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以上诸村计田畆多寡定用水日期繇立夏起分定日时循上及下以次引漑
  旧志阳武河县南二十里源出太子崖居民分支灌溉其利颇饶
  十一渠 大蒲湾渠 白家渠 阳武渠 大牛渠三吉渠 贾陀渠 大林渠 龙泉渠 石寺渠申村渠
  滹沱渠胥资灌漑
  津梁
  代州
  铁柱桥在东门外兵备张惟诚以铁柱故名
  峪口桥在东南十五里
  傅家坪土桥在雁门闗外
  滹沱桥在南门外滹沱河明正徳五年知州张铵架木为桥以通南山万厯十三年兵备张惟诚重修长七十七丈寛八尺罗以修栏但木桥易頺屡废屡建而不能以石易之故要道终阻耳
  五台县
  西巡桥在台山峪寺前旧名巡检司桥康熈二十二年因
  圣祖仁皇帝驾幸台山易今名
  通济桥在孤屿沟
  白梁桥在滹沱河上民徐鸿鸣歳冬架木为之以利行人
  繁峙县
  普济桥在平刑闗石涧明万厯三十七年七月善人白珠募建南通京都大道山水冲激
  国朝雍正十年七月重修
  崞县
  迎恩桥在南闗外金太和三年游居士建又名南石桥成化六年知县吴祥修
  永安桥在南闗外成化间知县吴祥建
  来宣桥在北闗外旧名北石桥金太和三年游居士建明洪武六年重修改今名
  寜静桥在西一百里嘉靖间知县刘诚建
  保徳州【直】
  保徳东自天桥西至冯家川黄河经流百余里两岸皆夹大山间有河滩夏秋多湮没
  旧志西沟在西城下源出峰子岭由下园头入黄河旧沟畔灌漑畦园今冲没
  石梯滩水东北二十里明季灌溉稻田今冲没郭家滩东十里计沟中水可漑田百畆有竒明万厯间河水冲决遂失利后知县胡柟查滩未尽没乃修堰引灌焉保徳濒河且众泉争流乃亢而不下者势与水违与波俱逝者荡为巨浸堤堰莫施桔橰徒巧保徳诸滩旧皆引河水或汲井泉浇漑菜菓茂盛自明季河变以后遂成巨漫焉
  州西北至积石二千五百里南距龙门五百里则禹之经此固无疑也且天桥峡口三石头白马崖两山逼狭水势阻碍纳大河于数丈之石峡不见其溢真防凿神功州北二十五里旧有禹庙今河岸有禹余粮石张茂先博物志云禹治水弃余粮于江化为石观此益信
  明万厯戊戌六月二十四日暴雨三日夜城圯百余丈二十七日东西滩畦尽没二十八日河水弥岸晡骤溢南抵龟栈北抵府谷崖路高涌数十丈上至铁匠舗下至冯家川延袤百里失村疃三十有四官民船二十有一
  河曲县
  河曲县四面山坡民借以耕种虽有黄河经流濒河皆山无民田
  旧志镇河口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居民引以漑田沟在东一里井峪沟在南一里龙门沟在西一里均资灌漑
  津梁
  保徳州
  东沟渡在州城下官渡通陜府谷要津
  故城渡花园子渡紫家窊渡韩家川渡桑园渡神山渡胥在西 冯家川渡在西南 水寨渡在东北 天桥子渡在东【民渡详闗隘】
  天桥在东北二十里下深涧上接石峡桥跨两山之崖金贞元三年僧法利募建
  化龙桥在城内儒学门东阻城中水使北流
  石梯桥通河曲道屡被水冲
  保徳桥在南门外明治十四年知州杨光泽修久废国朝康熈二十七年筑土桥
  惠民井桥在城西南井沟明正徳八年建
  国朝康熈十六年乡宦白睂三十三年知州唐文徳重建
  河曲县
  唐家防渡在西北六十里专以济渡官军北通宣府大同西通陜西榆林寜夏船二
  隂湾渡在西北四十里
  杨免渡在西北三十里冬月黄河不冻
  芽子波渡在西五里通陜西清水黄甫川等处
  倒回谷口桥在西南三十里倒回谷沟上金贞元三年僧法利募建
  九梁桥在北一百里宋庆厯年间建
  星坐土桥在东北十里通偏闗路
  涧虹桥在南门外跨大涧河上顺治五年巡抚祝世昌知县马云举创建苖给諌有记
  解州【直】
  解州虽有沟渠堰坝皆拥防盐池民田不能灌漑旧志通济渠州城南古引喷雪岩水入城明治九年知州李溥重濬万厯十六年蒲人修堰壅水道水不入城二十五年知州贾化醇申盐院复其旧民甚便之
  大水涧防小水涧入女盐池水势甚巨筑五龙堰防之其自城南者入通济渠穿城过均惠亭漑城中圃静林涧源出中条山顶尔雅所谓沃泉悬出者是也北流经寺东寺僧曁左右居民傍山半引水漑田引水之法以时刻记名一分水自司空表圣定王官引水法后世因之北流经红脸沟入临晋境
  黄花谷谷有水可漑田
  城内滩在城西北隅滙州中潦水为池久寖生泉亦生鲫鱼丰而短味胜别产康熈壬午癸未间州人学种莲莲輙茂
  安邑县
  旧志青石泉东南三十里出中条山漑田数顷苦池滩东一十三里夏县东山巫咸谷诸水流入可引以漑田
  东郭滩东南十里余隣盐池地数十顷中有大堰起杨家庄至东郭滩堰东乃腴地也堰西民田水泽相半
  黑龙堰自东郭北抵任村防条山磨儿盘窰子沟界滩诸水冲决盐池
  璧水堰自圣惠镇抵界村防黒龙堰溃决
  东禁堰在圣惠镇南邻璧水堰防东滩诸水
  雷鸣堰在东郭村南
  常家月堰虾蟆堰胥在西姚村
  小李村堰大李村堰胥防中条山诸水
  西姚村东南堰防中条山诸水
  新堰沈家堰申家堰白家堰匙尾堰胥在汤里村备水月堰河北小月堰胥在苦池村
  小堰在界村西北
  七里堰在张村胥防东滩诸水
  永丰渠宋仁宗天圣四年闰五月陜西转运使王博文等言凖敕相度开治解州安邑至白家塲永丰渠行舟运盐经久不至劳民按此渠自后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遂废絶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决堰濬渠自陜郊西入解县民赖其利及唐末至五代乱离迄今湮没水甚浅涸舟檝不行诏三司相度以闻
  安邑姚暹渠所以防防盐池严禁盗决私开民田无繇资其利涑水河春夏干涸即夏秋涨发岸高河深真泻而西亦难资灌漑民间皆未设坝
  姚暹堤在东北自杨家庄西至五姓湖障夏县西流诸水以防池害
  涑水堤在北相镇之北
  何东序西小池垣记万厯戊戌颐所汪公周池为垣殳高予厚增陴其上金井贾瓦合为一区丈周一千四百永小自为一区丈周四百池各门一防事五苏老三池今涸不载
  吴楷盐池石工记万厯二十有四年臣楷度势审形池之南面短堰为急当起石台二座三分黒峪沟之水以泻于贺家湾龙王二堰又须防堰长堤一条以折其悍而杜其溢北面诸堤如蚁穴焉其要害者当镕灰延石削土鸠甎西卓刀等堰易补苴而九里堰在东靣者石脚倾圯殆半乃按籍而课工程甎石工计长三百四十二丈五尺土工计长二千一丈三尺李濓李越传辛酉敕理河东鹾政时鹾池苦潦歳缩涸者公悉令筑防延袤数里而国课用饶
  夏县
  夏县旧无渠道
  旧志横洛渠县东北周村方山诸谷遇雨涨淹没民田歳烦修理流至县西北尉郭防县北赵村北津诸河至禹王城西南防于白沙河
  白沙河河流高出地上去邑城仅半里许上流濶十数丈下流濶仅数尺渐次狭隘势不能容故河壅堤溃无歳不然决而南则溃李绰堰而害及盐池决而北则害被城闗而余波延及村落为祸甚剧治之者以防濬下流为急而增高堤岸次之
  白沙河一名巫咸河发源中条山出巫咸谷经邑南闗外西流三十余里南转防入姚暹渠明万厯十四年七月一日水溃决北堤漂南闗民居数百家男妇三百余口知县栁佐高奎相继脩濬天啓间夏水暴涨知县程登龙复挑濬崇祯六年南堤冲决石压民田
  李绰堰旧名永丰渠在县南发源平陆县至夏县王谷口而出北流合夏县史家谷雕崖沟等入涧水至卓义桥防为一西转三里名姚暹渠下流南转防巫咸河至蒲州孟盟桥防涑水防入黄河【今多涸】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重开故名暴雨水涨蒲堤溃渠决水入盐池则盐花不生隆庆五年巡盐御史郜永春檄蒲解属十县夫修筑高厚时有损坏歳加修补莲花堰二胥在墙下村南防涌金泉水流入盐池匙尾堰中
  司马渠引涑水以漑民田相传司马温公开濬故名涌金泉在西南十里墙下村入安邑黒龙潭世传水潜行地中入盐池则生盐花故名
  莲花池二一在城中西北隅环一顷八十畆一在城东北隅视西池差小有水时居人多植莲其中但近池地易被浸毁或穿城西北隅安铁牕以杀水势高徳铁堰在北五十里闻喜接壤处中条山谷水出北注闻喜美阳川大泽中北溢为小泽复南溢入夏县青龙河近山古有石堰覆土障水因其坚固名曰铁堰督工官名高徳因呼高徳铁堰
  平陆县
  平陆皆崇山峻岭近河民田亦无渠道
  旧志盘南涧东十里源出中条繇石槽沟南下至盘南有灌漑之利
  三涧北三里发源中条山二沟合流至此崖断支分东南入于河临溪圃人引水灌漑
  沙涧东二十里源出中条山东南谷至沙涧入河颇为民利而涧口多沙石云
  响泉北四十里中条山东泉甘澄居民日汲饮焉魏公渠北二里万厯三十三年知县魏学徴引水入城自县署绕学宫之左注泮池内溢于南郊民资灌漑
  兴文渠曹于汴平陆县创凿兴文渠碑参知政事詹公命邑令魏君引涧析渠环绕城邑魏君遂广谋详度庀材鸠工凿渠导涧高者穿洞卑者筑堤繇城北流入县治徧及公署泮宫通衢委巷防通足以破窒联络蔚乎有章旋出城外灌田三百畆许复于邑之艮方甃甎石为崇台始于万厯甲辰七月之望越月工峻而以兴文命渠
  唐太原仓水陆运所凑转属诸河开元申陜州刺史姜师度使依高为廥而注米于舟以故人不劳岐下歳输南山木栰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佥书鳯翔判官苏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县志大河旋绕邑境沿河滩地茍无衍溢最宜麦豆一或泛涨则尽淤矣比来狐家窝至盘南舗水势北腾濵河地裂几十里许然断岸巉崖土多沙石岂当时原自盘陵之下循东西湾为故道耶
  芮城县
  芮城濒河民田河卑地高约数十丈旧无渠道且水势浩激难以开凿
  旧志大安池北五里居民引以漑田
  鹿跑泉东北八里中庄村一名静深泉清彻见底大旱不减霖雨不溢
  葡萄涧县西二十里郑村有泉五眼俗谓五股泉南入黄河
  地皇泉西北十三里山麓地皇氏庙前流经魏文侯故城合通泽泉可漑田
  通泽泉北八里旧决渠引水入城灌衞生池泮池后塞
  津梁
  解州
  金井桥在西北十六里土人名侯村桥
  鳯尾桥在西十五里贾村后鳯尾堰后废
  郇瑕桥在北十五里近郇瑕旧城土人名罗义桥迤东有鸾桥麻村桥【以上五桥胥跨姚暹渠】
  涑水桥在西北三十里三娄村接虞乡坈头镇
  龙居桥在东北十五里
  通利桥在西门外二里跨大水涧土人名石桥
  南门桥在南门外康熙初建
  安邑县
  大石桥在东十三里苦池滩南
  小石桥在北三十里王范村
  济桥在北门外明隆庆间知县刘希孟建
  北路村桥在运城北门外明嘉靖间巡盐曹邦辅建西石桥在运城西五里姚家庄
  通惠桥在东门外明隆庆间知县刘希孟建
  通济桥在东门外
  夏县
  逺桥在西南六里朱吕村其岸即李绰堰山水常泛滥明隆庆六年知县陈世寳建
  禹城东石桥在西十五里禹庙前横洛渠之经流也明万厯二年知县陈世寳重建
  涑水桥在西四十里水头镇涑水上
  卓义桥在南五里明嘉靖八年齐忠义募修
  黄落渠桥在北十里尉郭村
  大南桥在南闗胜览楼下系巫谷口水涨易倾明隆庆六年知县陈世寳建万厯十四年水毁
  巫咸桥在南闗外后圯
  平陆县
  茅津渡在东南二十五里黄河北明洪武三年置巡检司秦穆公自茅津济即此
  白浪渡在东南一十八里黄河北旧置巡检司
  大阳渡在南二里晋围上阳在渡北岸
  洪阳渡在西四十里
  三门集津渡在五十里
  八政桥在东三十里八政镇明万厯间巡盐御史吴楷汪以时继修
  芮城县
  陌底渡在县东南四十里王村一名窦津渡通河南灵寳县旧设巡检司今仍之
  绛州【直】
  泽掌庄村北浸水泉三孔渠二道漑泽掌庄村南地余水流至鼓堆庄使水七分蔡村使水三分又流至下蔡村使水七分鼓堆庄使水三分胥轮溉
  鼓堆庄清浊泉莲花池以泉出鼓堆庄漑地无番期下流漑冯家庄无番期下流至席村庄有激水石闸渠道繇上至下五里西南引漑席村李村蒲城三庄地胥轮漑 下流又分为三渠 东一渠漑三泉庄二昼二夜白村并娄李三昼二夜李村并娄家庄一昼二夜上下孝林五昼五夜上下石村五昼四夜王庄二昼二夜磨头庄二昼二夜祁郭庄三昼四夜北闗厢四昼四夜西一渠漑王马庄三昼三夜龙泉庄三昼三夜苏村东西二社六昼五夜古交庄三昼四夜周村南北二庄六昼六夜 中一渠漑桥西庄一昼一夜中社庄二昼二夜南社庄二昼二夜王村庄三昼三夜又自桥西分水三分漑桥东地胥轮漑
  史家庄红叶沟泉漑刘雅庄六昼六夜曲村庄四昼四夜栢璧庄二昼二夜胥轮漑堡庄用水在刘雅曲村渠内
  康村峨山下泉漑康村苏阳二庄一昼一夜三张村七昼六夜梁家庄一昼二夜栢璧庄一昼一夜胥轮漑泉掌闗圣庙泉漑泉掌镇地二十有五日一周 泉掌镇东南活泼泉春口泉漑泉掌镇地十有九日一周泉掌镇东浸水沟泉分二渠 东一渠漑西韩梁十有一日十有一夜东韩梁六日六夜下堡八日八夜辛堡三日三夜 西一渠漑泉掌镇十有一日十有一夜西韩梁十有三日十有三夜胥轮漑
  丁村庄小泉一孔开渠引水轮漑丁村庄地
  马首山天雨猛水古设渠道轮漑南北董村李家庄官庄地
  以上十有三渠先后次序分守时刻胥载古碑
  绛州虽临汾河而水势直泻难以引漑旧未设渠道旧志鼔堆清浊二泉合流而下寖成大沟水不能及沟上地隋正平令梁轨谓水动物也顺之则下激之则上乃因地宜以激水迄千余歳虽小有变更而大势因之今水道清泉下建木闸激水漑沟东地三泉庄二昼二夜白村并卢李村三昼二夜李村并卢家庄一昼二夜孝陵五昼五夜石村五昼四夜王庄二昼二夜磨头二昼二夜祈郭三昼四夜北闗四昼四夜旧灵丘府一昼一夜州衙一昼一夜凡二十有九日一周大沟渐濶渐深土人名天河于席村北建石闸激水东南漑白村地三顷西南漑席村李村蒲城地九顷水西庄北建石闸激水经庄东少南鐡铸分水口一口漑南北王马庄三昼三夜龙泉庄三昼三夜苏村六昼六夜古交庄三昼三夜周刘村六昼六夜凡二十有一日一周一口注天河至三林北又建石闸激水漑三林桥东桥西地无番次鼔堆西一渠经蔡村漑三泉地八顷无番次今王府废水更番漑民田
  鼔堆泉沟东流出自清泉混混繇石中出歴代不敢取石惧石去气泄而泉涸也万厯三十四年取石筑汾堤水西庄又取石为桥及今不禁相援为例王马七庄水番时刻有期未到不敢先旣过不敢复私约重于官法至东渠旣有稻田又有池沼而其叠漑者亦如之
  泉掌镇泉闗庙前一大泉一支漑镇南一支漑镇西各地三四顷镇东有水沟沟左一泉名大渠漑辛堡下堡韩梁左边地二十有五日一番沟右一泉名小渠漑辛堡下堡韩梁右边地二十有四日一番其他活泼泉春口泉马库泉蛇泉各漑地不等
  兰村泉西北山半出泉水细无声至夘午酉三时水涌出有声似潮汐然土人名溢水经史家庄曲村栢璧漑沟涧傍地甚伙
  龙谷泉州东北十八里龙香村左传龙见于绛郊即此亦隋令梁轨开凿漑三泉诸寨田
  丁村泉漑丁村苇地甚伙
  泽掌泉西北二里有眠窝泉漹泉永和泉其利甚溥龙头泉在眠窝三泉东北一里合流漑龙头泉庄鼔堆蔡村地三顷水性寒不甚发苗
  薛郭泉漑古交地二顷
  马首峪雨水自稷山三界庄而下分为二渠一经北董北张燕村行庄南社坞一经南董李家庄梁庄郭马武平各漑地不等山水发苖胜于百畆之粪唐贞元中绛州刺史韦武凿汾水灌田万三千余顷宋尹仲舒鼓堆泉记水源数十环鼓堆觱沸杂发滙于其南容为深渊中多鱼鼈蟹防水极清洁洞鍳毛髪盛寒不氷大旱不耗淫雨不溢其南纚为三渠一载高地入州城周吏民园沼之用二散布田间灌漑万余顷所余皆归之于汾田之所生禾麻稌穱肥茂芗甘异他水所灌
  薛宗孺梁令祠记隋开皇十六年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以亢阳频灾遂迹晋之故道审势逗絶防源分乃开渠十二率灌田五百顷贯刺史牙城蓄为池沼迤逦闾落浃洽园圃歳无旱忧邑民歌颂刻石以戴其赐樊宗师守居园池记言水自正平轨孙冲刻绛守居园池记如曰水本于正平轨正平帯郭县也隋开皇十三年内军将军为临汾令临汾卽正平也十八年改正平焉轨字世謩材令也患州民井卤生物瘠疲因凿山原自北三十里引古水【图经云鼓堆水】地缺絶经濠坎则续之以槽穿城墉入衙注池别分走街衖阡陌防防然鸣激沟渠又灌漑畦町讫入于汾河
  神宗九年八月程师孟言河东多土山高下旁有川谷每春夏大雨众水合流浊如黄河矾山水俗谓之天河水可以淤田绛州正平县南董村旁有马璧谷水尝诱民置地开渠淤田五百余顷其余州县有天河水及泉源处亦开渠筑堰凡九州二十六县新旧之田皆为沃壤嘉祐五年毕功缵成水利图经二卷迨今十七年矣闻南董村田畆旧值三两千收谷五七斗自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今臣权领都水淤田窃见累歳淤京东西咸卤之地尽成膏腴为利极大尚虑河东犹有荒瘠之田可引大河淤漑者于是遣都水监丞耿琬淤河东路田
  元王沂李荣祖政绩碑水利不通不知几何年矣闻北山有孚惠庙尤不知其为孰也公旣至遂得一断碑于草莽合泐而读之方知为隋临汾令梁轨水利碑今改县为正平矣上载通渠十二公循其迹衍而凿之乃涤其源而防其流濬其窒而通其碍俾行者不漫漶蓄者不泛溢或上或下而顺其势或分或合而依其经故田园有灌漑之泽而川无壅竭之患阖境皆受其福复为梁轨修庙植碑以着其绩汾水自北而南曲折而西少曲而北明隆庆元年冲南城齧南门外大街知州宋应昌创砌石堤自禹庙起至城西角止共三百余丈
  国朝顺治九年汾水涨冲南门前楼齧摧石堤数十丈补修康熙初石堤复坏补修
  闻喜县
  涑水河渠发源绛县至县境东外村堵渠漑东外村乔寺村东山底村西山底村灌底村坡底村栁泉村爱里村刘家院村元家院村蔡谢村下吕村侯村地三千六百四十八畆
  温泉渠发源东四十里官庄村漑黄芦庄上峪口村下峪口村地七百五十六畆
  甘泉渠发源东三十里黒龙沟漑交水口村背后村东镇地三百五十二畆九分
  南山渠发源县境南山漑偏乔村栢底村蔡村后宫村地一千三百四十六畆二分
  汤王山渠发源县境中条山小涧河漑董村河底村苏村南阳村中申村寺头村店头村姚村坡申村冯村地一千六百七十三畆有竒
  野狐泉渠发源北二十里水势涓微漑栢树神村薛庄白土村地二十二畆
  以上洓水河渠一道泉水渠五道胥设牌而定番次立界限接地畆多寡定漑田时刻
  旧志罗公渠发源绛县烟庄峪其堰有五开于宋熈寜间者三开于明洪武间者二 第一堰漑东外乔寺东山底西山底等村地十顷卽旧志康寜里也知县李如兰改丰泉里 第二堰名王公渠亦发源烟庄峪宋熙寜间开濬明正徳间知县王林以上流专利渠屡坏考景云宫古碑定分数严界限至今名王公渠漑栁泉爱里东观底东刘家院田渠口在绛县磨里村堵截 第三堰漑乔寺村地五顷一十畆即旧志义寜里也改青中里 第四堰漑西刘家院元家院大蔡谢小蔡谢侯村等地二顷五十畆有竒即旧志晋寜里也改南盐里  第五堰漑东下吕西下吕等地四十畆有竒即旧荣田里改常寜里 五堰辽逺数十里盗决占恡者多嘉靖三十九年知县罗田置牌定番次选渠长申盗决之禁渠民名罗公渠至四十二年知县李复聘复申严焉刻石元家院温泉渠源出黄芦庄漑上谷口下谷口黄芦庄田甘泉渠源出黒龙沟漑交水口上下东镇背后村田雷公渠源出野狐泉由白土沟至城西北三里姚村出沟行平地前代尝引入城嘉靖间城北地中尚有通水瓦桶万厯间知县雷复定分数始姚村次王顺坡下白土中白土上白土山家庄坡底薛庄宋家坪户头诸村轮漑月一周名雷公渠 旧志附入新城王公渠内误但后土壅泉涸为利甚微
  沙渠东南二十五里渠口在寺头村东北以村旁有广教寺唐贞观间敕建故名唐渠今名广教寺为沙渠寺后因设寺头村土人又名渠为寺头渠唐地里志县东南二十里有沙渠即此沙渠寺寺头村等地引漑十七日一番又仪鳯二年诏引中条山水于南城下西流十六里漑涑隂田
  北河渠水自横岭闗来沿河开渠轮漑后宫柏底茨凹里南王庄河底田二十二日一周
  董村渠渠口在村东秦王涧下故有渠久废明万厯二年知县王象干修因名新城王公渠漑董村北郭衞村田共二顷四十畆有竒十七日一周渗渠水二日三村并山庄轮用
  南阳渠渠口在河底村南漑南阳苏村中申田苏村渠渠口在苏村东漑村田
  小寺头渠渠口在苏村南漑小寺头阳社西郭田阳社渠渠口在苏村东漑阳社小寺头田
  西张渠渠口在苏村三皇庙前故渠久废明万厯初知县王象干修亦名新城王公渠漑西张东张田一顷一十畆坡神渠渠口在坡神村东漑村田
  下庄渠渠口在下庄村东坡神渠下漑下庄冯村田二十一日一周有渠上水三日坡神用
  南姚村渠渠口在南姚村北漑村田
  金贾葵董池神庙记一日过干河登清原南下望澄澜浩草木蓊鬰原下居人数十家皆临水而居问之则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谓在县之东北即此地耶泽畔之民艺麻植稻接畛连沟或织蒲而席或鼔棹而渔防泽而东茭蒲映水杨栁参云其北有高平之地则庙在焉
  李汝寛防城石堤记洓水发源绛县横岭开烟庄谷出谷即闻喜义寜诸里地自有宋熈寜开渠漑田至今不废葢上下三十里间而水几涸矣又三十里带城南而西入夏台达于黄河皆伏流之余也故水亦不能为城害惟是天作淫雨过水既无所分而中条山水北入峨岭水南入于是水势滋大而南城之西偏坏此东海王侯之所以议砌石堤也长以丈计一百六十有竒高以尺计二十有二濶下杀其髙之半上杀其髙之十有七而土不与焉
  河津县
  遮马峪渠在西北三十五里峪西泉繇山峡中出开渠引漑固镇里刘家院西硙干涧诸村地
  峪渠在北三十余里紫金山麓西距遮马峪十里有竒悬崖峭壁水由石罅出开渠引漑史家庄魏家院南北午芹诸村地
  神峪渠在北三十余里马鞍坞山下西距峪三里古树根下孔大如斗清水涌出开渠引漑南北午芹村地以上诸渠渠口胥用闸板啓闭有时渠身左右设格牕大小有制繇上达下限时刻以次放注周而复始
  河津濒汾河田河身卑洼难以引漑
  明时志遮马峪泉水县东北四十里一原坡下唐贞观中县尹长孙恕凿山修为二渠灌干涧故镇民田至元大徳间下流浇故镇者如旧上流浇干涧者以猛雨冲断水落下停民仍供水田税粮明隆庆五年知县张汝干凿山通渠水利复兴
  峪泉水县东北四十里水母庙下亦长孙恕开凿以上二渠水各有清浊二渠筑自唐时清水自泉出灌近山南北二午芹民田浊水待天雨峪壑水流灌僧楼南方平孙彪东长光得下亭清涧等里民田宋大观间竖二碑刻石图置县防今尚在焉明户部侍郎凌公奉例兴修榜谕更定遵守无坏独浊水分渠西长大涧灌东长光得下亭清涧等里者嘉靖十一年间山水暴涨崩入黄河积冲大沟深几百尺不惟亢燥七里民田而北山道路亦絶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高文学刻期兴修三月告成高一百尺厚六丈上为土桥通济南北傍防枝渠漑田千顷惜巅顶失防防寖坏明万厯初知县张汝干视旧址难修筑先于上流渠道繇寺庄而下可通东长光得等里者胥加防濬遇雨水大泄亦可以徧及也
  河津汾水南有孤稷二山浊水汾水北有遮马峪峪清浊二水峪东有神峪马鞍坞清水一渠唐地理志载西二十一里马鞍坞渠亦长孙恕凿所谓水母庙下乳泉是也但渠不在今治西当属北字之譌耳泉繇神峪越天涧而南为清渠一支爪峪筛崖泉繇鸦石距天涧而东为清渠一支县志所谓以上二峪水灌近山南北二午芹民田其清水胥分时刻载在水规浊水出峪有西长涧一支南下涧一支灌僧楼孙彪东长光得清涧下亭艳方南南方平等里唐志载北三十里有谷山堰贞观十年筑县志所谓清浊各有二渠者也
  路史禹治水七年三月庚子登覆鬴探穴获五符知治水要于是复岳下龙门受玉简以揆地遂周行天下
  汉河东太守雷保穿渠引汾水以漑皮氏县故渠尚存
  魏宣武时刘嵩请防黄河以通船漕授龙门都将歴年功不就坐流
  唐地理志北三十里有谷山堰贞观十年筑东南三十三里有十石垆渠二十三年县令长孙恕凿漑田良沃畆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马鞍坞渠亦恕所凿【县东南唐十石垆渠县志并不载宜修复】
  山堂肆考遮马谷在平阳府河津县北谷有水可分渠漑田
  宋大观间竪县堂二碑一碑爪遮二峪用水各渠图一碑马鞍坞神渠峪用清水支渠图
  金时河津旧县圯于汾元皇庆初移于县西北一里姑射山麓今县是也
  马光逺葫芦滩浮桥碑邑迤西葫芦滩当汾流入河之防为秦晋徃来之冲汉淮隂木罂渡军即此地也水深而濶行者必以方舟乃得济壬子作船十六只横浮水面联以鐡锁铺以木板车牛竞渡如履坦途明洪武二年刑部右侍凌氏奉防勘定申明古制刋峪水利榜文曰峪清浊二水同出一峪山下出泉涓涓不絶昼夜不舎者清水也附近居民浇灌大雨时行万山归聚沟浍皆盈者浊水也居民逺者亦得被其泽
  隆庆四年知县张汝干筑堤堰修水利
  明万厯三十二年知县白鲲修遮马峪清泉漑干涧等里民田
  稷山县
  县东北马壁峪猛水分三路 东路漑三界庄等村中路漑小社李老庄等村 西路漑范家庄等村县北晋家峪猛水分二渠 东渠漑仁义等村 西渠漑薛家庄等村
  县西北黄华峪猛水分四涧 畆头涧漑东峪口等村大涧漑邢家庄等村 小涧漑西峪口等村 百口
  涧漑翟等村
  清水一道随猛水渠道分水以次漑田两岸民胥有私渠
  以上诸水胥上满下流无得搀越渠长司之
  稷山县汾河东接绛州西连河津两岸频河地旧无渠道葢县境地形卑洼汾水居上河流泛涨易致渰没无庸引水且迁徙不常故古未设渠至于岸上地畆多开井浇漑其左右高陂堤岸河水多不能上流难以设渠旧志马壁峪涧系猛水古分三路东路首漑稷山三界庄余水漑绛州北董庄官庄光马庄等村中路漑李老庄大社庄亷城庄等村西路漑范家庄张家庄刘家庄东庄高渠西社中社等村胥稷山境明时官庄于中路开偏渠夺李老等村水万厯三十九年知县张思恭复古制有碑记
  国朝康熈十年又起争绛州知州张琰圭稷山县知县顾涞初断令于支流堵塞如东路有余水官庄方得漑田有碑记
  小社渠猛水马壁峪涧中路李老庄村北接水漑小社村田
  晋家峪涧内有浸水遇雨涨漑乡寜山底村及稷山县薛家庄仁义等村田万厯间知县李希召均水利东曲渠猛水漑东曲村田
  黄华峪涧系清水漑开张东西田雨则混入猛水东涧自上及下漑开张东村圏头村加庄邢家庄陶梁华峪涧东程社胡家庄梁村段村等地西涧自上及下漑开张西村路村华峪镇翟等村
  葫芦泉城北三里形如葫芦因名日漑田数畆流入泮池白杨泉小社村胥漑武平小村上王村洞治庄甘阳村东刘西赵村地武平系绛州
  三界庄池城北三十里万厯间凿引注马头山泉水以汲居民便之
  西长池城西南四十里庄近南山井深千尺居民艰于缾绠贮水以饮云
  姚庄池城西北三十里隐士姚绶凿筒引十里余注水漑田
  舗头堰城东北三十里沙沟庙前甃以障马璧峪水薛村堤城西二十五里故有涧无堤知县吴峻行令民筑堤滙水漑田二百畆有竒
  唐祐甫汾河义桥记绛人有成桥于稷山县南汾河水上入境称曰孝子初兹县有具舟之役邻邑有官修之梁自太原西河上党平阳至于绛州达于雍繇卒回程贾人射利济舟为防渡口如肆孝子畚筑于激射之旁根柱于沸涌之下曵索辫筏絷舟戾航一叹不可夺志三年其有成功广可方轨平可转毂去其饰成无丹艧取其固势异虹霓
  绛县
  头乡
  杨村庄绛水发源西门外西沟西杨北杨二村濒水田设渠北杨村正月一日起七日止西杨村八日起十六日止遵水碑轮漑周而复始
  冷口峪水泉发源横岭闗东西冷口宋庄三村濒水田设渠东冷口月一日起四日止西冷口宋庄五日起十日止遵水碑轮漑周而复始
  西菉家庄水泉发源县境周家庄赵村庄崔必庄沟内西菉家庄栁庄二村濒水田设渠水程以十二日为度西菉家庄使水七日三月一日起六日止七日为渗潭水栁庄使水三日八日起十日止十一十二日又西菉家庄使水遵水碑轮漑周而复始
  三乡
  大郡庄大交镇浍河发源大郡庄南大郡大交二村濒水田设渠水程以十一日为度大郡庄正月一日起六日止大交镇七日起十一日止遵水碑轮漑周而复始贺水庄玉龙泉发源贺水庄村西贺水陈景二庄与翼城县中贺水西贺水西庄里等村濒水田设渠水程以四十日为度绛县贺水庄二月二十五日起引漑一十六日翼城中贺水村引漑九日西贺水村引漑十日西庄里引漑三日绛县陈景庄引漑二日遵水碑周而复始
  四乡
  范必庄水泉发源庄境东南濒水田设渠繇上及下轮漑
  旧志洓水发源东南十五里自陈村峪出伏流地中至栁庄复出居民漑田
  圣水西十里杨村圣水寺申地列三泉甜苦异味祷雨多应疾者饮之即愈邑所谓古刹灵泉也
  故郡水出县东北四十里源方二畆其深不测分三渠一故郡一陈景一大交胥漑田
  逆沟水出东八里泉自沟中北流入曲沃漑田沸水发源北十五里绛山下入曲沃漑田绛人殊尠资借玉龙泉出东北五十里东贺水村之西漑贺水庄田余水顺流而西漑翼城中贺水西贺西庄三村田余水又漑绛县陈景村田有水程
  沙峪雨水东三十里雨水暴涨居民引以漑田续鲁峪雨水东五十里亦通沁水漑田颇广 邑志曰环绛皆山仅供薪樵绕山有水惟资隣灌然则绛之水利微矣
  垣曲县
  东河
  峪子村渠发源村境方家沟起漑至庙门前止共漑水地一顷四十五畆
  硖口村渠发源村境龙王庙起经谭家沟村石家沟村至李家圪塔止共漑水地十四顷三十五畆有竒墱坂村渠发源村境河神庙起至牛家坟止共漑水地四顷九十三畆有竒
  同善村渠发源村境骆驼腰起至太山庙止共漑水地一顷五十五畆
  以上四渠胥发自山泉繇上及下以次引漑
  西河
  臯落镇渠发源镇境西门前起至东门止共漑水地一顷三十四畆有竒
  青亷村渠发源村西境起至村东止共漑水地三顷七十二畆有竒
  长直村渠发源村境庙前起至河庙前止共漑水地一顷八十七畆有竒
  交斜村渠发源村境西河起至龙王庙止共漑水地三顷四十畆有竒
  王茅镇渠发源村境龙王庙起至磨儿沟止共漑水地八顷九十五畆有竒
  栁庄村渠发源村境西磨起经河西村至小杨沟止共漑水地七顷六十七畆有竒
  毫城村渠发源上毫城西窰起经下毫城至春水沟止共漑水地七顷八十六畆有竒
  小赵村渠发源村西境起至石家岭止共漑水池一顷七十畆有竒
  辛庄村渠发源村境上河起至下河止共漑水地九十三畆有竒
  城垣渠发源演武塲起至南门口止共漑地七顷三十五亩有竒
  官店村渠发源村境西河起经上丁村至下丁村庙前止共漑水地三顷五十一畆
  以上十一渠胥发自山泉繇上及下以次引漑
  旧志堡头渠【北七里万厯间知县赵乾清引水漑田】店头渠【北十里万厯间知县吕恒引水漑田】峪子渠【北十里】峡口渠【北三十里】墱坂渠【北三十里】瞽冢渠【北四十里】小赵渠【西六里万厯间知县仝梧开后塞知县赵乾清复防通】毫城渠【西十五里】栁庄渠【西十五里】王茅渠【西二十里】五龙渠【西二十五里即五龙祠泉水民资灌漑】交斜渠【西三十里】长直渠【西三十五里】清亷渠【西四十里】官店渠【西六十里】社村渠【西北二十五里】臯落渠【西北五十里】辛庄渠【西三里】城西渠【西里】 城东渠【东一里即湛水出河内轵县旧名舜清康熙元年知县董尔性凿石开渠引水漑田】
  舜井北四十里瞽冢村流浮井口民资浸田
  马逢造舜井双池记井久涸万厯丁未嵩阳梁侯令垣诣祠拜祀诘久井水涌出父老曰水出幽深至为寒沍引于沟洫难为禾稼侯曰一转移之令其委和可资灌漑乃令创池塘二祠以内砌一池深七尺祠以外更修一池深九尺逓引井水导利民间灌漑十余里二麦勃然兴矣
  鲁圣学古渠水利记邑郭外东北隅有龙泉曰滴水泉悬崖而出上有神祠下有池池东有清波沈水支流自北而南入大河顾古未有引以漑田者顺治己亥邑侯董公尔性凿山引水不越月而渠工告竣明嘉靖九年大雨水圯城南面
  嘉靖十三年黄河溢淹南门
  十五年水深数尺两河溢城圯
  刘鲁防城石堤记垣曲城讵山不二百武而遥而毫清河经其下与黄河口防秋水泛涨万壑奔注浸城城溃则亟筑令赵公创防城堤入为御史出按晋议发公钱三千缗佐堤费堤广七尺崇倍之下地三尺延长二千七百尺俱砌以石板庚子正月成寻大水垣恃堤屹不为害
  津梁
  绛州
  泽掌桥在东北三十里泽掌镇
  王马桥二一南王马一北王马在西八里
  通津桥在东北二十里龙香里明正徳九年建
  孚惠桥在西北二十里三泉庄
  水西桥在西北二十里
  周村桥在西三十里周村
  三林桥在西七里三林庄
  浍水桥在南五里
  寨里桥在北三里明治中知州徐崇徳建
  南门浮桥在南门外汾河上
  隐身桥在北闗阁下相传宋太祖微时曾隐身于此闻喜县
  西门桥在大西门外
  西桥在西三里常家房子涑水下流
  南桥在南门外涑水上嘉靖元年知县张问行招僧可良建李汝重张详碑记
  志桥在西三里桃村
  金稷桥在东五十里兰徳镇
  横水桥在东六十里闻喜绛县之界明正徳十一年两县协修宋学顔后废
  河津县
  修福渡在南八里
  黄村渡在东南二十八里
  黄河渡在东一十里黄河东岸
  禹门渡在北三十里唐置龙门闗明洪武三年置巡检司
  陶家营渡在西南三十里明平阳衞屯
  双营渡在西南三十五里明平阳衞屯
  夹旬渡新庄渡胥在西南五十里
  苍底渡浮桥在南八里崔鸣鷟重修
  葫芦滩浮桥在西南十里知县马光逺建胥在汾河上稷山县
  通济桥二一在汾河荆平渡口明万厯间知县薛承教建后知县刘三锡造渡船十一在绛山西南横水镇
  利济桥在县北
  通峪桥在西北十五里
  广济桥在小社村龙王沟
  成夫桥在汾河南修善村当稷王山水之冲省祭文世兴造工未竣卒妻贺氏继成夫志因名
  永济桥在东北五里
  万善桥在县东五里舗鱼儿湾
  汾阳县在西十里吴城村
  汾河浮桥四一在稷山县南二里一在苑曲西一在苑曲东一在县西十里李村
  绛县
  通济桥在横水镇
  逆沟桥在东十里明嘉靖间民王仲英建
  赵村桥在西十里
  通逺桥在东二十里李册村明万厯中知县李大本建保障桥在三间村
  义济浮桥在冷口峪中
  垣曲县
  济民渡在南三十里黄河北南对渑池县南村设舟王公桥在西北二十里王茅里
  南闗桥
  迎恩桥在西闗
  臯王桥在城北
  葛寨桥近葛寨城
  五龙桥在交斜南
  汤王桥在上毫城
  臯落桥在臯落镇东
  贯沟桥在陈村西
  吉州【直】
  吉州并属县崇山峻岭泉水出自沟涧民田无可设渠旧志甘泉州西街深八尺其味甘甜作酒醋最佳朱子云龙门未经凿治时正道不甚泄一滚入闗陜一滚往河东为患最甚今按地势北高而南下洪水自孟门大溢逆流其一滚入闗陜者从宜川而南一滚往河东者从吉州而南也【禹贡锥指】
  乡寜县
  旧志新濬河渠明万厯间知县彭万里濬河渠十三道漑地三百三十五畆
  豁都峪东一百三十五里即今官水峪也歳大雨西山诸水防于此下通襄陵太平界漑田甚广
  温泉南半里髙山之阳湛然深碧沍寒不凝防山麓西流岭畔石田资其灌漑
  栁渠泉西南七十里源出栁朴渠经流上马台涧中漑河津县水田
  龙王池东南半里自石孔中出川田资灌漑
  乡寜县城古濒河数有水患宋皇祐三年令刘舒改迁故垒即今县池也
  津梁
  吉州
  龙门飞桥在壶口石峡上后圯
  淇水桥在州宣化坊西下有淇水穿城入河
  东河桥在州东
  小水桥在长寜门外
  旱水桥在北闗
  乡宁县
  惠民桥在西闗外明万厯中知县焦守已改建
  永寜桥在旧城门外
  隰州
  隰州田耕山上人多窊处惟恃雨泽古无渠道其山水胥入溪河河边无寸地云
  旧志温泉州北二百里旧温县
  明范守已徙河筑城记隰州川流受高唐温泉蒲子诸山峪泉源总至暴涨无时城常受其侵齧万厯壬寅欲徙河流而川中土石杂揉猝难凿濬至五月终乃得成渠导水西去复聚石为长堤以防侵轶之虞而水骤至石堤漂没戊夜水倐流西山下涓涓若衣带城堧外土石壅起若长堤然所凿中渠亦淤塞无迹初西山下土高石坚势不可穿濬至是一旦成渠长二里许水流其中人皆以为异
  苏万民范公祠记范公为堤紫水之长八十许丈捍泛滥为久逺计
  蒲县
  旧志通惠渠水自库拔村南入渠漑田渐引至城由县治入学宫出复漑民田渠自知县韩超然始寻壅塞知县郑可行复防通后又塞
  沟渠水县境河水不能灌漑民筑沟渠借雨水以资漑田槪不入于河及地多荒芜沟渠之水多入河河时泛涨齧田为害
  大寜县
  大寜地皆高原峻岭古无渠道
  旧志麻束沟源出捕狐山南流达昕河明成化间知县刘绍宗傍山凿石刳木为浮渠引水入城注泮池中且漑东闗园田数十畆后废
  禹贡冀州旣载壶口治梁及岐 曽曰吕不韦云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防通谓之孟门按地理志谓壶口在北屈之东南而郦道元谓孟门在北屈之西南则壶口孟门之东山也龙门在梁山北则梁山龙门之南山也以是言之其先河出孟门之上横流而出则知其东之壶口其南之梁山其西之岐山皆垫于水矣禹于壶口之西辟孟门而始事于壶口于梁山之北辟龙门而终事于梁山而其余功又及岐山焉葢壶口梁岐一役也其施功皆同时不可分言于二州故并言于冀也【壶口在马鬬闗南二十五里闗在大寜县治西七十五里梁山在韩城县西北九十里岐山在岐山县东北十里】
  吕祖谦曰壶口龙门之上口水之为患本于龙门狭隘故禹凿之以行水此用功之最大者
  薛季宣曰传称禹凿龙门儒者多未之信夏书既载壶口不可诬也
  路史兖青冀之流皆自其东北走海而冀又上京故治水之急先于河于是发迹壶口治梁及岐南至于华隂东至底柱对孟津防三门以奠西河
  永和县
  永和地皆高原峻古无渠道
  旧志曲村渠北五里旧无水地仙芝坊开筑漑田索陀川东三十里
  岔口川东北二十里
  东峪沟东五里
  西峪沟西二里
  以上胥开筑引水漑田
  香岩西北七十里有清泉可漑田
  灵液泉东城下旧有碑云河清二年有龙跃自泉中因名灵液其水甘冽民汲饮于此
  津梁
  隰州
  横河桥在北六十里万山之水防聚于此故名
  通济桥在南三十里蒲水上
  贺家桥在南十五里南峪村
  曹城桥在南十五里
  官道桥在北二十里蓬门村
  永济桥在东门外明治初知州王彛建
  龙泉桥在南二里隅里
  趋善桥在州西千佛庵下庵
  蒲县【津梁无】
  大宁县
  马鬭闗渡在县西七十里唐置闗洪武二年置巡检司夷吾桥在县东一里知县韩士奎建
  荷叶桥在县西荷叶沟口
  麻束桥在县东麻束沟口
  龙泉桥在东山下
  上石桥在西闗水门外明知县刘丕声建
  下石桥在西闗通秦门外
  茨梅桥在县西
  永和县
  鐡罗闗渡在西南七十里
  兴徳闗渡在西南六十五里黄河岸
  义桥在南门外

  山西通志卷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四
  水利【六】
  黄河
  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防河源出于昆仑山下之基其初纎微源高激凑故水色白也所受之水并计凡有一千七百以其所受渠多沙壤溷淆故为一川而水色黄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者此河自然之势也
  黄河在归化城西一百七十里笔写气繇西北山嘴折而东南流至脱脱城西折而东南三十里至喇嘛湾山嘴复折而西南至寜武府偏闗县老牛湾入闗河口其南则河套也
  黒河在归化城东百余里西流至脱脱城西南伏流入黄河 头道河二道河三道河即兎毛河水也西南流至岔河口入黄河 七星湖在归化城西南一百七十里西入黄河 清水河在归化城西南三百里有竒西北流至岔河口入黄河 寜边河在平鲁县边外西入黄河
  黄河自平罗所东榆林衞西境出塞迳废丰州西 按丰州乃隋唐之丰州非辽金之丰州也辽金丰州在今右玉县北
  折而东迳三受降城南
  元和志三受降城景云三年朔方总管张仁愿所置也顾景范曰中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西城在废丰州北八十里东城在废胜州东北二百里胡朏明曰东城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后魏尝都此唐置振武军按韩重华屯田东起振武转而西极于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际六百余里昔人谓黄河在他处为害在寜夏独为利以重华事观之则利不独在寜夏矣水经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注河水南入桢陵县
  西北縁胡山歴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予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亲所经渉县在山南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 缘胡山今在朔平府平鲁县西北黄河西来折而南流处桢陵即废东胜州也其故城在县西北河东岸沙南故城在西岸榆林塞外唐为胜州地 此黄河入内境之始 水经河水从县东屈南迳沙陵县西白渠水注之白渠水出塞外西南流入河 沙陵汉属云中郡今水入河处名沙陵湖白渠水一名黒河
  折而南迳废胜州东入塞为平鲁县界平鲁西岸乃河套也废胜州城在榆林衞东北四百五十里本汉云中五原二郡地隋置胜州治榆林县元和志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林塞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东受降城在县东北八里榆林闗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自夏州朔方县流入又经河濵县东十五歩濶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濵闗渡处名君子津平鲁县本汉雁门郡之武州县隋唐以后为朔州地元和志黄河在朔州鄯阳县西三百里自唐河西胜州移置胜州于此曰东胜州其故城在平鲁县西北元和志唐徙东受降城于绥逺烽南即东胜州治也明洪武初改建左右二衞兵民皆耕牧河套中二十六年城东胜永乐初移就延绥其地遂墟
  国朝属理藩院榆林志河套之地南抵边墙北濵黄河逺者八九百里六七百里近者亦一二百里唯黄甫川之南焦家坪及娘娘滩羊圏渡口为最近云 水经又南迳赤城东又南迳定襄桐过县西 河水于一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今在平鲁县西即所谓湖
  滩河也水经注昔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迳故里南而北西流注于河
  偏头闗河曲县黄河上接古界起西流下至保徳州界止衺一百五十里
  黄河又南迳偏头闗河曲县西岸北岸亦河套地至河曲县唐家渡北岸保徳州天桥峡西北岸乃府谷县也黄河南流迳黄甫川东九里入府谷县界又南迳县东去县百歩东南为河曲县黄河在县西北旧府志自县东北故东胜州境转而西南流八十里至县西北平泉村复转西流九十里至天桥峡又南流八保徳州境偏头闗在河曲县东北一百十里保徳州黄河在州西北一里 偏头闗官河至闗河口入河吊子沟马圏嘴沟大泉沟沙庙沟入官河 河曲县大涧河镇口河平泉入河石佛河沙泉河至保徳入河保徳州东沟水西沟水腰庄水芦子沟水石堂水
  土门沟水朱家川鸭头川入河 水经又南树頺水注之 水出东山西南流至沃阳故城西而南注于河 沃阳汉雁门西部都尉治 当属闗河 又南大罗水注之 水上承树頺河南流西转迳武县故城南又西南注于河 武县在善无县西百五十里又左得湳水口 水出西河郡美稷县西流合吕
  梁洪水而注于河 锥指按平鲁衞西有吕梁山湳水口当在今河曲县西北天桥峡 平鲁西吕梁山水势未为极险今临县永寜保徳天桥峡虽距土军太逺而水势与水经注所指相近
  保徳州黄河上接河曲县界西流折而南下至兴县界止袤一百三十里 兴县黄河上接保徳州界南流下至临县界止袤一百七十里
  黄河繇保徳州西五十里韩家川复折而南迤南迳兴县西其西岸乃府谷县神木县葮州也
  黄河在神木县东十里葮州东一里 兴县在岢岚州西一百五十里黄河在县西五十里元和志岚州合河县黄河在县西二里今兴县西北五十里有合河故城 兴县岚漪水至裴家川口入河蔚汾水至黑峪口入河浩旻泉入河南川水交楼水通惠泉入蔚汾水
  临县黄河上接兴县界南流下至永寜州界止袤二百一十里其西岸乃吴堡也
  吴堡黄河去县一里临县黄河在县西八十里临泉水即湫河也一名吃那水元地理志黄河正南流过保徳州葮州及兴州境又南过临州凡一千余里与吃那河合临水古作陵水 湫河孝才河青凉河曲峪河杏林庄河第八舗河凡六河入河郝家坡河小马坊河乔子川河榆林河甘泉河安业河大峪河小峪河钟底河故县河窰头河太平河万安河麻峪河善卷河青堂河凡十六河入湫河 水经又南陵水注之 水出陵川北峪南迳其川西转入河 当属临水
  永寜州黄河上接临县界南流下至寜乡县界止袤六十里
  寜乡县黄河上接永寜州界南流下至石楼县界止袤三十五里其西岸乃绥徳州也
  绥徳州黄河去州一百二十里永寜州寜乡县黄河胥在西元和志石州平夷县黄河西去县一百四十五里定胡县黄河去县西二百歩旧唐志贞观二年于定胡置孟门县今孟门闗在州西五十五里平夷县故城即今寜乡县治黄河在西一百五十里寜乡在永寜南五十里 永寜州北河通考所谓离石水也至州西四十里后河底入河东河南河至交口村入北河 寜乡县清水河至永寜入河蕉山泉子山诸水入清水河 水经又南得离石水口 注出离石北山南流迳离石县故城西其水又南出西转迳隰城县故城南其水西流注于河 离石水即赤洪水今名北河
  石楼县黄河上接寜乡县界南流下至永和县界止袤一百里其西岸乃清涧县也
  清涧黄河去县一百里石楼黄河在县西九十里石楼沙河二南至谭庄东至隰州境皆西流入河水深五尺 屈产泉入沙河 水经又南过土军县西注吐京郡治故城卽土军县之故城也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吐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迳其城东西北入于河 沙河即土军水屈产泉即龙泉
  永和县黄河上接石楼县界南流下至大寜县界止袤九十里其西岸乃延川县也
  延川黄河去县四十五里永和县黄河在县西六十里 仙芝河至千枝沟入河甘露河索陀川榆林川五花泉入仙芝河 水经又南得大蛇水 发源谿首西流入河 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发源东露西流入于河 河水又南左防石羊水巡谿东入道源穷谷西流注于河【今永和西南五十里有石羊城魏太武筑置石羊军】
  大寜县黄河上接永和县界南流下至吉州界止袤四十五里其西乃延长县也
  延长黄河去县三十五里大寜县黄河在县西六十八里孟门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与吉州分山 隰州紫川蒲县蒲川防为昕川过白马扫入河吉州麻束沟义亭川大寜小道沟入昕川义亭川一名羊求川防蔡家川入昕川 水经又南过蒲川石楼山南迳蒲城东 注武谿水南出得黄芦水 东出歴蒲子城南东北入谷极谿便水之源也又南合紫川水出东北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 水经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 河水南迳北屈县故城西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又有燕完水注之异源合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鲤鱼 歴涧东入穷溪首便其源也 又南羊求水入焉 东出羊求川西迳北屈县故城南城则夷吾所奔邑也其水西流注于河
  吉州黄河上接大寜县界南流下至乡寜县界止袤八十五里 乡寜县黄河上接吉州界南流下至河津县界上袤六十五里其西岸乃宜川县也
  宜川黄河去县八十里吉州黄河在西六十里壶口山在州西南七十里乡寜黄河在西七十里按元和志丹州汾州县西南至州七十里黄河在县北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葢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千歩濶三十歩悬水奔流鼋鼍鱼鼈所不能游今汾川故城在宜川县东七十里孟门山在县东南二十里黄河西岸山势绵延与吉州孟门山参差相接即文城故县西南三十六里河中之石槽山也 吉州清水河寛静河南涧入河山峡诸小水河防泉入清水河 乡寜鄂水至师家滩入河罗峪河暖泉龙王池水入鄂水 水经又南为采桑津 又南至崿谷旁 东北穷涧水源所导也西南流注于河
  河津县黄河上接乡寜县界南流下至荣河县界止袤七十六里其西岸乃韩城也
  韩城黄河去县十五里龙门山在县北五十里河津黄河在县西元和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鼈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腮龙门尚书蔡氏传李复云同州韩城北有安国岭东西四十余里东临大河濒河有禹庙在山断河出处禹凿龙门起于唐张仁愿所筑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此山尽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束于山峡间千数百里至此山开岸濶豁然奔放怒气喷风声如万雷予按旧説禹凿龙门而不详其所以凿诵説相传但谓因旧修辟去其龃龉以决水势而已今详此説则谓受降以东至于龙门皆是禹新开凿若果如此则禹未凿时河之故道不知却在何处而李氏之学极博不知此説又何所考也今按此説是禹繇今平鲁县西唐东受降城凿山穿地至韩城之安国岭麻线岭矣顔师古汉书注积石山在河闗西羌中龙门山在夏阳北言治河施功自积石起凿山穿地以通其流至龙门山也孔安国书传言禹治河或凿山或穿地以通流孔頴达正义又谓自龙门以下亦然今按此説是禹又繇汉龙支县小积石山今河州积石闗西南千二百里大积石山凿山穿地至河津韩城北之龙门又繇龙门至风陵砥柱等山阜矣此古今水利之最巨者志于河津以备考 黄河西北出乡寜境距县二十五里西南入荣河境距县二十里今河益东徙县西距河十里西南距河二十余里 汾河古至荣河后土祠下入河明隆庆四年东徙至河津西南二十里胡芦滩入河今滩亦没于河矣山西太原汾州平阳绛州诸水并河津马峪爪峪诸泉渠多入汾河 水经又南出龙门口汾水从东来注之注昔者大禹导河积石防决梁山谓斯处也即经
  所谓龙门矣 水经又南迳梁山原东 注自原山东南出至河晋之望也在冯翊夏阳县之西临于河上
  荣河县黄河上接河津县界南流下至临晋县界止袤七十里其西岸乃郃阳也
  郃阳黄河去县四十里韩城县志黄河自龙门而南距郃阳不百里河壖多客土遇潦輙溃按韩城郃阳之土性犹河津荣河之土性也荣河黄河旧在县西五里明时渐徙而东正徳二年遂至城下今去县仅七十歩 瀵水在南赵村西入河 水经又南过汾隂县西魏土地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隂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丘上有后土祠 水经河水又迳郃阳城东注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隂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溃泉上涌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土人壅其流以为陂水种稻东西二百歩南北一百余歩与郃阳瀵水夹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相潜通其水西南流厯朔坂西西流注于河
  临晋县黄河上接荣河县界南流下至永济县界止袤四十里其西岸亦郃阳也
  临晋黄河在县西三十里县志吴王寨者吴王二姓居此今为吴王渡与郃阳渡相对夹马渡口在吴王寨南 水经河水又南迳陶城西 元和志陶城在临晋县北四十里 水经注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去厯山不逺又曰南对蒲津闗
  永济县黄河上接临晋县界南流至风陵渡折而东下至芮城县界止袤一百七十五里其西岸则朝邑县华隂县也又折而东其南则潼闗县阌乡县也
  朝邑黄河去县二十八里有临晋闗华隂黄河去县九十里永济黄河旧在府西蒲津门外明隆庆四年水涨溢入城西门及南北古城门是年河西徙万厯八年复决而东齧城闉甃石岸以障之后渐徙而西去城十余里
  国朝康熈三十四年复东徙去城五里有蒲津闗与临晋闗夹河相对 水经又南过蒲坂县西 皇甫谧曰蒲坂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阳及瀵者也绛县横岭山涑水注五姓湖又西流经孟盟桥入于河绛县闻喜夏县安邑猗氏虞乡临晋水多入涑水五姓湖古名张扬池水经注陂分为二东张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东陂今五姓湖西陂今鸭子池也 妫汭泉太平寰宇记出河东县南三十里南流妫北流汭东西相距二里合流入黄河雷泽西南首阳山下南流入河 玉洞泉寒谷泉胥入黄河 涑川西入于河 神龙潭谷泉谷口泉苍龙谷口泉胥入黄河 永乐涧水南入于河今为永乐渡 蒲州泉泽沟多入前项水 蒲津渡蒲津桥后魏迄唐初皆横絙百丈连舰千艘辫修笮以维之系围木以距之少败輙更费不訾开元十二年于黄河两岸辟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前后铁柱三十有六铁山四夹岸以维浮梁今西岸缺其一 钟羽正王基行状庚辰陞参政治蒲州州并大河一日河忽南溢且抵城声如霆震城中皆惊号公于陷处见石堤横亘葢逺古以防城者遂建议接而増之自城抵首阳之麓蜿蜒如游龙河自是不为患 水经注南有厯山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水南曰妫水北曰汭水乃迳歴山下孔安国曰居妫水之内马季良曰水所出曰汭然则汭似非水而今见有二水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于河 水经河水又南迳雷首山西 注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水经又南涑水注之 注水出河北县雷首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 水经又南至华隂潼闗渭水从西来注之 汲冢竹书纪年曰晋公子重耳渉自河曲杜预注河曲在河东蒲坂县南此即黄河南流折而东流之地也 水经河水歴潼闗南与渭水防 注河在闗内南流潼激闗山因谓之潼闗 元和志闗西一里有潼水因以名闗潼闗衞在陜西都司东明析华隂地置西至华隂县界一里黄河在衞北一里潼闗故城在衞东南四里左传所谓桃林之塞元和志自灵寳县以西至潼闗皆是 水经注闗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 水经又东过河北县南注县与湖县 河蓼山出襄山蓼谷西南流于河水经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注水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二十余里北去首山一十许里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按中经即渠猪之水也山海经曰甘桑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东则渠猪之山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芮城县黄河上接永清县界东下至平陆县止袤七十里其南岸则阌乡灵寳县也
  陌底渡上六十里至永乐渡下六十里至茅津渡阌乡县黄河南去县七里阌乡古桃林塞地所谓防牛桃林者也三秦记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好行则牧华山休息林下恶行则决河漫延人马不得过矣此言黄河南北岸之易被河患也灵寳县黄河南去县十里灵寳县亦古桃林塞地芮城黄河在县南二十里县北有河北故城唐贞观十一年河溢坏陜州河北县即此城也 葡萄涧滙五泉南流入河 三涧合二沟南入河 朱吕沟水古名恭水即山海经所谓甘桑之山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者也 仪川沟水古名浢水南入河即浢津渡今名陌底渡者也 水经河水自河北城南迳芮城 注河北县有浢水浢津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
  平陆县黄河上接芮城县界东流下至垣曲县止袤二百三十里其南岸则陜州也
  陜州黄河南去州二里献帝春秋献帝东归至陜议者欲浮河东下太尉杨彪曰从此以东有三十六滩非万乗所当御也乃止元和志曹阳墟俗名七里涧在陜州西南七里黄河自灵寳界流入此险与平陆共之者也平陆黄河在县南二里 洪阳渡县西四十里大阳渡县南二里茅津渡县东二十里白浪渡县东一百八十里 五十余年来狐家窝至盘南舗水势北腾地陷裂且十里 南侯涧至葛赵村南二里入于河 三涧东西二沟合大涧至三口东南入于河 铁牛碛在黄河中 盘南涧繇石槽沟南至盘南东入于河 沙涧至沙涧口入河 圣人涧三泉合流南入于河 开元新河在三门北 砥柱山在黄河中西去陜州四十里西北去黄河五十里元和志砥柱山俗名三门山在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中 王翰游三门记三门集津在平陆县治东三十六里道通东西延至黄堆循河东下再行十里至其处河南山峻下其尾属于北山凿山作三门以通河流南为鬼门中为神门次北为人门又次北为开元新河又以中为夜乂门北为金门新开河为公主河未详其説也鬼门逼穿水势极峻急人门水稍平缓直东可五十歩中流有小山乃砥柱也东又十歩其水潆回谓之海眼深不可测神门最修广水安妥葢唐宗漕运之道山岩上有阁道且牵泐石深寸许正南下五歩有石耸起侧视若香罏然东又三十歩一峰可高数丈不甚竒新开河南北广约计二丈其岸石如甃又直如绳取者行百余歩与神门水合 都穆记砥柱在陜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循河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百五十歩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履其地故谬误若此唐赵冬曦三门赋序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
  中流葢夏后之所开凿其最北有两柱相对距岸而立即所谓三门也次于其南有孤峰揭其峰顶平濶夏后之庙在西有孤石数枚圆如削成复次其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湍水从黄老神前东流湍激蹙于虾石折流而南潄于三门苞于庙山乃分为西流淙于三峰之下抵于曲限防流东注加以两崖夹水壁立千仞盘纡激射天下罕比 水经又东过陜县北又西迳陜县故城南水经注东则咸阳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陜津注河河南即陜城也 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投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沈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唯见水异耳嗟嗟有声予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水之所以涛波者葢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 水经又东过大阳县南 注交涧水出吴山东南流入河河水又东路涧水亦出大阳城西西南流注水入于河 水经河水又东迳大阳县故城应劭地理风俗记城南大河之阳也 水经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 注桥水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流沙涧乱流迳大阳城东河北郡治也涧水南流迳注于河河水又东左右合积石土柱二溪并北发大阳之山南流入于河 水经又东过砥柱间 注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旣决水流防分指状表目亦谓之山门矣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岐举羣山叠秀重岭干霄郑元按地説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葢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予按郑元所説非自西河当无山以碍之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杰出势连襄陆葢亦禹凿以通河碍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川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坏舟船自古所患汉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上乃令焉镌之裁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兵部监运諌议大夫冦兹帅五千人歳常修治平河岨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五户祠铭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五户滩名也
  垣曲县黄河上接平陆县起东流下至济源县止袤一百九十里其南岸则渑池也
  渑池县黄河与垣曲分水垣曲黄河在县南五里西南繇南门至济民渡五里北岸乃垣曲之东滩村南岸乃渑池之洋胡村也又至利民渡十里北岸乃垣曲之寨内村南岸乃渑池之南村闗也 县志黄河九曲此为一曲亳清河繇开店河顺流而东经郭南入黄河有石堤防城 园子河南流入黄河 五虎涧入河 垣曲河涧沟多入河 水经又东至平隂县北又东邓清水从西北来注之 注清水出清亷山之西岭东南流出峡峡左有城葢古闗防也清水厯其东南流迳臯落城北与倚亳川水合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清水又东迳清亷城南又东南流又防南溪溪水出南山而东注清水又东合枣涧水水出左人岭下南流俗谓之扶苏水又南歴奸苖北马头山赤泉水源西南迳垣县故城北其水西南入清水色白浊初防清流流注乃有元素之异也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又东南流注于河 清亷倚亳二水合所谓亳清河也 水经河水又东与教水合 注出垣县北教山南迳辅山高三十余里上有泉不测其深山海经曰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者也水南流歴鼓钟上峡悬流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水广一十许歩南流歴鼓钟川分为二涧一涧西北出一百六十余里今闻喜县东北谷口犹有干沟里故沟存焉今不蓄水一水歴冶官西城西阜下有大泉西流注涧与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峡其水重源双发南至西马头山头东载坡下又伏流南十余里复出又谓之伏流水南入于河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焉又南流注于河是水冬干夏流实为干河也今世人犹谓之干涧矣 水经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 注水出河东垣县宜苏山俗谓之长泉水其水北流分为二一水北入河一水又东北流注于河 唐大厯时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刘晏按行浮淮泗达于汴入于河右循砥柱硖石观三门遗迹至河隂巩洛见字文恺梁公堰厮河为通济渠视李杰新堤尽得其病利繇是能歳致四十万斛于闗中
  汾河
  寜武县发源西六十里管涔山下圣母庙【泉源繇庙中流出广四五尺寻广一丈五尺】与林溪山龙眼泉合流于支锅石前【汾源旁石罅多水脉】西南流经三马营一里二马营十五里头马营二十五里寜化北屯三十五里合寜武西南天池海水流寖钜又经坝门口合芦芽山水【胥汾河之源也】又经南屯村虸蚄庙川湖屯又经沟口村十家庄又南流十里经定河村【少昊孙昌宁公所定也】又经潘家湾共袤一百五里入静乐县界永安镇
  静乐王弥滩河至沟河村入河 榆会堡磁窰湾河至十家庄入河 水经注泉源道于南麓之下葢稚水蒙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聨峰接势又南与东西温谿合
  静乐县城西汾河繇寜武界永安镇西流经张家湾段家寨贺丰村閙栁沟胥五里万虎峪沟口宋家村西河沟风沟村一十六里又经县城西崕村店上村胥五里又南流经王端庄杨家崕八里胡家庄西大树苏房村胥五里新庄村十里漫唃湾西陆度河岔村下进牛一十六里石峡沟十里范家村娄烦镇西街村七里蒲峪村官庄村石家庄杜招曲罗家曲二十七里灰崕村雁门村胥十里又经河东镇至武村沟口七里又繇武村沟口东流经木山武家庄杜家庄胥五里魏家坪十里城庄贯峪村闫家山马家沟胥五里又经县南古贤村赵王城砂防村胡家沟张贵村一十五里神峪沟榆湾村东大树丰润村李家防湾子村高家舍东六度窰上峰岭底三十五里常家坡二十里唃儿头庙湾村闫四堐杨卷庄史家寨下石家庄强家庄防马村二十六里龙尾头三里入交城县界
  汾河繇永安镇向西纡北复绕而西经县城西南行百里折达河东东流数十里斜注东南入交城 东北一百二十里碾子河西南至县南半里入河 西五十里羊儿河东至县西南一里入河 南十五里社干河至王端庄入河 岚县岚河东北至县西南六十里入河 南一百四十里监河至娄烦镇入河
  交城县汾河繇静乐县龙尾头东南流入县境距县城一百五十里河北经芦峪口郝家沟梭谷村防主村羽树曲滩上村西曲村火山村东入阳曲县河口村界河南经镇石底成家曲隂家沟两泉村古交村铁磨沟东入阳曲县张叶沟界县境三十一里有差又经阳曲太原清源县盐村界复西流入县东南境二十八里河北经义望村阳渠村杜家庄东汾阳河南经郑村连家寨郭家寨贾家寨县境又二十六里入文水县界石堠村
  北一百三十里孔河至马兰村入河 县西北歩浑水至县东入河 县东北防莎水至县东南入河
  阳曲县西二里汾河繇交城县界河口村东流经河下村五里六家河村周家山胥八里扫石村五里又繇扫石峪山峡经五科村九里又北流经小塔寺头村下懐村一十七里又东流经北崖头村石槽村大夘村五堤村二十九里又东至烈石口八里东南至上兰村二里河西繇烈石口出山南流经土堂村留村呼延村张村杨家村柴村芮城村营村摄乐村三给村小大东流村彭村前后北屯村共袤四十五里入太原县界王村河东繇上兰村出山南流经西村翟村向阳镇上碾下温村北南固碾下兰村赵庄村古城村沙河村北拐角南闗老军营共袤五十一里入太原县界杨家堡
  汾州南汾水之险莫如雀鼠谷太原西北汾水之险莫如石峡扫谷繇扫谷干烛谷出烈石口流始平汾河自烈石涌出两山夹水势如急箭地高水难升土松水易决 西北一百二十里扫谷水南出天门谷入河 西北四十里烈石泉南流三里入河 北三十里洛隂水至阳曲湾入河 东北五十里涧河水西南入汾
  太原县东十里汾河繇阳曲县老军营西流入县境河西经大小王村南屯吴家堡又东南流经西寨堡姑姑寨旧寨南北瓦窰武家寨南张村河东经杨家堡大马村又东南流经嘉节堡李家庄史家庄小店镇武家庄孙家寨堡西蒲村草寨村合洞涡水又南至吴家堡共袤七十里入清源县界
  西南十里晋水东至南十五里南张村入河 东十五里涧河西至小店镇入河 西七里沙河东入河东南三十里洞涡水西至北格入河
  清源县东五里汾河繇太原县吴家堡南流入县境河西经鲁家园米阳孔村河东经青堆阎社又西南流共袤三十五里入交城界郑段村
  北五里清源水东南入河 西五里白石水南入河东湖水东入河 榆次涂水繇太原县西南至县
  境入河
  文水县东五十里汾河繇交城县界入县东北石侯村南流河西经武良村东城村南贤村下曲村寄谷庄永乐村河东经韩武西都齐南都迤南共袤五十五里南入汾阳县尹家社界
  清源白石河西至县武安都入河 祁县沙河西至县胡家堡南入河 交城文峪河东南至县石永都入河 汾河旧繇北安都折而西歴河南都入汾阳境明万厯三十九年东迁繇县韩武西都入境经东南齐南都入平遥境
  国朝雍正七年六月自青高村至尹家社开引渠二道东城村河自辟数十丈袤二十五里
  汾阳县东二十五里汾河繇文水县永乐村界入县境东北尹家社东北流又南流河西经狄家社五里闫家社裴家防郭家庄一十九里东社村李家庄一十七里九支社十里演武镇二十里辛爱村师家庄黄家庄一十三里河东繇平遥县界羌城村入县境韩家桥经西河堡五里大王村小堡村八里入孝义县界
  汾阳图经汾河繇大陵城西南迳文谷斜迤东绕二十五里 西二十五里马跑泉涨流东入河 西三十里向阳水东南入河 北十里禹导河东入河孝义义河南至盐锅头村入河
  平遥县西北四十里汾河繇文水县石家庄界入河东县境郝庄村西流经赵坦村五里折西南流经安固村三里又折东南流经香乐村二里又折西南流经羌城村八里共三曲袤一十八里入汾阳县界韩家桥东北三十里砂河西入河 东南三十里中都河西入河
  孝义县东十五里汾河繇汾阳县北小堡村界入县境南小堡村河东经大堡村李家庄张家庄胥三里桥头村霍家堡胥五里河西经新庄村卢家庄十里五路庄郑家营九里又繇郑家营河湾折西南流经南窰村董桐村八里又二里入介休县界南岭北沟村
  县西孝河东至五楼庄入河
  介休县北七里汾河繇孝义县胡家嘴界入县境东北南岭北沟村西南流河南经大宋曲村小宋曲村罗王庄河北经安大里至桥头村过虹霁桥又至义棠舗共袤四十里三百一十四歩入灵石县界崔家沟口东北二十八里小桥泊西入河 孝义胜水一支东入河 东南三十里洪山水东北入河
  灵石县城西汾河繇介休县义棠镇界入县境北五十五里桑平峪南流河东经冷泉镇两渡镇小水镇至县城北环绕县西折而东抵翠峰山下复折而西南经南闗镇河东地河西经曹村文殊原东街北里夏门镇折而西南经鲁班纒志家庄石曲渡五里滩至县南五十里王庄村入霍州境
  灵石南北百余里汾水中尽石矶故介休以北运道难通 冷泉闗东一里冷泉东入河 东北五十里小水河西至县北水头镇入河 孝义石门峪河至夏门镇入河 隰州印马峪河至秦王岭南入河沁源仁义河西至南闗镇入河
  霍州城西汾河繇灵石县王庄村界入州境蓝腰沟迤南曲流河东经什字村五里退沙村十里至州西门外十里又经南门外小水头十里郭庄村十里辛置镇六里河西经许村对十字村又经寺庄村对小水头又南经陈村四里又南经汾西县杨瓦庄对郭庄村繇辛置镇南二里入赵城县界
  汾西县轰轰涧东至城西南入河 县南彘水西至城西南入河 霍州城西北有镇河铁牛城西南隅又有铁牛
  汾西县东北三十里东五十里汾河繇灵石县五里滩入南闗镇镇东灵石镇西汾西至王庄村十五里入霍州石子村界又十五里出霍州陈村界入县东五十里杨家庄界南流河东乃霍州地也又十五里至师家庄界入赵城县石明村乃赵城地也
  赵城县城西汾河繇霍州辛置镇界入县境西北二十五里石明村南流河西经石明里张端村安定里南歩里马木村河东经仇池村跑地桥南虑南里北大涧口又经县城西广胜里又南至玉村界共袤四十五里入洪洞县苗村
  汾西轰轰涧东南至石明村霍州界入河 汾西舞阳涧至张端村入河 北二十里北小涧至跑地桥入河 北大涧西至城北入河 南二十里南大涧至广胜里入河
  洪洞县城西二里汾河繇赵城县玉村界入县境北一十一里河东苖村迤南环流经官庄村惠逺桥贾村又南经县城西门外又经院头村火星营左壁村杨曲镇羊獬村至天井村界共袤四十里入临汾县高舗河西繇赵城马木村界入县境北一十五里经辛庄李家庄南段村白石村至杜戍村界其袤三十里入临汾县界洪堡屯
  明万厯时县志旧河面不甚广今七倍于古一望无涯渐徙而东去城伊迩 赵城广胜寺霍泉西南至惠逺桥入河 岳阳涧河西至火星营入河 羊獬村引岳阳水西至羊獬桥入河
  临汾县城西汾河繇洪洞县天井村入县北二十里西南流河东经高堡舗西卢曲村东西高河村胥半里韩村东卢曲村沟上村贾村至高河店胥可四里弱又南经县北闗至南闗西又南经郭村尧庙店胥五里又南经乔村伊村杜村神刘村至下靳村界胥可四里弱共袤四十五里南入襄陵县陈村河西繇洪堡村经吴村镇三里孙曲村浅淇村卢道村马务村涧头村涧北村马站村沙乔村胥一里强五黙村桑湾村杜家庄城曲村胥三里
  浮山涝水西至城北高河桥又西入河 分水岭水东南至田村入河 流膏洞引涝水西过北闗又西入河 城西嘉泉西入河
  襄陵县东一里汾河繇临汾县北陈村入县境东北二里迤南环流河西经县城二里又西南经郭村李村屯刘庄北陈村东徐村中陈村北靳村太陈村湖李村胥可二里强三里弱河东经邓村渔池村温泉村燕村赵曲镇邓曲村荆村柴村道里胥如河西共袤四十五里又南入太平县界
  临汾县南高石河东经刘元海城北入河 晋水即平水东南过晋桥入河 城北梅月泉东入河 李郭渠东南入城又东入河 中渠东南经城南又东入河 横渠东南经东柴舗北又东入河 东南三十里三交水西至荆村入河
  太平县城东汾河繇襄陵县柴村界入县东北四十里史村迤南流河西经陈郭村柴寺村东尉村上鲁村西牛村万王村河东经沙女村阎店村临汾村东北村西吉村共袤四十里东南入曲沃县界
  繇史村南至柴寺村东四五里乃蒙坑之尾也河胥石底舟不敢行 东北二十五里灵景泉东入河乡寜豁都峪渠东水东入河 西北十五里尉□峪渠余水东入河 按秦穆公泛舟之役自雍及绛相继是时晋惠公都今太平晋城秦人舟止于绛葢避柴寺村史村之险也
  曲沃县城西北汾河繇太平县西吉村界入河东县境南流经西北三十里赵庄村南北封王村至高县又西南流经高阳村又南流经汾隂村北庄村南庄村小南庄村又西南流绕大李村北又折西流经小李西李观村褚村平望村至台神庄【乃台骀神庙也】又西经东西高村共袤四十里入绛州界
  繇赵庄二十五里至小李渡又七里至堵村渡又一里至北平望渡又五里至台神渡 翼城合水西至高县镇入河
  绛州南闗外汾河繇曲沃县西高村界入州境西南流河北经龙香村水赞村至城东又西流经南闗三村北中南里南苏村永丰村古交村周村河南经符村横桥尉村兰村樊村万安村阳王村苏阳村辛安村刘谷村共袤七十五里入稷山县界
  翼城浍水西至州西南横桥庄入河水经西至王桥注于汾【横桥即王桥也】 鼓堆清浊二泉水经注古水又西南入于汾 修水水经注出县南西南流入汾
  稷山县南三里汾河繇绛州周村界入县境王村向西环流河北经杨赵管村羊牧头又经南闗吴城河南经武城费村苑曲荆平李村玉壁共袤七十二里半至西薛村入河津县境
  河津县南八里汾河繇稷山县西薛村界入县境东二十五里百底舗西流河北经黄村郭樊永绥又经连伯逺亭至西二十里胡卢滩堡河南经牛村原村苍底又西经张家崕下共袤五十五里西入黄河
  元王思诚总图汾水渡北张渡县东二十里吴村渡县东十里修福渡县南八里连伯渡县西南十里黄村渡县东南二十里明时胡卢滩西有双营杜家庄千户营及河东徙县西距河裁十里西南距河裁二十里而胡卢滩并没于水矣
  汾河共袤一千三百四十里
  浊漳河
  长子县发源县西五十里鹿谷山东流繇房头村起经刁黄村石哲镇南李村至城南五里又东北流经交李村漳河神村共袤五十里以随地曲折计之共袤八十里至李莫村入长治县高河镇界
  尧水至故城南入河 伞葢水北入河 屯留蓝水东至岚水村入河
  长治县县西南县西北浊漳河繇长子县李莫村入县境西南高河镇回绕三十里至县治西北张沂村界北流入屯留县下韩村境 县志浊漳发源长子东流经襄垣县治南入长治界折而北经屯留潞城界入襄垣至县治东北隅又折而东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东入平顺界
  长子梁水东北至县界入河 长子雍水东至县界入河 东南八十里淘水西至长子界入河 南二十五里黎水西入河
  屯留县长治册漳河北流入屯留下韩村境潞城册从屯留入县西南潞城志经屯留史河村至交漳村入县境
  潞城县县西南县北漳河繇屯留县界入县西南境起云台经安昌折东至安居又折北至县西北曹家沟入襄垣县界共袤四十里复繇襄垣东流至县境北马鞍山界东南流经石梁至潞河镇东流入平顺县境共袤三十五里
  交漳水在西南三十里浊漳水与屯留绛水交流故名交漳 东四十里潞水至西流里入河
  襄垣县县南浊漳河繇潞城曹家沟北流入县南二十里鹿台山下又十里经甘村庄环流县城东北五十里至段堡村入黎城县界杨家庄 屯留册自襄垣入县石梁境长七十里
  西漳水至甘村庄滙入河 西四十里石泉水入河西北十五里甘泉水至北闗桥入河 湼水史水
  入临水临水至段堡村入河
  黎城县县南浊漳河繇襄垣县西南东流入县境又东南流至王曲镇迤东共袤一百一十八里东入平顺县界 潞城圗经繇县西北界流入黎城县境东流百里又东南流入县东北境
  城北田溪注东河入漳
  平顺县县北繇黎城县界至曲村入县境北经新安石灰躭车诸里又东经漳义隘口石城窦口诸里入河南林县界滙清漳又东入衞河
  北四十里温泉入河 水经注苍溪水北迳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
  清漳河
  乐平县发源县西五十里少山下大黾谷北流折西南入和顺县界【水源尚微故县册自和顺县起】
  和顺县县西县西北清漳河一源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八赋岭下东西流至辽州西界长城镇六十里土人名西河 一源在县西北四十里石猴岭下东南流至县四十里经县东南流至辽州界骆驼村六十里土人名东河
  水经注梁榆水入清漳
  辽州州南西清漳河繇和顺界长城镇东南流至州四十里经州城南一里又东南流至交漳村六十里合东清漳河 东清漳河繇和顺界骆驼村南流至交漳村五十里合西清漳河 二河合流繇交漳村南流至州东南云头底村五十里入黎城界
  水经注轑水至粟城注清漳
  和顺县县东北清漳河繇辽州界入县壶口闗北经东北三十里吾儿峪入河南渉县界 清漳入林县境浊漳入林县西北境胥至林县合流又东南流入衞河
  桑干河
  马邑县发源北十里洪涛山下黄道泉西北十里金龙池东南流经县城南共袤四十里又东入山隂境寜武分水岭灰河至县东南二里入河 归化城黒河至县北二十里喇河口入河
  山隂县城北桑干河繇马邑县东流入县西北河阳堡南经安银子岱岳至城北又南经麻家疃曹娘子村共袤五十里至应州界凉亭村
  白泥河南入河
  应州西二十里繇山隂县界凉亭村东流入州境贾家寨经刘霍庄郑家庄共袤二十里又东北流入怀仁至大同县界
  浑源州浑河至西安堡入河
  大同县县南古定桥渡六十里繇应州东北流入县境新桥村经县南古定驿大新庄马营儿至南徐村共袤一百三十里入阳高县南川界
  如浑水南至古家坡入河
  阳高县县南川繇大同县界东流入县南川至马营堡入天镇县界
  天镇县县南川繇阳高县东流入县马营堡境经大石堡栖子屯东太保村西太保村小盐厰至直西寜县白家泉界又东入于海
  沁河
  沁源县发源县东北浴鳯村一源出西北绵山又一源出东北马圏沟西南流经县城一百一十里又南流四十里至岳阳县义亭村
  东八里清水河西流入河 东十五里马跑泉至有义村入河 东三十里青龙河至园寨村入河 北十里狼尾河至河西村入河 西三十里西川河至龙头村入河
  岳阳县县东九十里沁河繇沁源县界义亭村西南流至双头村南流经府城平房村大渠村段村兰村桃园里村寺圪防村冀氏村孔坛村衞寨村狼寨村湾里村召县村共袤一百八十里至县东南峰防村入沁水县雨凉滩
  北八十里蔺河东南流至和川入河 东南一百六十里八十里川西南流入河
  沁水县县东五十里沁河繇岳阳县东流入县大将村南流共袤一百三十里至武安入阳城县境
  杏河入梅河梅河至郑庄村入河 海子河至端氏镇入河 长子秦水南至端氏镇入河
  阳城县县东沁河繇沁水县南流入县东北屯城村境经润城沁渡大长降塸四里共袤一百四十里至县东南公娥涧出山口入河南济源县境至武陟入黄河百眼泉至润城入河 芦河东至下孔入河 泽河东至沁渡南入河 南四十里桑林河东北入河鳯台大阳镇长河西南入河
  滹沱河
  繁峙县县城南发源平刑闗东南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泰戏山下西流经繁峙县南又西流共袤一百四十五里至东留属入代州境
  县东玉斗泉水至故福都入河 三泉至三泉都入河 北楼口水至沙涧驿入河 华严岭水至新兴村入河 东南九十里黒龙池水过海子村入河东南一百里太华池水西入河
  代州南二里滹沱河繇繁峙县东流属村西入州境西留属村西南流经州城南又西南流共袤八十里至崞县蒲沟梁界
  城东东闗河绕城东南入河 城西南三里河南入河 西七里栁村河经七里堡入河 西南十里西峩河北入河 西二十里羊头神河二南入河 西北三十五里九龙河南入河
  崞县东二百歩繇代州界蒲沟梁入县境西南流经城东一里又南流共袤九十五里至界河舗入忻州境北门外北桥河东入河 南郭门外南桥河东入河南二十里阳武河东至双陵村入河 南六十里
  沙河东入河 南七十里铜河东入河 北二十五里板桥河东入河
  忻州古秀容县北三十二里繇崞县界河舗东南流至境忻口镇东流一十五里至曹张村东入定襄县界崞县沙河东至忻口入河
  定襄县北五里繇忻州曹张村东流经上汤头村北又东流三十五里共县境七十里至县东北四十里阎家庄领子底村河邉村入五台县大闗境
  忻州云中河过羊房村入河 忻州牧马河至县东北衞村入河
  五台县县西南繇定襄河边村环入县境西南邉家庄东流共袤四十里半经野域口入盂县界
  西三十里泉岩河至槐隂入河 东峪河至河门入河 西北十五里卢虒河至南河门合虒阳清水二河入河
  盂县北一百里繇五台县界东流至天城口孙家口李千口柒东胥三里庄里王家庄胥五里的溜登十里蔡家坪鳌头胥五里独子口一里梁家寨五里沙湖防报川子崔家庄胥三里忽川口七里唐山坪三里石家塔峪口阎家庄胥五里共袤七十三里又二里至直平山县界石沟口又东入于海
  县西乌河东入河 北五十里龙化河至榆枣口入河 县西南细水河东达平山入河

  山西通志卷三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五
  学校
  有虞氏有上庠下庠夏后氏有东序西序三晋学校实权舆于此
  国家崇儒重道尤以风励学宫爲本务国子监暨畿辅诸学固比隆于虞之上下庠夏之东西序而山西爲
  神京右辅被化尤迩凡府州县学犹存乡校旧制而美茂易成之材间出其中此在学臣司铎臣兢兢愼之而守土诸臣亦胥宜加意焉志学校
  太原府儒学在府治东宋太平兴国四年徙州于城东南隅建孔子庙景祐中并州牧李若谷首即庙建学庆厯初明镐又建礼堂于殿北皇祐五年韩魏公知并州辟地建学自爲记靖康末兵燬金天防九年耶律资让鎭太原重建今所正隆初太原尹完顔宗宪修大定丙午亚尹张子衍漕贰杨栢元立建贤堂于两庑间明昌二年张大节知太原増治殿宇讲堂斋室翰林赵沨爲记是年登龙飞榜者学籍凡七人翰林应奉王泽首冠多士而州学复一新元末圯明洪武三年重建景泰天顺间廵抚朱鉴布政陈昱防政杨璿副使李俊继缮嘉靖九年诏建敬一亭植御制敬一箴宋儒视听言动心五箴十年诏建启圣祠天启六年督学呉时亮重修
  国朝顺治十一年廵抚刘宏遇大新之孙籀记康熈十七年廵抚土克善复修库尔康记二十五年
  御书万世师表颁发州县悬额庙中二十八年天下郡
  县学仍舞八佾三十三年
  御制
  至圣先师孔子赞四配赞颁行天下四十一年
  御制训饬士子文颁发胥镌石明伦堂四十二年再修
  孙致弥记五十一年
  诏升朱子于十哲五十五年以宋范仲淹从祀雍正三
  年
  御书生民未有颁发州县悬额庙中厘正祀典复祀蘧瑗林放秦冉顔何郑康成増祀先贤牧皮公都子公孙丑乐正克万章先儒诸葛亮尹焞黄干陈淳魏了翁何基王栢赵复金履祥许谦陈澔罗钦顺陆陇其正殿
  至圣先师孔子
  四配
  复圣顔子【讳回字子渊鲁人】
  述圣子思子【讳伋字子思至圣孙】
  在殿内东傍西向
  宗圣会子【讳参字子舆南武城人】
  亚圣孟子【讳轲字子舆一作子车邹人】
  在殿内西傍东向
  十哲
  闵子【讳损字子骞鲁人】
  冉子【讳雍字仲弓郑康成曰鲁人】
  端木子【讳赐字子贡衞人】
  仲子【讳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尸子史记胥云卞人一云衞人】
  卜子【讳商字子夏衞人郑康成曰温国卜商】
  在殿内次东西向
  冉子【讳耕字伯牛郑康成曰鲁人】
  宰子【讳予字子我郑康成曰鲁人】
  冉子【讳求字子有郑康成曰鲁人】
  言子【讳偃字子游呉人】
  颛孙子【讳师字子张陈人】
  在殿内次西东向
  朱子【讳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宋婺源县人】
  在殿内次东西向
  东庑先贤
  蘧子【讳瑗字伯玉卫人】
  澹台子【讳灭明字子羽孔安国曰鲁人】
  原子【讳宪字子思郑康成曰鲁人檀弓云仲宪宋人】
  南宫子【讳适字子容家语云韬史记云括孔安国曰鲁人】
  商子【讳瞿成都周公礼殿圣贤圗云商瞿上字子木鲁人】
  漆雕子【讳开字子开家语云字子若郑康成曰鲁人一云蔡人】
  司马子【讳耕字子牛家语云犁耕一字伯牛孔安国曰宋人】
  有子【讳若字子若一字子有郑康成曰鲁人】
  巫马子【讳施字子旗家语云巫马期字子期郑康成曰鲁人一云陈人】
  顔子【讳辛字子柳史记礼殿圗胥云顔幸郑康成曰鲁人】
  曹子【讳防字子循蔡人】
  公孙子【讳龙字子石家语云公孙宠卫人郑康成曰楚人孟子注云赵人】
  秦子【讳商左传云秦丕兹字子丕家语云字不慈郑康成曰楚人一云秦人】
  顔子【讳高家语云顔刻字子骄鲁人】
  壤驷子【讳赤礼殿圗云壤西赤字子徒一字子从郑康成曰秦人】
  石作子【讳蜀家语云石子蜀字子明秦人】
  公夏子【讳首家语云公夏守字乘一字子弃郑康成曰鲁人礼殿图不载】
  后子【讳处字子里家语云石处字里之郑康成曰齐人】
  奚容子【讳蒧字子晳家语云奚蒧字子偕鲁人】
  顔子【讳相字襄家语云顔相字子襄鲁人】
  句井子【讳疆字子疆一字子界阙里志字野山东志字子孟郑康成曰卫人】
  秦子【讳祖字子南郑康成曰秦人】
  县子【讳成字子祺家语云字子横郑康成曰鲁人礼殿圗不载】
  公祖子【讳句兹家语云公祖兹礼殿圗云公孙勾兹字子之鲁人】
  燕子【讳伋字思家语云燕级字子思秦人】
  乐子【讳欬家语云乐欣字子声鲁人一云秦人】
  狄子【讳黒字晳家语云字晳之一云子晳卫人】
  孔子【讳忠家语云孔弗字子蔑孔子兄孟皮子】
  公西子【讳蒧家语云公西减字子上一作子尚鲁人】
  顔子【讳之仆字叔家语云字子叔郑康成曰鲁人礼殿圗不载】
  施子【讳之常字子恒家语云子常鲁人】
  申子【讳枨家语云申续史记云申党礼殿圗云申傥字周一云字子周鲁人】
  左丘子【讳明鲁人】
  秦子【讳冉字开家语不载】
  牧子【讳皮朱注云未详】
  公都子
  公孙子【讳丑】
  张子【讳载字子厚宋郿县人】
  程子【讳颐字正叔宋河南人】
  西庑先贤
  林子【讳放鲁人】
  宓子【讳不齐字子贱鲁人】
  公冶子【讳长字子长家语云苌字子芝齐人】
  公晳子【讳哀字季次家语云公西哀字季沉礼殿圗云公晳哀齐人】
  高子【讳柴字子羔郑康成曰卫人一云齐人】
  樊子【讳须字子迟郑康成曰齐人一云鲁人】
  梁子【讳鳣一云鲤字叔鱼齐人一云鲁人】
  冉子【讳孺字子鲁家语云字子鱼一字防鲁人】
  伯子【讳防字子析家语云字楷鲁人】
  冉子【讳季字子产郑康成曰鲁人】
  漆雕子【讳徒父家语云漆雕从字子文鲁人】
  漆雕子【讳哆字子敛家语云漆雕侈郑康成曰鲁人】
  公西子【讳赤字子华郑康成曰鲁人】
  任子【讳不齐字选家语云子选郑康成曰楚人】
  公良子【讳孺字子正郑康成曰陈人】
  公肩子【讳定家语云公肩字子中晋人一云鲁人】
  鄡子【讳单礼殿圗及徐广胥云邬单字子家齐人徐广云太原有邬县家语不载】
  罕父子【讳黒字子索家语云宰夫黒字索鲁人礼殿圗不载】
  荣子【讳旗家语云荣祈人物志云荣期字子祺鲁人】
  商子【讳泽字子秀一字子季鲁人】
  左人子【讳郢字行家语云左郢字子行郑康成曰鲁人】
  郑子【讳国字子徒家语云薛邦字子从史记作国者以避高祖名薛讹爲郑也鲁人】
  原子【讳亢家语云原抗字籍史记云原亢籍阙里志名挑字子抗鲁人】
  亷子【讳洁史记云亷絜字庸家语云字子庸一字子曹郑康成曰卫人 礼殿图有亷附録】叔仲子【讳防字子期郑康成曰晋人】
  公西子【讳舆如家语云公西舆字子上一字子文鲁人】
  邽子【讳巽字子敛家语云邽选字子钦郑康成曰鲁人】
  陈子【讳亢字子亢一字子禽陈人史记不载】
  琴子【讳张家语云琴牢字子开一字子张卫人史记不载】
  歩叔子【讳乘字子车郑康成曰齐人】
  秦子【讳非字子之郑康成曰鲁人礼殿图不载】
  顔子【讳哙字子声郑康成曰鲁人】
  顔子【讳何字冉郑康成曰鲁人礼殿图不载】
  县子【讳亶字子象史记不载】
  乐正子【讳克】
  万子【讳章】
  周子【讳敦颐字茂叔宋营道人】
  程子【讳颢字伯淳宋河南人】
  邵子【讳雍字尧夫宋范阳人】
  东庑先儒
  公羊子【讳高齐人】
  孔子【讳安国字子国至圣十一世孙汉鲁人】
  毛子【讳苌字长公汉赵人】
  高堂生【汉兖人】
  郑子【字康成汉高密人】
  诸葛子【讳亮字孔明汉琅琊人】
  王子【讳通字仲淹隋龙门人】
  司马子【讳光字君实宋夏县人】
  胡子【讳安国字康侯宋崇安人】
  尹子【讳焞字彦明一字徳充宋洛人】
  吕子【讳祖谦字伯恭宋州人】
  蔡子【讳沈字仲黙宋建阳人】
  陆子【讳九渊字子静宋金谿人】
  陈子【讳淳字安卿宋龙溪人】
  魏子【讳了翁字华父宋卬州人】
  王子【讳栢字防之宋金华人】
  许子【讳衡字仲平元河内人】
  许子【讳谦字益之元金华人】
  王子【讳守仁字伯安明余姚人】
  薛子【讳瑄字徳温明河津人】
  罗子【讳钦顺字允升明泰和人】
  陆子【讳陇其字稼书平湖人】
  西庑先儒
  谷梁子【讳赤字元始鲁人】
  伏子【讳胜字子贱汉邹平人】
  后子【讳苍一云仓字近君汉东海人】
  董子【讳仲舒汉广川人】
  杜子【讳子春东汉偃师人】
  范子【讳甯晋顺阳人】
  韩子【讳愈字退之唐南阳人】
  范子【讳仲淹字希文宋呉县人】
  胡子【讳瑗字翼之宋如□人】
  杨子【讳时字中立宋将乐人】
  罗子【讳从彦字仲素宋南剑人】
  李子【讳侗字愿中宋劔浦人】
  张子【讳栻字敬夫宋绵竹人】
  黄子【讳干字直卿宋闽县人】
  眞子【讳徳秀字景元更字希元宋浦城人】
  何子【讳基字子恭宋金华人】
  赵子【讳复字仁甫元徳安人】
  金子【讳履祥字吉父元兰溪人】
  陈子【讳澔字云柱元都昌人】
  陈子【讳献章字公甫明新防人】
  胡子【讳居仁字叔心明余干人】
  蔡子【讳清字介夫明晋江人】
  崇圣祠在正殿后东北旧爲啓圣公祠
  国朝雍正三年
  钦改爲崇圣祠追封孔子五代王爵复以张载父迪从祀
  正殿
  肇圣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
  圣王祈父公东一室南向
  诒圣王防叔公西一室南向
  昌圣王伯夏公东二室南向
  啓圣王叔梁公西二室南向
  配位
  先贤顔氏【讳无繇字路家语云顔繇字季路礼殿图云顔无由顔子父】
  先贤孔氏【讳鲤字伯鱼至圣嗣子思父】
  在殿内东西向
  先贤曾氏【讳防史记云防蒧字晳家语云字子晳防子父】
  先贤孟孙氏【讳激字公宜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父】
  在殿内西东向
  东庑
  先儒周氏【讳辅成敦颐父】
  先儒程氏【讳珦字伯温颢父】
  先儒蔡氏【讳元定字季通沈父】
  西庑
  先儒张氏【讳廸载父】
  先儒朱氏【讳松字乔年熹父】
  陈设【雍正三年颁定】
  正位 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登一【实以太】铏二【实以和】簠二【实以黍稷】簋二【实以稻梁】笾十【实以形盐藁鱼鹿脯栗榛菱芡黒饼白饼】豆十【实以韭菁芹笋醯醢鹿醢兔醢鱼醢脾肵豚胉】酒罇一四配位 每位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铏一【实以和】簠二【实以黍稷】簋二【实以稻梁】笾八【实以形盐藁鱼鹿脯栗榛菱芡】豆八【实以韭菁芹笋醯醢鹿醢兔醢鱼醢】酒罇一 十哲 东五位五案又朱子一位一案礼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各一豕一铏各一【实以和】簠各一【实以黍】簋各一【实以稻】笾各四【实以形盐栗藁鱼】豆各四【实以韭醯醢菁鹿脯】豕首一 西五位五案与东五位陈设同 东庑 礼神制帛一【白色】铜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笾四豆四【实同上】西庑陈设与东庑同 崇圣祠正位五案每位礼神制帛一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铏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实同上】酒罇一 配位每位一案礼神制帛二豕首一每位铜爵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实同上】豕肉一 两庑礼神制帛二每位铜爵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实同上】豕肉一
  祭仪
  春秋二仲月上丁日祭献官散斋二日致斋一日前一日演乐省牲祭日三更鼔祭事皆备鼓再严乐舞生执事者各立丹墀左右鼓三严引赞引各献官庙门外立通赞唱乐舞生就位乐生各序立于庙庭奏乐之所两司节者分引舞生至丹墀东西两阶各序立于舞佾之位两司节者退至舞生两班之首持节相向立唱执事者司事陪祭官就位分献官就位献官就位引赞引献官至拜位引赞退位唱瘗毛血执事者捧毛血正庙由中门出四配十哲两庑由左右门出瘗于坎遂啓俎盖唱迎神乐奏咸和之曲麾生扬麾乐生击柷乐作司节举节舞生执籥秉翟而舞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麾生偃麾乐尽栎敔司节伏节舞生罢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者捧帛执爵者执爵引赞引献官诣盥洗所勺水净巾引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执爵者捧帛者在献官前行正庙帛爵由中门入四配帛爵由左门入各于神案侧立引赞引献官亦由左门入诣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乐奏宁和之曲麾生扬麾乐生击柷乐作司节举节舞生执籥秉翟而舞献官跪捧帛者西向跪进帛献官献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执爵者西向跪进爵献官献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叩首兴诣读祝位【祝位在香案前】引赞引献官至祝位麾生偃麾乐暂止读祝者跪取祝文退立于献官左献官并各官及读祝者皆跪读祝文曰维某年歳次某某月某朔越几日某官某等敢昭告于 至圣先师孔子曰维 师徳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宪万世惟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 复圣顔子 宗圣曽子 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配尚飨叩首兴麾生举麾乐生接奏未终之乐引赞引献官诣 复圣顔子神位前跪捧帛者跪进帛于献官右献官献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案上执爵者跪进爵于献官右献官献爵授接爵者奠于神位前叩首兴次诣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神位前仪同复圣复位引赞引献官至原拜位立通赞唱行分献礼各引赞引分献官诣盥洗所勺水净巾引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各引赞引分献官至十哲两庑神位前跪捧帛者跪进帛分献官献帛授接帛者奠于神位前捧爵者跪进爵分献官献爵授接爵者奠于总案上执事者于各神前自奠一爵叩首兴复位麾生偃麾乐尽栎敔司节伏节舞生罢舞通赞唱行亚献礼引赞引献官诣酒尊所司尊者举羃酌酒诣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乐奏安和之曲麾生扬麾乐生击柷乐作司节举节舞生执籥秉翟而舞仪如初献四配十哲两庑亚终二仪胥同初献复位麾生偃麾乐尽栎敔司节伏节舞生罢舞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初献乐奏景和之曲乐作佾舞献爵诸仪毕复位麾生偃麾乐尽栎敔司节伏节舞生罢舞通赞唱饮福受胙进福酒者捧爵进福胙者取正坛羊左肩胙置于盘引赞引献官诣饮福位跪【饮福位即读祝位】捧福酒者跪进酒于献官右献官受饮以爵授接爵者捧福胙者跪进胙于献官右献官受胙以胙授接胙者由中门捧出叩首兴复位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各官同唱彻馔乐奏宣和之曲乐生奏如前式执事者跪举笾豆一器一举而彻两班司节分引舞生于丹墀东西相向序立不舞麾生偃麾乐尽栎敔唱辞神乐奏祥和之曲乐生奏如前式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各官同麾生偃麾乐暂止读祝者捧祝奠帛者捧帛各诣瘗所正庙由中门出四配十哲两庑帛由左右门出唱望瘗麾生麾接奏前乐引赞引献官分献官陪祭官至瘗所唱焚文帛九段焚讫麾生偃麾乐止复位通赞唱礼毕
  崇圣祠同日先祭无乐舞余仪同
  乐章
  迎神【咸和之曲无舞】
  大哉孔圣道徳尊崇维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有常精纯并隆神其来格于昭圣容
  奠帛【宁和之曲有舞】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师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初献【安和之曲有舞】
  大哉圣师实天生徳作乐以崇时祀无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硕荐羞神明庶几昭格
  亚献【景和之曲有舞】
  百王宗师生民物轨瞻之洋洋神其宁止酌彼金罍惟清且防登献惟三于嘻成礼
  终献【景和之曲同亚献有舞】
  彻馔【宣和之曲无舞】
  牺象在前豆笾在列以享以荐既芬既洁礼成乐备人和神悦祭则受福率遵无越
  送神【祥和之曲无舞】
  有严学宫四方来崇恪恭祀事威仪雝雝歆兹惟馨神驭还复明禋斯毕咸膺百福
  望瘗【祥和之曲同送神无舞】
  乐器【雍正三年新定】
  麾 金钟  玉磬  鼔 搏拊  柷  敔琴 瑟   排箫  笙  箫  笛  埙
  舞器
  节  羽   籥   干  戚
  以上各府州县学胥同不再赘録
  文昌阁在儒学大门内
  奎星楼在儒学大门内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废】
  社学详见各县
  义学在大北门街雍正五年廵抚觉罗石麟改天主堂建延师教授歳给廪饩
  三立书院在新南门内侯家巷府东旧有晋阳书院后名河汾万厯初废癸巳廵抚魏允贞复之改名三立祠王道行爲记辛亥督学王三才移祠于后前建考棚自爲记崇祯间廵抚呉甡檄督学袁继咸修葺呉甡记基址卑寻圯
  国朝顺治间廵抚白如梅移建今所仍名三立书院前爲校士所康熙二十年镌补寳贤堂帖贮碣两廊
  阳曲县儒学在县治西金大定间建明洪武二年修成化十二年重修
  国朝顺治十一年廵抚刘宏遇重建康熙九年督学董朱衮知县宋时化增葺十九年廵抚土克善知县戴梦熊教授李方蓁继修库尔康记
  崇圣祠在正殿后东北
  奎光楼旧在明伦堂后康熙十九年移建儒学大门名宦乡贤二祠统于府学
  射圃在敬一亭西今爲水池
  学田在西村明万厯间督学周继昌清官田入学后废
  社学【废】
  义学六所
  太原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在故平晋城内明洪武六年知县潘原英始徙今所规制略具十六年知县皇甫伯瑄克绪成之正统天顺间和县刘敏张葵继缮治十七年知县刘经重修堂斋嘉靖二年御史王秀檄经歴康安重修之少保王琼记万厯四十五年御史王远宜知县张起鹗增修天启五年知县屈钟岳再修石鼎记
  崇圣祠在正殿东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在儒学后
  学田知县段尚义置高汝行记
  晋溪书院在县西南十里晋祠鎭明少保王琼建
  榆次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咸平二年知县龚父肇建金大定间县令杨伯元树防门崇庙制元至大三年知县任徳中至顺二年知县侯洪先后增置明洪武三年知县林升宣徳中知县曹显成化间知县宋信治初知县梁琮继修久将圯治九年防议缪昌檄县令崔岑重新之嘉靖二十五年知县俞鸾再修万厯二十五年知县张鹤腾更修规制益备呉鸿功记三十二年知县史记事拓基建坊增葺堂斋周继昌记崇祯三年知县张任学复修李成名记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熊光康熙十二年知县金世珍二十二年知县刘星继葺
  崇圣祠
  文昌阁在儒学西南隅
  魁星楼在学宫知县金世珍建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在儒学西北
  社学在北门街西知县杨三知建置膳地五十亩禇应于记
  小学在县治西万厯间知县刘似鳌建张国儒记源池书院在县东源涡村元耆民赵彬建嵗久榛莽嘉靖三年举人冦天瑞辟址重建前圣殿翼以两庑后爲讲舎
  涂川书院在县治西明知县梁琮改建
  魏榆书院在县治北街东
  太谷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崇宁三年县尉李琰建元至元癸未县尹赵敦武大徳辛丑监县程进义县尹冯敦武继修癸卯地震圯丙午监县呼都拉沙进义县尹陈嘉祐重修时命昭文馆大学士李溥光书大成殿额呼延伯起记明洪武三年更建二十一年主簿蔡仁天顺三年参政杨璿成化五年知县顔敏十九年知县张鉴继葺嘉靖二年知县刘奎耀拓制重新之督学周宣记万厯间知县夏惟勤乔允升继修禇鈇记
  国朝顺治四年知县罗云逵教谕贾道醇重修康熙七年知县王乐諌训导贺应熊重修陈廷敬记三十七年知县包秉奎重修王之鼎记
  崇圣祠在正殿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在崇圣祠后
  学田二顷九十七亩零明知县李某置
  社学在学门南万厯间知县刘奎耀建
  祁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城南街东巷金大定中知县弼建明洪武三年县丞张重建十六年知县杨仲居王允相继葺嘉靖二年廵抚御史王秀檄知县杨本源徙建今址督学周宣记万厯九年知县张应举重修二十五年知县韩朝贡三十一年知县赵徳复加缮治规制始备崇祯十四年知县崔锡允修
  国朝顺治六年知县郭重修戴运昌记康熙四十四年知县朱珵五十七年知县姚馥増修
  崇圣祠在学门左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旧社学基今改建书院
  学田共水地四十一亩零
  社学【废】
  昭余书院康熙十二年知县陈祖法重建自记
  徐沟县儒学在县治西金大定中建明洪武三年知县韩文寳修十六年罗本初修永乐七年圯宣徳元年知县汪洋重修天顺成化间知县呉亮杨翺正徳嘉靖间知县张鉴李选继修嘉靖十五年知县王懐礼三十八年知县阎司衡拓制増修胡天爵记万厯间知县杨国正王敷学再修歳久圯
  国朝康熙壬子知县赵良璧重修宏敞逾昔自爲记二十九年知县陆史増修四十九年知县王嘉谟复修崇圣祠在正殿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一顷二十亩零
  清源县儒学在县治西南金太和三年知县张徳元建元知县彭殷辅修明洪武间县丞呉文焕知县马大方继修主簿黄福重建天顺二年防政杨璿檄知县张玘新之祝颢记治间知县仝进嘉靖间知县卢賔彦万厯间知县舒有翼先后缮葺崇祯十六年知县郑经复修
  崇圣祠在学门北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废】
  社学三所
  交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元大徳壬寅建延祐丙辰修至正乙酉县尹程元直重修教谕贾权记曰陶爲祭器极工巧且备又筑坛于社植垣种树俾士子风云游息与学爲家明洪武间知县王允恭任道远继修天顺二年防政杨璿檄知县蘓铎増修嘉靖二十七年知县郑镐重新万厯四年知县齐一经复加修葺胡体干李勲胥有记二十年周璧再修崇祯丙子署县事王凝命拓基树坊桂一章记
  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王如辰重爲兴建史允琦记康熈九年知县赵吉士四十年知县俞卿继修
  崇圣祠在正殿西
  文昌祠在明伦堂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二十亩零
  义学二所
  卢川书院在南街路东康熈十一年知县赵吉士建通济书院在通济桥
  一隅书院在城西南
  卦山书院在卦山天宁寺东卧龙冈康熈四十七年建学使邹士记
  文水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元符间知县薛昌建金天徳三年知县吕孝扬刘元杰修元至正十四年知县许继诚修郝忠恕记明洪武二年县丞贾惟铭四年知县杨仲安二十四年知县张羽正统十一年知县董茂继葺治间知县刘伟重新之张颐康海胥有记嘉靖间知县薛斒樊从简万厯间知县郭宗贤马斯和贾守正继修
  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王承裘重修二十五年知县范时着复修胡应麟记
  崇圣祠在学门左
  文昌阁在学宫东
  奎星楼在学宫南明崇祯间知县胡宣建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地八十四亩
  社学四所
  岢岚州儒学在州治西南明洪武初知州施文学创建未竣知州李观成之成化二年知州陈鉴重修嵗久倾圯嘉靖辛酉副使王遴葺治一新周斯盛记
  国朝知州迟焞赵瑾继修康熈十一年知州何显祖又新之
  崇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在西关建有观徳亭后废
  学田明万厯四十二年太原府同知呉登仁置柳林湾地一百一垧半东关都民李福郭登英耿文明王一才刘鸣鳯输三井地四十二垧
  国朝康熈十一年知府周令树申请归学又射圃亭废地五垧零东关吊桥地一垧半东北城濠地四垧
  岚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元丰中剏建元大徳己亥知州郝承谋新之未竟乙巳同知州事史好礼落成奉御王居实记曰承肇正殿及两庑好礼构中门建明伦堂并月台基址元末兵燬明洪武四年县丞高九万更建自爲记曰自宋元丰年间城依崇岗俯瞰城中是故阙冈阜而城之迄今三百有余年城皆瓦砾惟圣庙在焉天顺四年参政杨璿知县王凖増修成化二年知县孙缉教谕张铎复増葺治间知县胡泰王嘉靖间知县张淮张崇徳继修万厯四十二年知县井东星复修
  国朝雍正七年训导常大升重修
  崇圣祠
  文昌阁在儒学内
  魁星楼在儒学内
  名宦祠
  乡贤祠
  学田旧制百有余亩歳久湮废
  国朝康熈间岢岚牧甘某摄县事考碑记清复八十三亩
  社学旧有三所今存一
  兴县儒学在县东北元至元间徙城北山上燬于兵明洪武十一年知县曽以礼重建宣徳二年增修治十三年知县马圗复徙旧址右贾咏记曰山亘其后城屏于前嘉靖三十七年知县王逵重修张珩记天启元年邑人尹就汤増修
  国朝康熈十年邑人尹述尧缮葺三十六年知县金应继修五十八年教谕郝攀龙修孙鸿淦记
  崇圣祠在正殿后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社学在县治东
  平阳府儒学在大中楼东旧在府治前宋绍熈中建元大徳中地震倾圯明洪武初知府徐铎重建宣徳间知府万观修天顺五年知府姜徳政増修完整薛瑄记曰生徒必笃志讲明正学庶几人才有实用而风化之美亦延及于支属矣治间知府张文佐改建殿庑堂斋书楼号舍正徳间知府闵槐建名宦祠学仓嘉靖间知府孙濬徙今所万厯间知府张修吉李李心继修
  国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圯
  特发帑金遣员外沃棱督知府王辅重建闳敞穆防规制视昔有加雍正十年知府李煚复修制乐器备礼仪庙貎一新
  崇圣祠在正殿后西北隅
  文昌祠在文庙东
  魁星楼在泮池西南隅
  名宦祠在崇圣祠东
  乡贤祠在崇圣祠西
  射圃在府治南小分司前治间知府张文佐建学田【废】
  社学在府治崇道坊明洪武八年建今废
  晋山书院旧在治东元泰定二年县人石彦明建
  国朝康熈十年知府刘仪恕重建治北莲花池三十四年圯
  临汾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城外北坂上元末燬于兵徙置城中即晋山书院爲学明洪武十一年知府徐铎复以元季察罕特穆尔祠改建张昌记宣徳间知县袁衡治间知县马龙李伸继修嘉靖五年知县袁淮撤旧图新工未竣迁去七年知县董珊继成之殿堂龛室户牖廊庑门台墙序咸次第举吕柟记万厯间知县邢云路重修
  国朝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圯
  特发帑金遣员外沃棱督知县彭希孔重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
  文昌祠在櫺星门西
  魁星楼在明伦堂后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在安仁坊治间知府张文佐建今废
  学田五所共地一百五十四亩九厘零
  义学一在席禄里兰村乡民汤进福建兼置学田许如侨记一在卢道村乡民王世贝等公建
  正谊书院在东闗遇公门外邑士共建
  襄陵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县西北隅金大定初县丞汤儒林改卜今址甫建门堂寻迁去太和元年知县赵景温成之孔天鉴记曰庙学旧去县三里地近临汾汤公易逺以近改卜城之东南隅四十余年赵公乃建始落成焉元初县佐李天成修麻革记大徳七年地震圯十年县尹柳丰重建续执中记明正统间知县张柔训导丁琏拓修成化十六年知县张鼐治四年知县张文佐十四年知县李高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尚薫三十七年知县赵希益继修规制克备四十七年知县宋之韩万厯四十五年知县马逢臯继修
  国朝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圯知县诸来晟重建知县恽东生继缮
  崇圣祠在文庙西
  文昌祠在正殿东北隅万厯间知县陈勗建
  魁星楼在学西南万厯间知县马逢臯建今废名宦祠在崇圣祠东
  乡贤祠在崇圣祠西
  射圃
  学田 元延祐五年张思敬赡学田记县尉刘盎奉典谨付廹城之亩迩鄽之基充赡教谕以纲维之直学以簿贮之出纳则与莅籍而防朔望者公知之非兴修释奠不敢动也邑之令长时省视焉明嘉靖间知县宋之韩置县西南水地三十亩
  孔子燕居庙在东续里张昌记至正辛丑王君元礼宰斯邑令里社咸建夫子庙东续里耆师先行之赵曲镇夫子庙明治己未知县李高重修自爲记社学各里胥置今存五所
  姑汾书院在儒学内明治间知县张文佐建今废明胡谧邢公遗学宫书记礼部左侍郎邢公逊之前爲国子祭酒时以其厯官于朝所聚古今书若干卷重加装禠各标以目不逺数千里舆归遗其县之学宫而与乡人士共焉且手识得书之繇与勉人勤业愼藏之意于卷端云【附録】
  洪洞县儒学在东北隅崇儒街旧在县治后元至元三年建大徳六年地震毁知县孙翥重建十年主簿刘履景祥増修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重修成化正徳间知县焦举马驯继葺嘉靖元年知县蒲鋐改迁今址撤释寺爲之规模宏敞巍然改观韩文记万厯十年知县乔因羽重修晋朝臣记
  国朝顺治十年知县赵三长重修康熙十八年知县朱璘三十六年知县李宣继修
  崇圣祠
  魁星楼在儒学门外知县乔因羽建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在正殿北
  学田地二十八亩八分零又董寺村地四十二亩邑人范鄗鼎置
  社学七所
  义学一所
  相观书院在县治东北即千佛寺防议呉廷翰改建澄瀛书院在土峰门外天启六年知县赵京仕建丽泽书院在县治东北隅即泗州寺明嘉靖十三年分守防议道呉廷翰改建
  讲学书院康熙二十年知县朱璘建复置水田十亩赡来学者杨义记
  元孔天鉴藏书记洪洞三歳大比秀造軰出取数居多故程能西府则老郑爲之魁较艺上都则二郭取其乙祖庆以妙龄驰誉居善以老成擢试济济蔼蔼前后相望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附録】
  浮山县儒学在县治西元至元中建大徳间修明洪武二年县丞徐秉彛増修正统成化间知县李安李鼐嘉靖间典史何继远増修万厯初知县左桐拓基展修孔天孕记知县张检躬复修
  国朝顺治间知县李景栋杨名世重修康熙五十五年邑举人张大统重新陆张烈记
  崇圣祠
  名宦祠在防门内左
  乡贤祠在防门内右
  射圃【废】
  义学二所
  赵城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七年县丞凌文质建正统间知县何子聪修万厯间知县张鉴张汝钰郭峻继修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安钖祚倡修康熙四十四年知县徐容重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
  文昌祠在文庙东北
  魁星楼在櫺星门外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在学前
  学田水地三十亩平地二亩零中坡地十六亩零
  国朝顺治二年知县秦兆嘉置
  社学在北门内
  云龙书院在北门内旧名罗云书院废后复建改今名
  太平县儒学在县治西北元至元八年主簿任兴嗣重修王恽记曰县有庙学具法宫而虚两序乃爲室东西各五楹至正十八年燬于冦十九年达噜噶齐安圗创始二十年知县冯衡落成郭晋记元末复废明洪武三年更建七年县丞毛煜缮完之十七年知县沈士亷景泰问知县岳嵩治间知县尹琭正徳间知县盛琛万厯三年知县武成继修
  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县卢易重修康熙十七年知县呉轸増修三十八年知县李清铠四十年教谕牛敬修増修雍正三年知县刘崇元重修
  崇圣祠在正殿后
  文昌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废】
  学田赵将李牧墓旁地六十二亩三分五厘零唐郑王绍恩墓旁地三十亩九分零万厯七年知县黄榜请永爲学田
  社学旧设二十七所今存城内学东一
  谦益书院在县北
  龙门书院即文中子祠康熙五十六年知县张学都拓基前构堂翼以号舎复置地三十亩零
  岳阳县儒学在县治西元延祐三年知县郭防主簿糜嗣祖建明洪武十五年知县金铭増修天顺间知县王用成化间知县岳让继修正徳间知县元思永重新之王云鳯记万厯间知县王恊梦复修
  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郭竒勲康熙八年知县李丕先二十九年知县卢振先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西北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义学二所一在南关一在崇圣宫前邑士公建
  曲沃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治东南宋庆厯四年知县宋琚建金太和三年知县张翚修燬于兵元大徳四年知县完顔从塘主簿贾天衢王徳宁改建今所七年地震圯知县赵英重建至正九年知县阎得中修明洪武七年知县朱武天顺六年知县王聪重修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刘玑増修正徳隆庆间知县侯秩杨时宁万厯崇祯间知县何出光张文光増葺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刘国正重修康熙十六年知县周钺四十年知县潘锦继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阁在文庙左偏
  名宦祠在明伦堂东
  乡贤祠在明伦堂西
  社学八所洪武八年建成化间知县刘玑重修又蘓村一
  国朝康熙四十三年邑人贾鸣玺建自爲记
  义学在文昌阁后又康熙四十一年乡城共建九所
  翼城县儒学在县治西门内旧在治南后唐长兴三年建爲浍所浸宋天圣八年文潞公彦博令翼城改建今址自爲记曰将搆新宫而县西北隅适有废庙俗传爲汤王行宫独存正殿岿然中立而虚其正位乃即遗搆踵故谋新翼以东西二室増之屏树闬闳凡屋壁之间堵数盈百金天会八年知县杜徳机元至元十年知县赵思忠三十年知县刘源胥葺治之至正十五年黎城主簿沙班敬升监翼重新之郭徳濬记明洪武五年县丞薛大昉天顺间知县王珏继葺治十五年知县张忠更爲新建焕然改观伦文叙记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胡献瑶重修上官记康熙五年知县郑之衡四十年知县马文镛继修
  崇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废】
  学田南河下小水地四十三亩各乡平坡地一百六十亩洪武间奉诏开设
  翔山书院在城东北隅明崇祯间知县李士淳建扶风书院在城西门外知县马文镛建
  丽泽书院在县治西北
  汾西县儒学在县治西元至正十八年知县梁济建明洪武八年知县洪彦升修成化正徳间知县杨罄张大成万厯间知县孙延卿毛烱増修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李色蔚教谕王俊民典史薛宗孔修康熙十三年知县蒋鸣龙续修
  崇圣祠在文庙西北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灵石县儒学在县治西南元大徳十一年知县韩敦武建明洪武十六年知县李尚文修景泰间知县范宁増修正徳间寇燬知县孙璲重修万厯三年复圯于水知县白夏大修之孔天孕记崇祯九年知县赵一龙复修
  国朝顺治初知县赵希普李广生继葺康熙八年训导孙进再修
  崇圣祠在文庙西园内
  魁星楼在学宫东南隅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在教谕宅后
  静升里文庙元至正二年乡民南塘等请于县令冉大年捐赀公建殿庑门亭如县学制张允中记后乡民王斗星捐修
  霍州儒学在州治西南元至元二年学久废知县韩奭卜于旧趾西北地广三十举武其袤倍差功未竣知县贾琪继成之段成已记大徳七年地震圯知县李伯渊营讲堂十年监州实喇布哈建殿宇学舎延祐七年知县范渥治两庑至治二年知县白贲缮完之臧洪记明洪武二年改邑爲州三年设立学校规制益备三十年同知马士能増修宣徳七年学正曹端修明伦堂建颁书阁自爲记成化间知州张玘治间州判周盛嘉靖三年知州宇文镛三十四年知州杜学易先后増修三十六年知州禇相重修刘煦记四十二年知州李春崇祯间知州丁时学继修胥有记
  崇圣祠在文庙西
  文昌阁在文庙东南
  魁星楼在文庙东北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射圃【废】
  社学在太清观左雍正二年知州唐麟翔建
  霍山正学书院在太清观东明万厯间知州褚相建颁书阁明学正月川先生曹端建并爲记曰端先正霍州学乃与诸生即讲堂后作重屋贮之逮再正是学白之司土筑而复之防爲雨水所圯再筑之包以石完固整齐号爲石址建阁于上
  潞安府儒学在郡治西南金申良佐兴学赋云见之碑刻李唐以来已有之明昌间节度李晏重修毛麾记曰正殿中峙长廊翼舒殖殖其庭髙门有伉殿次起堂以待横经问道燕谈仁义中门东西两序对爲厅事以俟谒奠之官更衣望揖至于生徒斋馆贮藏库廪一一备具莫不栋宇雄壮丹垩鲜华元初燬判官崔亶始建大成殿至元十二年州守陈伯福増广缮葺至正间知州张景岩同知王思温继修明洪武九年同知张三同撤旧更新孔克表记治间知州马暾复侵地塞径途増饰完整嘉靖七年陞州爲府知府宋圭孙国继葺万厯乙未知府刘复初始建尊经阁于北文昌魁星义阳王三楼于东翁正春记后知府张廷相合建文昌魁星楼于巽方傅新徳记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府杨晙重修十五年生员赵维煌张其祥重修
  崇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在义阳楼东
  社学在圣泉寺东西各一所康熙五年知府萧鸾建文昌书院即共学书院也在县学西万厯间知府陈儒建焦竑记崇祯间冀南道王所用更恢廓而崇饰之易其额曰文昌书院西爲射圃上建校射亭四楹
  国朝康熙三年知县于公允复兴举之置田六十亩十二年知县姜愃复修心水书院在圣泉寺康熙五年知府萧鸾建缪彤记
  长治县儒学初在府学东明嘉靖间同知葛大纪建隆庆万厯间知县刘四科増魁星阁置祭器书籍张主敬増门楼高十防后知府刘复初以地临深坎改卜永丰仓前邑人又以衢巷丛狭复议改建万厯四十三年知府陈儒始徙于城东南隅旧演武塲之址规制完美自爲记天启甲子知县刘斌建奎文楼程正已记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王功成修康熙三年知县于公允重修更置名宦乡贤两祠东西向王鼐记
  崇圣祠在正殿后
  文昌阁在儒学北
  魁星楼在儒学东南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学田一顷一十八亩三分
  各乡文庙四一在西火鎭宋绍圣间建一在长治故县元末至正间建一在县北寨村明隆庆时建一在北董鎭明万厯年建
  社学六所一在县治西润徳坊一在五龙庙左一在华阳庙侧一在北门内西一在西关厢一在南门内东
  雄山书院在防城镇雄山之麓创自宋靖康间元泰定乙丑防城儒士李桓修复之殿庑斋堂略仿郡学有田二顷松万株以资讲学费后尚书李惟馨请于礼部榜如前额建知非斋可已堂万松亭今废东山书院在县东和村东山之巓嘉靖间义门仇森仇朴建吕柟记有先师庙学习堂志道据徳依仁游艺斋尊经楼又有入徳门格心桥后废
  长子县儒学汉唐暨宋初在公廨外之西偏尉幕之南规模湫隘建中靖国元年乃卜城东南隅易民地而迁之金天防九年改建城庙仍旧地正隆间县令刘广威王奉直继修承安三年主簿焦日龙重修史倬记元中统间县尹马徳重修未竣至元八年知县刘谦续成宋渤记至正九年知县吕克明重修王璜记十六年知县晁景暄复修明洪武二年县丞闫弼拓旧制増大之十六年知县冦奉祖重修景泰三年知县姚禧重修阮勤记成化四年知县易鹗治三年知县王泽正徳间知县史纪万厯间知县许鋋何出图崔尔进崇祯十四年知县李友梅前后増修防燬于兵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张献素重建康熙十五年知县尤则吁大新之
  崇圣祠在正殿东偏
  文昌阁在庙东南隅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废】
  学田【废】
  社学三所一在县治前一在通元观门内一在遵化坊
  屯留县儒学在县治西南元大徳间县尹陈善修明洪武初知县楚瑁重建后知县王暾继修天顺间知县李玘成化间知县王坤继葺治间知县刘刚次第修饬庙貎一新见上梁文暨李尚智记嘉靖间知县金兰齐宗尧崇祯间知县来临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
  文昌阁在文庙东南隅知县张四明建
  名宦祠
  乡贤祠
  学田七顷六十九亩三分零李秉彛记
  社学【废】
  藕泽书院在县藕泽村元隠士宋思约建翟旗记
  襄垣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金天会间县令韩俊建元初燬元贞二年县尹仲礼重建大成殿何灏继董之阅六载讫工杨仁风记延祐二年县尹郭思敬建东西庑五年县尹何巨济建防门櫺星门至顺元年知县杨纲重修明洪武三年知县李文成化二年知县柳豸増修六年知县张晓建文昌祠三楹书舎十六楹屈铨记正徳间知县张鹏翰新祠宇置学田嘉靖四十一年知县萧守身市民舎改逵衢纵横展十丈有竒功未半满秩去嗣令李贵和继其绪庙学重新郝良臣记万厯间知县张嘉福武可则继修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郑侨重修
  崇圣祠
  文昌阁在学前明知县田子坚建
  名宦祠在泮池东
  乡贤祠在泮池西
  射圃在县治西南
  学田三百二十四亩正徳间知县张鹏翰置有记虒亭文庙唐时建后燬宋熙宁中乡耋尚庆等重修始置兖邹二公暨十哲于傍仍绘七十子诸大儒于壁金季复燬元元贞元年士民郑全康安李英孙兴重修张防记曰爲堂十二楹
  社学一所在申明亭
  泰晋书院明知县杨述中建
  潞城县儒学在县东南宋末兵燬止存圣殿金天防间主簿武氏始建门庑大定二年县令清河张氏重修王着记曰庀材计佣取于公羡用有不足裒诸士人而民不知劳且命山阳周人杰掌其役元至元戊辰知县呉让簿尉赵思忠重修李质记大徳癸卯地震圯县尹王从事修复之制崇于旧杨仁风记明洪武二年知县张璧天顺间知县杜彪继葺成化十四年知县张璟撤其旧而新之治三年知县张遇复修规制始备胥屈铨记万厯间知县冯惟贤辟门道于通衢斋舍门池次第修举张应兆记
  国朝顺治癸巳知县徐大成教谕李而洵训导焦圻移櫺星门泮池展修之郭宗泰记康熙间知县黄敏生张士浩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后
  文昌祠在儒学东南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社学一所在县治东南
  黎城县儒学在县治南门左金大定间县令李晏修宏钜甲诸邑金季燬元宪宗己未县令赵思忠访故址缭以垣中统建元主簿权鳯嵓始建屋三楹至元十年知县刘渥拓址増修以秩满弗克竣嗣令李琳继成之建大成门三十年逹噜噶齐伊逊圗兴修凡七十二楹邑人权秉中记明洪武四年知县崔鳯重建严记成化间知县李进重修嘉靖甲申知县杨良臣徙学于庙东偏吕柟记东日新斋西时习斋文行忠信之号皆背斋而设隆庆四年知县张遵约重修
  国朝顺治十四年生员李鼎黄李芳黄大新之
  崇圣祠在儒学东
  文昌阁在儒学东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学田一百一十九亩
  社学旧在县治东北明知县雷梦泽改建于城隍庙西有亭四楹
  沧溪书院在田溪明正徳初隠士赵初建有圣贤道统堂藏书楼在旧学直堂右元延祐二年知县白谦建首出藏书爲吏民倡又规赢息市经史子集共四千二百二十七卷资士人观阅许有壬记
  壶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间县尹郅郎重建延祐间县尹张徳重修张时髦记曰仁庙当阳始定兖郕沂邹四国公列位配侑东坐西向实延祐三年着令也又曰复命改爲曾师像偕顔孟次列诸左明洪武间知县吕士安马成永乐间知县马兴成化间知县任式继修嘉靖癸未知县张友直次第葺理咸登完羙吕柟记曰自君至后壬午举三人乙酉举一人且连举丙戌进士选爲翰林吉士皆此邑百余年所少有者也戊申知县段锦重修张铎记己未知县何登第重修宿椿记万厯间知县方应明天启二年知县杨学程先后増修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朱辅康熙十七年知县章经继修
  崇圣祠在正殿后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射圃在文庙右
  社学一所在县北门
  尚友书院万厯间知县方应明建
  平顺县儒学平顺设自明嘉靖初知县徐元道主簿李鸾建庙学于县治东北规制胥全徐元祉记万厯丁酉知府刘复初行部至邑见学宫逼近山崖改卜东城垣右创建知县王荣诰赞成之工半陞任嗣令崔一龙赵完璧继缮李汝松记四十二年知县呉之儒继修任环记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邱旦康熙六年知县呉琯十九年知县刘徴三十年知县杜之昻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西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文庙【别在李庄】金泰和中潞城王备李格建中爲礼殿绘从祀诸贤于两庑爲里中弦诵地后百年浸圯备孙王大椿王大用重修集贤学士宋渤记
  汾州府儒学在同节坊即明庆成王废府改建初在师垣坊爲汾州旧学金同知节度使康玉润重修李山记曰甲申六月始事七月毕工殿堂庑宇焕然一新文宣版位邹兖神座各施罗幌黄红有差壁绘七十二贤就加彩色驾帨之前辟爲六斋分序两庑后燬于兵元初渐次修举有国子助教柳诚重建大成殿记明洪武正统间知州茆志道李善继修正徳十六年知州郁浩复修増凿内外泮池万厯十二年知州白夏拓制重修壮丽甲汾晋提学薛亨记二十三年廵抚魏允贞请升州爲府改州学爲府学知府崔士棨赵乔年文飬浩继修
  国朝顺治初徙今所
  崇圣祠在敬一亭后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在礼门西
  学田二百九十九亩
  仰高书院在县治西嘉靖元年督学周宣命知州张钺即狄公祠隙地剏建参政李元题曰仰高盖言仰子夏之文狄公之武也五年知州郭铿増拓自爲记白公书院在崇圣祠西明万厯间建后废
  棠防书院在府治东南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张竒抱建
  汾阳县儒学在师垣坊爲汾州旧学明万厯二十三年廵抚魏允贞请改汾州爲府设汾阳县以附郭改爲府学别建县学于东关檄冀南道麻溶同知白象知县蔡成已董其事殿庑堂斋门亭号舍以次具举余继登记
  国朝顺治间以庆成废府改建府学康熙丙辰知县崔秉政复徙县学于州庠缮治一新
  崇圣祠在明伦堂后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二顷六十一亩九分八厘四毫三丝
  义学在府学西顺治十六年防政申某捐置
  卜山书院在城北二十里大相村子夏读书于隠堂山元季里民樊宗英建祠勅赐额卜山书院万厯甲申英十世孙樊寛重修邑人士复于学西偏创立书院仍以卜山名之
  文昌书院在学前中太虚堂左木鸡馆右承蜩馆署县事司马王重光议建后废
  平遥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宏阔壮丽万厯间知县何其智魏学徴杨廷谟先后经画梁槚纪云鹤闫庚胥有记崇祯九年知县王凝命徙治东太子寺改寺爲庙
  国朝康熙十四年知县魏裔慤按圗考究始兴复之自爲记三十九年知县王绶重修増建文昌阁凿泮池辟云路康乃心记
  崇圣祠在敬一亭西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六段地二顷八十七亩
  社学十所一在下东门外一在游驾村一在香乐鎭一在洪善鎭一在武村一在岳壁村一在陈家庄一在宁固阜一在王家庄一在社村
  义学在县治东南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黄汝钰建又置田六十七亩八分零自爲记
  乡士书院在上东门内
  西河书院在县西南康熙四十二年知县王绶建置地一顷九十四亩七分五厘
  介休县儒学在东南隅旧在县治东肇建于唐咸亨三年元初兵燬至元甲子知县闫梅始买民居爲奉祀所歳壬申西蜀四川道肃政亷访使梁天翔始建大成殿于前以故居爲讲堂未讫工代去后二十年主簿王益营葺知县田泽赞成之元贞元年成冷思贤记明洪武二十七年知县武信天顺间知县王泽正徳六年县丞张敬十年知县赵睿隆庆间知县刘旁高钧先后増葺万厯间知县王一魁建金声玉振坊修殿庑斋门辟学后道陈翔鸾记四十三年知县孙瓒鼎新之王防记崇祯辛未生员董尔型复修迄
  国朝顺治丁酉而工竣宋竒杰记后复修尊经阁明伦堂云路坊康熙三十五年知县王埴重修大成殿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阁在儒学东
  名宦祠在崇圣祠左
  乡贤祠在崇圣祠右
  射圃在学东南隅
  学田七十二亩五分三厘零
  景贤书院在东南城上赵讷记后废
  三贤书院在郭林宗祠谷髙记后废
  孝义县儒学在城东南隅宋大观间县令董元恺创建元元贞二年县令董谔勒哲修大徳七年地震圯八年县令郝思敬重修未竣至大元年嗣令继成之泰定中县令林珏记曰廓其地趾广其陛级殿宇穹窿像设严晬屏以门缭以垣而新宫肃然明洪武十一年知县陈庄天顺五年知县沈纯成化五年知县王佐治二年知县张日升正徳十年知县闵以仁继修万厯二十八年知县周佑増拓防门起泮池桥魁光楼三十五年知县刘令誉重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魁光楼在儒学东南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废】
  学田一顷二十四亩七分八厘邑人霍钟瑜置义学一在北关郑孝子祠内一在南关南山门上
  临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正间始建学于东郭明永乐戊戌以河患改迁东南去旧地二里许嘉靖丙辰知县脱镐因庙学濒河议迁今所殿庑门池堂斋厨阁胥建如制张珩记万厯二十六年知县常时芳増修邵汝楫记崇祯癸酉燬于兵
  国朝顺治三年知县谢道修申朝纪记康熙二十七年知县莫友仁重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阁在文庙东南
  魁星楼在文庙西南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九百二十亩八分余万厯间知县张问行署丞魏賔
  国朝康熙间知县莫友仁先后増置
  鳯山书院康熙二十七年建
  石楼县儒学在县治东金时重建明洪武初知县顾硕重修自爲记正统十一年知县刘述继修景泰甲戌知县马荣増葺刘定之记曰大成殿夹以两庑明伦堂翼以两斋庖湢库廪备于内防门缭垣周于外嘉靖五年知县王仁拓修明末燬
  国朝顺治丙申知县周士章缮治一新教谕姜肇周董其役康熙二十五年知县赵鳯集二十八年知县王许五十二年知县韩贻丰继修
  崇圣祠在文庙西
  文昌祠在儒学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七亩一分
  社学在文昌祠前
  永宁州儒学在州治东南隅明洪武甲寅知州时应祥拓修治丁巳大成殿灾知州王道重建正徳丁卯复灾知州张克恭再建嘉靖乙酉西邻灾复延燬知州崔嘉闻鸠僝载殷不数月告成张珩记隆庆丁亥燬署州事李春芳重修万厯二十四年知州夏惟勤修
  国朝康熙十九年知州马云瑞増修雍正五年知州周镶重修
  崇圣祠在文庙左
  文昌阁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
  学田五十亩五分
  社学【废】
  宁乡县儒学在县西城下金大定间县令刘文通増修明初守土者屡葺治之其地面山背壑陂陁峻侧嘉靖丁亥廵按穆相檄知县张轼相地于县东南规制胥备乔宇记万厯间知县杨正逹重修明末燬
  国朝顺治辛卯知县王之仪教谕范星鼎训导张天秩重修朱之俊记康熙己卯知县吕履恒増修自爲记崇圣祠在文庙左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义学一在城一在厐家防一在赵家庄一在恵家坪一在杨家圪防胥知县吕履恒建

  山西通志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六
  学校
  大同府儒学在城东南隅旧在府治东即辽金西京国子监元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改爲府学二十九年改府学爲代王府以云中驿改爲府学即今学也熙元年防政沈固武安侯郑享防将曹俭鼎増建杨荣记曰永乐癸卯扈驾大同周览殿堂圯壊弗堪因讽鎭守诸公维新之又三年乃建大成殿暨两庑櫺星门并堂舎斋室无不备具宣徳间廵抚沈固又増建正统间廵抚罗亨信知府霍瑄继修嘉靖十二年兵燬十八年廵抚史道督学郭时叙重新史道自记隆庆间知府程鸣伊万厯间知府黄嘉善修
  国朝顺治十二年总督马之先重修
  崇圣祠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云中书院在府治东明御史陈文燧建云中陬塞载籍希鲜文燧捐赎锾择晋阳藩府善本悉购置书院生徒肄业者便之自爲记
  务学书院在府城内西南明治八年朱仕玳务学以御赐书籍构书院贮之请额扁曰务学书院
  大同县儒学旧与府学一区县学居前府学居后嘉靖十二年兵燬十四年知府王允修重建中爲圣庙左府右县两学并峙史道记万厯三年廵道冯子履改卜城内西北隅殿庑堂斋以次具举嗣后知县解经邦建太乙阁于明伦堂后三十四年知县孙体元辟巽门起魁楼通泮水规模始备李杜记
  国朝康熙五十六年启圣祠灾呉宗丰重建
  崇圣祠
  文昌祠
  魁星楼明知县陈不伐建自爲记
  名宦祠
  乡贤祠
  义学旧有五所顺治十五年复于开化寺前建义学一所后废今设于云中书院内
  懐仁县儒学在城西北隅旧在城东门外明洪武十三年知县许彦余徙今地正统间知县赵瑀县丞马胜重修夏瑜记成化间知县郑经继修正徳乙亥知县张绎重新孙绍先记隆庆间知县韩应元万厯间知县杨守介署县事陶幼学继修
  国朝顺治初知县刘三章康熙间知县薛侯邓正防再修
  崇圣祠在正殿西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东
  社学在东关【废】
  山隂县儒学在县治西宋时建明洪武八年知县蒋文焕正统九年知县慕宁继修嘉靖二年廵按许宗鲁檄知县余寅增葺万厯十年知县王居仁重修十七年邑人王家屏捐金建号舎二十四楹
  崇圣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庙门右
  乡贤祠在庙门左
  学田明崇祯二年廵按叶置地二顷
  应州儒学在州治西南旧在城西北隅辽清宁间建明洪武八年知州陈立诚徙今地天顺间防政杨濬知州张纶王彪増葺治三年知州薛敬之重建明伦堂东西斋舍阎钲记万厯四年知州徐濓重修
  国朝顺治十一年知州张文徳康熙四十年知州于廷弼继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北
  文昌阁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在泮南
  学田计一十三顷五十亩在州治西南四十里之大北头村明崇祯七年闽人林赞侨居兹土捐置学宫龙首书院辽翰林学士邢抱朴建即今儒学基址
  浑源州儒学在州治西金季仅存殿宇元初州守田治修皇庆间同知刘世忠増建泰定三年知州赵墀曰此雷刘文风极盛之地也大加缮修韩国理记曰枨闑之门更改朱雀凌霄之様鲸吞猊走龙戱鳯翔碧瓦瑠璃厝诸阀阅涂墁椒壁宛若栖霞明洪武永乐间知州郑允先李信正统间州判张福继修成化六年知州关宗撤其旧而鼎新之万安记治四年知州董钖改建防门两庑三斋东西号舎规制胥完毕孝记万厯间知州康朴刘复礼赵之韩原孕岱先后増修
  国朝顺治六年知府郎永清増葺
  崇圣祠在殿东
  文昌阁
  魁星楼旧胥在儒学大门内万厯四十六年知州张述龄改建于南门外恒岳行宫之右
  名宦祠在崇圣祠左
  乡贤祠在崇圣祠右
  学田六十亩
  社学旧七所今存马王庙一所
  翠屏书院在城南七里翠屏山金状元刘防右丞蘓保衡讲学处
  鳯山书院在城西北七里鳯凰山下明郡人司务孙聪建石溪书院在州治北七里正徳六年廵抚都御史石玠建集诸生讲学其中
  灵丘县儒学在县治东金正祐中建元至正间修明永乐九年知县李安重修洪熙元年更建成化天顺间知县韩英闵芳増葺万厯十二年知县赵柚撤殿庑而新之辟地学前列高壁以障民居赵徳明记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宋起鳯重修康熙十七年知县岳宏誉重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
  名宦祠
  乡贤祠
  社圃在县治西
  广灵县儒学旧在县治西明洪武间县丞赵自立建后徙县治西北即今地成化间知县曽锴重修治五年知县程观重新张天瑞记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石笃生教谕郭光仪重修康熙间知县焦恒馨増饰魏象枢赞
  崇圣祠在正殿后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射圃【废】
  学田二顷六十亩内熟地一顷九十八亩
  义学在南关
  广昌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时建明洪武十六年县丞宋林重建天顺四年修嘉靖二十年知县张九功重修隆庆六年知县成逊缮治又建尊经阁万厯七年知县张若愚继成之郝杰记崇祯四年知县刘世治重修
  国朝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杜登春修魏象枢记
  崇圣祠
  文昌阁在学宫东
  名宦祠
  乡贤祠
  学田二顷九十九亩零崇祯二年廵按叶复置田一顷七十亩胥额徴学租
  义学在县治西康熙甲午知县郭鉷建复置田一顷四十二亩
  缥缈楼在县东一里嘉靖间指挥孙献防建后总兵马林増构馆阁亭轩聚古今圗史俾志学者肄讲焉
  阳高县儒学旧在高山衞之东偏明成化十八年廵抚李敏防将周玺倡建刘吉记万厯三十一年总督杨时宁改建于东门之阳张悌记
  国朝顺治间总督佟养重重修八年知府胡文华増新刘宏誉记康熙二十六年通判叶九思重修雍正三年改县后复设
  文昌阁在文庙东
  名宦祠
  义学在县治东四乡胥设
  天鎭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成化二十三年廵抚李敏创建正徳十五年廵按杜民表重修万厯三十八年防将于翔仪教授杨天宠修
  国朝康熙八年知府林本源通判李珪教授闫若琛重修五十五年守备刘以灏葺治雍正三年改县后复设
  崇圣祠在正殿东北隅
  文昌阁在崇圣祠后
  大魁阁在学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义学四所
  朔平府儒学在威远城东门内大街即威逺卫学明嘉靖五年建
  学田十一顷五亩有竒学庄二一在滴水崖一在袁家村
  右玉县儒学在鼔楼东街即右玉林卫学成化十五年初建于鼓楼西街万厯二十三年徙建今所
  国朝康熙六十年衞守备王松龄教授张淑修重修崇圣祠在文庙后东
  魁星楼在防门外东南隅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朔州儒学在旧州治西北洪武十年知州邾约建正统十年庙学胥圯成化十三年知州吕文重修嘉靖间知州毕鸾万厯二十五年守道盛世承二十七年知州屈炜先后増建三十六年知州许尔忠通判郭如松重新辟云路建宫墙霍鹏陈朝相胥有记明末兵燬
  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州侯树屏葺治
  崇圣祠在文庙西北
  魁星楼在儒学大门内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社学明初州里八所卫五所后设立四所防复废
  国朝顺治间知州侯树屏立于东街知州辛良器复设于文昌祠右置膳田三十亩
  马邑县儒学在县治西元至元间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知县李徳重修正统二年知县张峻成化八年知县安和増葺治辛酉冀北道陈寛檄县令拓新之王从鼎记庙学中隔民居万厯十年知县赵承芳以赎锾易其地聨庙学爲一区二十二年知县王日新葺缮
  国朝康熙十七年知县阮振益四十一年知县秦扩重修
  崇圣祠在正殿后
  文昌祠在文庙西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学田三顷四十七亩零
  义学四所地胥一顷康熙间知县秦扩招垦
  橹台精舎在城内西北隅
  左云县儒学在鼓楼西街即左云川衞学明成化十五年廵抚王越初建于东坡后徙建南城万厯间复徙建今址
  崇圣祠在文庙东偏
  文昌祠在文庙前
  魁星楼在学门东
  名宦祠在大成门左
  乡贤祠在大成门右
  学田三顷二亩零
  平鲁县儒学在县治东即平鲁卫学明嘉靖五年初建于东门内道北三十七年徙建今址崇祯十三年卫守备申鼎教授许可贤重修
  国朝雍正二年卫守备白焕枢教授张懐重修崇圣祠在明伦堂东
  名宦祠在大成门左
  乡贤祠在大成门右
  宁武府儒学新设奉文议建
  宁武县儒学在县治东七百户街明嘉靖乙酉守备谭申廵抚江潮题建崇祯十年宁武道张毓泰重修
  偏关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治二年廵抚左钰题请创建兵备道王璿董其成规模敞甲于邻邑十七年兵备杨纶正徳十二年守备雍彬嘉靖八年总兵李瑾十年总兵祝雄万厯间兵备道赵彦李从心继修
  国朝顺治六年兵备道楼希昊康熙间粮厅王维秀康正吉何钖禄训导畅殿元先后増葺
  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庙在文庙左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学田兵备道陈昌祚募垦
  老营堡先师庙明万厯六年建
  国朝雍正二年裁所设县老营偏关庙祀如故社学在防府街
  义学二所一在防府辕门内一在道衙西
  神池县儒学旧附宁武所学
  国朝雍正三年改设县治始立县庙学以训导一员董率之
  社学在西街
  五寨县儒学在县治中大街
  国朝雍正九年知县张国正建规制完整
  文昌楼在櫺星门东
  魁星楼在櫺星门西
  泽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宋至和乙未知州呉中始徙今地金贞祐丙子知州高少中重修元燬于兵州牧段直増葺李俊民记曰我侯敦谕举子就两府试预选者百二十有二人朝廷命加精进以听擢用时议许之大徳丙午州牧殷直重修防复燬明洪武己酉知州李祥重建己未知州王坚继修正徳庚辰知州马汝骥拓制鼎新之张鹏记万厯间知州朱舜民韩容萧籍继修
  国朝顺治间知州孙丕承傅继说康熙间知州管于宣继修
  崇圣祠在正殿东
  文昌祠在櫺星门东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射圃在尊经阁东
  学田元长官段直置计十一顷九十余亩李俊民记暨明止存庙东南地三十六亩七分张三畏记隆庆间知州顾显仁置学田四十八亩四分孟霦记乡官石延寿捐地三十亩生员司璧捐地十亩五分生员王进义捐地五亩五分范之齐记
  天井关宣圣庙肇于唐驾部至元九年知州皇甫琰踵成之召民傍居创旅店以供庙祀嗣令王佑绘像用房课权子母歳取息九十緍充祀事至顺二年饥行本之家亡庙宇圯壊晋城尹裴从善徴存户得中统钞一百五十緍命王璧等主之明永乐七年星轺大使罗荣重修万厯间生员任敦化捐地四十亩
  国朝康熙间清出三十二亩生员孔兴铣主之春秋仲月上丁日遣训导往奠
  社学宋程子令晋城于城北建社学一区亲爲民子弟明句读后废
  体仁书院在府治北明万厯间知州王所用建捐田二十四亩崇祯间廵盐御史杨鹗檄捐田三十三亩崇祀周二程张朱二吕七贤
  国朝康熙间知州伦可大拓修陈廷敬记
  鳯台县儒学新设奉文议建
  高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元祐三年知县张持记曰唐呉道子画孔子爲鲁司冦时像二本乘车而羣弟子从者谓之圗立而顔渊侍者谓之小影司门郎中王伯瑜传小影于仙源孔氏盖孔子四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之所藏也传于棣州摹石于学中元至正八年县令刘好徳重建明正徳九年知县袭进贸民地拓而新之李逊学记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傅思明重修有记三十年知县王省身三十五年知县刘应召四十二年知县洪声远崇祯五年署县事焦浴继修十三年知县滕仁政重修杨暄记
  国朝顺治八年知县刘广国重修李棠馥记十一年知县范绳祖康熙间知县刘璟白良玉继葺
  崇圣祠在文庙东北
  文昌阁在文庙东南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射圃在学西南隅
  学田一顷一十二亩零嘉靖四十三年知县张卤置米山宣圣庙元延祐间知县郭质建宋翼记曰翼教授懐孟北归始记勾要馆召爲应奉翰林文字又记釜山馆继爲修撰又记河西馆窃喜五乡人士可与爲善延祐七年宰澄城郭质兴复米山等五十九里之文馆米山人牛用记
  社学宋晋城令明道先生建立七十所元大定中县令郭质修举之元季兵燬明治八年知县杨子器恢复在县者四在村者三十六歳久寖废万厯三十六年知县杨应复振举焉
  晋城书院明治初知县杨子器毁新庙爲之名正社学后圯嘉靖间县丞孙应奎葺而新之题曰晋城书院姜润身记
  阳城县儒学在城东南明洪武四年知县李芾重建宋讷记曰阳城庙学枕城东南学基狭隘李侯相旧学西有废地以道喻民筑基督工规模大过前代嘉靖间知县邹颐贤増修万厯间知县张应诏重新王国光记
  国朝顺治十五年署县事泽州同知戴天徳倡修十六年知县陈国珍落其成白孕谦记康熙八年知县都甫増修二十年明伦堂圯邑人田六善修二十七年冬正殿灾知县项龙章重建田六善记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北隅
  文昌祠即旧青云馆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社学在县治东
  陵川县儒学旧在城东南隅金天防间县令魏致隆主簿赵大允迁城外东南元大徳间知县安某増修明洪武初县丞宋崇善重修路泰记天顺三年知县任通展修薛瑄记成化嘉靖间知县李浒赵孟干继修四十四年知县孙绍先以其湫隘逼水撤东关神祠更置之嗣令尹宗孝续成顾显仁记天启三年知县杨如桂复迁城内
  国朝顺治间知县黄国灿教谕巩璿图重修钱受祺记康熙十四年知县孙必振复迁城外东南旧址而拓其制自爲记
  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祠在崇圣祠后
  奎光楼在庙东南
  名宦祠在崇圣祠前
  乡贤祠在名宦祠前
  射圃在学宫左
  义学知县黄国灿置学田
  书院在西庑后康熙十四年建
  沁水县儒学在城西门外金正隆二年县令李搏建元至正间知县常允修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县丞陈徳重建永乐三年知县章聪正统四年知县姚琏景泰三年知县张升继修治五年知县王辅九年知县杨范次第増修杨一清记嘉靖间知县王进贤万厯间知县董之表重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明伦堂东
  乡贤祠在明伦堂西
  射圃在学东南
  学田三所元至正间知县陈荣祖置后废
  社学在北街址存
  鳯原书院在西关后废
  蒲州府儒学新设奉文议建
  永济县儒学旧在古城内元初迁州治东南庙屋数间以备奠菜至元丙子郡侯史氏拓建段成已记明洪武间同知赵槱重建宣徳七年知州刘仪修正统十二年知州张廉广大成殿东西庑号舎堂斋悉如制薛瑄记天顺四年知州徐孚成化五年知州张本济治八年知州许继修嘉靖三十三年知州陈应和复修三十四年冬地震圯三十六年分守防议王之诰知州邉像更建四十二年知州张印万厯二十六年知州鄗元柱増修三十五年分守防政乔学诗知州张羽翔重新赵用光记崇祯十一年分守道李一鳌复修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州马翰如康熙二年知州侯康民三十七年守道呉自肃知州李六成继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阁在崇圣祠南
  名宦祠在防门前东
  乡贤祠在防门前西
  祀田养田在城北复安里
  社学旧置八十七所后废
  义学在城东
  首阳书院在城西南隅元至元初郡人王善建明初燬治间知州许复建李东阳记中爲堂曰崇徳以施讲授后爲堂曰养正以藏古今图籍傍爲左右庑以爲肄习之所又后爲祠堂三区中以祀二贤左祀名宦右祀乡贤而总名则因其旧
  河中书院在州治东三里峩嵋原上旧爲东岳祠明正徳间吏科给事中吕经出佐蒲州改祠爲书院扁以河中仍古郡也朝邦竒记万厯间守道陈儒知州胡大壮修葺
  国朝康熙三年总督白秉正按部至郡偕守道陈秉直知州侯康民重新
  临晋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元十一年知县敦武校尉许荣建至正二年知县党若济重修明洪武四年主簿叶士温训导孟思顔加葺歳久倾頽成化十五年知县毛鳯来重修嘉靖二年知县丁守中改作吕柟记曰移退省堂于学后空地而改堂址爲明伦堂改明伦堂址爲大成殿改殿址爲防门旧防门址爲櫺星门皆増楹高阔乙卯地震圯知县李世藩拓旧制更建王光宇记万厯十一年知县赵岸十五年知县呉崇礼二十八年知县高惟冈天启六年知县秦懐庆继修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孙宗元康熙三十八年知县王光臯四十七年知县徐炘増葺
  崇圣祠在儒学门内东
  名宦祠在泮池东
  乡贤祠在泮池西
  射圃在训导宅东
  学田五姓湖滩奉帖文退地胥为学田勒碑明伦堂右又地八顷四十九亩
  社学【废】
  虞乡县儒学新设奉文议建
  猗氏县儒学在县治东金成安二年建燬于兵元至元癸酉主簿李仁扩旧基重建段成巳记曰释奠执事者扫地爲位侯噫叹良乆相基之旧以歩武计纵九十五衡二十五邑人荆鉴施东偏地共得亩三十搆正室二筵广轮十一宇庙曲廻计二十架春秋二仲三献各有其位丽牲登歌各有其所应门居中臯门居外大小异制壮伟闳耀明洪武三年重修嘉靖三十三年知县韩应春复修三十四年地震圯知县韩应春缮葺韩邦竒记万厯九年知县贾一鹗二十年知县李景登辟地増饰视旧有加何东序记
  国朝顺治十五年诸生荆可樾修康熙九年摄县事董国政増新
  崇圣祠在文庙东北
  魁文阁在櫺星门外东南隅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学田【废】
  社学【废】
  义学三所
  万泉县儒学在县治东宋至和元年知县赵瞻建金太和三年主簿刘从谦修张邦彦记曰爲屋八十间正殿在前讲堂在后堂之左右翼以两斋又爲两庑直接贤堂爲库房爲尉室贤堂二室分设正殿前又于其南起四贤堂元大徳四年摄县事胡元正至治三年知县伊噜勒齐特穆尔继修明洪武三年増饰宣徳二年知县张惠天顺八年知县梁栋成化十九年知县蘓旻治三年教谕吕富嘉靖七年知县杨兰二十三年知县刘文光万厯十四年知县符嘉训继修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郑章増葺
  崇圣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櫺星门内左
  乡贤祠在櫺星门内右
  荣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明洪武三年县丞马复礼因故址重建天顺六年知县李逢春修治五年知县高腾复修嘉靖三十五年地震圯知县侯祁更建万厯间知县王立本梅焕缮完崇祯十一年邑人李嵩等修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张钖文拓旧制重新康熙十一年知县陈觐圣修葺
  崇圣祠在文庙东北
  魁星楼在文庙东南
  名宦祠在泮池东
  乡贤祠在泮池西
  射圃在学东
  社学【废】
  大宁书院在后土祠东明治间知县高腾建后废三鳯书院嘉靖间知县侯祁建后废
  辽州儒学在州治西南元至元初知州刘义建大徳七年地震圯延祐三年张思义重修明洪武初知州尹暹重修十一年知州蒋汝善徙建文庙东景泰间知州黄钺撤旧维新高谷记治十六年知州杨恵増葺
  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州杨天锡重新
  崇圣祠在櫺星门内东向
  名宦祠在大成门外东
  乡贤祠在大成门外西
  学田平坡涧地四顷三十六亩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州贾廷兰续置一十二亩
  社学在城隍庙左
  义学二所顺治丁亥知州宋徳芳置缮田四十三亩
  和顺县儒学在城东北隅元至正十三年县尹张钦祖建明洪武四年主簿刘徳修永乐间知县王衡景泰天顺间知县段珉王恕治间知县孙鼎马廷玺继葺万厯十二年知县李继元拓地修建薛亨白孕谦胥有记崇祯十二年知县李呈藻邑人乐鹤庚増置斋舍门房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县李顺昌教谕白毓秀重修白如梅记康熙八年知县邓宪章训导王协庆増葺宪章自记
  崇圣祠在文庙东北
  名宦祠在乡贤祠前
  乡贤祠在崇圣祠前
  学田五十四亩
  社学
  义学
  榆社县儒学在县东门外元中统辛酉县尹蘓某建至元乙亥宣差实都己卯县尹王天祐继増大徳癸卯逹噜噶齐布哈县尹秦松龄更新之呼延伯起记甫成地震圯明年县尹樊都重修贾景岩记明洪武五年县丞林茂重修后知县周至善尚弼武清何毅马骥王宠继葺嘉靖九年县丞徐元道重修万厯三十三年抚按檄县拓修
  国朝顺治四年知县王殿珍教谕薛应聘増葺十四年生员张正修重新
  崇圣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泮池东
  乡贤祠在泮池西
  社学在西庑后
  沁州儒学在州治西兴文街明洪武三年知州陈大本建成化十三年知州张玘修沈钟记后知州许英重修治四年防议王盛増扩基址通城西南辟门南向万厯十三年知州刘宗禹复修
  国朝顺治九年署州事陈允忠十八年知州陈宪康熙九年知州汪宗鲁二十年知州杨茂英继修后邑人呉琠复修
  崇圣祠在正殿后
  文昌祠在文庙后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射圃在二门西
  沁源县儒学旧在东关东南元大徳间建明洪武八年知县邵善修永乐七年主簿刘铎重修嘉靖元年知县冯继祖易圣寿寺爲学宫二十年知县贾徳润复徙故址三十三年知县张廷槐増修万厯八年知县靳贤复修天启六年知县李乐教谕段逹训导郭金城改建于北关外崇祯十五年知县齐克谐教谕王心一始迁于紫金山之东坡即今西城高阜处
  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县袁赋诚康熙三年生员刘濬源胡琪四十七年知县韩瑛先后増葺
  崇圣祠在正殿后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射圃在学东
  社学在县前
  义学一所在东门外下街
  武乡县儒学旧在县治西南明正徳四年县丞陈溥徙建于按察分司即今县治王崇庆记嘉靖十八年知县白纲改修三十一年知县赵卿请复县治遂迁学宫于鞞山石勒寨窦一桂记万厯间知县黄元防张五羙崇祯间知县杨家鳯増修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呉齐漳易民地拓修二十四年知县高鉷四十六年知县祝兆麟继修
  崇圣祠在正殿后
  文昌阁在文庙东南
  名宦祠在崇圣祠左
  乡贤祠在崇圣祠右
  平定州儒学旧在州治东南隅宋元丰六年建元至正间兵燬明洪武二年知州程宗道徙置下城东北十六年知州赵景先重修天顺间知州叶昌成化间知州陈志呉鼒继修治九年知州呉贤拓而新之王鸿儒记嘉靖间知州蔡俸马京姚防极孙九畴续修万厯元年知州杨梓増修杨思忠记崇祯间知州卞爲麟复修
  国朝顺治八年知州陈起潜重修康熙间知州张愼再修白辉记五十三年知州何锡禄重新
  崇圣祠在明伦堂右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在文庙东
  学田四顷十三亩在庙沟村崇祯十三年知州张其治置有记
  社学四所嘉靖十五年知州马京建后废
  义学三所
  石楼书院在儒学西明学正夏廷器建以对石楼山故名
  冠山书院在冠山之腹元左丞吕思诚读书处初名冠山精舎后赐额建燕居殿设宣圣像以顔防二子列配复建防经堂徳本行源二斋学士虞集撰记中书礼部移文宣慰司下冀宁路指挥平定州储书万余卷明防政汪藻重修郡人孙杰更建高岭书院于南劖石爲洞肖夫子像祀之乔宇撰记
  寿阳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元祐初知县张元淳建李毅记曰中爲正殿次爲东西庑讲授有堂弦诵有斋藏祭器有库賔位庖湢皆有所凡爲屋四十楹金末燬元至元间知县李通重建防复废明洪武四年知县呉原庸复建治间知县胡宣更新之嘉靖十年主簿呉逹拓制重修崇祯十年知县杨思选复修
  国朝康熙十八年知县田国弼五十六年知县李敦重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南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在明伦堂西
  社学二所
  义学五所康熙间知县呉祚昌建又置田九十六亩
  盂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隅元至治三年州判蒲机修虞集记曰大成有殿从祀有庑表以大成门翼以更衣室庙后有学其中爲堂东西两斋以居师生凡若干楹明洪武间知县王霭重建天顺成化间防政杨璿知县石英继修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张佳珩重修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孔兴范复新之
  崇圣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
  乡贤祠胥在崇圣祠前东偏
  射圃【废】
  学田万厯间知县张泰运创置共上中下地六十顷二十亩零
  乐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金太和年建明洪武永乐间知县冯人杰李敬徐铭继修天顺二年防政杨璿檄知县王文増拓重修嘉靖十五年知县张武几复新之万厯间知县熊灿郭□续修崇祯间知县吕维袺复修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王祚永训导王基昌重修崇圣祠在文庙东北
  文昌祠在儒学东明知县王邦宠建赵士吉记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射圃在明伦堂西
  松峯书院在三都别野元圣裔孔克威建吕思诚记曰罗庄孔克威求记思诚爲松峯书院额又书夫子燕居殿一楹闻诗闻礼二斋
  忻州儒学在州治西北旧在治西南九龙原上后晋天福二年建金天徳大定间知州傅愼防继修元皇庆间知州白朝列又修明洪武三年知州钟有谅宣徳天顺间学正杨瓛知州夏至明次第缮葺成化间知州刘清重修陈璧记治五年知州王轩徙建今所规模敞视旧有加徐溥李东阳胥有记东阳记曰王侯重烦民不欲有所徴适发地得藏钱十万曰此可以供役矣物计而工给之沛然有余嘉靖十一年知州韩希顔増修十八年学正徐宗尧辟学门设射圃建讲堂党承志记万厯崇祯间知州杨维岳丁元楧重修
  国朝康熙十六年知州柯弼倡修二十七年知州金玉相五十八年署州牧蔡梦竒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北
  文昌阁在旧文庙侧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射圃在明伦堂东
  学田四十亩零
  定襄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在县治南城外元大徳十年知县赵徳温重建崔允记明洪武八年县丞徐思宁徙今所正徳间知县王増修嘉靖三年知县张荣万厯十二年知县白璧二十二年知县刘士麟继葺四十二年知县王立爱拓旧制重新之
  国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县王时炯重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阁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射圃在崇圣祠前
  学田三顷一十亩有竒康熙间知县王时炯清丈社学在察院前西康熙间知县赵继普建膳田一顷一十亩有竒
  静乐县儒学在县治东岑山半崖间宋大观中始建岑山下陂南儒林街明洪武二年县丞谭章改建岑山半崖之东隅嘉靖二十四年毁于燹御史陈豪知县杨缙复徙儒林街旧儒学之东工未竟万厯十五年御史陈登云檄县议迁督学王守诚卜基今所以寳峰寺改建知县刘沂董其事二十六年知县杨登科三十一年知县罗以旌杨继增饰
  国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县张彦绅重修
  崇圣祠在正殿后
  文昌阁在学舎左
  名宦祠在崇圣祠左
  乡贤祠在崇圣祠右
  射圃【废】
  社学【废】
  代州儒学在州治南明洪武二年建永乐间知州侯彦实正统间知州田立天顺间指挥张懐相继缮成化中都御史秦拓而新之正徳五年督学陈鳯梧十四年知州马希龙续修嘉靖三十二年都御史赵时春更爲建置规模始备万厯十三年兵备张惟诚增修
  国朝顺治九年鴈平道余应魁继修
  崇圣祠
  文昌阁在文庙左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明兵备张惟诚建赵范记
  学田地二顷有竒明兵备张惟诚置
  社学【废】
  五台县儒学在县治西南金正隆二年建明洪武间知县王公懋修成化六年知县贾纶治十三年知县刘光祖先后拓修
  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陈恭训导贾炜重修二十二年地震圯知县周三进教谕姬译倡修杨鸣鹤记崇圣祠在正殿后
  名宦祠在泮池左
  乡贤祠在泮池右
  学田六十二顷三十一亩
  繁峙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正初建明洪武三年县丞刘议修成化间知县李芳张寿嘉靖七年知县于隆先后增葺
  国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县齐士琬重修
  崇圣祠
  名宦祠
  崞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大定间建明洪武三年知县周英重建三十三年县丞刘大渊修景泰成化间知县武桓姜义杨庆呉祥继缮正徳间布政使刘泽行县丞刘存复修
  国朝康熙二十二年地震圯二十五年县令吕爚重修自爲记五十八年知县秦大冏县丞陈尔遴典史张芳建尊经阁翼经楼冯国琛记
  崇圣祠
  文昌阁在大成殿东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尊经阁翼经楼在文昌阁前
  射圃在文昌阁后
  学田一十一顷一十六亩明知县陆寿光请垦东西山间田张鳯池记
  社学【废】
  义学二所一在城中一在原平
  石桥书院在北门外明尚书梁璟建后废
  宁文书院在宁文墅明副使张鳯羾建王崇文记后废
  保徳州儒学旧在城东南隅宋熙宁初知保徳军高焕建燬于兵金大定十年知州高懐正改建于州治西自爲记明昌五年知州王嘉言搆讲堂泰和元年知州张令臣大新之自爲记元大徳间知州王济至正间知州许仲杰继修明宣徳六年任泰重建天顺间知州陆镛万厯间知州朱黄裳增修万世徳记万厯四十四年知州胡柟经始李胜之张世熙落成杨州鹤记
  国朝顺治十年知州杨士烜重修康熙十二年学正张鳯羽二十年高起鳯三十二年刘瀚先后缮葺胥有记
  崇圣祠在明伦堂右
  文昌阁在东斋北学正张鳯羽建
  奎星楼在尊经阁后
  名宦祠在东庑下
  乡贤祠在西庑下
  射圃在明伦堂西
  学田明知州胡柟置
  社学二所
  见龙书院按察司旧址明知州胡柟建后废
  白眉精舍明知州胡柟建
  河曲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四年知县徐思敬即宋元故址重建成化间知县殷庠以其湫隘迁明伦堂于县治北隅治十三年知县董璇改建殿宇未竣十五年知县李彦陞继成之规制甲诸邑焦芳记崇祯间燬于兵知县钱永守重建
  崇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废】
  社学【废】
  解州儒学在州治东金大定二十八年知州李愈修刘制记元元统初知州耿允嚣重修拔思化记明洪武四年知州洪范十六年州判余尹瞻继葺正统六年知州呉恵重新薛良记成化间知州张宁改建明伦堂号舎治十年知州李溥改建学门于文庙西正徳六年知州李文敏增葺韩文记十四年知州朱璟再修吕柟记嘉靖三年知州解清迁学于庙西隙地马理记三十四年地震圯三十六年知州王惟宁重建万厯间知州魏养防张汝雨陈尧言崇祯初知州徐文炜次第营缮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州邹蕴贤拓修乔廷桂记康熙三十九年学正马元恺复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州治北
  尊经阁在先师殿后康熙三十九年郡人马淑援重新介孝璿记
  射圃在儒学东南
  学田剏自栢乡张氏计地三百亩歳久佃者多干没署学正辛思齐白州守熊万腾按亩厘定始复之额外益田一顷五亩零
  社学二所
  裕斋书院在州西北四十里三张村元隠士岐裕斋建后废
  见山精舎正徳中运判杨士魁建名五经馆后废解梁书院即广慈寺明嘉靖初知州林元叙州判吕柟撤寺改建
  安邑县儒学在县治东宋蔡攸建有碑记元至正间重建明洪武间知县晋之用修天顺间知县杨罄重修薛瑄记曰乃作周庑乃作大成以及门宇无不崇举成化间知县刘谨正徳间知县魏瓒继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圯知县李瑜经始傅希挚朱擢继成之王得春记万厯间知县羊可立路一麟呉愈继葺
  国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柯世荣训导李王栋复修崇圣祠在明伦堂东北
  名宦祠在櫺星门内东
  乡贤祠在櫺星门内西
  射圃在西庑后
  学田二顷三亩零崇祯十二年知县王嘉谋置社学在东察院南
  夏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十四年知县申逹建刘黙记大徳十一年知县张式至顺二年逹噜噶齐田叶至正八年知县何义继修明洪武初知县阎育重修成化十四年知县杨通十九年知县陈閠治四年知县姜洪增修嘉靖三十二年廵盐御史尚维持拓而新之王崇庆记万厯元年知县陈世寳增建制度始备张四维记
  国朝顺治十四年知县郑四端重修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宋国贤复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文昌祠即尊经阁
  魁星楼在儒学东南隅
  名宦祠在崇圣祠左
  乡贤祠在崇圣祠右
  射圃【废】
  学田六十三亩一分零
  社学【废】
  义学在县署内康熙间知县史晟建
  温公书院旧在县治东北元至正间改建于儒学东明成化九年副使胡谧复徙东四十歩治三年知县姜洪复徙学左即今址嘉靖间地震圯万厯九年知县杨溢重修
  涑水书院元至治癸亥邑令特穆尔布哈建在县治西偏堂七楹中设司马文正公像顔曰粹徳堂左延賔右延师辟斋五聚邑士之俊造与幼学者分教焉游息之所讲肄之室庖廪井廏靡不具备复置田亩若干歳入以赡且以供祀事王纬记
  平陆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祥符二年知县麻吉肇建元至元十三年知县葛荣重修歳久圯明洪武十六年知县孔守道训导王翰复建成化间主簿赵清治间知县侯尚文增修嘉靖四年御史祁果檄知县王绅重新吕柟记三十三年知县田充国辟学路四十年知县呉守礼缮两斋四十二年知县王发防建魁光楼万厯间知县李濢马民牧强自修刘盈科继修明季燬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崔伟重修功未竣康熙七年知县陈国泰落成周训成记十七年知县柴应辰十八年教谕邓鼎甲训导孙永大继修
  崇圣祠在文庙东
  名宦祠在防门左
  乡贤祠在防门右
  射圃在大成殿西
  学田一百二十亩生员赵永祐永吉永祺置
  芮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在治东南金天防六年兵燬八年知县朱洗马徙建今所后知县完顔徳玉修元知县苖踞重修明洪武间县丞杨得永乐间知县俞士眞先后增建成化万厯间知县孟济李英任亨主簿李济知县赵庭琰继修
  国朝顺治初知县王自修增修隂润记康熙三十四年知县高寿名四十七年知县邵璿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北
  名宦祠在防门外左
  乡贤祠在防门外右
  射圃【废】
  义学在县东
  文学书院在县东北五里万厯四十年知县赵庭琰建中祀子夏左右以田子方段干木配享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毕盛赞重修
  运司儒学在运治东南元大徳三年运使鄂通茂建学士虞挚记明洪武初运籍生员附解安二学而运学废正统己未鹾司韩伟请复旧制堂庙祠庑师生员额埒郡庠壬戌重修庙学孙昌记天顺间运使史潜治间御史张应奎继修正徳初御史周廷徴置乐舞礼器万厯间运使林国相运判王建中崇祯间御史杨绳武增修
  国朝顺治十三年运使陈喆重修康熙六年御史施维翰二十七年运使蘓昌臣五十六年御史张国栋继修今改
  中学
  崇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河东尊经阁光禄卿马理记侍御邱某建楼南面条山楼崇二仞贮书其上
  射圃在正殿东
  学田明万厯间运使林国相置署司运判王建中续置夏县地六十余亩又清厘解州临晋安邑禁垣滩地五百一十亩岁久湮废今存禁地二百七十九亩零社学五所
  河东书院在城北五里正徳九年廵盐御史张士隆建吕柟记内有书楼马理记万厯八年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改祀尧舜禹爲三圣庙迄今胜概犹存
  养精舎在运学东中有游息亭亭后有堂六楹曰养正择师居之左右四斋各六楹马理记
  运书院在运学东天启三年御史李日宣建延邑人曹于汴主讲席买夏县地以给之御史姜思睿楚朗扬复置地安邑共九百四亩三分零歳久湮没
  国朝康熙二十八年御史郝惟谦檄两县清厘运使蘓昌臣核实租额该县每年彚收解交三十六年运使顔光猷重修
  正学书院在东门内明嘉靖中御史余光建今改爲东察院
  绛州儒学在城东北隅宋咸平二年州牧夏侯涛修李记元至元十三年知州郭天祐修王恽记至正二年知州李祖荣重修贾鲁记明洪武十年知州顾登复修正统十年知州王汝续除旧易新殿庑堂斋以次修举薛瑄记成化间知州许珙继葺沈钟记正徳十六年知州李文洁嘉靖间知州刘朝麒万厯间知州张继东方立诚继修
  国朝顺治间知州薛世望重修康熙六年知州刘显第十九年知州刘涵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
  名宦祠在櫺星门内东
  乡贤祠在櫺星门内西
  尊经阁明知州程腾汉建吕柟记
  学田在北山寺峪万厯二十六年知州王大栋置后地主偿价贮飬亷柜又城濠下色地四十五亩零社学凡七所
  义学二十五所
  崇理书院在州东治间勅建后废
  启光书院在塔东旧名启光楼嘉靖九年建
  国朝闻喜翟鳯翥购之改启光书院令绛士肄业其中闻喜县儒学在城东北隅宋咸平四年知县慈释回新庙貎植古栢县尉李记曰桐乡我夫子之庙环垣歩二百四十有五中树大栢二十有一至和二年知县马中庸修司马光记曰其前爲祠殿其后爲讲堂左爲斋宿之室右爲俎豆之府其两傍皆爲学舎金大定二十六年署县事王宗儒重修自爲记泰和四年署县事王靓重修张邦彦记元至元十一年知县张仲祥重修王恽记大徳五年知县刘文俊重修曹舜龙记七年地震殿庑圯达噜噶齐哈喇完缮延祐七年知县王杰补葺吕希才记明洪武十二年知县张同文重建规制胥备正统十一年知县侯琳治十五年知县呉璇正徳十三年知县王琳增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頺壊知县杜华重新万厯间知县王象干徐明李养正李就果继修
  国朝康熙元年知县李如兰重修翟鳯翥记二十年知县许自俊复修
  崇圣祠在正殿后
  名宦祠在防门前东
  乡贤祠在防门前西
  射圃【废】
  学田一顷五十九亩七分
  义学在儒学西
  董泽书院在县东四十里宋相赵鼎世居其地六世孙筼仕元爲国子监博士谒告归建虞集记明万厯间改爲祠堂
  涑水书院邑人翟鳯翥建于红鹤楼侧
  河津县儒学在县治东元皇庆初建明洪武六年知县张天麟修天顺二年知县赵恺增修薛瑄记正徳五年知县王谔拓旧制增新嘉靖三十二年知县高文学买地凿泮池树坊表宏敞有加明末兵燹毁
  国朝康熙九年知县崔鸣鷟重修
  崇圣祠在文庙西南隅
  文昌阁在学宫东
  名宦祠在櫺星门内左
  乡贤祠在櫺星门内右
  学田【废】
  社学 太和坊一 永绥坊一 午芹村三胥因寺观爲之里人张锦鳯复设水田四十七亩爲讲学费立碑记
  文清书院在县治西明治戊申防政王盛乃文清弟子也行部至县捐金修之题其门曰文清书院隆庆间知县张汝干拓基重建
  龙门书院在城小东门北堂斋廊庑计十有八楹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杨玉建
  稷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唐贞元中建金贞祐间兵燬元初重建元贞间知县郑扆重修段思义记至元间知县郭思孝重修韩祚记明洪武间知县茹伯贤李均保宣徳间知县杨春正徳间知县张延康增修嘉靖间地震圯隆庆二年知县孙倌重新梁纲记万厯四十年知县张思恭崇祯十五年知县白足长重修
  国朝康熙十九年知县朱天爵三十八年知县傅宗继修
  崇圣祠在正殿东北
  名宦祠在大成门外西
  乡贤祠在大成门外东
  学田【废】
  至圣庙在城东二十里小杜村唐杜子羙读书处后建庙元大定间改爲寺
  国朝雍正六年里人闫鹏起闫茵重改爲庙
  绛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隅后唐长兴三年知县靳平建金大徳间修明正徳十一年知县包得仁撤学后佛寺拓而新之嘉靖十四年知县李光远增新李浩记万厯间知县傅应元黄维翰继修
  国朝顺治六年燬八年署县事徐祚焕増建十年知县杨鸿谟十六年知县赵士康熙四十年知县卢绛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北
  文昌阁在敬一亭后万厯间知县黄维翰建李尚思记
  名宦祠在櫺星门内东
  乡贤祠在櫺星门内西
  射圃在敬一亭西北
  社学【废】
  义学在南门内莲花池
  涑阳书院在县西二十里南横水村元大定间邑人吕士俊置藏书以聚学者后废
  垣曲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城外东北燬于兵元至元十六年知县岳移建今所宋景祥记大徳七年知县左阔阔出修明洪武十五年知县戴聚重修景泰成化嘉靖间知县朱凯郑恕房桂县丞张廷相先后增葺万厯三十三年知县赵乾清四十年知县吕恒继修
  国朝顺治元年燬十三年教谕孙世荩县令吕崇简倡修克复旧制
  崇圣祠在明伦堂后
  文昌祠在学宫西
  名宦祠在泮池东
  乡贤祠在泮池西
  学田【废】
  社学【废】
  吉州儒学在州东门外元延祐初建明洪武五年知州诸【州志作许】志升正统间州同罗拱宿增修成化二年知州谢鎭重建天启间知州沈瑜重修明末废
  国朝顺治间知州纪振边于三跃继修王廷杰记康熙元年知州葛全忠更新之
  崇圣祠在正殿后
  名宦祠在防门内东
  乡贤祠在防门内西
  义学在崇安门外
  文城书院在锦屏山半正徳二年知州史纪建
  乡宁县儒学在县治西宋皇祐三年知县刘舒建自爲记明洪武十一年知县荆守正重葺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圯知县张云从复建万厯间知县李枝崔允恭李时茂继修
  崇圣祠
  【名宦祠乡贤祠】
  学田四顷四十一亩零万厯间知县刘鲲池置
  隰州儒学在州治西南元至正间建明洪武间知州陈显刘元良景泰间州判周全先后修葺成化元年知州墨春重修王节俭记嘉靖十四年知州郑濂以地势洼下改安国寺爲学三十六年知州宗杰复徙旧址万厯四十年知州王茂钖重修四十五年知州储自俊缮学宫凿泮池剏建文昌尊经阁
  国朝顺治十三年学正何宗重修知州白崇周继之李呈祥记康熙六年知州胡文焕二十六年知州张绥远继修四十一年知州郑恂复修自爲记四十五年知州钱以垲增新自爲记
  崇圣祠在正殿东北隅
  文昌祠在尊经阁
  名宦祠在防门东
  乡贤祠在防门西
  射圃在明伦堂西
  学田荒地七顷零七十亩内熟地二顷零一十亩社学【废】
  紫川书院在安国寺东知州钱以垲建置田二十四亩
  蒲县儒学旧在县治西元大徳元年建明洪武二十一年知县潘从善天顺间防政杨璿万厯六年知县毛一鳯增修天启四年知县罗永新改建于城中察院址景昉记
  国朝康熙十一年知县胡必蕃五十五年知县梁元捷继修
  崇圣祠在明伦堂东
  文昌祠在学西南隅
  魁星阁在学东南隅
  名宦祠在泮池东
  乡贤祠在泮池西
  天宁县儒学在县治西金正隆六年县尹高永孚建庙学于县署西北岗下元大徳二年修武校尉行县尹侯俣建于城东北隅续执中记曰南北四十举武东西二十五举武外垣中基立正殿五间缭楹层檐前爲应门缩直相望后徙今址明洪武八年知县郁杰更建天顺四年知县王溥撤而新之防政杨璿又补修薛瑄记曰大防成其后县尹成其前成化元年知县刘绍宗继葺庙学胥备隆庆元年知县邵惠崇祯七年知县丁嘉谟重修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呉兴祚葺旧增修筑石堤以障水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刘芳永加修
  崇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射圃在县西
  学田五十四亩
  义学在县东关外
  永和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城东门外唐贞观二年建宋大观初修元至正间改建今所明洪武五年知县孙让重修正统十年知县胡贞嘉靖元年知县吉顺东曹文辉训导袁勲二十四年王府官张栢龄继修崇祯五年兵燬
  国朝顺治三年知县刁昌世增修十五年知县武士豪康熙十一年知县王尔楫训导朱永祚三十九年知县赵尧章次第修葺四十六年知县王士仪重新自爲记
  崇圣祠在明伦堂后
  文昌阁在文庙西南
  名宦祠在防门外东
  乡贤祠在防门外西
  社学【废】
  义学七所
  楼山书院在莲花池

  山西通志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三十七
  公署
  官有廨所以壹其心而出政且使人胥知尊仰此即七月跻堂家老庀室之义也至前贤营造如绛守居园池思鳯亭其着于载籍者别见古迹不复复书志公署
  太原府
  巡抚都察院
  署在太原府治之东鼓楼之北明宣徳三年设廵抚山西河南二省后遂专设建署前照壁一座石狮雄峙左右辕门对列东抚绥八郡坊西提督三关坊中保厘重任坊文官厅在左武职厅在右大门二门西隅有关帝庙酂侯祠东西列书吏房大堂五间上悬
  国朝康熙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清慎勤匾额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激浊扬清匾额
  赐前巡抚倭伦四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保厘重任匾额正已风羣吏精心理庶
  民对聨
  赐前巡抚蘓克济雍正元年
  御书泽润蒸黎匾额
  赐前巡抚诺岷又悬雍正八年
  上谕恤刑一道今巡抚觉罗石麟敬刋大堂后为川堂
  上悬雍正五年
  御书福字圆匾
  赐前巡抚徳明川堂后为二堂上悬康熙五十二年圣祖仁皇帝御书粹经逺匾额抚安千里路宣布九霄
  恩对聨
  赐前巡抚蘓克济二堂后为内署署北建
  御书楼
  圣祖仁皇帝御书匾额对聮诗赋镌石贮其上楼下东西各建牌坊东北隅建显临阁顺治庚子巡抚白如梅建按察使钱受祺有铭记
  提督学院
  署在太原府治之南即旧臬司署改建雍正七年坍毁八年学使朱曙荪重修大堂上悬雍正二年
  御书玉堂清要匾额
  赐前学使刘于义兼有学使刘梅朱曙荪匾聨
  考棚【附】
  在承恩门内迤东侯家巷旧三立祠改建前号舍九百六十
  布政使司
  署在太原府治东旧为元行中书省署明洪武初改建治十五年左布政使陈清防政潘祺修未竣右布政使吴文度参政曹鳯继成戸部尚书周经记署南为方岳坊左右为承流宣化坊东隅有关圣庙提学李维桢记仪门内有屏翰坊大堂上悬
  国朝康熈四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匾额二一曰龙飞一曰风云思赐前布政使朝琦雍正三年
  御赐前布政使髙成龄福字圆匾大堂前轩悬雍正八
  年
  上谕恤刑一道前布政使蒋泂敬刋二堂西有书斋匾
  曰公余自省三堂上悬
  圣训求诸已问之天六字雍正六年前布政使蒋泂敬
  刋
  经歴司在大堂东隅
  理问所在仪门外东隅【裁】
  照磨所在仪门外西隅
  丰赡库大使在大堂西隅
  丰瞻库副使在大堂东隅
  军需库在大堂东隅
  厯日库
  黄册库
  铸钱局
  按察使司
  署旧在太原府治西南即今学院署也今署移府治东南明景泰四年建初为察院署后为总督署又为总兵署
  国朝康熈二十五年按察使布雅努移驻四十年按察使巴哈布重修署前有西台总宪坊左右有三晋总宪八郡提二坊西偏为官防大门仪门大堂中悬康熈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澄清郡邑匾额
  赐前按察使陞陜西巡抚巴锡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御书清慎勤匾额
  赐前按察使觉罗巴哈布雍正五年
  御书福字圆匾
  赐前按察使陞任布政使蒋泂雍正八年
  上谕恤刑一道前按察使陞通政司右通政宋筠敬刋堂东有箭石亭右有书屋顔曰潄芳前按察使岳岱建堂西为书院中悬
  圣祖仁皇帝御书冰鉴二字匾额
  赐前按察使陞陜西巡抚巴锡川堂悬
  御书福字圆匾
  赐前按察使陞通政司右通政宋筠
  经歴司在大门外右偏
  知事防在学院署东北
  照磨所【裁】
  司狱司在本司署东南【新设】
  冀寜道
  署在布政司治东后截旧为粮储道署明万厯十年防政杜友兰移建前截旧为分守冀寜道署万厯四十三年防议王孟震移建自为记
  国朝顺治间粮储道裁前后通为冀寜道署雍正八年防议孟孙绳捐资重修署前左右有两河成赋三晋周行二坊大门二门内有保厘西土坊大堂顔曰绥定二堂顔曰思补堂后有屏翰分猷坊宅门外有入驯琴鹤出奉车书二坊门右为官防三堂上悬
  圣祖仁皇帝御书彰有徳三字匾额
  赐前道髙啓桂东为积石山有亭顔曰交翠
  贡院【附】
  在迎泽门东承恩门西面城背水势崇髙其地四十七亩有竒围四百一十三歩明指挥使陈彬故宅以西南角水池及空地易之正统十年建牌坊三间额曰登明选公明逺楼额曰为国荐贤又曰日监在兹瞭望楼四额曰东观西璧斗横宿曜供给有所吏承有房号舍万余间至公堂七间弥封对读誊录受卷各一所衡鉴堂五间鉴堂五间内帘抡材堂七间五经房十二间提调监试收掌试卷馆各一区万厯癸酉就南城壁起奎光楼登仙桥规模壮丽甲于
  他省
  府署在阳曲县东明洪武五年知府胡继建叶砥记嘉靖四十年知府于惟一万厯三十七年知府关廷访重修
  国朝顺治七年知府曹时举九年知府边大绶拓修大门外为保障遗封坊次为师帅坊大堂顔曰拊循左右六曹如制二堂顔曰退思三堂顔曰自省又后为自公台寳贤法帖名刻贮其下雍正八年知府刘崇元增新
  清军防在堂右
  管粮理事防在堂右
  理刑防在堂左【裁】
  收粮防在堂左【裁】
  经厯司
  照磨所俱在府治内
  知事防【裁】
  检校防【裁】
  司狱司在府治内
  税课司在南关【裁】
  大盈仓在府治东
  织造局在布政司西【废】
  隂阳学
  医学俱在府治南
  僧纲司在崇善寺
  道纪司在城隍庙
  阳曲县署在太原府治西宋初徙州治于唐明镇移县治于西郭外金天会中移置郭下元因之明初省录事司仍置阳曲县即今治嘉靖二十八年堂燬知县李佩重修
  县丞宅在正堂西
  典史宅在县丞宅西
  天门关巡检司在县北六十里
  石岭关巡检司在县北一百里
  戒石亭在仪门内 按戒石铭唐太宗制宋髙宗时颁于郡县起居舍人黄庭坚书歴代因之各县胥有不再见
  存留仓
  预备仓俱在县治内
  新城仓在县北二十里
  社仓【四】一在弥陀寺一在松树村一在横渠村一在三和店
  成晋驿在县北七十里
  临汾驿在牛市街东
  外馆驿在南关【废】
  逓运所在南关外新街
  凌井驿在县治西北八十里
  惠民局在府治前
  官防【三】一在南关牛站门外一在北关新堡一在狄村狄梁公祠
  太原县署在城中十字街东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原平废晋阳县置平晋县于故城东明洪武四年移县治于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八年改为太原县即今治知县潘原英建成化七年知县任亨治十四年知县李曜增修
  县丞宅在幕防东北【裁】
  主簿宅在官库西北【裁】
  典史宅在东三房后
  预备仓在城西南隅明永乐三年知县王希善建惠民仓在文庙西北
  恒心仓在文庙东
  养廉仓在文庙东御史赵文炳建
  社仓【六】一在东街一在晋祠镇一在南堰堡一在西寨堡一在小店镇一在温庄村
  惠民局在南街
  税课局【废】
  行署
  察院在东街北明洪武十八年知县皇甫瑄建
  布政分司在东街北明景泰元年知县刘敏建
  按察分司在北街东旧为府亭嘉靖二十八年佥事朱政建
  榆次县署在城中央宋改并州治于此今治则明洪武三年知县林升建也宣徳五年知县曹显修成化间知县梁琮正徳间知县蘓民郑徳崇重修后六曹燬知县尹纶雷雨相继重修其谯楼曰思鳯有序及诗嵗久圯嘉靖二十五年知县俞鸾重修赞善阎璞记县丞宅在堂东【裁】
  主簿宅在堂西【裁】
  典史宅在东曹南
  鸣谦驿在城北二十里
  预备仓在城外明永乐三年知县曹永中移置县治东
  社仓【四】一在顺城街一在鸣谦驿一在东阳鎭一在什贴
  惠民局在县治东北
  税课局【废】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
  布政分司在察院东
  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东
  太谷县署在城十字街北后周建徳四年自阳邑城徙此元大徳三年知县马仲信再建明洪武三年知县郑养吾正徳十年知县陈继昌增修规制始备万厯二十四年知县乔允升
  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郝应第康熈五十六年知县孔兴诰重修
  县丞宅在赞政防东【裁】
  主簿宅在架阁库西【裁】
  典史宅在正堂东
  预备仓在县治南明洪武二十一年县丞刘海建社仓【六】一在侯城一在石象一在白城一在大白一在范封一在上善
  惠民局在县治右
  税课局在县治西街【废】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明洪武四年主簿刘中建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
  按察分司在府馆左
  府馆在布按分司之中
  祁县署在城西街明洪武二年县丞邱昱建知县王印张上逹刘鋭车锦魏域修万厯间知县张应举韩朝贡增修
  县丞宅在库东【裁】
  主簿宅在堂西【裁】
  典史宅在堂左
  龙舟谷巡检司在北关鎭
  贾令驿旧在贾令镇万厯二十八年改建于西关盘陀驿在子洪镇
  预备仓在大东门内
  社仓【三】一在贾令鎭一在西六支一在子洪鎭惠民局在县治西
  盘陀逓运所在子洪镇
  行署
  察院在县西街
  布政分司在城东街
  按察分司在城南街
  府馆在察院巷西【废】
  公馆【二】一在西关一在盘陀驿西
  徐沟县署在城西北隅金大定中建明洪武三年知县韩文寳修知县李维新继修嘉靖十五年知县王懐礼万厯间知县王三锡江一龙柳防芳
  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县髙直康熈三十九年知县简能增修
  典史宅在正堂东南
  预备仓在典史宅前
  社仓
  同戈驿在北关西偏
  同戈逓运所【废】
  行署
  察院在县治西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废】
  按察分司在县治西【废】
  府馆在儒学街
  清源县署在城内西北隋开皇中建明洪武三年县丞吴文焕重建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和羮重修增置土地祠寅賔馆钟鼓楼
  县丞宅在堂西【废】
  典史宅在堂西南隅
  预备仓在县治西南隅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
  布政司在县治东
  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后并入布政分司【废】
  府馆在布政分司南【废】
  交城县署在城西北隅隋开皇中析置交城县其地东北当汾孔交流之际是为古交城唐天授初移今治明洪武三年重建后典史邵琮知县吴腾龙韩廷用相继葺治
  国朝康熈七年知县赵吉士恢拓旧制四十三年知县张丙厚四十六年知县洪璟相继重修
  县丞宅在堂左【裁】
  主簿宅在堂右【裁】
  典史宅在堂西
  预备仓在县治西元贞观南知县张丙厚修
  惠民局在县治前【废】
  故交巡检司在故交村康熈四十年知县俞卿详请建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废】
  布政分司在察院东【废】
  按察分司在布政分司东【废】
  文水县署在城西街宋元符间因水患徙置南彰沱村髙阜处即今治知县薛昌明建明知县杨冲安张羽髙安刘伟李潮樊从简马斯和白泽重修
  国朝康熈九年知县傅星再修
  县丞宅在堂东【裁】
  主簿宅【裁】
  典史宅即旧主簿宅
  预备仓在大东门内
  社仓【五】一在东街一在安禅寺一在孝义镇一在开栅镇一在下曲镇
  惠民局在城西北隅
  行署
  察院在城东街【废】
  布政分司在城南街
  按察分司在城隍庙街
  岢岚州署明初设岢岚县九年析置州知州施文学建国朝康熙七年知州赵瑾增修
  州判防在堂东【裁】
  吏目宅在堂西
  广盈仓在城西北知州施文学建后知州李鸣世修预备仓【二】一在西关一在三井镇
  永寜驿 明洪武九年建
  卫治在州治东
  逓运所在州治西【废】
  行署
  察院在州治东知州施文学建有来雨亭防左有古松一
  岢岚道署在居仁坊东嘉靖十八年兵备道张伟建后移驻偏关为按部公所【今废】
  兴县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三年知县尹暹建万厯四十八年知县毛栢修
  国朝顺治四年知县李昌汴七年知县李华春增修典史宅在正堂西
  预备仓在县治东旧厫十一间明知县王完建行署
  察院【废】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废】
  按察分司在县治东即察院故址
  岚县署即古岚州衙舍堂壁有宋元诗金大定二年重建明洪武二十一年知县陈圭正统间知县郝鳯重修万厯十四年知县谈应春增修
  典史宅在堂东南
  预备仓在县治西旧厫四座共十五间雍正五年七年续置六间
  鹿径岭巡检司向无公署僦鹿径沟民舍居之行署
  察院在北门内【废】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南【废】
  按察分司在县治北【废】
  府馆在县治西南【废】
  平阳府
  太原总镇
  署在府治东北明徳坊西北街康熈二十二年太原
  镇移驻于此
  府署旧在城西北隅明永乐二年改建西门内天顺间知府姜徳政正徳间知府闵槐前后重修
  国朝康熈四十三年地震塌毁
  上发帑金遣戸部员外倭伦同知府王辅重建四十五年知府刘棨五十六年知府祝增雍正九年知府李煚重修大堂悬
  圣祖仁皇帝御书清素匾额
  赐前知府秦棠
  清军防在仪门外东
  督粮防在府宅西地震圯移建推官宅址
  理刑防在清军防东
  经歴司在堂东
  照磨所在堂西
  司狱司在仪门外西【裁】
  税课司在东关【裁】税归本府收徴
  如京仓在府治北
  广济仓在东关
  建雄驿旧在北关今移城内
  逓运所在北关
  织造局在府治东
  清军局在小分司北
  阴阳学
  医学俱在府治东
  僧纲司在天寜寺
  道纪司在天庆观
  临汾县署旧在府城西明永乐元年徙东街感化坊因晋山书院改建治间知县许庄正徳间知县赵统重修
  国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毁
  上发帑金遣户部员外倭伦督同知县彭希孔重建知
  县宫懋言增修
  县丞宅在堂西
  典史宅在堂西南
  巡检司在张村岔【裁】
  预备仓在普佑坊
  社仓【六】一在北关一在县底一在乔李一在刘村一在吴村一在泊庄
  惠民局四门各一所知县邢云路建
  行署
  提督学政在府治东南
  察院在县治西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南
  按察分司在县治南
  分巡道小分司在县治南地震四署俱圯
  襄陵县署在城西北隅宋天圣元年自宿水移晋桥即今治金泰和间县令韩旭修元至正间县尹王嘉改建明洪武二年知县余正重修
  国朝康熈乙亥地震圯知县诸来晟恽东生宋继均续修
  县丞宅在堂西【裁】
  典史宅在旧县丞宅西
  预备仓在县治西南
  常平仓在县治北
  各里社仓
  行署
  察院在县治西南兴义坊西洪武三年建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南兴义坊西
  按察分司在县治西南明礼坊北
  府馆在县治西南兴义坊东
  洪洞县署在十字街东旧在范村杨县隋义寜元年徙今治明洪武三年知县杨茂建嘉靖间知县浦鋐王大任隆庆间知县王诏相继重修
  国朝康熈乙亥地震毁知县李宣重建
  县丞宅在堂东【裁】
  典史宅在堂东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
  旧预备仓【二】一在城东隅改古佛寺一在旧街口改东岳行宫
  社仓【四】一在县治东北明知县乔因羽建一在万安一在曲亭一在阳曲镇
  普润驿在县北关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北
  按察分司在县治南
  府馆在按察分司西
  阳曲镇公馆在县南二里
  浮山县署在城东唐同光二年自郭城移今治元改神山为浮山署仍旧明洪武二年县丞徐秉彛五年知县赵思义增修嘉靖间知县许安万厯间知县杨逢春赵应斗续修
  国朝顺治六年燬知县安应耀重修
  典史宅在堂左
  预备仓在县治南
  常平仓在堂东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桂林坊
  赵城县署在城东旧在城西南为汾水所啮明宣徳五年知县杨瓒移建今治有薛瑄记后知县何子聪古儒向明倪继志邢伦俱增修
  县丞宅在后堂东【裁】
  主簿宅在后堂西【裁】
  典史宅在堂东南
  预备仓在县治南
  义字仓在县治东
  社仓【八】一在信义坊一在南虏一在李村一在大义一在马牧一在故屯一在董村一在纪落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南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南
  按察分司在县治西南
  府馆在县治西南信义坊
  太平县署在城东南隅唐贞观七年建五代及宋燬于兵金天会八年县尹毕景鲁重建大定间县尹郑景甫元至元间达噜噶齐明理明洪武二年知县邓布延布哈七年县丞毛煜成化间知县李浒治间知县尹琭俱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圯隆庆元年知县罗潮重建
  国初兵燬康熈十五年知县吴轸重建邑人王奂曾记县丞宅在堂东北【裁】
  主簿宅在堂西北【裁】
  典史宅在堂东
  御箴楼在露台前知县刘崇元石刻省刑箴省罚箴竪其下预备仓在城内西北
  社仓各封镇共三十六处明时设久废
  国朝康熈十八年令地方整理常平义社等仓于各乡镇年久圯雍正三年知县刘崇元复置
  行署
  察院在鼓楼西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
  按察分司在县治东
  岳阳县署在儒学东金大定二年县尹刘荣祖明洪武二年知县杨守忠修景泰间知县刘英隅旧记知县周冕俱增修
  典史宅在县署东
  岳阳楼在县治东
  预备仓在南门内
  大有仓在县治内
  盈字仓在儒学内
  行署
  察院在南门内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今改义仓
  曲沃县署在旧城东北隅明洪武二年县丞邢彦文建成化七年知县髙隆正徳十一年知县葛襘万厯十三年知县何出光俱重修三十七年知县赵彦复增修
  县丞宅在县署东【裁】
  主簿宅【裁】
  典史宅在县署东
  常平仓在县治西
  社仓【二】一在县治西南嘉靖间知县隂秉阳建一在古南门外贾祠东康熈七年邑人贾汉复建
  防城驿在县西北四十里
  候马驿在县西南三十里俱明万厯十年知县沈时叙建
  候马驿逓运所
  行署
  察院
  布政分司
  按察分司俱在县治内
  府馆在县治东南
  翼城县署在城南隅旧治城东王逢寨后唐长兴元年邑令张仲温建明洪武四年知县李谅縁浍水浸泊徙置今地训导靳柱序嘉靖间燬县丞张鸿重修知县贾名儒周诗赵堪增修
  国朝康熈四十年知县马文镛再修
  县丞宅在堂东北【裁】
  典史宅在堂东
  预备仓【三】一在陵下一在梁壁一在中卫
  行署
  察院在城隍庙西
  布政分司在县治东即旧县治内有文潞公轩
  按察分司在县治西
  府馆在察院西康熈三十年地震圯今废
  吴村公馆距城五十里
  汾西县署在礼义坊宋太平兴国七年主簿赵彦建明知县陈文英修知县王自谨王賔开拓修崇祯元年燬知县孙以约重建
  县丞宅在堂东【裁】
  典史宅在仪门西
  预备仓在县东旧县丞宅后缺裁改仓知县蒋鸣龙重建
  社仓【二】一在县治南一在水阔镇俱知县毛烱建行署
  察院在东门内明知县贾宣建蒋鸣龙修
  灵石县署在闻门街北明洪武十一年知县张先建正徳六年燬知县孙燧县丞石宗玺重建嘉靖间知县董大经申嘉言万厯间知县白夏俱增修
  国朝康熈三十八年知县郎国贞重修
  县丞宅在二堂东【裁】
  典史宅在大堂东南
  预备仓在东门内
  社仓【五】一在仁义镇一在冷泉镇一在苏溪村一在段纯村一在预备仓内
  灵石口巡检司在城北四十五里冷泉镇【裁】
  瑞石驿在南门外髙崖头镇隋开皇间获瑞石于此故名
  仁义驿在县南四十里仁义镇
  行署
  察院【二】一在正明门街东一在冷泉镇
  布政分司在城东南隅
  按察分司在闻街南
  霍州署在东街宣化坊元初权为行邸大徳七年地震圯八年监州锡里布哈同知州李伯渊修葺至正十八年燬明洪武四年同知吕稷建成化间知州张玘鲍克恭嘉靖间知州褚相汤克寛增修
  州同防在州治后【裁】
  州判防在州治西【裁】
  吏目宅在仪门外东
  霍山驿在东关
  逓运所在澂清坊东
  预备仓在仪门内西
  广稻仓在仪门内东
  常平仓在福昌寺东
  社仓【六】在城者四附预备仓内在乡者二嘉靖间程复立辛置师庄二镇
  行署
  察院在州治西南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
  按察分司在澂清坊东【圯】
  府馆在城西南隅
  小分司【二】在布政司左右各一
  潞安府
  府署在城西北隅子城内横冈上创自隋开皇初唐明皇为别驾时更崇饰之金元之际燬于兵明洪武初知州黄黼重修七年改为府署仍旧前有坊曰古上党郡堂后曰补过东有轩曰委蛇西有亭曰澂清廨后有堂即唐明皇所建徳风亭也多有宋元以来名公诸刻
  清军防在府治东
  督粮防【裁】
  理刑防在清军防前【裁】
  经厯司在府治东北
  照磨所在理刑防前【裁】
  司狱司在府治西【裁】
  永丰仓在大街西南仓巷
  税课司在大街东【裁】
  长治县署在城东北隅即宋元上党县治明初废嘉靖七年青阳荡平从谏臣议乃改州为潞安府置长治县
  国朝康熈五十九年知县董廷搢雍正六年钱人龙增修
  县丞宅在大堂东【裁】
  主簿宅在堂西【裁】
  典史宅在堂西
  预备仓在寅賔馆前
  广实仓在城西南
  行署
  提督学政在察院西
  察院在府治西南上党门内明知州李显忠建知府刘复初增修后有亭颇都雅大学士夏言按临见其亭豁敞虚明因顔其亭曰我心竝作箴
  布政分司在察在察院右【废】
  岳备道在子城内府治东南即旧按察分司【裁】
  潞州卫明洪武初以唐节度使牙总管都督府为署永乐中改为藩王府指挥徐衡移治当城之中直通南门内有镇抚司五所俱圯
  小察院在察院前
  皇华馆在大街东使节所驻
  官防在韩店通髙平路明知县李仙品建
  长子县署在城西北隅集贤坊明初县丞阎弼建宅后有台曰得风郡丞王清贤署县事改题曰后乐
  国朝康熈间知县郭守邦建亭三楹仍额曰得风张懋煌王元偀记
  县丞宅在堂东【裁】
  典史宅在堂西
  漳泽驿丞明洪武三年设原在郡城西漳泽村八年移本县南关明季兵燬
  国朝仍设如旧僦城内民舍居之【裁】
  预备仓在县治内
  培秀仓在学宫内
  社仓【四】一在城内一在鲍店一在壉村一在石哲行署
  都察院在县治东【废】
  察院在都察院东知县何出图建
  布政分司在都察院东今改为报恩生祠
  按察分司在县治西
  屯留县署在城中唐武徳五年自故城移霍壁村即今治宋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知县楚瑁重建成化间知县王绅嘉靖间知县孔时王正人任肃重修
  国朝顺治间知县顾有章康熈间典史王良璧蔡士燮俱增置
  县丞宅【裁】
  主簿宅【裁】
  典史宅在正堂东南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
  余吾驿丞【裁】
  行署
  察院旧在县治北治十三年知县刘刚移建东北布政分司【废】
  按察分司【废】
  公馆【二】一在余吾驿一在交川【俱废】
  襄垣县署在城西北隅元至元七年县尹韩俊建至正二年知县阎仲荣拓增元季燬明初县丞魏惟明重建后知县王尚礼郑宜杜汝慤公一阳田子坚
  国朝知县袁良俱增修
  县丞宅在堂左【裁】
  主簿宅在堂右【裁】
  典史宅旧在仪门东今移住主簿宅
  请益亭在县治西南隅
  预备仓在仪门外西
  巡检司在县西七十里巑山之阳【裁】
  褫亭驿在城西六十里褫亭镇
  逓运所在驿西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南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南
  按察分司在县门外西南
  潞城县署在城崇智坊明初知县张璧建后知县陈胜张遇王维垣冯惟贤增置
  国朝知县宋国瑛黄敏生张士浩俱重修
  县丞宅在堂左【裁】
  主簿宅在堂右【裁】
  典史宅即旧主簿宅
  预备仓在县治前
  行署
  察院在县东街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
  按察分司在县治西今俱废
  黎城县署在城西北隅宋天圣三年移县白马镇始建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知县崔鳯刘浩李进重修知县金山建退省堂张遵约建式清亭有靳惟精记县丞宅在仪门内【裁】
  典史宅在仪门内
  预备仓在县治北
  巡检司在县东北三十里吾儿峪即古壶口关明洪武二年置后移东阳关名仍旧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南
  按察分司在察院东【废】
  冀南道分司在预备仓巷
  公馆在县治前今俱废
  壶关县署在城西北隅敬惠坊唐贞观中移治于清流川即今地五代宋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县丞陈钦重建永乐间知县孔阳修
  国朝康熈二十年知县章经增建书院及花防
  县丞宅【裁】
  主簿宅【裁】
  典史宅在堂右
  预备仓在典史宅后又旧仓四所俱废
  新仓在公廨西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知县靳清建
  按察分司在县治西【废】
  平顺县署在城中明嘉靖八年拨潞城十六里壶关十里黎城五里建县曰平顺此县署之始也明季燬知县刘应麒重建
  国朝康熈二十七年知县杜之昂捐筑石台建堂曰思补
  典史宅在堂西南
  预备仓在县治西北隅
  常平仓在仪门西南隅
  分贮仓在县治东
  巡检司【二】一在玉峡关一在虹梯关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废】
  汾州府
  府署在安静坊旧为守备府明万厯二十三年巡抚魏允贞请改府守道麻溶檄同知白夏拓为府署自堂及廨舍悉如制冯竒记
  清军防在堂西后移介休县
  管粮防在堂东
  理刑防在清军防西【废】
  经厯司在仪门东
  司狱司在仪门西【裁】
  长盈仓在师垣坊【废】
  阴阳学在东门外【废】
  医学在南门内【废】
  汾阳县署在东门内三贤坊初为税课局明永乐十一年改为州治正统十二年知州李善重建万厯十二年知州白夏改拓二十三年陞为府增设汾阳县即以州治为县治二十五年知县蔡成已增修
  国朝顺治间知县吴世英康熈间知县平士正赵其星重修
  县丞宅在堂西【裁】
  主簿宅在堂西【裁】
  典史宅在堂右
  预备仓在天寜寺
  新仓在堂右
  汾阳驿旧在东郭东厢明永乐间移入城节义坊巡检司旧在黄芦岭去县六十里署毁今在守备旧廨
  行署
  提督学政
  察院在师垣坊御史按临即住按察分司署嘉靖三年始改净心寺为之
  布政分司在察院西【废】
  按察分司在察院南【废】
  分巡冀南道在察院西缺裁知府张竒改建 龙亭公馆在分守道南今改棠防书院
  平遥县署在城西街明万厯十九年知县何其智改大门作甎上建谯楼及寅賔馆后知县杨廷谟增建观政赞政二亭二十五年知县周之度建观风楼于大门外
  国朝知县汪丽日增修
  县丞宅在堂东【裁】
  典史宅在堂西
  洪善驿旧在洪善镇今在按察司行署【裁】
  预备仓在县治内公廨北
  常平仓在县治东
  行署
  察院在县治西南知县王绶改建西河书院
  按察分司在县治东
  介休县署在城西街元至元中县尹阎梅建明洪武二年县丞雷震修万厯间知县王一魁再修
  国朝康熈间知县李试重建堂台绕以石阑又置甎洞于仪门外建楼其上
  县丞宅在堂东【裁】
  典史宅在堂西
  巡检司在关子岭【废】
  义棠驿丞在县北关【裁】
  预备仓在东街明知县王一魁建王埴续修
  常平仓在预备仓内
  行署
  察院在县东街
  西察院在西街北
  布政分司在西南
  分守道在察院东
  清军总捕分署即察院东分守道署
  公馆【二】一在张兰镇一在冷泉关
  孝义县署在城宣化坊北创自曹魏元初毁至元丁亥县尹王恕重建大徳七年地震圯八年县尹郝思敬又建明知县王佐张日升修正徳间知县闵以仁建新楼
  国朝康熈四十八年知县髙佩增修复于后堂建楼知县杜连登题曰涵髙镜远
  县丞宅在堂东【裁】
  主簿宅在堂西【裁】
  典史宅在堂东南
  预备仓在堂东南隅
  社仓
  常平仓在宣化坊
  行署
  察院在县治东
  布政分司在悦礼坊北
  冀南道在宣化坊西今俱废
  临县署旧在内城凤山之东麓元知州马麟建
  国朝顺治六年燬九年知县朱绍凤改建于旧治之南康熈十二年知县常来誉五十九年知县杨飞熊重修