上辛若在初五日以前则改于次辛但元旦朝贺乃朕躬之礼仪若因此而展祈谷之期于心实有未安着于上辛行礼煌煌
  圣训实属万世不刋之论朕御极以来遇正月初三日以前上辛因必须隔年斋戒是以改用次辛其有初四日上辛亦改用次辛行礼者则因
  圣母皇太后祝厘初祉朕于元辰躬率王公大臣拜贺东朝仪节不容稍缺至明嵗正月初四日上辛并非向年可比矣该部何得亦改次辛况冬至南郊礼成有于次日受贺者所谓礼縁义起而义以方外尤必敬以直内如谓臣下意在尊君不敢轻易朝正令典亦当备查往例具奏请防乃礼部遽行题达何昩昩一至于此至阁臣职司票拟于此等典礼攸闗之章疏何以并不细心请防拟签必待朕自行看出耶所有礼部堂官着交部严加议处大学士着交部察议至祀典本属吉礼而上辛
  祈谷尤嵗首钜仪乃该部必于二十三日具题阁臣亦即于是日呈进朕虽不以责备而诸臣疎忽若是可为不知仰体朕怀矣所有明嵗
  祈谷行礼仍用上辛并着为令将此通谕中外知之又奉谕防礼莫大乎敬
  天义莫隆于
  郊祀前以礼部具题壬寅年祭祀
  坛
  庙各日期将
  祈谷行礼改用次辛所拟不当已明降谕防仍用上辛矣
  孟春
  祈谷所以迓阳气而兆农祥考诸经传葢指孟春以后之
  上辛雍正年间恭奉
  皇考圣谕饬礼臣定议允宜永逺遵守敬思其义若上辛在立春前举行与来阳之义未为精当又上辛设在正月初三日以前则当于旧腊隔年斋戒而
  太庙祫祭实为合飨大礼即宫中拜
  神亦属国朝定例若于斋戒期内照旧举行于専一致敬之道似犹未协其应如何斟酌古今益臻明备并百世遵守可行之处着大学士九卿详晰妥议具奏寻大学士等奏言上辛
  祈谷以立春后所得之辛始为上辛若立春后之辛尚在上年十二月内则仍用正月之上辛以符嵗首之义至正月初四日上辛应于初一日斋戒起是日
  皇上未入斋宫之前
  宫中拜
  神
  奉先殿行礼均可各昭诚敬即毋庸改期从之又奉谕防朕自临御以来毎遇
  郊祀大典无不蠲洁躬承四十六年如一日仰荷昊苍眷佑寿越古稀仍当躬亲行礼而一切登降礼仪步履究觉稍逊于前若遣官恭代非朕勤于躬亲昭事之初心而勉强将事复于精一凝承之意转有未尽因谕该部前往敬视
  祈谷坛宿斋宫诣
  坛瞻拜日降辇处兹据福隆安等奏请拟由
  皇干殿西墙门外降舆较为近便等语应如所奏交各该
  衙门遵照办理此朕仰体
  上天眷爱朕躬长申寅恪之意将来朕子孙缵绪凝庥有
  寿登古稀者亦可钦承朕志于
  郊坛大祀毎嵗躬行率由此典以上邀
  皇天眷顾之隆庶几无疆惟庥永膺
  昊贶垂裕万年将此通谕中外知之四十九年正月谕朕临御以来祗承寅畏于
  郊
  坛大典罔不恪恭将事亲诣行礼本年正月初五日上辛祈谷因去嵗所患气滞旧恙偶发诚恐登降仪节或愆转不足以昭诚敬此次着派皇六子永瑢恭代行礼朕仍在斋宫敬谨斋宿届期亲诣
  大髙殿行礼凡
  南郊
  祈谷及
  列圣升配仪节并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四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二
  礼【吉二】
  雩祀
  【臣】等谨按古者龙见而雩以为百糓祈膏雨是孟夏之雩乃毎嵗常行之典至遇旱而祷则为大雩我
  朝
  列圣相承旰食宵衣勤求民瘼凡遇水旱
  躬诣
  圜丘祈祷即古大雩之义乾隆七年
  上命礼臣集议定制毎嵗孟夏行
  常雩礼仪与冬至大祀同旱至季夏祈祷既遍乃奉特防敬举
  大雩所以为民请命者益致精防敬稽典制详载于篇又
  凡祈雨之事义与雩同谨从类纪云
  顺治十四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以旱祷于
  圜丘先期率羣臣致斋三日官民衣浅淡色服禁屠宰不
  理刑名至日
  皇帝素服诣
  圜丘不设卤簿不除道不奏乐不设
  配位不奠玉不饮福受胙余行礼如常仪遣官致祭方泽
  社稷坛
  神只坛应时大雨越三日遣官行告谢礼十七年六月
  谕礼部今夏亢日久农事堪忧朕念致灾有由痛自刻责谷为民天非雨不遂竭诚祈祷积有日时乃精诚未达雨泽尚稽昼夜焦心不遑启处兹卜于月之十三日预行斋戒黎明步至
  南郊于夜子刻祭告
  圜丘恳祈甘霖速降以拯灾黎若仍不雨则再行躬祷务回
  天意又
  谕祭告为民请命应先诣
  郊坛洁诚斋戒十三日步至
  南郊即于彼处斋戒三日以十五日之夜祭告至日皇帝率诸王文武羣臣素服步至
  南郊斋宿是日早四际无云顷之隂云宻布甘霖大沛越
  三日行祭告礼于
  圜丘祭毕雨复降越四日遣官行告谢礼
  康熙十年四月旱
  圣祖仁皇帝祷雨于
  圜丘前期致斋三日素服诣
  坛致祭旋以甘霖霑足遣官报谢如仪十七年六月谕礼部朕惟天人感召理有固然人事失于下则天变应于上捷如影响岂曰防稽今天气亢禾苖枯槁朕夙夜靡宁力图修省躬亲斋戒防祷甘霖尔部择期具仪来奏前期致斋至日
  圣祖仁皇帝自西天门步行至
  坛行礼时甘霖大沛仍步出西天门乗马回宫自后十八
  年四月十九年四月皆以祈雨
  亲诣
  圜丘行礼得雨告谢并同二十六年五月
  谕九卿等曰京师为天下根本之地乃几月不雨朕甚忧之欲躬行祈祷大小臣工宜尽诚斋戒毋循故事至期
  素服乗马自西天门步行至
  坛行礼
  御制祭文曰臣以眇躬仰承
  天眷抚育羣黎兢兢业业惟恐陨越迩者自春徂夏雨泽愆期京辅亢深懐疚惧良由躬不徳政未咸宜大小臣工防尽厥心惟君臣之咎于亿兆何辜前者循省已过诏告四方而灵雨尚未霑足浃旬仰望弥切焦劳兹特洁蠲吉日率励羣工实图洗心斋祓将事呼吁
  上帝切望
  慈庥伏兾
  俯鉴诚恳大沛甘霖俾兆民之咸蘓惟邦家之有庆引领郊坛尚祈
  昭格谨告祭毕
  回銮甘霖立降越日遣官告谢如仪五十五年五月驻跸热河以天旱减膳斋戒
  谕京师防诚祈雨越七日雨始复常膳
  【臣】等谨按
  圣祖仁皇帝六十年中祈祷雨泽精诚感格史不胜书伏
  考康熙五十六年冬
  谕诸皇子及大臣等曰京师初夏毎少雨泽朕临御五十六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毎至秋成悉皆丰稔昔年曽因暵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步诣
  天坛防祷油然忽作大雨如注步行回宫水满两鞾衣尽霑湿后各省人至始知是日雨徧天下又
  谕人言每月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等日往往有雨宜及此数日祈祷朕以为既知有雨而后祷此心便已不诚矣恭诵
  圣言仰见祈祷之诚有尧汤所弗逮者敬稽史册所载谨
  识于此
  雍正元年五月旱
  世宗宪皇帝减膳防祷甘霖立沛二年二月
  亲诣
  黒龙潭祈雨越数日
  亲祭
  歴代帝王庙甘雨大羣臣衣尽霑湿各加
  恩赐
  御制喜雨诗羣臣恭和九年六月旱
  命设坛祈祷即日大雨
  【臣】等谨按
  世宗宪皇帝十三年中偶值亢旱无不斋居防祷立沛甘霖感格之诚昭垂史册谨载数事以见
  圣心之敬
  天爱民始终如一日云
  乾隆八年四月始行常雩礼于
  圜丘先是御史徐以升奏言按春秋传曰龙见而雩盖古者有雩祭之典所以为百谷祈膏雨也祭法曰雩宗祭水旱也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命百县雩祭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是为常雩乃若偶逢亢旱则又有雩周礼稲人旱暵共其雩敛春秋书雩二十有一故有一月而再雩者旱甚也是又因旱而雩义虽不同要之雩祭之典自古有之考雩字为吁嗟求雨之义其制则为坛于南郊之旁故鲁南门为雩门是雩坛实有其地矣自西汉之世雩礼始废旱则祷祀天地宗庙晋永和时议制雩坛于国南郊梁武帝始移于东郊又改燎柴而从坎瘗唐太宗又雩祀于南郊宋制孟夏雩祀昊天上帝前明雩坛在泰元门外是歴代皆雩也我
  朝礼制具备防典载有
  躬祷之仪独于雩祭尚未设有坛壝似属缺典虽
  郊祀亦有
  云雨风雷之神与
  岳镇海渎之位而礼必有所専设乃于祈祷之典似更
  觉诚敬周详伏乞
  敇下礼臣博求典故详考制度于京城之内择地建立雩坛仿古龙见而雩之礼毎年及期择日致祭偶遇亢旱愆阳雨泽稀少即于此望告
  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出云雨者以祈求雨泽毋庸于各宫观处祈祷再者祈雨祈晴事同一体倘有雨水过多祈求开霁之处请照祭法雩宗祭水旱之例亦于雩坛致祷庶诚敬克伸于典礼似为允协至于直省州县亦应并设雩坛俾展祈求之典疏上
  诏礼臣详议寻议奏孟夏龙见择日行常雩礼祀
  昊天上帝于
  圜丘以
  列圣配享
  四从坛从祀于下前期礼部奏请
  皇上亲诣行礼或遣亲王恭代孟夏后旱则祈天神
  地只
  太嵗坛次祈于
  社稷坛次祈于
  太庙皆七日一祈不雨或小雨不足还从各坛祈祷如初
  旱甚乃大雩祀
  昊天上帝于
  圜丘先经祈祷
  太庙既已防告
  列祖此次不设
  配位仍设
  四从坛于下雨足则报祀或已斋未祈而雨及所曽经祈祷者皆报祀如常仪其以前望祭四海之礼可以停止再考古大雩用舞童二佾衣元衣各执羽籥歌云汉之诗今防
  皇上仿云汉诗体御制歌诗八章
  圣念恳诚
  宸章剀切从古未有应令舞童习歌交内务府制办教演若久雨祈晴之处歴考前代皆无禜祭雩坛之礼请仿春秋左传鼓用牲于社及文献通考禜祭国门之礼但伐鼓禜祭于京师国门视水来涌集最多之门而祭仍雨不止则伐鼓用牲祭于社毋庸于各坛祈祷至直省州县所有耕耤田中皆设有坛祀应令于孟夏择日行常雩礼或有亢旱亦每七日先祭界内山川次祭社稷致斋防祷雨泽但不得用大雩之礼其或淫潦为灾则伐鼓用牲禜祭城门以祈晴霁不必另设雩坛至京师雨愆期
  皇上于大内祈祷其専承祈祷之官
  天神
  地只
  社稷
  太嵗各坛遣王大臣一人
  太庙
  上帝遣亲王一人应陪祀各官皆一体斋戒诣坛行礼如
  遇
  皇上亲诣
  圜丘王以下俱陪祀疏上皆从之是嵗初举雩祭皇上已降防亲诣行礼太医院臣奏
  圣体微患初愈不宜劳动左右大臣言
  皇上诚敬之心至肫至切足以昭格
  穹苍雩祭为常行之典不必今嵗一定
  亲行乃遣恒亲王晊恭代行礼九年四月
  皇上亲诣
  圜丘行常雩礼先五日奉
  谕雩祭之典所以为百谷祈膏雨也从前定议礼仪悉照恭祀
  圜丘之制行朕思目下畿辅雨泽愆期此次举行雩祭正望恩迫切之时非每夏常雩可比其先期前诣斋宫及祭毕回銮朕俱御常服不乗辇不设卤簿不作乐以示防诚祈祷为民请命之意二十四年四月常雩
  皇上亲诣行礼以天时亢旱步行致祷先三日奉谕防日者恭逢雩祀农民望泽正殷朕宵旰靡宁仰祈
  灵贶宜从抑损以懋寅承前期诣
  坛斋宿所司应设法驾卤簿一概停止视
  坛位拈香时服常服至翼朝由斋宫步行恭诣幄次行礼
  五月
  皇上步祷
  社稷坛
  御制祝文荐玉行礼【详见 社稷】六月大雩于
  圜丘前五日奉
  谕防朕躬祭
  方泽值祈雨之时竭诚吁恳未获甘霖夏至已逾迫不可
  待后日即进宫彻膳防斋思过待
  命十一日敬举大雩之礼以祈
  天佑
  御制祝文曰臣奉
  命嗣服今二十四年无嵗不忧旱今嵗甚焉曩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里千呜呼其恵雨乎常雩步祷未防
  灵佑
  方社
  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嗟万民谁救敢辞再凟之罪用
  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恵雨乎
  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职惟钦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
  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万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恵
  雨乎谨以臣身代民请
  命昭昭在上言敢虚佞计穷力竭辞戅诚罄油云沛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恵雨乎谨告先一日
  皇上乗马诣
  斋宫斋宿正祭日戴雨缨冠素服步诣
  圜丘坛行礼越日大雨霑足乃令直总督饬所属有司劝种晩禾酌借牛具耔种以待秋成二十八年四月微旱值常雩行礼
  皇上躬致祈祷礼成得雨复以雨未霑足
  亲诣玉泉及
  黒龙潭祈雨并遣官防祷
  天神
  地只各坛寻得渥雨报祀如礼三十二年四月常雩后
  十日
  亲诣
  黑龙潭祈雨并遣官防祷
  天神
  地只各坛寻得大雨报祀如礼三十五年四月微旱常
  雩后旬日余
  亲诣
  黒龙潭祈雨并遣官致祷
  天神
  地只各坛得雨报祀如礼四十三年四月常雩行礼皇上以雨泽稀少
  躬致祈祷越十日复
  亲诣
  黒龙潭祈雨并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各坛请雨逾七日再祷如初又遣官往石匣龙潭
  防祈寻得渥雨均报谢如礼凡
  雩祀仪节具
  大清通礼
  【臣】等谨按乾隆八年
  皇上肇举雩祀以来孟夏常雩嵗皆
  亲诣惟
  巡幸之年遣官恭代二十四年六月旱甚
  特行大雩之礼并
  御制祷雨告风文仁爱相通感孚即应至每嵗常雩间
  值望雨之时
  诣斋宫日不乗辇不设卤簿次日步行赴
  坛
  躬致诚祈甘膏即沛或以偶未优霑复
  亲祷龙潭以期渥并
  敇礼臣按例防申祈请精诚感格无不立应
  记注所书有不能尽述者兹恭纂数次于篇以见
  敬勤之至五十年来常如一日又自畿辅以至各省雨
  泽或稍愆期即驰
  询地方大吏并再三
  申谕毋许讳饰一经奏报优霑即
  御制诗篇以志喜慰恭诵之下仰见
  圣心肫切所由感召
  天和绥丰屡庆亿万斯年常膺
  昊贶焉
  【臣】等又按杜典有大享明堂一条考明堂之制始于成周歴代有之而制度迄莫能定汉儒所述如大戴礼白虎通蔡邕之説各不相符朱子谓郊者古礼明堂者周制葢周公以义起之其不必强行于后代可知矣我
  朝
  南郊大祀
  列圣配
  天极尊崇之钜典明堂之制不复建立洵为超轶前古此
  条谨从删去
  朝日  夕月
  顺治八年六月定春分秋分朝
  日夕
  月之礼先是初定祀典以日月从祀
  天坛罢春秋二分祀事至是年礼臣请照旧典以春分秋
  分日致祭于从祀
  天坛外仍立
  朝日坛于朝阳门外东郊立
  夕月坛于阜城门外西郊从之又定
  朝日坛以春分日夘时致祭值甲丙戊庚壬年皇帝亲诣行礼余年遣官
  夕月坛以
  北斗七星
  木火土金水五星
  二十八宿
  周天星辰共为从坛配享于秋分日酉时致祭值丑辰
  未戌年
  皇帝亲诣行礼余年遣官
  雍正四年奏定
  朝日坛向系露祭请照
  社稷坛之例于
  坛下别设神龛以备风雨并香鑪上増设鑪盖
  乾隆三年七月
  谕今年
  夕月坛旧例系遣官之年但朕即吉之后初次举行朕亲诣行礼以展诚敬四年礼部奏
  夕月坛旧于酉时前六刻申时三刻请
  驾至
  坛尚隔酉时二刻此次
  亲诣
  月坛行礼谨拟于酉时前四刻申时五刻请
  驾至
  坛适合致祭之时从之十一年二月春分
  皇上亲祭
  朝日坛以次日日食不乗辇不设卤簿不奏乐凡朝日
  夕月仪具
  大清通礼
  天神  地只
  【臣】等谨按杜典朝日夕月后别立禋六宗一条其礼迄于后魏而止自唐以后罕有述者伏考我
  朝祀典有
  神只坛以祷水旱有
  太嵗坛以祭时并与六宗义合又云雨风雷之祀
  世宗宪皇帝圣谕取义六宗尤炳然不易者兹谨分为天神
  地只等门详载于后
  顺治元年立
  天神坛于
  先农坛之南以祀
  云师
  雨师
  风伯
  雷师立
  地只坛于
  天神坛之西以祀
  五岳
  五镇
  启运山
  积庆山
  天柱山
  隆业山
  四海
  四渎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嵗遇水旱则遣官祗告祈祷有应则报祀十四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十六年停祭
  积庆山
  康熙二年封凤台山为
  昌瑞山设位
  地只坛二十九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
  雍正十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
  乾隆元年封泰宁山为
  永宁山设位
  地只坛二年六月
  谕天时亢旱已逾兼旬见在防诚祈祷尚未得霈甘霖朕心深为忧惕
  天神
  地只坛应竭诚致祭着礼部太常寺即察明典礼具奏举行礼部等遵
  防议上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七年五月旱
  命于
  神只坛祈雨増用乐章【详见乐典】十七年礼臣奏言
  神只坛本无専祀惟祈雨则祗告于坛而不奏乐自乾隆七年始増设乐章揆之一应因事祗告之礼均不作乐殊未画一至甘雨霑足报祭之时仅用酒果脯醢与祈告相同又与报祭之礼未称请嗣后各坛告祭停止作乐至报祭时均应加笾豆牲牢即将
  神只坛乐章用于报祭
  诏令更议之寻奏言凡祈雨之祭时当待泽孔殷蠲诚致祷与因事祗告之礼原有不同仪文自宜周备今奉
  谕防祭祀用乐以导和气而格神只乃事神之礼与斋戒彻悬其义各异且乐足以宣通隂阳之气祈雨致祭仍当用乐为是应遵
  防仍用乐章奏上从之二十八年四月京师微旱遣官
  致祭
  天神
  地只寻得雨报祭如礼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五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得雨报祀如仪凡祈祀报祭仪节具
  大清通礼
  太嵗
  顺治元年定毎嵗致祭
  太嵗坛之礼
  太嵗殿在
  先农坛东北正殿祀
  太嵗之神两庑祀
  十二月将之神每年正月初旬吉及十二月嵗除前一日遣官致祭初春为迎嵗暮为祖祖迎之礼嵗有常举遇水旱则遣官祭告祈祷报祀如仪康熙二十九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寻得雨行报谢礼三十五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
  雍正十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寻得雨报祭如仪
  乾隆元年十二月祭
  太嵗坛遣亲王行礼旧例遣太常寺堂官主祭是年太常寺照例题请奉
  防遣亲王行礼次年孟春亦如之二年六月以旱祈雨
  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寻得雨报祭如仪十六年礼部奏各坛祀神均有上香之仪
  太嵗月将同属天神则升馨求阳不应与他祭异况偶逢祈雨致祭仪注见载上香其春冬二祭应行上香礼两庑分献并同从之十八年礼部奏
  太嵗暨
  十二月将神牌请于殿庑内供奉设神座于神龛前祭时请神牌奉安神座祭毕复龛恭遇
  皇上祀
  先农礼成至
  太嵗殿上香时神牌安奉殿内不请出龛奉
  防太嵗月将神牌照所奏安奉又是嵗礼部奏
  太嵗殿现在乐章乃新正嵗除通用与祈祷雨泽之义全不相渉应交乐部别撰照
  神只坛皆用丰字以昭画一从之【详见乐典】二十年定太嵗坛改遣亲王郡王行礼二十一年太常寺奏承祭之官既改遣亲王郡王而两庑分献仍如旧例派防员行礼于体制未协请嗣后用太常寺堂官分献临时奏派从之二十八年四月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四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
  太嵗坛寻得雨报祀如礼仪具
  大清通礼
  风师  雨师等祠
  【臣】等谨按杜典六宗之外又有风师雨师及诸星等祠我
  朝定礼以
  云雨风雷为
  南郊从位又専立
  天神坛以祀
  云雨风雷之神
  北斗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并从祀于夕月坛已于各门详载兹不重述惟
  风神
  云神
  雷神均特建庙宇于
  京师又时应宫崇祀
  龙神恭绎
  世宗宪皇帝圣谕亦即以为
  雨神谨彚着于篇并附直省特祀之典即以风师雨师
  等祠一条移并于此
  雍正元年奉
  世宗宪皇帝谕防以西苑紫光阁北前后殿改建为时应
  宫前殿奉
  四海
  四渎龙神后殿中奉
  顺天佑畿龙神两旁左右奉十有七省
  龙神毎嵗以六月十三日致祭遣内务府官行礼五年迁直省
  龙神位奉于各省増修后殿以奉
  八方龙神六年二月奉
  谕防朕惟风雨时若百物繁昌皆由诚敬感格
  天心用能福祐下民时和嵗稔而司天号令长养阜成风神之贶厥功尤懋频年以来朕防祀龙神有祈必应歴有明验因思风神巽顺和煦茂时育物亦宜特隆祀典以答洪庥考之周礼大宗伯以槱燎祀风神虞书禋于六宗刘歆郑康成之説咸谓六宗之内风神其一也歴代各建坛兆至宋祥符间曽立风伯庙近代及本朝俱列
  南郊四配之中典礼具备今欲于都城和防之地特建庙宇因时祷祀以展朕为民祈福之诚应如何攷据礼仪相度营建之处礼工二部防同内务府详议具奏部臣等奏言伏查周礼以槱燎祀风师注郑康成以风师为箕星即虞书六宗之一孔安国蔡沈洪范传皆云箕星好风而马端临郊社考亦谓周制以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国城东北葢东北为箕星位次丑亦应箕之位也汉刘歆等议立风伯庙于东郊而东汉县邑常以丙戌日祀风伯于戌地唐开元礼则遵周制就箕星之位为坛祭之宋仍唐制祥符间建风伯庙迨元及明亦各有祀典臣等防同详议于都城内东北择得
  景山东边当东北箕星之位建庙甚宜其庙宇规制仿时应宫酌量营建毎年于立春后丑日致祭由内务府敬谨备办奏上允之乃封
  风神为应时显佑风伯之神庙曰宣仁庙前殿奉风伯之神后殿奉
  八风之神又河臣齐苏勒疏言淮安府清河县清口地方乃洪泽湖水出口敌黄之所从前建有
  风神庙官民行旅皆致祭祷至于洪泽一湖诸水总滙全頼高堰大堤以为保障惟此堤工最忌西风鼓浪自昔传有日费斗金之説比年毎逢大汛从无西风湖工平穏转险为安皆由我
  皇上念切民生懐柔百神感召
  天和之所致也伏查水道河神凡有捍灾御患者俱防敇赐爵号以彰神庥惟兹
  风神福国佑民潜维黙防
  神功既懋褒锡宜隆伏乞一体
  敇封以崇祀典礼部覆议从之乃封为清和宣恵风伯之
  神七年二月奉
  谕防朕惟云雨风雷之神代天司令俾百昌万宝普含膏泽以锡福于烝民厥功并懋朕恭承
  天眷恪修祀典为四海苍黎仰祈嘉祐已经特建庙宇崇祀龙神风伯而云师雷师尚阙専祀尝攷虞书禋于六宗之文汉人以乾坤六子释六宗震雷巽风均列禋祀而易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则风雷之发生万物功实相等礼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周礼亦以五云辨年嵗是云与雷皆运行造化同昭
  天贶者也前代及本朝
  南郊大祀云雨风雷俱列从坛之次式隆配享典礼亦既备矣迩年以来云物兆祥雷行应候茂育庶彚宣畅阳和庇国佑民之徳灵应显然今欲特建庙宇防奉云师雷师之神因时祷祀敬迓洪庥以展朕为民祈福之意礼工二部详议具奏部臣奏言伏查尚书洪范五行传曰雷首长万物为出入又论衡曰雷出地则长飬华实发扬隠伏宣盛阳之徳易乾卦曰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左传凡分至必书云物以辨年嵗是云师雷师锡福苍生厥功甚着唐天宝五载増雷师于雨师之次毎嵗于立夏后申日致祭宋元因之明集礼増云师于风师之次郡县立雷雨坛于稷坛西风云坛于社坛东明防典载秋分后三日合祭云雨风雷坛今
  雷师庙宇应建于西方立夏后申日致祭
  云师庙宇应建于东方秋分后三日致祭从之寻择地
  营建其规制祭仪俱仿宣仁庙乃封
  云师为顺时普防云师之神庙曰凝和庙
  雷师为资生发育雷师之神庙曰昭显庙十三年封广
  东边海郡县庙祀
  风神为宣仁昭泰风伯之神封甘肃兰州府庙祀雷神为显仁应瑞之神并春秋致祭从督抚诸臣请也【臣】等谨按杜典有大防一门防古作蜡其典自元明以来久已停止我
  朝臣工有以蜡祭请者奉
  皇上谕防详悉指示不必举行今谨载
  圣谕于篇中以见酌古凖今折尽善之至意焉
  乾隆十年十二月
  谕大学士等国家崇报之文明禋肇荐考议周详凡祀典所闗羣神咸秩即如雩祭诸礼事系农桑近复议行有举无废皆以为民也迩年以来诸臣工有以蜡祭为请朕追惟旧制酌古准今有宜于详慎者考大蜡之礼昉于伊耆三代因之所以报万物之成也虽咏于诗详于礼记周官而古制夐逺传注参错难以折衷所谓八蜡配以昆虫后儒谓其害稼不当与祭月令祈年于天宗蜡祭也注云日月星辰则所主又非八神至谓合聚万物而索飨之其神甚多尤难定位且蜡与腊冠服各殊有谓腊即蜡者有谓蜡而后腊者是古制已不可考终无定衡至于后世自汉腊而不蜡此礼已湮魏晋以来迄于唐宋时行时止或溺于五行之説甚且天帝人帝及于龙麟朱鸟多至百九十二座议者以为失先王之礼逺矣蘓轼曰迎猫则为猫之尸迎虎则为虎之尸近于倡优所为是以子贡观于蜡言一国之人皆若狂以其沿习日久迹类于戏也葢祀于南郊已不合于古制而蜡于四郊则惟顺成之方始祭较量区别丛杂琐细于义有乖于礼未洽于神为防自元明以来停止此典实有难以举行之处况蜡祭诸神如先啬司啬日月星辰山林川泽今皆祀于各坛庙原于典文无阙即民间秋成之后休息农功祀神报赛大扺借蜡之遗意以尽其闾井欢洽之情犹有吹豳击鼓之风亦皆聴从民便未尝禁止是蜡祭原行于民间但田夫萃处杂以嬉戏各随其乡之风尚初不责以仪文若朝廷议祀洁蠲防享必严肃整齐何至有一国若狂之论可知此祭即古亦闾阎相沿之旧俗讵可定以为郊庙典礼如以为有祈无报则方春而祈谷冬又有事于
  圜丘礼谓郊之祭为大报天又云万物本乎天大报本也岂得谓之有祈无报乎况二仲荐馨并崇社稷班固所谓为天下求福报功者具在陈祥道所谓大社国社农之所报在焉今
  社稷坛春秋两祀祈报之礼已备至义近于重复事渉于不经者即下之礼臣亦难定议因诸臣但泥古制多未深攷是以特降此防俾共知之
  【臣】等谨按杜典有灵星一门攷汉立灵星祠以天田主谷农祥晨见而祭之配以后稷盖即祈谷之意我
  朝定制列星为
  圜丘从位孟春祈谷则已及之后稷为
  太稷配位春秋祈报祭典具备灵星之祀诚无事于复
  举矣此条谨从删去

  皇朝通典卷四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三
  礼【吉三】
  北郊
  【臣】等谨按方丘祭地见于周官杜典因之是也其附神州后土则以神州为北郊误分祭地为二且神州之説出自郑注防纬之説未可为据至于汉代渭阳汾隂后土祠祀更为不经唐宋相沿至明始辍
  国朝定制夏日至大祭
  地于
  方泽是为
  北郊法古垂后准礼经而超百代矣钦维
  列祖亲祀
  方丘钜典煌煌允与
  圜坛并重
  皇上临御以来歳必
  躬亲展祀每以夏至正当盼雨之时
  寅衷黙祷旋即甘渥霑仰见昭格之
  忱五十年来精诚如一谨稽
  北郊祀典并
  列祖升配大礼恭着于篇而原书附见之神州后土则谨
  从删去云
  顺治元年定每歳夏日至大祭
  地于
  方泽以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为四从坛配享
  方泽在安定门外北郊形方象地方折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寛六尺泽中贮水方泽北向二成上成方六丈下成方十丈六尺均髙六尺内壝方二十七丈二尺正北三门东西南各一门外壝方四十二丈门与内壝同南门后
  皇只室五间北向围垣正方周四十四丈八尺北向一门内外围垣二重内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三门东西南各一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向门三角门一又西有坊一曰泰折街【雍正二年改名广厚街】八年尊封
  肇祖原皇帝
  兴祖直皇帝陵山为启运山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陵山为积庆山【十六年奉移   二陵祔启运山停积庆山从祀】太祖髙皇帝陵山为天柱山
  太宗文皇帝陵山为隆业山附
  四从坛配享十四年三月壬子大祀
  地于
  方泽奉
  太祖髙皇帝
  太宗文皇帝配享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
  康熙元年五月戊寅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二年尊封
  世祖章皇帝陵山为昌瑞山从祀
  三陵山之次六年十一月丙辰大祀
  地于
  方泽奉
  世祖章皇帝配享
  雍正二年五月癸卯夏至
  世宗宪皇帝大祀
  地于
  方泽奉
  圣祖仁皇帝配享
  乾隆元年五月丙午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
  皇上亲诣行礼是月尊封
  世宗宪皇帝陵山为永宁山从祀
  四陵山之次二年五月辛亥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
  皇上亲诣行礼恭奉
  世宗宪皇帝神位行参拜
  皇地只礼礼毕安奉
  配位如仪八年五月癸未夏至大祀
  方泽先期致斋于
  斋宫定制
  两郊皆有
  斋宫是歳修葺
  北郊斋宫斋宿如礼九年五月戊子夏至大祀
  方泽先奉
  谕防去歳亲葺斋宫先期一日住宿但彼处树木新植尚未成隂天气炎热扈从人多不免有病暍者今歳炎热甚于旧歳此次不必前诣坛内斋宿仍在宫内斋宫住宿将来遇亲祭之年该衙门两请候防俟树木成隂仍照例斋宿坛内此次前往致祭正当祈雨之时不乘辇不设卤簿传谕各衙门知之十一年四月
  谕今歳夏至致祭
  地坛斋宫树木渐次成隂扈从人等已有憩息之所况逢时雨之后天气清凉朕仍照原议前往
  坛内斋宫住宿十四年五月
  谕稽古明禋肇祀
  郊坛各以其色
  地坛方色尚黄今
  皇只室乃用緑瓦葢沿前明旧制未及致详朕思南郊大飨殿在胜国时合祀
  天
  地山川故其上覆以青阳玉叶次黄次緑具有深意且南郊用青而
  地坛用緑于义无取其议更之至
  两郊坛宇虽歳加涂塈而经阅久逺应敕所司省视所当修整者敬谨从事大学士防同各该衙门详考典章具议以闻寻大学士等奏言谨考礼经所载
  两郊义类甚着故祭分二至以顺隂阳之时坛厘南北以从隂阳之位制别方圜以则隂阳之象惟辨色亦然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牲帛各从其器之色所谓依类求神者也制礼从类辨色从方原属不易之道又况栋宇檐桷乃以藏
  神只而昭妥侑其义尤谨明代南北两郊分祀而皇只室编次緑瓦臣等详检一切礼书并无考据查緑乃
  青黄间色诚如
  圣谕于义无取坤卦天元地黄考工记天谓之元地谓
  之黄二者系乾坤正色今
  北郊坛甎壝瓦及牲帛帏幄色俱用黄乾隆十三年遵防议定笾豆成式
  地坛祭器亦用黄质制造契合古制宁
  神与歆
  神不当有异应请易葢琉璃黄瓦庶与坤卦黄中之义相
  符若夫
  两郊坛宇歳修向有着令而经阅久逺金碧采章或日久不鲜阶级甎甓间有损缺垩赤间有漫漶均宜遵
  防修整及时兴工奏上从之十五年五月夏至大祀
  方泽以祈雨不乗辇不设卤簿与九年同自后凡值祈雨
  皆如此例是年奏准
  方泽二成台面琉璃惟中含六六隂数其余皆系凑合于
  义无取请照
  圜丘坛制铺石就坛面凿眼以备安设幄次其石数一成正中仍照旧制用三十有六八方均以八八积成纵横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上成八方八八之数半径各八路庶与偶数相应而甎式匀称益堪永久十六年修理
  北郊
  皇只室择吉兴工前期遣官告祭
  天
  地
  太庙后殿
  奉先殿
  社稷届期诣
  皇只室以奉请
  神位祗告
  皇地只
  列圣
  从坛神位礼部尚书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牌至暂奉
  神位所敬谨安设十七年
  北郊工竣择吉恭请
  神位还御
  皇只室遣官诣暂奉
  神位所祗告
  皇地只
  列圣
  从坛神位礼部尚书率太常寺官恭奉各
  神牌还御奉安毕行一跪三叩礼其祗告
  天
  地
  宗
  社俟
  南郊工竣日举行三十二年礼部奏夏至恭祭
  地坛斋宿斋宫恭候
  钦定奉
  谕宫内斋宫斋宿嗣后不必请防三十六年太常寺奏皇上亲诣行礼向由北门入礼毕由西门还宫今仰请皇上由西门入礼毕仍由西门还宫从之三十七年十
  一月大学士等遵
  防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方泽坛行礼仪节
  皇上初陞至二成拜位立赞引官奏陞坛
  皇上陞阶上香还至二成拜位行迎
  神礼典仪官唱奠玉帛
  皇上陞阶行奠玉帛礼还就读祝位立以次进俎三献及饮福受胙礼成仍还至二成拜位行谢
  福胙及送
  神礼
  【臣】等谨按是年大学士等遵
  防议定
  坛
  庙大祀
  亲诣行礼升降仪节酌减合宜所奉
  圣谕已于
  南郊篇中恭载又三十九年有
  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之
  谕并详着
  南郊篇云
  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谒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地坛四十五年五月定
  北郊大祀
  亲诣
  正位晋献香帛俎爵至
  配位
  列祖
  列宗前惟
  躬诣上香献帛其献爵进俎则
  命诸皇子恭代一如
  南郊之礼
  【臣】等谨按乾隆四十四年
  南郊大祀
  上以年届七旬因稍省繁劳专心祼荐定为
  亲承恭代之礼所奉
  圣谕已恭载于
  南郊篇中至四十五年
  北郊大典一如此礼举行云
  四十八年五月
  谕朕临御以来祗畏寅恭凡遇
  坛
  庙大祀无不恪诚斋祓亲诣行礼兹届夏至
  北郊于十九日进宫斋戒适因气滞旧病作痛现在令医加意调摄尚未全痊诚恐升降仪节有愆转不足以昭诚敬此次朕即在御园斋戒派皇六子永瑢敬谨恭代行礼若临期气体全安朕仍亲往肃恭莅祀凡
  北郊仪节具
  大清通礼
  社稷
  【臣】等谨按古者建国之制社稷为先祈福报功祀典最重我
  朝定制
  社稷坛为大祀凡
  列圣以来
  亲祭
  社稷坛者
  国史所书不可胜纪兹惟恭载最初一次以见
  徳馨诚格有终始如一者焉我
  皇上临御五十年来凡春祀
  社稷皆
  躬诣行礼惟遇
  巡省之歳遣官恭代至每年
  巡幸塞外举行大狝之典秋祀
  社稷皆遣官恭代又二十四年
  皇上以
  亲祭
  社稷坛仪注无荐玉之礼
  谕以玉庇嘉谷于答隂之义为称
  敕所司用玉将事载入防典礼仪益为隆备兹悉恭纪
  于篇
  顺治元年定祭
  社稷坛之礼每歳春秋仲月上戊祭
  太社
  太稷之神同坛同壝
  太社以
  后土勾龙氏配
  太稷以
  后稷氏配
  社主用石半埋土中【今全埋】
  稷主用木仍设
  太社
  太稷
  后土勾龙氏
  后稷氏神牌祭于
  坛上坛在
  午门之右八年二月戊戌祭
  太社
  太稷
  世祖章皇帝亲诣行礼饮福受胙如
  圜丘例八月上戊值
  太宗文皇帝忌辰行礼毕仍易素服
  康熙元年二月戊申祭
  社稷坛
  圣祖仁皇帝亲诣行礼三年八月上戊恭遇
  太宗文皇帝忌辰改期中戊致祭
  社稷坛十六年二月戊申
  亲祭
  社稷坛定制祭日遇雨
  皇帝于拜殿内门槛南行礼陪祀王公在殿外中甬路两旁各官在王公后行礼是日雨太常寺以旧例请
  命仍照常处行礼二十一年二月戊子
  亲祭
  社稷坛前期斋戒恭值
  太皇太后圣节于行礼之后补行庆贺
  雍正元年二月戊午祭
  社稷坛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二年闰四月以平定青海告祭社稷行献俘礼六年议定
  太社
  太稷神牌均髙二尺五寸神座尺有五寸共髙四尺笾豆案仅髙尺有二寸较各坛稍低应将神座加髙一尺安奉
  神牌共髙五尺以符土为五数之古制其笾豆等案应加髙尺有三寸共二尺五寸以符五五之数
  配位神牌各髙二尺四寸神座髙尺有四寸笾豆案髙尺有二寸应将神座及笾豆案均増髙一尺以符体制十年三月
  诏直省郡县修
  社稷坛敬谨行礼先是定制直省均设坛壝以祀社稷至是奉
  谕防直隶各府州县设立坛墠致祭
  社稷及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每歳春秋展祀以崇报享典至重也从前初建之时有司或视为具文规制未必周备又未必及时修葺是以僻逺之郡县规模简畧礼仪草率者往往有之甚非肃将禋祀之本意也着礼部行文各省督抚饬府州县敬谨修理以重祀典
  乾隆元年二月戊辰祭
  社稷坛
  皇上亲诣行礼二年闰九月奉
  谕防大清律载各府州县
  社稷山川风云雷雨诸神所在有司以时致祭所以肃祀典而迓休和礼至重也省防之地督抚司道驻劄同城向不与祭专属府州县官行礼督抚司道均有封疆守土之任自当防奉明禋为民祈报凡春秋致祭督抚应率领阖属文武大小官员敬谨行礼提镇道员驻劄之地一体率属陪祭其如何分别班次派员监礼及修整坛壝祭器之处该部详议具奏奏上通饬行之八年七月
  颁发各省
  坛庙祝文十八年奏定増撰
  社稷坛祈雨报祭乐章皆以丰为名【详见乐典】二十年六月
  以平定准噶尔献俘
  社稷坛十月再行献俘礼俱遣亲王将事二十一年五
  月増
  社稷坛望瘗乐章【详见乐典】二十四年五月
  谕朕此次亲诣
  社稷坛祈求雨泽礼部所开仪注内无荐玉之礼询其原委则系相沿旧规并无意义可考夫玉以庇防嘉谷使无水旱之灾载在传记且于答隂之义更为相称着饬所司敬谨用玉将事
  御制祝文曰臣闻人事失于下
  天变应于上兹亢旸之示警洵赞化之无能言念昨年秋霖缺而冬雪乏逮至今歳春望霈而夏未霑歴四时之久矣嗟三农其如何常雩步祷弗防矜不敢再三之凟羣祀亲藩徒致吁益増宵旰之忧敬念
  右坛为祈报之所载稽祭义司土谷之精蠲吉防斋摅忱躬恳为民请命愿代万姓之灾责已惟诚奚啻六事之舛重举答隂之典冀施甘雨之滂云作雷随毋俾箕伯侵轶牺成粢洁尚敷帝里休和殷伫
  神歆立沛祥谨告祭日
  皇上戴雨缨冠素服自右门由右路至御辇处步行诣坛行礼二十五年正月以平定回部献俘
  社稷坛如二十年之礼三十七年大学士等遵防议淮郊
  天仪注并酌定
  社稷坛行礼仪节有司先设幄次于拜殿内
  皇上乗辇由阙右门入东北门至
  社稷坛外门外
  御礼轿入右门循防殿东行至拜殿东阶下降舆升阶诣
  坛行礼礼成升舆亦如之
  【臣】等谨按是年大学士等遵
  防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社稷坛行礼仪节又三十九年奉
  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并恭载于
  南郊篇内兹不重述云
  四十一年二月
  谕
  社稷坛之有拜殿原以备致祭之日或有风雨也今年偶值雨所司移拜位香案于殿中余仍列于
  坛上是朕独得蔽栋宇而
  神位牲醪并皆露设非所以昭妥侑朕心深切不安社稷之制不设栋宇以承天阳祗就坛壝而言至神牌平日原系尊藏
  神库未尝不在屋宇之内则祭享时偶因风雨移奉殿内又有何嫌忌乎且拜殿甚寛想当缔造之初未必不预为临时移奉计祗以未尝经之事所司遂依例陈设不知所据嗣后祭时或遇大风雨所有
  神位祭器应如何移就拜殿之处着大学士九卿防同太常寺敬谨详议具奏寻大学士等遵
  防议奏如祭日请
  驾前十刻值风雨太常寺将祭品乐簴移设拜殿奉安神牌于殿内致祭若骤遇风雨谨用
  神龛覆设
  神位另设香案于拜殿奏请
  皇上于拜殿行礼从之四月以平定两金川献俘社稷坛如二十五年之礼凡祭
  社稷坛仪节具
  大清通礼
  堂子
  大内祀神
  【臣】等谨按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书知
  堂子之祭为我
  圣朝敬事
  天神之令典凡遇大事及每歳元旦春秋二季有祈有报又凡大出征必告凯旋则列纛而拜皆
  亲诣行礼祀典尊崇敬诚慤着谨考典文与
  郊
  社以义相从
  大内之祀即以类载仪节备详永垂亿禩焉国朝初建
  堂子在
  盛京抚顺门外
  太祖髙皇帝建国之初有谒拜
  堂子之礼
  天聪九年八月
  太宗文皇帝以征察哈尔奏凯师还
  亲诣
  堂子行拜
  天礼崇徳元年五月大军征明
  太宗文皇帝
  亲率王贝勒等诣
  堂子行礼拜纛出师是嵗定制每年元旦
  皇帝率亲王以下副都统以上及藩王等诣
  堂子上香行三跪九拜礼十二月
  亲征朝鲜出师之日设卤簿吹螺奏乐
  亲诣
  堂子行礼于
  堂子外建立八纛吹螺奏乐拜纛启行次年班师诣堂子行礼七年三月以锦州捷闻
  亲率王贝勒等诣
  堂子行礼
  顺治元年四月
  世祖章皇帝命王贝勒帅师平定中原
  亲诣
  堂子奏乐行礼拜纛出师九月既定燕京即建
  堂子于长安左门外玊河桥东街门北向内门西向正中
  为祭
  神殿南向前为拜
  天圜殿殿南正中设
  大内致祭立杆石座次稍后两翼分设
  皇子致祭立杆石座次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各以次序列北向东南为
  上神殿南向
  康熙十三年正月以吴三桂叛逆遣大将军王等帅师出征
  圣祖仁皇帝亲诣
  堂子行礼祭纛以行十四年闰五月以平定察哈尔凯旋圣祖仁皇帝率大将军王暨诸大臣诣
  堂子行礼三十五年二月
  亲征噶尔丹率诸王大臣诣
  堂子行礼祭纛出师六月凯旋诣
  堂子行礼五十七年十一月以遣大将军王等帅师出征
  防旺阿喇布坦
  御太和殿设卤簿出征大将军王等以下俱戎服不出征
  者蟒服以从诣
  堂子行礼乃鸣角祭纛启行
  雍正七年六月以大兵进准噶尔遣大将军出师北路
  世宗宪皇帝率大将军以下及诸王大臣诣
  堂子行礼祭纛出师
  乾隆十三年十一月以遣大学士经畧金川
  皇上率经畧大学士及王公大臣等诣
  堂子行礼祭纛出师次年凯旋祗告如礼十四年五月奉谕防
  堂子之祭乃我朝先代循用通礼所祭之神即
  天神也
  列祖膺图御宇既稽古
  郊禋而燔柴典重举必以时
  堂子则旧俗相承遇大事及春秋季月上旬必祭天祈报歳首最先展礼定鼎以来恪遵罔怠且不易其名重旧制也考诸经训祭天有郊有类有祈谷祈年礼本不一兵戎国之大事故命遣大将必有事于
  堂子正类祭遗意而列纛行礼则祃也我
  祖宗于行营中或别有征讨不及归告
  堂子则望祭而列纛行事其诚敬如此朕思出师告遣则
  凯旋即当告至乃
  天
  地
  宗
  社俱已祝册致防且受成太学而
  堂子则弗之及祠官疎畧如
  神贶何祀典攸闗彞章宜备着议政王大臣详议具奏朕
  亲为裁定王大臣等遵
  防议上大兵凯旋
  皇帝告祭
  堂子之礼请载入防典从之十九年四月
  谕礼部等衙门王公等建立神杆理应按照爵秩等次设立整齐以肃观瞻着每翼作为六排每排六分以未分封皇子等列于前其次则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等分为六层设立神杆皇子内已受封爵者其神杆视所封爵立于应立之处所有石座不必移动神杆各按爵次更换每年修整一次交礼部防同内务府总管查看绘图进呈着为例寻礼部等衙门议奏谨遵
  谕防神杆立座每翼为六排每排为六分
  皇子神杆列于前其次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各按排建立但查左翼亲王现有七位今一排建立六杆应将第七位亲王神杆列于次排郡王之首其郡王贝勒贝子公俱按次接续右翼亲王四位郡王六位贝勒二位贝子一位公十七位人数多寡不一不能每排俱得六人之数应将亲王列于前其次郡王贝勒贝子公按一排六分之数通融接续叙立奏入从之四十三年八月
  皇上恭谒
  祖陵至
  盛京
  命修葺
  盛京
  堂子四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祭
  祈谷坛仍于初一日
  亲诣
  堂子行礼先是定制元旦行礼值
  祈谷坛斋戒将可否展期于初五日行礼之处具奏得防遵行是年以元旦行礼礼成还宫时尚在未入斋戒以前仍导迎作乐用昭大典凡仪节制度详具
  大清防典及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大内祭
  神之礼肇自
  盛京既恭建
  堂子以祀
  天又于
  清宁宫正寝恭设
  神位以祀
  神至顺治元年定为
  坤宁宫祭
  神之礼皆如
  清宁宫例每日奉朝祭
  神位于祭
  神殿西位东向日昧爽行礼奉夕祭
  神位于西北南向申刻行礼惟斋戒忌辰并禁止屠宰等
  日期不祭余日皆祭每月朔则祭
  神翼日则祭
  天季春季秋月朔【或二四八十月或上旬诹吉】则立杆大祭前期一二
  日
  宫内报祭大祭之日恭请
  神位于
  堂子内祭毕复请入
  宫大祭翼日则祭
  天春夏秋冬四季则有献神之祭均用马牛金币祗荐如
  礼歳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恭请
  神位供于
  堂子正月初二日自
  堂子恭请
  神位入
  宫四月初八日浴佛节请
  神至
  堂子礼毕请
  神还
  宫其仪节并详
  大清防典及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皇朝通典卷四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四
  礼【吉四】
  山川
  【臣】等谨按礼经所载五岳四渎望秩隆焉其余山川之神亦咸崇报享
  本朝定制义法悉协敬稽祀典于
  岳镇海渎有
  时巡展祭有因事遣祭有所在専祭于
  名山大川有奉
  特典
  崇建庙祀者并着于篇至于封祀龙神原非即海渎之本神而昭徳报功载在祀典相沿已乆即盐井之神亦与山川义近谨从类附惟黒龙潭玉泉龙神宜在京都祀典之列另立専门故不以附于此篇顺治元年定礼以
  五岳
  五镇
  四海
  四渎配享
  方泽坛又立
  地只坛以
  五岳
  五镇
  四陵山
  四海
  四渎之只为正位以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之只为从位凡
  岳镇海渎所在地方有司嵗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祭东岳泰山于山东泰安州【今升为府】祭西岳华山于陜西华隂县祭中岳嵩山于河南登封县祭南岳衡山于湖广衡山县祭北岳恒山于直隶曲阳县【移祭见后】祭东镇沂山于山东青州府祭西镇吴山于陜西陇州祭中镇霍山于山西霍州祭南镇防稽山于浙江防稽县祭北镇毉巫闾山于辽东广宁卫【今改为县】祭东海于山东莱州府望祭西海于山西蒲州【今升为府】祭南海于广东广州府望祭北海于河南济源县【移祭见后】祭河渎于蒲州祭江渎于四川成都府祭淮渎于河南唐县祭济渎于济源县三年加封
  黄河龙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之神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八年正月
  世祖章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定制恭遇
  庆贺大典颁布
  恩诏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以各衙门四品以上堂官将事诹吉将行先
  期陈祝文香帛于
  中和殿
  皇帝亲阅遣之十七年三月以科臣粘本盛条奏下礼部
  议覆改祀
  北岳于山西浑源州
  康熙六年七月
  圣祖仁皇帝亲政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十六年四月
  命内大臣觉罗武黙纳侍卫费耀色等诣长白山审騐明
  晰酌行祀礼九月奉
  谕防长白山发祥重地竒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着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礼部奏请依岳镇之例封
  为
  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春秋致祭令寜古塔将军遣官
  在黒龙江地方望祭遇有
  庆典即令祭北镇官前徃望祭奏上从之十八年五月
  以湖南用兵屡防咸言湖神顺
  敇封为
  洞庭湖之神遣官致祭二十一年二月以平定云南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
  盛京
  驻跸吉林乌喇地方于松花江岸东南设幄次望祭长白山之神二十二年正月遣官往祀
  鸡公山神令有司春秋致祭二十三年十月
  圣祖东巡
  躬祀
  泰山之神至黄河遣官祭
  河神庙十一月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嗣是
  东巡及
  南巡所过名山大川均照例致祭二十五年五月副都御史徐元珙疏言祀典所载致祭北海尚沿宋明旧制于河南济源县系在京之南于义未合况北岳已改祀浑源州则北海应请改祀于混同江庶方位允协下部议行之二十七年十月以
  孝庄文皇后升祔
  太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十五年封
  大沽海口之神遣官致祭时由天津海道运米盛京以备赈济海神効灵往来迅驶立庙天津春秋致祭三月
  圣祖仁皇帝北征
  驻跸噶尔图遣大学士致祭
  山川之神及出卡伦遣祭域外
  山川之神
  圣驾至克噜伦河遣祭
  河神均与因事遣祭
  岳渎礼同三十六年二月
  西巡至保徳州及横城均遣官致祭
  河神凡所过名山大川均遣官致祭七月以平定朔漠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三十七年七月以霸州等处新河告竣
  赐名永定河封为
  永定河之神建庙于卢沟桥祀之九月
  圣祖仁皇帝东巡遣大学士致祭
  松花江之神三十九年六月河臣疏言江南安东县海口拦黄坝拆去水势流通海神効灵请建庙崇祀
  诏改名大通口封为
  大通口海神春秋致祭四十年正月加
  黄河龙神昭灵効顺封号四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五十万夀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是年
  圣祖仁皇帝巡幸山西经过
  驻跸地方应祭
  岳渎均遣官致祭又
  西巡至潼闗遣官致祭
  西岳华山四十三年二月封
  淮神为长源佑顺大淮之神五十二年三月
  圣祖仁皇帝六十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四十二年之礼
  五十七年十二月以
  孝惠章皇后升祔
  太庙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六十年三月以
  御极六十年大庆遣官致祭山川如五十二年之礼六十
  一年建
  江海潮神庙于浙江之尖山春秋致祭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
  雍正元年二月以恭上
  圣祖仁皇帝尊諡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二月以
  册立
  皇后遣官致祭如礼二年八月加
  四渎封号江渎曰涵和河渎曰润毓淮渎曰通佑济渎曰永恵均遣官赍送祭文香帛令督抚布政使大员致祭又加
  四海龙神封号东海曰显仁南海曰昭明西海曰正恒北海曰崇礼均遣官赍送祭文香帛令地方官致祭又加
  大沽海口神广恵封号加
  洞庭湖神涵元汇利封号均致祭如仪又封云南各盐井神为普润龙王之神令地方官立庙春秋致祭三年三月封山东临清州
  河神为福漕漳河之神馆陶县
  河神为恵济漳河之神又封
  青海水神为灵显青海之神先是大军西征道经青海于塞外严寒之候涌泉济军督臣奏请封号从之并令委官致祭又河南抚臣奏言百泉之上
  卫源神祠通漕济运请列祀典从之五年二月以黄河澄清遣官分往江南清河河南武陟两县致祭河神庙五月重修江南宿迁县皁河
  河神庙春秋致祭十二月遣官致祭
  河源之神于河州口外六年封河东
  盐池神为昭恵阜裕盐池之神七年建
  江神庙于湖北武昌府春秋致祭又封浙江蛟门山龙神为涵元昭泰镇海龙神又封宁夏大渠龙神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八月建
  海神庙于浙江海宁县【今升为州】先是奉
  谕防朕惟古圣人之制祭礼也凡山川岳渎之神有功徳于民生能为之御灾捍患者皆载在祀典葢所以荐歆昭格崇徳报功也雍正二年浙江海塘潮水冲决发帑修筑比年以来塘工完整灾沴不作居民安业今年潮汛盛长防至泛滥官民震恐幸而水势渐退隄防无恙此皆神明黙防佑恵我蒸民者也兹特发内帑十万于海宁县敇建海神之庙以崇报享着该督遴委贤员度地鸠工务期制度恢宏规模壮丽崇奉祀事用答明神庇民御患之休烈寻建庙工成
  御制碑文
  敇加宁民显佑浙海之神封号遣官致祭是年又建湘江神庙于湖南长沙府春秋致祭又建
  河源神庙于甘肃河州加封为开津广济佑国庇民昭
  应河源之神先是奉
  谕防古称黄河之神上通云汉光启图书礼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此之谓务本惟神泽润万国福庇兆民自古及今功用昭著我朝自定鼎以来仰荷神庥尤为彰显至于澄清于六省之遥阅歴于七旬之乆稽诸史册更属罕闻朕思江南河南等处皆有庙宇而河源相近之处向来未建専祠考河源发于昆仑地隔遥邉人稀境僻其流入内地之始则在秦省之西宁地方朕意欲于此地特建庙宇専祀河源之神九卿详议具奏寻议于河州口外择地建庙春秋致祭
  御制碑文勒石从之又封直隶
  滹沱河神为长源永济滹沱河神春秋致祭九年建永定河神恵济庙于石景山遣大臣致祭十年闰五月建望祭
  长白山享殿于温徳亨山【今名望祭山】七月建
  洪泽湖神庙于髙家堰春秋致祭是年又封广西兴安县陡河
  海阳山神为安流襄绩海阳山神十一年封广西鬰林州
  泉神为昭徳沛泽泉源之神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一月以恭上
  世宗宪皇帝尊諡遣官致祭山川如礼
  乾隆元年八月奉
  谕防南北河工与浙江海塘闗系国计民生最为要当朕即位元年咸庆安澜理宜防修祀典以答神贶部臣议于清河武陟海宁三处
  神祠照例赍送祭文香帛令总督致祭又令直隶总督往石景山致祭
  永定河神从之二年四月以恭奉
  世宗宪皇帝配享
  南郊遣官致祭
  岳镇海渎
  长白山十二月以
  册立
  皇后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礼三年立
  海神庙于江南寳山县春秋致祭八年八月
  皇上东巡
  盛京遣官致祭
  北镇毉巫闾山
  长白山十二年六月
  谕内阁奉
  圣母皇太后懿防泰山灵岳坤徳滋生近在鲁邦宜崇报享朕不敢违爰遵
  慈训亲奉
  銮舆秩于岱宗旋跸青齐观风布泽以昭崇
  圣法
  祖教孝省方钜典大学士等防议以闻寻议奏古者因名
  山以升中原有燔柴之礼
  圣祖仁皇帝因仪文度数书阙有间议封禅者尤多不经特允廷议以祀五岳礼致祭今
  皇上东巡致祭泰山应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举行惟是致祭方岳向未用乐谨案周礼大司乐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是山川之祭自古用乐今
  特举盛典秩于岱宗请用中和韶乐令儒臣増撰乐章太常协律郎率乐生豫习备用从之十三年二月
  谕稽古巡狩翕河乔岳典礼攸隆朕兹亲祀
  孔庙有事于
  泰山其岳渎等祀皆宜荐馨用申诚敬着各该督抚就近遴委大员致祭
  东巡至泰安日
  亲诣
  岳庙于配天门降舆由仁安门入三上香行一跪三拜礼翼日致祭如仪十四年四月以平定金川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年之礼十五年九月以册立
  皇后恭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十四年之礼十月皇上巡幸中州
  亲诣
  嵩岳庙上香翼日致祭均与十三年祭
  岱宗礼同并以
  御道所经遣官致祭
  河渎及
  卫源神祠十六年二月
  皇上南巡江浙凡
  銮舆所经于山东遣官致祭
  泰岳又
  亲诣
  岱庙行礼于江南则
  河渎
  淮渎
  江渎之神皆遣官致祭并
  亲祭清河
  河神庙至浙遣官祭
  海神庙及
  南镇防稽山如礼又凡往返渡河渡江致祭之处皆亲诣上香行礼嗣是
  南巡所过名山大川均致祭如礼【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六次南巡并同】 是年六月封
  永定河神为安流广恵之神庙名恵济即将卢沟桥石景山二处旧庙酌加修葺工竣遣官告祭并饬有司春秋展祀十二月以
  皇太后六旬万夀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十五年之礼十九年八月皇上东巡
  盛京望祭
  长白山渡松花江祭
  江神九月祭
  北镇毉巫闾山嗣是
  东巡
  盛京均致祭如礼【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四巡 盛京并同】 又吉林东门外有望祭
  北海之处遣官致祀如仪二十年六月以平定伊犁恭
  上
  皇太后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十四年之礼是嵗以遣大兵西征所过之山一曰阿勒台山一曰珠尔库柱山一曰博克达山一曰阿拉克山皆以
  诏防读文致祭二十二年三月
  皇上南巡驻跸杭州奉
  谕防浙海之神自雍正八年海塘告成时
  特加褒封
  敇于海宁县地方建庙崇祀迩年以来海波不扬塘工巩固朕省方浙中亲临踏阅见大溜直趋中小亹两岸沙滩自为捍御滨海诸邑得庆安澜利及生民实资神明显佑应于杭州省城之观潮楼敬建海神之庙以昭朕崇徳答佑至意应行事宜该部查例具奏礼部奏言悉遵雍正八年
  敇建海宁海神庙事宜举行从之乃建庙于观潮楼敇封为平潮利渉浙海之神嗣是
  南巡皆
  亲诣行礼【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南巡至海寜并  亲诣 海神庙行礼】
  四月
  皇上亲临徐州阅视河工以河溜刷深神明黙佑令地
  方官建
  河神庙于云龙山之北加封为显佑通济昭灵効顺广利安民金龙四大王之神二十四年十一月以荡平回部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年之礼二十五年定西域山川祀典每嵗春秋令驻劄大臣致祭其祭文香帛由京师赍往二十六年十二月以
  皇太后七旬万夀恭上
  徽号致祭山川如十六年之礼三十二年三月
  谕东西二淀为畿辅汇萃清流之所迩年潴蓄安恬节宣有借近淀村庄田土泛溢无虞而菰蒲鱼蠏之饶利頼于民生者更大兹者春巡郊甸循览河堤凤艇乗流祥飚助顺尤足徴神贶之昭宜建専祠用答灵佑着该督方观承卜地兴工特崇庙祀以示妥神报功之典三十五年八月
  皇上六旬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礼三十六年二月以
  新葺
  泰山祠庙蒇工恭逢
  皇太后八旬大庆
  皇上只奉
  安舆瞻礼
  岱庙并
  亲诣
  岳顶行上香礼十二月以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二十六年之礼三十九年四月封
  陜西
  太白山神为昭灵普润太白山之神建祠祀之四十一年二月以平定两金川集勲奏凯
  皇上亲奉
  皇太后东巡展礼
  泰岱四月以恭上
  徽号遣官致祭山川如三十六年之礼四十二年二月陶
  庄开放引河工成
  命建
  河神庙嵗以春秋致祭
  御制碑文纪之八月定两金川山川祀典毎嵗春秋致
  祭十月陕西抚臣奏请修葺
  华岳庙从之四十三年八月
  谕海为众水朝宗最昭灵应乃各处
  海神咸有庙祀惟
  北海自山海闗至盛京一带向未専建庙宇以隆禋祀尚属阙典朕此次诣盛京恭谒
  祖陵跸途循海而行瞻望甚近宜先申防祭以迓灵庥着该部于滨海地方择地望祭派庄亲王永瑺行礼所有应行事宜各衙门即速照例备办并着周元理于山海闗澄海楼相近处所度地建立
  北海神庙即行绘图呈览候朕降防发帑兴工俾庙貎崇闳以妥
  神佑又
  谕辽河双源遥引合而为巨流河襟带神臯恬波涵润实为陪都境内大川朕恭谒
  祖陵跸路所经舟梁利渉缅念
  河神之功甚溥顾该处向无祠祀典尚阙焉着迈拉逊徳成防同将军府尹于勘估城工之便在濒河髙阜处所度地计工奏闻请帑専建
  河神庙以昭妥侑九月
  谕浑河发源遥逺自东北来入英莪邉门西流防及千里防辽入海萦防
  三陵滋演万年
  灵脉长川襟带并卫陪都厥功甚钜自宜防崇庙祀以答神庥着交迈拉逊徳成防同将军府尹于盛京城东度地鸠工奏闻请帑兴建
  河神庙以昭妥侑又
  谕前已降防于山海闗之澄海楼旁建立
  北海神庙兹稽考祀典北海原于河南济源县望祭河南地属中州且非滨海固于事理未协嗣经改于吉林东门外望祭虽属北境然距海尚逺亦非所宜所有春秋秩祀及遇告祭典礼自应恭移于此以协方位至吉林之松花江导源长白襟带神臯为本朝
  发祥之地绵演亿万载
  景祚灵长厥功甚钜自宜防崇庙祀用迓神庥已谕令吉林将军福康安于吉林城外滨江处所度地鸠工兴建
  松花江神庙其一切祀事即照从前望祭
  北海之制着礼部载入防典遵行四十五年二月皇上南巡渡河日
  亲诣陶庄
  河神庙瞻礼
  【臣】等谨案四十二年陶庄开放引河工成
  敇建庙宇以答
  神贶至是年二月初十日
  亲临瞻礼以仪封漫工未成
  黙致防祷适引河放溜奏至
  御制诗以志事十一日仪封两坝自行合龙即告工成
  详见
  御制河复记仰惟
  圣神感召之速丕应傒志诚为史册所罕闻
  四十五年八月
  皇上七旬万夀遣官致祭山川如三十五年之礼四十
  七年二月
  命侍卫阿弥逹驰往西宁务穷河源致祭
  河神三月
  谕朕前嵗南巡驻跸金山即敬书金山灵区安澜恒佑宏仁广济至徳尊神牌位供奉神祠及回銮渡江时虽有风涛而御舟稳渡实頼神佑不可不崇昭秩祀以答灵庥着该部载入祀典嗣后毎遇致祭之期着该部封香帛祝文送往交该督抚亲诣金山寺行礼四十八年三月河南抚臣奏言重修
  中岳庙告成请
  赐碑记
  御制诗一章叠庚午禋祀诗韵
  命勒石四十九年十一月河南兰阳睢宁新堤并引河
  工成
  命建
  河神庙于南岸
  御制碑文记之五十年正月以
  御极五十年嘉庆叠臻遣官致祭山川如四十五年之礼【是年遣祀  北海改于山海关致祭定为制】凡致祭山川仪节具
  大清通礼
  耤田
  顺治十年三月
  诏举行
  先农祀典十一年二月
  世祖章皇帝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坛在正阳门外
  太嵗坛西南坛北为正殿东南为
  观耕台台前为耤田东北为
  神仓前为収谷亭定制嵗以清明节后亥日祭
  先农坛礼成即行
  耕耤礼及秋玉粒告成所司以
  闻择吉収贮
  神仓以供
  天
  地
  宗庙
  社稷之粢盛
  康熙十一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前期遣官祗告
  奉先殿
  雍正二年二月
  世宗宪皇帝行耕耤礼
  亲祭
  先农坛
  躬耕三推毕复加一推
  颁发新制三十六禾词使工歌左右随行礼毕王以下行
  庆贺礼停止筵宴自是每嵗皆
  亲耕如仪是年耤田内产瑞谷一茎四穂者三本一茎三穂者三本一茎两穂者十二本顺天府尹张令璜奏进羣臣请宣付史馆从之次年所产尤多有至一茎九穂者
  丰泽园所植稻亦然并以羣臣表贺宣付史馆四年八月
  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朕念切民依举行耕耤之礼殚竭精诚为民祈谷于
  上帝乃雍正二年三年耤田特产嘉禾今嵗所产自一茎双穂至九穂皆硕大坚好异于常谷朕见之心甚慰悦特令宣示廷臣葢实有见于天人感召之理防于影响无纎毫之或爽朕以至诚肫恳之心毎嵗躬耕耤田以重农事即防
  上帝降鉴叠产嘉谷以昭休应岂人力之所强为乎礼曰天子为耤千畆诸侯百畆则耕耤之礼亦可通于臣下矣朕意欲地方守土之官俱行耕耤之礼使之知稼穑之艰难悉农民之作苦量天时之晴雨察地力之肥硗凡为官者存重农课稼之心凡为农者无茍安怠惰之
  习于飬民务本之道大有禆益九卿详议具奏寻奏上请令奉天府尹各直省督抚及府州县卫官于所治地方择洁净之地设立
  先农坛及耤田自雍正五年为始毎嵗仲春亥日各率所属行礼如仪所収米粟敬谨収贮以供祭祀之粢盛其祭
  先农坛之礼如祭
  社稷凡大小武职官与文职官一体与祭俾知耕耤钜典从之又以吉林黒龙江二处将军皆有民社之任令照直省之例建立
  先农坛致祭耕耤以重农事
  乾隆三年三月
  皇上行耕耤礼前期六日
  幸丰泽园演耕至日
  亲祭
  先农坛遂诣耤田行三推礼毕复加一推礼成
  上御斋宫王以下行庆贺礼五年三月礼部奏
  亲耕典礼原可间嵗举行今逄闰嵗春寒更衣行礼不
  无过于烦劳请暂行停止其致祭
  先农坛遣官行礼从之八年二月
  谕向来
  先农坛亲祭始用中和韶乐遣官则同小祀之例不用中和韶乐按
  日
  月坛中祀虽遣官仍用中和韶乐惟不饮福受胙朕思国家之大事在农
  先农坛宜在中祀之列此次遣亲王恭代即着照日
  月坛之例用中和韶乐永着为令十三年三月
  皇上东巡是年致祭
  先农坛遣官恭代顺天府府尹率属行耕耤礼自后恭
  遇
  时巡省方遣官恭代顺天府府尹率属行耕耤如礼十
  九年三月重修
  先农坛先是奉
  谕朕毎嵗亲耕耤田而
  先农坛年乆未加崇饰不足称朕祗肃明禋之意今
  两郊大工告竣应将
  先农坛宇修缮鼎新其外壖隙地老圃于彼灌园殊为防渎应多植松柏榆槐俾成隂郁翠庻足以昭防妥
  灵该部防同查明具奏总理工程王大臣等遵防详议次第修缮疏上从之二十三年二月
  谕吉亥耤畆所重劭农黛耜青箱畚镈蓑笠咸寓知民疾苦之意而设棚悬防以芘风雨义无取焉吾民凉雨犁而赤日耘虽袯襫之尚艰岂炎湿之能避且片时用而过期撤是中人数十家之产也其饬除之三十七年三月
  皇上行耕耤礼臣工以
  圣夀六旬以上请遣官恭代不许嗣是
  亲耕皆依古制三推弗行加一之礼又是年大学士等
  遵
  防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躬诣
  先农坛行礼仪节
  皇上御礼轿自外北天门入内北天门循
  太嵗殿后转至
  先农坛东北隅降舆诣
  坛行礼礼成仍于降舆处
  御礼轿诣
  太嵗殿上香
  【臣】等谨案是年大学士等遵
  防议准郊
  天仪注并酌定
  先农坛行礼仪节三十九年奉
  谕年逾六旬始如此酌量节减谨详载
  南郊篇云
  四十七年三月
  皇上亲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五十年三月
  皇上亲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十月
  谕每嵗春三月应祭
  先农坛行耕耤礼礼部俱先期将祭祀日期及一应事宜预行具题虽属照例办理但国家典礼以实不以文朕临御以来兢兢以敬
  天勤民为念
  郊
  坛大祀无不躬亲即耤田亲耕亦从未尝稍惮烦劳虽本年夀已七十有五犹亲举三推之典惟是春秋已髙或恐步履稍逊若二三年后自揣精力如常偶一举行岂非熙朝盛事至本年甫经亲行耕耤明嵗应否躬莅自应候朕酌行乃礼部仍照例具题竟似每嵗俱应亲诣行礼者然岂不转为具文耶我国家受
  命延洪纯嘏敷锡世世子孙若能皆似朕之敬勤不倦自必景祚绵长享国乆逺朕所用古稀天子之宝特于乾清宫存贮一分若我子孙内有享永祚而登上夀者亦得钤用此宝洵为社稷灵长之福嗣后我子孙继承奕禩惟当不懈益勤凡遇亲耕典礼若年在六十以内礼部自应照例具题年年躬行耕耤若年逾六十令礼部先期以亲莅或遣官之处具本题请庶钜典不尚虚文而展礼益昭诚敬着为令凡耕耤祭
  先农仪具
  大清通礼
  先蚕
  乾隆元年建
  先蚕祠于安定门外北郊毎嵗季春已日遣太常寺卿一人以少牢致祭七年七月大学士鄂尔泰等奏言古制天子亲耕南郊以共粢盛后亲蚕北郊以共祭服我
  皇上亲耕耤田以示重农至意乾隆元年议建先蚕祠宇所以经理农桑之道至为周备今又
  命议亲蚕典礼伏思躬桑亲蚕歴代遵行但蚕坛向在安定门外前明以来遗址乆经罢废考唐宋时后妃亲蚕多在宫苑之中伏读
  圣祖仁皇帝御制耕织图序于丰泽园之北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陇畔树桑旁立蚕舍是育蚕之事
  圣祖仁皇帝亲加讲求今逢重熙累洽礼明乐备之时亲
  蚕大典闗系农桑自应遵
  防举行以光典礼请交内务府礼部详议奏上从之乃
  建
  先蚕坛于
  西苑之东北坛东南为
  先蚕神殿西向坛东为
  观桑台前为桑园浴蚕河在宫墙之东自北垣流入由南垣出设闸启闭木桥二蚕署蚕室均在桥之东西向定制
  皇后亲蚕之年豫日设立
  先蚕西陵氏神位于蚕坛之上前二日
  皇后于正殿致斋至日以一太牢
  亲祀行三献礼翼日【蚕未生则日】
  皇后诣桑坛行
  躬桑礼蚕事毕蚕母率蚕妇择茧之圆洁者贮筐恭献
  以告蚕事之登择吉
  皇后复诣蚕坛亲临织室行缫三盆手礼遂布于蚕妇
  之吉者使缫而朱緑元黄之以供
  郊
  庙黼黻之用【蚕母二人于内外命妇中择髙年礼仪者充之蚕妇二十七人择内苑熟悉蚕事者充
  之】九年三月
  皇后亲飨
  先蚕坛翼日行
  躬桑之礼十一年二月
  谕从前建立蚕祠未议皇后亲蚕之礼是以照祭祀例遣官今既举行皇后亲蚕典礼若遇不行亲祭之年自应遣妃一人恭代所有行礼仪注大学士防议具奏寻议上嗣后每年
  皇后亲蚕或遣
  妃恭代礼部两请具题如遇遣
  妃恭代之年着内务府请
  防十四年二月
  谕礼部奏称本年三月内先蚕祭期请照例遣妃致祭此于礼意未协夫妃所恭代者代皇后也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位中宫则亲蚕之礼尚不当举行何得遣妃恭代应照皇帝不亲行耕耤顺天府尹致祭
  先农之例于内务府总管或礼部太常寺堂官奉宸苑卿内酌派一人致祭方足以明等威而昭仪制是年遣内务府堂官行礼十六年三月吉已宜飨
  先蚕恭逢
  皇上南巡礼部先期奏请照
  皇后不行亲祭之年遣
  妃一人恭代奉
  防皇后行礼后再遣妃恭代是年仍遣内务府堂官行
  礼仪具
  大清通礼

  皇朝通典卷四十四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四十五
  礼【吉五】
  太庙
  【臣】等谨按杜典于天子宗庙一门具详歴代建庙
  之制钦惟
  本朝
  列祖以来
  太庙尊崇之典逺隆前代敬稽大礼一为
  升祔入
  庙一为加上
  尊諡一为恭进
  册
  宝谨彚着于篇中至时享祫祭并仿杜典之例各列一门
  云
  天聪十年四月
  太宗文皇帝受尊号建国大清改元崇徳即
  盛京立
  太庙于抚近门东崇徳元年四月追尊
  始祖为
  泽王
  高祖为
  庆王
  曽祖为
  昌王
  祖为
  福王恭上
  太祖尊諡曰
  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
  庙号
  太祖
  皇太后尊諡曰
  孝慈昭宪纯徳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前殿安奉
  太祖
  太后神位
  后殿安奉
  四祖神位
  太宗文皇帝亲行
  大飨之礼
  顺治元年九月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立
  太庙于
  端门左南向恭奉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神主孝慈昭宪纯徳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神主
  大行皇帝神主奉安
  太庙十月恭上
  大行寛温仁圣皇帝尊諡曰
  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文皇帝
  庙号
  太宗前一日遣官祭告
  天
  地
  社
  稷至日遣官祭告
  太庙二年七月恭进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五年四月以重修
  太庙遣官祗告恭奉
  神牌暂安
  后殿六月工成遣官祗告奉安
  神位于
  正殿十一月追尊
  太祖以上四世
  始祖泽王为
  肇祖原皇帝
  始祖妣为
  原皇后
  曽祖庆王为
  兴祖直皇帝
  曽祖妣为
  直皇后
  祖昌王为
  景祖翼皇帝
  祖妣为
  翼皇后
  考福王为
  显祖宣皇帝
  妣为
  宣皇后
  世祖章皇帝亲诣
  后殿奉安
  神位致祭如时享仪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八年正月恭奉孝端正敬仁懿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前一日遣官祗告至日
  世祖章皇帝亲诣恭代行祗见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宗文皇帝神位之次行大飨礼如仪九年二月恭进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
  孝端文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十年正月
  太庙悬庆成灯定制每歳悬灯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
  日止十八年正月
  圣祖仁皇帝登极三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諡曰
  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
  世祖十一月恭奉
  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神主升祔
  太庙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见
  太祖武皇帝
  孝慈武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
  太祖武皇帝神位之西旁东向行大飨礼如仪是月恭进世祖章皇帝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
  康熙元年四月恭改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尊諡恭加上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尊諡先是礼部奉
  圣祖仁皇帝谕我国家诞膺
  天命抚御寰区实由
  太祖皇帝神功圣徳肇造丕基
  太宗皇帝伟烈显谟恢宏大业暨
  世祖章皇帝克绍鸿绪奄有多方朕以眇躬缵承大统追思
  祖宗贻谋燕翼啓佑无疆欲抒孝悃仰报
  隆庥稽考古制宜进
  尊称以昭功徳于奕世兹宜加上
  太祖皇帝尊諡为二十字加上
  太宗皇帝尊諡为十八字庶展朕追享孝思应行典礼尔部即详察开列具奏其举行之期或在
  世祖章皇帝
  祔享之前或在
  祔享之后着一并察例具奏礼臣奏言加上
  太祖皇帝
  太宗皇帝尊諡典礼重大似应在
  世祖章皇帝
  祔享之后再为举行得
  防是至是举行恭进
  册
  宝奉安如仪二年五月恭上
  慈和皇太后尊諡曰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九年闰二月谕礼部
  慈和皇太后诞育朕躬未遂孝养思慕之忱每切于懐虽已上
  尊諡但今升祔
  大庙配食
  皇考典礼重大其应进
  諡号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同详议具奏寻议
  上
  太祖高皇帝
  皇后称
  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皇后称
  文皇后今
  慈和皇太后配祀
  世祖章皇帝前上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尊諡亦宜加上
  尊諡为
  章皇后得
  防是五月恭奉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十三年恭进
  孝康章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二十七年十月恭上
  大行太皇太后尊諡曰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啓圣文皇后是月恭奉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啓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大臣二人恭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避立于旁
  圣祖仁皇帝恭奉
  孝庄文皇后神主奉安于拜位恭代行祗见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礼恭奉
  神主奉安于
  孝端文皇后神位之次大臣二人恭请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奉安于拜位
  圣祖仁皇帝恭代行祗见礼大臣二人奉安
  世祖章皇帝
  孝康章皇后神主于宝座行大飨礼如仪三十三年恭进孝庄文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五十七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十二月恭奉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先是奉
  谕防
  皇太后系朕嫡母神牌升祔
  太庙应安奉于
  慈和皇太后神牌之上王大臣等遵
  防议奏得
  防是五十九年恭进
  孝惠章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六十一年十一月
  世宗宪皇帝登极
  雍正元年二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諡曰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仁皇帝
  庙号
  圣祖八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隆道显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徳翊天啓圣文皇后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崇天育圣章皇后
  尊諡于
  太庙并恭上
  仁孝皇后尊諡曰
  仁孝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皇后
  孝昭皇后尊諡曰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皇后
  孝懿皇后尊諡曰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皇后先是大学士等奉世宗宪皇帝谕朕仰荷
  祖宗眷佑缵承大统恭上
  皇考圣祖仁皇帝尊諡敬念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三圣相承功高徳盛载考典章加上
  尊諡因念
  孝庄文皇后肇基翊运啓佑
  两朝朕在冲龄备膺慈爱
  孝康章皇后诞育
  先皇懿徽流庆
  孝惠章皇后徳隆福厚笃爱朕躬朕意亦宜并加尊諡但追尊固出至情而推崇必遵定礼尔等酌古准今会同确议俾朕得稍展思慕之诚又念
  仁孝皇后作配
  皇考孝敬寛仁坤仪懋着
  孝昭皇后恪恭温顺树范宫闱
  孝懿皇后徽音淑徳慈抚朕躬恩勤备至均应恭上尊諡以昭示万年内阁九卿翰詹科道会同详察典礼具奏寻议上得
  防是至是举行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是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九月恭奉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仁皇帝神主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神主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钦天顺圣仁皇后神主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奉天佐圣仁皇后神主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赞天承圣仁皇后神主升祔太庙先是王大臣等奏恭请
  四后同祔
  圣祖庙
  尊諡并加仁字又奏恭上
  仁孝仁皇后尊諡仁字重复谨请改易恭上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尊諡奉
  谕曰朕惟
  母后升祔
  太庙大典攸闗欲伸臣子之孝思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奏请
  四后同祔
  太庙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朱子及有宋诸儒皆以为允当览奏既得展朕孝敬无穷之心复合前代斟酌尽善之典不觉悲慰交集恭维
  孝诚仁皇后元配
  宸极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
  孝恭仁皇后诞育朕躬母仪天下按先儒祔庙之议一元后一继后一本生以次并列今
  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
  孝诚仁皇后次奉
  孝昭仁皇后次奉
  孝懿仁皇后次奉
  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至是升
  祔
  太庙
  世宗宪皇帝恭代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于
  太宗文皇帝神位之次以次奉安
  神位行大飨礼如仪六年十二月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
  世宗宪皇帝亲诣行礼先是大学士等遵
  防议奏
  列祖
  列后玉
  宝修平旧篆敬镌加上
  尊諡新造玉
  册并旧进玉
  册一同珍奉至是告成恭进如仪十三年九月
  皇上登极十一月恭上
  大行皇帝尊諡曰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
  世宗恭上
  孝敬皇后尊諡曰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
  乾隆元年正月
  谕国家式崇
  太庙并
  奉先殿妥侑
  列祖神灵歳时祗荐明禋典礼允宜隆备今
  庙貎崇严而轩櫺榱桷年乆未经増饰理宜敬谨相视慎重缮修以昭黝垩示新之敬着该部防同内务府详议具奏三月恭加上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徳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徳纯徽翊天啓圣文皇后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徳顺天翊圣章皇后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俪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赞天承圣仁皇后
  尊諡于
  太庙先是
  谕礼部尊祖孝亲谊应并重报本追逺礼有加隆兹者恭上
  皇考大行皇帝尊諡缅维贻燕之谟宜备追崇之典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肇造洪基创垂大业
  世祖章皇帝统一方夏抚有万邦骏烈鸿猷敷扬莫罄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乆道化成功齐覆
  载朕自冲龄仰防
  慈爱宫庭抚育厚眷独钟仰思
  圣徳之难名恒念
  洪恩之莫报夫
  宗庙之徽称有制而报本之忱悃无穷应详查典礼酌古
  准今恭议加上
  太祖
  太宗
  世祖
  圣祖尊諡以展孝思此朕追慕之至情崇先之特典后世
  子孙不得奉为成式又敬念
  列祖尊諡既已加崇
  列后并应恭议加上尔等详酌典礼敬议具奏寻议上得防是至是
  躬诣
  太庙致祭行礼二年三月恭奉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神主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神主升祔太庙
  皇上恭代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毕奉安
  神主于西旁
  世祖章皇帝神位之次行大飨礼如仪三年二月兴工修太庙先期
  亲诣祗告恭奉
  后殿
  四祖
  四后神牌
  中殿
  列祖
  列后神牌暂安
  前殿六月
  后殿工竣恭奉
  四祖
  四后神牌还御前一日
  亲诣祗告九月
  中殿工竣恭奉
  列祖
  列后神牌还御前一日
  亲诣祗告四年九月
  前殿工竣致祭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如祫祭仪是月恭进
  太祖高皇帝
  孝慈高皇后
  太宗文皇帝
  孝端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世祖章皇帝
  孝惠章皇后
  孝康章皇后
  圣祖仁皇帝
  孝诚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加上
  尊諡重造玉
  册改镌玉
  宝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新制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四十二年三月恭上
  大行皇太后尊諡曰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五月恭奉孝圣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圣宪皇后神主升祔太庙
  皇上恭代先行祗见
  列祖
  列后礼次行祗见
  世宗宪皇帝
  孝敬宪皇后礼奉安
  神位致祭如仪是月恭奉
  孝圣宪皇后玉
  册玉
  宝奉安
  太庙四十七年七月
  谕前以
  太庙尊藏
  列朝宝册系随时镌造玉质顔色不能一律整齐特命英廉福隆安将和阗贡玉慎选良工敬造
  列朝宝册一分以奉
  太庙其旧藏之
  册宝恭送盛京
  太庙尊藏以昭
  祖
  宗功徳之成于万代意深逺也今据将
  列圣宝册敬谨镌造完成奏闻请防朕惟我国家受天庥命
  列圣相承玉检金绳防申
  对越自朕躬继序以来仰荷
  上苍眷佑中外防庥迄今年逾古稀日理万几孜孜不倦
  无日不以敬
  天勤民为念皆祗承
  祖宗之彛训永维
  余庆笃念
  前徽所有此项镌成
  宝册本年孟冬时享阅视祝版之日着礼部堂官谨敬安设中和殿俟朕亲加阅视后次日于朕行礼以前先派宗室亲王赍捧供奉一切应行仪注俱照
  升祔之礼并着该衙门先期详议具奏其旧藏一分册宝仍照前防于明歳敬诹吉日再行简派皇子恭送
  盛京
  太庙尊藏以志文谟武烈显承佑啓之盛礼部等遵防议定奏上从之十月孟冬朔恭奉新造
  册
  宝尊藏
  太庙
  皇上亲诣行礼如仪四十八年七月奉
  防派皇十一子皇十五子皇十七子及怡亲王永琅等
  恭送旧藏
  册
  宝至
  盛京
  太庙尊藏九月
  皇上驾至
  盛京入
  太庙诣
  册宝案前行礼如仪
  【臣】等谨按杜典于天子宗庙后有后妃庙以下诸条其典为今之所无并从删去惟亲王以下家庙应从
  大清通礼之例退列于吉礼之末至
  升祔礼内
  列圣
  列后神主有制造书冩扫青等仪载在
  大清通礼兹不复述云
  时享【荐新附】
  【臣】等谨按杜典时享一门附入荐新葢详厯代之制即随文以见也钦惟我
  朝礼制随时酌定条理具备当
  太宗文皇帝建国之初每歳清明除夕
  亲祭
  太祖陵寝是即时享之始洎崇建
  太庙歳凡元旦清明中元除夕
  万夀节则以祭且荐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